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不懂就要问(优质教案)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同桌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教师简介孙中山,让学生对孙中山有初步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出示投影: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 3 先生,学生。孙中山背得。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
2、指明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中说明孙中山学习怎样?孙中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生反复练读孙中山想的和说的话,读出当时孙中山的心理。
3、“壮着胆子”说明什么?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有什么反映?学生边读课文边体会勾画相关词句。
4、观察图画,对比孙中山与同学们的表情差异。然后学生反复练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害怕的心情。
5、投影:孙中山给教师提了意见以后,别的同学,孙中山却。学生把这句话说完整。然后思考讨论:孙中山敢提意见,难道就不怕挨打吗?
6、讨论练说:为了,孙中山宁可,也要 站起来提问。
7、先生听了孙中山的话后,态度有了什么变化?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读出先生前后语气的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先生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8、出示投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小组合作,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笔
/ 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觉得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不懂就要问了吧,为了弄清道理,不懂就要问。学生再一次大声朗读课题。
四、总结:
五、板书:
不懂就要问 弄清道理 不懂 就要问
/ 3
第二篇:学与问优质教案
学与问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与问》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事理的文章,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3.那么作者围绕“学与问”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4.课文还有一处也说明了作者的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5.齐读作者的观点。过渡: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啊,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请你回顾一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是的,作者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那就让我们首先走进哥白尼,看看作者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课件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哥白尼。谁愿意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老师也准备了一段资料,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伟大的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2、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师: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他问了哪些问题?其实他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司空见惯的,我们很少有人会有疑问。但哥白尼却产生了很多的为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评:只要你想去研究,就一定会有答案。你就是小小哥白尼。)【相机板书:勤学好问 】
5、师:你还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非常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正如第一自然段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小结:从哥白尼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俗话说:“人不学无以知,人不问无以明”“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课件出示)
8、师:学到这里,我想大家对这两句话肯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过渡:哥白尼生活的世界已经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新奇,我们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齐读。)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名说意思)
5、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生交流)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别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哥白尼的例子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围绕作者的中心论点,列举沈括的例子又想说明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把你的理解批注在课文中。
2.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沈括。指名学生读沈括的资料。
3.下面我们来交流作者列举沈括的例子又想说明什么?:(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沈括不仅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他还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4.沈括遇到了什么问题? 5.讲解《大林寺桃花》
6、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可妈妈是怎么说的?这个答案沈括满意吗?为什么?抓住“兴许”。
7、是的,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去思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沈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8、是啊,这个问题一直在沈括的心里,直到有一次,他随大人去山里,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开花时间相差那么远的原因竟是因为(生答: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一直放在心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这正是沈括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并通过亲自实践的结果。果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9、是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所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生接答第一句话)课文中列举沈括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句话,生齐读)(板书:观察思考)
10、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个事例了吗?(中外的典型事例,更有说服力。一个强调勤学好问,一个强调观察思考。)
11.围绕中心论点,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选什么事例?(学生点评。提示:《滴水穿石的启示》)
六、课堂总结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懂得了,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引读一:“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二: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三:要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板书:求得真知)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出示名人名言)(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xiè)(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求得真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求得真知)
七、拓展延伸 学问学问,学问之道既贵问,也贵,还贵。老师也填了两个字,送给大家,一起读一读。
八、作业建议
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求得真知
第三篇:不懂就问教案3
不懂就问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13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和临写“私”等7个生字。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学习边读边思考: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在古时候,人们把学校称为“私塾”。1.板书并学习:私塾
师:以前,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呢? 2.出示第二小节。3.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的话,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4.揭示课题: 不懂就问 5.学习生字:懂
过渡: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说明:
由于“私塾”这个词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由学校这个话题引出“私塾”,然后自然导入课文。这样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2.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重点指导:
糊涂:“涂”在词语中念轻声。详、段:复习三拼音 霎:注意读准翘舌音。
3.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说明:
这个故事的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把课文读熟了,就能大体上懂得意思。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师:那时候在私塾上课,先生从来都是让学生读、背课文,至于书里的意思,从来是不说的。可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就向他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1.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肯问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1教师引读第3小节。
2理解“壮着胆子”的意思,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随机板书。1板书:
同学们:吓呆了、鸦雀无声 老师:拿着戒尺、厉声
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讲得很详细
师:老师为什么没有打孙中山?(因为孙中山一字不漏地把课文背了出来。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2随机指导:
鸦雀无声: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鸦雀无声”的含义。厉声:区分“厉”和“历”
一字不漏: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漏”字,生书空,再在田字格里描写一个。戒尺:查字典理解。说明: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找出学习的难点,而教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在识字时所遇到的困难,然后加以引导和点拨。在写字指导中,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笔顺规则、及结构。学生写字时,教师注意巡视和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4.朗读课文4-8节。
师: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的呢?
