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教学教案(范文模版)
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特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明确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做的工作。2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分析我国社会生活中违反计划生育,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现象,逐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觉悟目标: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积极地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并坚持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做斗争的良好情操。
【复习重点】 扎扎实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复习难点】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对科学发展观的解读 【复习方法】 启发、讨论。【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回放
1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是什么?(见教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正确的理性选择”)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促使经济持续发展 重点理解
(1)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内容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怎样才是协调发展?(以“杀鸡取卵”为例)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让当代人有鸡蛋吃,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而 且要把鸡养好,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它要求人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不为某个局部的利益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篇: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出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后多次提出并加以完善,最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得到完整定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简洁、明确,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国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了“为谁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回答了“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其内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整体推进的发展观;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如温总理所说:我国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包括教育、科技、卫生。我们的目标不是几十年,而是一代人,几代人、、、这话虽然简单,但是它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想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经路
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总体环境的恶化,人类已经被自己逼到了一个必须做出历史抉择的关头:人类或者依然坚持传统发展理论,从而使自己进一步走向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危险的境地;或者与传统的发展理论彻底决裂,用一种新的理论探讨并建立资源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生活在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之中。基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和造成环境恶化根源的深刻理解,在总结以往人类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理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当前人类解决环境问题、走出发展困境的正确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在时间上,它体现着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的统一;在空间上,它体现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在文化上,它体现了理性尺寸与价值尺寸的统一。可持续发展观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人的生产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包含着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态持续性原则”;二是“经济持续性原则”;三是“社会持续性原则”。强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关系、贫困、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能源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少之又少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排名很靠后了。中国发展新能源,多年以来都在强调发展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在两年多以前,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我们强调要发展太阳能、风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在多年以前就开始。我们连续三年,风电的装机容量都是成倍、翻番地增加。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不影响人类子孙后代之发展的发展,即在追求经济增长时不能破坏环境,不能肆无忌惮地开发和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源和能源,不能灭绝生物物种,这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变革,一经提出便很快在全球形成共识。科学发展观为实践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新的含义。全面是指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法展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法展进程的持续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方法手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针对我国现实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经济发展要走低消耗、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认可的发展战略和发展
思想,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指导我国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四、总结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就是一部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变迁的历史。从1895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开始,经济的发展就与石油的兴起和能源危机相伴随,世界能源系统已锁定了化石能源,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世界长期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能源技术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到由市场力量引致的技术变迁,再到现在的有公共政策主导的面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系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趋于和谐与理性,在此背景下,我国未来的能源之路必须走创新之路,完善能源政策,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必须实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策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好的可持续的新型的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做到如温总理所说的成为一个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道德水平高的,谁也战胜不了的国家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
引领西部经济大开发可持续发展
提要: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就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及目标作了初步的探讨。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这一切将为中国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经济从此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发展更快,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了,于是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方针。为此,决定对地区发展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入世”后的西部,要想把握好这个机遇,只有借助科技的威力,完成从传统经济形态到现代经济形态的转换,因此,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符合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一、战略原则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西部大开发的终极目标应该着眼于改善西部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西部地区疆域辽阔,有些地方人口分布极为稀薄,如果开发活动面面俱到,散布于一切空间范围,势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大开发的总体成效和西部多数居民的整体福利大打折扣。因此,西部开发必须首先将优势资源投向人口密集、购买力相对旺盛、市场潜力相对较大的区域,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交通和地理环境也较优越,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二、战略步骤
(一)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增长级”
通过对重点地域、重点城市的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其他大型关键工程项目等的大规模投入全面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孵化出一批强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为西部地区第二及第三阶段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有可起到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刺激消费的作用,有助于区域经济景气的全面高涨。在这一阶段,人均gdp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因此,其增长速度可设定在10%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这样,到2010年,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5%左右。
(二)区域整体竞争实力全面提升,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以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的重点地域、重点城市为龙头,将开发活动向周边中等城市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完成全面调整和优化,西部地区最终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相结合、门类齐全、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框架。各个部门、各个茶叶形成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发挥巨大作用,经济发展实现起飞,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与全国水平实现基本同步。这一阶段,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应保持在8.5%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到2020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3%左右。
三、战略目标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既要以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基本目标为参照,又要密切联系西部地区的实际。与东部相比,中国西部仍是一个人才匮乏、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地区。目前,西部gdp只占全国的19%,人均gdp水平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67%左右;而在“十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增
