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3 22:3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测量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测量教学案例》。

第一篇:测量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测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用眼看、用脑想、用心估、动手量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明晰常用长度单位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估计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多样的。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估计的方法。

难点:对长度的估计。

教学准备课件、盒子、估计学习单、“我是估计小能手”的标志、彩带等。

教学场景布置学生周围有一些长度分别是7厘米、3毫米、2分米左右、3米左右的物品,以及剪刀、线、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1.师:在长度单位这个家族中,咱们已经认识了哪些? 生:我们已经认识了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2.师:1毫米有多长:谁能比划一下?(一学生比划)师:那么1厘米、1分米、1米呢?(众生依次比划)[随想:通过组织学生比划l毫米、l厘米、1分米、1米,唤起学生回顾曾经学习过的识,进一步明晰常用的长度单位,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材料:四条不同长度的彩带:120厘米、90厘米、70厘米、30厘米、一个礼盒)1.师出示四条不同长度的彩带和一个礼盒(实物)。

师:大家学得真好,小朋友,开学到现在,大家都在争做助教级的小小数学家!蔡老师想给每一位评上的同学发一份奖品,已经包装好了,只是还想在上面用一根彩带美化一下,你看就是这样。(再出示课件)全体学生了解信息。

师:现在有四种不同长度的彩带,不考虑颜色,你认为选择哪一根比较合适? 生1:我想选择第二根。

生2:我想选择第三根。

生3:第一根太短了,第四根太长了,我认为第二根或第三根都可以。

师:大家认识统一了,这根太短,而那根又太长,那么剩下的这两根究竟哪一根更合适呢? 2.教师提供信息。

师:再给你一点提示:假如这个盒子的宽是10厘米,高是5厘米也就是厚5厘米,蝴蝶结是40厘米,现在你获得了什么新的信息?(课件演示)生1:我知道了这根带子的长是70厘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10+10+5+5+40=70厘米。师:谁听懂了? 生2:他的意思就是宽是10厘米的有两条、高是5厘米的也有两条,再加上蝴蝶结40厘米就是70厘米。3.教师抛出问题。

师:知道需要70厘米长的带子,那么,哪根带子是70厘米左右的,这节课让我们来做做估计小能手吧!(出示课题)随想:教师提供不同长度的彩带,让学生根据礼盒的大小选择带子,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估计的必要性,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课题,使学生学有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探究估计的方法 1.出示估计建议。

师:先来看看估计小建议吧!出示:请独立思考估计方法,并进行估计,然后在组内交流(你是怎样估计的).准备全班交流。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后,与特别需要辅导的同学共同探讨。『随想:提倡独立思考后再合作交流、全班交流,避免了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鼓励人人动脑想,人人开口说,互相提示、互相补充,为师生、生生、组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3.组织交流、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估计方法适时板书。组1:我们小组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先对折几次,估计一小段的长度,再算一算。师:你们认为一小段比较容易估。

第二种方法是我的一柞大约是一分米,用自己的手去量一量共有多少柞。

师:用你的手作尺子,真方便。

组2:我的一个食指的长大约是5厘米,用食指去量一量。组3:我们还有补充:1米大约有这样长(一边说一边演示),这根绳子与1米进行比较,大约是70厘米。

组4:我们组一位小朋友的尺子是20厘米,我们估计这根带子大约有4把尺子不到一点点,所以我们估计有70厘米。

师:是呀!对自己的尺子有多长再清楚不过了,以它为标准真是好办法。

组4:我个人还有一个办法:我们家一只钟的长是30厘米,这根丝带大约有两个多一点,所以我估计它有70厘米。师:你对它有很深的印象?生点点头。

师:真没想到,你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估计方法,有的通过对折先估计一小段,有的利用自身的尺子,有的与一米进行比较,而且有一点你们都想到了一起,都要选好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再来进行比较估计,对吗?(板书:选好标准)师:让我们实际测量验证一下吧!(一生上台测量)[随想:学生在从估一量一估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带子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试图让估计的结果近乎精确]

