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课与写教案
备课与写教案
当老师备课、写教案(文字教案,下同)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课又不完全等同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项内容,教案可以千篇一律,使用同一的,但备课却有着凸显的个性,无法雷同。经验丰富的老师,有时不写教案也能上好课,而有的教师写了教案也不一定能把课上好,这里除了教师个人的素质差异之外,恐怕就是备课的原因了。上课的前提是备课,可以肯定地说,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感慨地说“这一节课我备几年(十几年)了”,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经验体会之谈。教师是财富,备课是使教师成为财富的门槛。教师备课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将学生、教材和教师自己进行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如策略与方法等)和情感准备的过程。
常见一些青年教师备课,他们将教参上的内容摘抄到教案本上,标上“过程”“步骤”之类的就算是备课了。——这样的备课没有多少教师自己的东西,充其量是一个对教参的梳理过程。虽然教案是写了,但课备得怎样却不好说,能否上好课就更是一个未知数了。有的学校将检查教案作为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殊不知是隔靴搔痒,虽然是“抓”了,却难以触及实质。时下(一定时期内)教材改变不大,写好一本教案就可以年年抄用,大家抄用,教师的备课往往就成了抄教案,或者抄教参,学生和教材反倒是成了“遗忘的角落”,无暇去顾及了。
备课首先是考虑学生,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化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把握教材,“吃准”教材的知识点,考虑用什么方法来向学生传授这些必要的知识,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获得这些知识。第三是读教参,看知识点是否有遗漏,再做适当的补遗和扩充。这样备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如果教师备课采取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图方便,图省事,不备学生,不备教材,照搬教参,自己的业务水平就不会长进,这样的教学就是捧着“圣经”在误人子弟,不仅教“死”了学生,自己也走进了教条主义的死胡同。如此使用教参也违背了编写者的初衷。
备课应有教师自己的东西,教案也应突出教参所没有的内容。不仅有对教参的割舍与放弃,也有具体的知识拓展与补充,以及传授的方法与步骤。新课标下编写的教材,在体例上有“从简”的趋势,不知是否与“减负”有关,但据界内的人士说,是为了“解缚”,为了放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但让人疑惑的是学生不知道学(使学生懂得学还要有一个过程),而教师手头的教参却是日见其繁琐与完备,薄本变成了厚本,小本变成了大本。教材简化得像个读本,教参完备得像个百科全书,不知这样的一改,是“重”了学还是“重”了教,或许是教与学并重了吧。教育的新理念使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在教与学的天平上,添加砝码的应是学,而不是教,即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始终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过程中,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改革的重心无疑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可是我们的教材却偏离了这个重心,“简化教材”(如删除“预习指导”和“读中提示”)带来了学生学习上的盲目与懈怠,“丰富教参”(如将课文也编排进去)使教师因方便而产生了懒惰,又因教的繁琐(“指导”太多,教师怕遗漏知识点而难以应对考试)而使其劳累,苦不堪言。面对新教材,学生的预习便只能是读一读(如果缺少老师指导的话),至于读出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主张备课要详,教案要略,这样有利于教学机智的发挥。这里的关键是要“吃透”教材,嚼出点味道来,而不是叮住教参不放。通读教材,熟烂于心,是没有必要写详案的。我在备课时注意到,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下同)中的“高智商的野蛮人”很令人费解,查阅教参也未能明确,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好向学生交代(我们尝试“主问”教学法,倡导学生提问,学生也常常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来),无法“解人之惑”。经过认真思考,虚心求教,集体研究,我们作了这样的解释,“高智商的野蛮人”是指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甚至有成就,但因缺少文学熏陶而情感匮乏、人性丑陋的一些人。虽然这未必准确,但总比没有好。再如《冰心诗四首》,教参在注释“妄弃”时,将“轻易丢弃”中的“轻易”误作“轻意”了(大概是04_05年本),如果备课时不加以订正,照搬照教,就会以讹传讹,贻误后人。由于我将备课的重心放在教材上,同样也发现了教材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沈复的《幼时记趣》,备课时发现“忽有厐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的“拔山”,教材注为“搬开土山。拔,移,搬开。”其实,就我个人的理解,“拔”有超出、超越的意思,如“出类拔萃”这个成语中的“拔”即是此意,这里可以作“跨越”讲。从生活的角度看,多见癞蛤蟆爬行,跨越,未见其有过“手”上的动作,同时,“拔”作跨越讲,也突出了“庞然大物”威猛、迅疾、高大的特点。我们虽然还不能将这一点明确地讲给学生,但至少是我们已经先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备课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写教案,做卡片,书上批注都是备课,集体讨论备课和媒体网络备课更具有现代的改革气息,不仅将备课的触角延伸了,也使备课成为了一种“资源占有”和“资源共享”,成为了具有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教育传播。
我们不能将备课和写教案混为一谈,或合而为一,以为检查了教案就等于了解了备课的情况,以为有了教案,教师就一定能上好课。我们虽然还不能低估教案的作用,但更应该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备课上。教师备课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和教材上,备学生备教材,而不是抄教参。这一点认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备课与写教案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第三篇:备课与写教案
