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自主阅读导引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二、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载:乘 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任,任随、随
同为逆河,入于勃海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将其导入海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艾(yì),治理。施,延续,延伸 辟沫水之害辟:避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就:修,造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人徒:普通人与罪徒 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应天:与天意相应,相符合 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回:回环曲折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如果 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绝:渡水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
第二篇:高二语文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 苏教版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索隐】:抑音忆。抑者,遏也。洪水滔天,故禹遏之,不令害人也。汉书沟洫志作“堙”。堙,抑,皆塞也。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集解】:徐广曰:“桥,近遥反。一作„暐‟。暐,直辕车也,音己足反。尸子曰„山行乘樏‟。音力追反。又曰„行涂以楯,行险以樶,行沙以轨‟。又曰„乘风车‟。音去乔反。”【索隐】:毳字亦作“橇”,同音昌芮反。注以樶,子芮反,又子绝反,与蕝音同。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正义】:颜师古云:“通九州之道,及障遏其泽也。”度九山。【正义】:度,田洛反。释名云“山者,产也”。治水以志九州山泽所生物产,言於地所宜,商而度之,以制贡赋也。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正义】: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为凿广八十步。南到华阴,【正义】:华阴县也。魏之阴晋,秦惠文王更名宁秦,汉高帝改曰华阴也。东下砥柱,【正义】:厎柱山俗名三门山,在硖石县东北五十里,在河之中也。及孟津、【正义】:在洛州河阳县南门外也。雒汭,至于大邳。【正义】:孔安国云:“山再成曰邳。”按:在卫州黎阳县南七里是也。於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集解】:韦昭曰:“湍,疾;悍,强也。”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集解】:汉书音义曰:“厮,分也。二渠,其一出贝丘西南二折者也,其一则漯川。”【索隐】:厮,汉书作“酾”,史记旧本亦作“洒”,字从水。按:韦昭云“疏决为酾”,字音疏跬反。厮,即分其流泄其怒是也。又按:二渠,其一即漯川,其二王莽时遂空也。北载之高地,过降水,【正义】:降水源出潞州屯留县西南方山东北。至于大陆,【正义】:大陆泽在邢州及赵州界,一名广河泽,一名钜鹿泽也。播为九河,【正义】:言过降水及大陆水之口,至冀州分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集解】:瓚曰:“禹贡云„夹石碣石入于海‟,然则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元光二年,河徙东郡,更注勃海。禹之时不注勃海也。”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自是之後,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索隐】:楚汉中分之界,文颖云即今官渡水也。盖为二渠:一南经阳武,为官渡水;一东经大梁城,即鸿沟,今之汴河是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於吴,则通渠三江、五湖。【集解】:韦昭曰:“五湖,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在吴西南。”【索隐】:三江,按地理志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东北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故禹贡有北江、中江也。五湖者,郭璞江赋云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又云太湖周五百里,故曰五湖。於齐,则通菑济之间。於蜀,蜀守冰【集解】:汉书曰:“冰姓李。”凿离碓,【集解】:晋灼曰:“古„堆‟字也。”辟沫水之害,【索隐】:辟音避。沫音末。按:说文云“沫水出蜀西南徼外,与青衣合,东南入江”也。穿二江成都之中。【正义】:括地志云:“大江一名汶江,一名管桥水,一名清江,亦名水江,西南自温江县界流来。”又云:“郫江一名成都江,一名市桥江,亦名中日江,亦曰内江,西北自新繁县界流来。二江并在益州成都县界。任豫益州记云„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风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女与神为婚,径至祠劝神酒,酒杯澹澹,因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於江岸,有间,辄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华阳国志云„蜀时濯锦流江中,则鲜明也‟。”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騑,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引漳水溉鄴,【正义】:括地志云:“漳水一名浊漳水,源出潞州长子县西力黄山。地理志云浊漳水在长子鹿谷山,东至鄴,入清漳。”按:力黄、鹿谷二山,北鹿也。鄴,相州之县也。以富魏之河内。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集解】:如淳曰:“欲罢劳之,息秦伐韩之计。”乃使水工郑国【集解】:韦昭曰:“郑国能治水,故曰水工。”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索隐】:小颜云“中音仲,即今九颙山之东仲山是也。邸,至也”。瓠口即谷口,乃郊祀志所谓“寒门谷口”是也。与池阳相近,故曰“田於何所,池阳谷口”也。【正义】:括地志云:“中山一名仲山,在雍州云阳县西十五里。又云焦穫薮,亦名瓠,在泾阳北城外也。”