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课题:中国现代雕塑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教材中的现代雕塑作品,认识立体造型艺术的构思、主题的表现以及材料的美感等等。
2、通过欣赏现代雕塑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立体造型艺术的特点、规律以及表现技巧。教具学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表现的主题应贴近时代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任何艺术不可能超越所处的时代。因此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是在主体的发掘上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反映的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动人典型事例。
2、成功的应用雕塑技巧和形式美的法则
雕塑属立体造型艺术,在表现主体方面有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首先是雕塑本身的体量感,它是以其实在的体积占有空间,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在形体的处理上充分利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对称、均衡、重心的移位对比、韵律等已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3、雕塑材质的现代感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雕塑材料不断涌现,玻璃钢、铸铜、不锈钢、钛铝合金等,这些材料以其自身的美感为造型服务。
(二)作品赏析
1、千里马:这件作品是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的作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将作品富于极强的装饰性,抓住所表现形象的本质特征,以极简约的手法表现形象。作者利用马的侧面影像轮廓,用极概括的手法把马的体态、动态表现得恰到好处。
2、家:是雕塑家傅维安的作品,以三头牛为题表现了一组互为穿插交错的一种组合造型,作者没有顾及牛的每一条肌肉和骨骼,但准确地抓住了牛的体态的本质特征。因此,看上去仍能明白无误的认出牛的形象,这种简单、概括手法是作者的独到之处。
3、琴童:这件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用具象的表现形式刻画了一个认真弹琴的女孩。这是我国著名女雕塑家张德蒂的作品。作者以写实手法刻画了一个琴童在操琴时眼、手、脑高度协调、配合的场景。女孩儿极认真的表情和一双手抚琴的稚拙、憨态都表现得相当具体,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4、开荒牛:这也是一件以写实手法出现的雕塑佳作。是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现陈列于深圳市政府广场。作者以开荒牛的精神隐喻深圳开发、进取的奋斗精神,在塑造形体的方法上加强了牛的体量,设计了向前行进的动态,给人有一种奋发、拼搏的联想。
5、哥俩好:这件作品时以竹根为材料。作者巧妙的利用竹根的自然性,稍加雕琢既赋予了作品的艺术生命。竹根的自然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但如何利用这些形状和自己要表现的主题联系起来却非常不易。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者收下,竹的根须变成了哥俩的帽子,竹的根部用来塑造连部,竹的根节部分又用来表现围脖。两个竹根的外形迥然不同,哥俩的形象也因之有异,帽子、围脖也各有其形,但通过这些共有的事物却表达了同一气候环境的真实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妙的构思。
6、挑战: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是一位伤残运动员。作者用铸铜这种材料,以及其概括的手法表现了投掷时一个最有力的瞬间,这种由于动势所造成的重心偏离给人以强烈的动感。然而这种动势的安排只能借助铸铜把车轮与底座紧紧的焊接才得以完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把简得不能再简得轮椅与强健的运动员的躯干放在一起,使人产生一种力量感。
7、家乡的河:这件作品也是铸铜材料的。作者的创作意图非常明确,表现的是一个夏日,一个女孩站在水边,手持一片石头,准备打水漂。这是一个轻松自然的主题,反映了儿童闲暇时一种童趣的追求。作者以朴素、自然的造型和单纯的表现意图,明确的袒露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以写实手法表现主题,易于使儿童接受,更贴近生活、贴近真实。
8、叔叔阿姨们:这件雕塑作品以全新的艺术手法,以及洗炼的造型,表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主题。作者对形体的概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面部及五官全被省略,而小朋友身上的雨衣和雨鞋却非常突出的占有大面积的空间,这正是作者的本意,意在突出表现小朋友在雨中执勤的生动场面,高高扬起的话筒好像在传递出那稚嫩的声音,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一道弯曲的栏杆,既是作品的依托,又明确了人物所处的道路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三、小结:学生说说现代雕塑的材料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课本上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件?为什么?
课题:学构图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构图的一般知识。
2、培养学生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概括的造型能力。教学重难点:构图的组织与安排。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多种物象的组合关系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演示说明
中间太小 中间太大 偏上 偏下 偏左 偏右
适中
偏左上角 偏右上角 偏左下角 偏右下角 太分散 太紧凑
师:任何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存在着这13种基本变化,只有大小适当,位置适中,聚散合理的才是比较完美的构图。
3、静物构图与风景构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有一个表现主题,而且都要把主题物象安排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使之突出、明确、大小、位置、比例适度。
不同点:(1)静物是人为的在一定环境下摆放的物象组合,空间是有限的。风景属大自然的造化,无边无界,空间是无限的。
(2)静物构图所考虑的是如何将有限空间中的物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之中,而风景则要在自然中选取所要表现对象,即取景。
(3)静物的大小、位置、聚散关系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它相对集中、独立,而风景是连绵不断的无限空间形态,且形态变化万千,层层叠叠,透视变化也比较大。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静物写生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校园一角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校园风景写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景物的近大远小规律。
2、通过写生进一步训练绘画构图能力,加强对构图的意识、方法和规律的认识。
3、培养深入观察、精心描绘的习惯,并在写生过程中学会提炼和取舍。教学重难点:
1、景物中的透视变化。
2、寻找有代表性的和有明显透视关系的角度组织构图。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今天是写生课,写生的对象是我们生活、学习了六年的母校。我们对学校的每个角度、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对母校我们都有深厚的情感,今天我们要用手中的画笔去表现出它的美。
2、新授:选取角度,观察写生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蛋壳贴画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蛋壳装饰画,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利用“废弃物”创造新形象,创造生活的乐趣,达到心灵手巧、精神充实。教学重难点:
1、纹样的构思与设计。
2、蛋壳颜色间的搭配和蛋壳与底色的关系。教具学具:各种颜色的蛋壳、彩纸、胶、镊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蛋壳的颜色有几种?
2、新授:
师:如果把蛋壳压碎了,放在不同颜色的纸上会出现不规则的纹理。如果把这些不同颜色的蛋壳粘贴成一个物象,会构成一幅很美丽的平面装饰画。
3、作品赏析:
黑猫是空出来的底色,船、羊、小兔、房子等好像嵌上一样有立体感觉。外形简练概括,特征很突出,每幅作品都能构成美而有趣、装饰味很强的画面。
4、蛋壳加工方法:把各种颜色的鸡蛋、鸭蛋、鹌鹑蛋洗净,倒出内容。再将蛋壳内膜轻轻撕掉,晾干存好待用。
5、蛋壳贴画的步骤:
(1)现在衬纸上用铅笔轻轻画出图案。
(2)把蛋壳用手指压碎,在纸上涂上胶水,用镊子夹蛋壳粘贴在卡纸上。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注意胶水涂一点粘一点蛋壳,不要涂得过多,以免胶水变干。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装饰人型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2、锻炼动手能力,学习装饰人型的基本技巧,充分利用“废弃物”,学习组合粘贴、色彩配置等手法。教学重难点:
1、人物的制作、装饰等一系列工艺技巧。
2、对“废弃物”的巧妙利用及独特的设计。教具学具:各种废弃物,彩纸、布头、剪刀、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2、赏析作品:
师:瞧,这些生动有趣的装饰人型,神态各异,第8页左上图那个穿着背带裤的小伙子,仰头大笑,一副得意潇洒的神气,旁边那位少女却低头害羞,似乎在说:“别笑了,多难为情。”右上图两个像在演小品的滑稽人,一个挺着胖胖的肚子,撅着厚嘴唇,眨着小眼睛,穿着大花袍子,十分可爱;另一个正在演讲,激动的头发都竖了起来。
3、分析作品材料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有趣的人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小结:是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瓶子做身体,蛋壳、药丸壳或乒乓球做头,配有各种布头、彩纸、毛线、糖纸进行装饰制作而成。
4、制作方法与步骤:(1)构思(2)组合(3)装饰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粘贴壁挂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对壁挂作品的欣赏分析,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壁挂,装点生活环境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壁挂制作中设计构思、制作方法等知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壁挂制作知识。教具学具:相应制作壁挂的用具、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壁挂是一种工艺品,用来装点墙壁,美化居室环境。
2、新授: 作品赏析:
(1)形式的多样化:
壁挂上的纹样可以是传统的,如虎头帽、胖娃娃、大金鱼;也可以是现代的,向同学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建筑造型、自然风光、英文字母,还有点、线、面、色块构成的抽象图案。我们课本第10页右上图有一个壁挂是用各种抽象图案树、房屋、动物和对比鲜明的色块交错组成的画面,再配以各色毛线结成的穗子,新颖大方,效果很好。壁挂的设计构思也很灵活自由,可以严格按照适合形造型的要求在一定的空间内合理布局。使纹样和地子比例恰当,像课本上的虎头帽、小熊猫壁挂;还可以让图案布满,在满中寻求虚实变化,课本中就有一件这样的壁挂,虽然图案是满的,但色彩处理巧妙。浓重色调中的白色快,就使画面有了轻重急缓节奏变化。壁挂的装饰还可以超过地子,如脸谱壁挂的大红胡子,还有一些串珠、圆珠、穗子、流苏等等,形式的多样化使壁挂具有多种风格。(2)材料的多样化:
有草编、有毛线编织结扎,有硬纸穿编剪贴,有布料粘缝连缀,有木雕刻,有金属、塑料制作等,不同的材料使壁挂具有不同的质感和情调。
3、制作方法:(1)考虑壁挂外形
(2)根据地子形状设计图案。
(3)在壁挂的周围或上下边设计装饰。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活动玩具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2、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教学重难点:形象的设计要生动。
教具学具:硬纸片、彩纸、细线、皮筋、、剪子、胶、一小截铁丝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在我省民间流行着很多非常有趣的活动玩具,如会翻筋斗的小猴,会摔跤的双人(又叫二鬼摔跤)等。这些玩具巧妙的利用皮筋、竹弓的弹性,使形象活动起来,加上滑稽可爱的动作,不仅深得孩子们的欢迎,就是成年人也爱不释手。
2、新授: 讲解及示范:
(1)先用硬纸片卷两个圆筒,长约7公分,直径为2公分。(2)将圆筒用彩纸封起来,上下用纸团塞住,并用彩纸糊实。(3)将圆筒粘贴或彩画成两个人物形象。(4)用较硬的卡纸剪出两个上臂和四个下肢。
(5)上臂是两个人物共同的,要用细铁丝穿在两个人物身上,细铁丝的两端弯个圈,使上臂能自如活动,又不会脱落。
(6)将四个下肢分别装在两个人物身上,连接方法和上臂一样。
(7)用一根细线,最好是尼龙线,从上臂中间穿过,线的一端栓个小铁丝钩,另一端栓一根皮筋。
(8)玩的时候,把玩具一端的铁丝钩挂在一个固定的物品上,另一端的皮筋拿在手中,靠皮筋的弹性一拉一放,就会使两个玩具人摔起跤来。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绘画日记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生活感受。
2、通过绘画日记的实践,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通过绘画日记的练习,提高学生绘画水平。教学重难点:
1、学习绘画日记的表现特点,要学会抓主要情节和主要感受。
2、绘画日记的绘制。教具学具: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日记,一般指用文字形式,记录我们每天的生活内容或思想感受。
2、新授:
(1)日记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师问:你见过用什么形式记日记?
小结:一般人们都是用文字记日记。但绘画的形式也可以记日记。师问:文字日记与绘画日记的各自特点是什么?
