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会教案:减负以后
刘庄小学五年级主题中队会 活动目的
帮助队员明确“减负”后的行动方向。活动准备
1.组织队员学习有关“减负”材料; 2.了解、调查队员“减负”后的行动;
3.以个人或小队的形式,自由组合,编排“露一手”节目。活动形式
小品、相声、快板、歌唱、舞蹈等。活动过程
主持人a、b宣布活动开始。(队会仪式略)
a: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b: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a:白云是我轻盈的羽毛,春风为我展开翅膀。b:蓝天是我稚嫩的面庞,七色光是我美丽的衣裳。
a:“减负”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校园,激起了我们内心的喜悦。b:“减负”像一声春雷,将我们从题海书城中唤回过来,为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a、b:“减负”就像会飞的星星,对我们眨着眼睛。请听大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伴奏响起)(全班齐唱)
a:会飞的星星将我们带入多梦的季节,缤纷的梦想像百合含笑。b:跨越的鼓点像浪花在跳,激动的心情像唱歌的小鸟。a:集合在星星火炬之下,我们吹响春天的号角。b:各位尊敬的师长,请听我们的汇报。队长甲:“减负”后,我们小队员真是“如鱼得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不信,你瞧!(小品:游戏机迷)这几个淘气包把“减负”理解成有充足的玩耍时间,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玩游戏机上。你们有什么看法 全班:我知道,我来说(纷纷说„„)
a:我相信同学们领会“减负”的真正含义后,只要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一定会成为一个个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学生。
队长丁:“减负”以后,我们小队的队员做的可多了!下面就向大家说说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四名队员汇报)[组织“学雷峰”假日小队;野炊、包饺子比赛;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今天我当家”等家务竞赛] 队长甲:(抢着说)我们小队还有真正的英雄。请看看第一小队的精彩表演吧!舞蹈:《尝葡萄》 队长甲:我们还编了快板。(快板:《校园新民谣》)
队长乙:(快步上场)我们小队还编了一个相声,请听相声《吃》
a:虽然我们“减负”了,但我们要像海鸥那样,勇敢顽强,挑战大海,挑战困难,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以碌碌无为而羞耻。
b:队员们,在学习中,我们要以老师的鼓励为学习的动力,珍惜时间,培养特长,发展素质。
a、b:队员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努力吧!辅导员讲话(略)呼号,退旗。
第二篇:减负主题班会材料
减负主题班会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校认真贯彻省市规范办学行为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实行科学减负,落实省、市“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会议的精神,做到“减负不减质,增效不增量”,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组织宣传
1、自领导部门对规范办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出要求以来,我校及时地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统一思想,制定我校“减负增效”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要求。召开教师会议,组织学习省市教育局关于减负工作会议文件精神,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杜绝了教师的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
2、利用校园板报、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宣讲减负工作的必要性及我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搞好减负的宣传工作,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二、减负措施
自开展减负工作以来,我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市定的课程方案、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规定开齐、开足了课时,尤其是开足开全体育、音乐、美术、实践、信息技术、劳技等各门课程。同时再次明确了课标和考纲的要求,不许随意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目前来看,经过前期的宣传和培训,我校领导和教师已经高度的统一了思想,深刻的认识到了此项工作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围绕此项工作,对我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和计划。
1、抓养成,落目标 学校召开了学年组会、班主任会、学生大会、班会等,制定了年组计划,班级计划以及学生个人的成长计划,围绕班级、个人计划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并从本学期开始,建立了班级和学生的成长袋,学校德育、教学部门负责定期检查,通过各项评价和奖励机制鼓励大家努力实现自己和集体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抓课堂,增效益
在上级部门对大力支持下,本学期我校继续以改革试点校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短时有效的课堂学习和学校集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使我校的减负工作落到了实处。
减负以后,学生在校的时间短了,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校进一步全面的开展了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在3月14日聘请区课改专家陈惠娣校长为我校教师做课改实践经验报告;3月26日教学副校长王冰再次为全校教师做课改校本培训,进一步使全校教师达成共识,即“减负工作势在必行,111中学课改势在必行”; 4月初我校组织了七八年级全体任课教师到辽中县立人中学观摩学习,学习其他学校经验,提升我校课改实践效果;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希望能够坚定全体教师的信心,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把我校课改持续深入下去,切实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工作推向深入。经过努力,目前也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此项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更多的学生投入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部分班级的课堂已经呈现出学生争先恐后的探究、展示、互助、提高的喜人景象,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心态,并将逐步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3、抓时间,巧安排 减负之后,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少了,我们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设置了帮助学生自觉自学的环节,每个学科,尤其是统测学科在按要求严格控制作业量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了自学或预习提纲,及指导了学生自学,也帮助了学生尽快地适应课后自主学习时间大幅度增加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目前看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在学校和老师的合理安排布置下,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效果。下一步我们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改进以达到让更多的学生跟上步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4、抓特长,促全面
