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5 09:5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党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新世纪特别是头20年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对于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秘写作-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质量和效益。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走弯路或走邪路。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牧业和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加大投资规模,铸就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目前,西藏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援藏省市和社会民间投资,改善城市面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降低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科技人才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城乡结合的科技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要根据资源优势和经济现状,找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切入点,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实施旅游、藏药、食用菌保鲜加工、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实施“科教兴地”战略,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巩固“普六”成果,大力推进“普九”步伐,积极发展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文化管理的方针,打破政府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疏通渠道,广辟途径,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经营,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结合防治非典和传染病控制的实践经验,集中人力和财力,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等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入开展以“改陋习,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增强全民卫生防疫意识。五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全民素质。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以健身点、健身苑、公园、广场为主,建立群众健身活动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形成全社会关注体育,各族人民崇尚体育的良好氛围。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加强“三条保障线”的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针,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真正消除贫富差距。我们党虽然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但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等种种原因,农牧民收入增长仍然十分缓慢,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势头,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减轻农业发展所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费制度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农牧民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能力。要全面提高以农业粮食生产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注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更好地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和机遇。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交通、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使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块宝地得到永续利用。要严格依法保护环境与生态,加强林政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盗伐滥伐、盗运盗卖木材、擅自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启动防沙治沙工程。要在城乡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坚决杜绝滥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科学规划砂石采挖地点,使砂石的采挖成为治理河道、疏通水流的一项有益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同时,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避免重复建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五)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因利势导,与时俱进,提出发展要坚持“五个统筹”。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之所以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坚持了改革与创新,关键就在于坚持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适应世界格局多样化发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领导干部政风建设科学发展观对加强领导干部的政风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不了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好、实践好、贯彻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方针,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自觉性,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解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发展观念。这里所说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开辟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道路,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文明进步。我们看政绩,就是要看有没有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速度怎么样,发展的内容是否健康。对领导干部而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应该出政绩。不老老实实干工作,踏踏实实为官,就无所谓发展,不发展,就无所谓政绩。因此,我们要认认真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干出政绩,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信任和拥护。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群众观念。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干事业、出政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的根本利益就是增加农牧民收入。衡量政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不是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工作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的。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干出一番事业,在事业中干出政绩。在干事业,出政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精神一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现阶段的国情和区情。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下乡调研制度,带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求实效,讲实话。要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要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在艰苦的条件下干事兴业。

第二篇:必须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必须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发展创新的眼光和思维,树立“快乐生活、激情工作”的理念,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励人才干好事业,充分调动全体国税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努力实现国税人员和国税事业的共同发展。

(一)重视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提升干部职工的向心力。

人是有情感和需要情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之一,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爱融人,把情感融会于道理之中,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干部职工工作激情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局把重视干部职工思想建设,提升干部职工的向心力作为管理的工作重点相当重要。当前,针对我局国税干部队伍的特点,我们做到“三抓”:

1、抓经常,靠细致的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坚持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征管。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征收管理等具体业务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基层、上一线、到现场,及时把握干部职工的思想脉搏,针对出现的思想问题对症下药、引导其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贴近生活。思想政治工作者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不是把干部职工“拉出来”教育,而是主动“贴上去”服务。针对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不良思想情绪等问题,认真细致地做好排解纠纷、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等工作。三是贴近家庭。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向每个家庭,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家庭,千方百计为干部职工排忧解难。

2、抓载体,靠立体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通过有效的载体和方法,来渗透到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学习当中。一是以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坚持从满足干部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内涵、情感色彩和活动品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吸引力。二是以国税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国税精神、国税核心理念、国税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心设计国税形象,增强干部职工的爱岗敬业意识。三是以党内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单位上大课、支部上党课、党小组开展党日活动等形式,坚持不懈地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在领导和中层干部中,利用中心组组织学习讨论、民主生活会等形式,督促落实好“一岗两责”等措施,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当好表率。在党员中开展党员“责任区”、“先锋岗”等活动,让党员同群众结对子,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行动上影响,将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员周围,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四是以理论研讨为载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实践,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支撑。围绕工作实际,把群众关心的热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作为研究主题,集中力量攻关。坚持“走出去”学习借鉴,“请进来”开拓思路,“沉下去”掌握实情,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形成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思路,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

