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导入“五法”
课堂教学导入“五法”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在课堂教学中,一种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导入作为一项教学艺术,它是教学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明显标志,教学过程各环节构成的联系是通过导入这一环节启动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掌握导入的艺术。
一.过渡导入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通过复习旧知识,如对旧课知识进行扼要总结,或提出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关的问题,引出与它们相联系的新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突出承上启下的作用,提示学生要运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
二.故事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
三.实例导入
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把课堂气氛搞活。
四.格言导入 格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格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格言导入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五.对立观点导入。
从提出正反两种观点导入 教师将旧知识与新知识对立的一面,用对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深入思索。这种导入突出了矛盾性,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去学习新知识。
俗话说:“教无定法”。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使整堂课都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
基本功夫:课堂导入15技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04-04-16
一、导入技能的意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导入技能的作用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5、勾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三、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
2、导入要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3、导入要有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
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一个“奇”字。
5、导入要有趣味性、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
6、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
四、导入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不设导入,枯燥乏味。
2、过分渲染,不分主次。
3、偏离重点,过于牵强。
五、导入的类型
1、简介导入。
2、设疑导入。
(1)析题导入法。
(2)以旧引新法。
(3)悬念导入法。
3、直观导入。
(1)实物启示法。
(2)教具演示法。
(3)实验导入法。(4)录音导入法。
(5)图示描述法。
(6)录像导入法。
4、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2)歌谣导入法。
(3)故事导入法。
(4)游戏导入法。
六、导入技能的训练
1、导入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导入技能的意义和导入技能的作用,掌握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类型。
(2)能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
(4)导入技能水平比训练前有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好,导入达到目的性、针对性强。
(5)能按导入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导入技能进行评价。
2、导入技能训练原则。
3、导入技能训练建议。
(1)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2)在认真通读教材,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知识的实际和心理特点。
(3)按要求编写导放技能训练教案。(4)执教。可以在自己的教学班实际教学,也可以在有意创设的环境中教学。
(5)反馈,评价,小结。
基本功夫:课堂讲解八技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04-04-16
讲解技能
一、讲解技能的意义
讲解技能是人们解释或解说知识和专门技术的行为方式。是教学中采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教学方式,讲解技能是教学诸项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其优点在于:它能在料短的时间内较简洁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讲解技能的作用
1、传授知识。
2、激发兴趣。
3、培养能力。
三、讲解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解要有目的性。
(1)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分析透彻。
2、讲解要有针对性。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2)切中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
3、讲解要有科学性。
(1)结构合理、框架清晰。(2)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观点正确,证据、例证充分,并能透彻分析例证与新概念之间的联系。
(4)时控得当。
4、讲解要有艺术性。
(1)语言流畅,准确、明白、生动。
(2)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3)注意形成连接。
(4)善于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解的方式和程序。
(5)讲解要同演示、提问、板书等其他技能有机配合。
四、讲解技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错,即错说错讲。
2、浅,即知识传授不到位、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照本宣科,浅尝辄止。
3、散,教师没能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讲授的不系统、不集中,缺少必要的概括总结。
4、乱,教师思维混乱,讲授无序,东一榔头西一扫帚。
5、泛,讲解空泛。
6、偏,讲解偏离了教学目标。
五、讲解的主要类型
1、描述类。
(1)叙叙式:教师用比较简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客观地把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空间上的位置、延伸,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讲述出来。
(2)描绘式:教师用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地、鲜明地、逼真地再现人物、事件、景物状态和情景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能把学生带入最佳思维状态。
2、诠释类。
(1)解释式。教师用简洁严谨的语言具体讲解事物、事理的含义、原因等的一种讲解方式。
(2)说明式。
教师用言简意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规律、功能以及事物间关系等加以说明的一种讲解方式。
3、论证类。
(1)论说式。
教师用富于逻辑性的语言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已知材料进行道理、论是非,使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明白或懂得一定道理。
(2)推理式。
教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材料推导出新知识的一种讲解方式。
(3)证明式。
教师为论述根据已知材料提炼出的某一思想观点、某一法则、公式的正确性,或者用事实或引用科学公理作依据来证明某立论、法则、公式正确而采用一种讲解方式。
六、讲解技能的训练
1、讲解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讲解技能的意义,了解其作用,把握其应用要求。
(2)熟练地掌握讲解的主要类型,能选择设计出适合教材内容、教学对象的最佳讲解类型,并能说清楚选择和设计的理由。
(3)讲解能做到用词准确、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分析透彻、逻辑严密。
(4)能辩析出他人讲解的类型并品评其优劣。
2、讲解技能训练建议。
1、学习与研究讲解技能的理论知识,这是掌握和提高讲解技能的前提条件。学习时应做到;
(1)掌握讲解技能的作用、基本要求、主要类型。
(2)明确讲解技能的训练目标,不仅要明确其总体目标,而且应明确三种主要讲解类型的具体目标。
2、练习讲解形式设计,在设计时应注意。
(1)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2)遵循讲解设计的原则。
3、博览群书积累语言材料,为充实讲解内容做储备。
4、训练平时的即席讲话能力。
语 言 技 能
一、教学语言技能的意义
教学语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对象而使用的语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其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主要基本功之一,教师应成为语言大师。
二、教学语言的作用
1、传授知识和技能
2、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进行思想教育
4、控制课堂教学
三、教学语言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语音准确
(1)发音清晰,吐字清楚、坚实、完整。
(2)使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不使用方言方音。
2、音量适宜
(1)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每一个字音,不能先弱后强,也不能行强后弱,越说越没劲。
(2)声音大小符合教学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3、语调自然
(1)亲切感人,变化自然。
(2)符合教学内容和语言环境,能恰当地使用高亢、沉重、短促、加长、重点等调式。
4、语汇丰富,运用熟悉
(1)正确。
(2)准确。
(3)精炼。
(4)生动。
(5)纯洁。
5、语速适度。
6、语态自然、大方;态势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协调。