邸,至也。至渠首起云阳县西南二十五里,今枯也。并北山东注洛【集解】:徐广曰:“出冯翊怀德县。”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索隐】:沟洫志郑国云“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是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索隐】:溉音古代反。泽,一作“舄”,音昔,又并音尺。本或作“斥”,则如字读之。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隄,【正义】:括地志云:“金隄一名千里隄,在白马县东五里。”於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馀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於瓠子,东南注钜野,【正义】:括地志云:“郸州钜野县东北大泽是。”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索隐】:音输。韦昭云“清河县也”。【正义】:贝州县也。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彊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馀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馀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穀。”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索隐】:旧说,徐伯表水工姓名也。小颜以为表者,巡行穿渠之处而表记之,若今竖标,表不是名也。悉发卒集解徐广曰:“一云„悉众‟。”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其後河东守番系【索隐】:上音婆,又音潘。按:诗小雅云“番维司徒”,番,氏也。下音系也。言:“漕从山东西,【索隐】:按:谓从山东运漕而西入关也。岁百馀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正义】:括地志云:“汾水源出岚州静乐县北百三十里管涔山北,东南流,入并州,即西南流,入至绛州、蒲州入河也。”溉皮氏、汾阴下,【正义】:括地志云:“皮氏故城在绛州龙门县西百三十步。自秦、汉、魏、晋,皮氏县皆治此。汾阴故城俗名殷汤城,在蒲汾阴县北九里,汉汾阴县是也。”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集解】:韦昭曰:“壖音而缘反。谓缘河边地也。”【索隐】:又音人兗反。民茭牧其中耳,【索隐】:茭,乾草也。谓人收茭及牧畜於中也。今溉田之,度可得穀二百万石以上。穀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集解】:如淳曰:“时越人有徙者,以田与之,其租税入少府。”【索隐】:其田既薄,越人徙居者习水利,故与之,而稍少其税,入之于少府。
其後人有上书欲通襃斜道【集解】:韦昭曰:“襃中县也。斜,谷名,音邪。”瓚曰:“襃,斜,二水名。”【正义】:括地志云:“襃谷在梁州襃城县北五十里。斜水源出襃城县西北九十八里衙岭山,与襃水同源而派流,汉书沟洫志云„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以行船‟是也。”按:襃城即襃中县也。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正义】:括地志云:“凤州两当县,本汉故道县也,在州西五十里。”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襃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正义】:南阳县即今邓州也。上沔入襃,襃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穀可致,山东从沔无限,【正义】:无限,言多也。山东,谓河南之东,山南之东及江南、淮南,皆经砥柱运,今并从沔,便於三门之漕也。便於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饶,拟於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襃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集解】:徐广曰:“湍,一本作„溲‟。”不可漕。
其後庄熊罴言:“临晋【正义】:括地志云:“同州本临晋城也。一名大荔城,亦曰冯翊城。”民原穿洛以溉重泉【正义】:洛,漆沮水也。括地志云:“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在同州西北亦四十五里。”以东万馀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於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集解】:应劭曰:“徵在冯翊。”【索隐】:音惩,县名也。小颜云即今之澄城也。引洛水至商颜山下。【集解】:服虔曰:“颜音崖。或曰商颜,山名也。”【索隐】:颜音崖,又如字。商颜,山名也。岸善崩,【集解】:如淳曰:“洛水岸。”【正义】:言商原之崖岸,土性疏,故善崩毁也。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商颜,【集解】:瓚曰:“下流曰穨。”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正义】:括地志云:“伏龙祠在同州冯翊县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汉时自徵穿渠引洛,得龙骨,其後立祠,因以伏龙为名。今祠颇有灵验也。”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馀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自河决瓠子後二十馀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於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正义】:括地志云:“万里沙在华州郑县东北二十里也。”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集解】:晋灼曰:“卫之苑也。多竹筱。”以为楗。【集解】:如淳曰:“树竹塞水决之口,稍稍布插接树之,水稍弱,补令密,谓之楗。以草塞其里,乃以土填之;有石,以石为之。音建。”【索隐】:楗音其免反。楗者,树於水中,稍下竹及土石也。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柰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集解】:如淳曰:“殚,尽也。”骃谓州闾尽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集解】:徐广曰:“东郡东阿有鱼山,或者是乎?”骃按:如淳曰“恐水渐山使平也”。韦昭曰“凿山以填河也”。吾山平兮钜野溢,【集解】:如淳曰:“瓠子决,灌钜野泽使溢也。”