第一篇:教学案例1经济决战奏凯歌
教学案例1 “经济决战”奏凯歌
全国解放之初,国民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生产停顿、破产、整个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外国记者戏称:“共产党的军事可以打100分,政治可以打80分,财经工作只能打0分”。不管是西方敌对势力,还是国民党,都在等着看中国共产党的笑话。面对这样的情况,从1949年到1950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的同时,领导人民打了一场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战”——稳定物价,并彻底扭转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的局面,粉碎了敌人恶毒的污蔑。
这场决战,从上海打响。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的十多天内,市场上投机活动猖獗,银元价格竟然上涨了5倍多。党中央亲自指派熟悉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赶赴上海,领导打击投机的战斗。经过认真研究,华东军政委员会果断决策,在6月10日下令包围和查封了上海市投机市场的总枢纽——上海证券大楼,取缔了金、银、外币计价的活动。这使人民币得以占领市场,为平抑物价创造了重要条件。从上海斗争开始,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指挥,全国进行了多次平抑物价涨风的斗争。其中,具有决定意义是1950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这项决定的贯彻执行,使全国的物价明显地稳定了下来。
在贯彻这项文件的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工作十分扎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经济委员会每晚都有电话联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指挥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大连等大市场的国营贸易和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内容为国营贸易机构当天卖出多少粮食和纱布,买进多少,价格高低,以及私商买进、卖出的情况。领导同志每晚都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提出次日卖出价格的安排和要求,电告各大城市执行,通过各大城市的贸易价格活动又去影响各小城市的贸易、价格情况。
为了保证《决定》的准确执行,中央还召开了会议,讲明政策,做透思想工作。在开会时,广州市有位代表形象地说:“经过这次会议,我懂了,我过去在广东打仗,抓到俘虏,就送到广州完事,可现在要送北京了。每天卖货的钱,就缴国库,我们要花钱,再到国库去领”。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在执行中,纪律非常严明,发扬了无产阶级政党铁的纪律的优良传统,确实做到了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而且是“枪打出头鸟”,一经发现违法的苗头,就严肃处理,铁面无私,做到了“惩一儆百”、“寓教于惩”,而不是睁一眼,闭一眼,“看人下菜碟”。1950年统一财经工作初期,西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所属的西南区土产公司经理谢扶今同志(此人系长征干部,又是王明即陈绍禹的妹夫,当时王明已回国,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主任),没有遵照财经统一的规定,把卖货所得现金上缴国库,而是自行投放,收购了猪鬃。西南财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刘岱峰和西南贸易部部长王磊、副部长刘卓甫发现后,报经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邓小平批准,立即对谢扶今执行了纪律处分,并通报全区。广大干部无不敬服,再没有人敢于以身试法。这就使得中央规定的政策,通行无阻,一直落实到基层。
通过这些斗争,新中国稳定了物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财经工作,不是得0分,而是得了满分。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建国之初稳定物价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胜利。它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站稳了脚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案例讨论:
1、建国初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2、此次成功的反通胀斗争主要使用了什么方法?有哪些值得当今借鉴?
教学案例2 “三反”运动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即已开始关注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务必 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1951年开始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行 为逐步暴露出来,如在沈阳市的部分单位中揭发出三千多人有贪污行为,东北贸易部仅检举和坦白的金额即高达5亿人民币。日益严重的腐败行为引起了地方各级党 委的高度重视。11月1日,东北局书记高岗向中央作了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进一步深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报告,报告向中央汇报了东北局已于9 月开始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基本情况,这一报告引起了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重视,中央当即将东北局的报告全文转发给各中央局,要求在此次全国 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因此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反”斗争,首先是从东北开始 的,毛泽东同志在1951年12月13日给各大区中央局主要负责人的电报中曾经讲过:“发现贪污问题的严重性和大规模的惩治贪污分子,从东北开始,是由高 岗同志亲自动手的。”[2]P148 12月1日,党中央正式作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此后,各中央局,省、市、自治区党委按照中央的 部署,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腐蚀为主要内容的“三反”斗争,运动从1951年12月正式开始,历经发动群众阶段、“打虎”阶段、定案处理阶段和建设阶段,至 1952年10月,中央批准安子文、廖鲁言关于结束“三反”和“五反”运动的两个报告,标志着历经11个月的“三反”斗争顺利结束。
此次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党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一场重要斗争。这场斗争,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亲自领导下,取得了重 大胜利。运动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对革命队伍的腐蚀,清除了一批腐化堕落分子,教育了一大批党的干部。据统计,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参加“三反”运动的总人 数为383万多人(未包括军队的数字)。经核实,贪污1000万元以上的有10万余人,贪污的总金额达6万亿元。对犯有严重贪污行为的罪犯,判处有期徒刑 的9942人,判处无期徒刑的67人,判处死刑的42人,判处死缓的9人,23.8万人被开除党籍。其中尤其以处决刘青山、张子善意义和影响最为深远,真正达到了振聋发聩和扶正祛邪的良好作用。
此次行动,使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荡涤,整个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运动所带来的一心为公的党风、廉洁的政风和纯朴的社会风气 至今仍能刻骨铭心,在党员干部中发挥着激励和教育作用。运动使我党进一步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顶住了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成功地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案例讨论:
1、建国之初贪污腐化问题逐步滋长的原因是什么?
