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虞美人》与《一剪梅》对比阅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2、对李煜、李清照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3、感受“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1、分析词人的愁。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3、提高诗歌鉴能力。
课前准备:预习本词,学唱《几多愁》。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全班跟唱邓丽君的《几多愁》歌曲,引入《虞美人》。
二、整体诵读 明确:愁
请用你的方式诠释李煜的“愁”。
1、再读本词,感受音乐美。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3.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
三、古人写愁的诗歌很多,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李清照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愁呢?
四、具体研习
有人说这两首词无处不言“愁”,你同意吗?试从两首词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简要分析其写“愁”艺术。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里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分析“才——却——”的妙用。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李清照《一剪梅》所表现的“闲愁”是她与丈夫两处的闲愁,是对两人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美好爱情的联想,所以苦也甜蜜。
五、词外觅“愁”
六、拓展延伸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七、总结:
唐诗宋词是一个又一个意境,或清幽宁静,或色彩绚丽,或田园牧歌,或边塞长风;唐诗宋词又是一份又一份心情,或慷慨激昂,或沉郁悲凉,或别离相思,或落魄失志。让我们走进诗词,穿越时空,走进那一个个诗魂,追随他们的脚步,畅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体悟人间的苦乐心酸,感受生命的美好,品味真情的可贵。
第二篇:虞美人、一剪梅练习题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
【原文】: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阅读训练】:
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8.“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9.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0.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
【原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2.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
3.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5.“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春花秋月何时了
10.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意对即可)
第三篇:比较鉴赏《虞美人》和《一剪梅》教案
比较鉴赏——《虞美人》《一剪梅》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探究其意象、情感和手法的异同。
2、学会比较鉴赏词作的方法。
3、知人论世,体会词作在情感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1、分析两首词在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提高诗歌鉴能力。
课前准备:预习两首词,学唱《几多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1、《虞美人》背景及歌曲
2、朗读,男生朗读
3、《一剪梅》背景
4、朗读,女生朗读
二、整体诵读:(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结合注释,了解词作基本内容(3)体会三、三、比较鉴赏:
1、提问:
(1)两首词作的共同情感是什么呢?
(2)那么两首词的作者是因为什么而愁呢?分别用一个字来回答。
(3)可以说是一个愁字,别样愁情,现在请找找两首词作中直接写“愁”的句子。
2、讨论
(一):此二者在写“愁”上有何异同?指导方法:比较意象、比较情感、比较手法 词:《虞美人》
《一剪梅》 意象:一江春水
下眉头,上心头 情感:绵长(同)
浓重
轻淡
澎湃
柔婉
手法:直抒胸臆,化抽象为形象(同)
比喻
描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人说这两首词无处不言愁,行行成愁,句句藏愁,现在就请大家用刚才介绍的方法来分析两首词中其它句子是如何来体现“愁”的。
4、讨论
(二):两首词其他句子各自如何表现“愁”? 《虞美人》
《一剪梅》
意象:春花秋月
红藕 香残
玉簟
秋(视觉、嗅觉、触觉)
东风明月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动作)
雕栏玉砌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想象)物是人非(对比)
花自漂零 水自流(比喻)
手法:对比中言情
描写中融情
同
借景抒情
以乐衬哀
虚实结合
5、自由朗读,体会两首词作的不同情感
6、男同学朗读《虞美人》,女同学朗读《一剪梅》,再齐读。
四、课后探究:
(1)比较李煜的《清平乐》和《虞美人》的异同(别来春半)(2)比较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异同
第四篇:《虞美人》和《一剪梅》 优质课
《虞美人》《一剪梅》比较阅读 教案整理:东溪中学王娟
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阅读(比较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的方式探究两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教学重难点:
分析两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在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课前准备:熟悉《虞美人》《一剪梅》这两首词作 课时安排:1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公元976年春天,宋军的铁蹄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李煜,在自己42岁生日那天,远眺永无法再见千里河山,回想九五之尊的荣耀,念及锦衣玉食的生活,目睹一轮明月,吟唱了一曲悲苦绝望之词——《虞美人》
而就在李煜被诛杀后大约四十年,一个秋风萧瑟的时节,易安念及负笈远游的丈夫,殊不忍别。于一幅锦帕之上为丈夫写下了一首送别的词:《一剪梅》
二、展示教学目标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两首词,走进两位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体会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
三、阅读鉴赏
(一)请大家自读词作并思考问题:
1、这两首词抒发了一种什么共同情感?
2、请问李煜和李清照因为什么而愁,愁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分别从两首词中找一个字回答)
3、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词:
《虞美人》
《一剪梅》 相同情感:
愁
各自缘由:
“改”
“独”
直抒胸臆: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请大家认真分析两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在写“愁”上有何异同?
(指导方法:比较意象、比较情感、比较手法)
词:
《虞美人》 《一剪梅》 意象:
一江春水
下眉头,上心头 情感:
(同)
绵长
(异)
浓重
轻淡
澎湃
柔婉
手法:
(同)直抒胸臆,化抽象为形象
(异)比喻
描摹
四、课堂总结
我相信,今天大家通过对比意象、情感、手法三方面,对李煜和李清照这两首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进行细细体味与鉴赏,已经能对两位作者的情感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已经能对 “对比阅读”有了初步的印象,对“对比阅读”这种鉴赏方法有了一定的方向。希望同学们能将此鉴赏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去,了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处境对个人情感的影响和表达。
五、课后探究
有人说这两首词无处不言愁,行行成愁,句句藏愁,现在就请大家用刚才介绍的方法来分析两首词中其它句子是如何来体现“愁”的。
分析两首词其他句子各自如何表现“愁”?(从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三方面分析)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微课制作,我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魅力,能够通过声色合并声情并茂地为大家呈现古典文学独特的魅力。就课堂本身设计与实施而言,本课在既定时间完成教学目标,能够顺利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展示教学目标——阅读鉴赏——课堂小结——课后探究各环节展开教学,其中还运用到循序设问的方式诱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在创作词时对文字的推敲、斟酌,从对比词作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让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有了耳目一新之感。在对比中用呈现“点”的方式引导他们探索词中的奥妙,由此带动其对“面”的思考和把握,留给学生无尽的遐思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过程中语气、语调由于受环境限制没有达到想象中完美。另外本课内容还是稍显太满,如果时间允许,导入和分析时在稍加修改会更加出彩。
近年来新一轮学习革命,促使教师进行不断学习,并将现代化教育技术融含到课程教学之中去,终身学习已经不再是“口号”,教师的科学素养的进步也不再说纯粹学科知识,而应该是综合素养,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争取有更大进步。
第五篇:《虞美人》教案设计
《虞美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数
一时。
教学目标、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
2、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3、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投影显示“欣赏”片断)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提问学生
教师补充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8字以内为小令,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多媒体显示词的相关知识)
三、简介作者
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四、配乐朗诵(范读)
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五、集体朗诵(多媒体显示朗读TV)
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六、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七、品味诗歌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
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师点评:
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以水喻愁
(比喻)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知识延伸
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
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教师点拨: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柳:同“留”,依依惜别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八、播放歌曲《虞美人》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会词的意境。
九、学生背诵全词。
加深体会词人的感情
十、延伸阅读(堂练习)、后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D
2、A
十一、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作语言清新,采用了白描手法写情。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很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十二、播放歌曲《虞美人》
学生学唱,体味词的意境。
十三、后思考
试分析本词的主旨,找出词的“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