小结:两种形式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文字形式的特点是易于表达心理感受,而绘画日记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更有趣味。(2)绘画日记的组成部分。
小结:由绘画部分和文字部分组成。文字部分有日期、天气的记录和简洁的文字叙述。绘画部分要抓主要情节。(3)绘画日记的完成过程。
构思:从一天中使你感受最深的、有意义的事情中选择素材、构思。
绘画与文字表现:无论先构思文字还是先构思画面,具体安排时最好先从绘画开始,画面完成后,再根据构图需要写上文字。也就是要让文字的位置安排服从于画面构图。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套色剪纸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了解剪纸的一般知识和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并学习套色剪纸的制作方法,锻炼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1、套色剪纸的制作过程。
2、剪纸的设计方法。
教具学具:草稿纸、彩纸、剪刀、刻刀、胶、白纸、垫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剪纸来自民间,它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多为劳动人民,内容题材也常常是周围的现实生活。
2、新授:
(1)剪纸分类: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染色剪纸。
(2)剪纸的形象处理:
多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富足、吉祥、长寿等内容。如:用鲤鱼、荷花、胖娃娃表现“年年有余”。用仙鹤、青松表现长寿等。民间剪纸常被用来装饰窗户(即窗花),还有灯花、喜花、鞋花,民居装饰及其他民俗喜事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装帧,贺卡设计等,也常采用剪纸的形式。(3)介绍套色剪纸制作方法:
A、设计主体剪纸纹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选择容易表现物象特征的角度。B、把单线稿变成双线稿。留线:以阳刻为主。C、把设计好的剪纸双线稿放在深色纸上,用大头针别好。
D、剪刻,从内到外,先细后粗。最后外轮廓,注意剪刻要准,不要走重刀,不要连角。
E、分别把所选的彩色纸放在剪刻好的主体剪纸下。用铅笔轻轻勾出形状。为了套色时严整,要稍稍大出勾线。
F、把剪好的各色彩纸按主体剪纸的形状和各部位置拼贴在白衬纸上,J、把深颜色的主体剪纸套在上面,摆放合适后粘贴,完成。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春天里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感受、观察,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综合复习运用以前学过的美术知识,在画面上表现出春天的美好情景。教学重难点:对人物活动、环境的观察、记忆与画面处理。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回忆春天
小结:春风暖暖地吹来,小河解冻,杨柳发芽,小草吐绿。桃花、杏花、梨花、油菜花竞相开放,蜂儿、蝶儿、鸟儿呼朋引伴,上上下下飞着,人们穿着漂亮的春装、植树、做游戏、放风筝,春天显示着一派勃勃生机。
2、新授:
作品赏析:第二页有一幅放风筝的儿童画,先看到的是半空中大大的蜈蚣风筝、蝴蝶风筝、燕子风筝。顺着风筝的引线,才看到地面上的孩子们,他们的姿态各异,有的背对着观众,把头高高仰起,两眼紧盯着空中的风筝。有的侧身奔跑,为的是将风筝放飞,有的孩子在旁边观看。这幅画的背景是春天的田野,有清清的池塘,绿绿的草地。几座红色的房子,很好的表现了远处的村庄,在色彩的运用上,使用对比色,使画面显得清新明快,整幅画透着一股动人的春天的气息。
第二十一页中的《植树》一画,画面上的植树、树及小动物,都安排的很适当,作为主体的儿童画的大些,占画面中间位置,另一组儿童画的小一些,占左上角位置,这样有主有次、有远有近、有轻有重的布局,有疏密、远近的呼应关系,显得稳定、均衡。
3、创作方法:(1)构图要饱满。(2)人物刻画要准确。(3)设色要鲜艳。
(4)注意表现出透视现象。
三、学生绘画,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巧编织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习和了解编织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2、开阔学生美化生活环境的眼界,提高制作兴趣。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利用各种彩带或色彩纸条编织小型艺术品。
2、制作要精巧别致。
教具学具:彩带、剪子、笔、胶带、尺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编织是用条状物通过穿、插、折、接等技巧来制作各种实用品和艺术品的简易方法。
2、新授: 板书课题
编织技法(手袋):
(1)选不同的彩色纸,等分后切割成长条,并折两折。(2)根据步骤图进行编织示范。(3)注意粘接部位。
3、注意要点:
(1)纸条穿编顺序要对。
(2)编织时注意不同颜色纸条的搭配,考虑完成后的色彩效果。(3)编织时注意纸条穿插要一个个紧靠,插入后稍加固定。(4)注意紧密整齐。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有趣的纸工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纸造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剪、刻、卷、折、粘的技能技巧。
2、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开发智力。教学重难点:
1、完成设计、剪刻、卷折、粘贴等制作技巧。
2、剪、折、卷、粘贴的准确与规范,造型要富于美感。教具学具:各种纸、笔、剪刀、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纸工,是一种新颖、活泼、简便的手工制作形式,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在设计过程中讲求合理性和视觉上的节奏变化,充满情趣。
2、新授:(1)板书课题(2)欣赏课本作品(3)鱼吊挂的制作过程 A、用长方形绿色纸对折两次。B、用铅笔轻轻画出半个鱼的纹样。C、剪刻后展开即成一条鱼形,可做多个。D、做挂链,进行穿挂。(4)小兔制作过程
A、用长方形纸卷成圆筒形后粘合用来做兔头。
B、剪两片呈长圆形的纸,稍卷后粘在筒形上方两侧,用来做耳朵。C、剪两块纸或挖两个圆孔用来做兔眼。D、卷一小圆卷做鼻子。
E、剪一长条纸,用来剪制成胡须。F、剪一长方形纸与圆筒下部粘接做兔的身体。G、剪一小纸块做兔的尾巴。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1、挂的时候,画鱼时鱼腹部不要画在折叠纸的纸边方向。
2、粘贴部位要干净、整洁。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寓言、童话配画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为寓言、童话配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对构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学重难点:
1、深刻理解寓言童话的含义,并能在画面上充分体现这些内容及主题。
2、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学会为寓言、童话配画的方法步骤。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今天就来为寓言和童话配画。
2、新授: 作品赏析:
《狼和小羊》画面上无辜的小羊是那样的可怜无助,从它那下垂的眼睛,呆立的样子,可以看出它是那么善良,多么怯弱。而那只凶恶的大灰狼,瞪着眼睛,恨不得把小羊一口吞下去。小作者运用了装饰的手法,画面安排得很丰富、生动。《守株待兔》是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寓言,小作者把待兔者懒洋洋的样子画了出来,用色大胆、鲜艳,整幅画很醒目,主题非常突出。
《亡羊补牢》这幅画人物造型很稚拙,两只狼也画得很生动,用笔大胆,颜色配置的适当。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有名的童话,描写了一个小女孩在圣诞之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遭遇。为这篇童话配画的小朋友,同画面上的小女孩一样是那样盼望在圣诞节的夜晚小女孩能拥有一颗美丽的圣诞树,她把圣诞树画得大大的,上面挂满了礼物,在火柴光里,是小女孩的梦幻和希望。这幅画突出了主题也表达了孩子的心愿。
《渔夫和金鱼》这篇优美的童话描写了善良的金鱼和憨厚老实的渔夫的故事,鞭挞了贪婪狠心的老太婆。画面上有对话的渔夫和金鱼。天上的云彩和海水几乎连成一片,远远的能看到城市的一角。为了画面效果更响亮,小作者用蜡笔画水纹,再用水彩涂色,线条流畅,色彩生动,表现得很有情趣。
3、配画步骤:
(1)用铅笔轻轻的构图,安排要表现形象的位置,突出情节。
(2)把形象画具体,注意动态、表情、相互间的呼应关系。检查主题是否突出。(3)用深色彩笔定稿,并细致刻画。(4)涂色。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留给母校的画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
2、运用学过的美术知识和技法,表现身边的生活。教学重难点:创作内容、构图安排、画面绘制。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本节课是一节创作课,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各种美术知识和方法来表现我们身边的生活。内容也不会限制,可以是学校生活也可以是家庭生活,也可以是社会生活。我们要从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性,较鲜明的主题。
2、新授: 作品赏析
《农家小院》是一幅版画。画面上是一处幽静的农家院落,简朴的房舍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门前有一盘石磨和一池碧水,几只戏水的白鹅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几分动感。整幅画呈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情调,很耐人寻味。
《秋叶》是一幅版画,画面上三个小朋友在树林里捡落叶,秋天的树叶,有的金黄,有的紫红,随着秋风飘飘洒洒的落下来。这些叶子无论从外形和颜色上都是非常吸引孩子们,于是他们忙不迭的捡起来,收藏起这美丽的落叶,就是珍藏起一个金色的秋天。这幅画构图饱满,色彩浓重艳丽,是一幅非常生动的儿童画。
《赛车手》表现的是学生们正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只见他们一个个俯下身子,紧握车把,用力蹬车,使人感到这些车子正在飞快的前进,小作者着重刻画了运动员的动态和神情,表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这幅画着色爆满,对比强烈,很好的突出了画中的人物。
《喂鸡》是一幅民间剪纸,画面上一个女孩子正在喂鸡,两只大花鸡带着一群小鸡围在女孩身边嬉戏啄米,这幅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剪纸的一些技法,比如细致的刻出女孩身上的花围裙,以及大花鸡漂亮的羽毛花纹,作品非常丰满漂亮。这幅画表现了愉快的乡间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紫色地子托黄色剪纸,呈现出一种明朗、质朴的艺术风格。
《摘果子》是一幅国画,表现得是学生们愉快的课外活动,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小姑娘高兴的摘着,满脸喜色。这幅国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重,有一种稚拙天真的趣味。
《天发区》是一幅蜡笔画,作者用蜡笔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画出一大片高低错落,色彩各异的新楼房,楼房掩映着绿色的草地,草地中间是宽敞的大道,远处有起伏的山脉,小作者满怀激情的讴歌了改革开放后祖国日新月异的新貌,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热烈的感情,这幅画色彩沉着厚重,有一种油画的味道。
《节日的蓝屋》是一幅线描作品,小作者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线条,疏密有致的刻画了一个庞大的场景,天空中有飞翔的鸽子,屋顶有飘扬的彩旗,中间部分为新颖别致的房子,构成了这幅画的主题,地面上那茂盛的树木以及活动的人物为画面增加了丰富的情节。这幅画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绘画功底。
《静物》这是一幅水粉画,它不是靠边缘轮廓线来塑造形象,而是用深浅不同的颜色和色彩的对比关系来呈现物体的形象和立体感,这幅画显示了作者的用色能力。《小伙伴》是一幅装饰画,小作者运用了民间美术的构图方法,画面充实、饱满、对称,作者以鲜艳的色彩细致的刻画了孩子和动物的亲密关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外国雕塑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教材中外国著名雕塑作品,使学生对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力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认识雕塑艺术的特点以及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教具学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外国雕塑作品浩如烟海,题材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雕塑作品风格也各不相同。我们这节课选择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
2、新授:
欣赏雕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雕塑的主题: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生活也是雕塑创作的源泉。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应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除此之外,雕塑创作和其他艺术一样还应高于生活,在主题上扣紧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喜爱和认可,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2)雕塑的语言和形式美:雕塑艺术有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首先,它具有三维空间的体量感,不同于平面的绘画,它是以实在的体积占有空间,通过立体的形象来表现艺术主题。其次,雕塑的艺术形象具有凝练性。雕塑的特点是把丰富的内涵凝缩为一个具体的形象。
(3)雕塑的材质美:雕塑作品由于题材的不同,所选用的材料也不同,材料以其自身的材质美感为主题服务,如历史题材的作品宜选用石材或铸铜等材料,现代造型作品可选用不锈钢材料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雕塑材料不断涌现,如玻璃钢、钛铝合金等,为雕塑艺术增添了新的风采。
3、作品赏析:
《思想者》(青铜,高186厘米)这是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在这一作品中,罗丹使整个雕像缩成一团,让人感到他仿佛不仅是用脑袋在思考,而且全身的每块肌肉,每条神经都处在紧张的思索之中,罗丹有意识的把支着下颏的右胳膊肘放在左膝上,形成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扭转,脚趾深深的抠在台座上,使思考的运动从肩背一直贯穿到脚尖,从而体现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人们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受到启迪和鼓舞。
《工人与集体农庄女社员》(不锈钢,高24米)这一雕像是前苏联最优秀的女雕塑家穆西娜的作品,这一雕塑之所以著名,不仅是由于它所体现的重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还在于它在艺术构思,特别是雕塑的构图上和新材料不锈钢的使用上所作的种种努力。青年工人和集体农庄女社员两个巨大的人像勇猛前进的动势通过向上高举的手势,使构图取得了平衡,共同向着一个目标前进的意义和统一步伐,是苏维埃国家的伟大象征。至于雕像所用的材料不锈钢,这在当时还是首创,不锈钢本身所呈现的银亮色,可以反射太阳光和灯光,当晨曦和晚霞照射到雕像上时,就闪耀出更加明亮的光辉,使雕像更有表现力。
《柏林城市雕塑》在欧洲,林立的高层建筑和遍布城市的雕塑仿佛是一首巧妙的乐章和谐而生动,这些造型各异的雕塑能折射出当代异域文化的一个断面。当我们置身于一种与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现代艺术的氛围中时,就会强烈的感受到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空间的悉心关怀和爱。时代的节奏要求艺术家创造出与之协调的雕塑作品,课本中的西柏林街头的抽象雕塑,与具象雕塑不同,虽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表现得是什么内容,但那坚硬光亮的不锈钢质材、庞大高耸的四个圆柱,弯曲缠绕而挺立向上的造型,都给我们一种不屈不挠,强悍有力地感受,一种精神力量,一个美好的想象空间,因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
《家庭》看了这座雕塑,相信你一定会很快地认出这是有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家庭。虽然,艺术家并没有对人物的五官和服装进行细致的刻画,但是生动简明的造型,仍然是我们感受到一家人的亲情。这是一件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它不追求逼真的人物形象,而是受取“写意”的手法,抓住三口人体形上的特征,用光滑圆润的外形,组成了一个整体。亨利·摩尔是英国著名的雕塑家,是现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善于对雕塑做全面地思考,不受具体形象的限制,而且充分考虑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雕塑语言。
《挑刺的少年》(青铜,高76米)这是一件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雕塑,它的显著特点是高度的写实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且还带有一点幽默感。从造型上看,少年的形象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但静中有动。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这样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雕塑家也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表现它,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彼得大帝纪念碑》(青铜,黄冈石)这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加法尔柯涅的作品,彼得大帝是俄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领导俄国逐渐强大起来。法尔柯涅把彼得大帝塑造成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它骑着骏马在奔驰中突然勒住马头,作品充满了豪迈的气概。雕像的底座由巨大的整块花岗岩雕成,犹如波涛汹涌的浪潮,它象征着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在冲破重重惊涛骇浪中进行的。俄罗斯许多进步思想家、作家都赞美过这座纪念碑。例如:普希金为此写了长诗《青铜骑士》。
《美国国家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南达科他州的拉计莫尔山,利用海拔1800米的山峰,依据天然岩石,雕刻了自美国独立以来享有盛誉的四位总统的胸像(自左至右:华盛顿、姐弗逊、林肯、罗斯福)。利用拉计莫尔山峰雕刻伟人像,这是南达科他州的历史学家多恩、鲁宾逊于1923年倡议的。1924年,当年已经58岁的雕刻家加特森·鲍格勒姆(1807-1941)勇敢地接受了这项创作任务。从1927年正式动工,到他74岁时逝世还未全部完成。他逝世后八个月由他的儿子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四座巨像面部平均高度约20米,鼻长7米,嘴宽2.6米,眼宽1.5米,依山势的变化,姿态生动自然,成为美国现代著名的纪念碑雕刻之一。
三、小结:学生谈谈感受
第二篇: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四课 缝缝绣绣
教材分析:
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刺绣又称针绣、扎花、绣花,是以针穿引彩线在织物上运针刺缀,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古代称刺绣为“黹”、“针黹”,由于多为妇女所作又称“女红”。“绣”与“锦”都用以代表美好,但二者又有不同,锦纹为平凹凸感,绣为高花,以覆盖面料形成花纹为特点。中国的刺绣,先是刺绣衣裳,逐渐扩展到刺绣起居用品;后来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所以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刺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明朝时产生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发展到今天的刺绣工艺已相当精湛,各民族都有异彩纷呈的刺绣工艺。
本课选材民间传统手工艺--缝绣,不仅要学生了解刺绣作品,掌握缝绣的基本知识,还要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情,使学生形成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意识,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教科书上还展示了一些民间刺绣作品,这些作品造型有趣,做工精美,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另外教科书为学生出示了缝绣基本针法和制作过程的示意图,教师可利用示意图有效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缝绣的基本知识。
2.能够掌握缝、绣物品的基本手法和步骤,能够完成简单的缝绣作品。
3.愿意体验用针线缝绣,养成耐心细致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找同学说一说自己服饰上的图案都什么,这些图案制作上有什么不同?(有粘贴的、有印染的、有绘画的、有刺绣的)
二、欣赏民间传统刺绣
1、介绍四大名绣(四大名绣好在哪里,各有什么特点)
2、欣赏、讨论绣品的图案、颜色搭配、针法
3、说说绣品上的图案与生活中的真实图案有什么不同之处,颜色又如何?
