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等4则

时间:2019-05-13 21:2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等4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等4则》。

第一篇:“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等4则

“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等4则

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在《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撰文提出,教学要形成良好的动力体系,必须最充分地依托和发挥人的生命力量,必须找到和拥有教学的原动力,促使原动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学的原动力是儿童的学习天性,是儿童的学。这是因为学是先发的、本原的、自然的,是教育本体的因素,更是最活跃的、多变的目标性因素,是教的目的和归依;而发自外部的教,是后来的、可改变的,是居于助动力地位的。今天基础教育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教育内部动力不足、动力体系极不合理,而问题解决的关键是通过把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以实现教育生产力的巨大解放。

国外的三种学科整合策略

赵静在《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撰文介绍了国外的三种学科整合策略:

1、放置于背景中理解策略。这是一种将学科知识放在时闽、文化和个人经历中去理解的策略,这样一来,学科间知识依据背景的不同会有不同释义:历史科学是以时间为手段典型的例子;而形而上学的概念、个人或文化哲学要以认识论为背景。关于世界知识体系和推理方式会有不同的理解,所有这些背景是人文化知识的手段。

2、概念化策略。它包括识别两个或更多的学科中的核心概念,然后形成它们之间严格的联系。例如“变化”这个词可能和生物学上的进化论、物理学上的浓缩、化学上的周期规律、数学上的数字序列联系起来。在“概念化”课堂上学生可能熟练掌握物理数据、数学方程式的核心,而且发现自然科学上不同释义系统后面具有共同的模式。

3、以问题为中心策略。它包含着通过不同学科(比方说生物学、化学、政治、经济学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考察诸如水资源污染、基因工程等真实而复杂的生活问题,这些问题仅凭一门学科知识是难以解决的。这种策略的要旨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寻求问题切实解决的结果。例如产品、技术、政策、方法等,这些结果旨在改进人们的生活状况。这种方法的目标不像人文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那样为了加深对自我或自然世界的理解,而在于应用这些理解的结果来促成社会变革。

教学公平的基本要求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杜德栎、张俊列在《教育理论与实践?B》2007年第11期撰文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着公平性问题,其现实表现为:

1、教师对学生实行选择性交往,致使课堂参与机会分配失衡。

2、座位的编排使部分学生享受优先特权。

3、对所谓的差生或“弱势群体”课堂教学语言不当。

4、课堂教学因“财”施教。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排外(流动学生)情绪非常明显。教学公平的基本要求应该包括:

1、教学公平首先是教学资源的平等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听到教师同样的讲课声,看到教师同样的板书,平等地使用实验设备,享受到同样的四十分钟。

2、教学公平的核心是差异发展。教学公平就是要让学生有差异地、充分地、自主地获得发展,教学公平不是耍“修剪”学生而是要量体裁衣,它体现在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的自由度的平等上,体现在各种成才之路的差异共存上。

3、教学公平离不开差别对待。教学公平还体现在通过对那些后进生、少数民族学生、特殊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区别对待和额外关照,让他们能够加入到与其他学生

公平竞争、共同学习的团体中来。

创新教学的走向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于泽元在《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当前创新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

1、走向全脑潜能开发。凯因双氏提出的十二项“脑/心学习原则”显示,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需要综合调动身、心和脑的潜能,让身与心、思维与情绪、意识与无意识、部分与整体、自我和他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创新教学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全脑潜能,而不是仅仅强调部分思维能力(如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能力)。

2、走向成功智力。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是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能力互相平衡才会取得成功。教师必须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教育教学只是为了把学生更好地导向生活、导向成功,而不是刻意追求某种创造性的成果。另外,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明白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通过这些优势能弥补哪些劣势,并且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欲望。

3、走向生活世界。创新教学向生活世界回归首要的就是确认创新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人人本身具有的一种潜能,是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向生活世界的创新教学还要让创新真正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创新不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而不是为了有所发明,而

是要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篇:社区动力分析

社区动力分析

一、社区居民参与

我国当前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也给社会的基本形态之一——城市社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主要表现在:传统单位制瓦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大大增强了城市居民的流动性;社会阶层化通过房地产的价格作用进而导致社区阶层化趋势明显;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个性的彰显致使社区居民异质性扩大;公民权利意识增强。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的客体,更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活动或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社区参与不仅包括社区居民个体的参与而且也包括区内各类社会团体的参与。对于社区参与难以用一个整体性的指标来量化,但把政治参与作为考核居民参与程度主要指标大多数学者是认可的。而政治性的参与又主要是指参与居委会的选举。