四、教学语言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意性大,缺少科学性。主要表现有:
第一,不对。教师在教学中错说错讲。
第二,不准,即语言不严密。
语言缺少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拉杂空洞。
第二,节奏单调。
五、教学语言的类型
1、叙述式
2、描绘式
3、抒情式
4、说明式
(1)图表说明。(2)比较说明。(3)借助说明。
5、论证式
6、推导式
六、教学语言技能的训练
1、教学语言训练目标。
(1)全面地掌握教学语言技能的有关理论,理解其意义,了解其作用,把握其应用要求。
(2)熟练地掌握教学语言的类型,会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各类教学语言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3)准确科学地运用教学语言,做到语音准确、音量适宜、语调自然、语汇丰富、语速适度、语态大方。
(4)准确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语言技能,并能修正不足,不断提高。
2、教学语言训练建议
(1)要言之有据。
(2)要言之有物。
(3)要言之有法。
(4)要言之有情。
结 束 技 能
一、结束技能的意义
结束技能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地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等,使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方式。它的运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的运用,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之中。它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结束技能的作用
1、强化作用。
2、衔接作用。
3、教育作用。
4、反馈作用。
5、发展作用。
三、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结束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学习重点。
2、结束要有概括性,总结规律,揭示本质。
3、结束要有系统性,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4、结束要有实践性。
5、结束要有启发性。
6、结束要有时间性。
四、结束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具体表现概括起来有五个字:无、残、浅、散、拖。
“无”:有的课堂教学没有“结束”这一环节。
“残”: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一节,但结束的内容抓不住重点,击不中要害。
“浅”: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环节,但很肤浅,缺乏深度,平平淡淡。
“散”: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一环,但内容不集中,支离破碎,没有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和有效的知识网络。
“拖”:有的教师很重视结束,但内容安排得过多,时间过紧,造成拖堂。
五、结束的类型
1、归纳总结式。
2、比较异同式。
(1)定义不同。
(2)测量方法不同。
3、首尾呼应式。
4、延伸迁移式。
(1)延伸式。
(2)迁移式。
5、直观演示式。
6、实践活动式。
(1)小测验。
(2)总结。
(3)作业。课后认真朗读课文。
六、结束技能的训练
1、结束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结束技能的意义和结束技能的作用。
(2)能够设计和编制科学合理的结束教案。
(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束类型实用于教学之中。
(4)经过训练结束技能要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结束能够突出重点。(5)能按结束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结束技能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
2、结束技能训练建议
在结束技能的训练中,除参考导入技能训练部分的建议外,在训练中可以先进行单一型的结束方式的训练,然后再进行综合型的结束训练。只要自己勤学苦练,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他人的指教,勇于实践,一定会掌握这项技能,在教学园地里,一朵朵精彩的“结束”之花竞相开放。提 问 技 能
一、提问技能的意义
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的手段,通过诱导学生回答和处理学生答案,达到检查教学、学习知识、巩固知识、促进思维、培养能力等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诸项教学技能中的重点,既渗透于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的运用之中,又统领各项教学基本技能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问技能的作用
1、提问能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2、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3、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4、提问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提问能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三、提问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问点准确。
2、问度适宜。
3、问面普遍。
4、问机得当。
5、问法灵活。
四、提问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乱。提问目的不明确,为提问而提问,随意发问。
2、虚。提问的目的达不到,落不实。
3、浅。问题过浅,没有启发性,引不起学生思考。
4、散。重要问题没有经过整体设计,没有主线,形不成系例。
5、板。提问缺少技巧,方法不灵活。
五、提问的主要类型
1、突破式提问。
2、揭疑式提问。
3、比较式提问。
4、诱导式提问。
5、追踪式提问。
6、迂回式提问。
六、提问技能的训练
1、提问技能训练目标。(1)掌握提问技能的有关理论,全面理解提问技能的意义,作用和应用要求。
(2)能够结合教学实际,遵照课堂提问的原则独立设计出问点准确、问度适宜、灵活多样的问题。
(3)掌握提问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善于启发诱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能够准确、客观地依据提问技能的评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提问技能,并能修正不足,逐步完善。
2、提问技能训练建议。(1)搞好提问设计。
1、研究教材,明确目标。
2、理解原则,掌握标准。
3、优化思路,编好程序。(2)研究提问技巧。
1、正确处理反馈信息。
2、学会启发和诱导。
3、掌握提问的技巧。组 织 技 能
一、组织技能的意义
课堂组织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集中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组织技能是课堂的支点,是课堂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
二、组织技能的作用
1、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进取心。
3、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4、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组织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通过组织教学的运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热爱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达到课堂组织的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
3、要重视集体风气的形成。
4、要做到灵活多变,因势利导,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5、教师要随时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学生所承担的责任。
四、组织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细心。
2、缺乏耐心。
3、缺乏爱心。
五、组织技能的类型
1、管理性组织。
2、诱导性组织。(1)情感诱导。
(2)创造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情境。
3、随机性组织。(1)对学生上课迟到,我们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站在门口批评一顿,然后让他们回座位,迟到的学生这一节课就会因为开始受到的批评而产生心理障碍。
(2)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持不同见解,而教师又一时难断是非的情况。
(3)课堂上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或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教师应采取息事宁人、尽快稳定课堂教学秩序的措施。
六、组织技能的训练
1、组织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课堂组织技能的意义和课堂组织的作用。(2)能驾驭课堂。(3)能驾驭学生。
(4)教学情绪饱满,热忱;教学一丝不苟,有情有趣;尊师爱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5)能依据课堂组织技能运用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教学组织实践进行评价。
2、组织技能训练的建议
(1)加强学习,不断增强事业心。
(2)刻苦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先导作用。(3)每堂课,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课堂控制能力。
第二篇:小学英语课导入五法
小学英语课堂结构
一、小学英语课导入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导入
