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5篇)

时间:2019-05-13 21:4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

第一篇: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

怎一个愁字了得

---《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探究其意象、情感和手法的异同。

2、学会比较鉴赏词作的方法。

3、知人论世,体会词作在情感上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教学重点:

1、分析两首词在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两首词在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课前准备:预习两首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南唐后主李煜与宋代词人李清照,同学们并不陌生。他们二人,一为千古词帝,一为旷世才女,同为婉约派词人。清代学者这样评价两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二李并称,极受推崇。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鉴赏两首词中精品,一首是李煜的《虞美人》,一首是李清照的《一剪梅》。

二、背景介绍、初读课文

师: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巨幕,在公元975年,金陵城被宋朝大军一举攻破。南唐后主李煜从享尽荣华的君主一朝沦为卑屈的阶下囚。三年后,也就是李煜42岁生日那天,李煜回想当年,好生伤感,一首《虞美人》挥笔而就。写完后他命歌姬拨弦弹唱,宋太宗赵光义听闻之后,勃然大怒,赐李煜千机毒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也就成了李后主的绝命词。

请全体男同学来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词。

师:光阴荏苒,在李煜被鸩杀后,在山东青州一个秋风萧瑟的时节,新婚不久的赵明诚收到友人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丈夫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于是在一幅锦帕之上写下了为丈夫送别的词《一剪梅》。请全体女同学来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词。诵读指导:诵读诗歌,要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语。

同学们再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这点。

三、具体研读

师问: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是什么?愁

师:有一个文学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宋词中,愁情之密,愁绪之浓,愁出现频率之高,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无法取代的。甚至有人说,整个宋词,就是从愁苦叹恨中走来。这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词的最大特点。今天借这个愁字的引领,让我们去读词赏愁,去诵读诗歌,去赏读诗歌,去品读诗歌,品味愁情诗歌的美和宋词永恒的艺术魅力。

师:同是写愁,但是两首诗愁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愁情和方式也不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愁字,别样愁情。”那么,这别样的愁情到底是什么呢?(生答)请同学们分别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两人愁生成的原因? 师明确:《虞美人》要表达的是一种哀愁,一种亡国思乡之痛,我们概括为“国愁”。—(板书:国愁-改)改的是否仅仅是朱颜呢?还有什么?(物质:富贵荣华的生活,精神:身份地位、自由、尊严)

《一剪梅》抒发的是一种离别相思而不得见的闲愁,是一种离别相思之苦,与国愁相对,我们概括为“家愁”。(板书:家愁-思)师: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说“诗歌不是一种意境的表白,是由一个伤口或者一个笑口流淌出的歌曲。”这两首词就是两位词人或深或浅的伤口袒露。

这是李煜的真情吐露: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追忆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一个自问,“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可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简直是血泪之歌。所以同学们要读出渗透了血泪的沉郁浑厚之感。

而李清照的闲愁,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也是绵延不绝的,但是却与李煜不同,有一种凄婉动人的情愫。(分别找男女同学来读)【名句赏愁】

师:两首诗中,分别有两个千古名句。《虞美人》是„„ ? 《一剪梅》是„„?既然是为人传诵的言愁佳句,自然有它的妙处,请同学们来赏析一下这两句写愁好在哪里?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呢?(欣赏并不高深,就是用你的心去品味,体悟,感觉它的好,它的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吧?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 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师:有人说,这两首词无处不言愁,行行成愁,句句藏愁,除了名句,试从两首词中选取名句以外表现愁的句子,简要分析。(生答)

总结思路:大家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诗歌特有的音韵美,那种赋予其中的深深的愁情。从今天我们鉴赏这两首诗词的过程,谁来总结一下鉴赏诗词的思路?(生发言、师小结)品鉴思路 :找形象

品语言

析技巧

评感情:浓 深 长

师小结: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音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词外觅愁

飞花万点愁如海 白发三千丈

抽刀断水水更流

试问闲愁都几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春玉案》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只恐双溪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两首词,品味了两位词人的愁情,品味了两首词的美丽,其实愁本身并不美,美的是词人居于其上的诗意,是诗意焕发的精神美感。