三、演示绣品制作工序(课件),学生观察。
1、制作中应注意些什么?
2、用了哪些针法。
四、学生制作
1、自由想象,为自己的小手帕设计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图案。
2、整体考虑布的运用,把图案绣在恰当的位置上。
五、作品交流
1、选出自己喜欢的绣品,并说出理由。
2、介绍自己的绣品和自己的收获。
3、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特别是缝绣工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第五课 会动的曲轴玩具
教材分析:
曲轴在机械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带动其他一些机械部件,使机器不断重复相同的运动。飞奔的汽车、驰骋的火车,它们的车轮运动都是通过曲轴的这一特性来实现的。了解曲轴的工作原理,并尝试利用这一原理制作一件会动的曲轴玩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曲轴的工作原理,引起学生兴趣,并尝试着把它运用到玩具的设计之中。教科书中展示有一件日本木制曲轴玩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一玩具,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曲轴玩具的内部结构、运动原理以及曲轴玩具的制作方法。从而,使学生对曲轴玩具产生极大的兴趣,引起动手制作的愿望。
教科书中用简图一目了然地介绍了曲轴的中段结构及形状--一个或多个“凸”状,又给出曲轴与连杆的几种不同连接方式,可作为重点带领学生分析认识。因为这几种连接方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大的想象和设计空间,运用哪种连接方式设计什么样的玩具,在学生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个总体的构思,具体操作起来才会顺利,不至于边想边做,最后漏洞百出,不可收拾。
教科书中的几个曲轴玩具范例可以比较有效地提示学生创作和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作品发展出新的设计方案,创作出更多样式的曲轴玩具。教师对这些范例的讲解,应从总体设计、制作过程、制作方法、材料运用、色彩谐调对比、图案装饰等多方面着手,使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有一个整体把握,在构思自己作品时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曲轴、连杆传动的原理。
2.能够运用曲轴运动的原理,制作会动的曲轴玩具。
3.尝试把科学和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并能够体验其中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在我省民间流行着很多非常有趣的活动玩具,如会翻筋斗的小猴,会摔跤的双人(又叫二鬼摔跤)等。这些玩具巧妙的利用皮筋、竹弓的弹性,使形象活动起来,加上滑稽可爱的动作,不仅深得孩子们的欢迎,就是成年人也爱不释手。
2、新授:
讲解及示范:
(1)先用硬纸片卷两个圆筒,长约7公分,直径为2公分。
(2)将圆筒用彩纸封起来,上下用纸团塞住,并用彩纸糊实。
(3)将圆筒粘贴或彩画成两个人物形象。
(4)用较硬的卡纸剪出两个上臂和四个下肢。
(5)上臂是两个人物共同的,要用细铁丝穿在两个人物身上,细铁丝的两端弯个圈,使上臂能自如活动,又不会脱落。
(6)将四个下肢分别装在两个人物身上,连接方法和上臂一样。
(7)用一根细线,最好是尼龙线,从上臂中间穿过,线的一端栓个小铁丝钩,另一端栓一根皮筋。
(8)玩的时候,把玩具一端的铁丝钩挂在一个固定的物品上,另一端的皮筋拿在手中,靠皮筋的弹性一拉一放,就会使两个玩具人摔起跤来。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第六课
学构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构图的一般知识。
2、培养学生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概括的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构图的组织与安排。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多种物象的组合关系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演示说明
中间太小 中间太大 偏上 偏下 偏左 偏右 适中
偏左上角 偏右上角 偏左下角 偏右下角 太分散 太紧凑
师:任何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存在着这13种基本变化,只有大小适当,位置适中,聚散合理的才是比较完美的构图。
3、静物构图与风景构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有一个表现主题,而且都要把主题物象安排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使之突出、明确、大小、位置、比例适度。
不同点:(1)静物是人为的在一定环境下摆放的物象组合,空间是有限的。风景属大自然的造化,无边无界,空间是无限的。
(2)静物构图所考虑的是如何将有限空间中的物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之中,而风景则要在自然中选取所要表现对象,即取景。
(3)静物的大小、位置、聚散关系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它相对集中、独立,而风景是连绵不断的无限空间形态,且形态变化万千,层层叠叠,透视变化也比较大。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静物写生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第七课
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教材分析:
我们经常被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优美的风景、热闹的集市、熙熙攘攘的人群…… 它们之所以打动人,主要是这些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有些是艺术家对某一场景一触即发的灵感;有些是艺术家对生活深刻的感受和思考,并经过艺术提炼而成为作品;有些则是有了选题再去搜集素材、勾画草图、最后加工完成一件作品。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美术创作的一个过程。美术创作是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与观察方法、思维能力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生活,动脑筋思考,并学习一定的美术创作技巧,就能创作出我们自己满意的作品。
教科书出示了艺术家孙为民创作《乡间七月》作品的草图和完成后的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艺术创作的过程。教科书第18页以《古镇赶集》为例,说明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选题立意、收集素材、构图草稿、加工完成。教师可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图片及自己掌握的知识逐个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艺术创作的过程及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学目标:
1.了解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掌握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进行绘画创作。
3.明白艺术创作的艰辛,形成珍惜艺术劳动和艺术作品的习惯。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搜集孙为民及其他画家的一些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使学生对创作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出示这些作品的创作草图。课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采访当地的画家,了解他们创作的过程及创作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艰辛,并对艺术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艺术创作的四个过程需要教师逐个举例来说明,也可与学生互动,采用问答的形式来解决。
选题立意:教师通过分析事例,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选题立意。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的生活积累,如:人、事、物、场景等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有了创作的欲望,我们就会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确定作品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种是作者已经有了选题及所要表达的意愿,根据自己的选题,去生活中观察、体验,搜集所需的素材,提炼加工,几易其稿,最后完成作品。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场景、人物和风景打动过你?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根据记忆描述给大家。讨论应该围绕着学生熟悉的生活以及最近发生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包括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其中旅游和去游乐场是最能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表现师生、同学、朋友友谊,家人父母亲情是孩子们最乐意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庄严的升旗仪式、逛街、赶集、踏青、赏雪、观花,只要能启发学生讨论起来,这些熟悉的生活就能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丰富选题的空间,学生也可以从中选题立意。
收集素材:有了选题就可以根据题目内容的需要去收集素材。收集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种,教材中给我们介绍的是以速写的形式来收集素材。这是画家最常用的,也是比较适合我们的一种绘画形式。如画《古镇赶集》这一题材,那就要有一些市场上买卖的场景。为了使自己的创作丰富、鲜活、真实,就要亲自到市场上把你认为较生动感人的场景画下来。可以快速地勾画出人物的动态轮廓及道具。不作细致的描绘,也可以较翔实地把人物动态、神态、服装的样式、色彩、道具等具体形状,细致地画下来。这样画速写虽然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在创作中就会轻松一些,也会给你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可参考内容。搜集素材是提高绘画能力,画好创作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观察、勤动脑、勤思考的习惯,随身携带速写本,把感兴趣的、能够激发灵感的事物及时地画下来。如果没带速写本,回家后可凭记忆把它记录下来。可以作为素材的事物有很多,可以是一两个有特征的人物、一棵古老的大树、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一株美丽的花朵,也可以是生日聚会、旅游、植树等集体活动的场景。只要能够打动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可以作为以后创作的素材收集下来。这样长期坚持,在生活中收集来的素材,鲜活、生动,会给你留下难忘记忆,头脑中的画面也越来越多,创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除了速写的方式以外,还可以在书上、网上搜集图片资料,阅读与题目有关的文章。这些方法都能够收集到丰富的素材,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构图草稿:收集的素材只是一些小的片段,单个的人或事物。怎样把这些素材经过取舍、添加,构思成一幅作品,这还需要一个过程。构图草稿就是根据作者的构思把收集的素材加工整理成草图,要用铅笔,以便于修改,草图不用太工细,因为这是一个思考、探索修改的过程,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勾草图的同时就要考虑到以什么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水彩笔、水粉、水墨、版画?根据作品的题材选择合适的绘画形式。如:教科书中的《古镇赶集》就用了水墨的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很好地表现了中国古镇古老、繁忙、热闹的景象,给人以亲切感。
加工完成:有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可谓胸有成竹,这时就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作品。根据草图,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大胆下笔,细心收拾,完成作品。
●学生创作作品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工具材料。在构图和设色上,要鼓励学生根据主题的需要,反复调整和尝试,争取使之最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最后作品的评价,主要从是否按照这个创作过程来进行的创作,以及作品主题、效果,以及是否充分表达了主题来衡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评价标准,不要过于专业,以免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绘画创作的兴趣。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把学生作品收集起来,和学生一起布置校园绘画作品展。
第八课
风驰电掣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画出生动的动态场面,并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动作效果。用特殊的手法表现风驰电掣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教学重点:
表现人物(或其它事物)的动态场景。教学难点:
人物动作以及动态线条的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
用动画片中的一些经典形象的动态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画法。教学思路:
教具: 自制动态场景挂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大象)陆地上最高的动物是什么?(学生回答:长颈鹿)
那么,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猎豹)出示挂图:
猎豹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28米,真可谓是:风驰电掣。<2>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风驰电掣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绘画“风驰电掣”
画面是静止的,那么如何表现出一个事物的运动呢? 出示图片:
仔细观察图片,请大家说说,画面中是如何表现猫和老鼠的动作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生动的人物形态
加上一些辅助的线条,表现块如风的速度。首先,我们来表现事物的动态:
例如:在百米冲刺的时候,人的身体是(停顿一下,让学生一起说)向前倾斜的。
那么,其它的动作呢?比如,在打乒乓球、篮球„„等等,试想一下,这些动作是什么样子的?
(找几个学生上台边说边画。)
(全体学生在下边各画一个动作。)
画好动作之后,我们还需要加上一些辅助的线条,表现人物(或事物)速度。那么线的走向应该怎么画呢? 思考:
比如:1.一个人往前跑,线条怎么画?
2.一个人从高空坠下,线条怎么画?
3.链球运动员抡起胳膊转的一瞬间,线条怎么画? 得出结论:线条必须按照人物动作的走向去画。课堂练习:
利用我们总结的这两条结论,表现一幅“风驰电掣”的画。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拓展:
一些其他的动作效果:
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风驰电掣”的动作,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多观察,多多描绘。教学反思:
第九课
《光的艺术》
教材分析:
《美术》教材第十二册第九课《光的艺术》,属于设计•应用的领域。本课采用了一个特殊的创作条件“光”,整合了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作品极具美感,可以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光的艺术 学生分析:
通过将近六年时间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创作方法,具有了初步的设计和应用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广泛的关注身边的事物,并激起了解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兴趣。设计思路: 光的艺术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感悟活动为主,在探究和感悟活动中不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主要的教学环节:欣赏范作 激发灵感——分析交流深入挖掘——大胆创意 勇于创新——畅谈构思 同伴评价——立足生活传承历史,从欣赏示范作品入手,先体验“光的艺术”带来的美感,引发学生对其创作方法的探究;然后尝试归纳总结,在进行合理的整合后开展自由的创作;创作结束后在畅谈自己的创作构思,邀请同伴点评作品;最后在了解和欣赏“光的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中结束本课学习。教学目标: 光的艺术
认知领域:认识与理解材料透光性强弱特点,合理的运用材料和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能力领域:通过自主的探索及实验,掌握基本的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领域:养成在创作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体验创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示范教具;与学生交流并布置材料收集工作。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美术课是一门十分特别的课,能激发创作的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在这里,我们一起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感悟美、传播美。
今天的美术课就让我们从黑暗中开始吧!请把灯关掉。
一、欣赏范作 激发灵感
没有了光,世界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没有了光,线条不见了;没有了光,形状不见了;没有了光,色彩不见了;没有了光,美仿佛也离开了我们。教师点燃蜡烛放在示范作品里,然后一一点亮其他作品。学生欣赏示范作品,交流、品评。
(“作品引入”是一种直观、高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分析交流 深入挖掘
初问:欣赏了这么多美仑美奂的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营造自由、舒适的学习气氛。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课题“光的艺术”。
再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如:材料、方法等方面。
(问题的梯次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从初步感知走向深入分析,巧妙的突破本课教学的关键点。)
三、大胆创意 勇于创新
整理回顾:作品的材料的通光性强弱不同的特点和以前学过的各种方法的运用。提出要求:利用身边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方法来展现“光的艺术”。
在学生自由创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交流、汲取创作的灵感、大胆修正自己的构思。教师的辅导也应如此
(通过条件、材料、工具、方法四者的整合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构思的优化组合。)
在创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激发出奇妙的灵感和精彩的创意。重点关注:哪位同学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构思呢?邀请同学给你点评价或建议吧!你打算把自己精美的作品用在日常生活中吗?
