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教案

时间:2019-05-13 21:3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沙之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沙之书教案》。

第一篇: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过程与方法:把握虚构与真实的统一,领会沙之书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

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2、阅读全文,概括情节:

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开端——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发展——我得到了奇妙的 “沙之书”

高潮—— “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结局——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

三、合作探究,探讨核心意象“沙之书”

1、“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找出有关的词句具体说说。

起初看到书时,十分好奇:吃惊、惶恐、目瞪口呆

得到书后,认真痴迷:“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钻研之后,感到恐惧,一心逃避:“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2、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小组讨论 畅所欲言)

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四、拓展延伸,探讨探讨小说的真实与虚构 作者在小说开头一本正经地说:“如今人们讲述虚构的故事时总是申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

但是,我们读这篇小说,明显感觉《沙之书》的整个故事是虚构的,却又在虚构中感觉到了真实。你从哪里感觉到了真实?

A、对推销员的描写很具体 B、和推销员的交易对话很真实 C、对书本身的描述就很细致

D、对地点、书的种类的交代,都让我们感觉到很真实

E、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让人觉得故事就像“我”真的经历过的一样。用 结论:艺术的真实=细节的真实+心灵的真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沙之书》是一本现实中不存在的书,代表的是某种神秘之物、“无限之物”,我们要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沙之书》所表现的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通过对本篇小说情节的构思的赏析,体会博尔赫斯小说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艺术特色。

结合本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小说主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无限”,超越现实的障碍。【教学重点】“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010。5。11 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2010。5。12

一、导入

迷宫的制造者(迷宫似的叙述)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 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

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众多的知名作家

二、作家作品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晚年双目失明,却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

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三、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情节:请同学们在课前预读的基础上再次中速默读课文。

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2、你能用简短的语句列出一张情节结构表吗? 开端: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发展:奇妙的“沙之书”

发展: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 高潮:“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结局: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

3、你认为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

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4、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

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四、探究:

1、“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

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2、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3、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

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4、小说开篇为什么要来一串几何学概念?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

5、小说前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那么多的《圣经》版本?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小说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又为 下文“我”用《圣经》来换取“沙之书”作了伏笔。

6、“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一句吗? 内在的哲理: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

仿造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是放入大海;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五、变虚为实的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反思】

对“无限”的理解,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心理,是较难理解的抽象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对生活中其他方面“无限”的理解,来弄懂这个问题,进一步领会文章中心。

第二篇:沙之书教案

小说的真与假 ——《沙之书》

一、小说的真与假

例:下列对《祝福》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祝福》通过写祥林嫂因嫁了两个丈夫,而受到人们的歧视、嘲讽,最后在别人进行“祝福”的喜庆时刻离开了人世,从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B.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鲁迅回到家乡,遇到祥林嫂向鲁迅询问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然后引起了鲁迅对祥林嫂的回忆。

C.小说采用对比手法,写祥林嫂两次来鲁镇打工时的不同情况以及人们对待她的不同态度,来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D.封建礼教在小说中的代表人物是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尽管没有打骂祥林嫂,也没有卡扣祥林嫂的工钱,但他从精神上对祥林嫂进行了迫害和摧残。(虚构是小说的特性,小说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而有人却说:“真实是小说的生命”。咱们高考中也强调一个真情实感,你怎么理解小说的真与假?也就是小说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小说的虚构体现在文学不是生活的复制,所以不需要照搬生活,不用和生活一模一样,但是假的东西必须给人真实的感受,也就是说必须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尽管事情是假的,但要给人真实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了。

简单的讲就是情节是虚构的,但是要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觉得这个事情好像是真的。

以缩写的《变形记》为例,看看小说中的真:

1、格里高尔变的甲虫,具有甲虫的特性

2、人与动物互化是文学作品中常有的现象

3、通过变形表达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异化,或者社会让人异化成了动物

二、虚构和真实在小说《沙之书》中的体现

(一)作者介绍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

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二)小说《沙之书》给人感觉感觉怎么样?很假 小说以“沙之书”为题,意思就是说这是一个不可靠的故事

