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教词串

时间:2019-05-13 21:4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情画意教词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情画意教词串》。

第一篇:诗情画意教词串

“沙滩 贝壳 脚丫,海风 海鸥 浪花,珍珠 海带 鱼虾,港湾渔船 晚霞。”它是一首小诗吗?不是,可是它有诗歌的韵味;它是一篇散文吗?不是,可是它有散文的意境;它是一幅图画吗?不是,可是它有图画的色彩;它是一首乐曲吗?不是,可是它有乐曲的旋律……这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课标本”)成功地创造出一种新的识字形式,围绕一个中心,将相似相关的词语放在一起,12个词语分为4串,每串词语表示同类名物,把它们组成一篇课文,读起来押韵上口、富有情趣,这就是“词串识字”。“词串识字”的编排意在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并向其他学科辐射,相机进行说话训练。因此,它不但具有识字功能,而且还具有认识功能、铺垫功能和审美功能。本文笔者试从“词串识字”的功能与教学的结合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识字功能与教学

“词串识字”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策略,具有很好的识字功能,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创设了识字情境。“课标本”在每一课“词串识字”的编写时都精心地设计了一幅情境图,把生活与识字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在认识事物中识字。“词串识字”的插图上画有表示词语的事物,构建文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认一认图片上的事物,再让学生读一读词语,这样,学生能够轻松而愉快地在认识事物中识字了。

3、提供语言环境,帮助理解字义。“课标本”从“认一认”的单字识字过渡到“词串识字”的词语识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的环境,学生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了。如“公园”的“公”是表示大家的、集体的,就不能是“工人”的“工”,而“园”是表示让人游戏或娱乐的地方,就不能是“圆月”的“圆”了。

4、字数与押韵的组合便于识字。我们在读“公园绿树 红花,小桥 流水 宝塔……”的时候,不由得会想起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来。“词串识字”遵循了记忆的规律,我们知道人记忆的黄金段字数是(5±2),即少到3个字,多到7个字,这个规律早已被我们的祖先证明了。“词串识字”在编写中还注意了押韵,每课的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都是韵脚。如“识字2”的“鸟”、“早”和“操”,“识字3”的“花”、“塔”和“马”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另外,“词串识字”运用了“鼎足对”,即十二个词语十二种事物,并置工整,这样不仅将主观情致融入画面,使人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在语言上也整齐凝练,颇为别致。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这个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读,如儿歌吟唱,又似诗文诵读,几

二、认识功能与教学

“词串识字”围绕一个中心将相关的词语编排在一起,再配上识字的情境图,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的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的是学生不常见的事物,而且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如“识字 2”反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情况,“识字3”展现的是公园场景,“识字4、5”则反映的是自然景观,而“识字6”呈现的是城市风貌。“词串识字”在编排上还向其他学科辐射,如“识字4”的“观察采集 昆虫,田野 树林 花丛……”渗透了自然学科的内容。由此可见,“词串识字”具有很强的认识事物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识字中认识事物,在认识事物中识字,从而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铺垫功能与教学

“词串识字”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底蕴、科学的编排为学生的词语归类、口语表达、写作做好了铺垫。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期词语积累是杂乱的、零散的,通过“词串识字”的学习,能逐步加强词语归类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如“海风海鸥 浪花”这显然是与大海有关的一组景观,而“珍珠 海带 鱼虾”则是一组海产品了。在“词串识字”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识字的内容和情境图相机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识字 2”,在学生识字后可以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一天,尽可能地用上这些词语。这样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淀和表达的情境,学生想说,有话可说,逐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我们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将来有一天来到大海边,灵感顿发,欲抒胸臆,他会想起什么呢?他当然会想起一年级时学过的“词串识字”了,只需将“识字5”的词语展开就成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了:光着一双小脚丫,踩在金黄的细软的沙滩上,让轻柔的海风吹拂着脸庞,聆听着海鸥的鸣叫,我们踏着浪花,去采集那五彩斑斓的贝壳……学生从“词串识字”中认识事物,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积累词语,随着年级的递增,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当身处一种情境中,或情绪受到一种感染,或心灵受到一种震撼,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非常自然地将内部语言通过外化,由积蓄到倾吐,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四、审美功能与教学

