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教案导论
导 论
【教学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基本内容、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对导论的学习,使学生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有基本的了解,明确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意义和方法,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重要意义及方法
【关键词语】《毛泽东思想概论》 方法 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你了解毛泽东吗?你了解毛泽东思想吗?
导入新课:有句名言说得好“当你理解了自然时,你将驾驭自然;当你理解了社会时,你将融入社会;当你理解了毛泽东时,你将与他同在。”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并理解毛泽东,从今天始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毛泽东思想概论》。
讲授新课:
一、《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等概要的论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毛泽东思想的总论部分,它包括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与科学体系、历史地位与指导作用等;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与基本纲领、革命发展道路与三大法宝等;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
第四,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部分分量更重一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点部分。
二、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目的和意义
毛泽东以毕生精力钻研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他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势下,学习毛泽东思想,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和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历史的过程。从我们党的全部历史来看,不管是谁,也不管在什么时候,所有对党的事业能否胜利产生怀疑和动摇的,都已经被历史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正因为我们党能克服一切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从五十多人发展到今天成为六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成为领导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第二,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有助于帮助学生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培养了几代人。她是指引无数革命者成长、成熟、成才的灯塔。毛泽东思想概论作为一门高校的理论课,学习对象都是年轻学生和年轻干部。青年就是未来。我们现在正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要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使我们国家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一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而思想理论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因此,年轻的一代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第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中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个贯穿始终的大问题。这种结合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既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先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毛泽东思想既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先导。如果懂得了毛泽东思想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理,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从而在思想理论上明确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自觉地遵循邓小平理论,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努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第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地拥护并贯彻执行之。冯伦原是中央党校的老师,对毛泽东思想素有研究。从商后以毛主席革命的“三大法宝”来搞地产革命,一举成功。把那些熟读新经济理论的XBA们堵得没话说。无独有偶,史玉柱在巨人集团倒闭后,一度闭门读书,只读有关毛泽东的书,他认为一事通,百事通,只学毛主席就够了。有所得后才重新出山,且不论他的脑白金是否有效,欠下几亿债务能够自己偿还的,普天之下又有几人?毛泽东思想真是光芒万丈,不但卡斯特罗能学毛著建国,商人也能学毛著发家。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要求和方法
处于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前途远大,任重而道远,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为了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青年人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那么,要如何才能使我们深刻领会和切实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呢?除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外,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原则。学习毛泽东思想要掌握和运用它的体系,不能断章取义,从只言片语来理解。要特别注意毛泽东思想的具体观点的特指对象及其产生的特殊条件,决不能生搬硬套,把它当作千古不变的教条。
毛泽东思想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才能,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第一,要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只有结合历史学习毛泽东思想,才能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上、从实践对它提出的要求上,从它对实际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和解决上,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第二,要把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与学习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同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密切相联的。要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论述相结合。因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增强“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要把学习毛泽东思想与学习研究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第四,要把学习毛泽东的重要科学著作与阅读教材结合起来。毛泽东的重要科学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必须把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结合起来,把学习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与阅读教材相结合。
第五,要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完整准确地理解,而不能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断章取义地学习。
第六,要在努力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上下功夫。必须懂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和全部内容。其中,实事求是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条。
四、毛泽东传记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他和他的战友所创造的丰功伟业彪炳史册!
【本章小结】总而言之,毛泽东思想为我们树立了完善人格、创造真善美的革命人生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前进的光辉旗帜。我们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明确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方法,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特别是掌握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就能更好地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昂首阔步地迈入21世纪。
【复习思考题】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重要意义及方法有哪些?