(三)但是作者却在努力的让我们觉得这本书是真的存在的,你有感觉吗? 细节真实:

1、直接说明(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

2、书贩的长相(身材很高

外表整洁 透出寒酸 灰色衣服 灰色箱子 稀疏、泛白的金黄色头发)

3、书的样式(八开大小 布面精装 书页磨损 印刷粗糙 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 排得很挤

还有页码、插画)

4、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

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

主人不识字,需要圣经

属于最下层的种姓)

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

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小结: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生活,这些细节说明书就是这个样子的。细节真实。心理感受真实:

5、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很真实:

先是好奇;然后是欣喜、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便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产生恐惧,最后选择放弃逃避。

(四)、那么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书呢?哪些内容说明这书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找。所有这些告诉我们,这是本不存在的书,或者说是无限的书。

6、书贩的长相(面目模糊不清)

7、书的样式(异乎寻常的重量

页码很乱 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好像从书里冒出来一样,找不到第一页

找最后一页照样失败

页码无穷无尽

一页上印着面具,角上的数字大到九次幂)

8、内心担忧(担心烧起来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所有这些告诉我们,这是本不存在的书,或者说是无限的书。

(五)博尔赫斯虚构这样一本无限的书是为了传达什么呢?怎么理解“无限的书”?是时间?空间?知识?历史?还是什么?

1、对人类及世界的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

2、觉得没有穷尽的世界的不可理解

3、象征人类知识的浩瀚繁多

4、对文学的独特认识

5、对某些书籍的批判

6、„„

有学生选择大海,感觉大海的宽阔,自己的渺小,迷茫甚至恐惧。有学生谈天空,想象自己是小鸟,飞的很累。有学生谈生命,把握现在,活出精彩。

小结:这些感受很真实,是心灵的真实感受。

让学生记录一段话:虚构是艺术创造的根本点,是抵达更高实在的方式;通过虚构,写作这门活动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

三、主旨探讨:回到小说第一段 作者要 告诉我们的是: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鲜的独到的心理感受过程。意在表明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态度,表达了独自拥有无限巨大的时间与空间(或者其他)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表现了人类面对神秘而无限的事物(包括时间和空间)可以选择顺其自然的观点。

第三篇:沙之书

《沙之书》教案

【知识目标】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能力和方法目标】

《沙之书》是一本现实中不存在的书,代表的是某种神秘之物,“无限之物”,我们要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沙之书》所表现的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通过对本篇小说情节的构思的赏析,体会博尔赫斯小说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艺术特色。

结合本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

理解小说主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无限”,超越现实的障碍.【教学重难点】

“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迷宫的制造者(迷宫似的叙述)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

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

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众多的知名作家

二、作家作品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晚年双目失明,却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三、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情节:请同学们在课前预读的基础上再次中速默读课文。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2、你能用简短的语句列出一张情节结构表吗?

开端: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发展:奇妙的“沙之书”

发展: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

高潮:“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结局: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

3、你认为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

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4、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

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四、探究:

1、“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

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2、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3、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

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4、小说开篇为什么要来一串几何学概念?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

5、小说前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那么多的《圣经》版本?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小说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我”用《圣经》来换取“沙之书”作了伏笔.6、“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一句吗?

内在的哲理: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仿造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是放入大海。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五、变虚为实的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六、作业:完成相关练习。

第四篇:沙之书

《沙之书》课堂教学实录

2009.3 苍南中语会

1.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拉美作家博尔赫斯的小说《沙之书》。博尔赫斯是一位以短篇小说跻身叙事大师的作家,《沙之书》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作者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之一。《沙之书》,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一下。

生:一个陌生人专门推销圣经,然后这本书很神奇,他后来卖给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生难以说下去)

师:你觉得有必要加“然后”这个词吗?