(以同伴评价为主的评价也是一种学生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时关注作品的应用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五、立足生活 传承历史
今天我们学习了“光的艺术”,也创作了美仑美奂的作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光的艺术”也被广泛的应用着。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了解“光的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我们河北省有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它可以说是最早利用光来实现效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2006年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唐山皮影”,一起来欣赏这种经历了两千年风风雨雨的独特的光影艺术吧!(既关注身边环境中“光的艺术”的应用,又注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
从历史到未来,从艺术到生活,让我们用心去寻找美、发现美、创作美、感悟美、传播美。谢谢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了“光的艺术、艺术的光”!
第10课:喜马拉雅
教材分析: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人瞩目的地方,它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缘,是中国与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等国的界山,山脉中段高峰林立,山脚下有玛旁雍湖和拉昂湖等著名湖泊。位于中段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喜马拉雅山脉雄浑、神秘、壮美,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岸精神的体现,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为之骄傲!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和了解喜马拉雅山脉与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总结喜马拉雅的特征与精神内涵,寻找表现题材和确定表现手法等,体会艺术创作的过程。此课是在前面学习过《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基础上,设置的一节主题创作课,而且喜马拉雅山脉可表现的自然素材和精神素材都很丰富,表现手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所以本课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教科书第24页展现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航拍图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第25页出示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人类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征服。相信这些图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以启发。
教学目标:
1.能够查找相关资料,比较深入地了解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状况、气候特征、植被特点和风土人情等知识。
2.能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从中确定表现主题。
3.能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表现手法表现喜玛拉雅。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喜马拉雅和珠穆朗玛的相关资料。教师应提前发一些问题卡,例如:你知道“喜马拉雅”是什么意思吗?喜马拉雅山脉在什么地方?形容一下那里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山上都有哪些植物?珠穆朗玛峰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什么位置?有多高?你对它了解多少?喜马拉雅周围生活着什么民族,他们有什么风俗习惯?人类在什么时候征服过珠穆朗玛峰,其他山峰被征服过吗等等。以便让学生查找资料时减少盲目性。
●教学中,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相互交流“喜马拉雅”的相关知识。教师注意引导,避免知识角度过于杂乱,可以从自然地貌、植被特色、风土人情、民族友谊、登山探险等角度让学生描述和整理资料,在学生对喜玛拉雅有了一定了解后,鼓励学生确定要表现的主题。
●学生对“山脉”一词可能听说过,但是概念不一定十分清楚,教师可利用相关手段让学生了解它,如:通过摆放三角形纸板使学生理解山脉的概念,并通过纸板摆放方式的变化来演示山脉的走向变化(斜线形山脉、S形山脉、不规则形山脉等),这样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理解山脉。
学生的作品可以是平面的绘画,也可以是立体的手工作品。在表现技法上便于操作的有以下几种选择:①用线描的方式表现山脉的走向。②用蜡笔水彩的方法表现白雪覆盖的感觉。③用剪贴制作的方法表现山脉的层峦叠嶂(前后遮挡关系)等。
●从喜马拉雅所具有的高大雄伟角度而言,在创作的拓展上,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①可以从生活之中寻找生活的“喜马拉雅”。例如,建筑方面,让学生说出当地哪幢建筑最宏伟壮观?那就是我们家乡的“喜马拉雅”。②可以从人物方面入手。例如,军人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坚强、勇敢,那就是我们心中的“喜马拉雅”等等。
●在本课教学中,难点应该是表现内容与构图,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在有自己创作思路的基础上,互相说一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完成。请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表现“喜马拉雅”的伟岸气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路,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或新颖的方法去表现。
第十一课
我们的奥运
教材分析:
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一个体育盛会,奥运会不仅推动全球体育竞技活动的发展,而且对促进各国的交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奥运会已成为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也成为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增进
友谊的盛会,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的目标,也是我们人类的目标。
奥运会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他们的记忆中应该能找到奥运会的影子。因为,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会,虽不可能亲历现场,但是媒体的广泛关注、人们热切的瞩目,都会耳濡目染。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隆重召开,这是中国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的骄傲。各种媒体的宣传,奥运场馆的营建,学校各种奥运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等活动,一定都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起他们对社会的参与热情和创作热情。
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索”课,教科书呈现给我们的是将美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并融造型、设计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形式。在这样的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学习体验,在美术技能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多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本课共呈现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奥运场面的情景图片为主,第24届奥运会的场面红火盛大,展示出人们对奥运的热情。其他图片力求生动、典型,以点带面,选取了我国申奥成功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勇夺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时激动人心的镜头。这是中国男子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顽强的中国女排姑娘们再次夺得奥运女排冠军,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等等,这些典型的场面都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这些都是学生创作的感性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或资料加深学生的感受。第二部分,即学习活动一,设计吉祥物的范例图片较为生动,有利于进行教学提示。第三部分,利用造型活动传达自己对奥运的所感、所想,作品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立体造型也可以平面造型,在内容上既可以具象的表达,更可以抽象地去传递一种意念和想法。
教学目标:
1.感受奥运精神,能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传达自己的所感、所想。
2.进行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逐渐形成设计意识。
3.能够关注社会,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搜集一些关于奥运的图片、知识资料和奥运会入场式、奥运健儿获奖国歌奏响时的激动人心的声像资料等。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做好课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倡导学生阅读有关奥运的书籍,了解有关奥运会的故事、图片、纪念物品等。从而在资料的搜集和准备中初步感受奥运精神,丰富学生已有的奥运经验。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绘画等形式进行有意识地表达,这是本学段的要求。进行这样的造型创作,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创作激情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学生的创作要有感而发。教师可以利用声像烘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播放我国运动健儿奥运夺冠、国歌高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动人场面,让学生谈谈看到这样场面的内心的感受。声像资料直观生动,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利用谈话法,让学生谈自己知道的奥运事件,还可以结合学校开运动会激动人心的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课上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利用“奥运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奥运知识,充实自己的感受。
学生有了充分的内心感受后,教师就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要表现的角度。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提示学生应选取自己感受最深、最独特的视角。教师可以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品选取了怎样的角度,传递了怎样的意念,如果是自己又会有怎样的角度等。接着还要进行必要的技法指导,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作品,看看小作者选取了怎样的表现形式,画面构图、色彩等因素是怎样围绕主题展开来的,如果是自己又会选取怎样的形式,在造型和设色上又会有怎样的考虑等。
本课是命题创作,所以在创作形式上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合作时,教师还要针对小组的分组、分工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以达到学习的实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能力差异较大,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帮助和辅导。例如,学生在进行运动场面的表现时,人物动态常常成为学生创作的难点等。
学习活动二是本课活动的完结,因此教学评价要注意完整性,不仅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还要针对学生整个主题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关注和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奥运主题展览等形式,进行广泛交流。还可以进行年级或校际的展览,向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宣扬奥运精神。
关于学习活动的延伸与拓展。奥运是恒久的话题,与奥运相关的美术现象也有很多,如果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教学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一些美术活动。比如,可以进行编辑绘制奥运小报,可以进行奥运标志的设计,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等活动,将奥运精神和美术活动进一步深化。
第三篇:冀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
1巧置换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2.在美术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教学重点: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教学难点: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教学方法:欣赏、讨论、练习教 具: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在假期搜集了一些有趣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师:图片欣赏完了,我发现好多同学都笑了,谁能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师:原来这些图片都是由两种不同形象的局部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在四年级学的 “物象重组”。
二、探究新知: 1.解题:
《巧置换》是将事物的因果、角色进行对换,或者保留图形的基本特征,将物体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类似的形状所替换的异常组合形式。巧妙地运用置换,会使我们的作品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使我们更富有创造力。
2.作品赏析:
(1)欣赏《精神食粮》。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把汉堡中的肉片置换成几本书?(作品在保留原物象特征的基础上,把里面的食品换成了书本,进行巧妙的置换,给人以视觉上的新奇感,利用巧妙的构思深化了要传达的主题。)(2)欣赏《自然之风》。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置换呢?
(3)欣赏《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画像》。(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举世闻名,小作者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以新的视角,让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画像,使人忍俊不禁。)
(4)欣赏《我们一味向地球索取》。讨论:这张招贴画中,你们看见了什么?从中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感受是否和主题一致?(这幅招贴画的主体是一片代表生命的绿叶,作者把叶子的边缘部分置换成烟囱林立的工厂,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感染,突出了环保的主题。)3.思维拓展:
《我们一味向地球索取》是一个环保的主题,绿叶代表着生命,工厂代表着污染,想一想树叶和工厂还可以用哪些事物置换?
(树叶还可以换成地球、海洋、一滴水等等,工厂可以替换成枯竭的树根、一个动物的骨骼等等,总之,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物象的置换,不必拘泥。)
三、创作表现:发挥你的想象和创造力,完成一幅置换作品。要求: 1.要有一定的主题。
2.表现形式可以多样、自由发挥,手绘、实物照片或图片进行拼贴、电脑辅助都行。3.可以参考书上的范例。
四、辅导学生完成作品
1.辅导构思,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能完成的主题。2.勾画草图。3.深入刻划。
五、展示评价: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活动。
六、知识拓展:欣赏大师的招贴置换作品,拓展学生的思路。
2我设计的新机器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巨大贡献,能够合理利用材料进行创作。2.提高学生充分表现设计意图的能力。
3.使学生喜欢用美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看书,讲我国南宋后期就出现了以水为动力驱动的水转大纺车,是当时世界上很先进的纺织机械。那么,你们知道,现在的纺车是什么样吗?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讨论以后,出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纺车图片,逐步让学生了解纺车演变的过程,感受到人们对于新机器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中,所以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再让学生欣赏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图片,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和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更多便利。在讲“神州5号”载人飞船,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书中展示了几幅学生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新机器的用途,带着问题思考:你觉得在生活中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你认为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机器来解决问题?你觉得现在使用的机器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认为如何改进这些机器,才能更方便人们的使用等等,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创作。
3、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学生对于自己设计的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教师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叙述和展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互通信息。
三、课后小结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经过讨论推荐出最有创意,最有实用价值的新机器;介绍自己的作品。
3图片蒙太奇
一、新课
1、图片探讨,寻奇:还有一些画家也有着这样的奇思妙想(欣赏、分析书中作品《公寓式梅维斯头像》《莫斯科的英国人》)
2、提问:在这幅作品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事物?你认为这些事物之间有联系吗?学生欣赏、分析,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3、你能总结出艺术家在创作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吗?小组讨论:从中选择你喜欢的物品,想想怎样才能超常规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你的奇思妙想。
4、分析书中作品:你觉得哪些作品想像力丰富,组合得让你觉得巧妙、有趣? 图片蒙太奇: 是利用多个图片或图片的多个局部,拼贴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的创作方法,用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这种制作方法和以往我学到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位艺术家,通过认识和欣赏他的作品,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的问题。
蒙太奇最初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来被电影工作者们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即电影蒙太奇。
二、尝试表现
我们怎样才能将生活中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用品用超越常规的方式将他们组织在一起,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呢?(一)线描的绘画表现方式: 1.注意黑白对比。2.注意疏密变化。
(二)注意组合的相互间的创意程度,充分发挥奇思妙想。学生尝试创作,师作巡回指导(有思应显,激思而表,情之所趋也。)
三、大胆创作
1.聪明的你还等什么呢?展开你的奇思妙想,一次小小的发明就会诞生在你笔下。2.出示图片,学生创作,师作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
1.举行“图片蒙太奇”作品展。2.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4线材成型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线材的特征,初步了解线材构成的方法,认识线材构成的美感。
2、能力目标:
掌握线材构成的方法,利用现有线材制作立体造型,体会艺术创作乐趣。
3、德育目标: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并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等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大量的线材作品及与线材相关的活动,了解线材的文化及特性,引导学生发现线材构成的方法,体会线材构成的美感,认识线材构成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了解线材构成的方法及规律,并尝试恰当地运用现有的各种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件线材造型作品。
作业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线材立体造型作品,形式不限。教具准备
课本、自制课件、相关图片和资料、立体造型示范作品、收集各种不同材质的线材 学具准备
课本、线材原材料、学具盒、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与评价 媒体使用
一、课前准备:布置小组活动环境、给材料相近的同学分为一组,维持秩序,检查学具等。
准备上课用具,坐好等待上课。培养课前准备的习惯。
电脑播放舒缓音乐,营造上可氛围。
二、导入: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立体空间中,一个点线面交织的人为的几何形立体秩序的社会空间中,线是其中的重要元素。请你用桌上的材料以形象的方式试着说出线的作用或价值?
教师举例:把两根木棍放在后背并说刺猬的刺。学生试着进行创意回答:小蜜蜂的触角、机器人……
用头脑接力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线的兴趣,为学习线材知识打好心理准备。幻灯片展示问题,播放背景音乐,引发学生思考。
三、讲授新课:
1、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现象、物品等体现了线构成的特点吗?并说说线在生活中的作用?