鱼沸郁兮柏冬日。【集解】:徐广曰:“柏犹迫也,冬日行天边,若与水相连矣。”骃按:汉书音义曰“钜野满溢,则众鱼沸郁而滋长也。迫冬日乃止。”延道弛兮离常流,【集解】:徐广曰:“延,一作„正‟。”骃按:晋灼曰“言河道皆弛坏也”。【索隐】:言河之决,由其源道延长弛溢,故使其道皆离常流。故晋灼云“言河道皆弛坏”。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集解】:瓚曰:“水还旧道,则群害消除,神祐滂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满,【集解】:张晏曰:“齧桑,地名也。”如淳曰:“邑名,为水所浮漂。”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集解】:如淳曰:“搴,取也。茭,草也,音郊。一曰茭,竿也。取长竿树之,用著石间,以塞决河。”瓚曰:“竹苇镮谓之茭,下所以引致土石者也。”【索隐】:搴音己免反。茭音交,竹苇镮也。一作“茇”,音废,邹氏又音紼也。河伯许兮薪不属。【集解】:如淳曰:“旱烧,故薪不足。”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穨林竹兮楗石菑,【集解】:如淳曰:“河决,楗不能禁,故言菑。”韦昭曰:“楗,柱也。木立死曰菑。”宣房塞兮万福来。”於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後,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集解】:如淳曰:“地理志盩厔有灵轵渠。”【索隐】:按:沟洫志兒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六辅渠。小颜云“今尚谓之辅渠,亦曰六渠也”。引堵水;【集解】:徐广曰:“一作„诸川‟。”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集解】:瓚曰:“钜定,泽名。”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集解】:徐广曰:“一作„湿‟。”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集解】:徐广曰:“沟洫志行田二百亩,分赋田与一夫二百亩,以田恶,故更岁耕之。”
【索隐述赞】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濬川。爰洎後世,非无圣贤。鸿沟既划,龙骨斯穿。填阏攸垦,黎蒸有年。宣房在咏,梁楚获全。
第三篇:《史记选读》之《李将军列传》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文后“词类活用
(二)”要认真完成。●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情节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人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这一部分首先介绍李广是名将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时,发生“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广解鞍惑胡骑”一事,表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
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第四篇:《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 2.积极探索《选读》的有效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和有效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讲解与探讨 教学过程:
一、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把它作为当代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究竟有何意义和作用?它所体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有哪些?《选读》如何能够反映《史记》真实的面貌?
1、《史记》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接爱优秀文化、尤其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熏陶,因为这些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一个高中生如果真正读懂了《史记》,就能感悟到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3、认识《选读》这一教科书的特点 《选读》体现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专题呈现的方式。全书共八个专题,前六个专题是《选读》的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教科书七、八两个专题为“《史记》的影响”和“研究《史记》”、“《史记》的影响”专题是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司马迁与《史记》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尤其是《史记》这部巨著对西汉以后的史学和文学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前六个专题中,每个专题主要包括“专题名称”“专题导语”“文本”和“练习”等。“专题名称”包括正、副标题,体现该专题的主旨。“专题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该专题的基本内容。“文本”分为“教读文本”和“自读文本”,“教读文本”是教学的重点。专题内,对难度较大的“文本”附有译文,每个“文本”均有点评、旁注,有古人、今人以及编者自己的所感,译文和点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阅读文本的难度,便于深入研读文本。“练习”包括“阅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层面的内容。每个文本后均有“阅读与探讨”,每个专题后均有“积累与应用”。“阅读与探讨”侧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问题探讨。“积累与应用”一方面侧重梳理和训练与该专题选文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介绍某一点文言知识;另一方面侧重介绍与文本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深刻认识到《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和蕴含的语言艺术魅力。
第五篇:《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