生(说不下去)

师:呵呵,看得出,你比卖书的人还紧张,先稳稳情绪,听听下一位同学的回答。

生:一个陌生人去卖一本圣书,我对书很好奇,然后我用钱和家传圣经买下它,然后不断进行探索,可是这本书越来越让他感到恐惧,永远也看不完,接着他就决心放弃,把书丢到图书馆了。

师:有进步,其实想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讲清故事梗概,你应该讲清小说的主要元素和主要情节,大家可以试着从“我”开始,并且在概述中把“沙之书”融入。

生:我从一个推销《圣经》的人那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不断地进行探索,却感到越来越恐惧与迷茫,最后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里,不再理它。

师:非常简单,很清晰!其实三位同学的连贯性非常好,第一位同学一个“然后”,第二位同学说了两个“然后”一个“接着”,第三位同学用了一个“最后”较完整地概括出来,也说明我们的同学很有合作精神。(生笑)

师出示幻灯片: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2.师:就这样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却凝结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涵养,《沙之书》也因此吸引了世上万千读者的目光,那么,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有着怎样的特性呢?请同学联系文中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幻灯片:《沙之书》,一本

的书。)

生:神秘的书。

师:神秘在哪里?

生:无穷无尽,像沙一样(朗读相关句子)

生:奇怪的书。会让你着迷,然后会厌烦它

生:让你恐惧的书,着迷于它的奇特,又担心它会失去。

师:对,它变幻不定,你永远拿捏不到他。后面的男生再补充。

生: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而且永远也翻不到第一页„„

师: 它会不断生长,生; 流逝的书,无穷无尽,无始无终。

生:是让人抓狂的书,有占有它的幸福,还有感到失去它的恐惧感„„

师:如果试着用两个字说这本书的特点,你会用哪两个字?

生:无限。

师出示幻灯片: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神秘

荒诞

玄幻

奇妙

„„无限

师:很好,这本书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它神秘而荒诞,玄幻又奇妙。总之,它代表着无限之物,而“我”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也就成了一个

生:有限的个体„„

师:那生活中这样的书有吗?

生:没有。

师:生活中这样一本无限的书是决不存在的,博尔赫斯借助其非凡的想像力为我们虚构了这样一本玄幻神秘的书的存在,体现了博尔赫斯作为一名“玄想型”作家的特点。

3.师:这么一本虚构的书,你在阅读中有感觉到它真实吗? 生:不真实。

师:其实,不真实的是这本无限的沙之书,而„„

生;其他的情节很真实。

师:对,小说中有许多现实生活场景,让我们感觉到故事的真实可信。那沙之书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文章中有哪些因素使它的故事趋向合理性?

生:沙之书的主人,书的来历是真实的。“书的主人不识字,属于最下层的种姓„„”

生:交易的过程是真实的。“我提议交换,你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这本书,我现在把我刚领到的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和你交换”,而且交易过程中的言谈使得这个交易变得很真实。

师:对,书的交易过程都写得很真实,包括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外貌、神态的描述 都让人觉得很真实。

生:作者对书的描述是真实的。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师:沙之书本身的描述给人真实感,仿佛赫然在目。

生:跟书有关的动作描写是真实的。“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一个“按”字,一个“揭”字,两个动词的描写活灵活现。

师:很好,两个动词让我们真实地感觉到书的质感。请你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

师:读的时候要重读这两个动词,语速慢一点,仿佛这本书就在我们手下。

生:和书有关到底心理描写是真实的。那种恐惧。

师:书的来历是真实的,与书有关的语言、动作、心理等都是真实的。同时为了加强它的真实效果,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段?

生:开头第一段的介绍。读“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让我们觉得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你的几何一定学得不错。用了几何原理来增强真实效果。故事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几何的无限性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作者写作的常用手段。还有吗?