丹阳市大泊中心小学 马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般在导入新课时进行 ,因为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一堂课象一场戏 ,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也象一篇文章 ,要有妙不可言的开头。精美的新课导入 ,像磁石、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 ,悄然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导入难,难在它必须起到集中精力、酝酿情绪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又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2-5分钟)完成。把导入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自然又加一重困难。但只要教者明确导入设计的目的,把握好教材、教师和教育对象三者的关系,万难可排,绝妙的设计便会出现。尽管教者各有特色,教材各有内涵,学生素质又千差万别,导入设计也必然变化多端。以设计形式分类,不下十种之多。不管是复习型、谈心型,还是偶发事件型或电教媒体型,其设计关键都在一个万变不离其宗。那么 ,如何导入新课 ? 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导入方法: 1.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若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尤其是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积累,提高语言的复观率,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表演上节课学过的对话等开始,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要点。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教学生“What’s this?It’s a„”时,可以利用图片先用已学句型This is a „复习以前学过的单词,如book,pen,bag,dog,cat,bird,car,bus,bike等。通过出示图片、玩具和实物,请几组学生依次用This is a „句型进行复习。然后自问自答引出What’s this?It’s a „句型。在学生基本掌握What’s this?It’s a„句型这一结构后在引出单词panda和tiger.2故事导入法
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注意。”故事导入的魅力正在于此。讲一个鲜为人知、充满悬念而又扣人心弦、富于哲理的故事导入新课,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假如在生动形象的叙述中再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带有情趣的细节描述,那么这种语言的效果更突出。如在教学“Colors”这课时,我先给出示一只可爱的猴子,告诉他们这只棕猴子是个卖水果的。再问他卖些什么水果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激活了,挣着抢着要说出自己的猜想。有的同学用中文说:苹果、梨、西瓜,有的用英文说:apple、banana等。我一边肯定着学生的回答:Yes, he sells apples, bananas and oranges,一边拿出了苹果、香蕉和桔子,自然地引出了red apple , yellow banana, green orange三种事物,red, green, yellow这3种颜色学起来也格外地轻松。
3实物导入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范围有限,决定了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学中的实物、直观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老师走进教室,从身后拿出一只可爱的玩具小熊,学生们能不睁大眼睛盯住他吗?老师趁热打铁地说:“Bear, bear, 小笨熊。” 听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跟老师一起说:“Bear, bear, 小笨熊。”看,有的小淘气鬼还在表演呢!看那样子还真像只小笨熊!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如:文具用品、水果、各种玩具、教室里的摆设、身上的衣物、人体器官等等。这些现有实物的充分利用,不但从一开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精力集中,为更好地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打基础,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为今后的英语交际作下良好的铺垫。
4游戏导入法
“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课前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听、说、读、写教学游戏。从游戏导入,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接受英语、喜欢英语,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游戏的种类有很多:猜谜语、顺口溜、捉迷藏、小哑剧、找朋友、藏东西等等。游戏的设计一定要新颖,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自己思考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Book1 Module2时,我一进课堂就宣布:“Let’s play a game , today!”同学们一起高呼,我便说”Listen, touch your nose!同学们赶紧摸着鼻子,然后由摸鼻子最快的同学来发布命令。„看他们那快速行动的样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整个课堂充满了笑声和情趣。多给孩子们一些游戏、多给孩子们一些欢乐吧!
5创疑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适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操作最简便的一种导入法。教师通过提问“投石问路”,既能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顺其自然导入新内容。一组科学、合理、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充分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承上启下、温故求新的原则。这种方法如应用得法,则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开启学生智慧大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How many?”这一内容时,我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Hi,„.How are you this morning? „ Can you see a picture over there? „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 How many cars can you see? „ ”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既对已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又自然地引入了新知识的教学。6歌曲导入法
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如果课的导入就能把结合本节教材的、优美动听的乐曲(歌曲)送入学生的感官,那么,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快感、乐趣和享受,而且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英文歌曲,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如在第一节英语课上,学生还不太明白英语课是怎么一回事,我就先给他们欣赏一首英文歌“Hello!”来导入新课。英文歌曲好学易唱,而且人人都喜爱唱歌,歌声使人愉快,在愉快的气氛中导入学习,会感到很轻松。7竞赛导入法 小学生好胜心强,在上课开始,引进竞争机制符合小学生可望获胜的心理,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充分准备,变被动为主动。竞赛的方式包括看谁听得清、看谁说得好、看谁读得准、看谁写得好等等。竞赛可以全班参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还可以选代表进行。例如:全班分成四大组,进行接力写单词比赛,第二位同学写的单词首字母必须和第一位同学写的单词的尾字母相同,假如第一位同学写的单词是name,那么第二位同学写的单词必须以字母e开头,如:egg、eraser、English、eleven、eight等等。对于竞赛获奖的同学予以一定的奖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接下来的课程也不会产生厌烦心理,并且可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设计“导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形式不宜过于复杂,应该注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
2.如果一节课中涉及的新知识点较多,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导入方式,做到有序合理安排、巧妙组合、分步呈现。
3.在进行导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教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尽量多采用形式活泼、手段灵活的方法来导入教学内容,同时要变化,不要使孩子产生疲倦以至分散注意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一样,一个好老师应该知道怎样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一节课的导入成功,能吸引学生,他们产生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为整个教学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乐意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所以小学英语课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注入式的知识教学法,就很难抓住学生的心。因而必须重视英语课导入的艺术化,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入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采用如下几种启发方法来导入新课:
⒈设疑式:
这种方法多用于较长的对话或叙述性较强的文章中,先简单介绍一下教学内容,然后根据讲授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收看录像或听课文录音,这定会引起学生极浓的兴趣,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声音和形象的结合,语言和情境的相互交融,一下子就将学生紧紧抓住了。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6 A Unit5 On the farm》的A部分时,我先让学生做一些body language(抑扬顿挫的声音,丰富的面部表情,配上适度的动作、手势)复习B部分的单词和词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did Nancy do ? What did Helen do ?收看课文CD,这时动感的画面一下子就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想马上就知道到底他们在谈些什么?这种设疑式的导入法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主动学习。
⒉悬念式