社区居民参与的动力分析

关于居民参与不足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方兴未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基于理性人假设之上的利益驱使论,二是基于集体认同之上的认同驱使论。

持利益驱使论的学者从理性选择和交换理论出发,认为居民社区参与行为是具有理性的。居民是否参与以及是积极还是消极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取决于其参与行为对其自身以及其家庭是否有价值,以及有价性程度的大小;不同的居民因为其需求不同而导致参与态度不同;如果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没有实现预期中的价值,居民就会停止这种社区参与或者会表现出消极的参与态度。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同样适用于行为主义的满足递减原理或者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原则。“需求一致的居民群体通过参与某项社区公共事务,可以实现他们行为的某种价值,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但是,如果这种需求在一次或持续的社区参与中逐渐得到满足,其参与行为所获取资源的有价性程度便会逐渐降低,最后,居民便会停止这种社区参与;还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讲,社区居民参与不足在于社区和居民利益相关度不大,社区活动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越直接、越明显,能满足参与者兴趣的范围越广泛,对居民的吸引力越大,也就越能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也有学者从单位制变迁的角度出发指出后单位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单位制发生了根本动摇,单位仍然控制着大量社会福利和资源,从而导致社区处于一种为其居民提供不了福利的尴尬地位,还入木三分地指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不是因为社区意识强,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个人利益。在职单位人的利益主要在单位获得,所以在职单位人不参加社区活动。

利益驱使论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从深层次上探讨了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所在。然而,正如同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不是万能的那样,对社区参与不足的解释也不尽完美。更重要的是,社区之所以称其为社区,之所以成为社区,从本质上来说是由社区具有共同体的性质决定的。这种共同体具有小型、传统、团结、情感的特征。因而,也不能纯粹用经济人逐利的观点来阐释。

持认同驱使论的学者则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社区存在而且能够存在类似与都市村庄的具有认同性的社区,其中的代表就是社区发现论和社

区转变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沃斯理论的批判性评价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的共同倾向,城市社区消失论已经逐渐被社区发现论和社区转变论取而代之,这方面的主要人物包括甘斯、费谢尔、斯塔赛等。甘斯(Gans.H.J)等人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都存在着具有内聚性和认同感的“都市村庄”,城市中许多组织间和邻里间的互动也并不是沃斯所说的典型次属关系,而是“准首属关系”。萨脱斯(Suttles)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认为当代城市中确实有具有地域范围的社区。这些研究表明,邻里和亲属群体在当代城市中仍然是丰富和强大的,城市化引起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既没有造成城市社区的衰败,也没有使得城市社区趋于消失。城市社区往往可以通过住户缓冲大规模力量的影响,并使得自己成为提供相互帮助和居民介入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甘斯(Gans)等认为,社区居民的阶级特征和生命周期特征,社区的社会组织状况以及广泛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是正确理解城市社区多样化的三个基础变量。斯塔塞(Stacey)和费谢尔(Fischer)等人通过对工人阶级社区和郊区社区的研究,发现了不同城市社区在成因上的差异性。对工人阶级社区而言,永久性和非流动性是促进社区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郊区社区而言,存在着一系列有别于工人阶级社区的内聚因素:独立的住房有利于地方社会生活;郊区在社会和人口统计上比较均质;存在一种在新郊区开发中结交朋友的渴求;郊区居民对社会和闲暇活动具有类似的偏好;空间距离使郊区和都市内其他社会接触不便,从而迫使人们进行地方性接触。也有学者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H.Mead)的符号互动论,试图建立一个个人→互动→社区的理想图式。而且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还表明,人们通过符号互动创造了一个具有共同意义的符号世界,这就表明人们的社区参与性的互动并部指向功利主义。和利益驱使论相比,认同驱使论更强调社区的共同特征和情感因素,认为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居民的内心建构的共同性使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提醒我们,没有一定的利益诱使和满足,再多的热情也会有用完的一天,这就促使我们以一种更加综合的视角来思考。