2、老师带来了资料与大家分享,并请同学思考线材的概念是什么?(1)大自然中的线: 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2)生活中的线:
埃菲尔铁塔、铁索桥、游乐园的攀登架、鸟笼、自行车、纸篓……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植物为了适应生活环境,很多部分进化成了线的造型。昆虫和动物也用线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很多美丽的自然现象的形成也跟线紧密相连。厨师也把美味佳肴做成线的造型来讨好我们的味觉。服装设计使用线来造型及装饰。建筑工人用线来建起高楼大厦。工艺美术师用线为我们设计轻巧的家具。出行时我们不忘带一张线形成的地图,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高架桥上。线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有关线的文化:
⑴说道到用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结绳记事。
⑵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跟线材有关的成语:千丝万缕、断线偶戏、断织劝学、单丝不成线、楚腰纤细、楚界汉河、丝丝入扣、顺藤摸瓜、条分缕析、蛛丝马迹、长绳系日、绠短汲深、度己以绳、绳锯木断、提纲挈领、悬崖勒马、野马无缰……
4、动手试一试:
请你能用手中的线材(火柴、牙签、筷子、钱币、塑料管),试着摆出规则的造型: 你能用手中的线材,排列构成一个 面吗?
你能用手中的线材组织构成立体 形态吗?
4、看看大师怎么做:从美术的角度了解线材的构成方法:展示现代线立体构成的作品课件。
谈谈你对北京的奥运场馆“鸟巢” 的构成认识?
总结线材的一些造型方法:
⑴平行排列、⑵渐变排列、⑶发射排列、⑷交叉排列、⑸叠积排列、⑹自由排列。学生联系实际经验回答:斑马身上的线条感等 学生观看课件展示并思考、总结线材概念。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或观看课件展示听教师介绍。请学生说说看。学生分组活动:
每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共同完善,合作完成。
学生谈喜欢的作品及原因,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用了什么构成方法? 与教师共同总结构成方法。
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线材造型在生活中的作用,并拓展学生对线材的现有的认识思路。
加强美术文化学习,渗透德育教育。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加深文化认识。
初步探究,尝试创作与合作。建立共同学习研究的课堂效果。加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及培养其艺术评论能力。培养知识构建能力。
幻灯片展示主题图片,拓展学生思路,加深线的认识。幻灯片展示故事内容及插图合成与加强学生视觉记忆。实物投映展示学生探究结果。
幻灯片展示线立体构成方法,进行视觉刺激。
四、课堂作业:
尝试着用线材构成的方法,利用手中的线材,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喜欢的线材造型,再谈谈你的构思。
按小组为单位协商、讨论,并分工,制作完成。体会创作乐趣,学习合作。幻灯片出示作业要求。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
1、连接要结实。
5、注意体现一定的排列方法。
6、运用色彩美化线材造型。
7、大胆想象造型。
8、注意形式美的体现。学生与教师商讨方法并接受指导。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美术用美术进行情感表达。播放轻松音乐,创造轻松的创作气氛。
六、作品展示:
1、给学生的作品拍照留念。
2、请学生上台展示。
3、对作品进行点评。自评互评
用评价表进行评价,师生应公平公正评价,创建互帮互学氛围。用实物投影展示各组作品。
七、课堂小结:
经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发现生活中具有线材美感的事物有很多,可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进行创作,用我们灵巧的双手装点我们的生活。
5缝缝绣绣
教学目标1.了解缝绣的基本知识。
2.能够掌握缝、绣物品的基本手法和步骤,能够完成简单的缝绣作品。3.愿意体验用针线缝绣,养成耐心细致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了解缝绣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实际的缝绣操作过程
教 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 法:观察法、讨论法
关键点 手工缝制作品 教 具 针、线及白卡纸 教学过程
检查学具,师生问好。
一、图片导入:
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大屏幕上这个憨态可掬的小朋友,他的头上戴着一个样式很别致的小帽子,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帽子的名称吗?它有什么寓意呢?(请举手回答?)
二、骨针引入:
①从穿针引线到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早在一万八千多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经在使用骨针缝缀兽皮,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遮挡身体。
②出示山顶洞人图片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③192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上发现了一个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在发掘现场考古学家找到了这样一些骨器——其中的骨针,保存完好,针身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④原始刺绣的用途,原本是装饰衣服以表示地位尊卑的,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后来逐渐扩充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普及民间。
三、讲授刺绣相关知识
1、介绍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苏州)、湘绣(湖南长沙)、粤绣(广东广州和潮汕)、蜀绣(四川成都)。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湘、粤、蜀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广,影响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2、介绍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
那么民间刺绣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续,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民间刺绣多属生活实用型。
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以妇女、儿童为主),都用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围裙、幼儿肚兜、帽子等等。这类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各地的民间风情。
3、欣赏、讨论,说说绣品上的图案与生活中的真实图案有什么不同之处,颜色又如何?
4、介绍刺绣工具。(绣架、绣绷、针线、剪刀等)出示课题:缝缝绣绣
三、出示缝一缝的作品(课件),学生观察。
今天我们先来完成缝缝这个任务,同学们在制作中应注意安全……
四、学生制作
1、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补充说明。
五、作品交流
1、点评学生作品(针脚是否整齐、均匀、松紧适度)。
2、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特别是缝绣工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3、通过学习缝缝绣绣这一课,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我们要树立起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意识,将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下去。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养成耐心细致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并且合理使用在学习过程中,促进我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主讲三种刺绣针法及完成一幅独立手工作品。(牛仔布做底,素色小花图案)
用投影仪出示范作 投影仪出示学生作业
5会动的曲轴玩具
教学目标
1、了解曲轴玩具的基本结构与作用,能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曲轴玩具。
2、分析曲轴玩具工作原理,思考身边哪些地方用到曲轴的原理,并能用手绘示意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设计与制作活动中积极思维,大胆探索。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曲轴玩具的基本结构与作用,能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曲轴玩具。难点:研究曲轴工作的原理,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件会动的曲轴玩具。课前准备 教师:曲轴玩具实物、图片,汽车或火车车轮运动过程及曲轴工作原理的视频等。学生:硬纸片、彩纸、细线、皮筋、、剪子、胶、一小截铁丝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入:在我省民间流行着很多非常有趣的活动玩具,如会翻筋斗的小猴,会摔跤的双人(又叫二鬼摔跤)等。这些玩具巧妙的利用皮筋、竹弓的弹性,使形象活动起来,加上滑稽可爱的动作,不仅深得孩子们的欢迎,就是成年人也爱不释手。
二、讲授新课
曲轴玩具的关键部分是曲轴和连杆的制作。曲轴的材料可以用铁丝、铝丝、铅丝、点线等既有韧性和一定硬度又容易弯曲成型的物体。
除了曲轴部分,还要考虑玩具的形象设计。这一部分包括玩具的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
按照设计的方案思考制作步骤与方法:
(1)先用硬纸片卷两个圆筒,长约7公分,直径为2公分。(2)将圆筒用彩纸封起来,上下用纸团塞住,并用彩纸糊实。(3)将圆筒粘贴或彩画成两个人物形象。(4)用较硬的卡纸剪出两个上臂和四个下肢。
(5)上臂是两个人物共同的,要用细铁丝穿在两个人物身上,细铁丝的两端弯个圈,使上臂能自如活动,又不会脱落。
(6)将四个下肢分别装在两个人物身上,连接方法和上臂一样。
(7)用一根细线,最好是尼龙线,从上臂中间穿过,线的一端拴住小铁丝钩,另一端拴一根皮筋。
(8)玩的时候,把玩具一端的铁丝挂在一个固定的物品上,另一端的皮筋拿在手中,靠皮筋的弹性一拉一放,就会使两个玩具人摔跤了。
三、学生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画出草图,再根据草图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评选出最受欢迎的曲轴玩具。
7绘画构图初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构图的一般知识。
2、培养学生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概括的造型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习构图知识,进行绘画构图实践。难点:构图的组织与安排。课前准备
教师:优秀美术作品的构图分析。学生:绘画工具,包括纸,笔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多种物象的组合关系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说明:偏左,偏右,中间太小,中间太大,偏上,偏下,偏左上角,偏右上角,偏左下角,偏右下角,太分散,太紧凑,适中。
师:任何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存在着这13种基本变化,只有大小适当,位置适中,聚散合理的才是比较完美的构图。
2、静物构图与风景构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有一个表现主题,而且都要把主题物象安排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使之突出、明确、大小、位置、比例适度。
不同点:(1)静物是人为的在一定环境下摆放的物象组合,空间是有限的。风景属大自然的造化,无边无界,空间是无限的。
(2)静物构图所考虑的是如何将有限空间中的物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之中,而风景则要在自然中选取所要表现对象,即取景。
(3)静物的大小、位置、聚散关系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它相对集中、独立,而风景是连绵不断的无限空间形态,且形态变化万千,层层叠叠,透视变化也比较大。
三、学生作业 学生进行静物写生,教师辅导。
四、展示评价
对学生作品进行公开展示,可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8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教学目标
1、了解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掌握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进行绘画创作。
3、明白艺术创作的艰辛,形成珍惜艺术劳动和艺术作品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难点:选择一个主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校园生活和场景照片,名作分析,示范作品等。学生:收集日常活动照片,绘画用纸笔等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写一篇作文的过程、感受,引出什么是创作。
二、新授
1、欣赏名家作品并出示这些作品的创作草图 师:说说欣赏名家作品和作品草图的感受和体会。
2、讲述名家创作故事
3、结合自己的写作经过尝试说一说名家的创作过程。
4、分析讨论艺术创作的四个过程。选题立意: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场景、人物和风景打动过你?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根据记忆描述给大家。
启发学生讨论起来,这些熟悉的生活就能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丰富选题的空间,学生也可以从中选题立意。收集素材:
师:如何收集素材,从哪些方面收集素材?(速写、记忆、在书上、网上搜集图片资料,阅读与题目有关的文章。)
构图草稿:
师:构草图时应思考些什么?(以什么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水彩笔、水粉、水墨、版画?根据作品的题材选择合适的绘画形式。)
加工完成:
根据草图,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大胆下笔,细心收拾,完成作品。
三、学生创作
四、展评、小结
9重复与渐变
教学目标:
1、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
2、运用重复与渐变的构成原理装饰手提袋。教学重点:加深重复与渐变构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以及徒手绘制的表现能力。教具:课件、手提袋等辅助工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教师教学用具及学生学习用具,提醒学生注意集中精神。
二、导入新课
(欣赏)斑马身上的线状条纹以及沙滩上鹅卵石的反复出现与从疏到密的排列,表达了节律的美感。
三、讲授新课
大自然鬼斧神工,物象千奇百怪,生活中的物象常常会呈现出有趣的排列现象。人们受到大自然的启迪,也会把这种现象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感受生活中的设计与装饰: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上的窗户、由小贝壳排列成的花边,都是重复构成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1、什么是重复?重复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相同的物象反复排列。观察图片(海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什么是渐变?渐变是一种有序的变化。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排列。形状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排列。
3、思考:观察图片(树叶)中的排列属于重复还是渐变?
四、作业: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装饰手提袋。或徒手绘制一张重复与渐变排列的设计图案。
五、教师巡回辅导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一个手提袋,这节课就请大家做一个小小设计师,用重复与渐变的构成原理来为自己的手提袋装饰打扮一下。
2、在装饰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剪裁,粘贴,绘画等方式。
3、出示范作。
六、小结
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的设计,说说你应用的是什么构成原理。
10走进艺术博物馆
教学目标
1、理解博物馆的功能,尤其是博物馆在保护人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遗产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2、学会利用博物馆来获取知识。
3、了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概况。教学重难点
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博物馆来获取知识。课前准备
教师:中外著名艺术博物馆珍品图片(视频)展示,重点作品分析。学生:探访自己周围的美术馆,或者是浏览网络上的艺术博物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展示一些图片 国画 油画 雕塑 青铜器
提问:如果我们想要观看这些作品,可以到什么地方去? 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2、教师总结,指出博物馆是保存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量有价值的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
二、授新
1、介绍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可用视频或者图片形式展示)。
2、播放世界四大博物馆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并作简单介绍。
卢浮宫: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米洛斯岛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现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看完这些博物馆的相关资料,我们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同样可以获得文化艺术类的知识啊?为什么一定要去博物馆?你们猜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且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获得更真实的感受,更正确的认识。
三、讨论总结
1、分小组讨论如果你去参观博物馆你该怎么做?你想去哪个博物馆?参观之前要准备什么?参观时要注意什么?参观回来之后要做什么呢?
2、教师总结
11光的艺术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认识与理解材料透光性强弱特点,合理的运用材料和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能力领域:通过自主的探索及实验,掌握基本的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领域:养成在创作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体验创作的快乐。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示范教具;与学生交流并布置材料收集工作。今天的美术课就让我们从黑暗中开始吧!请把灯关掉。
一、欣赏范作 激发灵感
没有了光,世界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没有了光,线条不见了;没有了光,形状不见了;没有了光,色彩不见了;没有了光,美仿佛也离开了我们。
教师点燃蜡烛放在示范作品里,然后一一点亮其他作品。学生欣赏示范作品,交流、品评。
(“作品引入”是一种直观、高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分析交流 深入挖掘
初问:欣赏了这么多美仑美奂的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营造自由、舒适的学习气氛。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课题“光的艺术”。
再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如:材料、方法等方面。
(问题的梯次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从初步感知走向深入分析,巧妙的突破本课教学的关键点。)
三、大胆创意 勇于创新
整理回顾:作品的材料的通光性强弱不同的特点和以前学过的各种方法的运用。提出要求:利用身边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方法来展现“光的艺术”。
在学生自由创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交流、汲取创作的灵感、大胆修正自己的构思。教师的辅导也应如此。(鄂教版美术教案)
(通过条件、材料、工具、方法四者的整合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构思的优化组合。)
四、畅谈构思 同伴评价 在创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激发出奇妙的灵感和精彩的创意。重点关注:哪位同学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构思呢?邀请同学给你点评价或建议吧!你打算把自己精美的作品用在日常生活中吗?