【板书设计】
一、《毛泽东思想概论》基本内容
二、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目的和意义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方法
四、毛泽东传记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导论和第一章
专业性质:属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
导论: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目的(一)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它是作为中国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实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任务,就必须进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首先,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伟大的作用,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进行了三项伟大的事业。
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采取了中国特色的方法,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地确立起来,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③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原先那种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正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因此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人子弟学习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
①它关系到如何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绩。
②它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长期以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邓小平说,如果对毛泽东评价不当,就会造成思想混乱,导致政治不稳定。
③它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一个基础,如果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就丧失了前进的基础,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目的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真切地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从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未达成果,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3、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成熟于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张如心(毛泽东同志的思想)邓拓(毛泽东主义)
▲“三人军事小组”指王稼祥、周恩来、毛泽东
▲“七一”的由来中共自1921年7月23日诞生以来,艰苦挣扎直到1936年7月初,陈潭秋最早提出党诞生15周年,到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于7月1日,纪念党的诞辰。于是,党的诞辰纪念日定在了7月1日。
▲到1981年,中共“一大”的开幕日被考证出来是1921年7月23日晚上。考证人
(邰维飞)
▴补充:①1956年“八大”借鉴苏联经验,防止形成个人崇拜,不再提毛泽东思想;②文革前期,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分割开来,弄得支离破碎、移花接木;③四人帮认为,毛泽东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后继续革命的理论;④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貌,世世代代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特征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193页)
具体来讲,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三个基本特征)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点是说明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之间的关系。
①就其根本思想来讲,毛泽东思想不是独立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体系之外,也不是与马列主义原理相并列,更不是所谓的“第三个里程碑”(林彪发明),而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这个范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又不是对马列主义的简单发展,而是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一特征,是说明毛泽东思想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关系,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国的特殊国情,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丰富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点是说明毛泽东个人和党的领导集体在创立、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思想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也不是毛泽东的思想,而是他的战友们、全党和革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的许多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毛泽东的著作和思想是总结全党实践的结果,集中了许多领导人的正确意见。)
▲1962年,毛泽东秘书发现《农村调查》,经毛泽东该为《反对本本主义》,加入《毛泽东选集》,定1962年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年”。
▲《毛泽东文集》共8卷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0年起到1965年,一年一卷
毛泽东的有些重要著作是经过党中央许多同志集体讨论由毛泽东概况起来,有些著作是毛泽东和其他同志合写的,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49年6月15日《论人民民主专政》
当然,毛泽东在创立毛泽东思想这个伟大工程中贡献最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有着惊人的才能、智慧和毅力,有着丰富的经历、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考能力,党和人民的集体经验主要由毛泽东来集中、归纳和总结,因此,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是当之无愧的。
三、毛泽东晚年错误与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同志的悼词》《毛泽东光辉战斗的一生》)但是,毛泽东晚年(1956年以后)犯了严重的错误。
▲1956年,毛泽东63岁,他的晚年是以政治和年龄划分的。
毛泽东所犯的错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没有及时地、明确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是把阶级斗争绝
对化、扩大化,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贪多求快的急性病,主要表现为大跃进运动。另一条是在胜利面前骄傲了、不谨慎了,以致越来越严重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使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
这些错误在理论上的表现就是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还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又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毛泽东晚年错误在实践上的表现就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庐山会议错误地批判彭德怀,最终表现为1966年开始的、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这场历史的灾难,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不幸。
2、毛泽东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纵观毛泽东的整个一生,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原因如下:
第一,功过的分量不同。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没有改变我们国家的性质。
第二,功过的时间长短不同。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代表,有半个多世纪之久,除了“文化大革命”,他的功绩都是主要的。
第三,功过的历史影响不同。毛泽东遗留下来的消极因素是暂时起作用的,经过后人的努力,完全可以克服。但是,他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相当规模的物质基础将使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受益,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
上述说明,毛泽东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他还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的错误是一位伟大的物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正确对待毛泽东的这些错误,就是把它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分开来,也就是说,毛泽东晚年的一系列错误论点,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范畴,同毛泽东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在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门科学上有两种错误的态度,一种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全盘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甚至主张不要提毛泽东思想。这种主张是非常不正确的,我们说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否定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就是抹杀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就是否定我们党的科学指导思想,否定我们党的光辉传统。
另一种是:对毛泽东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都是不可动摇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不愿意承认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甚至还想在实践中坚持这种错误。对待毛泽东思想上述两种错位态度截然相反,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把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的理论和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混淆起来,结果是非不分,把正确的理论当成错误的东西加以反对和否定;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正确的东西加以维护和遵循,因此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就是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错误严格区分开来。
五、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说过:“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学术理论界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按照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内容来概括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整地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二)按照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概括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概括,也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延伸或者叫做分支科学。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系上和马克思主义体系应该一致。
1、在哲学方面,毛泽东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的许多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领导方法和具体工作。
2、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经济论述较少,也就是说毛泽东经济思想内容较少,但不是说完全没有,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论点,如《论十大关系》。
3、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丰富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创立时期理论准备不足,原因是实践发展太快,看不起搞理论;没有经济学、哲学思想,马马虎虎可以过去。
(三)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党的建设、国际关系等领域来划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主要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咋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内外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1949——1952)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1953——1956)
1840——1949——1956——今
“半半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②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的指导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们与以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
③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实践,在这两大实践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前者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为后者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前者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所吸收,而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者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后者所继承而得到发展。
④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激烈和形成中国革命精神的过程。毛泽东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所培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培育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团结一致、振兴中华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⑤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总之,毛泽东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第一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3、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
4、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分开来?
5、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6、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 教案
1.这节课由我给大家介绍毛泽东思想,如果有什么不足,请大家多多谅解!
2.在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1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于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的工人用运动。他在1936至1976年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43至1945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至1976年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于1949年至1954年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至195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3.这张照片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第一次摄影,在这张照片中,二排左数第三个就是毛泽东!
