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雪》教案6
雪(2)
重庆市江北中学
何青松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2、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 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 第一小组: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见板书)
②第二小组: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作 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个艺术整体之中的?(江南的雪:优美。朔方的雪:壮美。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凋,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③第三小组: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④第四小组: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语言品读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例如:用了“冰冷的”“坚硬的”修饰“雪花”,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这些,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体会?
(比喻、拟人、排比„„只要学生能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晓畅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如果有,该怎样改为好?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雪”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点评:
该教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诗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别人的经验来赏析诗歌,重在感悟和体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透过凝炼的、跳跃的、模糊的诗歌语言去把握其深刻的含义。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进行同题写作,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教案 新人教版
《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2.反复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3.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能力目标:
(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1.反复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2.体味作者在对雪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3.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情感目标: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难点:
1.反复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课型:学生展示课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颂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交流展示
(一)自主预习篇 【了解背景】
本文写作时间为1925.1.18,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 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 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朗读学习】
(一)听读
学生齐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读一遍课文,边听边想象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的特点。
说明: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让学生感知两种雪的不同。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展示听读收获
在听读中感受到了什么画面(学生自由谈)南方之雪的生机盎然滋润美艳、朔方之雪的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等特点)
(三)朗读 配乐
接下来集中精力,走入散文诗的意境,感悟诗中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老师评价两位同学读的非常到位,分别读出了南方之雪的温婉恬静、朔方之雪的雄浑俊伟。
说明: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直观感受江南之雪和北方之雪的不同之处。
提问:根据听读和朗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明确:1—3:南国之雪 4—6:朔方之雪 通过以上独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把握文章的基本能力。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雪》,去探寻本诗写作的精妙之处.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合作探究的内容,准备展示你的风采。2分钟准备时间。
(二)【合作探究篇】
【自由交流,小组合作,组长组员配合作答】
探寻本诗写法的精美之处?(由第一、二、三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通过以上群学过程,让学生进行知识互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本环节为本课学生展示的难点和重点,需要占整节课的二分之一时间(约20分钟).三.写作交流篇(学生展示自己的小作)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讲析,相信同学们对《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学们肯定是感慨万千,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小写作中。就让我们竖起耳朵,倾听他人的心声吧 通过感受交流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作潜力。
四、小结本节课:
本节课我们班的37位同学表现都很出色,在老师的心里你们都是100分,因为老师深信你们是最棒的!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鲁迅先生《雪》的优美文字,相信学了这篇文章,你会对雪更加热爱。最后我们伴随着音乐家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结束本课!
第三篇:6、雪 教案
6、雪
教案
《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生字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代表作。
2.品味两幅不同的雪景,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
3.深入体会作者作为思想斗士的性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的不同态度及原因。2.联系具体语境解读疑难句段。
3.品味两幅不同的雪景,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
三、课时:2课时
课时一 《野草》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秋夜》,《雪》,《腊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散文诗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生字词 博识
处子(chǔ)
磬口(qìng)
粘结(nián)
脂粉奁(lián)
阿罗汉(ā).....目光灼灼(zhuï)
消释
褪尽
朔方(shuî)
粘连(zhān)
旋转(zhuǎn).....弥漫(mí)
升腾
凛冽(lǐn liè)...多音字: 粘连(zhān)读作zhān时,词性是动词,指粘(nián)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用胶水或糨糊等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如粘贴)粘结(nián)读作nián时,同“黏”;词性是形容词,形声字,从米,占声。本义是具有粘性。.