四、实践活动

1.自由选择伙伴、选择物品进行估计并填写一份估计学习单,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自主选择物品开始估计。

师:这些方法挺管用,在实际生活中,当不需要精确测量一个物体长度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估计的方法得出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那么你现在最想估计你旁边或者周围的什么物体呢? 生1:想估计桌子的长 生2:估计凳子的高 生3:估计黑板的周长生4:老师手上的粉笔 生5:黑板的厚度生6:窗帘的长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接下来可以自由选择伙伴。

任意选择黑板上的三个进行估一估、记一记。我们是估计小能手 物品名称 大约有多长? 2.组织交流、评价并给个别同学颁发估计小能手的标志。反馈:

生1:我与××小朋友合作,我们估计的是桌子的长大约有1米,柜式空调的高大约有2米,估计凳子的高大约有5分米。

师:你们是怎样估计的? 生:前两个是用眼睛看的,第三个是与刚才70厘米长的带子比较的。

生2:我们也估计了桌子的长大约有1米,我们还估计了这个多功能厅大约有3米高,桌子的宽大约3分米。师(用米尺量一量验证后):还真的差不多呢!生3:我们估计黑板的厚度大约5毫米,落地窗帘的长大约也是3米,窗框的宽大约1米。

师:对于他们的估计结果,哪一个你需要验证一下? 大部分学生:黑板的厚度。

师(用学生尺量一量验证后):你们也估计的比较准,真了不起!生4:我们还估计了一支新粉笔的长度大约是6厘米。

师:有估计粉笔的吗? 生5:我们估计粉笔的长度大约是7厘米。

生6:我们估计粉笔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多。

生7:我们估计粉笔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

教师指名用尺量得,确实是5厘米。

教师给生7以及他的伙伴颁发估计小能手的标志。师:谁还想做估计小能手。

众生情绪高涨。

3.组织分层练习:自由选择,用自己想到的可行方式表示长度。师: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或者找出以下的长度:3毫米、7厘米、2分米、3米。出示活动建议:自由选择——听音乐活动——准备交流。学生在课前布置好的教学场景下听音乐。

4.组织交流、评价并再组织全班学生用画的方式表示7厘米长的线段。

生l:我找到了3毫米左右的钉子和光盘盒子的厚度。生2:那个花盆的高大约是2分米。生3:我们这个多功能厅的高大约有3米。生4:我和两个小伙伴手拉手围一圈大约有3米长。生5:我剪了一根2分米长的绳子。生6:落地窗帘的长是3米。师:量了一量。

生7:老师奖给我的估计小能手的标志大约是7厘米。生8:我画了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师:你不用尺,能画7厘米长的线段,还有谁会? 众生独立画一画,再用尺量一量。

5.老师依次给找的或画的比较接近精确值的同学颁发估计小能手的标志。

师:我也找到了一个(自然地走了6步),是多少呀? 生l:我知道老师走了3米。

生2:是的,是的,因为蔡老师是沿着桌子走,走了三张桌子(布置教学场景时用桌子围了一块教学区域),每张桌子大约有l米长,那么就是3米。生3:老师走了6步大约是3米,那么4步是2米,2步是1米,1步是50厘米也就是5分米。

师:是的,我的步长大约是50厘米,你的步长是多少呢? 生自然地在座位边跨了一步又作了估计。生1(矮个子):有30多厘米吧。生2(中等个子):我的步长40厘米左右。生3(班级最高的):跟蔡老师差不多。

师:看来不同的个子,他们的步长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咱们还可以用自己的步长估计比较远的一段距离。

[随想:从学习内容体现了小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在落实目标上也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状态下主动地投入学习]