4.照着念
毛泽东思想成型、成熟于二十世纪前、中期,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在此之前,中国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是隔绝的,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人还寥寥无几。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的形象描写。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原样走“俄国人的路”,因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产生的
5.照着念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第一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与文化条件。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反封建运动。他们追求民主,提倡科学,以磅礴之气势给了封建的专制主义、伦理道德以及迷信、愚昧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启发了人们的科学理性和民主主义的觉悟,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的传入敞开了大门,激励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而也就为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思想与文化条件。
6.第二点: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延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内:经济上,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物质基础;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外:十月革命的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眼光转向俄国,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初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重新考虑中国前途问题,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虽然我们已经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但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毛泽东思想,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下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7.照着念
第一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中国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作为近代社会新兴阶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早于中国的资产阶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已达200多万。尽管这个数字在全国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不大,甚至可以说还很小;但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毕竟代表了新的生产力,代表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几年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中国工人阶级处在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的发展变化之中。正如列宁在1912年就指出:“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这样和那样的中国的社会民主工党”。也就是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必须的经济与政治条件,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已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8.照着念
第二点: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已有200多万人。尽管这个数字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毕竟代表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属于自己阶级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和革命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9.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时期: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曲折发展阶段。
(一)毛泽东思想的开始萌芽时期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时期
(二)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三)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时期,即“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阶段”
(四)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
(五)毛泽东思想曲折发展时期
10.经过前面一系列的讲述,想必我们对毛泽东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更深入的分析一下毛泽东思想。11.照着念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学习一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12.照着念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照
着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最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4.照着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为实现这个任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根、开花、结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
念
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15.照着念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他不仅领导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虽然,今天的形势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天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
16.照着念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17.通过这节课的讲解,希望同学们对毛泽东思想能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谢谢大家!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教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产生新的理论成果。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怎样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怎样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本章讲述5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来龙去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少数人到多数人、从不深刻到深刻、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历史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是,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言简意赅,通俗明快。六届六中全会后,这个提法被很多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工作者所接受和使用,彭真、张闻天、刘少奇、陈毅、邓拓、任弼时、周恩来等都提出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马列主义中国化”。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极大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科学还不发达等条件,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来解决现代中国革命中的具体问题„„这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思想由来已久,作为一个命题是由毛泽东在1938年最早提出,这个思想和命题,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开始成为全党共识。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一种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毛泽东曾经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毛泽东这段话很精辟,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普遍真理,而且更是因为中国有了这种需要,因为它同中国发生了联系,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是因为它被中国化了。
其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解放和斗争来说是有着普遍的重要的指导作用的。但是,如何理解这种指导作用,或者怎么来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呢?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然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早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这些话表明,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成不变的教条或者什么灵丹妙药随意搬用。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它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第一、二此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过“两次胜利”(“两次胜利”: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的胜利)和“两次失败”(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使共产党由6万人减少到1万人)和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由30万人锐减到3万人),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943年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指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相对来讲,这一表述最为清晰,也最为完整。这段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概括为三个方面: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一个角度,这在教材中是讲到了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总结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进行合乎解决中国实践问题需要的理论创新。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之一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遗产。承继遗产,转过来就变为方法,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民族的风格和历史的经验加以认真的概括和提炼,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逐渐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历史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历史已证明,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这块土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指导作用,它必须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地融入到本土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中,并且最终它还必须以本土文化的形式存在。否则,外来文化不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毛泽东曾经强调过,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而达到融合。这样做的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 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开始形成、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三个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时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 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以下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领导我们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其中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关于不要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在社会主 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等思想;关于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的思想(两参一改三结合);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思想;关于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主张,等等。