3、抓典型,用榜样示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提倡人格力量的影响作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产生于现实生活、来源于干部职工身边的先进典型,有着“可敬、可信、可学”的特点,大力挖掘、总结、宣传国税系统的先进典型,有效提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可以达到“树立一个典型,带出一支队伍”、“宣传一个人物,推动一项事业”的良好效果。

(二)完善三项管理机制,激发干部职工的战斗力

1、完善用人机制。一是干部实行竞争上岗。竞争才有活力。因此,我局党支部一班人尽可能地给干部提供发挥能力的舞台,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树立了“看主流、看素质、看发展、看实绩”的用人观念;建立一套干部岗位交流工作机制,要求每个干部在日常学习中,必须掌握本职岗位以外的1-2个岗位的业务知识,对不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干部,在评比表彰、考察考核时予以惩戒。充分利用“鲶鱼效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2010年全市机构改革中,我局通过“一考两推一述”方式选拔中层干部,7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分局领导岗位,激活了干部队伍。这种不讲资历,注重实绩,唯才是举的干部竞争上岗形式,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提高了选拔干部的透明度,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激发了干部的进取意识,倡导了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精神,使干部队伍的活力显著增强,不仅为整体工作提供了人力保证,也在全局范围内形成了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良好风气。二是坚持干部定期轮岗制度。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局坚持对一般干部和重要岗位的人员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换。使一般干部始终处于对新的岗位技能、新的岗位工作的学习和适应之中,始终保持对新的工作有新鲜感,对现有岗位有危机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超过三年,就容易产生惰性,形成思维定势,难以创新。如果及时调换岗位,就会获得新奇感,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活力,交流和轮岗是比较有效而且操作成本较低的一项措施。因此,我局作出硬性规定,每个部门内部干部原则上每隔三年轮岗一次,特殊岗位每隔五年则必须轮岗,近三年来,我局5名中层干部、8名一般干部进行了岗位轮换。三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我局按照科学、精简、效能的原则,归并现行内设机构,合理划分、配置机构职能。再根据机构职能和业务量的大小,公平、合理设定工作“职位”,明确工作职责和相应的标准、具体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评办法。根据“职位”的相应要求,配置合理的工作人员,做到人事相宜,努力消除工作职责分配上的 “苦乐不均”和“鞭打快牛”现象,营造公平的竞争基础。

2、完善激励机制。个人成就感能够帮助人们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并有勇气和动力去面对未知和挑战,使得人们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现。人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很需要周围人对他的肯定,否则就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泄气,对工作失去激情。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则工作的乐趣就无从谈起,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更大的反展,很难想象员工如何会有活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运用激励的手段,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民主激励。在局党支部研究重大事项时,如办公楼装修、干部人事调整、制定教育培训计划等我局都先征求意见,然后按照反馈的意见合理进行调整,让分局干部职工充分享受主人翁地位,增强自豪感,调动了工作热情。这种党支部和广大干部共同研究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不仅能提升工作绩效,而且让干部职工体会到单位对自己的认同和接纳,提高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二是情感激励。感情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我们基层国税部门应多关心干部职工的日常生活、精神需求,使他们在融洽的氛围中心情舒畅地工作。事实证明,感情投资有时比奖金更能唤起人们的工作热情,更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感情投资,牢牢抓住一个“心”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互相交心。近年来,我局推行领导干部谈话制度,党支部成员定期与干部进行谈心活动,了解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全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人性化、亲情化的措施,激发了在职干部投身事业、无私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分局内部思想统一、步调一致,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和谐局面。三是荣誉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国税干部也是一个自然的和社会的人,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在保障其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应着眼于保证税务干部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这就要求国税部门在重视对干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荣誉的激励作用。我局每年都组织开展业务能手、服务明星、工作创新单项等评比活动,对在单位开展的各类专项检查、竞赛活动和重点工作中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干部,实行重奖,让真正干活出力做贡献的干部受表彰、得实惠、有威信。