6、雪
教案
就是这样。
女:江南的雪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男:朔方的雪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女: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男: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合: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九、总结
1、如何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明确: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雪,是死了的雨的精魂。雨是雪的最初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赞扬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灵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孤独的雪是指没有生机,死掉的雨是无私奉献,代表了一种献身精神,雨的精魂是坚强不屈的个性。作者通过南北方的比较抒发了追求美好理想,追求独立张扬的个性。
2、提问: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
——明确: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歌。
课时二
一、结合背景,感受鲁迅的精神
《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注解:《彷徨》: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写的《祝福》等十一篇小说。
新文苑:指 “五四”以后的文艺界。鲁迅认为当时的新文化界很寂寞。
旧战场:作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 “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自从支持着《新青年》和《新潮》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二年这三年间,倒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
两间:指新文苑和旧战场之间。荷:肩负着。
彷徨:游移不定,不知往哪儿走好。
“五四”运动以后,时代在前进,新文化战线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胡适等人组成了“现代评论”派,向北洋军阀政府靠拢。而作为新文化运动左翼的、初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李大钊等人,则投入到实际革命活动中去了。鲁迅是坚持进步的,但他那时还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新文化战线发生的分化现象。他觉得在原来的阵地上战斗的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而有了孤军作战的感觉,产生了寂寞和苦闷的心情。
第四篇:八年级教案6
单元目标
单元名称 节日里的歌 单元教学内容
唱歌:《友谊地久天长》《大家来歌唱》《祝愿歌》等
单元教学目标
1.能针对不同的节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内容与风格的音乐,并为节日设计节目单。2.能自信的独唱或者与他人一起表演,用歌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节日场景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节日气氛,并切身感受音乐在节日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节目单的设计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多媒体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3课时
《友谊地久天长》教案
学情分析:从整体的水平看,整体水平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上课纪律不是很好,还没有养成好的课堂习惯,很多学生上课发言不举手,乱喊乱叫,在教学中我利用音乐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课堂习惯,比如听到上课铃响,可根据音乐的节奏律动跳进教师,老师走进教室后,师生互相有音乐节奏的问好,听到电子琴的流水声后就是要求同学们坐好、坐端,给同学鼓励的掌声也是按照音乐的节奏整齐、响亮。上课回答问题要清晰,表演、律动要大方等等。从整体水平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每个班都有一些表现非常棒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 题:《友谊地久天长》 课 型:唱歌课 课 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能够用抒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学习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让学生懂得朋友间珍贵的友谊和友情,并喜欢以歌唱的方式抒发友爱和惜别的感情。
3、欣赏《友谊地久天长》,分析其音乐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2、体验朋友间的真挚情感及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1、弱起和附点节奏的准确把握及换气符号在歌曲中的运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吉他、萨克斯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聆听着歌曲《朋友》走进教室。
2、老师:刚才老师播放的这首歌是什么歌名?是以什么为主题创作的? 学生:友情!(友谊)
3、老师:对了,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友情是人间一种珍贵的情感,友谊使人感到温暖。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和学习一首著名的歌颂珍贵友谊表达离别之情的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单元52页。
(二)新课教学
1、教材分析:这首个有3/4和4/4拍两个版本,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4/4拍的这个版本,这首歌曲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节日庆典的尾声部分演出,合唱独唱或者重唱都是可以的最好是一以歌伴舞的形式出现。
2、观看影片片断和聆听影片中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
3、跟钢琴视谱,并分析音乐作品创作的特点,让学生准确把握。
4、老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歌曲。
5、赏读歌词,体会感情。
6、请同学说出有关于描写《友谊 》的歌曲。然后用为刚才学过的旋律填上词。
(三)拓展学习
我们为什么需要友谊?
(四)扩展延伸
请同学们用自己特有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和抒发自你心中的友谊。
(五)小结;同学们,不管我们来自何处,相逢是缘,相逢就是一首歌,让我们伸出热情的手,奉上真诚的心,共同走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朋友,让我们一生一起走。(播放周华健的《朋友》,同学们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填词,向自己热爱的人表达内心诚挚的祝福,为学生提供舞台,锻炼学生处理歌曲和临场表现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节日歌曲的欢乐气氛。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
《大家来歌唱》教案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经验,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们活泼好动,个性鲜明,大部分同学喜欢流行音乐,他们才艺多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课堂气氛活跃但表达能力不强。学生音乐基础差异很大。课题: 大家来歌唱 课型: 歌唱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大家来歌唱》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2`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的能力。教学重点: 歌唱作品,视唱 教学难点: 弱起,情绪的变化 教学方法: 导学达标法