5.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A.齐读句子。B.男女生轮读句子。
6.明白道理: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说明:
在读熟、读好句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四、复习巩固,课外拓展
1.用游戏的方式巩固生字新词。(游戏自定)
2.说话练习:说一个“不懂就问”的事例,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3.拓展作业: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第四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3《不懂就要问》优质教案
3*
不懂就要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主动思考、提问和交流,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
本课的题目是课文的高度概括,文章围绕“不懂就要问”展开了具体的描写。
课文结构清晰,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围绕“学文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个关键句,揭示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
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问”的起因是少年孙中山不懂书中的意思,壮胆向先生提问,吓呆其他同学。
◇
第二部分(四至七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经过: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
第三部分(八至九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结果: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习生活。如“私塾”“戒尺”“挨打”,以及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如“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几个词语学生可能感觉陌生,可适当补充时代背景予以理解。其中孙中山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结合诘境学习生字新词,根据字义确定多音字读音。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词句理解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方式,少教多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抓住“有趣的句子”,尝试找出句子的“新鲜感”!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课后泡泡,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自主默读、思考、提问,并积极与人交流看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观察导入,初识略读
1.初识略读课文:同学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怎么办?(学生发表言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里,就有一个孩子遇到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呢?在学习之前,我们先看看课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题)
(1)学生看课件出示的课题,说自己的发现。
(2)认识略读课文:课题序号后加了星号的,都被称为“略读课文”,它的学习方法跟我们没加星号的课文是不一样的。你们翻开书,自己快速找找,这类课文还有哪些“新鲜”的地方?
(3)同桌合作,互相交流。
(4)出示文后泡泡语,明确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泡泡语,再次明确学习略读课文的策略。
课件出示:
2.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初识私塾文化。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以前把这样的学校叫什么吗?(私塾)
(2)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学习的呢?又是谁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呢?最后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学校与私塾等的不同之处入手,选择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变灌输知识为发现知识,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规律。
板块二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出示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学生明确一共有几项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学生交流,弄清本课具体读书要求后,结合这些要求初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要求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文中注音或工具书,或向同桌请教,读准字音。
●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由读书的效果。
①重点区分认识:历 厉(对比后组词、说句,加以区分识记)
②组词识记多音字:背 圈
③识记字的读音:糊涂(第二个字轻声)挨打(第一个字读第二声)
④出示词语卡认读、识记新词。
课件出示:
背诵 照例 圈一段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严厉 挨打 清楚
4.指名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流利。
【设计意图】实现学生独立阅读并能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全文。让学生发现生字词后,主动通过多种形式去进行识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板块三 结合问题,细阅新读
1.默读全文,解决问题一。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交流。
①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你发现课文哪一部分是起因?哪一部分是结果?