二、城市社区管理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复杂化,社区管理的难度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人口构成越来越复杂,一些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对原有社会秩序和管理体制形成了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l)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企业改革中人员和资产的重组、政府机构的精简,使大量闲散人员以下岗、待业、停薪留职等形式与原单位脱离关系,被推向社会。(2)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按照老龄人口占社会人口的比重7%以上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部分大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3)城市贫困人群开始出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今后一段时期,这类人群仍有增长的趋势。(4)流动人口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和转移,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越来越多,有不少城市已达到当地人口总数的20%以上,有些沿海城市高达50%,而且今后其增长速度还会不断加快。

2.城市社区管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行为

理论研究表明,社区管理组织应当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社区居民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自动将其行动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我国现行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层面的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政社合一”的社区管理体制,是与社区建设初期居民自治组织尚处于培育阶段,需要政府外力推动的国情分不开的。从法律上讲,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组织,前者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后者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是行政组织,两者不应该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居委会行政管理色彩较浓,通过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缺少自治管理权利和能力,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形成了事实上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二是社会居委会承担了许多由政府委派的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份内的工作。社区居委会成了政府的“腿”,做的大部分工作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症结在于城市政府在强调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把许多不应当由基层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也一同转移下来,由此加重了基层政府的社会负担,致使街道办事处不得不把大量事务性工作“转嫁”给社区居委会。同时,一些社区居委会成员习惯于听从上级的指示和安排,缺乏独立自主工作的能力。

3.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着政府化倾向

作为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业主要是通过非营利性的志愿服务来弥补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所导致的市场服务不足和社会福利不足,是目前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都积极扶持的一种非营利性活动。我国的社区服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纯粹为社会特困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转向同时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职工提供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

然而,在社区服务运做过程中政府直接操作社区服务的现象值得关注。在一些城市由政府主办的社区服务中心成了政府参与经营活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社区服务在政府和企业的直接操作下,逐渐脱离了公益性轨道。因为,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福利性,这是社区服务的出发点或目标。即社区服务首先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非具体经营业务上的经济效益,这是与主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化服务的根本区别。

4.城市现代化发展赋予城市社区管理新的使命

首先,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将追求居住环境优美、生活安全舒适、人际关系和谐、心情愉悦舒畅等高层次、高质量的生活。其次,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主政治向基层的渗透,广大居民对政治生活的关心程度不断提高,自治意识越来越强,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重视。再次,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独立法人实体不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原先的“单位人”逐渐脱离单位向“社会人”、“社区人”回归。失去了单位依托的居民急需融人社区中,以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既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便利条件,也对社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况说明,在“全能”政府“失效”和“万能”市场“失灵”的背景下,应加强对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对旧的管理体制作相应的调整。同时,应当明确,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与社区是共存与合作的关系,二者共同管理城市事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城市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寻木建立新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遵循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并不是政府管理权威的弱化,而是要在功能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政府的行为能力和效率。“大社会”则是要把社会从国家的超常控制中解脱出来,建立充分发育和健全的社会肌体,使社会有能力行使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二是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让广大居民享有参与社会管理的民主权利。有关学者经过研究把我国现有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概括为三种,即行政主导型模式、半行政半自治型模式和自治型模式。并且认为,行政主导型的社区管理虽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整合社会,但所构造的社会与传统体制具有同构性。在这一体制下,政府难以超脱各种利益群体,专事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而社区居民自治型的管理模式应当是今后我国社区管理发展的方向。

我国现有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是不同城市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探索出的城市社区管理方法。今后,也不应当硬性规定同一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的管理应当是在政府综合协调的基础上,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这样的社区管理中,政府发挥着综合协调与主导作用,在培育社区、强化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参与、重建社区组织、加强社区规划等方面,政府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社区公共权力直接置于社区成员的监督之下,从而进一步促进政府不断改善自身的管理。

三、社区内外部协调治理机制及未来期望

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1)总目标:虽然实现社区自治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但社区自治应是我国社区建设坚持的最终方向,因为社区自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它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关系到党的社会基础,关系到政府权威的基层来源,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当然,社区自治需要得到我国宏观政治体制的支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公共领域的形成,制约社区自治的因素会逐渐消失。因此,社区治理的未来方向是向自治型模式过渡。