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员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人民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重大方针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他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他论述了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他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极为杰出的贡献。在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四,政策和策略理论。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如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若果能够打败强国,效果能够打败大国);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荫蔽精干的方针;对被打倒的反动统治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予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 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等等。
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许多著名的著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第六,党的建设理论。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正确方针,创造了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他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这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两个凡是”);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两个凡不是”)。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由于违反了他自己主张的实事求是原则,它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在他的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取得胜利。那样,中国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还在黑暗中苦斗„„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按照邓小平的意见,对毛泽东的评价,一要实事求是,二要恰如其分。1957年下半年以后的失误,毛泽东要负主要责任。但是,这不能说其他的中央领导人就没有责任;特别是制度是决定性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还很不完善,好人在不完善的制度下容易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不好发现和纠正。毛泽东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对于毛泽东的错误,不能说过头。说过头,给毛泽东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抹黑,给我们国家摸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有人想借此全盘否定 毛泽东)也是不得人心的。因而,我们应该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但又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中,运用它,丰富它,发展它。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第五篇:艺术导论_教案
《艺术导论》教案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2,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3、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4、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艺术与哲学的区别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1、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00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2、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00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3、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一、艺术与美的关系(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艺术的分类
整个艺术系统,由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组成.各门类有特殊规律.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与歌舞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以及艺术本身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艺术门类渐趋多样化.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空间艺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想象艺术:文学等.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一)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性 与造型性相一致的是视觉性 静止性 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
(二)美术的主要类型
1、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绘画因为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2、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雕塑题材,只适合于可以通过静态形体来表现的内容.形象具有单纯性,注重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3、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服装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也有专供观赏的工艺美术品,如玉雕,景泰蓝工艺,陶瓷雕塑,金银摆件和一些其他特种工艺.4、现代工业设计:对美化生活有突出贡献.是二十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5、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艺术特征主要把握两点:其一是抽象性,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等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涵着深厚的意识.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篆书起源于古老的甲骨文,秦汉之际,演化为隶书.魏晋南北朝,盛行楷书,然后出现行书和草书.二,音乐
(一)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1,音响的艺术:乐音使用的物质材料,是由物体震动所发出的音响,是音响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2,抒情的艺术:音乐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3)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二)音乐的类型
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器乐中又分为管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按体裁不同,分为独奏,齐奏,重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和独唱,重唱,合唱,歌剧等.(1)独奏:是由一个人演奏的器乐作品
(2)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的大型乐曲
(3)协奏曲: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而定名.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4)鸣奏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可以由钢琴独奏,也可以由一件其他乐器与钢琴合奏.(5)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6)合唱:是一种大型声乐形式.(7)歌剧:是以戏剧形式来展示的音乐艺术.三,舞蹈(一)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特征:动作性,抒情性,同音乐的密切联系.(1)动作性: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术.动作有一定标准: 第一 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第二 必须有内涵.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与所扮演的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第三 要讲究形式美.动作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第四 要注重风格.如西班牙舞的风格特点是潇洒热烈.(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舞蹈与音乐共生共存,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节奏,抒情性,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乐音,舞蹈难以充分表达感情.(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二)舞蹈的类型
两个方面来划分:(1)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独舞:也称单人舞,即由一人表演的舞蹈.双人舞:有两人表演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舞蹈中的片断.群舞:人数不等的多人舞.舞剧:有戏剧情节的最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2)按美学特征: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等.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世界.原文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另一个是指舞剧.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民间舞: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现代舞: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一)戏剧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
(1)戏剧行动:行动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戏剧艺术特定的要求.(2)戏剧冲突: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突.戏剧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戏剧表演的歌舞化,是戏曲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戏曲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之外,还有形式手法的特殊性.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二)戏剧的类型
类型的划分,一般是从话剧着眼: 传统的观点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现代,(1)以题材为标准,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等等(2)从演出形式来分,有剧场的戏剧,街头剧,广场剧等.1,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2,喜剧: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喜剧必须具有可笑性.喜剧的类型: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幽默喜剧:如元代杂剧《李逵负荆》 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正喜剧: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使人不断 开怀大笑.3,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灵活地运用了喜剧,悲剧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五,摄影
摄影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1839年发明摄影术之后,摄影艺术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门类之一.(一)摄影的主要特征:造型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等等.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的有:(1)纪实性 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2)光与影的艺术 光线和影调(包括彩色摄影的色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摄影被看作是光与影的艺术.(二)摄影艺术的类型