品悟愁情,能让我们欣赏到古人某一瞬间的情感思绪;品悟愁情,就是让我们赞叹古人能用清丽、含蓄的语言将一丝一缕的情思定格凝固成精品,能使我们站在历史广阔的背景上审视人生,开创未来。

五、课后作业

比较鉴赏《声声慢》与《一剪梅》。

第二篇:比较鉴赏《虞美人》和《一剪梅》教案

比较鉴赏——《虞美人》《一剪梅》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探究其意象、情感和手法的异同。

2、学会比较鉴赏词作的方法。

3、知人论世,体会词作在情感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1、分析两首词在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提高诗歌鉴能力。

课前准备:预习两首词,学唱《几多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1、《虞美人》背景及歌曲

2、朗读,男生朗读

3、《一剪梅》背景

4、朗读,女生朗读

二、整体诵读:(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结合注释,了解词作基本内容(3)体会三、三、比较鉴赏:

1、提问:

(1)两首词作的共同情感是什么呢?

(2)那么两首词的作者是因为什么而愁呢?分别用一个字来回答。

(3)可以说是一个愁字,别样愁情,现在请找找两首词作中直接写“愁”的句子。

2、讨论

(一):此二者在写“愁”上有何异同?指导方法:比较意象、比较情感、比较手法 词:《虞美人》

《一剪梅》 意象:一江春水

下眉头,上心头 情感:绵长(同)

浓重

轻淡

澎湃

柔婉

手法:直抒胸臆,化抽象为形象(同)

比喻

描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人说这两首词无处不言愁,行行成愁,句句藏愁,现在就请大家用刚才介绍的方法来分析两首词中其它句子是如何来体现“愁”的。

4、讨论

(二):两首词其他句子各自如何表现“愁”? 《虞美人》

《一剪梅》

意象:春花秋月

红藕 香残

玉簟

秋(视觉、嗅觉、触觉)

东风明月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动作)

雕栏玉砌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想象)物是人非(对比)

花自漂零 水自流(比喻)

手法:对比中言情

描写中融情

借景抒情

以乐衬哀

虚实结合

5、自由朗读,体会两首词作的不同情感

6、男同学朗读《虞美人》,女同学朗读《一剪梅》,再齐读。

四、课后探究:

(1)比较李煜的《清平乐》和《虞美人》的异同(别来春半)(2)比较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异同

第三篇:虞美人、一剪梅练习题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

【原文】: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阅读训练】:

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8.“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9.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0.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

【原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2.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

3.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5.“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春花秋月何时了

10.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意对即可)

第四篇:《虞美人》和《一剪梅》 优质课

《虞美人》《一剪梅》比较阅读 教案整理:东溪中学王娟

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阅读(比较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的方式探究两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教学重难点:

分析两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在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课前准备:熟悉《虞美人》《一剪梅》这两首词作 课时安排:1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公元976年春天,宋军的铁蹄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李煜,在自己42岁生日那天,远眺永无法再见千里河山,回想九五之尊的荣耀,念及锦衣玉食的生活,目睹一轮明月,吟唱了一曲悲苦绝望之词——《虞美人》

而就在李煜被诛杀后大约四十年,一个秋风萧瑟的时节,易安念及负笈远游的丈夫,殊不忍别。于一幅锦帕之上为丈夫写下了一首送别的词:《一剪梅》

二、展示教学目标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两首词,走进两位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体会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

三、阅读鉴赏

(一)请大家自读词作并思考问题:

1、这两首词抒发了一种什么共同情感?

2、请问李煜和李清照因为什么而愁,愁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分别从两首词中找一个字回答)

3、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词:

《虞美人》

《一剪梅》 相同情感:

各自缘由:

“改”

“独”

直抒胸臆: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请大家认真分析两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在写“愁”上有何异同?