(2)过程目标:在实现社区自治的路径上,选择渐进式的道路是比较合适的,而在这一长期过程中,需要重视几项基础性的工作。

其一,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结构,理顺社区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目前,各社区的制度设计操作性强、理论性弱,机构设置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含糊。因此,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各社区的管理体制,使社区的治理结构从单一的垂直结构向网状的水平结构转变,使社区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版块形成真正合作的互动关系[11]。

其二,提升居民社区意识,培养社区自治能力。社区建设要不断地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扩大居民参与的范围和程度,要重视社区功能的开发,发展社区服务,塑造社区文化,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社区居委会要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够代表居民的切身利益,减少对行政系统的依赖,赢得居民的支持和合作,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

其三,大力发展专业性的社区服务组织等中介机构。社区中介组织是联结居民与政府组织的桥梁,对于整合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力量、协调社区矛盾、提供社区服务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现代社区发展必不可少的主体之一。而目前我国的社区中介组织,尤其是专业性的社区工作组织极其缺乏。因此,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资助等形式培育社区中介机构的发展,让中介组织承担起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

第三篇:学校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4

午汲中心学校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2013——2014年第二学期的学生期末监测已经落下帷幕,我校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测试后的质量分析如同一面明镜,不仅显示了测试中学生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还反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更让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欣喜的收获;一份付出,换来一份真诚的回报。

现对我校的各科成绩做如下分析汇报:

一、试卷来源及试卷评价:

本次考试的试卷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纵观整个试卷,本期末测查试卷是一份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分值分配合理,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归纳,能较全面的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为例:

【语文】:

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结构宽阔。

试卷是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注意题型的多样性,能够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根据整套语文教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总体结构进行设计的,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教学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知识的掌握情况。

2、重视积累,提高素质

语文知识讲究的是积累,从试卷的编制上看,细节多,基础知识面广,试题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全面,题中涵盖了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多方面的考察。并且题目多样,评分项目详细、合理。

【数学】:

1、突出基础性与全面性

试卷能对1——5年级上学期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考核,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方面的考查知识均能有机地涵盖在其中,突出了基础性与全面性。

2、突出生活性与教育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试题突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把知识的考查溶入富有生活味与教育性的题材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教育了他们要注意勤于思考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提高成绩注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二、考试质量情况:

(付四率表)

三、取得明显成效之处及经验:

1、立足基础,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语文学科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任课老师都相当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训练、反复巩固,常抓不懈,一一过关,使学生牢固掌握。本次考试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得分率相当高,如书写、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常用标点符号运用,古诗名言的积累;查字典,修改错别字学生都掌握得比较熟练、牢固。

2、关注差异,不追求学生发展的整齐划一而追求个体发展的最大化。

将开放题引入教育评价,试题反映的不仅仅是“会”与“不会”,“对”与“错”,也反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点表达的机会;要求学生建构他们的反应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本次期末检测的试卷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如四年级试卷第六大题统计的第3小题: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人均寿命在逐年,这说明学生的答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由此看出,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多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从各年级的成绩统计可以看出,填空题和计算题的得分率较高,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记忆、理解能力较强。由此可见,学生对记忆、理解、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在各年级的试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如四年级试题第五大题“动手画一画”,学生虽然作图不十分规范,但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3、题型灵活多变,体现课改理念。

试题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解决问题等,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次试题即便是基础知识也比较灵活,难度较高,部分学生对于开放性习题的解答较以前有较大进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有不少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正确解答。在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由此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们对基础知识教得扎扎实实,训练反反复复,能注重教学的生活化,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努力做到举一反 触类旁通,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因而多数学生学得比较主动、灵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补差帮困,因材施教颇有成效

全体教师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进步的态度。加强补差的力度,强调补差帮困的实效性,激发学习兴趣,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及时做好补缺、补差工作,力争做到日日清。对学困生采取优先措施,如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面批作业等等,全面提高合格率。正是因为各班有提高合格率的具体措施和行为落实,我们的合格率在逐渐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语文学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追赶进度,忽视基本功训练。

对于易混淆的字,各年级仍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失分。其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到技能的形成,中间还需一个实践操作、反复训练的过程。

2、急功近利,轻视以一贯之的习惯培养。

如一年级的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不能照样子完成类似的题目,看图写话时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也较差,写话的格式弄不清;五年级语文教师对一些很重要基本功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长期的、反复的、坚持不懈的训练,使学生基本功较差。试卷中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理解回答问题,都出现较多错别字。其实,语文的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本着这一点,只要老师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多读、多写、多听、多练,多记、多问,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的成绩,提高语文素养必将指日可待。