按题材来划分: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舞台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和广告摄影等等
按体裁来划分: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等.六,电影与电视
电影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电视在二次大战后才进入实际应用.(一)电影与电视的主要特征: 运动的画面语言.电影与电视主要依靠画面来表现,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第一要素.声画结合 时空转换的自由性 追求逼真
电影与电视基本特征一致,观赏条件不同,艺术上有一些差异,电影的篇幅有较严格 的限制,结构紧凑,描述简练,画面大,有利于呈现场面,渲染气氛.(二)电影与电视的类型: 电影的主要类型: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四大片种.电视的主要类型:包括电影的类型,比电影更广.有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 诗歌,电视文献片等等.电视剧的类型: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等.电视文献片:有如电视艺术中的报告文学.内容涉及历史,人文,风光,政治,经济等.七,文学
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也称为语言艺术.在艺术系统中, 处于基础地位,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广泛联系.(一)文学的主要特征
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 艺术表现的广泛性.文学使用的语言手段拥有无比广泛的表现能力,有极大的广泛性 和灵活性.(二)文学的类型
三种方式:“二分法”:韵文和散文 “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诗歌 最早的文学样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注重抒情,高度凝练.有抒情诗,叙事诗.根据语言格式不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根据内容分为史诗,颂诗,爱情诗,讽刺诗,风景诗等等.散文 应用广泛,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题材不受限制,“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自由灵活,主题立意集中,不尚虚构.小说 塑造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和设计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 感情.同时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手法.类型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戏剧文学 也称剧本,供戏剧演出用的文本.特点:利用人物对话刻划人物性格,反映 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符合戏剧要求,有戏剧性;选材有限制,表现集中.戏剧文学中包含了电影文学剧本和电视文学剧本.八,建筑与园林
(一)建筑:在原始的巢居,穴居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满足人的居住需要.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1、空间与实体统一 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如故宫的壮丽辉煌,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等.艺术与技术结合 建筑的艺术创作,必须凭借技术的支撑.意大利现代建筑家奈尔维说:“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
2、风格性与象征性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特征.如欧洲的教堂,中国的陵园.表现特定的精神内涵.如纪念碑,殿堂,陵墓等.建筑的类型
以功能为标准来划分: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等.(二)园林
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同时具有三个要素:(1)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园活动(2)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3)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园林的类型:园林一般指各种游憩境域.有庭院,宅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 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等.从世界范围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1)欧洲园林 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呈规整性的几何图案,花坛,道路,水池,草坪,和 修剪过的矮树等互相配合,平坦宽阔,一览无余.其中有精美的雕像,华丽,高雅.如凡 尔赛宫园林.(2)阿拉伯园林 发端于古巴巴比伦和波斯.因干旱缺水,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园林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花圃下沉,低于地面,以利保持水分.建筑物位于园地一端.该格局成为一种传统,遍及中东,北非,西班牙和印度等地.(3)东方园林 发端于中国,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建设始于殷周时代.秦汉时的帝皇宫苑以具很大规模.以湖水为中心,堆山建岛,修筑宫室.这“一池三山”的格局,形成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国园林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两大派.北方园林如颐和园,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南方园林如苏州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3,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从中国园林看,用于园林的建筑,一般是亭,台,桥,廊和水榭,塔,楼,堂,馆等.九,其它艺术门类
(一)曲艺:中国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总称.1982年统计,现代国内流传的曲艺品种有341种.其中汉族的曲种可归为四大类:评话,鼓曲,快板和相声.还有东北,内蒙古的二人转,四川清音,河南坠子,安徽凤阳花鼓,维吾尔族说唱,蒙古族的好来宝等等.(二)木偶;由人操作人工制作的拟人形象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造型手段和操作技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不知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而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通融的.如电影艺术,综合了摄影,文学,戏剧表演和美术,音乐等多种因素.不同的艺术门类能够相互联系并结合在一起,是因为:1,有共同的本质,即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2,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如雕塑和建筑都是在空间展示的,同属于空间艺术.3,有些艺术门类表现方式或功能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舞蹈和音乐.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通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各自 的性质.(三)结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诗歌和音乐从原始歌舞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可能是第一次分化.文学在诗歌之后,又出现了散文,继而出现了小说,戏剧文学等.音乐逐渐形成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其中器乐又发展为各自演奏形式,直到规模较大的交响乐;声乐也形成了许多样式,与戏剧结合,产生了歌剧.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等.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及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理解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洞悉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掌握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特别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生产 劳动实践论.正确理解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 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动漫《潘天寿》,《空城计》,《惊蜇》;2,《商代青铜器甲骨文》片断;3,园林《颐和园》片断;4,《唐诗宋词》片断5,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片断
论艺术发展的动因,举例说明 字数:800以上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1、游戏说
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00斯宾塞理论”.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为什么会游戏呢 精力过剩.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斯宾塞近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他认为,游戏与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命,都于功利无关.游戏虽然没有实际的功利价值,游戏对个人和整个民族都具有生物学上的价值.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00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对游戏说做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劳 动先于游戏,先于艺术.先有劳动,然后才有游戏,才有艺术.2、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术,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则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俩类:“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原始人想使某人死掉,便收集他身上的指甲,头发,眉毛,唾液,用蜂蜡粘成人像,连续七夜在灯焰上烤化.通过接触仇人的指甲等物可称之为“接触巫术”,模仿人像可称为“模拟巫术
3、劳动说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音乐,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唱歌.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00音乐起源于劳动.“又说:”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节奏呢 这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的节奏.“
二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首先,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再次,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当劳动促进了人手,人脑,语言,意识产生之后,经过了几千万年的量的积累,终于产生了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飞跃:第一把石刀产生了,人成为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工具的产生是猿转变为人的标志.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又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是劳动.“在工具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劳动是”萌芽状态的劳动“.随着工具的产生,转变为”真正的劳动“ 人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只有人的灵巧的双手才产生了绘画和雕塑,人的歌喉产生动听的歌曲,人的肢体产生优美的舞姿.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第一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第二种结果: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导致人的征服欲,创造欲的发生.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当人类制成摆脱动物界的第一把石刀时,是否成为第一个审美对象呢 不.那第一把石刀仅仅是为了实用,而不是为了审美.实用的观点先于审美的观点.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00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00仅仅具有审美性.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历史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所以,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当前提和条件具备之后,艺术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建筑艺术
