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3 01: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进酒》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进酒》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一篇:《将进酒》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二)简介背景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五)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壮之情。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

第二篇:《《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今天学习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所谓“逆”,即为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鉴赏分三步进行。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登高》等诗篇,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公元760年。

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第三篇:《阁夜》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阁夜 杜甫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作品。

二、解题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三、朗诵

四、字词提问  岁暮  阴阳  短景  霁  五更  漫

五、内容概括

 首联岁暮雪霁  颔联五更见闻  颈联战后所见  尾联追昔抒怀

六、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沦落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何种感情?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抒发了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第四篇:高二语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赏析句子,品悟诗歌中蕴涵的复杂感情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

学案导学,小组展示,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悟诗人于坎坷中见豪情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理解诗人的诗酒人生 【教学难点】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诵读诗歌,达到美读的效果 【教材分析】

《将进酒》为高中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课。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鉴赏诗词为主,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主要是在一二单元鉴赏诗词基础上,让学生在吟咏诗词上进行指导。《将进酒》是整个单元的学习第一篇,对于如何让学生吟咏诗词具有示范指导作用,在这个单元教学上至关重要,所以我安排了2个课时到3课时。

李白这首诗用了旧题,却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很适合用诵读,加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读”,所以本节课重点以读为中心,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知人论世,进行“音读”环节、“意读”环节,初步把握诗词内容,初读诗词并背诵。这个公开课是第二课时,进行“情读”环节、“美读”环节,一方面“情读”——通过学案导学问题研讨分析鉴赏诗句,把握情感,另一方面“美读”——在鉴赏全文之后进行创造性的诵读诗歌,读出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再通过诵读感受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诗歌内容 【学情分析】

在诗词鉴赏方面:学生进行鉴赏已经有二个单元了,鉴赏诗词的意识较好,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较差,而且本身鉴赏诗词也有一定难度,所以鉴赏上先以文本翻译解读为重,以问题研讨的形式为辅设计较简单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鉴赏上能有方向有方法,对诗词的意象、意境有所感悟就是比较成功,同时对于每一部分的鉴赏题教师一定还要给予补充总结。

在诗词诵读方面,因为这一段一直用课件上课,每讲一首诗都给学生放示范朗读,学生朗读诗词的意识较好,只是学生水平有限,个别学生在诵读上比较突出,但是能调动普通学生能尽量敢于吟咏诗韵,就是成功。【教学内容】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了人生的忧愁,因酒翱翔于自由的时空、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佳作传世扬名,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今天我们就继续鉴赏“酒中仙”李白的著名劝酒诗《将进酒》,并共同研讨他的诗酒人生。

二、讲解新课

(一)、提问背诵分组抽考背诵第一节或第二节,小组加分或扣分。

(二)、“情读”环节:赏析句子,品悟诗歌中蕴涵的复杂感情

A、句子赏析:

学生活动:小组课下研讨问题,归纳总结,课上进行展示交流,其他组学习质疑,共同鉴赏名句,把握情感,学习鉴赏方法。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文句解读:你没有看到汹涌的黄河之水是从天上倾覆而下,滚滚东去,奔腾至海,永不复还。修辞手法:夸张

问题研讨:

(1)此句可以改成“黄河之水山上来”吗?

明确:不能,作者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2)搜集“流水”的意象的诗句,简要分析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

《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文句解读:你没有看到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中悲愤的白发,晨曦还恰似青丝,入暮便已如皓然霜雪。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

问题研讨: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又想到了什么样的人生?结合诗文简要赏析。明确:人生和江水一样,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短暂的人生,“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极言短暂。

悲哀的人生,人生苦短,以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不仅悲苦。

(补充李白的悲不同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柔婉的悲,李白的悲——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文句解读:人生得意之时既需纵情欢乐,莫让金樽空对一波月色。我有雄才伟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亦有失而复得之日。烹羊宰牛聊以享乐,只一豪饮便应当是三百杯。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

问题研讨:(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必”和“还”,这一句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并表达了作者有高度自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

明确:①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②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一种自我安慰

4、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文句解读:岑夫子,丹丘生,继续喝啊,切莫停下。我要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为我倾耳细细 听: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问题研讨:

(1)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的真心话吗?作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真心话,真正想做的是建功立业,并不是“长醉不复醒”。只是因为当时仕途失意,志不得抒所以才这么说,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文句解读:自古以来圣人贤子皆被世人冷落,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尽情欢乐。

问题研讨: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结合曹植生平试做简要分析。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以曹植自况,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6、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文句解读:主人啊,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了呢,那就应当买了酒来让我们恣意畅饮啊!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豪奢的千金裘,叫仆人拿去统统换了美酒,我要与你们一起借这千杯美酒,消融那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问题研讨:

(1)作者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

出换美酒”?明确:借酒浇愁

(2)作者“愁”具体指的是什么?又为何说“万古”?修辞手法? 明确: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

万古——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教师活动:组织各问题过渡,对学生展示鉴赏的每一项内容都进行总结和补充,明确各诗句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走入作者,把握情感。

B、合作探究——李白的诗酒人生

学生活动:小组课下研讨问题,搜集李白生平资料和李白饮酒的诗词,明确问题答案,课上进行展示交流,其他组学习质疑,共同研讨李白的诗酒情缘

1、“天生我材必有用”和“但愿长醉不复醒”代表了哪两种人生观?为什么有这种矛盾的心境?(结合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人生经历进行分析)