悬念,也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设置一些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那迫切心情。这种方式我多用于单词教学中,因为这样可以将零碎的单词融入在一个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天地中。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3 What „s your job? 》的B部分单词时,我把有关职业的单词编进了一个童话故事里:有一位小朋友最向往长大后成为一个勇敢的警察,有一天他边做作业,边想着电视里的警察叔叔,迷迷糊糊发现自己也成了一个警察…接下来发生了很多离奇的故事,总是出乎学生的意料,从而造成了一个个悬念。
⒊歌曲引入式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它给人以丰富那感受,使人产生联想和共鸣,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5 On the farm》这一课时中,我先让学生欣赏《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这一首歌,歌曲中那“duck”quack----quack----quack.”“cat”miaow----miaow----miaow , “cow”moo----moo----moo ,“pig” oink----oink----oink等动物的叫声映衬在优美轻快的气氛,伴随而来的是一片欢笑声,整个教室洋溢着愉快的气氛,随着这美妙那音乐,学生轻松地步入了新课。
⒋图画式
课堂图画的主要形式是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幻灯图片等。儿童的抽象思维比较差,所以使用图画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东西,这种导入式可以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到课堂中来。如在教There is a house in the picture.Behind the house there is a tree.In the tree there is a bird…变化无穷的活动画面随着老师的讲述、拼贴、简洁清晰的寥寥几笔,一幅优美的图画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种导入式不但容易将全班的精神集中在一起,而且学生从中也受到美的熏陶。
⒌游戏式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儿童好胜、荣誉感强的特点,上课开始时,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fast/slow 这对反义词时,先让学生玩一个“Vocabulary Power ”这个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讲出最多以往学过的反义词,如:big/small tall/short fat/thin等。这样既让学生温习了旧单词,又锻炼了学生的反应 能力,从而为讲授新的反义词奠定了基础。
课堂的导入要起到凝聚、激发和铺垫等作用。上课伊始,学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但主要的还需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如何在刚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心,顺利地转入课堂教学?这里,导入的技巧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实导入方法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新旧衔接。讲授课时要注意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复习课要注意归纳、总结。导入法在应用时,各种方式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如图画式,还可以跟悬念式、设疑式相互结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因地制宜,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导入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一、复习导入法
每节课的教与学都不是孤立的,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旧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对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复习与巩固,既能弥补学生旧知识掌握中的缺漏,又能使学生很快投入新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为完成本节课教学作好准备。
二、实物和图画导入法
真实的实物和图画对新课的导入有很大的功效。在课堂教学中,出示实物和图画,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清楚地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外语感知事物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运用实物和图画不仅形象、具体而且便于学生接受与回忆。如教初中第1册18课时,我叫学生每人准备苹果、梨、香蕉、蛋、桔子或蛋糕中的一样,上课时,老师随便走到哪便拿起实物问,What‟s this? It‟s a pear.And what‟s this? It‟s an apple.有些实物不能搬进教室,可用挂图式或图片辅助导入新课,如教第二册22课的elephant, panda, monkey, tiger等动物时,出示图片进行问答: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tiger.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a dog or a panda?这样学生把图形与单词结合起来,就自然而然地理解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三、设问导入法
教师以富有启发性、连贯性的问题导入新课,是为了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学习目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教初中第三册第10课课文时先设置问题。1.Why did Miss Zhao say “Congratulations”to the class? 2.Why was Miss Zhao not pleased? What did Class3 do last Sunday?学生带着赵老师“先祝贺,后不高兴,学生做了什么”这一贯穿主题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就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的教学中去。
四、简笔画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物和图画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特别是简笔画,它能创设情景,有直观、方便、节省时间、幽默等特点,一支粉笔在手,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就能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如教初中第一册21课画人物简笔画就可问答:Who‟s this? This is Li Lei? How old is he? He is twelve.又如教初中第二册76课时,画上太阳、云、雨就能进行天气情况的教学。
五、情景导入法
英语是一门语言,需要语言环境。直观真实的画面。真实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教师在情景导入中抓住时机,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本节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上去。如教第三册22课,讲台上放一个小书架,让一个学生扮演图书管理员,另一个扮演借书人练习对话:A.Excuse me.Have you got any books about the moon and the stars? B: Yes, they are on the shelf.然后引出话题In the library的教学内容。
六、故事导入法
心理研究证明,兴趣对人的未来活动有准备性作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爱听故事,故事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选择与课文内容情节紧密相关的知识性及趣味性故事,讲给学生听,以达到巧妙引入的目的。如:教初中第三册42课前,我先讲了一个只读了三个月书,后来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的故事,听完故事学生都知道是Thomas Edison.然后我问:爱迪生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都想弄它个水落石出,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故事中去。
七、电教导入法
运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既有声又有像,形象、直观、生动、新颖、有趣,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录音机教学,先放录音让学生听,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新教材的编排在很大程度上都倾向于这一方面。
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既能节约时间,又形象直观,并且还有动态功能,就象电视上的“现场直播”一样。
另外,用电视录相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镜头、片段,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如在教初中第三册的The sport时,播放一些运动会(最好是本校)的场面,学生看到熟悉的镜头,倍感亲切,好象自己又回到了当时的场面。
八、现场导入法
教室是一个很大的“教具”,室内有门窗桌椅,还有学生、老师及学习用品等,如教现在进行时时,叫一个学生去关门,老师在学生关门时说He is closing the door.叫一个学生开窗时说She is opening the window.在教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时,叫三个学生站到前面,说:A is tall.B is taller than A.C is the tallest of all.学生通过这实实在在的人或物的现场表演,学起来更加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九、游戏导入法 中学生是长知识的时代,他们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强。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当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将要学一般疑问句及肯定和否定回答前,做Is it a bus?的游戏,让学生用Yes, No回答,直到猜对为止。当要学到祈使句时,做Polly says “Stand up!” Touch your nose的游戏,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又进行了实际操作,学生记忆深刻。
十、自由交谈导入法
在每天安排的同桌3分钟的自由交谈时,事先叫学生作好就当天所学的新课内容有关的话题进行交谈,使这个交谈能达到承上启下,水到渠成的效果。如将要学初中第三册54课Christmas Day时,交待学生准备好有关话题:
A: Hi!Liu Ying.I got a postcard from my friend yesterday.B: Really? Where is it from? A: It‟s from American.B: What does it say?