(以同伴评价为主的评价也是一种学生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时关注作品的应用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五、立足生活 传承历史
今天我们学习了“光的艺术”,也创作了美仑美奂的作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光的艺术”也被广泛的应用着。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了解“光的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河北省有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它可以说是最早利用光来实现效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2006年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唐山皮影”,一起来欣赏这种经历了两千年风风雨雨的独特的光影艺术吧!
(既关注身边环境中“光的艺术”的应用,又注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从历史到未来,从艺术到生活,让我们用心去寻找美、发现美、创作美、感悟美、传播美。
谢谢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了“光的艺术、艺术的光”!
12灯造型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台灯在造型、结构和材料上的变化。根据不同时代的台灯的设计理念的变化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完成一个台灯的设计草图。
2、运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对比与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赏析的思维习惯。
3、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设计的乐趣,培养善于创造的思维,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古今台灯的图片,初步了解台灯在造型、结构和材料上的变化,学习浅显的设计台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外观新颖,造型独特的台灯,绘制成设计草图。教学过程:
(一)从导入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赏匡衡凿壁借光的图片。问:匡衡最需要哪样东西?(灯)从灯的发展史和详细介绍《长信宫灯》从中引导学生了解到一件好的台灯设计作品要
1、造型优美
2、人性化
3、要环保。以及一组漂亮的儿童台灯图片导入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灯造型设计》。使学生认识到,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欢乐,造型别致的灯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广泛接触、积累人文知识的习惯的培养同时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解
1、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喜欢什么颜色?什么造型?什么功能的台灯?讨论后请学生代表说一说。
明确结构
播放典型台灯的图片,分析台灯是由哪几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台灯是由:灯罩、灯杆、开关、灯座这几部分组成的。明确了结构之后学生就容易区分台灯与其他照明灯具的不同了。
引导学生欣赏两个略有不同的台灯,让学生感到设计台灯比例要匀称,重心要稳。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知台灯在材料,外形,功能和设计思想的改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赏析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正确的描述、分析、解释的过程中产生对台灯的设计兴趣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欲望。体现善于观察和尚系的习惯。
2、深入学习,自主探究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通过看书分析解决灯杆,灯座,灯罩的功能和作用。站在使用者或消费者的角度思考设计要从什么角度出发?学生讨论,提升设计理念,明确设计思路要从生活中来,有需求才有市场。而现代设计更是倡导绿色消费,环保理念,物美价廉等理念进行设计的。
通过欣赏图片总结设计方法:1借人物动态联想法,2借动物物动态联想法,3借植物形态态联想法,4、借生活中瞬间突发的事物联想等造型手段。进行联想设计造型。让学生相互的说一说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喜好,结合自己的个性和环境需要,设计一款什么样的台灯?
设计意图:这种语言的描述是思维建构的立体空间的展现,是形象思维的再现,是灵感思维的发源地,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3、示范引领,启发构思 根据学生总结出来的设计思想与消费需求的理念进行综合构思,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生活的需求设计一款独特的台灯。
实践要求:
a设计一盏造型美观简洁、独特、实用的台灯。b对特殊功能要做适当的文字说明。
设计意图: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便可以展开思维,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三)艺术实践
启发学生构思,提出实践内容: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设计一款台灯。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地讲解,学生豁然开朗,明确了设计的全过程,突破的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在欣赏一些其他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创作火花被点燃。
(四)教师辅导
(1)观察学生是否坐姿端正。
(2)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观察整体思考的学习习惯。(3)设计思路是否独特.设计意图:整体观察的习惯、个性体现的习惯、作画行为规范的习惯。
(五)作品展示
以台灯设计展销会的形式让学生到讲台介绍自己设计的产品。
设计意图:运用美术语言、美术术语的习惯培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重难点理解的过程性体现。
(六)课外拓展
课外与小伙伴一起在家长的陪同下,将自己的创意台灯通过变废为宝的形式制作出来,美化生活,用于生活。
第四篇: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课题:中国现代雕塑
课题:学构图
课题:校园一角
课题:蛋壳贴画
课题:装饰人型
课题:粘贴壁挂
课题:活动玩具
课题:绘画日记
课题:套色剪纸
课题:春天里
课题:巧编织
课题:有趣的纸工
课题:寓言、童话配画
课题:留给母校的画
课题:外国雕塑
课题:中国现代雕塑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教材中的现代雕塑作品,认识立体造型艺术的构思、主题的表现以及材料的美感等等。
2、通过欣赏现代雕塑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立体造型艺术的特点、规律以及表现技巧。
教具学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表现的主题应贴近时代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任何艺术不可能超越所处的时代。因此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是在主体的发掘上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反映的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动人典型事例。
2、成功的应用雕塑技巧和形式美的法则
雕塑属立体造型艺术,在表现主体方面有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首先是雕塑本身的体量感,它是以其实在的体积占有空间,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在形体的处理上充分利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对称、均衡、重心的移位对比、韵律等已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3、雕塑材质的现代感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雕塑材料不断涌现,玻璃钢、铸铜、不锈钢、钛铝合金等,这些材料以其自身的美感为造型服务。
(二)作品赏析、千里马:这件作品是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的作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将作品富于极强的装饰性,抓住所表现形象的本质特征,以极简约的手法表现形象。作者利用马的侧面影像轮廓,用极概括的手法把马的体态、动态表现得恰到好处。
2、家:是雕塑家傅维安的作品,以三头牛为题表现了一组互为穿插交错的一种组合造型,作者没有顾及牛的每一条肌肉和骨骼,但准确地抓住了牛的体态的本质特征。因此,看上去仍能明白无误的认出牛的形象,这种简单、概括手法是作者的独到之处。
3、琴童:这件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用具象的表现形式刻画了一个认真弹琴的女孩。这是我国著名女雕塑家张德蒂的作品。作者以写实手法刻画了一个琴童在操琴时眼、手、脑高度协调、配合的场景。女孩儿极认真的表情和一双手抚琴的稚拙、憨态都表现得相当具体,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4、开荒牛:这也是一件以写实手法出现的雕塑佳作。是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现陈列于深圳市政府广场。作者以开荒牛的精神隐喻深圳开发、进取的奋斗精神,在塑造形体的方法上加强了牛的体量,设计了向前行进的动态,给人有一种奋发、拼搏的联想。
5、哥俩好:这件作品时以竹根为材料。作者巧妙的利用竹根的自然性,稍加雕琢既赋予了作品的艺术生命。竹根的自然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但如何利用这些形状和自己要表现的主题联系起来却非常不易。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者收下,竹的根须变成了哥俩的帽子,竹的根部用来塑造连部,竹的根节部分又用来表现围脖。两个竹根的外形迥然不同,哥俩的形象也因之有异,帽子、围脖也各有其形,但通过这些共有的事物却表达了同一气候环境的真实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妙的构思。
6、挑战: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是一位伤残运动员。作者用铸铜这种材料,以及其概括的手法表现了投掷时一个最有力的瞬间,这种由于动势所造成的重心偏离给人以强烈的动感。然而这种动势的安排只能借助铸铜把车轮与底座紧紧的焊接才得以完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把简得不能再简得轮椅与强健的运动员的躯干放在一起,使人产生一种力量感。
7、家乡的河:这件作品也是铸铜材料的。作者的创作意图非常明确,表现的是一个夏日,一个女孩站在水边,手持一片石头,准备打水漂。这是一个轻松自然的主题,反映了儿童闲暇时一种童趣的追求。作者以朴素、自然的造型和单纯的表现意图,明确的袒露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以写实手法表现主题,易于使儿童接受,更贴近生活、贴近真实。
8、叔叔阿姨们:这件雕塑作品以全新的艺术手法,以及洗炼的造型,表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主题。作者对形体的概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面部及五官全被省略,而小朋友身上的雨衣和雨鞋却非常突出的占有大面积的空间,这正是作者的本意,意在突出表现小朋友在雨中执勤的生动场面,高高扬起的话筒好像在传递出那稚嫩的声音,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一道弯曲的栏杆,既是作品的依托,又明确了人物所处的道路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三、小结:学生说说现代雕塑的材料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课本上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件?为什么?
课题:学构图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构图的一般知识。
2、培养学生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概括的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构图的组织与安排。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多种物象的组合关系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演示说明
中间太小
中间太大
偏上
偏下
偏左
偏右
适中
偏左上角
偏右上角
偏左下角
偏右下角
太分散
太紧凑
师:任何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存在着这13种基本变化,只有大小适当,位置适中,聚散合理的才是比较完美的构图。
3、静物构图与风景构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有一个表现主题,而且都要把主题物象安排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使之突出、明确、大小、位置、比例适度。
不同点:(1)静物是人为的在一定环境下摆放的物象组合,空间是有限的。风景属大自然的造化,无边无界,空间是无限的。
(2)静物构图所考虑的是如何将有限空间中的物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之中,而风景则要在自然中选取所要表现对象,即取景。
(3)静物的大小、位置、聚散关系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它相对集中、独立,而风景是连绵不断的无限空间形态,且形态变化万千,层层叠叠,透视变化也比较大。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静物写生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校园一角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通过校园风景写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景物的近大远小规律。
2、通过写生进一步训练绘画构图能力,加强对构图的意识、方法和规律的认识。
3、培养深入观察、精心描绘的习惯,并在写生过程中学会提炼和取舍。
教学重难点:、景物中的透视变化。
2、寻找有代表性的和有明显透视关系的角度组织构图。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导入:
今天是写生课,写生的对象是我们生活、学习了六年的母校。我们对学校的每个角度、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对母校我们都有深厚的情感,今天我们要用手中的画笔去表现出它的美。
2、新授:选取角度,观察写生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蛋壳贴画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蛋壳装饰画,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利用“废弃物”创造新形象,创造生活的乐趣,达到心灵手巧、精神充实。
教学重难点:、纹样的构思与设计。
2、蛋壳颜色间的搭配和蛋壳与底色的关系。
教具学具:各种颜色的蛋壳、彩纸、胶、镊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蛋壳的颜色有几种?
2、新授:
师:如果把蛋壳压碎了,放在不同颜色的纸上会出现不规则的纹理。如果把这些不同颜色的蛋壳粘贴成一个物象,会构成一幅很美丽的平面装饰画。
3、作品赏析:
黑猫是空出来的底色,船、羊、小兔、房子等好像嵌上一样有立体感觉。外形简练概括,特征很突出,每幅作品都能构成美而有趣、装饰味很强的画面。
4、蛋壳加工方法:把各种颜色的鸡蛋、鸭蛋、鹌鹑蛋洗净,倒出内容。再将蛋壳内膜轻轻撕掉,晾干存好待用。
5、蛋壳贴画的步骤:
(1)现在衬纸上用铅笔轻轻画出图案。
(2)把蛋壳用手指压碎,在纸上涂上胶水,用镊子夹蛋壳粘贴在卡纸上。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注意胶水涂一点粘一点蛋壳,不要涂得过多,以免胶水变干。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装饰人型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2、锻炼动手能力,学习装饰人型的基本技巧,充分利用“废弃物”,学习组合粘贴、色彩配置等手法。
教学重难点:、人物的制作、装饰等一系列工艺技巧。
2、对“废弃物”的巧妙利用及独特的设计。
教具学具:各种废弃物,彩纸、布头、剪刀、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2、赏析作品:
师:瞧,这些生动有趣的装饰人型,神态各异,第8页左上图那个穿着背带裤的小伙子,仰头大笑,一副得意潇洒的神气,旁边那位少女却低头害羞,似乎在说:“别笑了,多难为情。”右上图两个像在演小品的滑稽人,一个挺着胖胖的肚子,撅着厚嘴唇,眨着小眼睛,穿着大花袍子,十分可爱;另一个正在演讲,激动的头发都竖了起来。
3、分析作品材料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有趣的人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小结:是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瓶子做身体,蛋壳、药丸壳或乒乓球做头,配有各种布头、彩纸、毛线、糖纸进行装饰制作而成。
4、制作方法与步骤:
(1)构思
(2)组合(3)装饰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粘贴壁挂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对壁挂作品的欣赏分析,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壁挂,装点生活环境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壁挂制作中设计构思、制作方法等知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壁挂制作知识。
教具学具:相应制作壁挂的用具、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壁挂是一种工艺品,用来装点墙壁,美化居室环境。
2、新授:
作品赏析:
(1)形式的多样化:
壁挂上的纹样可以是传统的,如虎头帽、胖娃娃、大金鱼;也可以是现代的,向同学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建筑造型、自然风光、英文字母,还有点、线、面、色块构成的抽象图案。我们课本第10页右上图有一个壁挂是用各种抽象图案树、房屋、动物和对比鲜明的色块交错组成的画面,再配以各色毛线结成的穗子,新颖大方,效果很好。
壁挂的设计构思也很灵活自由,可以严格按照适合形造型的要求在一定的空间内合理布局。使纹样和地子比例恰当,像课本上的虎头帽、小熊猫壁挂;还可以让图案布满,在满中寻求虚实变化,课本中就有一件这样的壁挂,虽然图案是满的,但色彩处理巧妙。浓重色调中的白色快,就使画面有了轻重急缓节奏变化。壁挂的装饰还可以超过地子,如脸谱壁挂的大红胡子,还有一些串珠、圆珠、穗子、流苏等等,形式的多样化使壁挂具有多种风格。
(2)材料的多样化:
有草编、有毛线编织结扎,有硬纸穿编剪贴,有布料粘缝连缀,有木雕刻,有金属、塑料制作等,不同的材料使壁挂具有不同的质感和情调。
3、制作方法:
(1)考虑壁挂外形
(2)根据地子形状设计图案。
(3)在壁挂的周围或上下边设计装饰。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活动玩具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2、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重难点:形象的设计要生动。
教具学具:硬纸片、彩纸、细线、皮筋、、剪子、胶、一小截铁丝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在我省民间流行着很多非常有趣的活动玩具,如会翻筋斗的小猴,会摔跤的双人(又叫二鬼摔跤)等。这些玩具巧妙的利用皮筋、竹弓的弹性,使形象活动起来,加上滑稽可爱的动作,不仅深得孩子们的欢迎,就是成年人也爱不释手。
2、新授:
讲解及示范:
(1)先用硬纸片卷两个圆筒,长约7公分,直径为2公分。
(2)将圆筒用彩纸封起来,上下用纸团塞住,并用彩纸糊实。
(3)将圆筒粘贴或彩画成两个人物形象。
(4)用较硬的卡纸剪出两个上臂和四个下肢。
(5)上臂是两个人物共同的,要用细铁丝穿在两个人物身上,细铁丝的两端弯个圈,使上臂能自如活动,又不会脱落。
(6)将四个下肢分别装在两个人物身上,连接方法和上臂一样。
(7)用一根细线,最好是尼龙线,从上臂中间穿过,线的一端栓个小铁丝钩,另一端栓一根皮筋。
(8)玩的时候,把玩具一端的铁丝钩挂在一个固定的物品上,另一端的皮筋拿在手中,靠皮筋的弹性一拉一放,就会使两个玩具人摔起跤来。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绘画日记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生活感受。
2、通过绘画日记的实践,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通过绘画日记的练习,提高学生绘画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习绘画日记的表现特点,要学会抓主要情节和主要感受。
2、绘画日记的绘制。
教具学具: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导入:日记,一般指用文字形式,记录我们每天的生活内容或思想感受。
2、新授:
(1)日记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师问:你见过用什么形式记日记?
