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蜀相教案(最终版)
《蜀相》与《书愤》之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5.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6.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第二篇:蜀相 教案
《蜀相》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①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②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略写
一、作者简介: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3.评价杜诗的名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 ”)、(“ 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文本解读、探索主旨
一、解题
思考:
1、本诗共八句,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
思考:
2、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课后习题1)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二、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解释和翻译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饱含着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问题2:“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串:这是自问自答,记的是祠堂之所在、外景 明确: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串:接着诗人从祠堂的外部转到内部,内景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解释、翻译句子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着台阶独自呈现着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树枝空对着婉啭鸣唱。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自”是独自意思,“空”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草绿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无人光顾,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诉,描写了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了心中的伤感,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炼“字”题方法 1.解释含义
2.描摹图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诗中的景象。
3.析作用:点出该字在渲染的意境或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若用了表现手法,也要点出)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解释、翻译句子意思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渡过难关 老臣心——忠君报国之心。
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课后习题)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串:“天下计”表明作者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表明作者赞扬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此在后文中才有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1、解释、翻译句子意思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久的让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课后习题4)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串: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1、本诗的艺术技巧: 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2、概括主旨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四、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词类活用
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第三篇:蜀相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找诗眼,分析关键字词,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基本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把握重点词语“自”“空”,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二)难点:掌握“自”“空”的妙处,了解诸葛亮的功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写什么)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2、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
(感情基调:悲伤感慨)(板书:《蜀相》)(三)课文赏析
首联——远景
问题:首联对丞相祠堂所在地的描写“柏森森”有什么用意? 《蜀相》教学教案 一,“柏森森”要多少年才能形成“森森”的规模啊,显示出了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森森”又写出了寂寞荒凉之感。
二、“柏森森“有表现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烘托出诸葛亮如松柏一般的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板书(柏森森)
问题:首联中“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能不能改为“访”为什么?
访——拜访,有空的时候去找找朋友聊聊天,非常的闲适,与作者当时的心境不符。作者当时避难到成都,专程去武侯祠瞻仰诸葛亮。“寻”——有目的的行为,含有急切的心情,与作者当时心境一致,表现了作者急迫的去瞻仰武侯祠的心情。
——“诗眼” 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的字词。板书:寻
颔联——近景
问题:颔联哪两个字是诗眼,是分析这两字的妙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自——春草自绿,无人赏 空——黄鹂好音,无知音
春草翠绿,一片生机,婉转鸟鸣,悦耳动听,如此美景却无人欣赏,幽静寂寞凄凉——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先贤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没有知音,只能通过怀古,悼念先贤来抒发感情。
联想比较: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加深“以动衬静”这种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板书:自 空
颈联——述史
问题:颈联写了诸葛亮的哪些功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上联
“三顾”——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
“天下计”——“隆中策”直接表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下联
“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
“老臣心”——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使用的表现手法——用典,表达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更加表现了杜甫对诸葛亮得遇名主,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羡慕,和对“明主贤臣”的向往。
尾联——抒情
问题:这两句诗写了诸葛亮哪些功绩,表达了什么感情?
诸葛亮功绩:六出祁山 东和孙吴 收东西二川(先占西川刘璋的地盘,又夺东川张鲁的地盘)七擒孟获
北拒曹魏 巧布八阵图
出师未捷——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眼看就要成功,后主刘禅被谗言蒙蔽担心诸葛亮拥兵造反,召他回朝,失去了一统中原的好时机。致使到死也没有完成一统中原的壮志。表达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痛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遗憾。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板书:
诸葛亮与杜甫人生际遇对比
诸葛亮
杜甫
蜀相
立志为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科考失利,求官无门 被君王信任,一展雄才 被君王猜忌,无路请缨
忠贞不二,鞠躬尽瘁 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出师未捷,千古留憾 梦想破灭,泪满衣襟
问题: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找诗眼,还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等反衬手法,以及用典的表现手法。体会到了诸葛亮和杜甫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悲痛之情,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让我们铭记他们的遗愿,奋发向上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作业
1、对比分析陆游的《书愤》,找出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2、背诵默写《蜀相》
板书: 《蜀相》 首联——远景
颔联——近景 →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
自——春草自绿,无人赏 空——黄鹂好音,无知音
颈联——抒怀 →用典
尾联——抒怀 →忧国忧民、壮志未酬
诸葛亮 杜甫
蜀相
立志为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科考失利,求官无门
被君王信任,一展雄才 被君王猜忌,无路请缨
忠贞不二,鞠躬尽瘁 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出师未捷,千古留憾
梦想破灭,泪满衣襟
第四篇:蜀相教案
蜀
相
三维目标:
1、培养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教学方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中国,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武侯祠。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他来到武侯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我们具体看一下作品。
三、教师范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我们把诗的题目扩展一下。蜀相
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
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当然是他的一生的功业。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第五篇:《蜀相》公开课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幻灯片2)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四、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全班齐读这首诗。
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这首诗,大家觉得读的好不好?(各抒己见)。那我们评价诗歌朗读的好不好一般以什么为标准?(感情)所以,我们刚刚没读好的原因是(感情不到位)。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注意“柏”、“好”这两个字的读音,“bǎi”、“hǎo”。)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放录音)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五、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补充:为什么这里不用“蜀相”,要用“丞相”呢?明确:亲切)(师:所以,本诗的首联该怎么朗读呢?生: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
比较理解:
①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诗:这句诗该怎样朗读呢?生:缓慢、伤感。)
(2)、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明确:准确。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师: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应读出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①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②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师: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惋惜之情。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1)、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再次的朗读这首诗,大家要把诗人的思想情感给读出来)
六、悟一悟:
那整首诗我们都分析品味过了,那我们现在要来感悟一下文章的主旨,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同学们现在知道本诗的主旨了吗?思考一分钟等会儿我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下。明确: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
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七、作业设计: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请同学们回去完成创新方案上的题目,背诵《蜀相》,并预习下一课《湘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