我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艺术体育特长明显。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为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展示个人才艺搭建广阔平台。开学以来,我校借助第9届校园艺体节活动,举办了大型的文艺汇演,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80%以上,全校各班进行了板球操特色表演,许多学生书画作品在全校展出,让孩子们的各方面特长得以充分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的文体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校班级的凝聚力,使学生、学校获得了双丰收。我们在此基础上将继续开展各项师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和活动:提倡每人掌握一项运动项目,每周一篇经典阅读,每月一次汉字书写竞技,每个班集体坚持每月学唱2首红色歌曲,每学期校园课本剧展演,全校开展板球,篮球,足球特色培训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减负高效理想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们深知任重道远。,但我们会坚定信心,矢志不渝,本着“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效益,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未来,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最终让教育教学工作呈现一片丰富多彩的景象。
减负主题班会
无休止的考试、排队,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而学校和教师为了出成绩不得不采用“题海”战术、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措施,这样势必会造就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减负”是势在必行的。
然而“减负”之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了,作业少了,一些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学生却热衷于上网吧玩网游成瘾,有的甚至打麻将、斗地主、扎金花,参入到赌博行列中。这有悖于减负的目的,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促使他们的兴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省教育厅倡导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正是顺应新时代的潮流,要求教师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家校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通过组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祖国富强”等演讲比赛或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知道建设祖国是我们的责任,富强的祖国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而祖国的繁荣富强需要知识,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学习,掌握科学技术,这样就能把学生的精力和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本人曾就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成功地举办了讲座:介绍物理学发展史、新技术和边缘科学、物理学知识在军事科技中的作用;讲述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对人类、对科学的杰出贡献;科学幻想:21世纪月球上的新居民区等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减负,又要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新课标,吃透教材,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要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给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当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悦,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制定新的奋斗目标。我认为物理教学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究,自己演示物理现象、测量数据,自己概括物理规律或结论。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自己设计的实验、通过自己自主探究得出科学的结论时,教师要总结赞赏他们的成功,并告诉学生:物理学家和科学家当时探索这一奥秘,正是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而且他们还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才尝试到成功的甜蜜,你比他们幸运,你比他们有潜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提出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及物理知识在实际中应用方面的问题,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和讨论、去探究和发现,做到有的放矢。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每节开头的问题、插图等,并适当补充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第四,学校和教师应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发明、制作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身边或家庭举手可得的器材,适量的布置学生做小实验、小制作或小发明创作,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受益匪浅,如自制相机、变阻器、电动机、发电机,自己发明制作天平、密度计......课外测自己对地面的压强、自己上楼的速度和功率......同时配合学校及有关部门要求学生搞一些科技发明制作竞赛或撰写科技小论文竞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了学生的专长和爱好,增加了学物理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
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逐步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颇大。2011届毕业的学生中有几个同学在八年级上学期时成绩并不突出,到了八年级下成绩开始突飞猛进,他们经常在课间探究和讨论一些物理问题,并和老师一起交流。2011年上学期参加全国物理知识竞赛有多人获奖,其中李梦甜、李梦好两姊妹双双获国家级奖,并在2011年的中考中取得佳绩,两人分别获全县第一、第三。她们平时学的非常轻松愉快,没有负担,凭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成绩逐步提高。我也经常关注他们在高中的学习情况,他们的成绩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年级名列前茅。