学具准备: 风琴,竖笛
板书设计:1标题
2抄写A段乐谱和B段乐谱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4/4拍的欢快活泼的歌曲,比较适合作为节日庆典的序曲,通过演出这首歌,可以充分调动人们参与节日庆典的热情和积极性,演唱形式以可以合唱,齐唱比较适宜。演出时应该用跳跃有弹性的音色来演唱。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充教学——弱起节奏的填空:
1、歌曲由———或———开始叫弱起小节。弱起时首尾两小节的拍数相加———的拍数。
2、弱起小节有几拍,首尾小节即 ————。
3、弱起小节缺几拍,收尾小节即————;弱起小节是———小节,这种作品的最后一小节是———小节;首尾两小节合成一个———小节。
二、基本练习:
1、板书基本乐汇:34| 534 534 53 1; 1)提示弱起,示范读谱。2)听琴视唱,学生习唱。
2、板书变奏乐句:34 | 534 534 53 1 ; 1)指出变奏方式,听琴弹奏,且对比。2)前后连读
3、板书:34 |53 72 57 10|; 1)老师示范,学生听唱视唱。
2)再连接上基本乐汇:34| 534 534 53 1进行习唱。
4、上下句整体习唱。
5、板书 B 段:11 11 132 17 | 66 66 621 76 | 555 67 15 10|;
1)简析:由2小节发展为3小节;由弱起发展为强拍起唱;可见,与前明显不同,故成为 B 段。
2)学生分乐节听唱。3)学生整句听唱。
6、A + B习唱 小结:
节奏密集 而跳动,给人以热情,欢快,载歌载舞的印象。
三、习唱歌曲:
1、初听歌曲,揭示课题。
歌曲的调式——曲式——调——拍号——情绪——主题 ——
2、分段习唱与矫正
A:轻快活泼力度不太强,要掌握好弱起 B:热情,兴奋,力度比较强。再观A:由弱渐强,渐慢,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现A的尾句不可混扰53 72 67 10 |53 22 75 1|| 用对比、听辨、习唱法掌握
3、整体习唱与矫正。指导: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
小结:情绪跌宕起伏,活泼中不失流畅。
四,作业布置,回去以后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准备合适的歌曲,下节课分组到台上来表演(4人一小组)
五.教学反思: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准备一份歌单,这项内容十分重要,他能鼓励同学积极地寻找音乐,检索音乐,研究音乐,这是音乐教学中应该倡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祝愿歌》教案
学情分析:从整体的水平看,八年级同学普遍好动,整体水平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上课纪律不是很好,还没有养成好的课堂习惯,很多学生上课发言不举手,乱喊乱叫,在教学中我利用音乐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课堂习惯,比如听到上课铃响,可根据音乐的节奏律动跳进教师,老师走进教室后,师生互相有音乐节奏的问好,听到电子琴的流水声后就是要求同学们坐好、坐端,给同学鼓励的掌声也是按照音乐的节奏整齐、响亮。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独唱或他人一起表演,用歌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2.能够针对不同的节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内容与风格的音乐,并为节日设计节日单或歌单.教学方法:练习法、欣赏法演示法、交流讨论法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播放《祝愿歌》
2、提问引入节日话题
二、我们的节日
1、节日名游戏接龙比赛。
提问:我们一年里常过的节日有哪些?
宣布竞赛规则并主持比赛,及时评分反馈。
2、节日的分类与节日民俗。
用提问等方式引导交流话题,学生自由回答,交流互动。
三、节日里的歌
1、听赏歌曲,说出歌名及适合演唱的节日。
A《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国庆节
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师节
C《烛光里的妈妈》
母亲节
D《夕阳红》
重阳节
E《一二三四歌》
建军节
2。小结:歌曲的主题与节日的主题一致的类型是节日歌曲的首选。
四、歌声里的祝福 1、听赏《祝愿歌》
(1)听赏全曲
提问:A本歌适合在什么节日演唱?
B除祝福类歌曲外,还在哪些类型的歌曲适合在大多数节日演唱?
(2)感受旋律特点。(前半拍休止)
(3)体会歌词意义。
2、学唱《祝愿歌》(1)用M或LA模唱全曲
(2)学生跟原声带唱一遍
(3)跟伴奏带完整地演唱一遍
(4)饱含热情地演唱(男女声先合后分,互送祝福)
五、反思:针对学生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充实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利用多媒体、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雪教案4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教学内容: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 褪尽 脂粉奁 馨口
把握字形:蜡梅——腊梅 胡蝶——蝴蝶 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然后课件朗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2、读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1)反复自由阅读,并抽读。
2)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以两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是怎样的一种雪啊!)
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D、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作一点分析。(如抓住“滋润美艳”、“蓬勃奋飞”、“精魂”等词以及一些
富有情感的语句)
建议:讨论后,每组重点就一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并相互补充。
3、读4—6段,思考:
1)作者怎样是描绘朔方的雪?它引起了你哪些联想?
(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2)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精魂”凝聚一种坚强)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也可以这样分析,“南方的雪”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理想。我们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现实生活来理解。)
5、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1、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展开想象,以“雪”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3、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的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的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
(2、3题可根据学生实际选作)
点评:本教案设计内容简洁,思路明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体现,同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朗读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整体感悟,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既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又受到高尚品德的启迪。(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家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