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教案
说课人:张 波
一、说教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鉴赏中准确把握文章脉络,中心主旨,品位中外优秀作品精妙语言,感受文章散发出来的浓郁的人文气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一篇随笔,开教材选篇之先。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用理性的笔调将父母对子女深沉似海、温柔如水的爱向人们娓娓道来。母爱是宁静的无私付出,父爱是包含的无限希冀,爱不只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灵魂走向成熟完满的阳光大道。
二、分析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二的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虽然接触过大量描写父爱和母爱的文章,但对从理论角度分析父母之爱还是较陌生。再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之间缺少更多的情感交流、互相关爱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能力目标:品味难句,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价值观目标: 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2、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我教学过程总共分为四部分: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堂总结、课后作业)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二)、课堂互动
1、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
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
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2、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①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读完全文,思考本文思路。
②抽一名同学回答。第一部分(1-3)感受母爱 第二部分(4-8)体验父爱 第三部分(9-10)完善自我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由此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3、问题探究: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的特点以及区别?
母爱 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爱
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优缺点
母爱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父爱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问题二: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不成熟 被动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 主动
问题三: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的?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4、深入理解探究课文中重点语句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②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5、课堂拓展:
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抽同学讲自己生活中父母之爱的小故事。
小结:本文阐述了爱并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理性)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问题,是一门艺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综合母爱和父爱,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才能有爱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爱,是人类从小到老贯穿始终的一种情结,它是感情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动人心弦的历史;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
它无法用语言来修饰,更无法用物欲来取代,世界有一种爱,在我们的一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有一种爱,是黑暗迷茫中的灯光,在我们身边照亮;世界有一种爱,是失意绝望的避风港,接纳包容破败的小船;世界有一种爱,是三春之晖般温暖和煦,驱走寒冷孤寂。这种爱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四)布置作业 ① 自我检测,课后练笔
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 爱,是————————————; 爱,是————————————。
② 读了文章,对母爱父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会给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样的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篇:[汇报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美·弗洛姆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通过对比,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3、联系实际生活,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其本质。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有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还有朋友的爱、恋人的爱,甚至是陌生人的爱。在我们享觉这些爱的同时,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到这些爱的特点吗?(学生自由回答)
大家对“爱”的认识还是感性的。那么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的爱!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什么目标呢?请大家把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1、自读课文,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联系实际生活,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通过对比,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都能完成这三个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老师把白板中的文字读一遍)。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这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3、课下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现在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如何。本文主要讲述了孩子的爱和父母的爱。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第4~7段):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第8~10段):综合父母,达到灵魂的健康成熟
大家预习的情况很好。接下来我们通过三个环节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
从题目来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仅仅包括“父爱、母爱”,也包括“孩子的爱”。接下来我们来深入理解这三种爱。(展示幻灯片自主探究)
1、《爱的艺术》一书告诉读者:“爱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的”,那么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大家能不能通过课文快速地找出来。
---创造爱。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2、了解了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又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明确:
母爱的特点: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
父爱的特点:父爱是有条件的。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那现在我们清楚了费罗姆的观点,请大家联系自身实际,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给你的爱,是否像作者分析的那样呢?请大家先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生七嘴八舌,发表看法。不用个人回答)
总结:父爱和母爱的区别
父爱:指引我们人生的导航灯。父亲严厉,有时也幽默,他对于我们成长的教育更多的体现在做事方式,途径上。他希望我们做有用的人,懂得经营之道的人。
母爱:心灵停靠的港湾。母亲多数都温柔,爱唠叨我们的生活,她对于我们成长的教育更多的体现在做人上。她希望我们做有心人,大度的人,开心的人。
父爱是深沉,需要你用心体会;母爱是唠叨,需要你用心去体谅。
3、通过作者对这三种爱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爱”有了进一步认识。好,现在我们进入“爱的升华”这一环节。大家看这两个问题:
①文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
②通过以上两种爱的对比,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成熟的爱,成就完美人生呢?
(学生讨论,老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
(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让其结合实际生活来证明。)
老师明确:
①第一种“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的爱,也是不成熟的爱。第二种“爱” 强调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总结两种不同的爱:
不成熟的爱是单向的、是以自我中心的。强调先获得再付出,以获得为主要目的。成熟的爱是双向的。强调先付出再获得。
②创造爱,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爱人
4、通过课文的学习,大家对“爱”或许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爱”的图片(图片展示)
【拓展延伸】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你对身边某一种爱的认识?
【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光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一曲《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说声:“谢谢!”