黑格尔说,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从建筑到建筑艺术的飞跃是美与情感在建筑物上的凝固.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大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会引起人们精神上的 巨大喜悦.于是,在实用的基础上美化它,使建筑迈入了艺术的殿堂.人类最古老的艺 术种类就是这样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造型艺术
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题材是动物而不是植物,由原始的狩猎生活所决定.第二,高度的写实性.决定于原始的狩猎生活.有对客观对象的敏锐的,正确的观察能 力;有应用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创作能力.装潢艺术
原始装潢艺术根源于原始生产实践活动.第一类是对人类或动物形态的模拟.第二类是几何形图形.第三类是刻在武器上的图形.那是部落的标志,源于狩猎生活.舞蹈
原始舞蹈是原始的审美情感直率,有力的表现.分为模仿式与操练式两种.根源于生 产劳动实践.音乐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音乐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旋律,而是节奏.大多为舞蹈做伴奏,舞蹈有鲜明的节奏;最初的乐器是打击乐器,在石片上磨制一孔,悬挂敲击出简单的节奏.因为节奏是原始音乐的突出特点,无法表达复杂的思想,因而,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形式就成为必然.诗歌
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同动作,提高效率,交流情感,鼓舞情绪,产生了最初的诗歌.原始人劳动过程中的需要,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直接动因.三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一)艺术发生的上限00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三百万年前,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艺术品.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第二阶 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叫”准艺术“,”史前艺术“.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 是文明社会的艺术.(二)”准艺术“的发生
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 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三)”准艺术“的繁荣
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度性与发展性.大约在七千年00五千年之间,社会由狩猎经济向 原始农耕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由游牧渐趋稳定.需要储存和加工粮食的各种器皿,于 是,一种新的器皿00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纹样装饰丰富多彩,约有四类:一类是植物 纹样.二类是几何纹样.三类是动物纹样.四类是人面形纹饰.(四)”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约四,五千年前,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器工具衰落了,金属工具的使用,深刻 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阶级产生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使社会有了剩余产品.掠夺战争产生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观念产生掠夺战争.宗教发生了,原始社会的巫术观念是宗教的萌芽.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对艺术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认为”草创00繁荣00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是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是随文艺复兴而产生的一种唯心主义 历史观,认为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本性.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 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 致艺术的衰败.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的 混合体.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宗教艺术的时代.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 到,在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中曾创造了佛教艺术的辉煌.在欧洲,整个中世纪,建 筑,雕刻,绘画及书籍插图等构成了基督教艺术的精华.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的就是 宗教.宗教对艺术起影响作用;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否定.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3)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4)宗教是麻醉人们的心灵的;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5)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 对象的真实存在.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尽管上帝,圣母,天使的形象是虚幻的,但它 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情感与幻象的成分.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欧洲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名垂史册.如:乔托的《玛丽 亚诞生》,《逃亡埃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 判》等等.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宗教对艺术来说,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认为道德与艺术是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上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首先,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产生 其次,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最后,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第二 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 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第一 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第二 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 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继承遗产的批判原则,反对”肯定一切“(表现为复古主义)与”否定一切“(表现为虚无主义).(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类型有两种: 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 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一)艺术的民族性
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多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必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别性,而民族精神的差别性必 然造成民族艺术的多元性.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1,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相互影响 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条件 1,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类似性 民族交往的可能性
(四)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一步,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地”拿来“ 第二步,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第三步,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条规律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 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二)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 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 所共赏的艺术.(四)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2,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 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需要.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的主体性,掌握艺术家的修 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与东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 新);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法国印象派画家》片断;2,《齐白石》片断;3,电视《西游记》片 断;4,电视《三国演义》片断5,电影《长征》片断 5,《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片断6,《西方 艺术大师》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 试论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流派,举例说明(字数:1200)[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创作主体00艺术家 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名族文化以 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个艺术家 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他对这个社会环境的特点,优点和缺陷等也会了解得 比较清楚和透彻,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吸取世界其他名族的长处和改变其 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愿望.即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 和审美素质而献身的伟大抱负.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 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产品命运 的主宰作用.(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 有独创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艺术家所处的不同 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思想,不同艺术 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所包含的各个层次的文化知识,艺术专业知 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才能;艺术家所凭借的社会生活素材,所选用的艺术语言的 组合,艺术主体,意象,艺术形象等等;艺术家主观意识上的独创性.三,艺术家的修养
艺术的永久生命力在于不可替代的独创性.艺术创作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智慧,按照 ”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感情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锐敏,意象要饱含 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进行创作.必须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 术修养.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 力提高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 的艺术作品.(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的基本观点的总和.审美理想: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深厚的文化素养
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1)一般文化,知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 基础知识.(2)姐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3)专业文化.丰富的生活积累
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二)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 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 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第二节 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00诸多表象做材料,围绕 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00艺术意 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 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一,艺术创作过程 生活体验