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一般说来,美感形成的过程需要感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参与。“词串识字”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首先,“词串识字”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我们知道审美感知是审美客体作用于人的感觉和知觉,在大脑中形成美的主观映象的过程。“词串识字”中的词语富有多种多样的感性状貌,如色彩、声音、形状、线条、味道等,学生通过认识事物、朗读词语感受到词语的色彩、声音、形状、线条、味道,获得一种美的体验。如“识字 4”学生通过朗读词语,感受到田野的碧绿,树林的葱茏,花丛的芳香,蝴蝶的五彩斑斓,蟋蟀的清脆啼鸣,蜻蜓的翩翩起舞……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其次,“词串识字”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一般说来,艺术美的欣赏属于再造性想象,根据提供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在旧有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里进行再创造,从而生成新形象的过程。如“识字6”,“喷泉雕塑 音乐厅,花坛 草坪 林阴道,大厦 电梯 停车场,轿车 地铁 立交桥”这是一组反映现代化都市的词语。教学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语言所表示的事物,想比现实生活中还要好的事物,想自己理想中的事物,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情境进行暗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的想象,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被想象所迷惑”,以“假”为“真”,看到或听到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从而心灵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种再创造的满足感就是一种真正的美感享受。再次,“词串识字”能产生审美情感。刘勰《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只有对审美对象怀着期待情感时,才会使注意力集中于感知对象,从而产生审美的感知,并进一步深化,强化情感,使之渗透、弥散于对象。如“识字5”,学生通过朗读“沙滩贝壳 脚丫……”产生一定的感触——大海多美啊!引起情感的波动,随着进一步学习,学生慢慢进入“以我观物,物皆着入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脚丫踩在细软的沙滩上,细沙从脚丫间滑出的酥痒,自己仿佛就是一只洁白的海鸥,在海风中飞,在浪花中唱……这样,由我及物,加上联想、想象的作用,学生和词语合而为一,进入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使得“词串识字”被真情点化,化假为真,化死为生,化物为人,化静为动,有限的形象获得无穷的意蕴,洋溢着勃勃生机。

我们在认识“词串识字”功能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词串识字”的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让“词串识字”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朵朵美丽的花朵,让识字教学中这朵奇葩更加绚丽、更加芬芳。

<<<12>>>

遍下来,学生便能记住它们了。

所谓词串识字,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连起来,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词与词之间留有间歇,且合辙押韵的“准韵文”。http://

诗情画意教词串

——关注词串教学的“一专多能”

词串教学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苏教版教材识字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那么什么“词串“的概念是什么呢?

“词串”是指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组成的韵语,并配以相应的图画。分开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朗朗上口,富有韵味,此外,我们组还认为词串的短小精悍秉承了诗歌的某些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所侧重。对于词串识字的基本功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曾概括为:“一专多能。”所谓“一专”,就是指识字功能,所谓“多能”,就是指在词串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的蕴含其间的潜在功能。请老师们看下图:

一、“一专”,识字功能

大家都知道,凭借生活经验,课前学生已经对书中图画中的事物、词语的读音、词语的意思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所缺的仅仅是与以上三者匹配的符号——文字。所以,我们所要做的是把字词与以上三者整合起来。

二、“多能”,认知功能

词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还应让他们认识不同事物或现象,形成各种的概念,并领悟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

三、审美功能

第一是由于词串所涉及的事物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与他们已有经验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第二是由于词串中的每一个词所能唤醒的是一个个“被感知物的某些特殊的方面”,比如“杏花”,学生在读中能被唤醒的是杏花的形状,颜色、香气等,进而产生美感。

第三是由于在词串之中,“词”与“词”之间留下了空隙,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

四、铺垫功能

即学好词串会使流畅诵读变成了一种可能,它还能帮助孩子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感受祖国的语文文字。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关于词串教学的四个结合:

一、词串教学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即努力使孩子更具体,多层次了解事物。

二、词串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三、词串教学与创设情景再现相结合。

即从图画入手,从富有情趣的场景入手,让学生充分认识事物和理解词意,发挥想象力,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词串教学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言语实践。

词串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词串所营造的意境的体会,而这种体会于低年级而言则具体化为有韵味的趣味盎然的读。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1.寓识于读,识写结合

所谓“寓识于读”,对于不认识的词语,一是通过借助“读”拼音,二是借助“读”情境图或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既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又有效提高识字教学质量,避免了孤立识字、机械记忆的弊端。

“识写结合”,就是把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成果。

2.边读边想,循文入境,读出画面

词串是围绕一个中心,用几个并置的意象营造出情境,中间有“留白”,凝练、紧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3.加强诵读,体会诗韵,读出美感

重要的是在儿童学习读书的关键时期,培养其学会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终生受益的事情。这一时期,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如教学识字5时,教师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读得好,教师趁机介绍“读书秘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放电影。比如当我读到“茉莉、葵花”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迷人的夜晚,田野里到处是盛开的茉莉,香香的,美美的,他们还对着我眨眼睛呢!可真美呀!……老师就是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带上自己的感情,所以就读得美了!

