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沉和浮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
2.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第二篇: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教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学习项目】用数据证明下沉的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学习目标】
(一)对具体概念的理解
1、知道“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2、知道“物体上浮是因为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下沉是因为重力大于浮力”。
(二)对核心概念“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初步理解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三)对通用概念“浮力”的初步理解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四)对科学本质“科学知识是基于实证证据的”的深入理解
1、通过实验设计和测量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
2、借助实验操作,更好地理解物体下沉的原因。
【学习重点】
用数据证明下沉的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学习难点】
1、自主设计下沉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并计算浮力大小。
2、理解物体下沉和上浮的原因。
【活动材料】
每组:橡皮泥、泡沫塑料块钩码3个、圆柱体、垫圈5个、石头、水槽、水、弹簧测力计(1N)、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1)复习重力概念
师:手拿橡皮泥和泡沫塑料并放手,物体都会下落。T:为什么物体会下落? S:物体会受到重力。(板书:泡沫塑料
重力
橡皮泥
重力)T: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会受到重力影响。
T:将橡皮泥和泡沫塑料放到水的中间并放手,橡皮泥下沉,泡沫塑料上
浮。
T:它们在水中还受到重力吗? S:会
T:橡皮泥和泡沫塑料无论在空气中还是在水中都会受到重力影响。(设计意图:明确重力概念,并为之后探究活动中测量空气中的重力以及水
中的重力做铺垫。)(2)引出浮力概念
T:为什么泡沫塑料会往上浮? S:泡沫塑料受到水的浮力。(板书:泡沫塑料
重力
浮力
上浮)T:橡皮泥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板书:橡皮泥
重力
浮力?
下沉,并写上课题“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S:会or不会。T: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引发认知冲突,并点明研究主题。)
二、实施探究(1)实验设计
T:大家各持己见,你们能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今天我们就用数据证
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请先选择你的观点,然后根据所给的活动材料写下你的实验步骤。S:(自主设计实验,老师巡视时关注是否有学生写浮力的计算方式。)T: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T:(确定主要步骤:
1、测量下沉物体在空气的重力
2、测量下沉物体在水
中的重力
3、浮力大小等于两者相减。)
S:(学生在说浮力计算方式时只要说出浮力抵消了一部分重力就行。)
(2)数据测量
T: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了这些实验物品:圆柱体、钩码(3个)、垫圈(5个)、石块、弹簧测力计、水槽、水。还初步给大家设计了一张记录表,但还
需大家把它设计完整,大家觉得第一行1、2、3格需要填什么? S:填下沉物品的名称or重复实验的次数or钩码的个数„„
T:我觉得都可以,小组决定后确定1、2、3填什么,然后开始实验,给大
家10分钟时间!加油!
(设计意图:使实验更开放,根据大家自己的设计进行,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
T:请大家给出数据支持你自己的观点!S:(上台展示数据,并说明数据如何支持他的观点。)(2)新发现的探讨
T:今天,大家的数据证明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你还从数据中得到
什么发现?(板书:擦去橡皮泥浮力后的问号)
S:不同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不同。
T: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水的浮力不一样?
S: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or物体越重,浮力越大or„„(都给
予赞同)
T:那回家写一写如何用数据证明你的观点!我们之后的课继续研究。(设计意图:证明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同时引发新的认知冲
突,为之后的课作铺垫。)
四、应用
T:让我们回到课初的橡皮泥和泡沫塑料。可以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
为什么开始的橡皮泥它会下沉,而泡沫块会上浮?
S:下沉是因为橡皮泥重力大于浮力,上浮是因为泡沫塑料重力小于浮力。(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揭示上浮与下沉的原因)
★
五、评价(有时间进行)
T:请对今天你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也请你给一位同伴提些建议。
第三篇:《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稿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一章第6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寻找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当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时,受到的浮力也大,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下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大科学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寻找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用不同方法寻找证据,分析,评价证据。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两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课件等演示性教具。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量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下沉物体受到的的浮力
1、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泡沫放到水里,它会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泡沫受到水的浮力。演示: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个马铃薯、一个钩码,把它们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会看到什么现象呢?(马铃薯、钩码沉下去了)。大家说说看,下沉的这个马铃薯和钩码它们会受到了水的浮力了吗?(板书课题: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测。
3、过渡:你们都说马铃薯、钩码会受到水的浮力呢,那么如果我把马铃薯和钩码放到水里后手上的感觉和它们在空气中手上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学生感受一下。交流感受。(马铃薯在空气中重,在水中轻),那么说明马铃薯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
钩码呢?也感受一下。交流。(能感觉得到差别,但不明显)说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4、过渡:刚才我们用感受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如果能用数据来证明,那就更有说服力了。老师这儿有一个测力计,你会用它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吗?