长速度预计将达7%-8%,然后将保持在7%左右。东部地区本身的底子厚实,gdp和人均gdp的基数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务必采取“跨越式”战略,使西部地区gdp和人均gdp实现超出常规水平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提高西部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经济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中国西部在紧紧把握全球化与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是产生各种不可持续性的根源。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是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当然,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并非只有不利的方面,它可以通过增加有效竞争程度和扩大有效需求规模,带来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减少单位产出的废物排放量,给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西部地区极具人力资源潜力(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数量不少,人才聚集),但却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是西部各地区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越条件,而不能够发挥其作用的根本原因。(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等优势。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逐年增大,使得这里的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国家在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时,有意对西部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力图通过大、中型项目建设带
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在金融支持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各大银行都表示将加大对西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西部市场。但在对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对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知识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管理和保护等问题。(三)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环境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的总体环境状况,突出表现在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不断恶化;沙源极为丰富;荒漠化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贫困,文化、科技、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加之草场过牧,草原被大量开垦;人为的经济性干旱。
以上种种表明,西部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薄弱。至今许多地区的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仍然是只强调生产,只强调眼前经济利益,而未能从环境保护的原则出发,去考虑经济发展,去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的文化教育、环境教育滞后,法制不健全,政策宣传失误,一些具体问题没能妥善解决,都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才能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逢松月.成人高校政治复习教材[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
———论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旅游的开发要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用保护性的资源开发手段来满足最大的旅游需求。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和规划等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
关键词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Abstract The tourism is our country's sunrise industry and the new economical point of growth, plays day by day the vit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The explore of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rationally deploy the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demands, meet the utmost needs of tourism with environment protected methods,W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sources development means to meet the largest travel demand,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unifies the new situation which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and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s, proposed promotion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formulation science reasonable traveling plan certain countermeasure measures.Keywords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目录
摘要................................................................0
Abstract........................................................2 1.1研究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我国旅游业的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1.1.2对我国旅游业产生这些问题的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4
2.1.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4 2.1.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6 2.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8 2.3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9 第三章 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10 3.2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结束语.............................................................14 参考文献...........................................................16
绪 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并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经济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五,并将在未来2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今世界最科学、最广为人们接受的发展理论,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的是旅游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系统总和。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面的目标体系,其已涉及众多的风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活动。但从执行情核心是要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况来看,效果似乎并不是很好。规划中的安排和规定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的可能对开发者的约束力低,保护资源的力度弱,已成为一性,将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的需求个普遍的事实[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历史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共同追寻的目标。可
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整个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以此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内涵就是要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还强调机会、利益均等,正确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即现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这些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所在。同样,它们也适用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领域。
(二)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
标。和谐社会是指“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表现为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富裕型社会;从收入差距较大到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从存在大量失业人员到充分就业;从仍有部分地区、部分群众生活贫困到消灭贫困、共同富裕。其次,和谐社会表现为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劳动、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都是创造物资财富的生产要素,无论是用哪种生产要素参加社会生产,都是对社会的贡献,都要受到尊重,都可获得收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竞争,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此外,和谐社会还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旅游业这一具有明显跨行业性和公众参与性的行业来说,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4]。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
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总体来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5]: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以维护和保护整体的生物支撑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有效利用资源,从而形成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它要求重视旅游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建设,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建立良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环境保护标准,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利用新技术来恢复和重建已经被污染的生态系统,通过保护和重建自然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提供基础条件。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有效增长,更应重视质量的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配置,增加效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经济的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主要强调高速度、高效率甚至高消费的工业化、-城市化走向,而后者主要强调发展持续均衡的生态经济,坚决杜绝环境
污染和生态失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来实现旅游经济的町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稳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综合体现,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自的,所以必须努力实现旅游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与自然生态同栖的社会共同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强化人们旅游生态意识和共同美化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美化旅游资源环境,切实保护目前和未来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自然美的深化和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高层次地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确保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和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确保当代人和世代人都能享有优美的旅游环境.高效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充分满足的旅游需求;确保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鼓励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资源类型和旅游产品互补机率.共同保护.美化旅游环境,共同为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共同享受全世界的自然美景和人类文明.并通过旅游活动,实现旅游资源互和旅游
消费更加多样化和高级化。
3.正确理解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树立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忧患意识.合理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旅游发展规模.切实保持旅游容量动态平衡,高效地利用旅游资源,不断地推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高水平地进行经营管理.从而在不冲击环境生态效益和不损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和旅游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协调.保证旅游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和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
