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5篇

时间:2019-05-13 22:2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

第一篇: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 题 , 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本文 论述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高校教 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阐明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内涵现状 支持条件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 多样化的新形势下,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 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 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 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 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 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 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 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 行机制”。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 , 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

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 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 进教学 ? 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 ? 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 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

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 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 障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 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 要调动教 师的积极性, 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性功能, 强化过程性和 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 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 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监控信息的样本量, 师 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 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 还是专家或领导评 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 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 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 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 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 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 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 果,因而失去公允;第五,专家或领导评估,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 课,就得出评价结果,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 大致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 部分, 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 以教务处为主形成 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指挥系 统的主要功能是, 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 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 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 协调,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主要分为 三个

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 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 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 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 中心, 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 领导, 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 改革的设想,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 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 主要 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 开

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 确定培养方案的 制定或修订的原则.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第二层次是学院。其 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 管理所 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 检查课程实施 的效果,完善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 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 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 理的目标和措施,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 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 生追踪调查等。

(二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客 观的教学信息, 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 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 有专家的信 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还有学生的听课信 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 学和全面的评价, 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 分的,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以及教师课前的备 课情况.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 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 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 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结果, 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 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 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 实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院 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 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 的评估结果,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这种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 ,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 评估,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三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 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 导委员会。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 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 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 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 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 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 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深入课堂、实 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认定和处理教学 事故,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 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四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 即 “物质加精神, 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4, 部分导向作用,难以涵盖激

励导向的全部内涵,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 牢固确立 “以人为本” 的激励导向机制,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忽略了教 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 师如果进步较大,即使原来水平较低,也应该受到奖励,不仅体现了 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 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

用. 真正激发 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在 具体的措施上,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 量的监控,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 标,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 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 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 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教学质量保 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 — 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 独特的社会机构,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在大学无政府 状态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何时 讲授,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这一组

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 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 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需要以学校的教 学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通过目 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 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首先.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 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包 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 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高 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 景。其次. 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 “高 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 具有基 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 硬件,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在教育教

学实 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 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 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使学校教学内

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各高 校要建立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要不断完善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把各体系环节 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程序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

第二篇: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本文论述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阐明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内涵现状 支持条件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性功能,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监控信息的样本量,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专家或领导评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失去公允;第五,专家或领导评估,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课,就得出评价结果,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部分,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以教务处为主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指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协调,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中心,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领导,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的原则.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第二层次是学院。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管理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完善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措施,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查等。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客观的教学信息,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有专家的信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 .还有学生的听课信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分的,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以及教师课前的备课情况.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院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深入课堂、实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认定和处理教学事故,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即“物质加精神,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4,部分导向作用,难以涵盖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机制,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忽略了教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师如果进步较大,即使原来水平较低,也应该受到奖励,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在具体的措施上,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标,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 — 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机构,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在大学无政府状态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何时讲授,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需要以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通过目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高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景。

其次.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高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硬件,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使学校教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各高 校要建立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把各体系环节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程序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

第三篇: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立足于教学质量,以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契机,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导向,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受政府宏观管理及投人、政策导向等直接因素和生源、人才需求、就业导向等间接因素两方面影响。只有将内部保障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出现不顾人才市场需求或急功近利、“过分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等倾向。

根据高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以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更新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是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战略性的迫切任务。

一、根本依据:“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意识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学校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生存还是死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效可行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满足政府及社会需求,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是必须而紧迫的。

