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时间:2019-05-13 22:2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第一篇: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2012 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表达技巧鉴赏

句子以及材料的作用

复习目标:

分析类命题——如何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鉴赏)

教学环节: 表达技巧:

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艺术手段。该题型题干的一般表述方式: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一.典型例题 :(天津卷)

敦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答: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二.应试对策:两个结合---三个步骤---四个切入

(一)两个结合-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指鉴赏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要明确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如 :09年江苏《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答: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个结合是指答鉴赏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泳。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如 :09年全国二《岳桦》第17题: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第一问(2分):

①拟人;②比喻。

第二问(4分):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二)三个步骤

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明确概念”,就是说首先要明确这段话(或文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具体解释”,则是指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最后,还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

(三)四个切入

“明确概念”中艺术手法大致上可以从四个角度切入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语言辞格:

1、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2、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3、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表达方式:

1)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

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人称运用: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例

1、(06辽宁卷)<<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答案中“将批判对象拟人化”“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是“面”,“质问之势”“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是“点”。

以下各题的答案均是从“点”和“面”两方面来组织的 4.文章章法:

(1)句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2)头尾作用:①开门见山,②欲扬先抑,③感情升华,④主题深化,⑤言有尽而意无穷。

1、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处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中结尾句段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06全国一《阳光的香味》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案:(1)渲染了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

(2)表现了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

(3)与下文晒稻谷、农夫决心务农等内容前后呼应 例3.(06年山东)<<文赤壁>>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

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教学重点二

文学作品阅读中有许多模糊性的试题,该怎样下手作答?

这主要指的是鉴赏性的试题。

有的题目有明确的指向,如江苏07年<<麦天>>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链费胳臂,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

但是,有的题目却似乎问得模糊,例如: 1.江苏07年《麦天》第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

2.浙江07年《泰山之恩》第20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答:

3.2007年全国卷一《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五段文字是: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答:

4.2006年天津卷《造心》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

答: 5.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恩》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答:

三.答题对策: 对这种试题,一定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问题。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1. 人称运用:<见上>

2.表达方式:<见上> 3.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象征具有一定的比喻性,但又比一般的比喻内容更深广,更有概括性。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烘云托月,相得益彰。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和衬托是有区别的:渲染在手对粟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不过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像;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像。

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外形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想像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或行文前后勾连,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4.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要十分重视修辞问题,修辞问题又很重要,又好把握。既直接考,也在许多鉴赏题中用得上。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比喻、夸张、比拟、接代、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加上设问、反问夸张和引用,如果分类认识的话,其情况如下: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鉴赏作品语言,也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学生掌握了这些,答题时就能多角度审视,就会往那些方面想,就会有某种发现。答题时尽可能根据要求答题,把最有把握的写出来。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教案

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高考目标定位】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要点突破】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一、词语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解题方法

1.结合该词语具体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这里的“语言环境”自然也包括文章全局,甚至包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基调。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 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有的词语在文中被冠以临时意义,准确理解临时意义需根据上下文来推断。4.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范围极为广泛。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点: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此”等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彼”等是远指;“某”“某类”等是不定指。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3)把找出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合适。5.抓住文中相关的暗示,理解词语 相关的暗示主要指文章的题目、出版或注释等。高考语文考试的情形不同于所学的语文课本,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较少用注释,而一旦用了注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句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1.哲理意义

所谓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文段的语言环境,即该警句产生的土壤。2.隐喻意义

所谓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而产生的临时含意。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

三、句段作用

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段,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高考考查结构和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考查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为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等等。

(一)、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而言: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末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四、文意概括

概括在逻辑上属于归纳,散文主旨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主旨,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怎样,“形散神不散”,散文都要有一个“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能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归纳主旨的解题技巧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如上面选文即属于写景状物散文,重点描写“老屋”,抒发社会变化之快的感慨之情。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对上面例文的主旨概括,就可以扣住标题“老屋”的“老”,联系文中的“新屋”对比加以概括。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如上面例题,全文显然可以根据文意划分为“老屋”(1~4段)与“新屋”(5~9段)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老屋的古老,第二部分描写新屋的新潮。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上面例题即可抓住文中第四段、第六段“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以及第七段等议论句子加以分析,进而概括文章主旨。

5.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五、物象分析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对以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中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第四段后面几个句子来分析归纳。

六、表达技巧

1.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叙事记人散文多涉及人物语言,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多涉及叙述人的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2.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布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七、发掘探究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故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基于文本内的丰富意蕴的探究。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

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第三篇:现代文文学类阅读教案 五

现代文阅读教案

(五)探 究

曹庆渠 苏恒 房树斌 刘群

教学重点 :探究题思考

(一)探究题的类型 1.思辨型(评析型)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大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考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例:

07广东卷的《泥泞》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从不同层面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要求结合文本探讨作品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点,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属理解性探究。

05年上海卷第16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此题需要考生首先理解苏轼评论中“古来唯有谪仙辞”“不与徐凝洗恶诗”所蕴涵的褒李贬徐之意,再结合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既可以同意苏轼的观点,也可以予以反驳。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均能得分。