②明确起因是第1自然段、结果是第8~9自然段后,问:剩下的部分是什么?(经过)
③以“起因”为例,指导学生练习概括。
课件出示: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根据学生不同的表达,引导归纳概括方法:可以关注重点词句概括,可以缩句概括,可以删无关的词句概括……学生能说出一两种后,教师根据实际进行相应强化训练即可,不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④用相同的方法概括“结果”。
⑤小组讨论怎么概括“经过”后,引导总结方法:先概括每一个自然段,再将每一个自然段概括出来的句子进行调整综合。
⑥围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完整交流“起因、经过、结果”。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1)组内交流自己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2)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发现:对一件事形成看法,可以结合课文,再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思考。
预设看法一:我认为这件事很有意思,让我发现了孙中山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
①教师: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这件事有意思?孙中山有哪些地方跟别人不一样?他是怎样的人?别人呢?(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进行圈画后,交流重点句1: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课件出示: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②相机理解“糊里糊涂”,通过将反问句“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等练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正确的学习态度。
③还有哪些句子能让你看出孙中山的学习态度非常好?(交流重点句2、3)
课件出示: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你从哪些词语能发现孙中山正确的读书态度?(流利、一字不漏)你能用这两个词语说句吗?
④别的同学是什么学习态度呢?(交流重点句4)
课件出示: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问:其他同学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演一演吗?(摇头晃脑)
思考:你觉得这样读书的效果怎样?其他同学为什么会在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吓呆了呢?谁能表演一下?能不能在全班表演一次?这样的状况下,教室里还有声音吗?文中哪个词语说出来了?(鸦雀无声)练习用“鸦雀无声”说句。
⑤孙中山说了一句什么话特别有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出示重点句5)
课件出示: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后,教师相机小结:“学问”本来是指知识,在这里孙中山把这个词语分解开来,却很巧妙、生动地回答了同学的问题,也更好地表现了孙中山的学习态度。
预设看法二:我认为……(教学方法同上,都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读书,从字里行间寻找依据。)
3.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三。
教师:运用学过的方法,找出本课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交流,并说说怎么积累最有效。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略读课文的学习还处于起始阶段。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紧扣课文自读要求,通过教师引领,一步一个台阶,自读自悟出读书策略——怎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怎么形成自己的看法等,初步学会读书的策略。
板块四 小结拓展,品质传承
1.回顾学法。略读课文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学习略读课文?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2.主题升华。不懂就问是求学美德。你听过哪些赞美勤学好问的格言警句?或听过、看到过哪些相关的句子?
3.拓展阅读。课后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读有关孙中山的其他故事。对有新鲜感的词句,及时抄写、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阅读方法的学习跟其他方法的学习一样,不仅要重视主动性,更需要重视实践性。因此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是为了后面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服务的。课堂上学到了读书的方法,课后就有必要及时巩固运用方法,强化训练。
【板书设计】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反思】
1.把握教材特点,明确训练要素。
本篇文章是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学习有很多不同。教学中,我紧扣本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点,结合文中泡泡语、课题下方提示语等,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此类文本的训练要素——综合运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自读来学习,进一步夯实语文能力训练。
2.紧扣阅读要求,落实能力训练。
本课的阅读要求看似简单,但学生解决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将这些难点一一分解、细化,让学生习得方法后,再尝试迁移运用,为学生自读解惑找到实在的抓手。
3.围绕单元目标,注重整体意识。
本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本课虽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全课设计仍然紧扣单元要素,让学生运用在前面两篇课文里学习到的方法,圈画出本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使学生通过训练,更扎实地领悟了如何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何积累运用,为学生将来的习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课后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堂()戒()厉()既()
常()械()历()即()
二、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近义词。
1.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2.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三、读句子,用加横线的词语造句。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堂
戒尺
严厉
既然
经常
机械
经历
立即
二、1.细致
仔细
2.照旧
流畅
三、示例:1.爷爷一心为公,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2.你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快改正。
第五篇:优质教案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优质教案
第一课时
寨乐中学 王邦
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
6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板书 4.时区
七、教学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