3、完善考评机制。一要坚持考核制度。我局建立健全岗责制度和考核办法,对干部职工的“德、能、勤、绩”四大考核指标量化、细化,干部的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由过去领导凭印象,拍脑袋,改为凭直观的分数来定夺,建立起公平、公正、客观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杜绝人为因素,让干部职工心服口服,从而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对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要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按时进行考核,使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二要奖惩兑现。在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打破平衡,铁面无私地运用奖罚措施奖功罚过,明断是非;要奖罚分明得当,有明确的标准,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尺度,奖罚错位或失度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要公正无私、不分亲疏,该奖的则奖、当罚的则罚,才能使奖罚成为有力的激励和抑制手段。我局每月将干部职工个人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由分局按个人工作业绩考核情况挂钩发放,该扣分的扣分,该罚款的罚款。最大限度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达到公开、公平、公正。三要推行末位淘汰制。每年都要对全体国税干部采取政治业务考试、工作出勤考核、民意测评等三种形式的检查考验,综合评分最后三名干部就是末位淘汰对象,要无条件地轮换担任其他勤杂工作,从而增强每一名机关干部的工作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提高干部职工的凝聚力。有人说,一辈子是否真正幸福主要看生活是否快乐,工作是否快乐。而工作是否快乐关键取决于能否在一个和谐、平等、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取决于领导的工作艺术,领导者应重视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一,要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是培育现代化的国税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局坚持以“文”育人、以“文”优化人,使党员干部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领和熏陶下,逐步形成和优化价值理念、利益取向和心态结构。坚持开展“争做时代先锋,建„十一五‟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在全局形成“学法、知法、用法”的热潮,使干部认真算清政治账、经济账、法制账、家庭账、良心账,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职工防范廉政风险的能力;开展“国税干部职工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并成立了国税文化兴趣爱好活动小组。兴趣活动小组通过开展“爱国歌曲大联唱”、“贺新春”趣味活动、春节联欢晚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党员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大家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税务事业发展中。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按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要求,在硬件上,配齐、配好必要的办公设施和执法装备,最大限度地改善办公条件,在办公环境上我局在所有过道、办公室、会议室放置花草,每个办公室最少放置一盆盆景;所有公共环境桌面一律不允许摆放杂物,报刊、文件、纸张,一律要求入柜;张贴悬挂反映国税精神文化的图片、标语口号、名言警句、书画等营造家庭式的温馨氛围。在软件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和谐人际关系,让干部变被动压抑地工作为主动快乐地工作,达到“工作并快乐着”的理想状态。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领导者要努力办好基础设施建设实事,解决干部职工实际问题,让干部职工在分局工作安心、生活安居、思想安稳,切身感受到分局“大家庭”的温暖。我局重点改造了办税服务厅,建立小食堂、小健身房、小读书室、小庭院(花园式庭院)、小菜园(党员蔬菜基地),建设乒乓球室、篮球场、羽毛球场,建好单身宿舍和休息室,配备必要生活用品,为职工提供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员工在分局亦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

第三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共中央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面向新世纪、新阶段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类社会要不断前进,经济要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1962年,鲍尔丁提出的著名“宇宙飞船理论”,可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引发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标志着循环经济的诞生。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即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

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扩展成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问题。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选择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 的关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物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就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等途径,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是建立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为目标的新型价值体系,变革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实际出发,理清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以优化资源利用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并在规划中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切实