2、此次反腐败斗争的有何经验和不足值得当今借鉴?
教学案例3 公私合营前后的北京同仁堂
提起同仁堂,家喻户晓,它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始创于清康熙八年,距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
北京解放前夕,同仁堂的经营状况十分危急,只能勉强度日。1949年3月,同仁堂成立国药业基金工会,乐松生任总经理,通过不断学习,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 工商业政策有了基本认识,坚信个人在政治上、企业经营管理上必须紧紧依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要决策听取职工意见。在后来的“五反运动”中,同仁堂也经受 了考验,经过审查核实,被评为基本守法户。
同仁堂作为民族工商业,有其代表性,而所经营的中药又是人民生活所需。因此.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彭真市长亲自支持乐松生开展中医药研究,开发新 品种的工作,并成立了中药提炼厂。在党的关怀下,同仁堂在解放后有了很大发展,工人生活稳定,而且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53年,同仁堂盈利按国家所得 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资方股息分红四部分分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北京市积极响应,很快制定了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具体措施,并召集在京民族工商业者召开工商业联合大会,会上,同仁堂总经理乐松生积极发言,拥护总路线。会上,市地方工业局拟 选同仁堂这个国药大户首先进行试点,为全行业合营扩展影响,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这一变革,不能不引起同仁堂乐氏家族的震动。他们因将失掉生产资料占有权、企业,现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权。这是切肤之痛。乐松生先生做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 的代表,对其家族已经经营了200多年的同仁堂药店面临着抉择。经过反复思考,他深感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同时也看到,共产党和职 工群众仍让自己做同仁堂的总经理,生活待遇不薄,这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因此必须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于是他毅然决定同仁堂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在 这次代表大会上,乐松生当选为工商联执行委员,推动了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的进程。
1954 年2月16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关于北京市工业公私合营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同仁堂是第一批合营的单位。同年8月9日,在大栅栏同仁堂成立了公私合营筹备 工作委员会。27日,同仁堂彩旗高挂,在庆乐戏院召开了庆祝公私合营大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体员工欢欣鼓舞,这家古老的私营企业在风雨飘摇258个 春秋之后,迈进了社会主义大门,开辟了同仁堂历史上的新纪元。
合营后,一切涉及公私关系问题的事情,乐松生总经理都和公方代表王蘇协 商。针对一部分老职工怕合营后遭退休、怕降低工资等问题,工会通过多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政策交心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向职工讲同仁堂合营的措施和合营后 的前景,使大家认清形势,了解各项政策,清除各种疑虑,职工们纷纷表示,要为同仁堂出力,多做贡献,使合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此外,合营后的同仁堂,还进 行了资产清算,确定了资方资本和应得的股息。面对合营后的新情况,同仁堂党支部领导全体职工先后进行人事劳动纪律、经营思想的整顿,并相应建立了劳保条 例、成本核算、生产统计、质量检查、专人配送料、出入库等制度;制定年度、季度生产计划,和用户建立供销合同,改变生产的盲目性;增加设备,改进工艺技 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特别注意了建立公私方共事的制度;使资方有职有权。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开始体现了合营优势,职工的情绪也空前高涨。
经理乐松生满意地说:“别家的流水日益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同 仁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对其它国药店、行、栈形响很大,而且影响到全市的私营工商业者。中央和市委领导对同仁堂非常关怀,1955年初,彭真同志亲自到同 仁堂会见乐松生经理,听取合营后的工作情况汇报,并对各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乐松生还以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的身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在同仁堂的影响下,全市私营国药业,于1956年1月13日被北京市政府批准全行业公私合营。15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毛 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代表。乐松生代表工商界登上天安门,手捧巨大报喜信向党中央、毛 主席报喜。
公私合营使同仁堂获得了新生,解放了生产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1959年比解放前夕的1948年,职工人教由190人增加到539人,增长了近2.4倍;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增长78.3倍;蜜制丸药140万丸,增加到6864.2丸,增长了49倍;水泛丸由4000 斤增加到31.38万斤,增长78.5倍;虎骨酒由3万斤增加到30.5万斤,增长了10倍。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同仁堂已经走向世界,走向新的辉煌。案例思考:
1、私人工商业者为在当时为何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有何特色?