数学学科中的主要问题是:

1、计算不细心,没有验算的习惯。

2、学生审题不严谨。部分学生缺乏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拿到题目后往往想当然,凭主观意愿来解题。以二年级为例,基础题的第2小题从长到短的顺序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学生没用序号排列,失分较多,应该不是知识层面的问题;又如第5小题的断尺最长可以量米,学生没仔细观察,分析题目要求,错误较多。这种情况反应出学生思维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

3、教师本身教学要求不严格。具体表现有:作图方面,学生画图不用铅笔,画完后不标相关数据;卷面方面,做错了用涂改液,改正纸甚至随意涂抹,答题方面,内容颠三倒四,杂乱无序,不写单位名称,不写答语等,这些细节还需要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逐步规范。

五、今后的措施做法:

这些问题的存在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针对以上存在的状况,我想我们在新的学期里要做好一下工作:

1、抓严抓实各项常规工作。

(1)严抓各科教学计划的落实。学期开学后,我们要严抓各类计划的制订,要求各学科教师在一周内制订好本学期的各项工作计划,要保证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可行性,做到每项工作开展时有目标、有方案、有规划、有管理。同时制定各类教学计划时,要注意和加强可操作性,保证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管理到位。

(2)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在新的学期,要以“讲实用、讲效益”为原则,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并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教师的常规教学进行指导性管理。在期中,我们还准备组织开展教学质量调研抽测活动,组织全体教师监考并进行质量分析,帮助教师寻找问题的根源,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促使各学科教师进一步把握好教材,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单位时间效益。

(3)抓实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一抓备课。如何提高备课质量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要求做到:环节齐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设计合理、板书规范、习题适当、反思跟上。每一堂课,都力求做到“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挖掘到位,知识准确。”

二抓课堂。如何上好一堂课,教导处继续组织全员听课活动,让大家听,大家评,“说长道短”,“评头论足”,帮助寻找不足,帮助改进,促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意识不断提高。

三抓反馈。主要抓作业和单元检测,新的学期我们将进行作业批改的检查,要求:语文每课有作业,数学每天有作业,英语每周要有两次作业,作业布置要做到内容精、形式活、质量高,提倡分层布置,所布置的作业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为基点,作业批改做到及时,认真,学生数少的班级要做到面批,错的要当场指导学生改正,当场复批,努力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过基础关。

2、加强学习,引领成长

⑴ 业务学习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安排、有考勤、有记载。

⑵ 利用我校的校园网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录像。充分发挥农远设施的作用,将一些优质课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村小、教学点,让村小、教学点教师观摩学习。

⑶继续抓实“五个一”,即要求教师每学期看一本好书、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写一篇能体现个人水平的创新教案,每学期上一节观摩汇报课,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

3、加强随堂听课。

新的学期,教导处仍将不定时走进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改进。随堂听课后将查教师的教案、听教师教学设想、看教师课后作业设计、问学生掌握情况等,并做好记载,提出建设性意见,敦促整改,使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从而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认真组织开展好每次的教研活动。

要求教研组精心组织,定时间、定人员、有针对性,确保教研活动有成效,让全体教师都能受益。加强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讨,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本次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不仅是对工作的总结,更有对今后工作的思考,使大家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我们将继续摸索提高教学质量之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4(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寻求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对话”

义合中学

李爱林

案例背景

苏格拉底与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来恩则指出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而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以下问题令人堪忧: 一.虚假对话

教师有一系列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学生是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二.精英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课堂中的对话只是几个精英学生在表演着思维的艺术体操,其他学生则冷眼旁观。

三.肤浅对话。

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不作任何评价或者只一个劲叫好或者干脆莫衷一是。由于教师未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深入的引导,学生仍停留在原有认知水平上。

综观以上现象我们不禁追问:何谓有效对话?如何做到有效对话?以下两个教学片段分别来源于上海扬浦中学特级教师朱震国执教的《白色方糖》和本人执教的《唐雎不辱使命》,虽然两篇文章一篇是现代文一篇是文言文,但有一个共性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案例描述

1:朱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互问互答,教师也参与其中。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我把一块白色方糖投入他的杯盏中”,“我把一块白色方糖放进他的杯中”这两个句子分别出现在文章的前后两段,片段一:

生1:投和放能否互换? 生2:投是不经意的动作。

师:你分别做一下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吗? 生2:“放”进去的方糖伴随着搅拌漫漫融化,“投”可能会溅出来。

师:哦,那你说说“投”可能包含哪些看不见的东西? 生2:可能是尊重、关心吧!