生:还有生活的场景,比如说,贝尔格拉诺街道,墨西哥街,国立图书馆等。

师:这些场景谁最熟悉?

生:我。

生:哦,第一人称。

师:对,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有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如小说《故乡》的“我”,同时《故乡》的“我”就叫“迅哥儿”,就更加让人感觉真实。文章的“我”与作者我也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们知道吗,叙事者“我”,与博尔赫斯本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生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都曾经长期在国立图书馆工作,都对藏书充满了痴迷,这种我“我“相似就更加制造了小说的“现实感”。

师:还有一点要从更深的地方去寻找。

学生沉默。

师提示:沙之书代表无限,代表神秘,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无限神秘的?

生:茫茫的时间与空间是无穷无尽的。

生:宇宙。

师:无穷大的世界是无限的,无法挽留的时间是无限的,还有吗?

生(很难为情):不知道。

师:太棒了!未知的事物也是无限的,大家给他鼓鼓掌,他用最切身的体会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无数个不知道。(生笑)

生:知识。

师:浩瀚无穷的知识。

生:思想。

师:人类的思想永远是深邃无限的。

生:人的心。

师:对,心,心所想的,欲望。

生:还有命运。

生:还有数字。师:还有人类的历史,还有琐碎繁杂的生活等等。

师出示幻灯片: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某种程度上,书籍的无限增殖性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无限性是一致的,它成了现实的一个隐喻。

师:所以,“沙之书”这个意象的意义有着很切实的现实价值。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它们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出示幻灯片

交易过程的描述(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等)

“沙之书”本身的描述

开头部分的几何原理(数学术语

哲学合理性)

意象的意义有现实价值

第一人称

我“我”相似

虚构———— 真实

师:由此我们明白了博尔赫斯小说创造中虚构的巧妙作用。出示幻灯片:

任何“真实”都不过是这种迷宫般的现实的一种人为的虚构。

“虚构”成为一切文学文本的本质。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我用一种不象是我的声音”

“真实”不再是文学与客观现实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主观性的“虚构”的“惯例”

师:我,不象是我,使得小说亦真亦幻,魅力十足。但我们对小说的阅读却应该是真实的,就让我们用真实的声音真实的情感去朗读,读读《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呈现的部分语言。“我信手翻开书。„„”一段,要求读出《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呈现时的惊讶感。

学生读。

4.师:常人若身陷流沙恐怕一如身陷绝望了,痴迷于“沙之书”的我对“沙之书”态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恐惧。

生:觉得它是可怕的怪物。

生:也会由对它好奇和钻研转化为越来越深的恐惧,最后把书藏在图书馆。

师:好奇,设法得到后却渐渐意识到在无限面前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如果说“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那么„„

生:隐藏一本书的最好的地点是图书馆。

师:无限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无限,请同学读一读,读出这种敬畏与恐惧,茫然与无奈。

一女生阅读“夏季已近尾声„„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读的很有感觉。(学生鼓掌)

师:请坐,读得真好。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应该是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之一。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5.师:可见,真正的小说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才能飞翔,同学们,你还有其他结尾的方式吗?请你发挥想象,飞翔在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上。

生:安排这本书回到原来拥有它的那个人手里。一个轮回后又到起点。

师:你是生活的静止论者。

生;把书扔到大海里,随它漂浮。

师:一个更大的无限世界了。

生:我会把它藏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师:也许是图书馆,也许是家里的一个以后永远锁着的小抽屉。生:我会把书放在《一千零一夜》那本书空缺的位置,不去想太多。

生:我会像刚才那个人一样再把这本书卖给别人。

师:那会不会把压力和恐惧也带给那个人呢?(笑)

生:我会安排让“我”继续看这本书,最后变得疯疯癫癫的。

师:悲剧型,不是书的灭亡,而是人的终结。(生笑)

师:我发现几位同学说的结尾都是博尔赫斯风格,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选择停步或选择逃避放弃,有没有不同于这种风格的呢?勇敢的同学有吗?