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烈学习的兴趣,就无暇光顾网吧,就不会受那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就没有精力去做有损身心健康的事情了。同时学生就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科学知识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减负”才能达到目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减负”和素质教育并举,这也正是“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意义所在,更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职责所在。
第三篇:《二十年以后》教案
教案设计 课题内容
《二十年以后》
授课时间
45分钟
授课班级
15建1.2.3.4
人数
授课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授课类型
讨论课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
2、能力目标: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悟欧·亨利小说幽默外壳下的人性美。
重点 难点
1.重点是学习作者通过暗示性的语言设置伏笔的方法。2.难点是通过抓住人物的相关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1999年“神州一号”飞船升入太空,经历了二十多年;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赛场到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经历了二十多年。二十年的时间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你有没有想过二十年以后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学生说)欧•亨利的微型小说《二十年以后》中给我们呈现的是怎样一番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作者简介:
欧·亨利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另两个为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他的作品特点:
“欧·亨利式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幽默充满了辛酸的笑声,这种“含泪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因而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描写小人物是他的小说中最令人瞩目的内容。
三、整体感悟:
自由朗读小说,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分析故事情节)补充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学生说教师点评。
二十年前,一对好友分别,鲍勃去西部,吉米留在纽约,他们相约二十年后再次相会。二十年后,鲍勃挣得家业,冒着被捕的风险回纽约赴约,在等待时,当了警察的吉米认出他是通缉犯,请便衣警察将其逮捕。
四、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在小说的结尾,谜底揭开,原来值勤的警察就是吉米,就是鲍勃二十年未见的朋友,出乎我们的意料。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有很多疑问,我收集了同学们的问题,对于大家提出的共同的问题,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1、在结尾处,鲍勃突然被捕,能从文中找到他为何被捕的蛛丝马迹吗?请同学们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并说说理由。(小组讨论)
(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第3段看到警察,男子“很快地说”。表现出很紧张,连忙解释。
第5段,脸色苍白(外貌)。和一般人不一样。
第9段,小巧玲珑的金表,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细节)。富有
第11段 语言描写,当然啰,不得不东奔西跑„„洋洋自得,又有难言之隐,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第20段,语言,“设法获得”。暗示对金钱的渴望而不择手段。
第20段,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
第24段,不约而同地看对方的脸,罪犯特有的多疑、警惕。
小结:通过以上细节,暴露了鲍勃的身份,他是一个罪犯(通缉犯)。
2、鲍勃是带罪之身,他来履行与朋友二十年前的约定,并且是在寒风中苦苦等待(第1段“一阵冷飕飕的风”),等于把自己暴露在了警察的视线中,难道他不怕被警察逮捕吗?他为什么要来?
明确:怕!他重情守信。
3、由此,可看出鲍勃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引导学生说:重视友情,信守诺言,真实坦率,心直口快,粗俗阔绰、炫耀,企图逃避法律。
在情与法中,鲍勃选择了情。
4、鲍勃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东奔西跑,身经百战,但没有识破吉米的身份。这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昏暗的灯光,使两人的面容变得模糊。
从另一方面来说,和吉米自身的表现有没有关系呢?鲍勃的朋友吉米,也就是那个警察,是怎样一个人?(小组讨论)
(吉米为什么不和鲍勃相认或是亲手抓住鲍勃,这就涉及到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处理)
(1)吉米的表现:
第5段,借火柴的亮光,发现男子右眼角附近的伤疤。善于观察,仔细
第7段,不露声色
第10段、第13段的询问,套话(确定鲍勃的身份和停留的时间),同时有对朋友的关切。(2)吉米已经明确了鲍勃的身份,为什么不亲自动手呢?那又为什么一定要抓他呢? 第28段结尾的纸条,吉米念及情同手足的感情,同时又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在情与法中,吉米选择了法。
师:从而我们知道了吉米语言简短精炼,善于观察,冷静,重视友情同时又坚持原则,忠于职守。
五、探究
吉米和鲍勃是有几十年交情的好朋友,为了一次20年前的约定,鲍勃从遥远的西部赶来与吉米相会,然而吉米竟逮捕了他。面对这样的结局,你能否接受,说说理由。或者说试想如果你是吉米,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小组讨论)(补充社会背景)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弊泛滥成灾,似乎只要人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
——这个故事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资本主义社会本身血腥和罪恶的“发家史”让鲍勃“受益匪浅”,让他“学会”了如何生存,而他最后也成了社会的“牺牲品”。也许,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可是真正让他产生变化的是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师阐释人性
两人的个性预示了不同的人生取向;犯罪者的心理倾向于主动剖白自己;鲍勃得意自满的过份自信减弱了应有的警惕;场景昏暗的灯光也模糊了视线,燃点香烟的细节却让吉米看得一清二楚;鲍勃不经意的财富显露也让他露馅;吉米正直的个性与警察的历练让他冷静面对犯罪的朋友。
人性的丰富和多面,罪犯不会因为犯罪就泯灭了人性美好的东西,警察也不会因为职责而变得冷酷无情。人生有很多变化,但某些美好的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和境遇而改变的,这是宣扬人性的美好。如果没有欧•亨利式的结尾,那么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是不会这么鲜明的。
六、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结尾突然把谜底揭示出来,出人意料,耐人寻味,让故事有了新的意义,人物的形象发生了新的转变。这篇小说的结尾给我们揭示了哪些谜团?