诗情画意教学词串李晓丽 的工作室诗情画意教学

张艳霞

沙滩

贝壳

脚丫

海风

海鸥

浪花

珍珠

鱼虾

海带

港湾

渔船

晚霞

像一首优美的诗,合辙押韵,琅琅上口;似一幅迷人的画,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其实,它非诗非画,却有诗的韵味,画的色彩。这就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首创的“词串识字”。所谓词串识字,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连起来,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词与词之间留有间歇,且合辙押韵的“准韵文”。

作为一种全新的集中识字教材,教学中如何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呢?

一、对词串识字的认识

1.从编排特点看“词串”

“词串”不是单纯地把词语简单地串连起来,而是抓住典型事物,把同一类型或描绘同一场景的事物集中起来。如一年级上册识字2:

太阳 闹钟 小鸟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脸 早餐

上学 升旗 做操

从表面上看,这是12个相对独立的词语,但细细读来,这些词语构建的是一个有中心、有场景且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中间的“留白”,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意合”。学生读后,会触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脑海中映出一幅生动的“早晨生活情景图”。因此,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整合,不仅发展了思维,也为日后的阅读、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从记忆规律看“词串”

思维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对韵文、韵语有善于记忆的特性。从教学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规律:对合辙押韵的词句容易记忆。“词串”以全新的韵律,特有的节奏,使学生充满了识记的兴趣,变枯燥无味的“识字”为简单、易学、生动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3.从审美价值看“词串”

纵观苏教版以词串形式编写的识字教材,有的以公园景物为中心,有的以野外生活情景为中心,有的以海边情景为中心,有的以夏夜生活为中心„„这些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富含童心、童趣,很容易唤醒日常生活中感知和存储于脑海中的经验,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进行相似激活、相似匹配、相似重组、相似创造。所以,当公园、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这些词语映入眼帘的时候,以往存储于内心的“公园游玩情景图”等相似感受与经验会喷涌而出,一个个词与一幅幅画面不停地闪烁,带给他们的是愉悦的心情,快乐的回忆,美感便油然而生。清新的画面,丰厚的内涵,美好的意境,和谐的音韵,这种整体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就教学而言,词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识字教材,以识字为重中之重,但还综合了多项功能:整合、审美、想象、逻辑、育人等,符合新“课标”加强整合的理念。正如教材编者所言,这类课文的主要特点是“一专多能”。即除了其主要功能——识字之外,还蕴含着认知功能、审美功能、铺垫功能等多种功能。

二、让词串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认识了词串识字具有“一专多能”的功用,教学中就必须把握得准确到位。

1.寓识于读,识写结合

所谓“寓识于读”,即把识字寓于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初读词串时,处理好识与读的关系,对于不认识的词语,一是通过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认识,二是借助课本上的情境图或生活经验,把词语和实物、图片挂钩来认识。如认读“贝壳”一词,可以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认读,再让学生在课本插图中找一找,也可以拿实物到课堂,然后与词语相对照。把文字符号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习自然不是难事。这样,借鉴“随课文识字”的做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随着读书活动的展开,逐步消化生字(词)的音、形、义。坚持“识写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质量,避免了孤立识字、机械记忆的弊端。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识写结合”,就是把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成果。识是写的基础,通过与生字的多次感知、反复“见面”,为写字教学减缓了坡度,大大提高写字的正确率。教师指导学生写字注重两点:一是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坐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二是指导学生写字。坚持“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在“读帖”“描红”“仿影”“临帖”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写字的方法技巧,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字。

2.边读边想,循文入境,读出画面

词串是围绕一个中心,用几个并置的意象营造出情境,中间有“留白”,凝练、紧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

夏夜

繁星

亮晶晶

爷爷

奶奶

小丁丁

竹椅

蒲扇

萤火虫

牵牛

织女

北斗星

12个词语中,除了“亮晶晶”是描述性词语外,其余都是人或物的名称,“竹椅”谁坐着?“萤火虫”在那里?周围的环境怎样?课文都没有说。但是,当我们读了之后,却分明看到了一幅夏夜祖孙乘凉的生动图景。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扩展情境,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进入课文情境,就能够让人物、事物、场景在头脑中“活”起来。“明像”才能入境,“入境”才能悟情。教学时可以按照“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的方法,入境入情,感情朗读,实现“言——像——意”的统一。借助特有的生活经验,张开想象的翅膀,补充空白,能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乐趣,获得审美体验。

为什么断臂维纳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为她能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审美期待,留下美感的延伸和回味。这也正是词串识字的审美功能所要达到的境界。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在儿童学习读书的关键时期,培养其学会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终生受益的事情。这一时期,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如教学识字6时,教师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读得好,教师趁机介绍“读书秘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放电影。比如当我读到“夜晚、繁星、亮晶晶”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迷人的夜晚,天上有许多许多的星星,亮晶晶的,他们还对着我眨眼睛呢!可真美呀!„„老师就是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带上自己的感情,所以就读得美了!