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情感、内容、技法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也涉及到考生从学校、社会生活中获取的知识,以及考生的体验、情感、人生价值观等。这类题目的特点是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考查的内容多在语文本身范畴之内,所以出现的频率很高。

2.拓展型

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这种题型重在考查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例:

①社会、人生拓展类——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和人生实际回答问题。如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一问,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一问,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就人在孤绝环境中所采取的人生态度谈看法。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考生只要能扣住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我,勇于进取”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06年重庆高考试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解析:此题有两问,问题一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概括,而问题二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情感态度。如果考生不深入生活,不关注社会,答题过程中其观点和情感就容易出现偏差。

如上海卷《剪纸艺术》第五题:“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为振兴剪纸艺术发表意见,这就要求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有关的社会知识,有条理地提出这方面的建议。

这类题主要特点是将对文本阅读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它涉及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本质。这类题目涉及社会各领域和各学科,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②文学拓展类 ——根据文本涉及到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分析文本以外的作品。借助知识定向研究式。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

如2006年山东高考试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此题重在考查考生对具有多方面成就的苏轼了解的深度、广度。苏轼的文学成就斐然,考生在初高中阶段学过他的许多诗文,应该不陌生;但如果想对苏轼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他在政治、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还必须有更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行。

如06年上海杨浦区模拟题:“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借物寄情的方式来抒写心境,请你联系一作品加以简述。(提示:归有光《项脊轩志》、陶渊明《归园田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曹操《观沧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如06年安徽高考试题: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第1组:孔子与庄子;第2组:项羽与刘邦第;3组:李白与杜甫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此类试题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民主的学习探索精神,考查了考生对一些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等历史人物及经典名著中人物形象的了解。考生对列举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应该不陌生,只要抓住要求“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就可以了,但也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语焉不详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多读一些名著。

这一类拓展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对文学知识的了解,以及文学的鉴赏、分析能力的。这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值得我们重视。平时比较喜欢读书的同学将具有一定优势。回答这种题目,不但要用到一般的文学常识,还可能涉及中西方文化、民族心理、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等因素。

(二)解题指津 1.明确认识:

其一,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

其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

第三,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回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评价作者介绍的人生态度,然后谈自己的做法并加以阐释。

吴锦:探究题的特点:答案不唯一,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定要在文中有所生发,有所联系,一定要透过文字表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绝不是表面文句的罗列。

2.“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1.观点要明确,对作品有独特的理解。2.不能脱离文本而一味强调个性阅读。3.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学评论基本知识。

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应对: ⑴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⑵要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⑶要按照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

⑷要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究 ⑸要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究

1.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例如:2004年福建卷21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书》朱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试题解读:这是一道比较型探究题。要正确解答本题,就要凭借平时的阅读积累,把朱湘的这篇《书》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做比较,找不同点,本题以切入点作比较对象。

参考答案:(1)一般写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体会、方法等,而本文则从书的外形切入,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要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例:2005年江苏卷第18题: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你对此如何理解?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胥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

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把我们自己娱乐死》)听起来像是诅咒。

试题解读:

1.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表明作者不同意,依据文本“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据此推断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

2.“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波兹曼认为,赫胥黎的预言应验了。下文作者阐释的目前一种现象:“娱乐至上的环境,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 这种现象又将印证波兹曼预言,所以像诅咒。

参考答案: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如果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3、要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

例:2006年北京卷21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试题解读:题干有两个角度要求:

一是“当夫人”(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感受;二是结合最后一段(而不是全文)有关内容。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客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所谓“你的理解”就是对给书虫当夫人感受的理解。这样,答案要从“丈夫倾听”和“妻子倾诉”这两方面概括“当夫人”的感受。

参考答案:其一,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和尊重;其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4、要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究

例:2007年广东卷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原文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

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试题解读:

第一、抓“刻意制造”、“泥泞”关键词;“不会刻意制造”是说“泥泞”是“浑然天成的”; “泥泞”从选文看象征苦难和屈辱;没人刻意为自己制造磨难。

第二、抓疑问点:为什么渴望在泥泞中走一回呢?处在顺境中,当我们倦了、茫然不知所措、不再有激情、苍白无力时,会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因为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

两句话是从两个不同角度(不会刻意制造泥泞;渴望泥泞)说的。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不是人为制造的;泥泞象征苦难和屈辱,没有必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会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因为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

5、要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究

例如:2007年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解读试题:“20岁离开阮水家乡”与“在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它给我们一个启示,这里的“在沅水上”是虚实结合:20岁前生活在沅水边上是实;20岁后沈从文离开故乡,但是沅水给与他的高贵品质和精神的滋养一生都没有忘记,家乡的沅水一直扎根于沈从文的记忆里面。这是虚。

答案要点: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沅水的记忆里。

六、总结

探究类问题,要求考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结合自己的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用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涉及社会、人生、中西方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还可能涉及环保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等因素。

战略上要重视,战术上要藐视。探究题是为因应新课改,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想象力提供更为充分的发挥空间而设定的。因范例较少,所以复习方向的确定有难度。但从07年高考有的省份的考题看,学生得分不难。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教案---09散文探究

现代文阅读教案

(含课件)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考查的要求: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 1 性化阅读”。

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关键点:围绕作品的主题!(结尾部分)

抓住文本中的抒情、议论句!