A: Best wishes for Christmas and the New Year!
然后教师就Christmas作解释,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Who is Father Christmas的主题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新颖的、有效的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导入新课。寓教于乐,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乐趣,而不枯燥乏味,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与老师达成一种默契,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导入的目的要明确
一、明确目的,提问式导入课堂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是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明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的、步骤等,学生便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富有成效。如何在导入课堂之刻便让学生明白目的,教学双方进行有效配合呢?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况需要我们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在学情正常的情况下,笔者常采用轻松、自然的提问、对话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地导
入所学内容。
T(老师):Whichlessonshalwehaveinthisclass?
Ss(全体学生):———LessonThirteen.
T:Thetitle,pleaseA?
Sa(学生a):———Earthquake.
T:Haveyoueverheardofearthquakes?
Ss:———Yes.
T:WhichwastheUSA’sworstearthquaks?
Whichwasthesecondworstearthquake?Whydoearthquakeshappen?Wel,that’swhatwearelearningtoday,understand?
Ss:———Yes.
T:Now,readthetextPartOneandthentrytoanswerthequestion:WhichwastheUSA’sworsteart
hquake?
到此,通过师生双边自然的对话,学生明白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顺利地导入了下面的具体教学内容。
二、生动有趣,直观式导入课堂
心理学实践证明:识记材料如果能被直接操作或成为活动的对象,识记的效果则更好。目前,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一种非常缺乏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利用课本教材,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创设一种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在平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笔者努力在课堂导入之开始便注重增设一“人
造的语言环境”或直观的场景。
AnEnglishlesoninthechemistrylab.(一堂化学实验室的英语课)
T:Wherearewenow?
Ss:———Inthelab.
T:Whatlab?Sgirl
s:(全体女生)———Chemistrylab.
T:Haveyoueverbeentothelab?
Ss:———No.
T:Whatshouldwedofirstinthelab?教师的这些问话便是书中的原文,直观的化学实验室与Chemistrylab形象地连系在一起,学习的内容成了直接感受、操作或是成为了活动的对象。直观生动的课堂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师生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了教与学。
三、灵活有效,随机式导入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指望课堂上学生们时时刻刻都有很规范的学情。对于那些偶发事件特别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组织课堂导入为传授知识作铺垫。某日踏进一吵闹课堂,笔者没有进行简单的批评责备,而是面带微笑地开始了课堂导
入:
T:Hasthebelrung?
Ss:———Yes.(此时只有部分学生回答)T:Isourclassroomquietornoisy?
Ss:———Noisy.(这次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回答)
T:Isitright?
Ss:———No.(这次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
T:Now,it’stimeforclas.Sowemust„„.教师有意停顿,让学生快速思考后口头填空,加大思维难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Sa:———Stoptaiking.(学生a是位班干部)
T:Wemustbe„„.教师进一步将已转移到课堂上的学生注意力进入语言学习上。
Sg:———Wemustbequiet.(回答这一问题的是一个方才不安分的学生)
教师请这两位同学回答问题实则是对其进行教育。这种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教育一语双关,更令人心悦诚服。短短两三分钟便成功地控制了课堂,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课堂导入。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配合的合作项目;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这第一环节便赢得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便获得了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英语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摘要: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语言交际活动和教学过程。合理提问则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必须讲求艺术性,重视设问的策略,每一个题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南。本文拟从英语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趣味性、灵活性和思想性等方面探索课堂提问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问题 提问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生命活动。合理“提问”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正确地进行英语课堂提问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提问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个体,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学记》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又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即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阅读前提问一般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导入新课来实现的,所设计问题应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复习旧知识,又了解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在教SEFC第三册Losson34 Gymnastics一课时,可向学生展现著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图片,并设计以下问题:① Who is your favorite gymnast?② In which type of exercises did he/she win a gold medal?③ How many types of exercises do you know?教师利用了学生喜爱体育明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再慢慢地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Gymnastics上,这样既科学又自然,学生容易感染。阅读中提问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 并捕捉信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阅读后提问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向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激发兴趣,情意共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学习SBⅡ,Lesson 58—59A Famous Detective一文中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① Why was the young lady worried? ② Why was Holmes worried?
③ Where was the red bell rope connected? ④ Why did Holmes ask if her uncle kept pets?
⑤ Why did Holmes and Wasten sit with the light on for half an hour? And Why did they turn it off later? ⑥ What did they find in the uncle's room? Which of them do you think are related to the murder? ⑦ Can you make a description about how the uncle was killed? 这样很快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三、方法多样,灵活妙用
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将问题设置作了多种分类。从提问的程式分,提问有判断式(是什么?)、描述式(怎么样?)、分析式(为什么?)和评论式(你认为怎么样?);从认识目标出发,提问又可分为认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掌握性提问和应用性提问;从提问形式来看,提问又可分为导入性提问、疑问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填空性提问、对比性提问和讨论性提问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如提供True or False(判断性提问),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些介绍人物生平的文章。如Madame Curie, Charlie Chaplin,Gandhi等,以及Office Equipment 等说明文可让学生通过阅读完成提纲或图表,即填空性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清楚地了解有关顺序、数字、因果关系或获取更多的课文信息。
同时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Why is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mportant?”这类问题易使学生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提问:“Why can we know what happened a thousand years ago?”如此设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问题的灵活多样性,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层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发散思维,挖掘内涵
外语教学要适应改革开放和“三个面向”的需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意义,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不畏艰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还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富有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以便很好地落实“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这一大纲要求。如在学习SBⅡ,Lesson 35 Animals in Danger一文中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1、What wrong attitude do people have towards wild animals?
2、How can we do to stop animals dying out?