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使各方面的工作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合力。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结构调整既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做好规划指导,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建设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形成单位企业内小循环、园区(块状经济)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并逐步纳入省、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循环体系。工业集聚区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布局、规划、建设,形成支柱产业之间高关联度,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努力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提高质量效益中求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

用的产业链,使原来那些“被放错位置的资源”在产业链中适得其所、变废为宝,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逐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综合利用秸秆,大力发展沼气工程,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健全政策机制,为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范、引导、鼓励和支持为主要内容,加快研究制定地方性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帮助企业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

性生产方式,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企业管理,完善各项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节奖超罚,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

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循环经济效益。降耗增效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而效益的实现和提高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目标就无法实现。要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要求,积极组织和引导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研究解决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争取在一些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共性技术的攻关力度和产业化示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实现循环式生产。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推动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企业要确立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和实施示范工程,带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需要试点推动、典型引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创新,从生产、消费、回收环节,从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城市到农村,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树立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交流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争创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积极创建生态城市和村镇,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

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将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结合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污水与垃圾处理能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环境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的、节约耕地的生态型村庄。在全社会树立资源节约型价值观、消费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着力搞好资源节约,杜绝资源浪费,真正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相统一。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

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使全社会都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思想基础。加强循环经济教育和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产品竞争力。

第四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战略思想。

一、作风建设必须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作风建设为什么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从根本上说,是由作风建设的规律性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决定的。

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也历来重视对作风建设规律的研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既认识到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也认识到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内先后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几乎葬送了党。这些错误的形成,与主观主义、家长制作风直接相关,也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恶果。为了纠正这些错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这个中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这就从根本上清算了错误路线,确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巩固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任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党的任务与党的作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要靠党的优良作风来保证;另一方面,作风建设须臾不能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如果作风建设离开了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那就既没有价值和意义,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的逻辑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要靠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来贯彻落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风建设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既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当前加强作风建设的紧迫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未放松过作风建设,十一届五中全会、十二届二中全会、十三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四中全会、十五届六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都专门对作风建设作出部署。我们党之所以长期执政受拥护、千锤百炼更坚强,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好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不良作风,或轻或重地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本来,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进步,有的人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科学发展观讲究按照规律办事,有的人却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有的人做事却偏偏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科学发展观注重协调发展,有的人在工作中却总是畸轻畸重、忽视协调;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实效,有的人却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的,有的人却背离这个基本要求,好大喜功、脱离实际,等等。显然,如果不能认真解决上述作风不正的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面向全体党员的要求,但首先的和主要的,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这是因为,“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事实正是如此。近年来,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些重要思路和措施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就作风方面的原因来看,主要问题不在那里的普通党员干部和群众,而在那里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一般干部的榜样,上级是下级的榜样。上级领导干部作风好,就会在下属那里潜移默化地带出好的作风,无形中约束下级不能恣意妄为。领导干部自己作风好,也便于管理下属,批评也好,教育也好,处分也好,都能够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否则,“己不正,焉能正人”?胡锦涛同志突出强调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确实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端正思想认识,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一般地说,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正确的实践。一些领导干部所以在实践中缺乏转变作风的自觉性,表现不出好的作风,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是一个基本原因。在他们看来,领导干部是抓发展“大事”的,作风属于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的问题,即使有些不足也无损于大局。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目前一些领导干部的身上存在着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等突出的作风问题,早已经超越了“个人”范围,成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发展大局的大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警惕、不抓紧治理,就会极大地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一再证明,作风是无形的力量,能够发挥出难以估量的巨大社会作用。领导干部有好的作风,能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党立于不败之地;能够使科学理论同实际情况正确结合,推动党的事业健康发展;能够使党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今天,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领导干部作风好,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和谐的强大社会力量;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防微杜渐,自觉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只有这样认识和理解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转变作风。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明确当前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总要求,找准转变作风的切入点。作风建设是一个实践过程,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对领导干部不良作风进行整治,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找准切入点,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具体地说,就是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一是从勤奋好学做起,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干部的本领。