第二篇:合作共赢奏凯歌
合作共赢奏凯歌
11月16日,主副井贯通工程副井段掘进空间已打开,墙体即将接顶,空顶宽9米,采用木垛临时支护,3天之内必须用工字钢完成永久性支护,否则,会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
由于此次计划为C型工字钢,属于市场冷货,之前的一、二天里,从邢台到张家口,找了三家经销商联系货源,一家找不到货源;一家因为量小和时间没有保证婉言拒绝;只有与怀来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机修厂达成协议,半个月内到货。
意料之外的变故,使之前所做的一切工作回归原点,货难寻、路难走,能否及时找到货源和顺利到货的忐忑和压力无形的袭来。果不其然,增加了三家供货商进行询价,接二连三的有了回复,不是规格不全,就是要现付或时间没有保证;况且,54年来不遇的一场大雪袭击了京冀地区,原野被厚厚的冰雪覆盖,昼消夜凝,道路如镜面光滑,交通已11天阻断,而此时的窗外,天地一色,雪花劲舞,灰蒙蒙的越发凝重起来。
供应工作不可能预知和涵盖所有的事项,而又必须执行在任何时间所指派的采购任务又一次摆在了眼前,多年煤矿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此时必须做出正确的逻辑判断,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组织到货,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滤信息、筛客户、扩大寻找范围,在这样的紧急时刻,要的是当
机立断,不做无为的反复,不企及寻找可能性的出现,分秒必争,至关重要。
工夫不负有心人,宣化县金鑫机械修造有限公司经理刘全发及时地为我们找到了最急需的45#工字钢。只是一闪念的欣喜而已, 悬着的心还得不到丝毫的安宁,接二连三的雪天,一次次地加大了道路通行的难度,可以肯定的是,谁也不敢保证很快找上车辆。17日这一天,打了40多个电话,最多重复的是“找到车了吗”这句话。等待中,无奈、怀疑、甚至于激烈的争执一股脑儿的涌现,知道是无为,间或还有一丝丝的不安,也知道这是难按的心情焦急。
但知道你中午饭还没吃,在宣化的城南城北找车已整整一天;知道你的送货人怀揣着面包,直至18日晚上8点多,克服了寒冷、困乏、故障、堵车等难以想想的困难,历时26个小时,花了平时六七倍的时间,甚至向“122交通台”打了求助电话才一路的走来。
疾风知劲草,临急见真功!我们庆幸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当看到你们风尘仆仆、眼睛通红、满脸憔悴、步履蹒跚的下车走来,那近百个通话还余音未消,一切是乎又规于平静时,我们共同奏响的付出真诚、赢得支持、合作共赢的乐章还在塞北的冰天雪地里回荡。
写稿人:付景亮
2012年12月4日
第三篇:经济法学案例分析题1
1、A、B、C、D四人决定共同出资设立一生产塑料产品的有限责任公司,约定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其中A出资25万元,B以劳务作价20万元出资,C以土地使用权依法评估作价25万元出资,D以商标权依法评估作价30万元出资。为了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准备聘请曾因犯有贪污罪被判刑二年,现已刑满释放一年,但十分有才华,有经营经验的E为经理。由于A要出国,没有时间参与公司章程的制定,因此B、C、D制定了公司章程。
请分析回答:
(1)在出资方式上存在什么问题?
(2)以非货币出资要履行什么手续?
(3)E是否可以被聘为公司经理,为什么?
(4)A未参与公司章程的制定是否可以,为什么?