备课与写教案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关于如何备课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的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备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备课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备课与教案的关系
备课是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并与教材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过程。而教案则是教师把备课中得到的展示在教案本上,只要求写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东西,要避免把演讲、讲述的内容作长篇大论的书面抄写。教师要讲给学生的知识要装在教师的头脑里,而不要做详尽的笔录。可以说,教案是备课的集中表现,备课是写教案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但我们不能把教案等同于备课。
二、如何提高备课的实效
我认为首先,领导观念要改变。应关注备课的实际用途,引领教师经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组织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等相应的教学准备过程,尽量减少格式化书写等无效劳动,提高备课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从而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次,教师和领导之间相互理解、沟通是少不了的。就学校领导而言,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要强迫教师进行无效劳动。对教师而言,也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业务素质。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营造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是引导教师抓好备课的必要条件。从教学条件的改善,备课资源的准备,特别是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之下引导教师去熟悉、去运用,让教师在备课中有学习,在学习中有探索,在探索中有发现,在发现中有创新,这也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有效方法。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依赖教材、教参和现成的教案等备课用书的做法十分普遍。教案很“规范”,在教学检查中或职称评比中都能受到好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这种教案脱离了教学实际,派不上用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需要把教师从不当管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学生基本情况出发,从教师自身水平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引导教师真正经历备课的过程,切实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切实提高备课的实效,努力把务虚的行为变成教师自身务实的劳动。
三、对教案管理的反思
1、教师备课该不该编写教案
教案是什么?教案是课堂教学前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分析学生情况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教学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环节和策略的认识的表现形式。
教案有两种:一种是用书面形式把备课成果描述出来的书面教案,描述具体完整者为详案,不具体完整者为简案;另一种是将备课成果放在脑海里,必要时才将容易忘记或散失的东西标注在课本、教参上,摘记在卡片上,输入到电脑中,完全随个人需要和喜好,并不一定要用书面形式描述出来,可称为非书面教案。
无论是书面教案还是非书面教案,都是备课成果的体现,都是为教学实践 2 服务的。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备课,认真备课的成果是形成高质量的教案。教案的质量高低是由教案实用与否、是否符合教学实际、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教案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决定的。具体完整的书面教案并不一定质量高,备在脑海里的教案也不一定质量低。
因此,教师备课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写教案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书面教案内容完全可以随实际需要、个人喜好来确定,不一定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非写得具体完整不可。
2、为什么会出现“抄教案”的现象
一方面,由于所任课时数多。试想一学期要写那么多教案,每天还要上3、4节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能有多少时间认真备课,只好“抄”,完成上面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课堂是一个又一个学习活动过程,充满变化和意外,有很多学生的意识生成,完全在意料之外。已经设计好的教案可能完全用不上,也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教案完全脱离实际。辛辛苦苦写好的教案,有的只是等待“检查”。
3、改革教案管理方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们小学教师备课机械地抄教参、抄他人教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无论是什么人,不论是哪个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都一律要求写具体完整的书面教案,无形中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加重了工作负担,影响了备课实效,与教学管理者的初衷大相径庭。领导检查教案的方式方法简单机械,不仅不能了解备课的实际效果,而且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助长了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风气,挫伤了教师认真备课的积极性,有百害而无一利。教案管理的方式方法必须改革。
我校近300名学生,只有11位教师。课后听听他们关于备课的呼声: “太浪费时间了,写好的教案上课没多大用处。”
“绝大多数教师的教案是抄的、假的,是给领导检查看的。”
“备课中很多东西,特别是一看就明白的东西,有必要写下来吗?”