(一).读题目,明方向

1、明确答题的要求(答题的范围,答题的角度等);

2、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疑问点。例:08年山东高考《歌德之勺》第22题(校本第123页)

•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参考答案:

• 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二)扣文本,寻解释

在文中寻求突破。

吴锦:探究题的特点:答案不唯一,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定要在文中有所生发,有所联系,一定要透过文字表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绝不是表面文句的罗 2 列。

如:文中所生发: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

(三)联实际,谈见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有个性的、有创新的解读。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

如:深层次的思考: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四)答规范,得高分

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把探究题看作是一则小议论文!

例:07年山东高考卷第22题(校本第140页)

•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 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亮观点)。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扣文本),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联实际)。巩固练习

07年广东卷《泥泞》(校本第134页)

•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 的道路上”,又 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分析: “泥泞”包含着特有的“丰富意蕴”。题目出在“最后一段”的关键语句上,两句话的核心词语都是“泥泞”,确切地体现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探究要求,需要通过对全文的解读获得理解。

• 答案:作者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是人们不会有意在前进的道路上制造困难和障碍。而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是说过惯平淡的生活需要有些困苦来提醒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总结:

1、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

2、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紧扣主题是关键。

3、要把高考的探究性试题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区别开来:课堂上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而考试则不能;课堂可以无结论,考试必须有答案。提示1 • 探究类问题,要求考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结合自己的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用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涉及社会、人生、中西方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还可能涉及环保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等因素。提示2 • 战略上要重视,战术上要藐视。探究题是为因应新课改,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想象力提供更为充分的发挥空间而设定的。因范例较少,所以复习方向的确定有难度。但从07,08年高考有的省份的考题看,学生得分不难。5

第五篇: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精)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 文体知识

1.散文的定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表达对社 会、人生、自然的感悟,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形散”指题材广泛,表达 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不散”指主题、意境 鲜明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3.散文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4.散文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借景抒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 抑后扬、借物喻人等。

5.散文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方式。

6.散文的语言:有的明白晓畅,清丽自然;有的凝练含蓄,深刻隽永;有的通 俗易懂,形象生动;有的情理相谐,意境深广;有的具体详尽,质朴自然。7.散文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3以情感 为线索;(4以具体事务为线索。

8.鉴赏散文的技巧:叙事散文的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融 情于景;咏物散文的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方法指津 :

1、整体感知题题目示例

①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②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③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划线句的深刻含义。

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思想③分析题目含义(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㈠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㈡代词指代的内容 ㈢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㈣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㈤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语境义 例:

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 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 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 着我的吗 ? 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

②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闷葫芦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 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由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 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 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 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问:句中“幽”,“绿”,“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 山相搭配;闲事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1 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 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 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 现了„„,突出了„„。

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 里的难受,烦躁。

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 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乐、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 望、愤恨、仇恨、讽刺等。

示例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 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文中“居然”“竟”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 重要的句子指:①题目②开头③结尾④过渡句

重要句子的特征:①含蓄深刻②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要句子的作用: ① 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② 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 趣。③ 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④ 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① 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带入句中 ② 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 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 然后根据这种修 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语言表述:采用了„„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 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 翩然 起舞了。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 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像,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说说上述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 无私。

示例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划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所以详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A 渲染了„„的气氛 B 刻画(烘托人物„„的性格 C 推 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感情。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的性格。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具体事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

(1 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 第一句 B 最后一句 C 详写句 D 自己概括

(2 整合要点的技巧 : ①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 +怎样做 +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

②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示例:《与植物相处》

3、开放性试题类型

体验是感悟——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性——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下载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完美版)(范文大全)

    文学类文本复习教学案——散文 散文鉴赏的基本常识 一、散文鉴赏的基本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散文的基本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散文鉴赏的要求:特征......

    2014年现代文备考之散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之“散文篇” 木器时代 迟子建 ①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

    《光阴》现代文散文阅读题

    (1)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学案 五

    现代文阅读学案(五) 探究 曹庆渠 苏恒 房树斌 刘群 教学重点 :探究题思考 (一)探究题的类型 1.思辨型(评析型)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大纲中“从不同......

    九下现代文教案

    第十三讲 九年级下册现代文内容梳理 篇 目 第一单元 1.诗两首 2.我用残损的手掌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外国诗两首 第二单元 5.孔乙己 6.蒲柳人家(节选) 7.变色龙 8.热爱......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知识目标 :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现代文阅读培养阅读......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文学作品文章及其阅读题的特点2 掌握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解题方法 2.小说、散文文体......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 绍兴市职教中心.资料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试题中对文学作品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