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质量及其测量教案
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刚从小学跨入当初中,是一个转折型的阶段,所以学好这一节很重要。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反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然后进一步要求掌握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天平这种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因而教材先介绍天平的主要结构,天平的调整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然后安排多种形式的实验练习使学生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技能。对于天平的量程,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也要求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很重要的。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质量这一概念他们在小学中有所涉及,但不是科学里系统的,而是数学里一些简单的质量单位转化而已,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要涉及到质量的,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质量是个若远似近的概念,所以教师要将学生脑中零散的质量概念个给系统化。而该阶段的学生在小学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在理论部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而实验动手的能力在小学时他们因为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较少,所以相对欠缺点,此时教师该慢慢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法指导
1.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因材施教、直观性和量力性原则以及教材和学校实验器材的配备特点,每两个学生配备一架天平,采用边演示边讲解边讨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天平的调节和使用。2.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2.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3.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4.对身边一些传统的质量单位也有所了解。㈡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㈢情感目标 1.通过对天平的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教给学生实验手段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2.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通过实验时用镊子取砝码等细节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时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理解,质量的单位及其转换,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⒉教学难点 :质量的性质及天平的读数。
三、教具准备
演示用:托盘天平一架,铁钉,铁皮,纸张若干,两个烧杯(装上不同质量的水)学生用(2人):托盘天平一架,小木块一块,同一规格小螺钉10枚,铁丝一条,橡皮泥,矿泉水瓶,剪刀,一只烧杯,一小纸包食盐。
四、教学过程 ㈠物体质量
1.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教具,将一枚铁钉和铁皮一组,一张纸和一叠纸一组,两只装不同质量水的烧杯里的水一组,提问:观察这三组物体,它们两两之间有什么不同? 这三组物体的组成都是相同的,只是它们所含的多少不同而已,从这一点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物理量的本质,从而引出新课——质量及其测量和质量的概念——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在PPT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这些物体有从微观的细菌等小质量的物体一步步递进到大象等大质量的物体,在让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地感受质量中时,提问: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小学时所学习的知识,你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质量的单位,之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里质量单位的转换(3分钟时间),于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吨=1千克=()克=()毫克,让学生一起回答黑板上的该怎么填。
随后口头提问:0.47吨=()千克 69千克=()吨 0.63千克=()克=()毫克
3在介绍学生知道标准质量单位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传统的质量单位,提问:在你们跟父母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买菜叔叔阿姨用的是什么单位,和我们刚才说的一样吗? 在现在生活中,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很少涉及传统中的一些东西,告诉学生传统质量单位与标准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是:1千克=2斤=20两。㈡测量质量的工具
讨论:大家平时在家里活超市,市场中见过及用过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哪些? 小结:磅秤、电子秤、托盘天秤、杆秤,引出实验室常用的是托盘天平。㈢天平的使用
⒈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教师结合PPT和实物进行介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天平由横梁、指针、标尺、托盘、平衡螺母、横梁标尺、游码、底座、砝码和砝码盒组成)⒉原理:
⑴只有两个盘里的质量相等,横梁才停在水平位置,或者说横梁平衡。⑵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相当于向天平盘里加砝码。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
⒊使用方法(教师演示):
⑴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指明游码左边的一条线指在“0”刻度线)
⑵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问:若指针偏左,哪边重?右边平衡螺母怎么调?左边平衡螺母怎么调?)找出调节平衡规律。
⑶把被测木块放在左盘,强调不能错放到右盘。估计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轻放到右盘(指明砝码的放置顺序应由大到小),根据右盘的高低,增减砝码或适当移动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强调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去调节平衡螺母,只能用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达到天平的平衡。
具体举例游码刻度的读法。明确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数,读数时应读游码左边的质量值。4.学生自己使用天平
⑴按刚才使用的演示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称量木块的质量。
⑵提问:向一个小铁钉那样的小质量物体可以直接去测一个的质量吗? 让学生试试,当他们发现指针偏转很少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该怎么办,之后再让学生拿十枚铁钉一起测质量试试,告诉他们十枚的总质量除以十就是每枚的质量了,从而可以让学生知道小质量物体测量的方法。
5.继续让学生讨论:当物体放错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这时的读数是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时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基于此再次提醒学生测量物体质量时一定是要左物右码。㈣质量的性质
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做:先称量完整的矿泉水瓶的质量(去盖子和外面的广告纸),随后用剪刀把矿泉水瓶剪碎,再将全部的碎片放到天平上称量,比较前后质量的变化。另一组学生做:先称量烧杯和它里面的水的质量和那纸包食盐的总的质量,随后将食盐溶解到水中再称那杯食盐水的质量(当然把包食盐的纸也是一起放到天平上的),比较前后的质量变化。完成食盐后,两组学生交换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的结论。物体的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形状及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进一步得理解这个性质,如果知识单纯得去解释这点,有点难以理解。㈤天平的维护
问:能用天平称一张纸的质量吗?能称15斤苹果的质量吗? 指导学生了解天平铭牌所示的测量范围和感量,让学生明确天平是精密仪器,提出天平应维护的要求,并进行爱护公物,培养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㈥小结练习