“如果将抄写教案的时间用于钻研教材、教参,讨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要比写教案更实用„„”
“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写教案不一定上不好课,为什么一定要那样机械地检查教案呢!”
“上完课我们应该反思,总结得失,那样更有利于改进教学”。听完这些后,管理者是不是应该下定决心对教案管理进行改革。
四、关于如何写教案的一点思考
自从学校配置了电脑,我常常从网上下载教案,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稍做修改觉得很不错。当然写教案的方法有很多种,我校胡老师就和我不一样,她喜欢把重点、难点圈在课本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大大小小的字做的注释密密麻麻,旁人看不懂,课堂上她却运用自如。而吴老师课本里常常夹着一些纸条,将学生必需掌握的部分列在上面。有些老师做了简案,还有些教师利用别人的教案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作以修改,并进行反思。我觉得那些方法都可取,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抄教案,不如用这些时间去阅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去查阅资料,去思考怎样将这堂课上好。这样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不写教案并不是不备课,只要能备好课,教案怎么写都可以,“写”在脑海中也可以。不写教案教师该做的工作也没少做,而且还会做的更好。时代在发展,教学在革命,教学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总之,教案是多元的、多样的,没有唯一形式,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使备课见实效。
第四篇:如何备课、写教案
如何备课
(备本班幼儿及幼儿家长,备知识,备自己,备材料)
一、如何备课(备本班幼儿及幼儿家长,备知识,备自己,备材料)(1)、备教材
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幼儿用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它反映的是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把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反映的更加具体和清晰,有了教材,老师才能得心应手,有了教材,幼儿才能学有所依。(2)、备教参
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拓知识视
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个野,掌握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3)、备幼儿
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现实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4)、备方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的问题。即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幼儿实际进行教学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方法是一个教师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能力、教育智慧的综合体现,因此,它是备课的高层次内容。
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图书、图片、挂图、幻灯片、照片、录音带、碟片以及自制教具等。
活动法: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 直观法:观察法、参观法、演示和示范法 口授法:谈话与讨论法、讲解与讲述法(5)、怎样备?
A、单元备课。在每个单元活动开始前,围绕大主题设定单元小主题,从周一至周五设计安排好一周教学活动及相关各类活动。
B、课时备课。主要开展“一课三研”讨论。第一次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形成基本的教案。第二次讨论教案的设计是否适宜、恰当等,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次讨论在第二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成熟、完善的活动方案。
二、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
是否是本班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及本班幼儿可能的兴趣点或关注点? 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与幼儿的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是什么?
是否对幼儿的学习尤其是思维的发展有挑战和思考的空间?
是否能整合多领域经验的学习?
该教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1)与此学习内容相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什么?幼儿需要学习的关键经验是什么?
(2)幼儿与此关键学习经验相关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包括幼儿在情感、态度、认知和技能水平、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已知、已会)?(3)针对本次活动期望幼儿可以获得的具体学习经验(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操作性经验)是什么?(4)不同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可能达到的不同标准是什么(对教育目标的分解)? 3.梳理有线索的教育过程
(1)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2)教学重点是如何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中,并一步步接近目标的?
(3)教学难点体现在哪些环节中?突破的关键点在哪儿?需要用什么方式去帮助幼儿突破?
(4)如何关注到不同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幼儿,如何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感和自信心。(5)是否需要在生活中先进行经验的感知和积累,或在生活中进行经验的运用?