5、小组讨论。
6、生交流。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通过实验,寻找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证据
1、要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怎么办?(用测力计)
2、交流:演示用测力计,下发实验记录单。
3、学生实验,作好记录。完成后交流填写汇总表
4、交流获取的数据。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小结: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三、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过渡:现在老师这儿有个东西,(出示)多把其中1格、3格、全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会一样吗?(边演示边说)学生猜测
3、学生实验测量,作好记录。
4、填写数据汇总,分析数据
4、小结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不一样,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四、分析数据,建立概念联系
1、师:既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下沉呢?
2、生交流。预设:
重力大于浮力(浮力小于重力)
追问:从哪里看出来?能找到相应的数据吗?生找上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浮力怎么算出来?
3、学生整理数据,交流,发现。浮力小于重力或重力大于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四、总结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当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会停在水中什么位置呢?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本节课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谢谢大家。
板书: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越小。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就下沉
第四篇:《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案3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反之则上浮。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实验和探究实验理解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水量)的关系。
2、难点: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教学准备:
每组:实验盘、弹簧秤、自制刻度瓶、实心小瓶、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系细线)、一支彩笔、画示意图的纸一张。(设计意图:材料设计力求做到三点:显著性、可操作性和简约性)师:物体沉入水中2种情况的简图6张、抹布、备用器材。
生每人完成课前体验在空气中和水中上提同一重物,感受不同重力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体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如果物体下沉了,它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
2、生交流:猜测、说明理由。
3、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希望学生在争辩和事实面前形成正确的认识)(1)、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想法吗?
提示:
1、可以选用桌上的材料来设计;
2、要有说服力,比如用数据。
(2)、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要求:以图为主,如果需要,可以用文字来说明。(3)、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师巡视引导。
(4)、利用实物展台交流设计方案。师生交流,评选较合理的设计方案。
4、各小组按照优化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5、形成认识,引导得出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计算方法。
(二)、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化吗?
(1)提出问题:所有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都是一样大的吗?(2)生交流。(不一样的可能性大)(3)师概括并图示出示物体下沉的2种情况:
a、物体正在下沉:实心小瓶
1、小部分浸水中;
2、大部分浸水中;
3、全部浸水中; b、物体已经下沉: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物体(石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设计意图:将下沉物体的几种情况列出,使学生建立分析问题要全面的印象。)(4)能用测力计测出它们的浮力大小吗?怎么测?
(设计意图:建立前后联系,尽量减少操作技能上带来的障碍。)(5)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水量,填写表格。
2、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请大家看这2张记录表,你们能看出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有变化吗?(2)我还让大家还测了排水量,请你们把排水量和浮力的数据对比一下,看它们的大小变化有不有什么规律呢?(下沉的物体的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3)排水量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师强调浸入水中的体积)(4)那好,请大家思考: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它排开水的体积也就也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8~10分钟
1、交流讨论:既然物体不论在水上、水中还是水下都会受到水的浮力,那为什么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呢?
2、画示意图解释物体(石块、泡沫、实心和空心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设计: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浮力>重力 ↑ 浮力<重力 ↓
第五篇:五年级科学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沉和浮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基于《沉和浮》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比较难,我就将这一课分成两课时来上。因为有了前一课《浮力》的基础,孩子们明白了浮力的测量方法,了解了上浮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并且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既然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在复习了泡沫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后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让你们感觉到或认识到下沉的物体的确会受到水的浮力?可班里没一位同学举手,看来他们的生活经验太少,于是便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要擅于观察擅于发现。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就让他们现场体验。拿着勾码,感觉下它的重量,接着将勾码放进水中再次感觉下它的重量,比较勾码的重量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小体验同学们都感觉到勾码放进水里变轻了。因为手的感觉不是很准确,就要求他们设计一实验来证明勾码在水中的重量的确是在比空气中要轻。这个实验设计很简单,有些同学很快就反应过来,想出了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方法证明了刚才的推测,而且还引出了浸入水的体积和浮力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这节课的第二个活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与浸入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其实实验本身不难,操作的难度也不大。可因为在实验之前没有将实验操作要求和实验表格的内容说清楚,导致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还处于朦胧状态,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这节课出现的最大错误。
再者,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如我上的这一课中,需要用到体积这一概念,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学过体积的知识,这一点我在上课之前没注意到,因此影响到了学生的新课学习。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将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这样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