生:我穷尽一生去钻研这本书,没有恐惧,最后终于揭开了奥秘。(同学们鼓掌)

师:在无限的沙之书面前努力进取,解开了秘密,那博尔赫斯式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结尾呢?你觉得哪种结尾更真实?

生:我觉得书上的结尾更真实,把书藏到图书馆,因为书是无限的,他是解不开其中的奥秘的。

生:书上的更真实,因为生活中人大多是渺小的。

生:我们崇拜英雄,但英雄是少数的。

师:这样看来,也许,在无限面前恐惧及无所适从更符合大众的普遍心理。一起来看看书中的其他人。

生:卖书给我的人脸上带着悲哀,生:还有原来拥有书的人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

师:对,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对生活中多数人而言,沙之书也成了他们心中一道沙制的绳索。虚构要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从这一层面来说.这一虚构是更高意义上的真实。

学生点头。

师:这样的绳索,你在生活中有过听闻体验吗?

生:在解不出来数学题时,往往很浮躁,觉得自己做不完也解不出。

生:面对大海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渺小。生:面对欲望的大海,名利的大海,觉得还是要选择放弃,否则陷入就难以自拔。

生;有时一个人走路,常常感觉路很远很远,就会害怕茫然。

师:当然,求知的路上科学探索的路上,我们需要进取与开拓的精神。其实,面对无限,人类往往是渺小的,甚至是无助的,这种感觉很真实地在我们心中存在。但我们相信,在文学创作上,拥有一部巨著《战争与和平》的托尔斯泰是幸福的,而觉察到文字的有限与思想的无限而专写短篇的博尔赫斯依然也是幸福的。也许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罢了。

出示幻灯片:

揭示的事理更为真实——人类面对“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

虚构要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

6.小结:至此,我们无法不赞叹博尔赫斯艺术与哲学融为一体的写作技巧。或许,博尔赫斯的书就是一本“沙之书”,其中那些玄之又玄的秘密,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请以《

----读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补充正标题,显示你此课的收获。

学生写。

生:有限的我和我无限的感想。

师;中间加逗号,是否更醒目:有限的我,无限的感想。

生 :释·逝,一个解释的“释”,一个流逝的“逝”

师:用同音字,很有深刻的含义。

生: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无休无止

师:三无主义,说出了沙之书的特点

生:有限对无限,真实对虚假。

师:主题与手法兼顾,不错。

生:欲望的无底洞?

师:好的文章可以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思考,课后请同学们多加阅读多加思考,下课。

板书:

我沙之书

有限

无限

教学思考:

“沙之书”是一本无穷无尽的圣书,拥有无限的内容,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每一次翻开同一个位置,呈现的都是不同的页面和变幻莫测的页码,而且永远也翻不到第一页——不管如何贴着封面翻开。主人公从最初得到这本书的兴奋,渐渐变成了惶恐焦虑。因为有无穷无尽,所以烦恼便接踵而至。

“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无限之上还有更大的无限。像在其他的一些有名的短篇里一样,博尔赫斯热衷于对永恒、荒诞的神秘故事的表面化陈述,他在设法引导你思考,读这本书就像读人生。博尔赫斯像古希腊的女祭司一样预言了命运的黑手,我们又如何摆脱命运呢?在博尔赫斯众多的短篇故事里,这一篇我反复研读,因为我总感到它还讲了一些什么别的东西,不仅仅只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本单元的欣赏主题是“虚构”,帮助学生了解博尔赫斯作为“玄幻型”作家的小说的虚构艺术,从而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及丰富其想象力,提升其人生境界,就成了此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不是刻意追求,而是不露痕迹,我苦苦地思索着。看过许多教学设计,不外乎沙之书的特性与象征意义、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探究这几环节。其实,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和教学主题的个性处理更是欣赏之上的欣赏,还有课后练习的“想象”训练能否在博尔赫斯的虚构艺术的体悟中进一步在课堂中得以实践,真的,我不喜欢脱节的步骤。