又如:SBⅡLesson 2 Walt Disney 一课,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y are Disney’s films so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讨论,渐渐得出了结论:其作品充分反映了“智慧战胜强暴”,“邪不压正”、“勤劳才有收获”等这些人类永远歌颂的主题。通过问题的讨论回答,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呈现的含义及其作用
呈现(presentation)是指语言教学中介绍新的语言项目的一个步骤。其内容包括讲解语言项目的意义、举例说明等。英语词汇教学的呈现就是把要教学的目标词汇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介绍或展示给学生的过程,包括词形、读音、意义等内容,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呈现的作用首先是给学生下达词汇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展示目标词汇;其次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呈现以及呈现环节中各个步骤的操作实施,加深学生对目标词汇的感知印象,使之尽快地进入长时记忆,同时利用在呈现环节所获取的丰富的词汇信息,完善目标词汇在学生心中的储存形式,以便随时被激活提取。
二、词汇的呈现方式
(一)直观呈现
直观教学启发学生用英语去思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热情和兴趣。直观呈现有以下四种:
1、实物呈现。如,在学习book时,指着书并跟着节奏说:book↑book↓ This is a book.2、图片呈现。如,在学习大象时,展示画有大象的图片,问:What is this ? Oh, This is an elephant.3、简笔画呈现。如,在学习小动物时,可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小动物的形象,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4、电教设备辅助呈现。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二)表演呈现
人与人交际时并不仅仅限于用言语达到目的,谈话者的表情和身体的动作也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适当地利用身势语呈现新语言项目,既省时又直观形象,学生也会在活跃的气氛中增强接受英语信息的能力。
1、动作呈现。如,跳一跳,说:jump,jump,I can jump.2、表情呈现。如,在学习angry时,两眼怒睁,找一原由,说I am angry.3、对比呈现。如,在学习tall 与short 时,可找两名高矮差距大的学生,以对比呈现。
4、感知呈现。如,在学习hot时,可借用热水,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
5、模仿呈现。如,在学习doctor时,可用医生戴的帽子与白大褂,让学生穿上去模仿,并指着问:What is his/her job ? He/She is a doctor.(三)翻译呈现
小学生刚接触英语,词汇量少,英语理解能力差,对个别难以借用直观与表演呈现的词汇,有必要用母语来解释。
三、词汇呈现时要注意的问题
在作出关于词汇呈现方式的决策时,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兴趣性。兴趣是使学生产生渴求掌握知识的强大动力。在呈现时,要恰当的选用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时能集中注意力,对语言材料能更好地感知、思维和记忆。
2、可行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预先考虑呈现方式的可行性,注重与词汇本身特点相结合,选择经济、简单、可行的呈现方式。如学习rabbit时,可选择图片呈现与动作呈现相结合。示例:T:Look,what is this?(出示“兔子”图片)Ss:sorry,I don’t know.T:Look at there, what’s that?(指向准备好的录音机)Ss:That’s a record.T:Oh,That record can help you.now,listen.(做听的动作。)Record:rabbit.T:Who can tell me,what’s this?(再次出示图片)S1:rabbit.T:Follow me,rabbit↑rabbit↓I am a rabbit.(做动作:两手的食指与中指竖起,放头两侧。)
3、实效性。词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认读与识记的兴趣在短时间内产生最大实效。在呈现过程中,注意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呈现内容也不宜过多过杂,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巩固新语言项目的效果
为,把握好句型教学的第一关----呈现新材料很重要。
一、情景呈现句型(Presenting Patterns in Situations)
通过情景引出句型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把句子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激发兴趣,使学生真正学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句型,从而达到学会用英语交际的目的。例如在教5B Unit4 An English friend 一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挂一个气球,并邀请男女生进行触摸气球的竞赛,男生跳得高摸到了气球,而女生跳得不够高,没有触摸到气球。这时教师可以渗透句型:
T:Does he jump high? Ss: Yes, he do.T: Does she jump high too? Ss: No, she doesn’t.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离不开一定的情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摸一摸、跳一跳,高低之分,一目了然,使学生很明确该词组,句型的意思,也使学生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百倍了。
二、问题呈现句型(Presenting Patterns by Raising Questions)
用提问的方法,介绍和引入新句型,这可以引起学生对某一表达法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What time is it? ”句型时,教师可以不戴手表上课,假装看手腕,问学生:“ I don’t have a watch today.What time is it now? ”这时,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看手表,但不知用英语怎么说,那么,这就产生了信息差(information gap),那么老师走过去看某一学生的手表,说:Oh ,it’s...从而引出“时间表达法”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三、歌谣呈现句型(Presenting Patterns by Chant)
用学唱歌谣的方法,介绍和引入新句型。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新授句型,单词自己编写简单的歌谣,配上一定的节奏,这样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把课前的歌谣恰当有效地利用来导入新授,不是很好吗?如在教4B Unit7 At a snack bar时,我编了一段歌谣: Hungry, hungry, I’m hungry.Hamburger, hamburger, I’d like a hamburger.Thirsty , thirsty, I’m thirsty.Coffee, coffee, I’d like some coffee.唱完了后,我会说I’d like some hamburgers.What would you like?来引出本单元的句型,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句型,再进行分步教学,效果较好。
四、看图呈现句型(Presenting Patterns by Pictures)
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和引入新句型。例如教与学There be 句型时,教师可以用“投影”出示或挂上一幅图画,以引起学生想用英语描述图画的内容的动机。教师可指着图中的内容进行介绍。如:
This is a picture.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it.There is a man in the picture.There is a house in the picture.There is a dog behind the door.There’s a book on the desk.老师在黑板上板书“There be+某物+某处”的句型进行教学。
五、动作表情呈现句型(Presenting Patterns through Action)
利用直观动作的句型呈现法,具体有三种:
1.利用动作呈现.如教现在进行时结构的句型时,教师可以边做动作边描述,也可以让学生做动作,教师对动作进行描述:
××,please read the text.Listen, ×× is reading.What is he/she doing? 2.利用表情呈现“Where is...”的句型。教师可以把一些随身带的物品放在教室某处,然后做出寻找的样子。
Where is my pen? Where is my watch? Where are my books? 3.利用语调呈现教“陈述句变一般疑问句”的句型。教师可以通过强调语调变化来引起学生对疑问句的注意:
Mike is a boy.Is Mike a boy? He is twelve.Is he twelve? 我觉得灵活多样而又恰到好处的呈现,能营造出浓厚的热情的学英语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呈现的方法多,但教师应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力求在呈现形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yingyu/24023.htm小学英语教学中新知呈现的几种方法
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沈艳萍 新知呈现(Presentation)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向学生呈现新的语言项目,使学生感知、理解、认识新的语言项目的过程。新知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同的呈现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新知呈现方法,促使英语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本文就一些教学片断,探讨英语教学中新知呈现的方法。
一、利用旧知呈现,实现无痕过渡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7 After school
1、T:(出示一只盒子)Guess.What’s in the box?(猜的过程中让学生凑近盒子听里面的声音)S1:It’s a clock.2、T:(取出教具钟)What’s the time? S2: It’s three o’clock.3、T:(拨动教具钟到3:30)What time is it? S3: It’s three thirty.4、让学生问教师答。S4:What’s the time? T: It’s half past three.【反思】案例中What’s the time? It’s three thirty.是学生已有的知识,What time is it? It’s half past three.是新授的内容。教师利用旧知开始提问,唤醒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然后用相同意思的新句型进行替换,实现了无痕过渡。
仔细分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层次:T: What’s the time?(旧知)S: It’s three o’clock.(旧知)
第二层次:T: What time is it?(新知)S: It’s three thirty.(旧知)第三层次:T: What time is it?(已学的新知)S: T: It’s half past three.(新知)
利用旧知呈现新知,把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的语言知识的教学创设条件,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新旧知识的无痕过渡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整合,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促进了英语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利用歌曲呈现,尝试愉悦感知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5 How are you?