1、值勤的警察就是去赴约的吉米。
2、吉米为什么临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不与鲍勃相认。
3、为什么吉米要赶快离开,并问鲍勃:“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4、冒充吉米的原来是吉米找来的便衣警察。
这是一个在既是朋友又是对立面的警察和罪犯之间发生的故事。我想用两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程:
廿载思盼天涯咫尺朋友情深似手足是耶非耶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一身正气昭日月公耶私耶 布置作业:
如果后来吉米到拘留所看望鲍勃,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他们再次见面时的场景。板书设计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鲍勃———通缉犯 昔日好友(守信)(圆滑)吉米———警察(重情)(尽职)
第四篇:《我长大以后》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我长大以后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幼儿想像力。
2.鼓励幼儿努力学习。
二、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各种职业图片。(二)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了解父母的职业情况。2.请几位教师扮演各种职业人员。
三、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谈谈自己父母的职业,激发幼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你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吗?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请扮演各种职业的教师分别讲述自己的工作。
(三)抽图片讲述。每个幼儿抽一张图片,并讲出图片上的人是干什么工作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小结:你们的爸爸、妈妈有的当医生,专门为病人治病、消除痛苦;有的当老师,教给学生许多知识。爸爸、妈妈真能干。
(四)启发幼儿说说自己长大以后干什么,鼓励幼儿现在努力学习,只有学到真本领,长大以后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1.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志向及原因。2.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实现美好的愿望。
(五)我们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现在我们的年纪还小,不能去实现那些事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六)小结,教育幼儿努力学习。
四、各领域渗透 艺术: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画下来。
五、生活中渗透讨论各种职业的人的工作。
六、环境中渗透布置各种职业的图片,供幼儿讲述。
七、家庭中渗透了解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的职业。
第五篇:《舞会以后》教案
第十四讲、托尔斯泰《舞会以后》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理解“托尔斯泰主义”是从基督教文化生发出来的,它作为俄罗斯文化良心的代表,它主要观点是“勿以暴力抗恶”、“博爱”与“宽恕”。使学生在感受到19世纪俄罗斯统治阶级的虚伪、残暴的同时,也要感受到作者的强烈的爱憎和是非观念。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课文的主要人物性格和基本故事情节。
2、联系个人生活阅历领悟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
3、能针对课文中的异国见解对中国的某些当代文化现象进行评析。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批判19世纪俄国现实的主题思想;《舞会以后》叙述手法;《舞会以后》对比手法。
难点:理解和托尔斯泰相关的两个关键概念“心灵辩证法”和“托尔斯泰主义。”
四、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主要教学方法
第一节、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1课时)
1、理解3个重要概念:史诗小说;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主义。
2、教学方式:讲解为主,提问为辅。
3、提问设计:你所理解的史诗小说?心灵辨证法?托尔斯泰主义?