“然而,在我有例外,——倘若我得到那本书的话——我喜欢沙之书。正是因为它的神秘和永远无法预测,带给我的便是永远的惊喜和快乐。它能够满足我无穷尽的好奇心,引发我无休止的思想,只要我能以一颗平静的心来使用它——既不探究它的来源和终止,也不强求完全占有它——仅仅是以“一粒沙与一个世界”的视角来阅读这本沙之书,把它当成一个想象力无穷的朋友,一个可以捧着读的世界,一个极其丰富的游戏,那该多么有趣!我愿意持有这本书,愿意将现实世界一生的时光倾注于与它相处的日子里。我愿意与自己交朋友,在沙之书的陪伴下,我与自我相处的日子将更加丰富,更加富有变化。”

一次,阅读到这样一段网友的博客文字,我感触万千,原来对《沙之书》的喜欢也是无限的,对它的想象也是无尽的,我觉得我找到了一条通往“沙之书”的路,尽管无限,可我有了感觉。所以有了这样的设计,“真正的小说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才能飞翔,同学们,你还有其他结尾的方式吗?请你发挥想象,飞翔在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上”,为了强化个性阅读,又有了这样的教学结尾,“博尔赫斯的书就是一本“沙之书”,其中那些玄之又玄的秘密,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请以《

----读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补充正标题,显示你此课的收获”。我不知道我是否找到了真正的方向,可我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小说中的“我”还是在惶惶不安中放弃了沙之书,有一种朝圣者的谦卑。毕竟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也许,面对无限,我们还应该在敬畏之中存有一份挑战进取的勇气,包括对《沙之书》的教学。

肖培东

第五篇: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小说“虚构”的艺术。

情感目标:把握小说题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教学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二、课文研讨

1、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 一个退休了的图书管理员从一个推销员那里买了一本圣书,叫《沙之书》。一开始他沉迷其中,转而开始害怕和逃避,最终他把书放在图书馆的地下室里了。

2、《沙之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

无穷无尽,书的图案没有重复。

很老的书,“书页磨损得很旧”,应该有点历史了。

神秘的书,来自印度孟买的,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给人一种神秘感。

书的页码是无序的。

3、这本《沙之书》现实中并不存在,它并非事实,但给人感觉却好像真的存在一样。它的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或者说小说哪些地方让你信以为真?

心理真实:小说开篇来一串几何学概念,用数学的术语给我们讲述了哲学上有关无限的命题,我们相信了无限,那么对他的那无限的“沙之书”也就容易信以为真了。

细节真实: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场景会使小说看起来更逼真。

书贩(身材很高 外表整洁 透出寒酸 灰色衣服 灰色箱子 稀疏、泛白的金黄色头发苏格兰奥尔卡达群岛人)

书的样式(八开大小 布面精装 书页磨损 印刷粗糙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 排得很挤 还有页码、插画)

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 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 主人不识字,属于最下层的种姓)

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把书藏到图书馆里,就连通向地下室的楼梯都写得很仔细,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人物地名真实:小说中,“我”曾经是个图书管理员,而博尔赫斯本人也曾当过图书管理员。博尔赫斯曾说过,他小说中的人名地名绝大部分是真的。由此可见,博尔赫斯对待虚构的态度: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

4、博尔赫斯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就是幻想,幻想就是现实。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一部虚构的“无穷无尽”的书在现实中肯定有象征意义。那么它可以象征什么呢?