3.加强诵读,体会诗韵,读出美感

词串识字继承了我国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把词语排列成2-2-2音步或2-2-3音步(如上文),而且还注意了押韵,有韵脚。如“丫”“花”和“霞”,“晶”“丁”和“星”等,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所以,可以作为六言(七言)小诗来诵读。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先要“连词成串”,一行一行读,避免单词认读,然后“连串成篇”,四行连读。在反复诵读、品味、欣赏中,引导学生读出词语间的停顿、间歇,读出韵脚和整个词串的节奏感。

实践证明,小学生对词串识字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但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会生字,而且发展了语言、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还自编了许多有趣的词串呢!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教育局教研室)

它不是一首小诗,可是它有诗歌的韵味;它不是一篇散文,可是它有散文的意境;它不是一幅图画,可是它有图画的色彩;它不是一首乐曲,可是它有乐曲的旋律„„这类课文该怎么教呢?如何提高词串教学的有效性?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研组主题研讨活动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词串教学要把握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语文标准》中,“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提出的。识字、写字教学不应是“单打一”地给学生传授一种工具,还要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词串识字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为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实现多种教育目标、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要让学生尽快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和识字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能按书写规则用硬笔写字,做到规范、整洁,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词串教学要领悟“词串识字”的编写意图

将原来孤立的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使其成为合辙押韵的“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让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初步感知每一个字的意思是可以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文字符号的“能指”意义与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所指”意义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地感悟,提高识字的兴趣和效果。教词串,要注意发挥图的作用。词串里的图不只是为了美化课文,不只是文字的点缀,它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学习词串服务的。合理使用图画,不仅能帮助儿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帮助他们进入词串所创设的意境中去。

三、词串教学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教学“词串识字”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落实识字。因为它是识字课文,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必须打好的语文基础。二是启发想像。“词串”识字的每一行三个词语采用的是意象并置的手法。词语与词语之间留有空白,在给读的人留下了宽广的想像空间的同时,也极易引发读者的想像,因而它是提高学生悟性与灵性、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凭借。三是读中感悟。通过品读,进一步建立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充分感觉祖国文字的形象美,意蕴美。音韵美和表现力,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可先分别进行横排朗读,注意各排词语之间的横向联系,把单个词语所表现的个别事物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组合画面。再连贯起来,通读整篇词串,连缀几幅画面,构成三维立体的场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在美好的想像天地里神游。最后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与停顿,注意词串末尾押韵的规律,读出轻重缓急的韵味与乐感来,使词串识字兼收美文欣赏的效果。具体如下: 1.寓识于读,识写结合

所谓“寓识于读”,即把识字寓于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初读词串时,处理好识与读的关系,对于不认识的词语,一是通过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认识,二是借助课本上的情境图或生活经验,把词语和实物、图片挂钩来认识。如认读“贝壳”一词,可以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认读,再让学生在课本插图中找一找,也可以拿实物到课堂,然后与词语相对照。把文字符号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习自然不是难事。这样,借鉴“随课文识字”的做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随着读书活动的展开,逐步消化生字(词)的音、形、义。坚持“识写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避免了孤立识字、机械记忆的弊端。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识写结合”,就是把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成果。识是写的基础,通过与生字的多次感知、反复“见面”,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坐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二是指导学生写字。坚持“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在“读帖”“描红”“仿影”“临帖”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写字的方法技巧,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字。

2.边读边想,循文入境,读出画面

词串是围绕一个中心,用几个并置的意象营造出情境,中间有“留白”,凝练、紧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

夏夜 繁星 亮晶晶

爷爷 奶奶 小丁丁

竹椅 蒲扇 萤火虫

牵牛 织女 北斗星

12个词语中,除了“亮晶晶”是描述性词语外,其余都是人或物的名称,“竹椅”谁坐着?“萤火虫”在那里?周围的环境怎样?课文都没有说。但是,当我们读了之后,却分明看到了一幅夏夜祖孙乘凉的生动图景。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扩展情境,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进入课文情境,就能够让人物、事物、场景在头脑中“活”起来。“明像”才能入境,“入境”才能悟情。教学时可以按照“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的方法,入境入情,感情朗读,实现“言??像??意”的统一。借助特有的生活经验,张开想象的翅膀,补充空白,能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乐趣,获得审美体验。

为什么断臂维纳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为她能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审美期待,留下美感的延伸和回味。这也正是词串识字的审美功能所要达到的境界。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在儿童学习读书的关键时期,培养其学会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终生受益的事情。这一时期,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如教学识字6时,教师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读得好,教师趁机介绍“读书秘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放电影。比如当我读到“夜晚、繁星、亮晶晶”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迷人的夜晚,天上有许多许多的星星,亮晶晶的,他们还对着我眨眼睛呢!可真美呀!……老师就是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带上自己的感情,所以就读得美了!