答案:(1)有限公司不可以以劳务作为出资方式
(2)要履行评估
(3)不可,犯贪污罪刑满释放三年及以上才可
(4)可以,出席董事会会议的法定人数为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及以上,不够三分之二人数时,其通过的决议无效。每名董事享有一票表决权。四分之三超过三分之二所以可以.[案情]
1997年10月8日,某市劳动监察机构到该市新湾煤矿检查《劳动法》的执行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该煤矿无论是井下职工还是井上职工都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5天。于是市劳动监察机构依据《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该煤矿做出行政处罚,责令该煤矿立即停止延长井下工人工作时间的违法行为,对该煤矿处以罚款5万元。新湾煤矿认为该煤矿是省矿务局直属企业,其行为是否妥当,是否合法应由省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做出评定或给予行政处罚,而市劳动监察部门则无权对其处罚,遂不予接受。
[问题]
市劳动监察机构有无对新湾煤矿处罚的权力,应怎样处理?
答案:本案中,虽然新湾煤矿属于矿山的范畴,但是新湾煤矿延长工作时间的违法行为属于普通劳动监察的内容,其处罚应由劳动监察机构作出。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可对矿山安全方面的违法行为直接作出处理决定,对不属于矿山安全方面的违法行为,矿山安全监察部门应当向劳动监察机构反映,由劳动监察机构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市劳动监察机构对新湾煤矿有处罚权,而且就新湾煤矿的行为而言该处罚也是正确的,新湾煤矿应接受并改正其违法行为。
第四篇:教学案例1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由一节语文课《背影》引发的感想
茶庵二中
宋江巧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七上第三单元是亲情歌吟,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人间亲情,莫过于父母,父母之爱,没有丝毫的功利,没有半点的奢华。本单元的主读课文,一篇是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那黑布马褂、青布棉袍,肥胖的身躯,蹒跚的脚步,吃力地攀上月台的背影,一点儿也不潇洒,却让天下儿女为之动容。另一篇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个平常的母亲,无所畏惧地与警察较劲,为儿子讨回了心爱的小人书,又毫不心痛地用自己的血汗钱圆了儿子的买书梦。此外,还有杨新雨的《养母》、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和泰戈尔的《金色花》,作为“比较•探究”课文。这些作品里的父亲母亲,他们对子女的爱,点点滴滴,平平常常,有些还有点儿可笑,甚至还让子女反感,但为什么总有那种催人泪下的伟大力量?这些作品将引导学生去好好欣赏那些朴实无华的平常故事,再好好感悟一下整天包围着他们却往往为他们所忽略的亲情。然后引导学生好好想一想:作家笔下的母爱故事各不一样,是否也能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身体验、感悟到的亲情?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2、学生分析: 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大都来自郊区经济较发达农村的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 “父情”课,很有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课前准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
5、教学思路:
我分“知人论世,寻找共鸣;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往往是很熟悉的事物,我们却视而不见。写作其实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父亲的爱》道出了我们为啥会忽略父爱的真正原因:“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因此要教学生不仅会写最熟悉的人物,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琐事。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6、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7、教学用具:
多媒体CAI课件《背影》、配乐朗读Flash动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父爱的文章,编辑《父爱如山》美文阅读资料。
8、教学课时:2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师: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三.案例反思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书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第一课时在七(3)班,课前我也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亲情的感受。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良好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甚至有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只是他们所想的已经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方向。可能是《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只有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可见缺乏了必需的背景介绍,学生没有“知人论世”的自学理念,会给文本的读解制造很大障碍。我想这也就是第一课时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马上调整教学环节,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按照课堂实录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七
(二)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截然不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节失败的语文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教文育人”。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如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则会事倍功半;导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完成从教什么和怎么教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大转变。
《背影》是父爱名篇,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真实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身为语文教师,我写了下水作文,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尤其是在第二课时我问学生:“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老爸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要到学校里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学,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因此本文的教与学,则应以“父爱”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的基础上,以教材《背影》为范例,开展《父爱如山》的阅读活动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读促写,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把“破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进而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背影》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可以随时吸取和得到不断滋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使其转化。当然,这种转化工作也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而不是训斥或简单说教所能奏效的。也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教书育人”而不遗余力。
《背影》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观点:
笔者有幸了解余映潮教授关于“精读品悟”的教学理念,并亲自聆听余教授的精彩的课堂教学。感慨良多,受益颇丰。余教授提出的“精读品悟”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考,以调动学生的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教育。回到家乡我就试着进行“精读品悟”式教学尝试,收到了一些较好的效果。尽管这离余教授的“精读品悟”精髓还差很远。但我想,教无定法,只要教学手段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好的。只要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在学习余老的优秀经验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当地学校情况。尽管湘西的农村教育还很落后,学生的素质还很不乐观,但我想只要持之以恒,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语文教育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摈弃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在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下的农村语文课堂也能焕发出自己应有的色彩。
高效课堂案例
以人为本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由一节语文课《背影》引发的感想
宛城区茶庵二中
宋江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第五篇: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范文
不期而至的精彩
——《浪之歌》教学案例
重庆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 王君
《浪之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第一篇,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艰深。加之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准备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二篇《雨之歌》上。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个孩子的发言引起,教学方向急转,反而催生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散文欣赏课。实录下来,作一典型案例,供老师们把玩。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大家改一改。
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
【教学回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
师: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说不定《浪之歌》中就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发现吗?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教学回顾:在学生的启示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向,及时挖掘教材潜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
生: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比如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无所不在的,怎么把“使我们相离相分”的责任让它承担呢?这不合逻辑。
师:有意思,改改。
生: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生:对,这样的爱情更无奈,更让人同情。
生:紧接着的下边一句也让人特别不舒服。“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津液”这词不对劲。
生:对,我查了字典,“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有时也特指“唾液”,唾液怎么冷却海岸的炽热啊?太少了吧?