艺术构思 1,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 2,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意象物化 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 术形象即艺术作品.构思艺术意象和意象物化都要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包含:文学语言,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艺术想象的材 料和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各种艺术媒介.艺术语言符号的运用有规律可循: 特定艺术语言和特定艺术类别互制律.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的互彰律.内部艺术语言和外部艺术语言转化律.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与非自觉运用艺术语言的同一律.诸种艺术语言交递运用律.二,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无意识 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分为:1,误差无意识 2,病患无意识 3,梦幻无意识 4,本能无意识 5,习惯无意识 6,集体无意识:(1)人类生理进化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2)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三)艺术灵感:久思不解的关键问题突然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中产生一种顿悟.灵感可分为两种:1,在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2,在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艺术灵感的产生条件: 业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在艺术家头脑中要储存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和社会生活表象等以 供回顾和寻找.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只要一触机,便会立即爆发 艺术灵感.(四)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逻辑规律
1,形象思维的特征:(1)形象性(2)想象性(3)情感性(4)艺术个性(5)审美性
2,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1)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a,基形意象 b,完形意象 c,群形意象 d,易形意象
(2)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I,和谐律 A,意象的整体画面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布局合理,结构完整.B,内容和形式的统一.C,基形意象,完形意象,群形意象和易形意象之间的联接要高度和谐与统一.II,融合律
A,艺术意象和中心思想的高度融合.B,形象和神融为一体.C,情和景水乳交融.iii,理想律;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按照作者的审美理想进行思维活动.(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转化的特点是严格地遵循着艺术美的规律来 进行的.1,按照艺术意象理想化的规律进行互相转化.2,遵循着艺术意象中深层内涵的意蕴以外现的艺术形象的独特的神韵表现出来的原 则进行转化.第三节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 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一)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创作方法.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 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基本特征:(1)艺术描绘的客观性(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3)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 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基本特征:(1)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2)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 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甚至超越时空,构成奇幻特色,形成浪漫主义的外部特征.(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创作方法多样,其他几种较有影响的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只要原则是要 求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强调复古.也称”新古典主义“.鲜明特征是:崇尚理性,排斥感情,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强调克制自我 的感情和欲望,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的利益服务.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后波及欧洲.基本原则是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从事实出发 再现客观事物,强调描绘的实录性和详尽性,不要求典型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各种文艺新潮和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 体主义,未来主义,后期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以反传统为宗旨.重要艺术特征:主观性,内向性.后现代主义: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艺术,西方后工业社会现实矛盾中所产生的一种 文化艺术思潮,是多国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商品化的产物.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反讽,拼贴,荒诞,调侃,亵渎,嘲弄化模仿,矛盾叙述,中断等 手法,直观地表现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分解状态.二, 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艺术流派 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 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或大或小的艺术家群;2,这些艺术家彼此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主张,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处理,表现手 段和方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有相似之处.艺术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作品风格相近的艺术家自觉地组 织起来,成立一定的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不自觉的艺术流派,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艺术家及他们直接或间接的追随 者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艺术流派多种多样,可分为: 1,以艺术倾向,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命名的有:写实派,浪漫派,象征派,印象派,古 典派,唯美派,荒诞派等等.2,以艺术大师的名字命名的有:梅派,德国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等等.3,以艺术流派产生的地区命名的有:中国的桐城派,岭南画派,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画 派,法国的左岸派电影等等.(二)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 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艺术思潮往往具有两个特征:1,新的艺术思想 2,群体性潮流(三)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的区别: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相近或相 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风格成于个人,是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一 个大的艺术思潮中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特定的创作方法体现了特定的艺术思潮,流派的审美文化精神;某一艺术流派,艺术 思潮往往要推崇与之相应的一定的创作方法;而创作方法也因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 而得以迅速发展;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创作方法则是艺 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作方法具有普适性.各艺术流派,艺术思 潮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用创作方法;各创作方法之间也没有绝对的 界限,它们是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的.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有现实意义: 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明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从近代艺术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发展经验,教训,艺术的创作方法需要把握两点: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吸取新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养料和时代精神的乳汁;要善于不断吸取其他诸流派艺术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中之精华来充实自己,使自己 的本体和原则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更优化.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艺术美的 根源,掌握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蕴,意境与风格等相关属性,艺术美的条件 和特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蕴,意境与风格等相关属性,艺 术美的条件和特征;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浙派艺术大师》片断;2,《法国野兽主义马蒂斯》片断;3,《中 国傩舞》片断;4,《古希腊雕塑》片断5,戏曲电影《牡丹亭》片断(昆曲)6,《贝多芬第九 交响乐》片断
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活动的成果,艺术家精神生产的成果.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两个相互渗透,融会合一的因素:外在的物质形式方面和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包容的辩证关系.二,艺术作品的内容
(一)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 艺术作品由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结构,艺术语言,体裁等因素化合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要领会作品的含义,产生联想,想象,体会,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二)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
1,题材 概念有两种含义:(1)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2)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素材与题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成的.2,主题 作品的主题往往被称为作品的灵魂.是统帅,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1)作品的题材(2)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一)结构 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二)艺术语言 在艺术作品中起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艺术语言与结构密切配合,在结构的框架中,艺术语言承担描绘,叙述,抒情等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的任务.艺术作品的完成,由艺术语言给以实现.艺术语言有两个基本功能:1,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 2,审美功能 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一)艺术作品的意蕴 意蕴指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艺术作品的意蕴分四个层次: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1,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2,包含在作品的形式结构之中
3,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4,文化意义