4、讲课提纲和板书设计:
第一节、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
史诗小说 心灵辨证法 托尔斯泰主义
5、作业布置:复习史诗小说、心灵辨证法和托尔斯泰主义这三个概念。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俄罗斯图拉省雅斯纳亚·波良纳的一个贵族家庭。父母早逝,他主要是在姑母的监护下长大。1844年进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后转法律系。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和哲学发生浓厚兴趣,并深受卢梭的影响。1847年,他因对学校教育不满,退学回到自己的世袭庄园。这是托尔斯泰精神、思想的茫然和混乱期,他进行了一些不成功的农业改革,又在莫斯科上流社会胡混了一段时间。1851年他到高加索服军役,参加了对车臣人的作战;随后,他又在克里米亚参加了与英、法、土耳其联军作战,从军前后达6年,其间,他多次从死亡和作俘虏的厄运中侥幸逃脱。这一时期,托尔斯泰开始文学创作,发表《童年》(1851—1852)、《少年》(1852—1854)等小说。1857年退伍回到庄园,继续农事改革。1855-1857年创作了《青年》。《童年》、《少年》和《青年》是托尔斯泰自传体三步曲长篇小说,表现心灵成长和道德完善的过程。主人公尼古连卡出生在贵族之家,敏感、多思,他不以一般社会普遍的原则看待事物,而使他所耳闻目睹的一切都经过心灵的检验。尼古连卡的心灵生活是持续的,连贯的,长久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的扩大,他保持了心灵的完整性以及自我生成,心灵逐渐深邃,丰富,越来越具有社会内 容和批判色彩,并逐渐上升到哲学和伦理学的层次。他追求灵魂的纯洁性,追求道德完善,寻求生活的意义,并将这种探索和对俄国社会出路的探索结合起来。这种以心灵探索为中心安排情节组织材料的小说,将心理描写从过去用来刻画性格的手段的地位,提升到目的本身。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一篇书评中说:“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他的形式,他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这是对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特点的准确概括。
1857年,托尔斯泰前往德国、法国和瑞士考察。这次旅程加深了他对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恶感。1862年,托尔斯泰和莫斯科著名医生的女儿索非亚结婚。新婚生活激发了他极大的创作热情。1863年,他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1863年—1869年,他完成了史诗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作品,卷帙浩繁,出场人物550个以上。小说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个 家族的生活、活动为主线,四个家族之间又通过彼此家庭成员的恋爱和婚姻关系联结起来。主要人物有罗斯托夫的女儿娜塔莎,包尔康斯基的儿子安德烈,别祖霍夫的私生子比埃尔等。小说将他们的命运和变化放在欧洲1805-1815年广阔的战争与和平的背景中加以展示,以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战争为高潮,结束在十二月党人酝酿起义的过程中。《战争与和平》被称为“史诗小说”。罗曼·罗兰认为《战争与和平》以民族、人民为主人公,表现了英雄精神,结构上“像生活似的,没有头也没有尾,它就是永远处在运动中的生活本身。”是真正的史诗。托尔斯泰自己也说:“在《战争与和平》中我喜欢人民的主题。”作品确实在对历史和人的理解上有重大突破,他将个体的人还原为群体的人,又将群体的人投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深广的历史天幕上。因此,史诗性是由《战争与和平》内在的艺术张力奠定的,并不完全因为外在的“大”和“长”。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以后,陷入巨大的精神危机,世界观酝酿着巨变。长期内省式生活,以及现实中无法化解的矛盾,持续在他精神中激起反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矛盾是,他强烈地感到,作为贵族和地主,他在农奴面前是有罪的。哪怕解放了农奴,贫与富的对立仍使他摆脱不了罪恶感。他殚精竭虑地探索解决之道,却始终没有找到完满的答案。1873-1877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忠实地记录的他内心的矛盾感和危机感。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农业歉收,农民运动此起彼伏。