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时间:2019-05-13 21:3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第一篇: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要注意强调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符号表示方法(判定与性质两方面),应注意两个相似三角形中,三边对应成比例,ABBCCA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ABBCCA三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分别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

(2)要注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其特殊之处在于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两者在定义、记法、性质上稍有不同,但两者在知识学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类比;

(3)要求在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会很快地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4)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这一点也可以在上一节课中提出):

ABBCCAk,那么△A′B′C′∽△ABCABBCCAABBCCA1的相似比就是,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一点在教学中ABBCCAk如△ABC∽△A′B′C′的相似比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学生理解;

(5)“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

似”定理也可以简单称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均为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是训练学生能正确去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明确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即(1)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2)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最大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3)对应角所对的边一定是对应边;(4)对应边所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例2是让学生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此题两次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也可以先写出三个比例式,然后拆成两个等式进行计算),学生刚开始可能不熟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如果∠A=∠A′, ∠B=∠B′, ∠C=∠C′, 且

ABBCCAk.

ABBCCA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则有∠A=∠A′, ∠B=∠B′, ∠C=∠C′, 且

ABBCCA.

ABBCCA(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P30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ABC∽△DCA,AD∥BC,∠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

(3)若AB=10,BC=12,CA=6.求AD、DC的长.

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与DC的长.

解:略(AD=3,DC=5)

例2(补充)如图,在△ABC中,DE∥BC,AD=EC,DB=1cm,AE=4cm,BC=5cm,求DE的长.

分析:由DE∥BC,可得△ADE∽△ABC,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ADAEDEAD,又由AD=EC可求出AD的长,再根据求出DE的长. ABACBCAB10解:略(DE).

3六、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A.两个直角三角形

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

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3.如图,在□ABCD中,EF∥AB,DE:EA=2:3,EF=4,求CD的长.(CD= 10)

七、课后练习

1.如图,△ABC∽△AED, 其中DE∥BC,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如图,△ABC∽△AED,其中∠ADE=∠B,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3.如图,DE∥BC,(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

(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和BC的长.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

(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科书虽然给出了证明,但不要求学生自己证明,通过教师引导、讲解证明,使学生了解证明的方法,并复习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2)判定方法1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作图展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从作图方法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特殊的全等三角形到一般相似三角形,以及类比认识新事物的方法.

(3)讲判定方法1时,要扣住“对应”二字,一般最短边与最短边,最长边与最长边是对应边.

(4)判定方法2一定要注意区别“夹角相等” 的条件,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课堂练习2就是通过让学生联想、类比全等三角形中SSA条件下三角形的不确定性,来达到加深理解判定方法2的条件的目的的.

(5)要让学生明确,两个判定方法说明:只要分别具备边或角的两个独立条件——“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或“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6)要让学生学会自觉总结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这两种方法无论哪一个,首先必需要有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然后又有目标的去探求另一组条件,若能找到一组角相等,而这组对应角又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时,则选用判定方法2,若不是“夹角”,则不能去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若能找到第三边也成比例,则选用判定方法1.

(7)两对应边成比例中的比例式既可以写成如ABAB的形式. ACACABAC的形式,也可以写成ABAC(8)由比例的基本性质,“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也可以由等积式提供.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的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33的例1,此例题是为了巩固刚刚学习过的两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是复习巩固“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是复习巩固“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判定方法.通过此例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例2是补充的题目,它既运用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又运用了相似三

角形的性质,有一点综合性,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相似三角形的题目,而本节课的内容有较多,故此例题可以选讲.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3)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4)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带领学生画图探究;(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

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33例1)

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

解: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CD,AB=6,BC=4,AC=5,CD=7,求AD的长.

分析:由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猜想应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ABCD,结合∠B=∠ACD,证明CDACCDAC△ABC∽△DCA,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关于AD的比例式,ACAD且它们的夹角相等”来证明.计算得出从而求出AD的长.

解:略(AD=

六、课堂练习1.教材P34.2.

2.如果在△ABC中∠B=30°,AB=5㎝,AC=4cm,在△A’B’C’中,∠B’=30°A’B’=10 cm,A’C’=8 cm,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 25). 4

3.如图,△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求证:△ABC∽△DEF.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42.

1、3.

2.如图,AB•AC=AD•AE,且∠1=∠2,求证:△ABC∽△AED.

※3.已知:如图,P为△ABC中线AD上的一点,且BD2=PD•AD,求证:△ADC∽△CDP.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

(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

(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35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让学生说出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

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选择这个题目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题的学习,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3)如(2)题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引出课题.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35例2).

证明:略(见教材P35例2).

例2(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若AB=4,AD=5,AE=6,求DF的长.

分析:要求的是线段DF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AD、AE和DF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和△AFD中,因此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这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从而求得DF的长.由于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有一对直角相等,再找出另一对角对应相等,即可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解:略(DF=

六、课堂练习10). 31.教材P36的练习1、2.

2.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

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七、课后练习

1.已知:如图,△ABC 的高AD、BE交于点F.求证:

AFEF. BFFD

2.已知:如图,BE是△ABC的外接圆O的直径,CD是△ABC的高.(1)求证:AC•BC=BE•CD;(2)若CD=6,AD=3,BD=8,求⊙O的直径BE的长.