3.加强诵读,体会诗韵,读出美感

词串识字继承了我国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把词语排列成2-2-2音步或2-2-3音步(如上文),而且还注意了押韵,有韵脚。如“丫”“花”和“霞”,“晶”“丁”和“星”等,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所以,可以作为六言(七言)小诗来诵读。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先要“连词成串”,一行一行读,避免单词认读,然后“连串成篇”,四行连读。在反复诵读、品味、欣赏中,引导学生读出词语间的停顿、间歇,读出韵脚和整个词串的节奏感。另外,“词串识字”教学注意不要孤立识字;在词语与事物挂钩这个教学环节,注意采用卡片对号入座,画连线等方式来辅助教学;无论是“连词成串”的读,还是“连串成篇”的读,都要注意这是韵文,要读得有韵味。为写字教学减缓了坡度,大大提高写字的正确率。教师指导学生写字注重两点:一是强调

第二篇:诗情画意教物理

在教学中,注意到物理题中常现有诗词的题目,来考查所汲及的理知识.例如,在古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青山相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词中给出运动物学生找参照物,或给出参照物让学找运动物.又如,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又是如何理相对运动的?针对上述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妨写出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让学生分析首短词中的运动与静止.教师也可评这样的词,除有马致远渲染的思意境外,还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类滋味.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自已找有关运动与静止的诗词.在句“风声雨声读书声”中思考:风声雨声、读书声是怎样产生的?这样教学可谓真正的艺术化,给人一种目一新的感觉,为什么有会这种感呢?这就是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了我民族的“乡音”.在教学中,把物理识同我们的民族古文化瑰宝之—诗词结合起来,让物理教学内容充满诗情画意,这样不仅丰富了物理教学内容,而且也使物理课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文学气息.一、诗意词韵的物理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时要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中,(诗性教育之感悟 “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犹如山峦之颠奔腾而下的泉水,途经悬崖飞流直下化身为气势恢宏的瀑布,遇到山石激情迸射水花四溅,沿山间沟壑潺潺流淌泉水叮咚……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建构一个个体性意义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以差异资源为中介,富有社会性、实践性的参与过程,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知识的意义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融合的状态.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也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与用相融合”,“浸润”其中获得自然的共鸣,诗意流淌其中.坐进观天,所见甚少。光学中的视野问题 一叶障目,所见甚少。光的沿直线传播

身正不怕影子斜。光的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捞不到水中月,摘不到镜中花。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池中映明月,潭清池水浅。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

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滚滚历史的长河中,丰富的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这些优美曼妙的文字中,也描述许多物理知识,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的应用,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俗语说得好:“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引入课题的方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该节课的教学效果,利用古代诗词引入课题,常常能起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来引入课题,老师先朗诵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对寒山寺钟声的产生进行分析,进而引入物体挀动发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知识。由于学生很少想到古代诗人的作品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心理上首先受到了较强的刺激,也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有了求知欲,为下面将要进行的新课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学生思而不得其解时,教师要顺势点题:要求学生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深刻领会这些诗句,不但要掌握声音产生的知识,还要进一步明确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由于课题引入新颖奇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节课始终处在热烈的气氛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讲光的反射时,以“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和“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来引入,使同学们在学习之前,对光的反射产生一个美好的印象,对后面所学的知识也产生了兴趣。

在讲物体的运动时,用“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来引入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产生一种丰富的想象。在引入静止的相对性时,用毛泽东的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这个概念,说明我们脚下的地球也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在练习中,利用诗词作为题目背景,会给人产生一种深层次的美学享受,如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及唐代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可作为判断参照物方面的练习。而王安石《咏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都匀酒歌“山头开花山脚香,桥下流水桥上凉”能编作热学和分子运动论方面的习题。“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则可供几何光学时使用。学过“力与运动”后,笔者曾出一题:毛泽东同志的“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诗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写出的?当时就有学生回答说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写的。对此,我并未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地球的什么运动时,以太阳为参照物?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研究地球公转时,以太阳为参照物。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计算地球公转一天的行程,结果当然大于八万里,故“坐地日行八万里”不是针对地球公转而言的,而是针对地球自转,即以地轴为参照物而写的。