2.3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决策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思想意识偏差。低投入,高产出论既导致旅游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又误导引发了一哄而上办旅游的现象,使旅游企业界出现了“散、小、差、弱、低”的局面,走上了一条低层次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2)”非耗竭性消费“论误导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整体环境的退化。(3}“旅游超前发展”的片面阶段,造成旅游业的病态发展。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就是超越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带动,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2.社会行为者的行为误差。旅游发展追求速度,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发展质量和整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热衷于放肆的促销手段,单一化的经营竞争,过度的基础设施使用,无计
划的市场拓展,贪婪地追求高额利润,忽视客观条件,不利于资源保护。游客利益长期稳定发展,国民环境意识淡薄、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旅游经营者素质偏低;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力、旅游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宏观调控基本上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在微观上又处于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中。
3.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分布的双错位。山水风光多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或东部山区的山区.而山水风光爱好的旅游者多来自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构成了东中部城镇向中西部或东部山区的旅游流。都市风光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或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旅游者多来自中西部或东部乡村居民,又构成了中西部向东部.乡村向城市的旅游流[5]。
三、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1.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在国内旅游界曾一度流行“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说法,影响着旅游开发决策者和建设者的思想。人们之所以会把旅游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旅游资源消耗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其实,旅游业是资源和环境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规划人才和管理人员,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专业素养,提高其对资源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旅游活动过程的完整理解,才能引导现代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未来状态的科学设计,要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与旅游行业的跨行业特点和公众参与性,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必须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系统性原则出发,它不仅要求对旅游功能系统结构、要素结构进行综合设计,还要对其依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又要考虑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更要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区域或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力求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3.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以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的旅游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通过约束旅游者和开发商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从而使当地居民也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开发与管理,促使人们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维持系统,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从美学角度欣赏生态的需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旅游区的资源环境管理涉及到《环境保护法》、《国土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污染法》、《大气污染法》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整治旅游环境,就必须以这些法律法规为武器,坚决依法办事。与此同时,以旅游区、旅游业和旅游者为特殊对象的《旅游法》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很多,环境一旦破坏,生态平衡就很难恢复。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必须在当今环境保护和研究的最新水平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4]。
5.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加强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意识。
首先,使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从思想上意识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旅游环境与旅游效益的相互促进作用。采取合理的手段,使得通过对旅游环境的保护获得优越的旅游条件,进而通过优越的旅游条件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再利用旅游消费所获取的利润反哺旅游环境,从而获得旅游环境和旅游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其次,在政府官员考核中改进旧的“唯GDP至上”政绩考核观,引入“绿色GDP”概念,从政策层面引导政府官员对旅游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视。
6.适当限制游客量,保护旅游资源。
针对旅游旺季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进行设施能力与需求的匹配管理,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引导需求在不同季节、时段的均匀分布;此外,在不破坏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以对游客进行分流,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我国一些风景名胜区已经采取了一些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庐山风景区2005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54万人次,经
过专家实地考察测算,以目前庐山的接待能力,游客数量控制在每年180万人次以内为最佳。为此,庐山管理局出台了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自2006年起,把接待游客数量控制在每年180万人次以内,每天平均不超过5000人次,以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庐山还在山下征地建设疏导游客的场地和设施,实行淡、旺季不同门票价格以调控旅游人数。
7.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丌: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8.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旅游景区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硪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或者采用电动车运输景区旅客。位于旅游景区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间,建筑施工及其他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制订相应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源出现。对于垃圾污染,可以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要求游客垃圾归箱或自行携带出景区,同时要积极应用废弃物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
9.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旅 游者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旅游者中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生态不平衡等负面影响。我们在制订旅游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坚持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在社会上大力普及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理念,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公平的生态文明来调节经济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未来我国旅游业一定能够走上经济效益良好、生态文明显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束语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
参考文献
[1]朱坚强,韩狄明.可持续发展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李翔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6):37—40.
[3]王良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7—70.
[4]林卫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37-43.
[5]李立华.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J].山地学报,2000(7):76—83.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3.3课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凌源市乌兰白中学——张秋江
2009年12月25日
3.3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凌源市乌兰白中学——张秋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特点,明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依据、基本要求。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能力、归纳思维的能力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敢于批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言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难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讨论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教学等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我国人口、环境、资源国情资料,思考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带来的危害。
学生:预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第37个地球日的宣传口号。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Flash《我们同在蓝天下》导入:
师:通过欣赏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的感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过渡,引入新课。)
二、引入新课
师:回答得很正确。同学们从这歌声中能够体会到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担忧,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请看:(预先布置学生课余收集我国的人口资料、资源资料、环境资料)
(多媒体展示)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的图片
师:分组讨论,从你们收集的这些资料和老师收集的资料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活动]:比一比(分小组讨论并进行竞赛)
三、新课探究
(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情(板书)
(要求学生分析资料并自学教材P85——P86)学生讨论得出: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板书)
2、我国的资源状况(板书)
3、我国环境发展的总趋势(板书)
师: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感到深深的担忧:它不但影响着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还危及到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样的现状,要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不让悲剧发生,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略)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又将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板书)(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2003年11月20日,杜秋生与宝山村签订了承包宝山后荒山的合同书。他在自己承包的山上栽了枇杷树,种了绿色蔬菜,山下挖塘养了牛蛙......多年来在他头脑中形成的开发、治理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生态平衡的愿望成为现实。
材料二,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特大水灾的人为原因如下: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蓄洪能力锐减—长江洪灾。师:两则材料反映的生产行为,你赞赏哪种?反对哪种? 生:赞赏第一种,反对第二种。师:为什么?