⑴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
(A)6000毫克(B)600克(C)0.06千克(D)0.0006吨
⑵用托盘天平在称量的时候,如果左盘稍上翘,表明()(A)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左移动游码(B)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右移动游码(C)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左移动游码(D)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右移动游码 ⑶指出100毫克=100毫克÷1000克=0.01克的错误
⑷某宇航员质量为75千克,若月球对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那么宇航员到达地球时,质量为
⑸用已经调好的天平称一只鸡蛋的质量,当右盘放50克和10克砝码,游码移至如图所示位置,则鸡蛋质量为 克。
⑹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本书的质量,请从下列操作步骤中选出所需项目,并按操作先后顺序排列(用字母表示):(A)把平衡螺母旋到左端尽头
(B)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标尺的中央(C)把书放在左盘(D)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点上
(E)用镊子往右盘加适量的砝码,使天平大致平衡(F)旋动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G)统计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刻度值(H)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正中央(I)用镊子把砝码全部放回砝码盒 ㈦ 板书
1.质量的概念: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2.()吨=1千克=()克=()毫克。3.左物右码
第二篇:《质量及其测量》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室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探究物质的属性――密度等有关内容不可缺少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做好准备起着重要作用。
1、教材分析: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
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目标,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质量的单位及其性质。
②.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该班学生组合,考虑到部分复读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而新生茫然不知,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学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过程
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1.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再由展示图片说明泥团捏成泥人、冰化成水、做太空旅行的红旗,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改变并不影响其所含物质的多少,即物体的质量不改变,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然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问答、练习等方法掌握质量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其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秤,和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加强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验积累。而托盘天平是初中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合多媒体使学生掌握了托盘天平的构造、注意事项和正确使用方法。
四、说反思
1.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对于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掌握较好。
2.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时,学生提到“右物左砝”的操作方法是不正确的,由于学生现学知识的限制,对托盘天平的原理(在第九章简单机械中学习)本节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因此会产生这种误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没有在本节课中讨论,而是在第二节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游码相当于小砝码,每向右移一个格,相当于在右盘加一个小砝码,按照习惯“ 左物右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加上游砝的读数,“右物左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减去游砝的读数。
3.如果课堂驾驭能力强一些,学生的能力好一点,教学过程更加紧凑一些,能让学生拿着想真实的托盘天平掌握学习目标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三篇:测量2011年质量总结
測量質量
2011年质量工作总结
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从工程前期的勘察设计,到施工阶段的放样和验收,最后项目运营的变形监测,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因此,在进行测量工作时,必须把好质量这关,紧抓质量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011年测量队在项目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较好的完成了本的质量管理工作。以下主要是对我测量队2011的质量工作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汇报如下:
在外业方面,努力做好水垫塘、二道坝开挖的预裂孔放样和断面验收工作。为了确保按期完成水垫塘、二道坝开挖的施工任务,我队秉着严格、细心,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及时、准确的进行预裂孔放样。每一个预裂孔的放样精度都控制在0—1cm之内。在断面验收前,随时检查超欠挖情况,并及时告知工区进行处理,以保证及时、顺利地验收。同时做好通风洞放样、排水洞断面验收、地质缺陷确认等相关工作;在立模点放样和模板检查时,做到及时、准确,确保了混凝土浇筑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记录数据时做到“务实、求真”的原则,坚决不造假,不编造数据,对每一次测量数据进行检查,并及时上报监理和测量中心。
在内业方面,周显华同志每天忍着颈椎病的疼痛,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在电脑旁编写拱坝程序。程序一遍遍调试,功能一步步完善,精度一点点提高,直到满意为止,我们全队无不被
測量質量
他的敬业精神所折服。其他的同志对待工作也是兢兢业业,每一份资料都做到数据准确,格式规范,做到按时,按质,按量的上报监理单位和测量中心,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的一年里,我队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积极参与到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中,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都得到提高,为项目部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四篇:测量教案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第五篇:测量教案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一、长度的测量
误差(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l)知道测量在学习物理中的重要性.
(2)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变换.
(3)学习估测生活范围内物体的长度.
(4)能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最小刻度和量程.
(5)知道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信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6)常识性了解误差的有关知识,常识性了解长度测量中的有效数字.
2.通过演示(投影)、讲解、练习、归纳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1)观察教材图11和1-2,说明测量的必要性和目测的不准确性.
(2)通过讲解长度的国际单位,归纳出比米大和比米小的单位及相互关系.
(3)用自己手中的刻度尺测量一些长度,归纳出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3.渗透简单测量中的严谨性教育,说明测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测量在物理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三、教具
1.米尺(最小刻度是毫米)、卷尺(最小刻度是厘米)、”游标卡尺、”干分尺.