二是从密切联系群众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从真抓实干做起,不尚空谈,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抓好工作落实上狠下功夫。

四是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做起,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

五是从令行禁止做起,顾全大局,坚决维护中央的政令畅通,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

六是从发扬民主做起,要心胸开阔,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平等待人,乐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不同意见,自觉接受监督,与大家团结共事。

七是从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做起,时时处处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防止手中的权力商品化、庸俗化。

八是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做起,讲操守,重品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转变作风的针对性。作风建设重在“做”。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面对作风建设,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只能从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盲目地“随他”、“从众”。有的干部长期做领导工作,高高在上惯了,不注意查找自己作风方面的问题,下属碍于面子又不愿指出问题,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放下架子,真正把自己放在普通党员干部的位置上,严于律己,广泛听取意见,重新审视自己,深入解剖自己。要学会“照镜子”找差距,从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规定中明确要求,从革命前辈的光辉榜样上汲取营养,向新时代的模范人物学习借鉴,与身边的优秀分子交流互励,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才能找准自己作风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转变作风,成为人民群众拥护的风正德劭的领导干部。

三、加强领导和监督检查,促进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

从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违纪案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干部的作风不好,内因固然是决定性的,但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如党组织的教育不够深入,作风建设的制度不够健全,领导和群众的监督不够有力,周围的政治氛围、文化氛围不够健康,等等。实践表明,干部的好作风是自己做出来的,也是上级“带”出来的、下级“逼”出来的、环境“熏”出来的。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需要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推动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合力。其中,尤其要加强领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明确领导和监督的职责,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各级党委担负着主要领导责任。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列入党的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制定规划、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督促检查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纪委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履行纪律检查和监督的职能,不仅要监督领导干部的工作表现,也要监督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特别要加强对与领导干部作风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的监督。经验表明,要使监督到位,必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和监督大而化之,思路不明、手段不多,原则要求多、有力措施少。有的虽然制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但是奉行“好人主义”,出了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责任制的落实流于形式。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作风建设的具体责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强化责任追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作风状况的监督检查。根据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的要求,当前要着重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各项建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对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对于那些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的,脱离实际、搞花架子的,盲目蛮干、不顾长远的,都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同时,要继续落实有关规定,如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修建楼堂馆所,经批准的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标准,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行为;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高消费娱乐;坚决纠正以学习考察、招商引资等名义公款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的不正之风;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达标评比活动;认真执行会议、公务接待和差旅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虚报浮夸获取荣誉和利益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等。总之,要通过监督检查,督促领导干部养成良好作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监督检查的触角延伸到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干部的作风是自身的思想、修养在实践中的反映,既表现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也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小事上。如果对“小事”上表现出来的不良作风习以为常,那就势必影响到大事的处理。这就要求对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大的方面,而且要努力延伸到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已经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到,有些问题看起来是领导干部的“家事”、“生活小事”,但是社会影响之坏、后果之严重,往往出人意料。例如,有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严重违纪违法,往往与其配偶、子女利用领导干部的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经商办企业、非法敛财有关。有的违背原则,巧立名目,对领导干部的亲属提供各种特殊照顾;有的违背法律和制度规定,为领导干部的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方便。针对这种情况,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提出了五项新的治理项目:对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在商品房买卖置换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或以劣换优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以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汽车的,参与赌博或以变相赌博等形式收钱敛财的,借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或以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为本人谋取预期的不正当利益或以各种方式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坚决清理纠正,并视情节作出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可以相信,对上述项目的认真治理和监督检查,必将有效推动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进一步贯彻落实监督检查的有关制度规定,形成有效监督。党风廉政制度建设,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以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纷纷出台相应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对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监督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当前,按照党中央和中央纪委的要求,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主要包括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制度。对于已有的制度规定,要在严格执行和坚决落实上下功夫。要执行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巡视和派驻、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制、问责制等制度。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监督检查工作做到位,就能够有力促进广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