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利于记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用自编自创的物理诗对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总结,效果也非常突出。如在讲杠杆力臂的作法时,用“欲作力臂找支点,再作二力延长线,经过支点作垂线,动阻力臂再分辨。”通过这首诗,就把力臂的作法,通俗易懂的表述出来,而且学生也记忆深刻。用“铁钳扳手脚踏板,火钳扬铲钓鱼杆,螺丝刀方向盘,等臂天平跷跷板。”把各类典型的省力费力的扛杆罗列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用“一放二调三称量,物左码右看横梁,添减码码移游码,两码之和为质量。”来描写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和方法。用“使用之前要三看,量程分度0刻线,测量注意有三点,放正对齐视垂线。”来表述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言简意赅,让人记忆犹新。以“电生磁、磁生电,电磁感应马达转。”来描述电磁感应的规律等,都是利用了诗词为人们喜闻乐见、易诵易记的特点来帮助学生记忆有关知识、方法的。这些诗词大多是本人结合教学实际,为解决具体的教学而作的,有的是将原有的诗词改头换面的,虽然从艺术上讲,她的价值不是很大,但它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是最富有应用价值,也是富有发展前景的。

作为理科老师如果能注意学科兼容,会使自己的课更加丰富多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诗词引入物理教学中之后,首先让学生意识到了诗词中包含有物理知识,物理知识也可借助诗词进行表述,文理具有相通性,增加了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物理知识及地方民族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由于经常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鉴赏诗词及其写作风格、特点,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同一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其横向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很多思想道德观念,正是通过诗歌这种为广大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得以流传。从远古时代的民歌,如描述古代人们制作弓箭利用弹性势能狩猎的民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描写物态变化现象的。它说明了露和霜实质上是同一物质(水蒸气),经过不同物态变化过程而形成的,这表明,中国诗歌的历史有多长,其物理诗的历史就有多悠久,学生了解这些情况后,结合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及科学史加深了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无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说,这都是必要的。物理诗引入物理教学后,这些教育都是在愉悦的状态下以潜在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也就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进行,不要脱离物理教育和学生实际生硬地灌输”的指导思想。

第三篇: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

——中国水墨动画风格赏析

电子工程学院09211065 肖傲

这学期,老师在课堂重点剖析了剪纸动画、偶形动画、三维动画、水墨动画等,其中我唯独钟爱水墨动画,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学过国画的原因吧,再加上古代诗词的陶冶,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常常令我着迷。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片线条结构惯用的单线平涂,运用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使动画的各种造型具有水墨特色,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动画界新的审美领域,同时使水墨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和其他形式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是没有边线的,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也是一首流水潺潺的抒情诗。水墨的晕染特征有表达意境之美的优势,它营造出中国画深远的意境,创造了“梦幻仙境般”的艺术美学。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小蝌蚪找妈妈》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1960出品。

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山水情》,相较之的作品已趋于完美,因为它将山水的意境表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影片主要描述的是摘要:—位神秘出现,又神秘离去的老琴师,他不幸晕倒在渡口,幸遇小渔童相救,悉心照料,老琴师无以回报,见渔童弹琴似乎颇有天分,就教之以琴。接下来展开的画面是漂亮的山水,闲暇之中,看老鹰飞过,浪花卷起,似乎隐藏着不安。江对面若隐若现的山河,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渔童,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渔童为老琴师弹琴相送。全片重在山水的表现,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这部动画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和登峰造极的意境美,加上古琴的浑厚音色,让人心旷神怡,从而演绎了一个旷世知音的动画。

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一、意境的解读

意境是什么?以通常的说法摘要:意境就是情景的结合,或叫“情景交融”。尽管某些人在口头上,把“意境”作为广泛地解释,而从欣赏的实际经验或创作实践方面来看,“意境”确有其非凡性能和非凡概念。一般来说,艺术是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表现,但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等等的不同,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性能效果。有的重抒情、有的重“境阔”、有的惊心动魄、有的丝丝扣入人心、有的以空间的景物来感人、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因此,意境有它自己的性能和特征,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具有一个空间的境象。这个空间境象,有的虽然不是直接的表现出来,也能间接的引人对它的联想。所以当人们感受到一幅画或一首诗有意境时,便会在眼前呈现出一片清新的,或宁静的,或开朗的,或壮丽宏伟的等等空间感觉,仿佛自己亲临于大自然之中一样。可以说,意境的特征,主要是依据空间境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二、水墨动画创造意境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

画和诗都追求意境,意境和诗画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摘要:诗产生意,画产生境。诗和意是主观情感,画和境是客观的景象。主客观契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如诗句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描写,将对美景短暂的留恋和珍惜表现的淋漓尽致,黄昏下暖和的斜阳映照着一种凄婉、忧伤、悲凉的情景,诗人的瞬间感受留在了心底笔尖,这种色彩烘托的视觉图像已形成了画面的意境。