生:第一种行为注重了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开发相互协调,既发展了经济,也保护了环境;而第二种行为只顾眼前一时的经济利益,没有注重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导致严重的后果。(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
师:材料一所反映的生产行为就体现了可持续生产的思想,而材料二所反映的生产行为是违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现在大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生:是的。
师:下面大家一齐来齐读一下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教师强调关键字。同时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要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板书)师:但是有的同学讲,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应有尽有。更何况现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并不特别富裕,目前最要紧的是把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些,甭管它可持续发展还是不可持续发展。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生:不!
师讲:为什么? 生:(略)师: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持 3
续提高。(多媒体展示沙尘暴)
师:沙尘暴是人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产物。2003年年5月4—6日,我国发生了特大沙尘暴天气,波及新疆、甘肃、宁厦、内蒙古4个省区,造成了85人死亡,失踪31人,伤264人,毁坏房屋4412间,牲畜死亡和丢失12万头,刮断刮倒电杆6021根,农作物受灾560亩,多处公路、铁路因风蚀沙阻运输中断。同学们,在你们生活的周边地区,有没有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给我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例子呢?
生:有。如凌钢周围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已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不注重环境保护,快速发展的钢铁产业,已经使得原来蓝蓝的天空变得烟雾弥漫、清清的溪水变成黑乎乎的臭水,不仅影响当地经济再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生:(......)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也说明,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必要而且极为重要,也只有人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那我们应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呢?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板书)
(要求学生先不要看教材,而且根据这节课已学的知识,发表个人见解,谈一谈实施可持续发展应怎么做。)
生 :要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一起考虑,可以通过开发资源来发展经济,但不要过度,而要协调;还应当考虑人口问题,应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
①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板书)
②实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板书)
③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板书)
师:现在老师把大家见解综合起来,归纳如下: 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我国的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实现良性循环。(要求学生把这段文字齐读一遍)师: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一种战略思想,它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即全面考虑的战略思想。要求人们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还不可忽视控制人口数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当然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本课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你们将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呢?(多媒体展示)“我思我行”(学生回答,略。)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棒!希望各位同学言出必行,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把今天所学的内容,简单地讲述一遍。
(学生板书,小结;根据情况教师适当引导,深化知识目标的落实,并引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板书。)
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靠你我他(板书)
四、课堂练习:
资料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水能、太阳能分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同时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可耕地是世界的1/3,淡水是世界的1/4,森林是世界的1/6,草地是世界的1/3,矿产是世界的1/2,石油居世界第49位。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资源状况?
2、面对资源国情我们应贯彻落实什么发展观?走什么道路?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知识题纲,构建知识脉络
五、板书设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依据或原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2、我国的资源现状
3、我国环境发展的总趋势
二、含义和基本要求
1、含义
2、基本要求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的意图:针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的意图;针对“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的设计意图,又由于这节课内容知识点较多较难,侧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因而教师主要是通过各种资料的观看和讨论让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促进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学中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点评为辅。
2、三维目标的落实
①目标定位准确,符合课标要求,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②便于教学流程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上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组合教材,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一环扣一环,清晰流畅地引导学生顺着2个层次的内容思考、活动、体验,内容全面、具体、适宜。以生动有趣的活动,如flash音乐欣赏、“比一比”等活动,既给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时代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突出。能通过与眼下的热点时事相结合,自然地把“实施可持续发展”落实到位,完成了意义上的建构。真正体现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3、本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突出,参与状况良好,参与面广泛;当学生 5
发现所学习的材料、内容与其学习目的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敏捷,学习时间缩短,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合作探究卓有成效,并把学习本身当成一种享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三维目标中,情感升华、认识升华,最后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堂课不但体现了开放性和综合性,还体现出它的实践性到了真正的理想学习状态,完全符合人本主义教学观。
4、最大的困难:容易把思想品德课上成历史与社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