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教学设计(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08:0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相》《书愤》教学设计(高三选修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相》《书愤》教学设计(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第一篇:《蜀相》《书愤》教学设计(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思和反衬的手法。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教学设想

1.以《蜀相》《书愤》两首诗歌为文本,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3.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含英咀华 二.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他用嘶哑的歌喉和着血泪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和诗中圣哲。

他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情痴,也是南宋小王朝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曾经空有补天之志,却长恨报国无门。(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语言应尽可能有张力,富有诗意和哲理。)【板书】杜甫陆游

三.走近杜甫、陆游(了解生平是知人论世的前提)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板书】蜀相书愤

四.披文入情,探讨文本 ●整体感知

【诵读】先读《蜀相》,后读《书愤》。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 意境。《蜀相》抒发的是追怀叹惋的心情。《书愤》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文本探究】

1.一个标题——《蜀相》; 2.两个“诗眼”——“寻”“愤”; 3.三个人物——杜甫、陆游与诸葛亮

(删繁就简,以此落实单元教学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同时为下个环节铺垫。)五.问题延伸

从杜甫、陆游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该课案设计的中心问题。选修与必修是否应该有区别?如何区别?)六.课堂检测(通过示例,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和技巧)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自”、“空”二字的意蕴?并尝试比较《蜀相》和《书愤》中的“空”字的运用。

七.课后作业(巩固)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第二篇: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选修《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思和反衬的手法。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教学设想

1.以《蜀相》《书愤》两首诗歌为文本,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含英咀华 二.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他用嘶哑的歌喉和着血泪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和诗中圣哲。

他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情痴,也是南宋小王朝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曾经空有补天之志,却长恨报国无门。三.走近杜甫、陆游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载浮载沉——绝恋沈园——临终示儿 四.披文入情,探讨文本

●整体感知 【诵读】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情感。●【文本探究】

1.一个标题——《蜀相》;

2.两个“诗眼”——“寻”“愤”; 3.三个人物——杜甫、陆游与诸葛亮 五.问题延伸

从杜甫、陆游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 内涵: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来源于读书人对社会、民族、国家前途深切的关

怀。(悲天悯人、惩恶扬善、揭露黑暗、反对征伐、歌颂治平„„)

● 途径:出官入仕成了士子自我实现的惟一通道。(孔子周游列国、科举、终南捷

径、干谒诗)●理想破灭的表现

①“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殉道死节:(怀石投江的屈原、被诛灭十族的方孝儒、为文化守节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一轮圆月照天心”的李叔同)

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逍遥放旷:(不愿“留骨而贵”“将曳尾于涂”的庄子;“拟把疏狂图一醉,赢得青楼薄幸”柳永;“穷途之哭”的阮籍)③“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坚韧自持。

总结:一个民族没有天才是可悲的,有了天才而不加崇敬的民族是可怜的奴隶之邦。(此为该课案设计的中心问题。选修与必修是否应该有区别?如何区别?)六.课堂检测(通过示例,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和技巧)

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并尝试比较《蜀相》和《书愤》中的“空”字的运用。

(参考答案:两字同义,有“徒然,白白的”之意。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乐景写哀情,反衬了寂寞、凄凉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②解释句子。③明确表现手法。④分析表达效果。)七.课后作业(巩固)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第三篇:《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思和反衬的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以《蜀相》《书愤》两首诗歌为文本,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含英咀华

二.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他用嘶哑的歌喉和着血泪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和诗中圣哲。

他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情痴,也是南宋小王朝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曾经空有补天之志,却长恨报国无门。(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语言应尽可能有张力,富有诗意和哲理。)

【板书】杜甫 陆游

三.走近杜甫、陆游(了解生平是知人论世的前提)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板书】蜀相

书愤

四.披文入情,探讨文本

●整体感知

【诵读】先读《蜀相》,后读《书愤》。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 意境。《蜀相》抒发的是追怀叹惋的心情。《书愤》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文本探究】

1.一个标题——《蜀相》;

2.两个“诗眼”——“寻”“愤”;

3.三个人物——杜甫、陆游与诸葛亮

(删繁就简,以此落实单元教学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同时为下个环节铺垫。)

五.问题延伸 从杜甫、陆游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该课案设计的中心问题。选修与必修是否应该有区别?如何区别?)

六.课堂检测(通过示例,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和技巧)

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并尝试比较《蜀相》和《书愤》中的“空”字的运用。

七.课后作业(巩固)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第四篇:《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能力:通过“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 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当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在绝望和忧愤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戎马一生的文天祥在壮志未酬之时也独自吟唱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寂,那么,一生不得志的杜甫在独处时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蜀相》,走进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二、走进杜甫

读懂一首诗,应该先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 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登高》等诗篇, 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

2、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同学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自读两遍。(对照注释,把握诗意)

4、读后,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参考:基调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指名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

6、解题:诗名为何题做《蜀相》?