小结:一般人们都是用文字记日记。但绘画的形式也可以记日记。
师问:文字日记与绘画日记的各自特点是什么?
小结:两种形式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文字形式的特点是易于表达心理感受,而绘画日记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更有趣味。
(2)绘画日记的组成部分。
小结:由绘画部分和文字部分组成。文字部分有日期、天气的记录和简洁的文字叙述。绘画部分要抓主要情节。
(3)绘画日记的完成过程。
构思:从一天中使你感受最深的、有意义的事情中选择素材、构思。
绘画与文字表现:无论先构思文字还是先构思画面,具体安排时最好先从绘画开始,画面完成后,再根据构图需要写上文字。也就是要让文字的位置安排服从于画面构图。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套色剪纸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了解剪纸的一般知识和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并学习套色剪纸的制作方法,锻炼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套色剪纸的制作过程。
2、剪纸的设计方法。
教具学具:草稿纸、彩纸、剪刀、刻刀、胶、白纸、垫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导入:剪纸来自民间,它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多为劳动人民,内容题材也常常是周围的现实生活。
2、新授:
(1)剪纸分类: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染色剪纸。
(2)剪纸的形象处理:
多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富足、吉祥、长寿等内容。如:用鲤鱼、荷花、胖娃娃表现“年年有余”。用仙鹤、青松表现长寿等。民间剪纸常被用来装饰窗户(即窗花),还有灯花、喜花、鞋花,民居装饰及其他民俗喜事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装帧,贺卡设计等,也常采用剪纸的形式。
(3)介绍套色剪纸制作方法:
A、设计主体剪纸纹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选择容易表现物象特征的角度。
B、把单线稿变成双线稿。留线:以阳刻为主。
c、把设计好的剪纸双线稿放在深色纸上,用大头针别好。
D、剪刻,从内到外,先细后粗。最后外轮廓,注意剪刻要准,不要走重刀,不要连角。
E、分别把所选的彩色纸放在剪刻好的主体剪纸下。用铅笔轻轻勾出形状。为了套色时严整,要稍稍大出勾线。
F、把剪好的各色彩纸按主体剪纸的形状和各部位置拼贴在白衬纸上,j、把深颜色的主体剪纸套在上面,摆放合适后粘贴,完成。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春天里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通过回忆、感受、观察,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综合复习运用以前学过的美术知识,在画面上表现出春天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难点:对人物活动、环境的观察、记忆与画面处理。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导入:回忆春天
小结:春风暖暖地吹来,小河解冻,杨柳发芽,小草吐绿。桃花、杏花、梨花、油菜花竞相开放,蜂儿、蝶儿、鸟儿呼朋引伴,上上下下飞着,人们穿着漂亮的春装、植树、做游戏、放风筝,春天显示着一派勃勃生机。
2、新授:
作品赏析:第二页有一幅放风筝的儿童画,先看到的是半空中大大的蜈蚣风筝、蝴蝶风筝、燕子风筝。顺着风筝的引线,才看到地面上的孩子们,他们的姿态各异,有的背对着观众,把头高高仰起,两眼紧盯着空中的风筝。有的侧身奔跑,为的是将风筝放飞,有的孩子在旁边观看。这幅画的背景是春天的田野,有清清的池塘,绿绿的草地。几座红色的房子,很好的表现了远处的村庄,在色彩的运用上,使用对比色,使画面显得清新明快,整幅画透着一股动人的春天的气息。
第二十一页中的《植树》一画,画面上的植树、树及小动物,都安排的很适当,作为主体的儿童画的大些,占画面中间位置,另一组儿童画的小一些,占左上角位置,这样有主有次、有远有近、有轻有重的布局,有疏密、远近的呼应关系,显得稳定、均衡。
3、创作方法:
(1)构图要饱满。
(2)人物刻画要准确。
(3)设色要鲜艳。
(4)注意表现出透视现象。
三、学生绘画,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巧编织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和了解编织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2、开阔学生美化生活环境的眼界,提高制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利用各种彩带或色彩纸条编织小型艺术品。
2、制作要精巧别致。
教具学具:彩带、剪子、笔、胶带、尺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导入:编织是用条状物通过穿、插、折、接等技巧来制作各种实用品和艺术品的简易方法。
2、新授:
板书课题
编织技法(手袋):
(1)选不同的彩色纸,等分后切割成长条,并折两折。
(2)根据步骤图进行编织示范。
(3)注意粘接部位。
3、注意要点:
(1)纸条穿编顺序要对。
(2)编织时注意不同颜色纸条的搭配,考虑完成后的色彩效果。
(3)编织时注意纸条穿插要一个个紧靠,插入后稍加固定。
(4)注意紧密整齐。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有趣的纸工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纸造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剪、刻、卷、折、粘的技能技巧。
2、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开发智力。
教学重难点:、完成设计、剪刻、卷折、粘贴等制作技巧。
2、剪、折、卷、粘贴的准确与规范,造型要富于美感。
教具学具:各种纸、笔、剪刀、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导入:纸工,是一种新颖、活泼、简便的手工制作形式,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在设计过程中讲求合理性和视觉上的节奏变化,充满情趣。
2、新授:
(1)板书课题
(2)欣赏课本作品
(3)鱼吊挂的制作过程
A、用长方形绿色纸对折两次。
B、用铅笔轻轻画出半个鱼的纹样。
c、剪刻后展开即成一条鱼形,可做多个。
D、做挂链,进行穿挂。
(4)小兔制作过程
A、用长方形纸卷成圆筒形后粘合用来做兔头。
B、剪两片呈长圆形的纸,稍卷后粘在筒形上方两侧,用来做耳朵。
c、剪两块纸或挖两个圆孔用来做兔眼。
D、卷一小圆卷做鼻子。
E、剪一长条纸,用来剪制成胡须。
F、剪一长方形纸与圆筒下部粘接做兔的身体。
G、剪一小纸块做兔的尾巴。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挂的时候,画鱼时鱼腹部不要画在折叠纸的纸边方向。
2、粘贴部位要干净、整洁。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寓言、童话配画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通过为寓言、童话配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对构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深刻理解寓言童话的含义,并能在画面上充分体现这些内容及主题。
2、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学会为寓言、童话配画的方法步骤。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今天就来为寓言和童话配画。
2、新授:
作品赏析:
《狼和小羊》画面上无辜的小羊是那样的可怜无助,从它那下垂的眼睛,呆立的样子,可以看出它是那么善良,多么怯弱。而那只凶恶的大灰狼,瞪着眼睛,恨不得把小羊一口吞下去。小作者运用了装饰的手法,画面安排得很丰富、生动。
《守株待兔》是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寓言,小作者把待兔者懒洋洋的样子画了出来,用色大胆、鲜艳,整幅画很醒目,主题非常突出。
《亡羊补牢》这幅画人物造型很稚拙,两只狼也画得很生动,用笔大胆,颜色配置的适当。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有名的童话,描写了一个小女孩在圣诞之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遭遇。为这篇童话配画的小朋友,同画面上的小女孩一样是那样盼望在圣诞节的夜晚小女孩能拥有一颗美丽的圣诞树,她把圣诞树画得大大的,上面挂满了礼物,在火柴光里,是小女孩的梦幻和希望。这幅画突出了主题也表达了孩子的心愿。
《渔夫和金鱼》这篇优美的童话描写了善良的金鱼和憨厚老实的渔夫的故事,鞭挞了贪婪狠心的老太婆。画面上有对话的渔夫和金鱼。天上的云彩和海水几乎连成一片,远远的能看到城市的一角。为了画面效果更响亮,小作者用蜡笔画水纹,再用水彩涂色,线条流畅,色彩生动,表现得很有情趣。
3、配画步骤:
(1)用铅笔轻轻的构图,安排要表现形象的位置,突出情节。
(2)把形象画具体,注意动态、表情、相互间的呼应关系。检查主题是否突出。
(3)用深色彩笔定稿,并细致刻画。
(4)涂色。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留给母校的画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
2、运用学过的美术知识和技法,表现身边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创作内容、构图安排、画面绘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本节课是一节创作课,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各种美术知识和方法来表现我们身边的生活。内容也不会限制,可以是学校生活也可以是家庭生活,也可以是社会生活。我们要从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性,较鲜明的主题。
2、新授:
作品赏析
《农家小院》是一幅版画。画面上是一处幽静的农家院落,简朴的房舍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门前有一盘石磨和一池碧水,几只戏水的白鹅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几分动感。整幅画呈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情调,很耐人寻味。
《秋叶》是一幅版画,画面上三个小朋友在树林里捡落叶,秋天的树叶,有的金黄,有的紫红,随着秋风飘飘洒洒的落下来。这些叶子无论从外形和颜色上都是非常吸引孩子们,于是他们忙不迭的捡起来,收藏起这美丽的落叶,就是珍藏起一个金色的秋天。这幅画构图饱满,色彩浓重艳丽,是一幅非常生动的儿童画。
《赛车手》表现的是学生们正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只见他们一个个俯下身子,紧握车把,用力蹬车,使人感到这些车子正在飞快的前进,小作者着重刻画了运动员的动态和神情,表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这幅画着色爆满,对比强烈,很好的突出了画中的人物。
《喂鸡》是一幅民间剪纸,画面上一个女孩子正在喂鸡,两只大花鸡带着一群小鸡围在女孩身边嬉戏啄米,这幅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剪纸的一些技法,比如细致的刻出女孩身上的花围裙,以及大花鸡漂亮的羽毛花纹,作品非常丰满漂亮。这幅画表现了愉快的乡间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紫色地子托黄色剪纸,呈现出一种明朗、质朴的艺术风格。
《摘果子》是一幅国画,表现得是学生们愉快的课外活动,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小姑娘高兴的摘着,满脸喜色。这幅国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重,有一种稚拙天真的趣味。
《天发区》是一幅蜡笔画,作者用蜡笔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画出一大片高低错落,色彩各异的新楼房,楼房掩映着绿色的草地,草地中间是宽敞的大道,远处有起伏的山脉,小作者满怀激情的讴歌了改革开放后祖国日新月异的新貌,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热烈的感情,这幅画色彩沉着厚重,有一种油画的味道。
《节日的蓝屋》是一幅线描作品,小作者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线条,疏密有致的刻画了一个庞大的场景,天空中有飞翔的鸽子,屋顶有飘扬的彩旗,中间部分为新颖别致的房子,构成了这幅画的主题,地面上那茂盛的树木以及活动的人物为画面增加了丰富的情节。这幅画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绘画功底。
《静物》这是一幅水粉画,它不是靠边缘轮廓线来塑造形象,而是用深浅不同的颜色和色彩的对比关系来呈现物体的形象和立体感,这幅画显示了作者的用色能力。
《小伙伴》是一幅装饰画,小作者运用了民间美术的构图方法,画面充实、饱满、对称,作者以鲜艳的色彩细致的刻画了孩子和动物的亲密关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课题:外国雕塑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教材中外国著名雕塑作品,使学生对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力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认识雕塑艺术的特点以及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外国雕塑作品浩如烟海,题材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雕塑作品风格也各不相同。我们这节课选择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
2、新授:
欣赏雕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雕塑的主题: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生活也是雕塑创作的源泉。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应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除此之外,雕塑创作和其他艺术一样还应高于生活,在主题上扣紧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喜爱和认可,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2)雕塑的语言和形式美:雕塑艺术有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首先,它具有三维空间的体量感,不同于平面的绘画,它是以实在的体积占有空间,通过立体的形象来表现艺术主题。其次,雕塑的艺术形象具有凝练性。雕塑的特点是把丰富的内涵凝缩为一个具体的形象。
(3)雕塑的材质美:雕塑作品由于题材的不同,所选用的材料也不同,材料以其自身的材质美感为主题服务,如历史题材的作品宜选用石材或铸铜等材料,现代造型作品可选用不锈钢材料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雕塑材料不断涌现,如玻璃钢、钛铝合金等,为雕塑艺术增添了新的风采。
3、作品赏析:
《思想者》(青铜,高186厘米)这是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在这一作品中,罗丹使整个雕像缩成一团,让人感到他仿佛不仅是用脑袋在思考,而且全身的每块肌肉,每条神经都处在紧张的思索之中,罗丹有意识的把支着下颏的右胳膊肘放在左膝上,形成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扭转,脚趾深深的抠在台座上,使思考的运动从肩背一直贯穿到脚尖,从而体现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人们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受到启迪和鼓舞。
《工人与集体农庄女社员》(不锈钢,高24米)这一雕像是前苏联最优秀的女雕塑家穆西娜的作品,这一雕塑之所以著名,不仅是由于它所体现的重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还在于它在艺术构思,特别是雕塑的构图上和新材料不锈钢的使用上所作的种种努力。青年工人和集体农庄女社员两个巨大的人像勇猛前进的动势通过向上高举的手势,使构图取得了平衡,共同向着一个目标前进的意义和统一步伐,是苏维埃国家的伟大象征。至于雕像所用的材料不锈钢,这在当时还是首创,不锈钢本身所呈现的银亮色,可以反射太阳光和灯光,当晨曦和晚霞照射到雕像上时,就闪耀出更加明亮的光辉,使雕像更有表现力。
《柏林城市雕塑》在欧洲,林立的高层建筑和遍布城市的雕塑仿佛是一首巧妙的乐章和谐而生动,这些造型各异的雕塑能折射出当代异域文化的一个断面。当我们置身于一种与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现代艺术的氛围中时,就会强烈的感受到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空间的悉心关怀和爱。时代的节奏要求艺术家创造出与之协调的雕塑作品,课本中的西柏林街头的抽象雕塑,与具象雕塑不同,虽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表现得是什么内容,但那坚硬光亮的不锈钢质材、庞大高耸的四个圆柱,弯曲缠绕而挺立向上的造型,都给我们一种不屈不挠,强悍有力地感受,一种精神力量,一个美好的想象空间,因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
《家庭》看了这座雕塑,相信你一定会很快地认出这是有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家庭。虽然,艺术家并没有对人物的五官和服装进行细致的刻画,但是生动简明的造型,仍然是我们感受到一家人的亲情。这是一件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它不追求逼真的人物形象,而是受取“写意”的手法,抓住三口人体形上的特征,用光滑圆润的外形,组成了一个整体。亨利•摩尔是英国著名的雕塑家,是现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善于对雕塑做全面地思考,不受具体形象的限制,而且充分考虑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雕塑语言。
《挑刺的少年》(青铜,高76米)这是一件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雕塑,它的显著特点是高度的写实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且还带有一点幽默感。从造型上看,少年的形象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但静中有动。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这样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雕塑家也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表现它,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彼得大帝纪念碑》(青铜,黄冈石)这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加法尔柯涅的作品,彼得大帝是俄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领导俄国逐渐强大起来。法尔柯涅把彼得大帝塑造成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它骑着骏马在奔驰中突然勒住马头,作品充满了豪迈的气概。雕像的底座由巨大的整块花岗岩雕成,犹如波涛汹涌的浪潮,它象征着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在冲破重重惊涛骇浪中进行的。俄罗斯许多进步思想家、作家都赞美过这座纪念碑。例如:普希金为此写了长诗《青铜骑士》。
