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微之书》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作为私人间的书信,往往能够自由地抒写情性、深入地表达内心情感。白居易的《与微之书》一信在平实的语言文字里将自己饱满的情感诉诸笔端,让我们清晰地触摸到了他丰富而细腻的内心感情世界。该文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文风,它言淡而意丰,语简而情浓,意蕴丰富。它不只是抒情文体中的感人篇章,也是贬谪文学中的心灵小品。鉴于本课文言浅近的特点,拟着重引导学生品读对话文本,课堂教学以品“情”为主线,挖掘理解其丰富的意蕴,领悟其情感意蕴之美。教学目标:
1、文言诵读目标: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文学鉴赏目标:品读文本,感受抒情艺术,领悟本文丰富的情感意蕴。3文化探究目标:了解贬官文化,探究贬官文学折射的情怀及抒情方式。重点难点:
品读文本,感受抒情艺术及其浅近语言蕴含的丰富情感意蕴。方法策略:
对话探究教学,诵读品味法,梳理归纳法。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文本,对照注释或查找工具书,理解疑难字词句,扫清字词障碍,读懂文本,并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疑问。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元白友情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白居易和元稹却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千古佳话。二人志同道合,感情深厚,交往密切,诗文唱和:得意时,以诗相诫;失意时,以诗相勉;同处时,以诗相娱;索居时,以诗相慰。在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里,两人的友谊愈发迸溅出绚丽的火花,他们相互关心、相互慰藉,终于走出了于他们人生的沼泽之地。二人在宦海沉浮、患难与共中让世人看到了友情的高贵、圣洁和伟大!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全班齐读全文,思考问题:
①信尾说“此夕我心,君知之乎?”白居易在信中向元稹主要倾诉了什么? ②请用简洁的话语概括书信中每段的大致内容。本文主旨:抒写对远方故人久别的殷切思念之情。
大致内容:久别思念——读信感怀——奉报三泰(江州生活)——题书感慨
三、品读鉴赏:发现意蕴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他自己写诗作文就善于以情动人。元稹收信后就禁不住泪流满面,有元稹所作诗《得乐天书》为证: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交流探讨:
①白居易与元稹之间友情深厚,在这封书信中何以见得?白居易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请结合书信的具体语句内容予以分析。
引导品读、体味情感,扣住文本语言,以学生为主体,相机引导品味,注意渗透诵读
1、书信开头——直接抒情,离别之苦和思念之切。【研读开头】 体会文中数次直呼“微之微之”的情感。开头两次连呼“微之微之”:
直呼其字:关系亲密,情谊深厚; 反复呼告:久别思切,缠绵多情; 再呼微之:直抒胸臆,凄婉无奈。
第二篇:《骆驼祥子》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2、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研讨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讨论祥子的悲剧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黄包车的幻灯片)看到黄包车,我一下子想到的是老舍的《骆驼祥子》,黄包车是那个年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老百姓都叫它洋车,祥子为了有一辆自己的洋车,没命的拉车,攒钱,可他偏偏命苦,攒到最后也没能买上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旧中国的北京城,从西直门乘上祥子的黄包车,一路来体味人力车夫祥子挣钱的辛苦和坎坷的人生历程。本学期同学们已经阅读过《骆驼祥子》这部精彩的作品,并且也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因此,对这部作品大家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急于拿出来和全班同学分享,现在我们就“‘名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二、回顾阅读课指导要求
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㈡阅读小说应注意的几点:
⒈掌握情节,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揭示社会意义; ⒉学习、品味语言,揣摩写法; ⒊阅读过程和方法的总结:
读作品,作笔记(摘抄、批注、后记、摘要、心得体会„„),提问题,再读作品,查资料,得观点,出成果(指写成小论文)。
三、时代背景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的作品。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后因不堪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第三篇:《大铁棰传》 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写人记事的叙述方法。教学重点
1.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大意。2.理解课文关键语句贯穿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读懂大意。因此,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并准确翻译课文。本文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层层设疑又前后照应,塑造了一位性格豪放,疾恶如仇的侠士形象。阅读课文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联系当今影坛、文坛上的“武侠热”,以影片《英雄》导入到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再导入到课题《大铁椎传》。