(6)是否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经验的准备和积累,或进行经验的练习、巩固与运用?
(7)是否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家长合作的结合点在哪儿?
如何写教案(结合教育活动流程)
1、活动目标(注意用词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及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
2、活动准备(注意准备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3、活动过程:导入+展开(注意导入的有趣性、意义性及时间)
4、活动延伸(这里的活动延伸与区域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少!)
第五篇:如何备课写教案
如何进行备课与教案编写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是教学的五个环节,其中备课为首,可见其重要.备课是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收集材料,研究教学方法,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备课时需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即教案。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步骤,是形成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备课是讲好课的基础与前提,是决定讲课成败的关键,备课越充分,讲课时底气就越足。
一、备课的基本内容
备课是任课教师在开课前的教学准备活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明确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后,首先应查阅所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明确课程的性质,由此分析课程在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中所起的作用,确定课程的教学总目标。
(2)编制教学进度
教师应熟悉课程标准,明确其中的教学基本要求,制定教学进度表。(3)撰写备课笔记
教师需围绕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明确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撰写出详细的教学方案即备课笔记。
二、备课笔记(教学方案简称教案)
备课笔记详细书写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分析学生情况后,形成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环节和策略的文本表现形式。写备课笔记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备课笔记作为实施教学的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每次课的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包括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此每次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 奥苏伯尔语)。
(2)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
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主要由该学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它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影响而独立存在,并不断更新和发展。而把学科的知识结构变成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则要充分体现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广泛阅读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结构,都要搞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分析达到这些目的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步骤,确定教学的内容并筛选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最忌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补充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一桶水教给学生一杯水”。
新开课的年轻教师由于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缺乏经验,选择一次课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预留一些机动部分,以便在讲课时灵活选用。
(3)采用的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是备课的三大构成,了解学生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前提。
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是达到教学目的出发点。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所谓学生的认知,就是学生在对已学过的教材知识结构进行加工理解的基础上,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内化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还要分析学生能力素质的现状,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也即是教学起点。
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也就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教学目的之间搭“梯子”、“架桥梁”。教师必须弄清楚新知识的讲解,是以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哪些知识为基础,固定在哪些已有的知识上,即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这是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实现。而这种新旧意义的同化,进而形成更为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建构与转换过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来实现该过程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如演示法和参观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如练习、实验和实习等方法等。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需要将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在一起使用。
(4)各教学步骤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的组织可以归纳成导入、讲授、总结三个基本步骤。
导入过程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常采用复习上次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重点的方式,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
讲授新内容是一次课的主体,分配时间应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相吻合,并注意有张有弛。控制得当的课堂讲授过程如同一段音乐,通过节奏和韵律来体现出它的美妙。
总结是单元教学的结尾,主要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的知识纲要,概括教学重点和难点,强调学习要求,提出课后复习、预习要求,布置作业,一般10分钟左右。
时间分配计划仅仅是一个草案和预案,课堂教学是一个实时动态的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制订时间分配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点,并结合机动教学内容形成便于灵活调整的弹性计划。
(5)板书设计及教具、图表、幻灯和录像、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手段的使用
板书是教师课堂讲解的主线,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是学生课后复习的指导。板书是教师上课与学生交流的书面形式,语言有时比较快就听过去了,而板书却停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教师备课过程中就应考虑好讲课时应该写什么,什么时候写,写在什么地方,怎么突出重点,同时设计出板书文稿,甚至什么时候擦黑板,擦哪些,保留哪些,都应在备课时考虑好。备课时的板书设计对新开课的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教具、图表、幻灯和录像、计算机、投影仪是教师用来传递教学内容的媒介,选择合适的媒介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备课时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与准备。
(6)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等。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借助作业练习来完成,而且要达到一定量的练习才能深入巩固知识。作业还是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教师从作业批改中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补救。
因此,无论课程性质如何,都应该布置作业。作业要适量,作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作业:如巩固性练习,教材后或精心挑选的辅导资料上的练习,也可以是课后作业:如课后阅读,上网学习。作业要在备课时确定好,不能到临下课时才匆匆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