生3:为什么偶然的动作会让这个老人很感动?

师:他的老伴没了,女儿走了,本来已经没有人为他泡咖啡,而现在我为他这样泡咖啡他感动了,是吗?

生4: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你说的,第二种是也许这样的动作他的女儿他的老伴做过,他觉得很温馨。

师:你为你的亲人泡过咖啡吗?也许会成为别人温馨的记忆哦!记住:要“放”。与其对老爸老妈说我以后赚大钱孝敬你还不如把你的爱落实到一举一动!(学生若有所思)案例描述2:《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学习,大多数学生觉得繁琐无味,理不清的字词,释不完的句意,教师也很头痛,若条分缕析,学生不厌其烦;若放手,又怕没有夯实基本功,在顾此失彼中课堂很容易陷入沉闷境地。一开始我也想因循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品析人物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在讲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应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慷慨陈词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与秦王同归于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的课堂„„ 片段二

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一下子全班炸开了锅,很多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生干脆站了起来„„)

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不要命了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 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

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口气很强硬,让秦王“怫然怒”。师:秦王好惹吗 ?他是怎样一个人? 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礼的一个人 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

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师:秦王的反应怎样?

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当时的唐雎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是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但从这场智勇斗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唐雎? 生7:很有胆识!生8:智勇双全!

生9:不畏强暴,有勇有谋!„„

案例分析

㈠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追求对话深度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提升生命韵味,陶冶人文情怀,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若不能使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情感上激起共鸣,内心里有所沉淀,那么我们的教育无异于雪泥鸿爪转瞬即逝同时也失去了它的本真价值。在《白色方糖》中朱老师先是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你来做一下放这个动作”。让学生在做中比较出“投”和“放”这两个词的区别,品味出一个“放”字的微妙之处在于这“放”字包含着太多的东西比如细心、关爱、尊重等。由学生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细小的动作让这个老人如此感动”引领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这个孤独老人的内心世界,然后老师很自然地话锋一转“你为你的亲人泡过咖啡吗?也许会成为别人温馨的回忆,记住哦要放!”当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出现时也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已经沉

淀到他的内心里了。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朱老师似是漫不经心实是别有用心地引领学生一步步由浅表到内核由文章到生活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过程中叩问学生心灵,学生受感染被熏陶并自主地走向精神成长而这过程又是那么自然而然,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正因为朱老师追求对话深度从而实现有效对话进而很好地实现语言和精神的统构。

㈡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注意课堂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给教师的建议》)。在片段二中,原本我也是打算在逐段分析内容的同时逐段品析人物性格,但由于一个另类声音 “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引发学生对“挺剑而起”的争论:唐雎到底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不要命了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通过及时提出一系列问题:“看看他怕死吗?秦王好惹吗?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秦王最后的反应怎样?”在追问中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到原文中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利证据,如此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而且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对话中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饱满、立体起来,学生对唐雎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了。由于我不是轻率地忽略学生的另类声音,捕捉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地调整讨论方向,从而成就了一堂预设之外的的文言文阅读课。反思我自己以往教学,由于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流畅性而在那里自以为是地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不遗余力地传给学生时却忽略了他们最感兴趣最有疑问的东西,长此以往必将使教学陷入封闭、机械和程式化的境地,这也警醒我们作为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动向,关注对话推进的过程中的一些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学生思维的灵动处、感情的精彩纷呈、豁然开朗处、心灵的碰撞处都是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㈢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问题引导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有准备而充满着各种观点碰撞的“意义交汇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此可以放任自流。在有一些课堂中为了刻意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刻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中的对话可谓轰轰烈烈,讨论、争论、辩论不绝于耳,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话却捉襟见肘少的可怜,这种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它是肤浅的、轻率的、甚至是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它不是有效的对话,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对话与引导的关系。在对话中依然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事实上很难下定论这到底是属于古人的一种外交技巧和智谋还是属于他誓死捍卋国家的决心,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在镮题本身上纠结不清,于是我另辟蹊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唐雎,到对话结束,问题的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感受到唐雎那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对话中,教师依然不可放弃的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个重要角色,只有充分发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对话,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

课堂理念,即课堂昫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期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效对话让我们的课堂产生活力,显现魅力。

第五篇: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4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4

一、何谓教学案例?