二、外部动力:政府评估的制度化、连续化

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我自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最终形成国家、地、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推动力。国家于1994年起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案及其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重点工作一是要建立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通过这种大面积、连续轮回的评估方式,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同时要推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办学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5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扩招以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扩招、改制和升格使各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原有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规章、队伍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保证新形势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校在贯彻落实文件过程中,逐步开展了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但主要是侧重一些单项环节教学质量研究,如: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经常性的质量保障信息资料积累,使得一些高校迎接评估,常常显得工作被动,也由于对教学评估的意义和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实质没有结合教学及管理工作实际加以深刻领会和消化吸收,转化为学校内在的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达不到评估应有的效果。既然教育评估是有效教学过程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展教育评估就不应是“额外负担”、“外加压力”,而应当视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应将政府的水平评估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及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校内管理目标的参照,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价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运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目标导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指导方针和目标导向。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合校、扩招之后,正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思想逐步向纵深发展。许多高校已逐渐把学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整体布局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并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在教育经费普通紧张的情况下,我国高等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学校教学质量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提高,是一个需长期研究并不断完善的课题。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和确立是其中的核心。在教育资源一定条件一下,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要坚持“质量至上”,以质量为核心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挖潜力,以保障办学规模扩大的基本需求。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导向要以质量保证和逐步提高为核心和主导目标。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既要证明已经取得的“质量水准”,更重要的是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最优化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多培养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四、核心系统: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从2002年开始至今,教育部开展的高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试点评估和专项评估等,在促进高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各校在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精神推动下开展的课堂教学质量督导评价、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管理、“两课”建设等都为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或直接成为体系的一部分。高校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通过全部动员、全员参与,以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促进教学管理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随着广大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的质量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也将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质量管理体系是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系统。校内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管理目标,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估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从而建立健全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规划、决策、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教学组织、学术管理等方面应突出人本管理思想,调动人们的内在自主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事务管理、后勤事务管理等方面应强化程序化管理,规范化操作,不断提高效率和效益。

第四篇:关于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一)

关于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一)论文摘要: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立足于教学质量,以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契机,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导向,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发展。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受政府宏观管理及投人、政策导向等直接因素和生源、人才需求、就业导向等间接因素两方面影响。只有将内部保障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出现不顾人才市场需求或急功近利、“过分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等倾向。

根据高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以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更新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是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战略性的迫切任务。

一、根本依据:“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意识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学校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生存还是死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效可行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满足政府及社会需求,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是必须而紧迫的。

二、外部动力:政府评估的制度化、连续化

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我自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最终形成国家、地、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推动力。国家于1994年起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案及其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重点工作一是要建立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通过这种大面积、连续轮回的评估方式,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同时要推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办学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5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扩招以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扩招、改制和升格使各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原有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规章、队伍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保证新形势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校在贯彻落实文件过程中,逐步开展了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但主要是侧重一些单项环节教学质量研究,如: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经常性的质量保障信息资料积累,使得一些高校迎接评估,常常显得工作被动,也由于对教学评估的意义和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实质没有结合教学及管理工作实际加以深刻领会和消化吸收,转化为学校内在的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达不到评估应有的效果。既然教育评估是有效教学过程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展教育评估就不应是“额外负担”、“外加压力”,而应当视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应将政府的水平评估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及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校内管理目标的参照,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价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运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五篇: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新的后勤保障体系

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新的后勤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正逐步向前推进,旧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正逐步被打破,为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正常与稳定,建立和完善高校新的后勤保障体系已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高效的后勤资源保障体系、充足的后勤经费保障体系、完备的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新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之举。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

高校后勤保障,首先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为前提。管理是组织行为过程中的一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的有效的行使。后勤服务管理是一种旨在对与学校规范分离、并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服务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并由此确定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价值的一种行为。科学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科学的体制和责权利高度一致基础上的。

1、制度要求——明确的甲乙方体制。高校后勤原有的体制是单方的服务管理模式,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这种单方的体制一分为二。在这种管理体制中,甲方是唯一的、不变的,乙方是多个的、可变的。学校作为甲方,将永远履行甲方管理、监督的责任与权利。而乙方是多主体的,它既可能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一个或多个后勤服务中心),也可能是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乙方同样也是可变的,这一时期可能是这样一些主体,那个时期可能是那样一些主体。甲乙双方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彼此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螺旋式的向前发展,从而步入一种管理体制不断完备和服务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2、体制支撑——对等的职责、权利、义务。构筑或者说支撑甲乙方管理体制的是双方责权利的对等和统一。在这种管理体制当中,甲乙双方有各自的职责。甲方要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后勤服务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行使指导、监督、管理的职能,发挥参谋、协调、服务的作用,确保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协调、高效地运转。乙方要自觉接受甲方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检查、指导,转换服务和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服务经营措施,不断地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正常与稳定。与此同时,甲乙双方还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甲方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规划、规划、项目计划,并按照后勤保障经费预算,根据乙方完成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及时支付服务经费,还要代表学校就有关重大问题协调乙方与相关单位、部门的关系等。乙方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规定的人事权、内部职工收入分配权、奖惩权,还有同等条件下承接学校后勤保障服务项目的优先权,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降低服务成本与价格,并将服务获益的15%用于再生产以增加保障能力等等。