无限之物:

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在那个短篇里,作者把宇宙想像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这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

5、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请找出有关的词句具体说说。

(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逃避/坚持)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面对好奇之物,有时我们会勇往直前,比如那些探索宇宙的科学家;而有时会望而却步,比如在对待克隆技术是否推广于人这件事上。我们为什么不进行到底呢?害怕这个社会陷入混乱。“我”对《沙之书》态度的转变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是有时我们会选择坚持下去,有时我们会选择像小说中的“我”一样逃避。

为什么最后“我”要躲避这本书呢?

它的无穷无尽让我害怕。我们已经习惯了“有限”“有序”的概念,突然面对这样一个无限无序之物时,反而会有一种无所适从感,甚至是恐惧。

我们很多人害怕黑暗,因为它的不可知。我们在面对无法把握的事物时,总会莫名其妙地紧张。正因如此,更显出这篇小说的真实性,因为它把人在面对无穷无尽之物时的心灵的真实深度刻画出来了。

7、走近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

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涌现出了像胡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一大批文学大家。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位作家——博尔赫斯的作品。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博尔赫斯最有名的小说有两部,还有一部是《小径分岔的花园》。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在日内瓦逝世。

三、探究与升华

1、小说中还有很多富有深意的内容可以去挖掘,比如: 博尔赫斯为何把书的结局安排在图书馆?

小说中的“我”为何把“沙之书”和《一千零一夜》放在一起? 为什么是“沙之书”而不是“石之书”?“木之书”?“铁之书”? “你的沙制的绳索”有什么含义?„„

2、写一篇读后感。(作业)

参考文章

“沙之书”,是一本既占据有限空间,又能够无限繁衍像恒河中的细沙一般无法计数的魔书。每个人都有这本书,作者就是我们自己,记载着各自的精彩,各自的无奈,各自的困惑。

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间来到这世上,就象《沙之书》,有封面有首页,却不知道从哪一页开始,序是我们的父母写上去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离开,就象《沙之书》,知道会有封面会有底页,却不知道从哪一页结束,跋是别人写上去的。至于目录,有信仰的人会说是上帝编的,没信仰的人,消极的会说是命运编的,积极的会说是自己创造的我们是正文的作者,却不认识书中的文字,细看来只是一串串的脚印,有深有浅,有前进,有后退,有徜徉,有徘徊。我们不知道会在哪里短暂停留,也不知道会从哪里重新上路日子重复的流过,故事不重复的发生,没有一页的内容是相同的,随时有不可预知的内容增加。我们刚看清楚现在的样子,而现在已成了刚才成了昨天成了历史。回看前面,我们知道某些事已发生,但我们想不起记载在哪一页,甚至想不起它已发生过;翻看后面,后面还是空白,我们知道有些事将发生,终不知会发生在哪一页。

我们会经常翻看这部书,总想弄清楚这部书的内容,弄清楚人生的奥秘,想知道我们的前生是什么,想知道我们的后世是什么,想知道我们有灵魂吗,想知道死后灵魂会在哪里停泊,想知道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想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想知道情为何物。(于虎琴)

下载沙之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沙之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沙之书(大全五篇)

    《沙之书》教案 长沙县实验中学谭旭玲【教学目标】 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3、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4、沙之书

    《沙之书》教案 杨柳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

    《沙之书》读后感(合集五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沙之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

    沙之书读后感(精选五篇)

    沙之书读后感(一)从未接触过,听到过博尔赫斯。更别说关于博尔赫斯的作品。在这堂课开始前,一切都是熟悉的。唯有博尔赫斯!读了十几年的书了,不曾知道博尔赫斯不知道算不算是肤浅。......

    沙之书公开课(推荐5篇)

    《沙之书》公开课教案【知识目标】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虚构”对于《沙之......

    读后感之《沙之书》

    读后感之《沙之书》 “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

    沙之书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沙之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沙之书读后感一从未接触过,听到过博尔赫斯。更别说关于博尔赫斯的作品。在这堂课开始前......

    《沙之书》教学设计[共5篇]

    《沙之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博尔赫斯其人及其作品集; 2.初步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 3.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二、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