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演绎的动画片《山水情》布满了中国式的美丽前味,将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中国的方式表现。客观上展现了文化的传承精神,更是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整部作品将笔墨情趣和美丽的诗境融进了每一画面里,通过绘画性的水墨,表现了江水烟雾蒙蒙,山峦云起缭绕和人物的音容情感,让人完全沉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

三、水墨动画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水墨动画将水墨技法和电影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个“活”的流动的画面,《山水情》中揉合了各种现代动画手法,充分发挥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创作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三个方面摘要: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唐代刘禹锡说的“境生象外”,指出了意境所具有“象”(实)和“境”(虚)的两个层面。虚和实,是中国绘画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包括隐现、藏露、浓淡、黑白的对立统一。它显示山川万物的阴阳变化及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虚实相生,意味无穷。虚,指笔线不到的空白处;实,指有笔墨有物象的实部。水墨画往往简单勾绘甚至干脆省略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以虚衬实,凸现主体,拓展画面意境,增强表现效果。《山水情》中用“半边”构图和空处留自展现烟云水气的甜润灵秀,清新飘逸;用“梅花点瓣”式的笔触浓浓的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和墨的“黑韵”交融在流动的画面中,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民族音乐的朦胧美

在音乐中,我们经常会心得到一种朦胧美,因为音乐的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当音乐响起时,音乐之声到底描写的是山还是水,是青松还是翠竹,欣赏者不可能有具体的形象感受,正是在一片朦胧之中,在说不清楚美在何处的沉醉之中,才感受到了意境美的存在。

中国水墨动画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音乐的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对大自然的感悟。《乐记》中记载摘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古人认为摘要:“音乐达天地之和而和人之气相接”。《山水情》中笛声、风声、水声、雁声、鹰声、等天籁之音和悠扬琴音遥相呼应而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久久不绝于耳,尤其是琴艺的升华为影片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心灵和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山水情》中老琴师和小渔童惜别,倾吐对人生的赞美和祝福,老琴师便消失在茫茫山野。然而,老鹰、孤雁、江流这一意象的出现,将观者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丰富的间接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的深远,正是直接意象中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画面的意境,并在意境中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意境就是如此简单而真实,其中的韵味却是抽象、妙不可言的。

四、结语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水墨动画无疑是中国动画电影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山水情》是我国动画片当之无愧的精品,它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洋卡通”领域里追求自己民族化道路上攀登的一个高峰。曾有国际评论家这样评论说摘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之所以中国动画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和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是中国水墨动画呈现出了东方美学精神及以特有的哲学思想,使动画本身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中国气息。

水墨动画的非凡性以及创作本意,决定了意境的创造成了,整部影片最吸引人的亮点。故事情节已不再是主旋律,好在看似简单的水墨动画除了承担电影的一般元素外,还隐藏着一些中华民族性的艺术语言,平衡了画面的矛盾。尽管如此,面对“西洋卡通”铺天盖地的冲击,水墨动画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最终因为过于追求艺术境界而静静失去了它的辉煌,它留给观众和创作者深远的思索,我们共同期待经典艺术的回归。

感谢唐老师这学期带领我欣赏了这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作品,您的深入讲解都让我体会到动画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童年的回忆,其实它一样可以有深刻的内涵,就像宫崎骏作品中那种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还有《埃及王子》中那种对沉重历史的诠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的,而老师您教会我从另一个高度去欣赏一部作品,谢谢唐老师,也希望今后还能在您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四篇:诗情画意教古诗教学设计(参赛)

诗情画意教古诗

——《绝句》教学设计

兴庆区唐徕回民小学 徐惠

关于教材钻研: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怎能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授课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诗情画意教古诗,读、画、品、写相结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学生:预习本首古诗,搜集有关诗人杜甫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意境,如何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体会出来呢?他们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利用情境,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提高学生诵读能力。于是,我就我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同学们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利用回忆头脑中的积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3、师板书课题,解释“绝句”

4、学生交流诗人杜甫的资料,师补充。

二、自读自悟,学习古诗

(一)绘一幅彩画

1、初读全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游戏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以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充分交流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

3、字正腔圆地读给自己听,指名读古诗,正音。

4、古人说:“诗不离画,画不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古诗并思考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认为都应该画上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5、同桌讨论给诗配画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设计意图】:既打破了传统的逐词逐句地对古诗进行分析理解的陈旧模式,又让学生可以学会和他人合作。

6、质疑,交流对这首诗的疑问。带着疑问再读古诗。解决一些疑问。

7、师解说诗句的意思,生接诗句。

8、根据刚才绘制的图画,给这首诗编故事。

【设计意图】:这样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的环节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画前巧妙的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他们作画的过程也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藏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佯着。

(二)品一幅彩画

1、用波浪线画出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从中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亮丽色彩。

2、用单横线画出诗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体会动态画面的美。

3、用双横线画出诗中出现的数量词。

4、指导朗读,看动画听录音范读,指名读,挑战读。

5、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展一片天地

1、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比较阅读。出示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为学生展一片天地。自由试读。

3、读后交流和课内的《绝句》的相同点。看看同样是杜甫的诗,你发现了什么?