五、总结反思

师:时间过得很快,该要下课了,咱们来填填收获 卡吧!请你用手势表示。

课件依次出示 我的收获卡

(1)今天你学得开心吗? ●●●()●●()●()(2)这节课,你积极参与了吗? ▲▲▲()▲▲()▲()(3)你是几星级估计小能手? ★★★()★★()★()教师给三星级估计小能手颁发标志。

师:看了大家的自我评价,我还想听听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l:我能估计一些长度了。

生2:我学到了估计的一些方法。

生3:用自己的步长可以估计较长的距离

生4:听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生5:我是三星级估计小能手。

师:你还有什么遗憾吗? 生1:时间太短了。

生2:我估计的还不够准。

生3:我还没有深入地研究估计。

师:我最大的收获是再次能和喜欢思考、积极探索的同学交流、对话,知道了估计的方法有很多,我的遗憾是还有一些同学没有回答过问题,没有展示自己的成果,让我们把遗憾在下一次补上吧!

第二篇:测量平均速度教学案例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案例

发展河乡中学

周凤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每组需要:

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激流勇进 【设疑】

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板书】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2、实验设计

【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思考讨论】

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

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

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小结】&【板书】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 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

学生讨论、回答: 生1:越来越快 平均速度 生2:公式v=s/t 生3:测路程和时间; 生4:刻度尺、停表 【温馨提示】

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1)S1,t1,(2)S2,t2,2、实验设计

【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

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把S1和以后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②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的时间t1 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 ④将金属片移到(),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第三步】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你能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试一试。路 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S1= t1= V1= S2= t2= V2= 【第四步】明确实验分工和配合

一个实验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你们商讨一下,每个同学负责哪一个工作。

组内分工建议:一人释放小球并下达计时指令,二人负责记录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间,一人负责记录数据。(设计意图:“可靠”、“准确”、“方便”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 答案: ①刻度尺 ②秒表 ③v=s/t ④斜面中部

设计表格,完成后提醒学生可以把数据记录到课本23页的表格,但要注意带单位 要求小组成员全员行动,禁止个别同学充当“观众”。学生小组自由分工,相互协作,为实验做好准备

3、进行实验

【尝试性实验】

为了实验测量准确,数据有效,正式实验前老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几次。PPT展示:按下图安装、调整,观察小车的运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

重点练习秒表的使用:释放小车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

(设计意图:排除实验中不成功的各种因素,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正式实验】

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安照实验步骤 进行操作,把数据填入表格。

1、测全程

2、测上半段

3、计算

(设计意图: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按照要求动手实验,各司其职进行演练

(建议:如果没有合适的金属片,学生的书立也可以代替,反扣在斜面即可)温馨提示:

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按照分组,学生实验 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提醒记录数据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成果展示】

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有实物投影,直接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

路 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S1=0.6 t1=4 V1=0.15 S2=0.3 t2=2.5 V2=0.12 【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 【引导分析】v2和v3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根据这个关系,分析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什么运动? 【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设计意图: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学生展示、汇报 学生讨论,得出:

根据公式:

学生计算后 回答:v2

学生回答: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5、交流与评估

【引导启发】

请同学们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请大胆提出来。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3.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与评估,养成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反思能力,学会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学生交流与评估,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见附件1)

6、扩展性实验

7、科学世界

【播放视频】

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通过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和计算机连接后,可以直观显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变化。

【尝试实验】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

(设计意图: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读一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24页阅读“超声波测距”,了解测距的原理。

(设计意图:了解测量速度的其它方法,开阔视野。)观看视频,思考测量速度的其它方法

同时试着分析计算机上的速度-时间图像

有条件的学校可选1-2名学生在传感器前面行走,观察速度变化情况

【温馨提示】

这里的340m/s和超声波的概念可以简单告诉学生

学生阅读课本,交流测距的原理:S=vt/2

三、课堂小结:

(2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课件展示,见附件2)学生讨论

四、课堂检测 师巡视、讲评 完成当堂检测 见附件3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5动手动脑学物理1-4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所用的时间t1和t2,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路 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S1= t1= V1= S2= t2= V2=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教学反思】