1、播放迪斯尼英语中的歌曲《How are you?》,学生看录像,听歌曲。
2、学生跟唱2-3遍。
3、T: Hello, boys and girl.How are you? Ss: Fine, thank you.T: Hi, „.How are you? S1: Fine, thank you.4、学生两两相互问答。
【反思】迪斯尼英语的录像中与歌曲相配合的画面是各种动物相互致意问候的场景,通过有趣诙谐的画面,轻松优美的曲调,反复呈现的歌词,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How are you?的语言功能及其应答方法。跟唱歌曲后,当教师向学生们问候时,他们都能用Fine, thank you.来应答。
小学生大都喜欢唱歌,歌曲的美妙旋律和欢快节奏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在歌声中感受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利用英语歌曲呈现新知,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边唱边学,以唱促学,使语言学习变得轻松,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三、利用谈话呈现,诱导积极思维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5 A camping trip
1、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1: It’s sunny.T: What can we do on sunny day? S: We can play football / play basketball / jump / run / climb the hill / play games „.T: We also can go camping.2、T:(教师出示一群孩子正在野营的图片)Look.The children are at a camping site.They are having a camping trip.What can we do at the camping site? What do we need for the camping trip? S1: We can play football.We need a football.S2: We can listen to music.We need a tape recorder.S3: We can eat.We need some food / some fruit / some tins and a tin opener.S4: We can cook.We need a pot and a stove.S5: We can sleep in the tent.We need a tent and some blankets.S6: We can watch the stars at night.We need a telescope.„„
3、教师和学生拿出准备的野营物品,相互展示,并用I have „.的句型进行交流。
【反思】围绕“camping trip”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讨论。在谈论中让学生了解野营需要物品:各种食物,开启罐头需要的tin opener,cooking时需要的pot和stove,睡觉时需要的tent和blankets,看星星需要telescope等。这些新授的单词在师生交谈中自然地逐一呈现,并在展示物品的环节中呈现并使用新句型I have „。
这样的新知呈现淡化了学生上课的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和生活意识。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孩子习得母语是与其思维发展同步的,而小学生学习作为外语的英语,其思维水平已经超前于所学的英语,因此要给机会让学生思维。教师和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呈现新知,这样真切自然的语言氛围,容易创设热烈的气氛,调动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大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较快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四、利用态势呈现,优化语言理解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
1、教师打开教师北边的窗户,阵阵寒风吹进教室,教师裹一裹衣裳,缩一缩脖子,紧抱双臂,用发抖的声音说:I’m cold.2、T: Are you cold? S1: Yes, I’m cold.T: What’s the matter? S2: I’m cold.3、同桌两人相互问答,并配上动作表演。
4、教师问表演最逼真的学生:What’s the matter? S3: I’m cold.教师递上一条围巾:Here’s a scarf for you.【反思】双手抱肩作冷状,手捧肚子作饿状,手摸喉咙处作渴状,手摸额头做病状„„ 教师充分利用面部表情和动作进行新知呈现,明显的态势语言使学生明白意思,使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
形体语言具有形象性和分析性,它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时比语言解释更清楚,更直观明了。学生在教师态势语的帮助下,容易做到敏捷反应、脱口而出,由消极学习英语变为积极学习英语。
五、利用情景呈现,体现真实交际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
1、T: I like dancing.Do you like dancing? S1: Yes, I do.T: Can you dance now? S1: Yes, I can.T: Let’s dance.T:(教师和S1翩翩起舞)Look.We are dancing.2、音乐起,全体学生随着音乐起舞。教师逐一与学生对话。
T: What are you doing? S2: I’m dancing.T: What are you doing? S3: I’m dancing.„„
3、T: Boys and girls.What are you doing? Ss: We are dancing.4、4、学生两两问答。
【反思】教师邀请学生跳舞,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呈现新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在如此真切自然的语言氛围中,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大胆地尝试,较快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语言存在于特定的情景中,如果离开了情景,语言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能帮助学生准确体验和理解语言,使学生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利用游戏呈现,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7 At a snack bar
1、T:(出示一只hamburger)Guess, how much is it? S1: It’s five yuan.T: Higher, please.S2: It’s eight yuan.T: Higher, please.S3: It’s ten yuan.T: Yes, you’re right.(出示两只hamburgers)How much are they? S4:They’re twenty yuan.2、T:(出示两杯coffee)Guess, how much are they? S5: They’re twenty yuan.T: Lower, please.S6: They’re eighteen yuan.T: Lower, please.S7: They’re sixteen yuan.T: Yes, you’re right.3、教师出示标上价格的各种食品和饮料,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食品和饮料的组合,计算出正确的价格。
4、学生相互问答,了解他人的选择及其价格。
【反思】学生在3A教材中已经学过How much is it? It’s „.教师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复习了旧知,用算一算的方法引出了新知How much are they? They’re „.又让学生在选一选、算一算、问一问的游戏中进行操练。游戏中呈现新知,使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儿童天生喜欢游戏,他们也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将新知呈现整合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学中用,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七、利用媒体呈现,活化教材内容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
1、多媒体出示Liu Tao 的头部,表情为愁眉苦脸。T: Guess.What’s the matter with Liu Tao?