(指导方法:比较意象、比较情感、比较手法)

词:

《虞美人》 《一剪梅》 意象:

一江春水

下眉头,上心头 情感:

(同)

绵长

(异)

浓重

轻淡

澎湃

柔婉

手法:

(同)直抒胸臆,化抽象为形象

(异)比喻

描摹

四、课堂总结

我相信,今天大家通过对比意象、情感、手法三方面,对李煜和李清照这两首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进行细细体味与鉴赏,已经能对两位作者的情感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已经能对 “对比阅读”有了初步的印象,对“对比阅读”这种鉴赏方法有了一定的方向。希望同学们能将此鉴赏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去,了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处境对个人情感的影响和表达。

五、课后探究

有人说这两首词无处不言愁,行行成愁,句句藏愁,现在就请大家用刚才介绍的方法来分析两首词中其它句子是如何来体现“愁”的。

分析两首词其他句子各自如何表现“愁”?(从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三方面分析)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微课制作,我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魅力,能够通过声色合并声情并茂地为大家呈现古典文学独特的魅力。就课堂本身设计与实施而言,本课在既定时间完成教学目标,能够顺利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展示教学目标——阅读鉴赏——课堂小结——课后探究各环节展开教学,其中还运用到循序设问的方式诱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在创作词时对文字的推敲、斟酌,从对比词作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让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有了耳目一新之感。在对比中用呈现“点”的方式引导他们探索词中的奥妙,由此带动其对“面”的思考和把握,留给学生无尽的遐思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过程中语气、语调由于受环境限制没有达到想象中完美。另外本课内容还是稍显太满,如果时间允许,导入和分析时在稍加修改会更加出彩。

近年来新一轮学习革命,促使教师进行不断学习,并将现代化教育技术融含到课程教学之中去,终身学习已经不再是“口号”,教师的科学素养的进步也不再说纯粹学科知识,而应该是综合素养,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争取有更大进步。

第五篇:送别诗鉴赏详案

一、导入新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 ,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千百年来,这些慰人慰己的送别诗,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送别诗。

二、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丽,可以和爱情诗、思乡诗、悼亡诗等量齐观。

三、送别诗的分类:

(一)有送诗与别诗之分:送别之诗,有送有别。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故诗人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送别’之作比‘留别’之作多的直接原因,乃是他们自身踏上旅途之际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充裕创作的精力大为减少之故。”——日本·松浦友久

(二)按送别对象:与亲人别、与朋友(文人或战士)别、与爱人别。

四、送别诗的主要特征

(一)形式标志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诗诗题往往是“留别(别)××”/“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一般用抽象性高的诗题,这是相当明显的特点。

(二)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三)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②借酒抒情,③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④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⑤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⑥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五、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六、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七、鉴赏方法

(一)掌握送别诗的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或写景、或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二)把握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三)把握内容及主题倾向

(四)把握抒情方式和风格类型

八、实战演练

分析鉴赏以下几首诗 例一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

答:“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点明送别。“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这一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上是反衬。景色越美,越显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来写友人已远去,诗人谢亭暂憩,不觉已是黄昏。二来写酒醒有特别之处。大多数写送别都直接借酒写意,将离愁别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分别之时。而此诗却却写别后的感受。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一腔孤寂。三来极写景物的凄黯迷茫,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例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例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四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2、后两句运用了哪种手法?作用何在?

答: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赏析: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谁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例五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①晓:太阳刚刚升起。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④毕竟: 到底。

⑤六月中:六月中旬。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⑦同:相同。⑧接天:像与天空相接。⑨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⑩映日:太阳映照。⑪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下载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鉴赏如梦令一剪梅.[大全五篇]

    鉴赏《如梦令》《一剪梅》 ——走近乱世美神李清照 授课人:卜瑾 07.11.16 教学目标:1、感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体会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虞美人》与《一剪梅》对比阅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2、对李煜、李清照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3、感受“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分析词人......

    加速度(详案)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案例讲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概念、物理意义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知道加速度的公式、符号、单......

    《口哨》详案

    口哨 教材分析 《口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当残酷的病魔降临到作者身上的时候,她只能长时间无可奈何终日孤独地躺着。生命被实实在在地确证为掉进了黑暗无底的冰窟。但是,生命......

    西门豹详案

    《西门豹》教学设计 育才实验学校 徐良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2、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

    月光曲详案

    一、揭示课题,了解预习。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 师:读一读课文的......

    快乐是什么详案

    幼儿园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快乐是什么 活动由来:《快乐是什么》这本图画书是我在书店中发现的。故事通过小老鼠与鼠妈妈之间围绕“快乐”的问答,让我们感受到母子间充满爱和温情......

    植树造林详案

    教学设计: 本课从感性入手,通过听《苗岭的早晨》和看环境破坏的画面给学生的感官造成强烈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懂得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教学中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