生:还脏。(众笑)
生:还让人产生不文明的联想。
师:确实有道理,这个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生:改成“汗水”。
生:不好,“汗水”是热的,怎么冷却?而且“汗水”同样不太干净。
生:改成“泪水”,既美还有感情。
生:“热泪”?不是还是热的吗?
生:“热泪”的热不是指泪水的温度,而是指情感的温度。(众笑)
师:漂亮!写这种散文关键就是要抓住所选之物的自然性特点,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不造作。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朗读: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生:我觉得“别那么过分炽热”也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句子表达不出浪对岸的心疼,反而有教训斥责的感觉。
生:还有这个句子有点短,读起来意犹未尽。
师:尝试加点东西?
生:这样好不好?“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他的心冷却一些,让他别因为过分炽热而伤害了自己”。生:“伤害”可以改为“灼伤”,更形象。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懂得心疼自己所爱的人啊!(众大笑)再读读。
(生动情朗读这一句)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
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
【教学回顾:现在孩子的写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具体,只习惯用评价性的词语,没有细节描写。所以我希望通过比较让他们对这点能领悟更多。】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师:真聪明,知道联系前后文往深处品味这就是进步了。
生:第四自然段的“我围绕她们跳过舞”这句我觉得也不太漂亮。这段文字中除了第一句是这样用外,用分号隔开的后面的几个句子的结尾都用四字短语,你看“长吁短叹、衷情吐露、同席对饮、纹丝不动、嘻嘻哈哈、面无笑容、死里逃生……”四字短语的应用让散文文字很雅致也很整齐,只有第一句翻译的是“我围绕他们跳过舞”,显得很单薄的。
师:你读书真是很仔细!
生:改成“翩翩起舞”就整齐了。
师:不仅知道从意思上去考虑,还懂得从句式篇章上去考虑,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进步了。
【教学回顾:评价很重要:既要热情洋溢,又要实事求是,还要具有“点化”功能。】
生:老师,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三句感觉很混乱,读不懂,是不是也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啊?
师:这句话是很费解,一直没有同学提出来,我还以为大家都读懂了呢!来,咱们先朗读几遍再说。
(生反复朗诵: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先不管表达,说说你的理解,猜猜看,揣摩着说,不要怕说不明白。
生:好像是表达浪对岸的一种无怨无悔的爱。
师:爱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生:形容憔悴的程度。
师:那海浪后悔吗?
生:不悔。
师:就如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衣带…… 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笑)
师:这句话中最费解的是哪个词语?
生:“清醒”!为什么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问得好。先弄清楚海浪清醒什么?
生:清醒他和海岸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在一起,他们只能够聚少离多,不能长相厮守。
生:清醒他的爱情不可能朝朝暮暮,永远都在等在盼,是一份苦恋。
师:这种爱情有点像现在正热播的一部获得大奖的电影,徐静蕾导演并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生:我看过,是那种执着而热烈,绝望而永恒的爱。
(生大悟,感慨)
师:那咱们说说为何海浪认为这就是爱的“真谛”呢?海浪的爱情观是什么?
生:他认为爱就要爱得毫无保留,纯纯粹粹地去爱,对爱的结果不要求任何回报。
生:只有明知痛苦而依旧热烈地去爱,这样的爱才是伟大的。
生:没有私心,无怨无求才是爱的真谛。
师:这样理解比较到位了。那再看看原文,再朗读一遍,为什么这个句子让我们觉得很拗口,甚至给理解造成了难度呢?