新的后勤服务管理体制,蕴涵着新的后勤保障体系中的新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这种新的模式与机制体现着管理的科学要求与市场的价值驱动。只有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明确甲乙双方各自的责权利及相关关系,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各司其职地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工作局面,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新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二、建立高效的后勤资源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保障,还要以物质资源保障为基础。高校后勤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及相关活动正常进行和师生生活保障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办学规模评估的重要的价值法码,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后勤资源整体剥离的要求,也要考虑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1、重组资源——资产效益最大化原则。高校后勤资源整体剥离,并不是高校不需要这些资源,恰恰相反,它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整体剥离的深刻内涵,除了考虑分离人员的生产资料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重组这部分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如何重组资源?根据国家关于“管人、管事、管物,一管到底”的国有资产管理新原则,高校后勤资源可重组为:(1)租赁性资产。即学校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租赁给后勤服务实体使用的资产。学校对这部分资产如何收取资产占用费(租金),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不宜寻求统一的模式和标准。(2)托管性资产。指学校以物业管理的形式委托后勤服务实体管理的资产。这部分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均归学校,学校向承担物业管理服务的后勤服务实体支付运行费用和托管费用。(3)经营性资产。指那些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由学校委托后勤服务实体经营的资产。这部分资产与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太紧密,具有较强的经营服务功能。根据功能划分,学校和后勤服务实体按照市场规律,租赁、管理和经营这些资产,可以极大地提高后勤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后勤资源的市场化管理成为现实,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可能。

2、界定产权——突破改革的“瓶颈”误区。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中,后勤资源的产权问题一度成为改革突破的“瓶颈”因素,但从实践的结果看,这种产权“瓶颈”论已成为误区。因为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租赁性、托管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资产(指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组建的学校企业资产),其核心是资

产的产权仍是学校的。这种划分方式,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并不矛盾。一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后勤服务要不断满足学校日益发展的需求,重点是学生生活设施的需求,而后勤资源的产权的问题并不是制约学校发展、必须亟待解决的瓶颈因素;另一方面,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中,因学校规模扩大而采取社会化方式建设的生活设施(学生公寓及食堂),也是以给开发商一定的回报期后,学校拥有全部产权的这种运作方式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有利于贯彻学校“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因此,突破瓶颈误区,明确后勤资源学校所有,更有利于学校及后勤服务实体集中精力搞好学校的建设发展和后勤保障服务。

当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服务实体也需要逐渐打造成经得起风浪,服务水平、经营能力不断提高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将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与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企业共同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学校按股份享有相应的权益。或者为避免产权的困惑,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管理者、职工,全部以现金的形式,入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三、建立充足的后勤经费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保障还必须以经费保障为支撑。正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不要后勤资源一样,学校的改革发展仍然需要充足的后勤保障经费。所不同的是,那种计划经济条件下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后勤保障经费体制将被更高效、更科学的经费体制所代替,从而形成一种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经费保障体系。

1、经费新体制——拨改付。高校后勤保障经费的拨改付,是指原有维持高校后勤保障运行的经费由按计划拨款改为按市场方式,对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服务的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企业)支付服务费用的一种经济行为。拨改付在运行方式上是以后勤保障服务的性质相区别的。后勤保障服务在性质上分为三类:

(1)物业管理类。指学校维持教学、行政运行必须的后勤保障事务,包括教学科研等房屋管理、学校建设的学生公寓管理、校园绿化、卫生管理、修缮、水电气、安全、节能管理等。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承担的物业管理,都要签署经济合同,实行单项结算。(2)公共事业类。如幼儿园、校医院、居委会等单位的管理。这些单位在没有交由社会事业单位兴办或实现自养前,主要依靠面向公众服务收取费用,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核定,学校给予适当经费补贴。(3)经营服务类。如餐饮、住宿、运输、旅游、通讯、印刷、商贸、场馆租赁、建筑安装、驾驶员培训等。经营服务单位对学校服务价格主要按成本加微利的原则确定,对外服务价格接受物价部门管理。学校将根据这三类不同性质的服务,支付不同的费用。拨改付的实施,凸现出后勤保障成本与效益的内在关系,也标志着后勤保障经费体系的市场化机制的建立。

