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02:3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一篇:《《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今天学习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所谓“逆”,即为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鉴赏分三步进行。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登高》等诗篇,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公元760年。

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第二篇:高二《蜀相》说课稿

高二《蜀相》说课稿

高二《蜀相》说课稿

(一)、教材及本课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和写作技巧上,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内容上由写景和评论两部分组成,以写景时的心里活动(追寻、凭吊)为线索开启出后两联蜀相诸葛亮的精当评论,因此针对这首诗来讲,我本节课将赏析的重点放在了前两句上,尤其是写景的颔联。

《蜀相》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意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杜甫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同时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鉴于本课的教学重点以及高二学生已经在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中积淀了一定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和能力:①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②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技巧。(这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生成帮助比较大。)教学难点:突破“炼字”题型。(学生把握考题类型,以及答题思路的形成有针对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

阅读相关文本,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星殒五丈原”的形象,感受诸葛亮这样一位贤相的高尚情操。

二、情景导入:

ppt展示卧龙岗景区对联。导入杜甫的《蜀相》。(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走进诗歌

(1)、诵读《蜀相》,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多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②可以采取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都能够开口大声读。

(2)、品味语言,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一:

总体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首联:寻找祠堂

(起)

颔联:祠中之景

(承)

颈联:诸葛功绩

(转)

尾联:壮志未酬

(合)。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种答案都可以。

寻访祠堂——祠堂春色——丞相功业——壮志未酬

明确:叙事——描写——议论——抒情

合作探究二:品味写景的语言。

1.哪些诗句写的最具美感?

明确:颔联。

2、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3.赏析颔联?有什么效果?(补充式,多鼓励!)

明确:“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4.用一句话把此句的美景描绘出来?

分析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小结: 分析“炼字”题的答法。ppt展示。

四、迁移训练

五、课后作业

1、背诵

2、掌握炼字方法,并将其使用在此类考试题型中。

六、课堂结束语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教学法:出示关于诸葛亮的对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杜甫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情感。

4、比较阅读法: 将《蜀相》的第二句变“自”为“尽”,变“空”为“皆”进行比较鉴赏。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和写作思路,这样有利于顺利过渡到重难点;课上合作探究分若干个小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思想情感、以及比较鉴赏,这样能提升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板书设计)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以乐景衬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寓情于景—寂寞伤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

第三篇:《蜀相》教案(高二必修)

蜀相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湘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但完成加以否认,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

陆游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的诗歌的灵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杜甫(712-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第四篇:蜀相 教案

《蜀相》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①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②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略写

一、作者简介: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3.评价杜诗的名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 ”)、(“ 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文本解读、探索主旨

一、解题

思考:

1、本诗共八句,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

思考:

2、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课后习题1)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二、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解释和翻译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饱含着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问题2:“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串:这是自问自答,记的是祠堂之所在、外景 明确: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串:接着诗人从祠堂的外部转到内部,内景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解释、翻译句子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着台阶独自呈现着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树枝空对着婉啭鸣唱。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自”是独自意思,“空”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草绿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无人光顾,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诉,描写了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了心中的伤感,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炼“字”题方法 1.解释含义

2.描摹图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诗中的景象。

3.析作用:点出该字在渲染的意境或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若用了表现手法,也要点出)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解释、翻译句子意思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渡过难关 老臣心——忠君报国之心。

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课后习题)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串:“天下计”表明作者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表明作者赞扬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此在后文中才有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1、解释、翻译句子意思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久的让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课后习题4)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串: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1、本诗的艺术技巧: 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2、概括主旨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四、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词类活用

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第五篇:蜀相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找诗眼,分析关键字词,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基本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把握重点词语“自”“空”,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二)难点:掌握“自”“空”的妙处,了解诸葛亮的功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写什么)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2、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

(感情基调:悲伤感慨)(板书:《蜀相》)(三)课文赏析

首联——远景

问题:首联对丞相祠堂所在地的描写“柏森森”有什么用意? 《蜀相》教学教案 一,“柏森森”要多少年才能形成“森森”的规模啊,显示出了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森森”又写出了寂寞荒凉之感。

二、“柏森森“有表现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烘托出诸葛亮如松柏一般的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板书(柏森森)

问题:首联中“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能不能改为“访”为什么?

访——拜访,有空的时候去找找朋友聊聊天,非常的闲适,与作者当时的心境不符。作者当时避难到成都,专程去武侯祠瞻仰诸葛亮。“寻”——有目的的行为,含有急切的心情,与作者当时心境一致,表现了作者急迫的去瞻仰武侯祠的心情。

——“诗眼” 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的字词。板书:寻

颔联——近景

问题:颔联哪两个字是诗眼,是分析这两字的妙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自——春草自绿,无人赏 空——黄鹂好音,无知音

春草翠绿,一片生机,婉转鸟鸣,悦耳动听,如此美景却无人欣赏,幽静寂寞凄凉——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先贤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没有知音,只能通过怀古,悼念先贤来抒发感情。

联想比较: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加深“以动衬静”这种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板书:自 空

颈联——述史

问题:颈联写了诸葛亮的哪些功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上联

“三顾”——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

“天下计”——“隆中策”直接表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下联

“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

“老臣心”——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使用的表现手法——用典,表达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更加表现了杜甫对诸葛亮得遇名主,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羡慕,和对“明主贤臣”的向往。

尾联——抒情

问题:这两句诗写了诸葛亮哪些功绩,表达了什么感情?

诸葛亮功绩:六出祁山 东和孙吴 收东西二川(先占西川刘璋的地盘,又夺东川张鲁的地盘)七擒孟获

北拒曹魏 巧布八阵图

出师未捷——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眼看就要成功,后主刘禅被谗言蒙蔽担心诸葛亮拥兵造反,召他回朝,失去了一统中原的好时机。致使到死也没有完成一统中原的壮志。表达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痛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遗憾。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板书:

诸葛亮与杜甫人生际遇对比

诸葛亮

杜甫

蜀相

立志为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科考失利,求官无门 被君王信任,一展雄才 被君王猜忌,无路请缨

忠贞不二,鞠躬尽瘁 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出师未捷,千古留憾 梦想破灭,泪满衣襟

问题: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找诗眼,还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等反衬手法,以及用典的表现手法。体会到了诸葛亮和杜甫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悲痛之情,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让我们铭记他们的遗愿,奋发向上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作业

1、对比分析陆游的《书愤》,找出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2、背诵默写《蜀相》

板书: 《蜀相》 首联——远景

颔联——近景 →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

自——春草自绿,无人赏 空——黄鹂好音,无知音

颈联——抒怀 →用典

尾联——抒怀 →忧国忧民、壮志未酬

诸葛亮 杜甫

蜀相

立志为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科考失利,求官无门

被君王信任,一展雄才 被君王猜忌,无路请缨

忠贞不二,鞠躬尽瘁 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出师未捷,千古留憾

梦想破灭,泪满衣襟

下载《《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相教案

    蜀相 三维目标: 1、培养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 以意逆志......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思和反衬的手法。 2.学习诗......

    《将进酒》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

    《蜀相》公开课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

    3《蜀相》教案

    3《蜀相》问题综合评价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 2、了解诗中用典含义; 3、背诵诗歌。 过程和方法 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内......

    蜀相完整版教案

    《蜀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②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吟诵......

    蜀相优秀教案

    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蜀相》教学案例 【案例展示】①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

    蜀相教案(精)

    江 苏 省 职 业 学 校 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 (2010—2011学年 第二学期) 号 数 授课章节名 称 具 的 专业名称 文 化 课课程名称 语 文授课教师 沈 玉 林学 校 盐城市高级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