托尔斯泰内心矛盾加深,为了寻找出路,他深入接触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与原先所属的贵族阶级决裂,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进而建立起以“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为主要特征的“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体系。思想转变之后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重要作品是《复活》(1889-1899)。这部长篇小说讲述贵族聂赫留道夫早年诱奸少女玛斯洛娃,导致了她后来的堕落;目睹玛斯洛娃的不幸,他良心发现,开始忏悔赎罪的过程。《复活》中贵族需要忏悔和赎罪以使灵魂得到更新,才能重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忏悔和赎罪的过程与对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猛烈批判之间具有同构性,表现了列宁所称道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同时也充斥着“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教,如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博爱”与“宽恕”,“道德自我完善”等。《复活》将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最激进成果的表现,主人公的精神探索是真诚的,那种近乎自虐的灵魂拷问,自觉的人类承担,具有巨大的道义上的力量。
托尔斯泰不仅思想上产生了巨变,而且致力于按照新的世界观生活。他吃素,穿简陋的衣服,和农民一起播种收割,为农民办学,专门给他们写作品,甚至要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为此他与其他家庭成员发生了矛盾冲突。在极度痛苦和 矛盾中,托尔斯泰于1910年离家出走,企图自己彻底摆脱贵族生活,途中得了肺炎,于11月 7日病逝于阿斯塔波火车站,终年82岁。
托尔斯泰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晚年的托尔斯泰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声誉,拥有众多的信徒,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节、作品分析与评论(2课时)
1、理解3个重点:创作缘起;讽刺效果;对比手法。
2、教学方式:讲解为主,讨论为辅。
3、提问设计:结合作品本身深入理解心灵辨证法和托尔斯泰主义在作品中的反映。
4、讲课提纲和板书设计:
第二节、作品分析与评论
创作缘起 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
5、作业布置:在作品中具体理解心灵辨证法和托尔斯泰主义这三个概念。并深入理解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良心这句话的深意。
1、作品的缘起:列夫·托尔斯泰的《舞会以后》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读喀山大学时,他的哥哥谢尔盖爱上了当地军事长官的女儿,双双出人各种晚会、舞厅,温文尔雅的军官有时也在大庭广众之中翩翩起舞。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尔盖亲眼目睹这位上校监督士兵残酷地执行夹鞭刑的惨象,顿时对其女儿的炽热爱情荡然无存。情节与此大同小异的短篇小说写于1903年,可它反映的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生活。在俄国历史上,沙皇尼古拉一世曾以棍棒刑罚著称于世。小说通过上校彼得·符拉季斯拉维奇的所作所为,深刻暴露了沙俄专制制度及其支柱俄国军队的酷刑,猛烈抨击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冷酷和惨无人道。欣赏这篇佳作理应注重思想上的深刻揭露性,但也不能忽略艺术上的尖锐讽刺性,因为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2、讽刺艺术效果:《舞会以后》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作品,而晚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加强了讽刺性。正如俄国文学批评家米哈伊尔·赫拉普钦科所说:“托尔斯泰晚期作品中的„„讽刺描写渐次增多,终至成为„„最重要的一种因素”。《伊凡·伊里奇之死》、《复活》和《教育的果实》等小说、戏剧出色地运用了讽刺技巧,作为晚期短篇小说杰出代表的《舞会以后》自然也不例外。那么,讽刺艺术在这篇小说中到底有何具体表现,作家又用哪些手法获得讽刺效果呢?笔者以为,制作讽刺色调的既不是讥讽的语气,也不是喜剧性的手段,而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即“深刻的社会对比,„„互相完全对立的矛盾”。用赫拉普钦科的话说,就是“把反面的东西同另外的生活现象进行对比的方法,以及„„描写这种反面的东西对人产生的影响的方法”。《舞会以后》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亦无惊险打斗的场面,它讲一个平平常常的故事:贵族青年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和瓦莲卡由热恋到冷淡,最后到分道扬镰。这个平凡的生活现象经过作家精心裁剪、布局,造成强烈反差,生活现象本身重大的社会意义和震撼人心的讽刺力量,就在这些对应场面的不协调中充分地显示了出来。托尔斯泰主要是从情节结构和人物刻画两个方面进行鲜明对照,辛辣讽刺的。