《美国国家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南达科他州的拉计莫尔山,利用海拔1800米的山峰,依据天然岩石,雕刻了自美国独立以来享有盛誉的四位总统的胸像(自左至右:华盛顿、姐弗逊、林肯、罗斯福)。利用拉计莫尔山峰雕刻伟人像,这是南达科他州的历史学家多恩、鲁宾逊于1923年倡议的。1924年,当年已经58岁的雕刻家加特森•鲍格勒姆(1807-1941)勇敢地接受了这项创作任务。从1927年正式动工,到他74岁时逝世还未全部完成。他逝世后八个月由他的儿子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四座巨像面部平均高度约20米,鼻长7米,嘴宽2.6米,眼宽1.5米,依山势的变化,姿态生动自然,成为美国现代著名的纪念碑雕刻之一。
三、小结:学生谈谈感受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冀教版)
课时计划XX年9月3日
本学期第 1节 教学内容
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色彩的对比 课
型 新授
课 教材分析
《色彩的对比》是一节色彩知识课。色彩具有多样性,当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表现出差别,产生比较作用时,就产生了色彩对比。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等。有些色彩的对比给人的感觉是强烈的、活跃的,有些色彩的对比则相对较为柔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习色彩对比的知识,提高对色彩的感觉和辨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欣赏感受大自然、生活及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胆尝试运用对比色进行美术创作。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色彩的对比,感受学习色彩对比的重要性。
2、理解什么是对比和什么是色彩对比。
3、准确的画出色环 教学具准备 彩色笔
尺子
图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本学期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色彩的对比,感受学习色彩对比的重要性。⑴理解什么是对比和什么是色彩的对比。
⑵观看,观察生活中及美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理解色彩之间存在对比的意义。通过欣赏身边的色彩或是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让学生思考“如果世间万物只有一种色彩你会感觉怎样?”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色彩之间的对比作用,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是现在这样的五彩斑斓,充满活力。
二、探索新知
抓住重点,学习色彩对比的知识。
色彩的对比分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等。本节课所学的色彩对比主要是指色彩之间所呈现的比较强烈的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指因色相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这种对比在生活及美术作品中无处不在,在各种不同颜色的对比中,以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之间形成的对比最为强烈,由于它们之间是互为补色关系,所以我们称之为补色对比。教学时,可以先从补色对比入手进行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强烈的色彩对比之美。
欣赏感受色彩对比之美,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定要把色彩知识的学习与感受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色彩对比比较强烈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绘画作品中都使用了哪些主要的颜色? 这些颜色之间的对比程度怎样? 你认为画家用这样的色彩对比想表达什么? 画面上的色彩对比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指导学生用对比色创作美术作品。
三、学生实践
教师指导
(3)让学生运用对比色在纸上进行绘画创作。在绘画创作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思考:
你创作的主题是什么,是否适合用对比色来表现,为什么? 你打算利用怎样的对比色来作画? 你想利用这样的对比色表达怎样的感受?
四、作品展评
学生作品完成后,在讲评活动中,大家谈论的主题也要一直围绕着感受与认识色彩对比来进行。
五、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下节课所需画画材料。
学生
1、我觉得色彩的对比可以从它们自身的颜色差别、它们的明暗程度等方面进行对比。
学生
2、可以通过颜色是鲜艳还是灰色点和它们对视觉造成的影响进行对比。„„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反思
课时计划XX年9月17日
本学期第 3节 教学内容
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第二课
色彩的调和 课
型 新授
课 教材分析
《色彩的调和》是继色彩的对比之后的又一节色彩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和了解调和之美。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只要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颜色,颜色之间就会形成色彩对比关系,只不过是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有强对比和弱对比之分而已。在《色彩的对比》一课中,我们重点让学生感受色彩之间存在的比较强烈的对比,而《色彩的调和》一课则着重于让学生体验色彩之间因为存在着弱对比关系而形成的比较协调的色彩感觉。一般来说,当我们说起色彩的调和时,主要是指邻近色和同类色。在色轮中,凡在60°范围之内的颜色之间的对比关系都比较弱,我们称之为邻近色。同类色指的是在同一色相中不同颜色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同类色。同类色或邻近色的相互搭配使用,给人协调统一、层次丰富的美感。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习色彩知识,理解色彩调和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欣赏感受大自然、生活及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感受协调的色彩所富有的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运用色彩的调和知识创作美术作品。
重点、难点和关键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色彩的调和,感受学习色彩的调和的重要性。
2、理解什么是调和、什么是色彩调和。
3、让学生体验色彩之间因为存在着弱对比关系而形成的比较协调的色彩感觉 教学具准备 水粉颜料
调色板颜料桶
图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本学期第3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复习色彩的对比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色彩的强对比引到色彩的弱对比上来,让学生理解色彩调和的含义。可以同时出示一幅色彩对比很强烈的作品和一幅色彩对比比较弱的作品,让学生说说对这两幅作品色彩的不同感觉,并在色相环中,找一找这些色彩所在的位置,看看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规律。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结论:一般来说,在色相环中,色相对比距离为120°~180°的为强对比类型,色彩的对比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具有刺激性。而色彩之间的距离在60°范围之内的颜色,相对对比关系弱,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我们可以把呈现这类对比关系的色彩称之为相互调和的色彩。
二、探索新知
(2)清晰界定邻近色和同类色的含义。
色彩的调和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我们称邻近色和同类色是相互调和的色彩。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对比等美术活动,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邻近色和同类色的概念。(出示)可以选择比较典型的风景、设计作品或绘画作品来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临近色之间的关系。(比如朱红与橘黄,朱红以红为主,里面略有少量黄色;橘黄以黄为主,里面有少许红色,虽然它们在色相上有很大差别,但在视觉上却比较接近。在色轮中,凡在60°范围之内的颜色都属邻近色的范围)。
同类色则比邻近色更加接近,它主要指在同一色相中不同的颜色变化。如红颜色中有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橘红等等种类,黄颜色中又有深黄、土黄、中黄、橘黄、淡黄、柠檬黄等等区别。变色龙有什么特点? 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
变色龙是怎样通过改变颜色来保护自己的? 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动物或现象?
通过这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对相互调和的色彩有个直观的感受。
(4)重点欣赏绘画作品中是怎样运用协调的色彩的。以《初踏黄金路》为典型作品供学生欣赏。向学生提问:画面的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主要色调是什么?
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的调和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它能够使整个画面色彩协调统一。
三、教师指导学生实践
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本课的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运用调和色来创作一幅美术作品,作品的主题可以自定。绘画时提醒学生提前构思画面的主色调。
四、作品展评
学生作品完成后,可进行展览讲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下节课所需画画材料。
学生
1、我通过在色环中找对应颜色发现如果两个颜色之间的角度比较大,则对比强,角度小则相反。„„
学生进行动手画两幅作品去理解色彩调和的意义。教学反思
课时计划XX年10月8日
本学期第 5节 教学内容
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用表现性色彩来表现
课
型 新授
课 教材分析
纵观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画家在设色时基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写实性方法,再现画家眼中感受到的客观世界色彩的真实,我们称之为再现性色彩。另一种是画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主观地选择、搭配色彩,以表现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我们称这类色彩为表现性色彩,也有人称之为主观性色彩。
色彩的主观性表现是色彩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及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色彩,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色彩是绘画艺术再现和表现的重要手段,色彩的表现方法并不只局限于再现性色彩的表现,人类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每一种颜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有着特殊的表情作用,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观察、感觉和表现色彩。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欣赏与感受不同色彩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2.过程和方法:了解表现性色彩的特点。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打破脑海中“固有色”的限制,用主观性色彩创作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色彩的驾驭及表现能力,表达自己对色彩的独特感受。重点、难点和关键
1、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
2、鼓励学生大胆地利用自己的色彩语言去进行表现。
3、学生选择喜欢的人或风景自定主题绘画。教学具准备 水粉颜料
调色板颜料桶
图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本学期第3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1、在开始上课时,有必要让学生先知道什么是“主观”“主观色彩”“表现性色彩”和“用表现性色彩来表现”。
⑴可以出示色板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
⑵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⑶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教科书中第11页左上角的学生作品,讨论作者是怎样运用色彩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你从作者对色彩的运用中感受到了什么?
如果由你来选择你认为适合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情绪你会怎么选,为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地利用自己的色彩语言去进行表现。
二、探索新知
(出示)欣赏画家名作,了解画家对色彩表现的不同方法。重点感受与认识那些从画家主观感受出发创作的表现性绘画。
如凡·高的《向日葵》,以强烈而丰富的金黄色阶,表现出向日葵的生命力,蕴涵着画家对生命、阳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欣赏、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了解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各自特点。
然后再重点选取一幅或几幅表现性色彩来进行讨论,讨论可以围绕着“这幅作品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家这样运用色彩你有什么感受”“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等。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人或风景自定主题绘画。在学生开始作画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引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将自己的创造性以及童心童趣展现于色彩当中,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画面。
四、作品展评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论,好的进行表扬。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下节课所需画画材料。
学生
1、我最喜欢红色 „„
通过欣赏、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了解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各自特点。
然后再重点选取一幅或几幅表现性色彩来进行讨论,讨论可以围绕着“这幅作品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家这样运用色彩你有什么感受”“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等。通过一系列的欣赏评述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位画家对色彩、线条等艺术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
教学反思
课时计划XX年10月23日
本学期第
7节 教学内容
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四课我喜欢的艺术家
课
型 新授
课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够初步认识和了解中外美术史上至少三位艺术家的主要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了解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逐步养成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良好生活态度。重点、难点和关键
1、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
2、搜集一些艺术家的资料。教学具准备 课下准备的艺术家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本学期第5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课前,可以和学生一起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有关中外艺术家的资料,如图片、光盘等,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提问学生“你知道的艺术家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提到的艺术家的名字。
二、探索新知
熟悉了本课提及到的艺术家后,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本课中未提及到的艺术大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接下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搭设一个平台,即提问学生“你喜欢的艺术家是谁?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地。对于学生恰当的评述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丧失对欣赏评述课的兴趣。
三、教师指导学生实践
在本课的创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艺术特色。
四、作品展评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论,好的进行表扬。
五、课堂小结
布置下节课所需画具。
学生进行作业汇报。
说出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名字及作品
听取教师意见及建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