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它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包含着大量的理论成分和现实因素,具有很高的讨论价值。案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1、在事件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干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美国研究者: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三、教学案例的主要形式

1、叙述型

2、片断型

3、比较型

4、图表、数据型

四、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1、整体阅读、摄取信息

2、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3、针对信息、具体分析

4、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五、教学案例列举

(一)教学观、学生观

案例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倪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错误之一:十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错误之二:十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1

案例

2、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芬,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

3、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一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案例3。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一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分析: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案例3分析: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做“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力,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案例

4、新华中学的王老师在体育课上要求学生动手布臵一条“勇敢者的道路”(规定场地和器材,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条等长的跑道),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育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当某一位同学完成练习后,要求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过的障碍物做尝试练习。第二次练习:选两个障碍做尝试练习。第三次练习:选两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难的)做尝试练习。第四次练习:越过四个障碍做尝试练习。思考:

1、请你指出该活动的设计思路。

2、在你的教学中,能否借鉴这种设计思路?举例说明。

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是:在基本技能形成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活动思路设计的关键点:一是道路的名称“勇敢者之路”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二是由学生自己新手布臵,这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能力和自主性的尊重,从教师的尊重中,学生会获得尊重。三是练习过程由易到难,逐步升级,避免了学生望而却步的现象,学生在渐进的成功中自信心增强。

案例

5、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负的知识或问题。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分析: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

6、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分析: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蔡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案例

7、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

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臵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分析: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臵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臵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臵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臵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

8、王同学期中考试数学得了50分,虽然在全班的名次有所提前、但还是不及格,王同学申请重考,过几天后,王同学再考这张试卷得了80分,李老师在王同学的报告单上填上了数学80分,并给出了激励性的评语。请你对李老师的做法谈谈看法。

分析:李老师的做法是对的。符合《课程标准》理念,理由是:

1、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激励他们的学习不断改进老师的教学。

2、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

3、评价时,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选择“推迟判断”的方法,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评价标准要分层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关注发展过程。

案例

9、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倪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错误之一:十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错误之二:十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

健康发展。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

10、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海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激,那种心情真是比死海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分析: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去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案例

11、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一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案例11: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请思考:“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分析:优点:“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1、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

2、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3、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的评价学生。

4、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

5、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7、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案例11分析:不足:

1、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2、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

3、主观心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

4、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

5、不适于大班额评价用

6、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

7、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下载“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等4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等4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Unit 4 Earthquakes”教学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 Unit 4 Earthquakes”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设计 Teaching goals (教学目标) 1.skill goals (技能目标) Know basic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s(......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分析.4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请描述一下你的朋友,看看他(她)过去和现在有什么变化, 请从外貌、性格、爱好来说明。词数:80~100左右。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英语简......

    动力锂电池自行车市场前景分析

    “倡导锂电助力自行车暨北京市场抽查发布会”日前在天津召开。与会政府相关部门、协会领导在会上对电动车行业发展给出了指导性方向,明确了“轻型锂电池电动车”是电动车行业......

    4方案优选分析

    4城西干道改造方案优选分析 在城西干道改造方案的决策中,南京市政府最终选择了“桥改隧”方案,即拆除现有高架桥、新建双向六车道隧道。这一决策遭到部分南京市民的质疑。政府......

    影视作品分析4

    新闻娱乐化和娱乐新文化的区别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

    党性分析材料----4

    党性分析报告 按照集团党委部署,我处积极开展了以“建堡垒、创优质、保效益、树形象”为主题,以“创先争优鼓士气、基层组织增活力、党员队伍强素质、路桥事业谋发展”为目标......

    党性分析材料4

    党性分析材料 蔡书胜 在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学习必读篇目,对照党章有关规定和“两个务必”以及“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认真反思了自己在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我......

    党性分析材料4

    党性分析材料 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管党,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应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