第二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中继学生学习了相似图形相似图形的性质判定、相似三角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它为后面测量和研究三角函数做了铺垫,在学习习近平面几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能灵活运用。教材从三对角、两对角、一对角对应相等的顺序展开探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认识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认识了相似三角形,这为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九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逐渐成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充分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将采用三学两测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学案引领自主探索、同伴合作,交流归纳、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并进行基础知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来反馈课堂效果。

在学法指导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索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经历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并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归纳、测量、实验、推理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学会感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五、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难点:想方设法验证猜想

六、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应该蕴含以下理论:生活性,发展性,主体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直观性强,动手要多,使学生兴趣要高,自信心要强,即用经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释疑,归纳。所以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想像,验证,在动手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动手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并用课件设置了大量的不同梯度,不同类型的习题,扩大了课堂容量。

具体程序如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需要几个条件?

2、我们现在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需要哪些条件?是否存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便方法呢?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几个条件?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究,让学生有信心。采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降低知识难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为后续学习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观察猜想:

学生观察自己与老师的30与60直角三角尺 问

1、学生与老师的三角尺看起来是否相似?

(设计意图:用同学们身边熟悉的两块同样角度的三角板的相似让同学们观察,对一个三角形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有一个具体的感知,为后面解决一般情况下的两个任意三角形的相似奠定了直观认识,体现数学中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渗透。)

2、从直观来看,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是因为哪些元素的关系而相似的?(三个角对应相等)

3、任意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它们相似吗?

(设计意图:一个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猜想,给出探究问题,指明研究方向)

2、合作探究:

在课前准备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两个三角形,使其三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用刻度尺量一量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看看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是否成比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设计意图:在学生提出猜想后,通过用学生的实际操作来验证猜想,获取直观结论后,再用三组边对应成比例,三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所画的三角形相似)

3、交流发现:

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小组讨论,形成结论: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我们能不能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便方法?

我们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第三对角也一定对应相等。所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学生以前有过这样的经历,放手让学生尝试寻找简便方法,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5、深入思考,强化理解

思考问题:(投影)

1、如果两个三角形仅有一对角对应相等的,那么它们是否一定相似?

2、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一定相似?

3、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一定相似?

4、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思考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两个三角形必须满足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为更好地应用做准备,同时发展学生的说理能力。)

(三)例题精讲,规范解答: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已知ACB=90,CDAB于D,请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解:△CBD ∽△ABC ∽△ACD

∵ B CDB=ACB=90

△CBD ∽△ABC

同理△ABC ∽△ACD

△CBD ∽△ABC ∽△ACD

例2已知如图在△ABC中,DE∥BC,EF∥AB,证明:△ADE∽△EFC。

证明:∵DE∥BC,EF∥AB

ADE=EFC,AED=C,△ADE∽△EFC(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设计意图:在分析两个例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一方面从条件出发,通过思维的发散,得出一些结论;另一方面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明确要寻找的条件,做的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两道例题的解题过程的书写是为了加强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并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四)基础知识检测:

如图,□ABCD,过点A的直线交BD、BC、DC的延长线于点E、F、G.(1)与△ABD相似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AED相似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AEB相似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GFC相似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共有__________对相似三角形。(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熟悉由平行线构造的另一类相似的基本图形X型。)

(五)综合能力检测:

1、在△ABC与△DEF中, A=70B=42D=70E=68,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2、已知:Rt△ABC中,ACB=90,点E是AC边所在直线上一点,且EDAB交AB(或AB延长线)于点D。思考:当点E在直线AC上运动时观察图中出现的相似三角形。

(设计意图:习题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在找对应角相等时要十分重视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对顶角、直角等,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注意寻找图形中的隐含信息的意识,设置开放性练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谈自己的收获)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在找对应角相等时要十分重视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对顶角、直角等。

3、掌握由平行线构造的两类相似图形:一类是A字型,另一类是X型。

4、常用的找对应角的方法:①已知角相等;②已知角度计算得出相等的对应角;③公共角;④对顶角;⑤同角的余(补)角相等。

(七)布置作业,巩固知识: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本课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判定方法的寻找到所有的例题和习题都由学生主动探究并独立完成书写,老师只是在必要时作适当启发,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一直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部.

第三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在这之前,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和发展,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相似三角形的主要内容之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进一步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和定义的全面研究,也是 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研究基础,同时还是研究圆中比例线段和三角函数的重要工具,可见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的认识和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 的探索及证明过程。

2、能应用定理1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三、重难点 依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并学会应用 难点:了解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是难点 关键:即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1)判定方法1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作图展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从作图方法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特殊的全等三角形到一般相似三角形,以及类比认识新事物的方法.

(2)讲判定方法1时,要扣住“对应”二字,一般最短边与最短边,最长边与最长边是对应边.

根据以上的教学分析,制定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法分析:

针对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学法指导

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

教学程序

一、点燃思维火花、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我们已掌握了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哪些?