4、师小结

【设计意图】: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三人行网络”投稿。板书设计:

17、古诗两首

诗: 绝句(杜甫)

情: 愉悦、热爱大自然 画意: 彩画:黄 翠 白 青

动画:鸣 上

【评析】

1、古诗的课堂应该多些诗味。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应该“难得糊涂”,应该追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境界,不必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轻字词解析(但不能废),重诵读感悟(但不能概全)。从而使课堂多些生趣,多些个性。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诗情画意教古诗的方式设计了我的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把学生带进了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当中,教学设计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一举两得。

2、诵读感悟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皆是明证。因此,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自由读、看动画听录音、指名读、比赛读、分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诗人描写的意境和情感。古诗的读要有层次,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依次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和读出好感,使得每一步的朗读都更具有目的性、层次性。最后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3、一课所学的古诗仅为例子,以此生发的拓展不可少。教学完课内的这首诗之后,我又向学生拓展了诗人杜甫的另外一首《绝句》,引导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充实课堂的容量,增加课堂的密度,还调动学生向课外探索的兴趣。

4、低年级的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要想让学生对字形记忆更为深刻,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识记,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本课我教授的两个字“绝”、“鸣”都是在板书时顺带着记字形,学写法的,省时省力,学生也易于掌握。

不足之处是老师的导和扶还是太多,总是不放心学生学不懂学不好,没有给学生更大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其次,生字的书写只教了两个,没有全部完成生字书写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

第五篇:诗情画意反思

《诗情画意》教学反思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本节课内容体现了艺术之间的关联。教学中,我先给学生讲老舍先生请齐白石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画的故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发现了古诗的不同的分类:每首诗所描写的内容是各种不相同的,有写人,写景,状物,还有叙事的等等,画写人状物的古诗,把诗中所表现的人物或状物作为画面的主体,重点描绘,画写景的古诗,可以先确定近景用深色表现,中景画大且具体刻画,远景可以画的稍微简略一些,画叙事的古诗,可以是单幅的,选择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也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学生大师们的作品欣赏;展示出《悯农》这首诗,让学生配画,问:你打算怎么组织画面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我请学生充分畅谈后给予归纳;在教学最后的作业布置,让学生自己自主选择所要表现的诗句,可说是丰富多彩,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自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在上课过程中,我语言精简不够,互动环节不够,板书的不够及时,还应该在上课前,展示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在绘画中,我作业要求不明确,在作品评价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构图给予实施的评价,如主体是否突出,能否画出古诗的意境,主体是否能着重刻画等。课后通过学生的作品,我发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研究,教师为主导,及时引领,适时评价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较难的创作作业有较好的效果。

下载诗情画意教词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情画意教词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情画意教案设计

    题: 诗情画意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

    诗情画意学化学

    诗情画意学化学 甘肃省文县城关中学 梁贵平746400 诗是很美的,文字凝炼,意境深远,读好诗给人以美的享受。化学学科是很美的,有趣的实验、理性的分析、物质世界的奥秘无不给人以......

    诗情画意4-4

    初一:14册教案 第课时 备课人:一、课题:现诗情画意 课时4-4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初步掌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

    诗情画意散文集

    夜深了。月,忽明忽暗。忽然间,流泪了。是承载不了太多的思念吗?说不清楚,只觉得疼,好疼。疲惫的脚步在梦的边缘徘徊,忽然感觉有些东西正从指间消消的流失。多少次梦回,多少次伤痛......

    五年级诗情画意

    第10课 诗情画意 一、课型 造型 表现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

    20111221诗情画意(精选五篇)

    播出时间:20111221 节目名称:诗情画意 本期主题:琵琶弦上说相思——邵容·兰Ⅰ 文稿作者:徐倩倩True Love(4:38)“聆琴声悠悠,品画意诗情。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好,又到了诗情画意的......

    诗情画意的图片

    篇一: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美术说课稿一、说教材 五年级上学期《美术》教科书上第10课《诗情画意》课型属于 造型 表现,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诗情画意是一种......

    《诗情画意》教案2

    《诗情画意》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山水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技法学习,而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山水画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