2、经费的市场规则——收支两条线。后勤保障经费的运行模式是与后勤管理体制、后勤资源的重组密切相关的。甲乙方的管理体制,决定了经费拨改付与服务收费的双向互动,重组的后勤资源要求高效的价值回报。一方面,后勤服务实体依托学校服务性资产提供服务,学校要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支付服务费用;另一方面,后勤服务实体利用经营性资产的经营功能产生收益,学校则按优资(资产)优价收取资产使用费。这两方面是对等的主体关系。既不能搞优质低价,也不能搞低质高价;既要体现服务的价值,学校按市场规则付钱,又要体现资产价值,学校也按市场规则收钱。这种收支分明,既符合现代财政管理要求,也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后勤资源与后勤保障经费的相互关系,还使服务性的后勤服务实体通过这种优质优价的方式自养、壮大,并不断向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也使经营性后勤服务实体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走市场化、科学化之路。

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其实质是由传统的学校行政拨款制度改为以契约方式确定下来的服务收费制,以形成市场趋动、有序竞争的后勤服务新机制。建立合理的后勤保障经费体系,科学地制定后勤服务结算方案,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改善后勤服务质量,也有利于逐步形成专业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实体。

四、建立完备的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

高校后勤保障最终还要以考核评估为检测手段。新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新的模式和机制下运行的高校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的真正建立和不断完备。只有真正建立了科学的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才能使后勤服务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才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要求为落实。

1、规范的标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贯入。该标准族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它不受具体的行业或经济部门的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ISO9001标准规定了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供组织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产品的能力时应用,组织可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持续改进体系的过程及确保符合顾客与适用法规的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执行,为甲乙双方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一方面,学校在为后勤服务支付应当支付的费用时,需要获得满意的商品(服务),而这种满意应是建立在乙方体供的服务是符合国际通用的规范标准要求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后勤服务实体(或社会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论证,也就取得了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最好的入场券,并在实际服务过程中,也就理解什么是该做的,怎么做才能做好。目前,在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的后勤服务实体不多的情况下,甲方应对几个突出的服务领域,如学生公寓、饮食、物业管理、接待等提出贯标要求,并派员全过程地参加贯标认证活动。贯标的过程,就是改进服务、改造企业的过程;贯标后的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规范的服务。而这正是我们后勤保障服务所需要的。

2、考核评估——甲乙双方双审双管与持续改进有机结合。双审是指组织在ISO9001贯标过程中,对形成的质量管理规范性文件,按产品(或服务)要求不同,由组织自身和第二方(顾客或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的审核与评审活动。双管是指组织在按质量管理要求(经过双审后确定的规范性程序)操作的过程中,由组织自身和第二方(顾客或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的管理活动。这两种活动,显现出ISO9001贯标的本质:写应该做的事,做所写的事。这种双审双管活动,将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及师生员工的要求,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的主体地位。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和师生员工对后勤保障服务的要求和标准会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再一次显现它的科学性,那就是持续改进功能的发挥。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程度。而这也正是学校及师生员工所希望的。

当我们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新理念后,当我们将甲乙方双审双管与持续改进有机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科学的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我们新的后勤保障体系也才真正建立起来。

下载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精选五篇)

    菏院政字[2010]1号 签发人:郁章玉 关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进行动态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工......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方案(试行)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有机结合......

    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1、从2011年起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缴费、统一经办、统一待遇。 2、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农......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市财政局社保体系建设课题组“农民富、天下足、农民安、天下稳”,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与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繁......

    浅谈建立和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对林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 社会保障的本质主要是涉及社会劳动者的保障,以及与劳动者有关的所有成员的后顾之忧的一种保障。它的作用是对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本......

    建立完善帮扶机制,构建职工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帮扶机制,构建职工保障体系 多年来,工会组织充分发挥了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会组织促......

    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载[推荐5篇]

    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范文下载.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一、什么是社区社会保障 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市财政局社保体系建设课题组“农民富、天下足、农民安、天下稳”,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与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