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测量我们的身高 教案
测量我们的身高(数学)
一、活动目标: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二、活动准备: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2、设置疑问:但是你们知道哪位小朋友最高呢?有的小朋友说他最高,有的小朋友却说他最高,你用什么方法能准确的知道它是最高的呢?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6、引发新问题:我们的高度通过小朋友的聪明才智现在知道了谁最高,你们猜猜他的腿是不是也是最长的呢?
7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文档仅供参考
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测量身高教案反思
《大班测量身高教案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测量身高教案反思!
(1)大班数学教案《测量身高》含反思
活动目标: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中班小朋友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他们想学医生的样子给小朋友量身高,可是他们不会用尺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材料来量,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量身高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活动延伸: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教学反思: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2)大班教案《测量身高》含反思
活动目标: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动过程:
(一)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用正确的方式测量他人的身高,布置“成长快乐”的宣传画,请幼儿到中班和小班进行健康宣传。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大班测量身高教案反思这篇文章共6558字。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测量身高》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身高》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身高》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中班小朋友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他们想学医生的样子给小朋友量身高,可是他们不会用尺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材料来量,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量身高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活动延伸: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教学反思: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本文扩展阅读:人的身高物质基础是骨骼。与身高相关的主要是头颅、脊柱和下肢长骨 3 部分。
第四篇:测量教案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第五篇:测量教案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一、长度的测量
误差(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l)知道测量在学习物理中的重要性.
(2)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变换.
(3)学习估测生活范围内物体的长度.
(4)能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最小刻度和量程.
(5)知道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信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6)常识性了解误差的有关知识,常识性了解长度测量中的有效数字.
2.通过演示(投影)、讲解、练习、归纳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1)观察教材图11和1-2,说明测量的必要性和目测的不准确性.
(2)通过讲解长度的国际单位,归纳出比米大和比米小的单位及相互关系.
(3)用自己手中的刻度尺测量一些长度,归纳出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3.渗透简单测量中的严谨性教育,说明测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测量在物理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三、教具
1.米尺(最小刻度是毫米)、卷尺(最小刻度是厘米)、”游标卡尺、”干分尺.
2.幻灯片;最小刻度是毫米、厘米、0.5分米的尺子;刻度尺正确使用的图示.
3.学生自备: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0~30厘米)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师:日常生活离不开测量,例如:买菜、测体温、人的体重、身高、体育比赛的时间都需要测量.而秤、温度计、钟表、刻度尺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测量在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学习长度的测量开始.
那么,长度测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能否凭人的感觉呢?
(注:可用复合投影片打出几个长度进行比较)
师:如图1-1-1,光比较(1)和(2),凭经验学生可能答: AB= A1 B1,用投影将AB复合到A1 B1上)发现判断错了.再比较(2)和(3),学生凭感觉,可能答:A2B2>A1B1,一对比,发现又错了.
(注:引入中还可以用课本图11,比较帽子的高和帽沿直径,往往人的感觉又不对)
师:生活中,测量仅靠感觉是不可靠的,所以测量长度必须用刻度尺. 再找学生说自己身高,引出测量的结果必须有单位.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板书)
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板书)
一、长度的单位(板书)
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板书)
(注:可简单介绍国际单位制,或引导课下阅读课本P9小资料)
引导学生回答长度的其它单位.
学生: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rn)等.
2.单位换算.(板书)
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单位换算引出:
1米= 10分米.
1分米= 10厘米.
1厘米= 10毫米.
1毫米= 1000微米.
然后,再按书上形式给出各单位和米的关系:
1千米= 1000米= 103米.
1分米= 0.1米=1/10米=10-1米. 1厘米= = 0.01米=1/100米=10-2米. 1毫米= = 0.001米=1/1000米=10-3米.
1微米= = 0.000 001米=1/1 000 000米=10-6米.
随堂练习:
78千米=_____米(×进率1000).
5分米=______米(×进率1/10).
68微米=______厘米(×进率1/10 000).
(注:与微米有关的换算学生不熟悉,容易出错,可多练几个)
二、刻度尺的使用(板书)
展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干分尺.
1.常用工具:刻度尺.
(采取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
投影透明刻度尺,让学生指出:刻度尺的零刻线,它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也就是量程),它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1个小格表示的长度值)
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使用的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投影: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尺子.也让学生分析回答.
小结:使用刻度尺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板书)
2.正确用刻度尺.(板书)
【演示】(1)尺要放正(对比课本 P7图1-5)并说明厚尺子怎么放.(2)确定零刻线(投影零刻线磨损的尺子,说明使用方法)并说明:零刻线磨损的尺子可以从其它刻线量起.(3)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投影 P7图1-7)
小结: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刻度尺的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长度线段贴近;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任选某一刻度为起点刻度线,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点刻度线前面的数字;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面且要正对刻度线.
3.正确读数和记录.(板书)
读数时,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值外,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随堂练习:(投影)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尺子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学生活动:可叫一组学生,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尺子读不同物体的长度,再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尺子读不同的物体长度.从而练习正确读数.
观察发现:用最小刻度木同的尺子测量同一物体长度,记录结果不一样,也就是有效数字不同.
师:有效数字是指从左边第一个木是零的数字到信读值,都叫做有效数字.
举刚才读过的一组数据,说明有效数字是多少.并说明估读只能读一位.
学生活动:用量程是30厘米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还可从不同部位测长和宽,并将数据记录到笔记本上.
老师分析:学生记录中最后一位往往是不同的,这也恰好体现了:估计的数值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可能不同.
小结: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准确数字、估计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由前面学生实验引出误差.
三、误差及减小方法(板书)
1.什么叫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造成误差原因.
举例说明:测量工具和人为的原因都会造成误差.
3.误差不等于错误.
举例说明: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
4.减小误差方法.
(1)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举例:如课本宽,可以在不同部位测宽度,至少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对于一页纸的厚度,则可以采取测200页纸的厚度,再经过计算,求得一页纸厚度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师:请学生看课本P.8,“想想议议”,让学生把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归纳成几条写在自己的本上.
如: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2.将尺子放正.
3.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4.记录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四)作业与思考
1.书上p.8练习1、2.3.p.11习题1、2、3.
小实验:自制卷尺测身高
2.思考题: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是曲线或折线,如何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度?还需借助什么器材?
3.补充习题:
(1)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
(2)测量结果是由_____和______组成的.
(3)将下列单位变换为国际单位:
145厘米=______.735分米=______.
2.5千米=______.
500毫米=______.
(五)教学说明
1.长度的测量和单位,学生往往认为是“早已知道”的内容,因而造成学习时不够重视,教师应注意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动口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抓住学习中易犯的错误,使学生意识到学习长度测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应抓住本节课的难点:如单位换算,课本中出现了指数表示数字的方法,但学生一般掌握的木够熟练,这时可不必强求,只要换算正确便可.
3.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补充的阅读材料,如 p.9~p.10中的“国际单位”和“一些距离和长度”.通过阅读:原子的半径到地球的半径,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北师大二附中
曾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