3、对比的艺术技巧:
(1)舞场的欢乐温柔与刑场上的凶残暴虐的对比。
(2)舞场上优美动听的音乐与夹鞭刑场上“令人不快的、刺耳的军乐。(3)贵夫人“丰腴白皙的肩膀和胸脯”与受刑的鞑靼士兵“斑斑驳驳的、湿淋淋的、紫红色的、奇形怪状的”脊背。
(4)上校在舞会上的崇高形象与第二天清晨他对待士兵的凶狠、残暴、野蛮等等。在作品中,托尔斯泰以他惯用的笔法对比描绘了舞场与刑场两个根本不同的生活场景。按照一般常识,小说取名“舞会以后”,着眼点应在会后,不在舞会,然而作家却用绝大部分篇幅绘写舞厅的豪华场面、欢乐气氛以及伊凡的愉快心情。省贵族长家的晚会高朋满座,宾客盈门,笙歌华宴,富丽堂皇,佳肴堆得像山,美酒流成了河;彬彬有礼的贵族男女容光焕发,欢声笑语,踏着悠扬的舞曲婆婆起舞;主人公伊凡则完全沉浸在幸福的爱河之中。舞厅中那么多的贵族男女,他的眼里只有瓦莲卡“穿白衣服,束粉红腰带的修长苗条的身影,只看见她的晖朗、红润,有酒窝的面孔和亲切可爱的眼睛”;上校堂堂的仪表,文雅的风度。他同瓦莲卡跳起舞来如痴如醉,以致注意不到时光的流逝,“感觉不到自己还有一个重甸甸的肉体”。瓦莲卡从廉价的羽毛扇上撕片羽毛送给他,他也视若珍宝,藏进手套,高兴万分:“我不但愉快和满意,甚至感到幸福、陶然,我善良,我不是原来的我,而是一个不知有恶,只知行善的超凡脱俗的人了”。上校跳舞穿的“老式的、没有后跟的家制皮靴,更是令他浮想联翩,深受感动”。他把自己不断升温的爱情化作一股股往外倾泻的流水,他说:“瓶子里的水只要倒出一滴,其余的便常常会大股大股地跟着倾泻出来,同样,我心中对瓦莲卡的爱,也放发了蕴藏在我内心的全部爱的力量。
那时我真是用我的爱拥抱了全世界”。正是这种爱使得他对周围的一切人、一切事产生了“深厚的温柔的感情”。他爱女主人、她的丈夫、她的客人、她的仆役,乃至那个对他“板着脸的工程师”。即便到了家里,他的脑海仍然回荡着玛祖卡舞曲的旋律,眼前浮现出瓦莲卡父女优美的舞姿、亲切的微笑、动听的言词;望着睡眼惺松、蓬头垢面的家奴,他觉得“非常动人”;本来没有诗意的晨雾、化着积雪的街道、冷僻的胡同、滴水的屋搪、运送柴火的雪橇、脑袋湿德的马儿、身披蓑衣的车夫,他也感到“特别可爱和有意思”。环境、人物、氛围全都变了,他的心里还在歌唱,兴奋得睡不着觉。这些感受生动地表现了伊凡“无限幸福、无限喜悦”的心情。
正当伊凡心旷神怡、激动不已的时候,托尔斯泰笔锋突转,把“镜头”摇到了刑场:一个士兵无法忍受军营里的残酷折磨逃跑未遂,半身赤裸,双手被捆,在晨雾笼罩下的积雪中遭受夹鞭刑。乐队不停地重复着那支“生硬的”、“刺耳的老调子”。“罪犯”已经体无完肤,背部成了“斑斑驳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可两边的军棍依旧雨点般地“使劲”打来。士兵踉踉跄跄,要不是两个押解他的军士牵着,早就跌倒在地。每挨一棍,犯人都要痛苦地皱起脸来,呜咽着祈求大家“发发慈悲”。尤其可怕的是,主持这一暴行的竟是刚刚出席晚会的瓦莲卡的那位温柔善良、笑容可掬的父亲。看了这幅惨象,极度欢乐的伊凡一下子陷人了巨大的痛苦之中。他震惊、“羞耻”,因为那么崇敬的上校原来是个灭绝人性的暴君、衣冠禽兽。他像做了一件可耻的事被人揭穿似的,“埋 下眼睛”,匆匆离开人群。一路上耳边总是响着难听的鼓声、笛声,士兵“发发慈悲”的哀求声,以及上校怒斥部下的吼叫声。一种“近似恶心的”、生理上的痛苦向他袭来,他连自己怎样到家都不知道。从此,他对瓦莲卡的强烈爱情烟消云散。
托尔斯泰这样处理情节结构并非巧合,而是精心设计,特意安排。作家渲染舞场的豪华、欢快,旨在烘托、反衬刑场的恐怖、残忍。有了这样两幅画面的鲜明对比,无须作家指点,舞会主办者的热情好客、上校父女的文雅和善、达官显贵的宽厚仁慈,通通成了骗人的“假面具”。前褒后贬,彼此对照,相互映衬,讽刺效果十分显著。伊凡是这两个场面的纽带,也是目击者。面对截然不同的两个场景,伊凡心潮起伏,有喜有悲,有爱有恨。小说运用对照手法,细腻而又真实地描写了主人公由喜到悲、由爱到恨的心路历程,升华了主题,也加强了讽刺力度。伊凡由喜到悲、由爱到恨的突然转折,讽刺性地揭露了沙俄军队的暴行,统治阶级的伪善。作品以喜衬悲,以爱衬恨,要比直接讽刺辛辣得多,尖刻得多。
上校彼得没有《复活》中的法官那么滑稽可笑,但也是个极为出色的讽刺形象。他的丑恶主要来自他的伪善—凶残狠毒、冷酷无情,偏要伪装仁慈善良、斯文高雅。雨果谈到艺术对照原则时说:“取一个在道德上丑恶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把她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加上体态的美和雍容华贵的风度,这便使她的罪过更加突出”。一向善于“撕毁假面具”的艺术大师托尔斯泰深知个中奥妙,刻画上校形象时,也赋予他堂堂的仪表,潇洒的风度,利用外表与本质的尖锐矛盾,进行讽刺性抨击。上校身材魁梧,五官端正,神采奕奕,脸色红润,留着两撇雪白的慈曲的唇簇。喜庆场合文质彬彬,和蔼可亲,明亮的眼睛里和嘴唇上,总是“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举止大方,舞姿优美,时时博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好感与掌声。