2.幻灯片;最小刻度是毫米、厘米、0.5分米的尺子;刻度尺正确使用的图示.
3.学生自备: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0~30厘米)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师:日常生活离不开测量,例如:买菜、测体温、人的体重、身高、体育比赛的时间都需要测量.而秤、温度计、钟表、刻度尺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测量在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学习长度的测量开始.
那么,长度测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能否凭人的感觉呢?
(注:可用复合投影片打出几个长度进行比较)
师:如图1-1-1,光比较(1)和(2),凭经验学生可能答: AB= A1 B1,用投影将AB复合到A1 B1上)发现判断错了.再比较(2)和(3),学生凭感觉,可能答:A2B2>A1B1,一对比,发现又错了.
(注:引入中还可以用课本图11,比较帽子的高和帽沿直径,往往人的感觉又不对)
师:生活中,测量仅靠感觉是不可靠的,所以测量长度必须用刻度尺. 再找学生说自己身高,引出测量的结果必须有单位.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板书)
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板书)
一、长度的单位(板书)
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板书)
(注:可简单介绍国际单位制,或引导课下阅读课本P9小资料)
引导学生回答长度的其它单位.
学生: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rn)等.
2.单位换算.(板书)
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单位换算引出:
1米= 10分米.
1分米= 10厘米.
1厘米= 10毫米.
1毫米= 1000微米.
然后,再按书上形式给出各单位和米的关系:
1千米= 1000米= 103米.
1分米= 0.1米=1/10米=10-1米. 1厘米= = 0.01米=1/100米=10-2米. 1毫米= = 0.001米=1/1000米=10-3米.
1微米= = 0.000 001米=1/1 000 000米=10-6米.
随堂练习:
78千米=_____米(×进率1000).
5分米=______米(×进率1/10).
68微米=______厘米(×进率1/10 000).
(注:与微米有关的换算学生不熟悉,容易出错,可多练几个)
二、刻度尺的使用(板书)
展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干分尺.
1.常用工具:刻度尺.
(采取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
投影透明刻度尺,让学生指出:刻度尺的零刻线,它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也就是量程),它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1个小格表示的长度值)
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使用的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投影: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尺子.也让学生分析回答.
小结:使用刻度尺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板书)
2.正确用刻度尺.(板书)
【演示】(1)尺要放正(对比课本 P7图1-5)并说明厚尺子怎么放.(2)确定零刻线(投影零刻线磨损的尺子,说明使用方法)并说明:零刻线磨损的尺子可以从其它刻线量起.(3)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投影 P7图1-7)
小结: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刻度尺的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长度线段贴近;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任选某一刻度为起点刻度线,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点刻度线前面的数字;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面且要正对刻度线.
3.正确读数和记录.(板书)
读数时,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值外,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随堂练习:(投影)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尺子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学生活动:可叫一组学生,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尺子读不同物体的长度,再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尺子读不同的物体长度.从而练习正确读数.
观察发现:用最小刻度木同的尺子测量同一物体长度,记录结果不一样,也就是有效数字不同.
师:有效数字是指从左边第一个木是零的数字到信读值,都叫做有效数字.
举刚才读过的一组数据,说明有效数字是多少.并说明估读只能读一位.
学生活动:用量程是30厘米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还可从不同部位测长和宽,并将数据记录到笔记本上.
老师分析:学生记录中最后一位往往是不同的,这也恰好体现了:估计的数值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可能不同.
小结: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准确数字、估计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由前面学生实验引出误差.
三、误差及减小方法(板书)
1.什么叫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造成误差原因.
举例说明:测量工具和人为的原因都会造成误差.
3.误差不等于错误.
举例说明: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
4.减小误差方法.
(1)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举例:如课本宽,可以在不同部位测宽度,至少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对于一页纸的厚度,则可以采取测200页纸的厚度,再经过计算,求得一页纸厚度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师:请学生看课本P.8,“想想议议”,让学生把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归纳成几条写在自己的本上.
如: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2.将尺子放正.
3.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4.记录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四)作业与思考
1.书上p.8练习1、2.3.p.11习题1、2、3.
小实验:自制卷尺测身高
2.思考题: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是曲线或折线,如何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度?还需借助什么器材?
3.补充习题:
(1)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
(2)测量结果是由_____和______组成的.
(3)将下列单位变换为国际单位:
145厘米=______.735分米=______.
2.5千米=______.
500毫米=______.
(五)教学说明
1.长度的测量和单位,学生往往认为是“早已知道”的内容,因而造成学习时不够重视,教师应注意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动口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抓住学习中易犯的错误,使学生意识到学习长度测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应抓住本节课的难点:如单位换算,课本中出现了指数表示数字的方法,但学生一般掌握的木够熟练,这时可不必强求,只要换算正确便可.
3.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补充的阅读材料,如 p.9~p.10中的“国际单位”和“一些距离和长度”.通过阅读:原子的半径到地球的半径,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北师大二附中
曾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