全诗八句虽然有四句是直接写武侯祠的,但作者的立意在于人而不在于祠,祠在诗中只是一个抚今追昔的场景而已,意在引出诸葛亮其人;作者一路寻来,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但就杜甫的视角而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素志,使他的着眼点跳出了市井的夸张,更多地专注到诸葛亮作为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吏”的身份以及由此派生的忠诚、忠直和美政上来。“蜀相”是个充满历史感的政治名词,杜甫这里显然更乐于从诸葛亮政治身份上来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同时准确地暗示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杜甫在这里不是让自己站在一个天下独步的智慧家面前沉思,而是借素志得展的政治家诸葛亮自况,抒发个人虽为黎民但心忧天下的仁人之心。因为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三、找诗眼,诗言志。

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参考: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合作探究

探究本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方面的内容

1、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开济”者,先“开”后“济”,“开”的是蜀汉三分天下的伟大事业,“济”的是刘备之后蜀汉弱小却欲有所作为的困境。一开一济,时序上紧承,充满了人格的力量,同时自然照应上句中的“频烦”一词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仰慕的情感,重音落在:

三、天下、两、济

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结合具体的诗句阐析)

A追慕、敬仰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朗读时应放缓些,“丞”字的发音可以稍稍拖长,这样读起来才会有亲切感。)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同时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如果学生不能直接解读到这一层,可以用下面的问题引导:若替换成“锦官城外木森森”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B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是一个功业未竟的失败的英雄,往往悲剧的英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叹惋之情。

长使:这二字极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的所有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壮志未酬的痛苦:

(知人论世,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生平以及诗作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在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同时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借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心志。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语气:悲痛;重音:未、长、英雄、泪

3、在表现手法上

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体会“自”“空” 参考:“自”“空”,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杜甫不乏民本思想,但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早已不复存在,顿觉意绪黯然,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物故人非,对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黄鹂的啼啭再是动听,也失去应有的惬意!诗从第二联起,其实已经由物及人,基调也从明快转为悲慨凝重。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五、结合学习《蜀相》方法自主合作赏析《书愤》 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研习:

1、走进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1、解题:书愤: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2、找诗眼:愤

3、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出师一表真名世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读“课后链接”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秋感》)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吟咏诸葛亮的诗。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在表现手法上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书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对比。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一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4、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小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

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六、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慨叹)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5、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6、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陆游——(悲愤)悲壮

——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七、再次诵读体味诗歌

板书: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忠心、功绩(慨叹)陆——矢志不渝

(羡慕)

个人情感:

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

陆——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情景交融

陆——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沉郁

陆——悲壮

第五篇:《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 “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并背诵这两首诗。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了解熟悉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

2、积累二人的名句

3、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一、课堂导入

拿到一首诗,您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 „„

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

二、因声求气,感受诗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两首诗的魅力。【PPT投影】朗读提要:

1、节拍: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

⑴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划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⑵请学生示范朗读。学生、教师点评。(3)再次齐读两首诗。

三、初读感知:概述诗歌大意。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四、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1、【PPT】: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PPT】: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PPT】展示合作探究的要求

一、立足于诗文,揣摩诗句,不做架空的分析。

二、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

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2)、小组长做好文书的记录工作;

(3)、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做补充发言。„„(交流时间5-6分钟)“不同点”参考:

1、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仰慕的情感,重音落在:

三、天下、两、济 B、“出师一表真名世 ”

《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结合具体的诗句阐析)追慕、敬仰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朗读时应放缓些,“丞”字的发音可以稍稍拖长,这样读起来才会有亲切感。)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同时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解读到这一层,可以用下面的问题引导:若替换成“锦官城外木森森”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是一个功业未竟的失败的英雄,往往悲剧的英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叹惋之情。

长使:这二字极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的所有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

壮志未酬的痛苦:(知人论世,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生平以及诗作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在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同时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借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心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语气:悲痛;重音:未、长、英雄、泪

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读“课后链接”或者【PPT】投影: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秋感》)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吟咏诸葛亮的诗。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举例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译文: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体会“自”“空”的表达效果:

参考:“自”“空”,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大有英雄不再的伤感。融情于景,贴切自然。

【PPT】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B、《书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对比。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一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四、拓展延伸 教师解读:对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同时我们也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发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PPT】: 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PPT】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这些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敬仰来诵读这两首诗,最好能诵记于心。板书:

《蜀相》 融情于景 追慕、敬仰 壮志难酬 社会责任感 《书愤》 用典明志 借武侯自况 建功立业 深沉的忧患意识

下载《蜀相》《书愤》教学设计(高三选修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相》《书愤》教学设计(高三选修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

    《书愤》教学案例(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及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在熟读《书愤》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2、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理清表现手法类习题的答题思路。 学习重难点: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理清表现手法类......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方......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学习诗人运用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 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

    《骆驼祥子》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2、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研讨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讨论祥子的悲剧意义。 教学过程 一、......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1 史文蕾课标分析: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