明确:积极入世,消极避世,这正是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权贵,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 破灭。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一方面想入世,一方面又不得不避世。所以在他的诗词中总有这种矛盾的体现,也使文章感情起伏波折,同时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2、我们都知道李白是“酒中仙”,谁能说说有关李白和酒的诗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化用诗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迅速融入学习诗歌的氛围。另:可以提醒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诗歌,就会给作文增添一笔文采。)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把诗、酒当成自己的朋友,诗和酒是李白于坎坷、失意中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脱。教师活动:

明确问题答案,引入李白生平和李白饮酒的故事,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德育指导

(三)、“美读”环节:创造性的诵读诗歌

(四)教师活动:先放配乐朗读,让学生对比感悟,强调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成功,并创设诵读情境,让学生有诵读意识,在全文鉴赏后,创造性的诵读诗歌,读出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

再放配乐渲染情境,让学生练习,鼓励展示加分。

学生活动:对比感受名家和同学是如何诵读的,借鉴和激励自己创造性的诵读诗歌,对诗词进行美读,积极展示为本组加分。

(如果前面鉴赏用的时间过多,把展示留到下节课。)

三、作业:

1、“美读”《将进酒》,下节课分组抽查进行个人展示。

2、写一段关于李白诗酒人生的感悟或评论(写在周记上,200字左右)。

第五篇:《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前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子曰”式: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2)问答式: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3)谈话式: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4)议事式: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原文

四、疏通课文 重点字词

就:靠近,接近。此处可译为“到……去”(金就砺则利)诲女: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是知也:知同智,智慧。衣轻裘:阮元校勘记:「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涉雍也篇衣轻裘,而误衍轻字。」 盍:兼词,“何不” 伐:夸耀施:表白 安、信、怀:使动用法。

知者乐水:知通智;乐,yào,喜爱。饭疏食:饭,名作动。

饮水:饮,名作动,喝。水与汤相对,冷水。

五、学生自己翻译,然后老师出示译文,让学生对照。

六、熟读至背诵。

七、阅读课外补充的其它章节。

第二课时

课前预备:诵读课文

一、导入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以什么样的智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论语》十则来读一读孔子,看能否读出孔子思想里哪怕是一点点的智慧。

这样的经典之作一定要用心阅读,而且我觉得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推开他寻那扇智慧之门,所以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品读的要求。

二、品读要求:

1、分组品读,注重交流与合作。

2、“品”之前最好要读一读。

3、品读应从文本出发,最好联系生活实际。

品读完了之后,要对你们自己的感受有一句结论,或是人生哲理或是劝诫之语,4、语言要简洁。

5、读完后,每组选一个同学为代表,先背诵,再把你们品读的结果告诉大家。

6、注意时间和效率(5-8分钟)

三、学生自由发言 附老师对每一则的理解:

第一则: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讲孔子晚年勤奋读书的。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第三则: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第四则: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则: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六则: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第七则: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感悟: “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第八则: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第十则: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四、深入探讨孔子的仁

总结孔子的道德精神: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学生阅读第九则)

师:“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孔子的仁?(引导提示)出示孔子对“仁”的阐述: 《论语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师问:孔子仁的实质是什么? “爱人”,关爱他人;“泛爱众”,广泛地去爱众人。这个“泛”,就是由己及人。后来孟子总结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是推及父母、家人,然后是亲戚,然后是乡里,然后是祖国,然后是天下。

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是这样说的: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假若有一个人,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实行仁的方法。

结:孔子仁的实质是“爱”,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而且孔子的“仁”是一种博爱。所以说“爱众人、爱人类”这就是孔子的最大智慧,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宋儒曾写诗赞扬孔子说“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这就是他的力量。以至于孔子以后,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种思想的不灭之火。

五、(学生自主发言)孔子之后哪些这样的仁者?

1、孟子:把这种仁发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周恩来:“生为国家,死为人民的耿耿忠心

4、飞人博尔特:奥运夺金后送了一只签名的足球给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女孩,她在地震中失去一条腿。博尔特还给中国红十字会捐献善款5万美元。这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爱。

5、高耀洁: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艾滋病患者一般人不敢接触,可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了人们的偏见和恐惧,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他们的无助和冰冷。

6、感动中国2005人物“丛飞”。他把无私的爱给了失学儿童。

7、感动中国2006人物林秀贞,她是一位农妇,但是她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六、结语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我们虽然不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但是我们可以播洒我们的爱心!

下载《将进酒》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进酒》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滕王阁》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滕王阁王勃(教案) 编写:天蓝峰高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认真研读课文,掌握表现手法。 一、资料链接 1、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

    《这思考的窑洞》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这思考的窑洞》教学资料(教案)近来,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相继推出《经典中国》、《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红色旅游》等系列栏目,掀起了“红色经典”宣传热潮......

    长相思(高二选修教案设计)(5篇)

    长相思 景德镇昌江一中于洪林 【教学目标】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缘景明情,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思想感情及主旨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思想感情及主旨类 一.主题常用词: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二.诗歌按......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诗人反客为主写劝酒歌的原因 ; (2)熟悉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2、能力目标: (1)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理......

    《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ⅰ、文本解读 李白早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