【板书设计】
板书:心形
孩子的爱—————————————————————父母的爱
爱的能力←←灵魂成熟←←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
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写了第一篇作文。妈妈看后高兴地说:“哇,真是写得太好了!第一次就写这么好,我看我儿子有作文的天才。”我听后心里美滋滋的。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八点多吧!”妈妈笑着说。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盼望爸爸快点回来。我把自己的作文又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并在四周画上边框,精美地装饰了一翻,就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爸爸的书桌上,等待着爸爸的夸奖。
八点多钟,爸爸终于回来了。他走进书房,放下手中的报纸,就好奇地拿起我的作文看了起来。妈妈高兴地走进去说:“这是孩子写的第一次作文,你看看,真是太好了!”爸爸认真地看着,过了一会儿说,“这也叫作文?如果这也叫作文的话,天下的人都成作家了。”爸爸一本正经地说:“第一,写得不具体,不生动;第二,没有层次,没有顺序,想到哪说到哪;第三,好多的句子都不通。”听了爸爸的话,我就像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凉水,沉重得连头都抬不起来。
这是妈妈说:“你这人真怪!孩子第一次写作文,你不但不鼓励他,反而拿你的水平去衡量他,批评他,那他以后还有什么信心去写作?你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鼓励!”
爸爸说:“我只是实话实说,给他指出毛病。”“那也不能这样去说呀!”妈妈不依不饶地嚷嚷着。听着父母的争吵,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哭着一个人跑出房间„„
两年以后,我又拿出那篇作文。我不得不承认,那的确是一篇很不像样的东西。几年来,爸爸总是对我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妈妈总是不断的鼓励我。他们都是出于对我的爱,但爱的方式不同。正是在这种爱的鼓励和鞭策下,我的文章也越写越好。
第三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创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文本解读】
本文作者弗罗姆作为西方最有影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一生致力于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性格”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属性,使劳动不再异化,而成为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使整个社会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这就是弗罗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见“爱”在他的理论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节选自他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拥有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属于论述类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弗罗姆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其实已经学了不少描写“爱”的文章,但大都是一些感性的体会。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与人格的构建有重要联系。本文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展开,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理解本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用自己女儿成长的照片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进入课文学习。
二、梳理课文(15分钟):学生通过浏览、阅读的方式,从文中抓关键句,分别简要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三、讨论探究(20分钟):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2、在得出讨论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究:
① 如何正确的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② 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③ 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请你说一说,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四、本课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特点:温和 宽容
父爱特点:严厉 引导
无条件自然的世界 有条件思想的世界 2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时】
时
【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
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
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
母爱(无条):表现是什么?
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的第8段
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的第8段
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
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
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
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
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
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
艾•弗罗姆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并划分文章结构。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你们对父爱与母爱的感受是什么?(生答……)是的,关于对父爱与母爱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母爱是细腻的,父爱是粗犷的;母爱着眼于现在,父爱着眼于未来等等。而这些感受都是具体的和感性的。美国哲学家弗洛姆又是如何从理性的高度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作品有《爱的艺术。》
(2)此文选自作者《爱的艺术》一文,那么我们现在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在《爱的艺术》一文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弗罗姆观点,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3)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上述的抽象观点呢,这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好,我们首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找生分析题目有几种爱的形式)(4)提问文章结构.一、(1~3)体验母爱;
二、(4~7)感受父爱;
三、(8~10)完善自我;
(5)这三种爱在文章当中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请同学思考,第一部分写了几种爱?以谁的爱为主?(两种爱,母爱和孩子的爱,以孩子的爱为主),好,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爱的意识与态度的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映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成熟时期(成熟期)
(中间第3段穿插问题,你第一次送给父母了什么礼物,是几岁?爱比被爱更重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提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答:盲人夜行点灯的故事----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即自己免被他人撞;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由此可见,上述的图表说明了弗罗姆怎样的观点,(明确: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6)孩子的爱,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呢?请同学看文章第二分,找出依据(第四段第一句),通过文章第八段我们得知,孩子在6岁的时候就需要父亲的权威与指引。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呢,为了理解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在本质上区别父爱与母爱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在第2、6、7段找出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其积极面好消极面。(生回答),特点与区别:
母爱
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
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
伟大,渴求。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
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7)面对上述母爱与父爱,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达到什么高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9段,找出依据(第一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完善自身,达到这个高度呢?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8)学到这里,谁能告诉老师该如何建立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基础呢?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10段。
(9)到此,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问:母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父爱真的是有条件的吗?针对父爱与母爱,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的人。
面对父爱,我们应该成为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的人。
(11)文章题目为何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为何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相互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相互的,昨天我们享受父母的爱,而明天我们要把这份沉甸甸的爱回馈给我们的父母。那么现在就请同学谈一谈你学习此文的感受。可结合你生活中做的或对或错的事情谈谈你今后将如何孝顺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最不能等之事便是行善和尽孝”
满文军《懂你》和刘和刚的《父亲》)
(12)以上都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回馈,那么此文还讲了孩子的爱,那么作为我们应如何去应该去完善爱的能力呢?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爱的程度就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德.哲学家巴拉塞尔士
(13)教师启发引导语: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
3、布置作业
弗罗姆理性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会我们爱的艺术,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吧,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或家人写一封信然后读给他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