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度与温度计》教学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上课之前我反复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整体感觉这课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却难于突破,而且像这类认识一种实验工具的课,以学生观察教师指导讲授为主的课,没有实验但我想选课不在于难易,只要把握好教材和教学目标,让各个知识点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通过动手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课也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上课伊始,让学生进行游戏“猜一猜”1号杯和2号杯的冷热,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了“温度”概念,以及℃的读写。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鉴于此教学目的,我安排了五个活动,猜测两个水杯里水的温度—观察比较四个水杯内水的温度,引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理解温度计的原理—掌握温度计的读写,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发现,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遗憾的是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识记温度计指示的零下刻度时,安排的读写时间不够,少数同学还没掌握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望下节课在复习巩固。
冷与热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触摸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只知道冷热而不知道具体的温度有多高,引出温度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温度计是探究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常用测量器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课堂中第一个分组活动,学生小组分两次按不同顺序对四杯水进行测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好,一共进行7分钟的测量。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研究和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冷热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积累,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
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温度与温度计》教学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上课之前我反复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整体感觉这课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却难于突破,而且像这类认识一种实验工具的课,以学生观察教师指导讲授为主的课,没有实验但我想选课不在于难易,只要把握好教材和教学目标,让各个知识点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通过动手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课也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上课伊始,让学生进行游戏“猜一猜”1号杯和2号杯的冷热,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了“温度”概念,以及℃的读写。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鉴于此教学目的,我安排了五个活动,猜测两个水杯里水的温度—观察比较四个水杯内水的温度,引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理解温度计的原理—掌握温度计的读写,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发现,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遗憾的是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识记温度计指示的零下刻度时,安排的读写时间不够,少数同学还没掌握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望下节课在复习巩固。
冷与热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触摸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只知道冷热而不知道具体的温度有多高,引出温度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温度计是探究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常用测量器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课堂中第一个分组活动,学生小组分两次按不同顺序对四杯水进行测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好,一共进行7分钟的测量。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研究和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冷热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积累,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
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课堂中第一个分组活动,学生小组分两次按不同顺序对四杯水进行测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好,一共进行7分钟的测量。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研究和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冷热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积累,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
第三篇: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温度与温度计》是教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观察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活动三: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温度计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能读和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并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
教具准备:实验室温度计25支、毛巾25条、红墨水1瓶、细塑料管若干、青霉素瓶50只、烧杯3只、热水瓶3只、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魔术激趣 巧设悬念 教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接着出示一个装置,教师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教师换左手捏着小药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
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几个学生回答后,师述:同学们有各自的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待新课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图片导入 实验感知 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
1.由二张图片让学生说出感受,引出温度概念。媒体出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课件)
2.出示三杯水,一学生上台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基础上,提出有一种工具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课件)
三.引导观察 认识结构
出示实验室温度计,提示学生: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
1.两人一组进行观察。媒体出示:仔细观察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进行讲解,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教师要着重讲清:
(1)温度计上“C”的意义:表示摄氏温度,其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同时板书。
(2)刻度的由来及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小刻度所表示的摄氏度数。
教师要点及温度计是由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知识点及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四.课件模拟 学会读写
教师出示课件模拟温度计(FLASH)
1.根据指示刻度读数、写数。据课件模型中的显示提问学生。教师适时板书。2.展示学生信息掌握、反馈(请几个学生板演)。3.纠正、巩固学生的反馈信息。五.了解种类 正确使用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然后说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导入玻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读一读当前手中温度计刻度读数。2.学生交流读数情况
3.教师质疑并一起回顾学生的使用情况。(课件)4.提出使用规范。(课件)
5.再读手中温度计读数,同桌检查是否符合使用规范。六. 适时反馈 巩固提高 1.学生完成作业。
2.反馈,对于第三题要借助课件再次点拨。七.总结揭秘 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抽4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认识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温度计的读法与写法、掌握了温度读数时的规范等。同时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
2.揭开魔术奥秘。
①师问:为什么老师右手捏着青霉素瓶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
②抽二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
③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④师述: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拓展:课外做一个简易温度计(教师按小组分发材料)。
教学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比照了初中一年级的《温度计》一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学中,我先做了一个魔术:老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捏着青霉素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学生讲不清楚时教师就此打住并告知学生到上完课以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开头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很浓。
我用一张冰天雪地图片和一张炼钢车间图片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我是有意回避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6摄氏度、零下1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最后结束时又回到魔术揭秘上来,教师首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同时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来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我觉得此时来得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比较合理且整节课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紧凑、连贯。
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时候,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一个学生到台上演示,其他同学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教学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认识和0摄氏度以下的读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矛盾推进教学过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是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教师重预设,轻生成。
第四篇:温度和温度计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得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课前看教科书、教学用书感觉挺简单得,只要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会认读温度计以及零下温度就行。可是一堂课下来,时间感觉还很紧,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读还是有些困难,也就是说我上了一节失败的课。失败的原因在哪,校长主任给与点评,我也深思。纵观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查找原因。
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
1、在比较水的冷热活动,设计意图是学生分两次感知四杯不同温度的水,但由于顺序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最后让他们感觉到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体会的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这是一大败笔。
2、在观察温度计时,没有给足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在摄氏度的读和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的教学时机,最后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
二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1、教师语言啰嗦,不精练,逻辑性不强。
2、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和学生一起探究的激情,没有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
3、对教学时机的把握不够。
第五篇: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的教案
清河县长江小学:吴雪梅
教材分析:
《温度与温度计》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观察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活动三: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温度计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能读和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并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
教具准备:实验室温度计25支、烧杯3只、热水瓶3只、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魔术激趣 巧设悬念
教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接着出示一个装置,教师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教师换左手捏着小药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
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几个学生回答后,师述:同学们有各自的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待新课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图片导入 实验感知 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
1.由二张图片让学生说出感受,引出温度概念。媒体出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课件)
2.出示三杯水,一学生上台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基础上,提出有一种工具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课件)
三.引导观察 认识结构
出示实验室温度计,提示学生: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
1.两人一组进行观察。媒体出示:仔细观察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进行讲解,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教师要着重讲清:
(1)温度计上“C”的意义:表示摄氏温度,其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同时板书。
(2)刻度的由来及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小刻度所表示的摄氏度数。教师要点及温度计是由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知识点及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四.课件模拟 学会读写
教师出示课件模拟温度计1.根据指示刻度读数、写数。据课件模型中的显示提问学生。教师适时板书。
2.展示学生信息掌握、反馈(请几个学生板演)。3.纠正、巩固学生的反馈信息。五.了解种类 正确使用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然后说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导入玻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读一读当前手中温度计刻度读数。2.学生交流读数情况
3.教师质疑并一起回顾学生的使用情况。(课件)4.提出使用规范。(课件)
5.再读手中温度计读数,同桌检查是否符合使用规范。六. 适时反馈 巩固提高 1.学生完成作业。
2.反馈,对于第三题要借助课件再次点拨。七.总结揭秘 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抽4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认识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温度计的读法与写法、掌握了温度读数时的规范等。同时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
2.揭开魔术奥秘。
①师问:为什么老师右手捏着青霉素瓶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
②抽二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
③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④师述: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拓展:课外做一个简易温度计(教师按小组分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