战国时期是光辉的年代,这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仁者张扬人性、传道天下、傲视王侯、求名于史;术士游说奔走、合纵连横、追求名利、荣于富贵;勇者仗剑天下、惩奸除恶、急危解难、除暴安良;义士轻生死、重言诺、视富贵如粪土、为义气万死不辞。荆轲专诸豫让聂政要离朱亥侯赢唐雎 搏浪飞棰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李白有诗云:“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a.魏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导思想
(一)生平资料:
魏禧(1624-1681),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反清复明。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终逝于扬州。史论如:《隽不疑论》、《蔡京论》、《续续朋党论》等,叙事简洁,善评古人的是非得失与成败。传记如:《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大铁椎传》等,文笔简练,叙事如绘。有《魏叔子文钞》。魏禧的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叙事简洁,又善于议论。散文以人物传记为最突出,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的有志之士,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大铁椎传》就是传世名篇之一。
(二)文学理论与实学思想:
1.文学主张:以“六经”为楷模,以“实学”为内容,以“适用”为目的,兼重“辞工”之形式。
2.文章内容:包蕴“志、识、学、事”四者。“志”即为正人心、救国家之宏大志向;“识”为洞察事理、不同流俗之远见卓识;“学”指与“志”、“识”相符应的渊博有用之知识;“事”指能“见诸行事”,具体付诸社会实践。
第四篇:原创精品教案 与微之书 教案
与微之书
教学目的:
1、了解白居易和元稹。
2、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体会作者心情,培养对友谊的珍视。
4、学习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谪、阔、因、以”等词的基础上,翻译理解文段。教学难点:陶冶情操,珍视友谊。
教学方法:讲授、朗读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课前小测导入课堂,阅读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回答问题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1)、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创设了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
(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达船声”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明写江中狂风大浪,暗指险恶的政治风浪。导入课堂:白居易和元稹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友情深厚,心有灵犀,相互慰藉,用王勃的诗句表达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我们我们学习白居易给元稹写的一封信,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深厚友谊。
二、人物简介,了解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强调诗歌讽喻社会现实的作用,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作品。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第二年写下著名的《琵琶行》;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也就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三个年头,他在庐山营建了一个草堂。草堂落成的第二天深夜,白居易给好友元稹写了这封信,叙述他在九江的生活状况,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夜深不寐,以笔墨畅谈,可见两人交谊之厚。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支持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和十年,因与宦官不和被贬于通州司马,到任不久即得瘴病,几乎丧命,且于病危中得知好友白居易也贬,即产生强烈的政治共鸣。
三、检查预习,给加横线字注音。
牵挛 仆
危惙 数帙
幢幢 恻恻 形骸 提挈 蛇虺 蚊呐
自给 墙援 啾啾 瞥然 笼鸟槛猿
四、初读课文,填空。
这封信叙述白居易在九江的生活状况,抒发了()之情。
五、详细品读,写出下列各段重点词(划线词语)的意义,师生共同翻译,学生作答)
第二段: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 牵挛乖隔
第三段:仆初到浔阳时 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终论平生交分
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便请以代书。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第四段: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 此一泰也。
仆门内之口虽不少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 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 前有乔松十数株 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
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 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第五段:不觉欲曙 或坐或睡平生故人,去我万里
余习所牵 笼鸟槛猿
六、归纳文意。
1.2段:应酬语-寒暄叙情。多情
3.4段:正文-三泰言安(体健家安.生活自足.景幽心清)恳挚体贴.安处逆境.旷达襟怀
5段:应酬语-题书咏怀。复杂微妙
第五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5)第五则:第八则:(第11、12、13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