2、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教师拿出两个大小不等的,但其中一个三角形各边与另一个三角形各边的比相等的三角板,让学生来观察并提问,用前面两种方法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后指出,根据定义所涉及的条件多,根据预备定理要求图形特殊,因此,我们能否探求出条件更简单的判定方法呢?引入课题。

二、实验猜想,证明过程

1、猜想结论

让学生动手实验: ⑴ ⑵ 让学生任意画⊿ABC,再画⊿AˊBˊCˊ,使它的各边长是 ⊿ABC的K倍。(K值由学生自己确定)

让学生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比较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启发点拨。在小组合作基础上,讨论交流,可能得出下面结论:

同位之间虽然取K值不一样,做的不一样,但是两个三角形的形状一样,是相似的。

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得出命题: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布鲁纳认为,探索发现是数学教学的生命。安排学生对三角形的画、剪、拼,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学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学生观察实验,探索猜想,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可以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直觉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2、分析证明,形成定理

1)提问:我们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的猜想在任意情况下都成立吗?

让学生体会到:需要证明进而让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ΔA'B'C'和ΔABC中,求证:ΔA'B'C'∽ΔABC。

(2)分析思路:写完已知、求证后,放手让学生探寻证明思路。

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1:我们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思路是什么呢?

由于学生能用的只有定义或预备定理,因此思路容易受阻。思维受阻时,请学生再演示拼置的方法:把ΔA'B'C'移到ΔABC上来。由学生发现证明的思路。问题2:怎样用几何语言表述“把ΔA'B'C'移到ΔABC上来”并证明ΔA'B'C'∽ΔABC呢?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想法,可能得出下面的证法:

⑴ ①在AB上截取AD=A’B’,过点D做DE∥BC交AC于点E得⊿ADE∽⊿ABC ②再证⊿ADE≌⊿A’B’C’③据第①②得出⊿A’B’C’∽⊿ABC ⑵①在AC上截取AE= A’C’, 过点E做DE∥BC交AB于点 D得⊿ADE∽⊿ABC②再证⊿ADE≌⊿A’B’C’③据第①②得出⊿A’B’C’∽⊿ABC 同学们找到了猜想证明方法,如果你还能从不同角度研究,或许还有新的方法。下面请大家选一种你喜欢的证法,写出证明过程。

(3)证明:学生写证明过程,抽取学生的证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4)学生读书P44-45页,形成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ABC和△A’B’C’中,ABA'B'BCB'C'ACA'C' ∴△ABC∽△A’B’C’(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① 借助直观演示,突破定理证明这一难点。② 抓住学生在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分散难点,抓住关键。③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不同角度添加辅助线,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例题学习

例、在⊿ABC中,点D,E,F分别为三边的中点

A D F B

E C

求证:⊿EFD∽⊿ABC 分析:回顾中位线的性质,利用本节课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 证明: 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抽取学生的证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四、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题:

2、开放性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说一说,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六、作业 课本p55习题27.2的A组第一题。

2 选作题:

*设计意图:课本作业较为简单,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并布置有难度开放性题目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体现分层次教学。

七、板书设计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一复习引入

二猜想证明

三典型例题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第四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判定方法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判定方法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

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3.三边对应成比例

4.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边的夹角相等)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是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引理,是以下判定方法证明的基础。这个引理的证明方法需要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证明)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用定义证明)

绝对相似三角形

1.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一定相似。

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等腰三角形,如果顶角或底角相等,那么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

射影定理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推论

推论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推论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推论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推论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都相似。

推论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推论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五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探究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理解它的证明方法,初步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来解决有关问题.

2.在探究判定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猜想命题,再加以证明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

3.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归纳、等数学探究活动,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合作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过程;(2)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与初步应用。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请学生出示课前按要求剪好的三角形,教师利用已知三角形模板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同时请学生回答他裁剪方法的理论依据,借此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剪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学生可能马上利用平行线截一个三角形,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这种裁剪方法的依据——预备定理.在肯定答案的同时提出,那么如何判断三角形相似呢?目前你掌握的方法有哪些?教师提出: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时,定义的条件过多,预备定理的使用要求具有局限性,那么是否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呢?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二).“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儿入手研究呢?”引导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与联系,把上述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中比值为1改成比值为正数“k”,就可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得到猜想.利用上述思路,证明猜想,得到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记: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2.3的证明过程由学生仿照定理1的证明完成.请二人上黑板板演. 猜想证明完毕,让学生观察、对比三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在证明过程中是否有共性?证法的本质是什么?让学生深入思考,感受三个判定定理的证法本质是一样的,即: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平移的方法,化归为预备定理的形式,最终转化为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区别就在于全等的证明方法不同.

下载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word格式文档
下载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的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马晓戎 最近,我们九年级学完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训练,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说课稿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众览本章教材。在前面,学生已经了解图形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学过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

    9下27.2《相似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

    第2课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教学反思) 思,必有所得. 本节课主要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先让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五篇范文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第一课时平行线法 教学目标:1.了解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的概念。 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

    24.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案

    24.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教学案 年级:九年级 科目:数学 执笔:刘红潮 审核:九年级备课组内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时间:201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说......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