可在刑场却又变了一副面孔。这位文雅和善的上校不但参与暴行,还是主谋,他像恶魔似地监视部下行刑,以免姑息“逃犯”。小说写道:“若无其事的上校在旁边走着,一会儿瞧瞧自己脚下,一会儿瞧瞧罪犯,他吸进一口气,鼓起腮帮,然后撅着嘴唇,慢慢地吐出来”。受罚士兵早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淋,他还不肯罢休。看到一个力气不大的矮个子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鞋靶人的紫红的背部打下棍子”,他便快步走去,狠狠地给了矮个子兵一记耳光,同时吼叫: “我要让你知道厉害,你还敢敷衍吗?”“来几条新的军棍”!哪有半点仁爱之心。这些言谈举止,将他在舞场上装出来的高尚气度扫得精光。上校一边训斥,一边环顾左右,分明看到了伊凡,还假装不认识,“可怕地、恶狠狠地皱起眉头,连忙转过脸去”,企图掩饰他的凶残。
舞场上的上校和刑场上的上校大相径庭,判若两人。前者道貌岸然,气宇轩昂,后者面目狰狞,穷凶极恶。这里尽管没有冷嘲热讽,但比明显的嘲弄更有讽刺性。托尔斯泰别出心裁,巧妙地将两张面孔对照起来描绘,以外形的美比照内心的丑,以假装出来的高尚气度映衬残忍凶暴的邪恶本质,鲜明强烈的对比衬托,既产生了戏剧性,又突现了人物的伪善,辛辣的讽刺意味也就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种含蓄委婉不露声色的讥嘲,展示了《舞会以后》讽刺艺术的独特与高明。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作品主题的深化理解:谁之罪和怎么办?(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托尔斯泰主义)从表面上看,《舞会以后》讽刺的是个别官吏,实际针贬的则是沙皇专制制度及其官僚集团。阿瑟·波拉德说得好:“专门针对个人的讽刺”,即使能够暂 时“切中要害,入木三分”,也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其效力”。挞伐社会弊端和邪恶势力,才具有永久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思想家兼艺术家的托尔斯泰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把讽刺锋芒指向整个统治阶级。
小说中的上校彼得残暴地惩治逃兵,固然是他冷酷个性的体现,但也反映了沙俄统治阶级灭绝人性的共同特征,因为夹鞭刑乃沙皇用以维护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上校只是他的忠实执行者。上校可恶,制订这一法规的专制政体更加可恨。小说塑造上校形象的时候多次指出,“他是一位具有尼古拉一世风采的宿将型的军事长官”,留着“尼古拉一世的”八字卷须。作品一再强调他与尼古拉一世的关系,言外之意,上校就是“棍子尼古拉”的化身。如此深刻辛辣的讽刺真可谓鞭辟人里,痛快淋漓。它不仅彻底暴露了上校和专制政体的反动本质,还给沙皇本人顺带一枪。兴许正是这个原因,有人认为,《舞会以后》的批判劲力并不亚于《复活》,甚至可以说是长篇小说的“发展和进一步升华”。
当然,这篇小说也像《复活》一样,体现了作家本人世界观的局限性。他在鞭答沙俄专制统治的同时,又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既然上校认为严惩逃兵“是必要的”,那么他肯定有他的道理,只是伊凡无法弄清而已。伊凡痛恨酷刑,但并不勇敢斗争,大胆抗议,而是选择了洁身自好,割断与瓦莲卡的情丝,不去军队任职,不到官府当差。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宣扬作家历来主张的道德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
六、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讲解和学生发言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两个难点问题讨论:“托尔斯泰主义”在当时俄罗斯的可行性?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将心灵过程探讨与俄罗斯的出路结合起来思考。特别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
注意在讨论中结合当下中国的现状进行拓展性思考和讨论。
七、参考书目:
1、刘洪涛:《外国文学作品导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胡书义:《强烈的对照
无情的鞭笞——浅谈〈舞会以后〉的讽刺艺术》[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5期。
3、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八、思考与练习:
1、作品主题思想和批判对象为何?
2、作品在叙述方法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3、本文是如何运用艺术对比手法的?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参考教材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