(二)艺术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意境是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三)艺术作品的风格
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与同一性的特征.往往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呈现出十分错综复杂的现象.刘勰曾把艺术作品的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 奇,轻靡等八种.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一)艺术作品的格调
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的作品:1,在作品中能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2,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作品.(二)艺术作品的品位
品位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品位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上中下三品.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 化艺术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的现象和新的事物,如: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画廊,画商,书 商,音乐经纪人,演员经纪人,影视戏剧制作商等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目标下,将其文化产品推向全球.(二)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精神产品
艺术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在审美创造中,艺术 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 和审美认识物化或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消费的产品 即艺术作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是劳动产品,也是交换物.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1,是一个欣赏对象,是精神产品.2,受到传统 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格的影响.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为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一,艺术美的根源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现实生活是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及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二,艺术美的条件
1,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统一的.2,健康向上的意境,风格,意蕴与格调.3,真是艺术美的基础,善是艺术美的前提.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三,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征.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接受的性质和社会环节,艺术的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理解并掌握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娱乐功能);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教学 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中国泥人》片断;2,《东晋画圣顾恺之》片断;3,《西方后现代 主义名流画派》片断;4,《德国包豪斯的现代设计》片断5,《西方马戏魔术》片断 6,《郎 静山摄影作品》片断 [教学时数] 4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 论艺术的审美价值,举例说明 字数:1500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的本质
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不仅表现为 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地位: A,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B,艺术接受与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C,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2,艺术接受方式与艺术的本质 艺术本质: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方式.艺术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与艺术消费和接受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 和作品与接受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00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 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 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使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 会生活上.(二)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当艺术作品创造出来还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1)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
(2)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只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三)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根据: 1,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2,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3,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 的无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一)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00艺术世界 1,”艺术世界“的构造:(1)”艺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 1 艺术家 提供了艺术作品.2 批评家 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者“.3 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 4 艺术史家 艺术世界中,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有艺术编辑,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 物馆的研究及管理人员,出版商,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等等(2)各种艺术机构: 展览馆,博物馆,画廊,剧场,电影院,音乐厅,出版社,书店,艺术教育机构等等(3)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三个部分是内在的相互关联的.艺术世界的两个明显特点:(1)艺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2)艺术作品接受过程越来越复杂.2,”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中介性 接受性 主动性 制度性与惯例性(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1,艺术展览馆 2,新闻媒介 3,艺术出版社 4,艺术博物馆 5,艺术市场 6,艺术院校
三,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次.1,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2,艺术批评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3,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艺术批评也是艺术接受的方式之一,具有集创造性,接受性与中介性于一体的特征.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的基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1,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2,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3,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二,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一)准备阶段 1,定向与期待
当接受者有了相应的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定向时,注意有了相应的方向,同时 对将要接受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期待.期待是比心理定向更进一步的接受和欣赏的 心理准备状态.2,审美态度的形成
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他审美态度的形成过程.审美态度也是 接受者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二)初级阶段 1,知觉00完形与弥散 2,知觉00错觉(1)空间错觉(2)物像错觉及其他
3,知觉00”差异原理“与”陌生化“(三)高级阶段 1,理解
(1)理解和前理解(2)理解的循环(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2,体验
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 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3,回味
富有审美魅力的作品会在很长时间一直以表象的形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供我们 回味思索.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 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时,这种现象称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都能产生共鸣.说明共同美感 是存在的.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只有在艺术的接受与消费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名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二)艺术的教育功能 指艺术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三)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能够激动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能作用于人的理智,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艺术的这种作用即美感作用,或叫审美作用.(四)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艺术的以上三种功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是建立在艺术所具有的功能及与艺术这种语言形态相适应的接受方 式基础上的.(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美的观念
美的观念:那些既反映美的事物的种类的本质和规律,又反映经过典型化了的,非常 鲜明的美的事物的个体的现象和形式;既有感性认识中的具体形象,又有理性认识中 的高度概括性,既有某类事物的个别性,又有该类事物的普遍性的观念.在进行艺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人们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是首要任务.(二)艺术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能力
艺术的审美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对艺术的审美态度,对艺术作品的 形式,结构,语言特征,风格样式的感受力以及对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艺术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1,”寓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说明审美教育实际上涉及到艺术功能的各 个方面,而不是只对美的形式的教育.2,潜移默化 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三,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 现实生活的意义.(二)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 一九九九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过一项关于推 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说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 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是相互 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表现在: 1,德育,智育,体育是美育的基础.2,审美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也有反作用.3,审美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 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