生:主要是关联词的应用没有形成搭配,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生:标点上好像也有点问题。
师:那咱们重新组合一下。
生:可以把“纵使”改成“因为”。
师:来,读一读。
(生动情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这样改不错,句子中就包含了两重因果关系,思路很清晰。
生:我还是不懂,两个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何在?为什么说有两重因果关系呢?
师:谁帮忙?在原句中再加点词语,把因果关系表达得清楚一点儿。
生: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我清醒地爱着,所以幸福和痛苦都让我憔悴。
师:不错,理解得比较准确。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纵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依旧决定爱到地老天荒。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我宁愿承受这份清醒的苦痛。
生:哦,原来是这样。不过如果作者真这样写语言就太罗嗦,诗味儿就没有了。看来散文还是要凝练一点好,给人回味的余地多一点好。
师:还可以给原文动动小手术吗?
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憔悴”之后的句号改成破折号,也可以表达因果的意思,前后文的联系更紧密,还有一点递进的意味,又很简练。
师:好,有创意,咱们来再读一读,就当作“憔悴”之后的是省略号,停顿的时候短一点。
(生动情反复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教学回顾:在每个语言点的处理上我争取遵循下面几个原则:由意义反省表达,再由表达回照意义,在对比中揣摩,在揣摩中深入,在朗读中完善。】
生:老师,海浪对海岸的爱情真叫人感动。我想起您常说作家写物写景往往是有寓意的,这篇散文是不是仅仅用来写爱情啊?
师(笑):你可真敏感。除了爱情,你觉得还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刚才伍勇俊的提问提醒我,我觉得还可以表达对自己事业的追求。把孜孜追求的事业想象成海岸。
师:很有意思。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海岸”,你们的“海岸”是什么啊?
【教学回顾:又是旁逸斜出的一笔!我灵机一动抓住了“海岸”一词来作点文章,拓展也未必要在课堂的结尾啊!】
生:如果是我,我的“海岸”就是我那难以克服的数学。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热爱的美术。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一生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众笑)
生:我的海岸也是我的理想:我希望能有一家能战胜微软帝国的软件公司。
师(笑):不管你的海岸是什么,孩子们,请记住浪的宣言:爱的真谛就是清醒。你要用百倍的努力实践自己的爱情,只要当把对海岸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终生的事业”之后,你才会享受到追求的幸福。
(生若有所思)
不过,咱们还是更应该关注一下纪伯伦的海岸到底是什么?
请先朗读咱们中国的一首著名诗歌:
炉中煤
作者: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生共同朗诵)
生:老师,这首诗歌好像以前自读课本上有,是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给祖国的,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读过就好。纪伯伦的散文诗和这首诗歌应用的手法完全相同。生(大悟):哦,原来纪伯伦是把亲爱的祖国比喻成了海岸,他无怨无悔地爱着的是自己的祖国啊!
师:是的,同学们,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了颠沛流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为贫穷困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对国土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字深情。相反,他爱之深,思之也更切,他除了将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衷肠。
孩子们,让我们用动情的朗诵把这份赤字之情读出来好吗?
(生动情朗诵,下课铃声响起。)
【教后感言】:
比较喜欢这堂课,是因为感觉这堂课比起以前自己的许多课,有了一点重要的超越,那就是:比较灵活地利用了动态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动态的教学资源往往会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由一个学生的发言而受到启示,我没有机械地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段时间我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循循善诱”的弊端。“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在这堂课上,受一个孩子发言的启示,我迅速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向的问题,这其中展示的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的起点不应该由老师来划,而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划!
让孩子和文本的对话先于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当孩子在展示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成果之时,教师要善于体会和把握孩子与文本的对话程度,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惟有如此,语文的学习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
就《浪之歌》而言,它既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散文名篇,同时也是一篇普通的散文。就纪伯伦而言,他既是黎巴嫩文坛骄子,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作者。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教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以此引导学生和文本(其实也就是和作者)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对话。这是对教学资源(就这篇文章就是指《浪之歌》这篇散文)的深度开发,也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深度开发。有了这种开发,课堂才表现出了让人惊喜的生机和活力。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利用衍生的课堂资源动态地处理课堂,真正地改变见书不见人、人围书本转的局面,使课堂真正的成为“人”的课堂。此言甚为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