引领西部经济大开发可持续发展

提要: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就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及目标作了初步的探讨。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这一切将为中国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经济从此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发展更快,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了,于是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方针。为此,决定对地区发展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入世”后的西部,要想把握好这个机遇,只有借助科技的威力,完成从传统经济形态到现代经济形态的转换,因此,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符合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一、战略原则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西部大开发的终极目标应该着眼于改善西部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西部地区疆域辽阔,有些地方人口分布极为稀薄,如果开发活动面面俱到,散布于一切空间范围,势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大开发的总体成效和西部多数居民的整体福利大打折扣。因此,西部开发必须首先将优势资源投向人口密集、购买力相对旺盛、市场潜力相对较大的区域,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交通和地理环境也较优越,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二、战略步骤

(一)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增长级”

通过对重点地域、重点城市的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其他大型关键工程项目等的大规模投入全面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孵化出一批强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为西部地区第二及第三阶段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有可起到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刺激消费的作用,有助于区域经济景气的全面高涨。在这一阶段,人均gdp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因此,其增长速度可设定在10%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这样,到2010年,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5%左右。

(二)区域整体竞争实力全面提升,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以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的重点地域、重点城市为龙头,将开发活动向周边中等城市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完成全面调整和优化,西部地区最终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相结合、门类齐全、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框架。各个部门、各个茶叶形成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发挥巨大作用,经济发展实现起飞,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与全国水平实现基本同步。这一阶段,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应保持在8.5%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到2020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3%左右。

三、战略目标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既要以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基本目标为参照,又要密切联系西部地区的实际。与东部相比,中国西部仍是一个人才匮乏、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地区。目前,西部gdp只占全国的19%,人均gdp水平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67%左右;而在“十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增

长速度预计将达7%-8%,然后将保持在7%左右。东部地区本身的底子厚实,gdp和人均gdp的基数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务必采取“跨越式”战略,使西部地区gdp和人均gdp实现超出常规水平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提高西部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经济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中国西部在紧紧把握全球化与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是产生各种不可持续性的根源。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是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当然,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并非只有不利的方面,它可以通过增加有效竞争程度和扩大有效需求规模,带来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减少单位产出的废物排放量,给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西部地区极具人力资源潜力(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数量不少,人才聚集),但却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是西部各地区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越条件,而不能够发挥其作用的根本原因。(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等优势。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逐年增大,使得这里的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国家在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时,有意对西部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力图通过大、中型项目建设带

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在金融支持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各大银行都表示将加大对西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西部市场。但在对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对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知识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管理和保护等问题。(三)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环境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的总体环境状况,突出表现在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不断恶化;沙源极为丰富;荒漠化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贫困,文化、科技、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加之草场过牧,草原被大量开垦;人为的经济性干旱。

以上种种表明,西部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薄弱。至今许多地区的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仍然是只强调生产,只强调眼前经济利益,而未能从环境保护的原则出发,去考虑经济发展,去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的文化教育、环境教育滞后,法制不健全,政策宣传失误,一些具体问题没能妥善解决,都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才能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逢松月.成人高校政治复习教材[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下载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好干部任用工作(合集)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发展,千关键万关键,干部最关键。通过近期领导辅导、自学读本、网上学习、同事交流,我深感加强对选人用人权力监督的重要举措、根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

    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出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努力做好我县农业工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做好我县农业工作 通过近期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巨大成果,蕴涵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通过党组的集中学习,主题研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根据学习体会,我就按照科学发展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全面把握科学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分管工作,我就按照科学发展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切......

    经济社会新发展观

    《集权分权与管理》经济社会新发展观 体育学院姓名:潘黎明 集权分权与管理 当大家看见集权与分权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古中国皇帝和大臣们之间的关系。先说下集权的概念。所谓集......

    浅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之路(20150122)

    试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到目前为止人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