阅读了大量的素材,发现这节课的内容,人教版注重平均速度的测量,而其他版本还要求学生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其实在拓展性实验中就体现了,但没有直接说明,我觉得老师在上课讲这部分时不妨渗透一下这个概念,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的速度就是瞬时速度。这是一节典型的测量实验课,所以要符合物理实验课的要求。我从自己上课的实际出发,本着常态课的思想来梳理的教学思路。

一、案例的“亮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用视频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次进实验室,学生好奇,个别同学不服从管理,毕竟看到器材就想“动手”,课堂纪律才是这节课成功的保障。如果学生不听指挥,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就会遇到困难。另外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的弱项。附件1: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参考答案: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参考答案: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4.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5.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附件2:

附件3: 课堂检测

1.小明为研究蜗牛的爬行速度,他让一蜗牛沿刻度尺爬行。蜗牛由A位置爬行到B位置(如图所示),共用时20 s,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 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 给信息回答:

SAB= 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填“大、小”)

3.一个物体沿平直公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4.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1.5m/s B.2m/s C.1m/s D.2.5m/s 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 m/s的速度行驶500 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100 s。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第三篇:《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

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

旬阳县金寨镇中心幼儿园 朱忠艳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2.难点:(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故事导入。

二、基本部分:

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学《有趣的测量》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致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工具进行测量,也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测量的结果。在活动中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整个活动,尽力体现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大多数孩子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四篇:电阻测量案例

“电阻的测量”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运用,既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本单元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总结,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学生在初中做过“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当然不能仅仅是操作的重复,要考虑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电阻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能说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来源;会用伏安法测定给定电阻器的阻值。

⑵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方便。

三、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启发、讨论、实验、分析、总结等综合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误差分析、实验设计、动手实验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作为物理课,应体现以实验为主,从实验结果入手进行误差分析及电路的选择、思考与讨论,从而加深了对伏安法测电阻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⑴投影仪和投影片;

⑵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干电池若干、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电阻器是组成电路的主要元件,在各种电路中都要用到它,通常要知道其阻值的大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其电阻的大小呢?(测量)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原理、所需器材,并设计出电路图。

问题1:利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电阻?

问题2: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个别提问)

问题3:需要什么器材;各器材有何作用?(个别提问)

问题4:请设计出一个电路图(学生练习,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把图画出来)

2.电流表外接法及内接法的误差分析。

问题1:两种电路有何差别?(学生比较、回答)

问题2:两种方法测量电阻都存在误差(学生分组实验)

问题3: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电流表测出的电流比通过电阻R的电流要大一些,所以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电阻计算出的电阻要比真实值小些;由于电流表的分压,电压表测出的电压比电阻R的两端的电压要大一些,故采用内接法所测电阻比真实值大一些。)

3.测量电路的正确选择。

在外接法中,由于R测= RRV/(R+RV)=R/(1+R/RV),可以知道,RV>>R时,R/RV→0,R测≈R;

在内接法中,由R测=R+RA,可知,当R>>RA时,R测=R。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测量一个电阻,先得估计或粗测一下电阻的阻值,若Rx>>RA,可选内接法;若R<< RV,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三)反馈练习:

[例1]已知电流表的内阻约为0.1欧姆,电压表内阻为10千欧,若待测电阻约为5欧,应采用何种测量方法。

[例2]用伏安法测定一个电阻,阻值约为10欧,额定功率为2瓦,可供选用的仪器设备有:

电源共有三种:干电池1节,其电动势为1.5V

蓄电池1组,其电动势为6.0V

直流稳压电源1个,输出电压10V

直流电压表共两只:V1量程0-10V,内阻10千欧

V2量程0-30V,内阻30千欧

直流电流表共两只:A1量程0-0.60A,内阻0.5欧

A2量程0-3.0A,内阻0.1欧

滑动变阻器一个:0-10欧

开关、导线等。

要求:选取规格合适的仪表器件,组成正确的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⑴、⑵

板书

十二、电阻的测量

1.方法:伏安法

2.原理:R=U/I

3.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

⑴电流表外接法:电压真实值,电流偏大

据R=U/I,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⑵电流表内接法:电流真实值,电压偏大

据R=U/I,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4.测量电路的正确选择:

当R>>RA,采用内接法。

当R<< RV,采用外接法___

第五篇:《长度的测量》教学案例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案例反思

鱼跳小学崔强

本节是“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第二课时,学生们已经对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测量误差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已完成了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的家庭作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

我先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一组数据:某同学对一物体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为:2.98 cm、2.97cm、2.99 cm、3.21 cm、2.97 cm。请同学们计算出这一物体的长度。在我写3.21这个数据时,听到有一位同学发出了“嗯?”的一声疑问,我立刻追问:“谁有疑问?”马上有一学生回答:“老师,这个数据是不是写错了?”这正是我写这组数据的用意所在。接着我通过这组数据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应该怎样处理3.21厘米这个数据:这是一个错误的数据,应该除去它,另外的四个数据加起来再除以四,便得到了正确的结果。由此使学生们对“误差与错误”能正确区分,也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怎样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

对于它们的平均值2.9775cm,也要提示他们这个不是正确答案。最终结果应该和题目中的数据一样保持两位小数。所以2.98cm才是正确答案。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就“怎样估测长度”展开讨论,对比刻度尺上1mm、1cm、1dm、1m与身体的那一部分或身边的那些物品相对应。接下来的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每个同学都在用心地查找,尤其是那些平时对学习感到乏味的同学显得格外活跃,而且我还发现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一点不比其他同学差,因此尽量找这些同学发言,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信,并且尽量使他们的兴趣保持得更长久一些。经过同学们的积极发言,我给学生总结与上述长度相对应的物体,并板书在黑板上“铅笔芯的直径约1mm、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约1cm、掌心的宽度约1dm、成年人的大腿长约1m”。

紧接着是学生的测量活动。我布置了两项内容:

⑴用刻度尺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

⑵用刻度尺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通过这两个例子来给学生补充两个特殊的测量方法“辅助工具法”和“化薄为厚法”。要求学生先拟定出实验方案,自行分成小组,完成两个试验的前后顺序不限,但人员不要过于集中。由于在学生们进行活动时,我比较注意那些积极参与者,并给与更多的指点和帮助,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可还有一些同学就显得比较被动,对这些学生我反而给与的帮助不够,致使这部分同学没有完成测量任务,甚至还有一些“袖手旁观”者。

课后我反思一下,觉得在课堂上我还是能够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因为这些与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大的区别,而恰恰欠缺的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怎样驾驭整个课堂,如果我在学生的实践中把关注的焦点更多的落在那些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上,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就不会出现“袖手旁观”者,或者根本不参与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特别注意: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这个问题提出来,也是为了和同行们交流、探讨,把更多的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全体学生上。

下载测量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测量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动态几何测量教学案例两则

    动态几何测量教学案例两则 彭翕成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 几何学是数学最古老的分支之一,相传起源于土地测量。近些年,测量之风在中学教学中相......

    《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案例

    《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案例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4节 【课堂实录】 一、复习提问: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那么什么密度?它的单位是什么? 生:......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学设计案例(5篇)

    第四章 相似图形 7.测量旗杆的高度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初步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特......

    工程测量(测绘案例分析)

    1.地形图的地形要素指什么?等高线有什么特性? 地形要素包括各种地物(以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表示)、地貌(以等高线表示)。图内注记要素和图廓整饰要素。等高线特性有......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1 本课在上课中有如下问题:1、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帮助学生......

    “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富锦市砚山镇中心小学 杨秋迪 《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测量教学反思 篇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的最直接动力。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或从社会关注的物理教材有关问题中选择探究性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