2、学生向Liu Tao发问。
S1: Are you hungry? Liu Ta No, I’m not hungry.S1: Are you thirsty? Liu Ta No, I’m not thirsty.S1: Are you cold? Liu Ta No, I’m not cold.S1: Are you tired? Liu Ta No, I’m not tired.2、师生齐问:What’s the matter, Liu Tao? Liu Ta I’m ill.4、点击图片,出现全幅图:Liu Tao正躺在病床上吊针挂水。
T: Liu Tao is ill.出示单词ill,手摸额头做病状并领读ill, I’m ill.【反思】教师利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猜测Liu Tao的身体状况,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知ill的意思,然后在体态语言的辅助下操练新知。再如在冬天教hot这一单词,很难真实地呈现热的情景,而多媒体出示一幅Australian girl在烈日下的图片,则能让学生一下子真切地体会hot的感觉。
利用媒体呈现新知,要利用电教媒体信息量大、节奏快,交互性强的特点,巧妙活化教材内容,创设真实情景,提高知识理解的准确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八、利用活动呈现,亲历技能内化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8 In class
1、T: Open the box, please.S1: OK.T: What’s in the box? S1: It’s an apple.T: Do you like apples? S1: Yes, I do.T: Can you draw an apple? S1: Yes, I can.T: Draw an apple on the blackboard, please.S1: All right.当S1在黑板上画苹果的时候,教师出示词组draw an apple领读。
2、T: Who can spell the word “apple”? S2: I can.A-p-p-l-e-apple.T: Write the word “apple” under the picture, please.当S2在写单词时,出示词组write the word领读。
3、T:(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单词)Read the word together.同时出示词组read the word。
4、T: Copy the word “apple” in your copybook.【反思】教师安排了猜猜、画画、读读、写写、抄抄的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及感悟的空间活动,设法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机呈现了本课的新单词draw, write, read, copy,同时让学生感知了祈使句的表达方法,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训练。
语言学习注重感受与体验,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通过体验的过程,才能将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师只有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年龄、性格和经验特征的活动内容,让绝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才能促进其主动学习和主体实践学习策略的形成。
总结语: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倡导采用活动途径,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单元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新知呈现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第三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法丁丁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法初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影响整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之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主体发挥作用,积极思维,可使学生心颜顿开,形成一种欢悦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欢快的起点,不仅避免教师的传统教学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疲惫,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任何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巧妙的导入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挚领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强化,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才算好呢?笔者认为,要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个好的导入方式要做到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由于处于青春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是非观念还欠成熟,课堂导入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解在flash
中引导层动画制作时,先展示几幅动画图片: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嫦娥一号绕月运行、姚明投篮的抛物线入筐。这几个动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学生问:“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然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火炬会按照我划的线进行传递呢?嫦娥一号为什么又会按照我划的椭圆曲线运行呢?同学们,电脑是神奇的,它能够把我们想象变成现实,你们想学吗?”学生立刻响应,兴趣高涨,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这几幅动画都结合时代主题,因此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有些学生不但学会了当堂课的内容,而且还制作出一些高难度的动态图,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老师的导入方式。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学导入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学生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有惰性因素,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其次,课堂导入方式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让学生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那就象程咬金的三板斧,久而久之,学生对之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实时的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
第三、课堂导入方式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契入点,要与教学内容有某种必然联系。如果不考虑到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吸引学生,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不
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例如某教师在上《视频信息的加工》这一节课时,在课前播放了科幻片《变形金刚》片段,课堂是安静下来了,但是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多数学生无心再听老师讲解怎样对视频进行处理,而是在想课前播放的故事片《变形金刚》片段后的内容是什么,甚至少数学生还讨论电影的内容,争论“谁看过谁没看过”这些与教学完全无关的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第四、课堂导入方式要健康活泼,避免低俗,不能一味地追求迎合一些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例如某教师在讲解的《word2000图文混排》时,是在流行歌歌词中插入f4、蔡依林、周杰伦等图片,结果引得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尖叫,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不符合我们的德育方针,这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有哪些呈现方式呢?笔者根据近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种:
提问导入法。即以课堂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和声音》一节时,教师课前可以以提问导入:“同学们,我们己经知道,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图片文件、剪贴画、表格,但是我们的幻灯片仍然是默然无语的,那么内向,我们能不能在幻灯片中插入精彩的故事片和悠扬动听的经典名曲呢?”进而把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展示导入法。先向学生展示用课堂待授知识制作出来的电脑作品,引起学生对电脑作品的兴趣,然后激发学生学习未知领域知识的欲望。前面所举例中的flash动画属于展示法的应用,这也是目前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情境创设法。即教师先设计一种虚拟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例如美国一位历史老师上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节时,没有直接讲课,而是先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考试,然后又要向学生收取高昂的试卷费,学生非常不满,准备罢课,这时教师才:“同学们,不要紧张,刚才只是我和大家开的一个玩笑,当我向同学们收取高昂的试卷费时同学们情绪如此激动,那么,当英国殖民者不断增加美国人民的各种税费时,美国人民会怎样?”同学们立即提出要用武力反抗,这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己经在收试卷费的这个情境创设中完成。前面所讲的收到一个QQ留言也是一种典型的创设情境法的应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并注意方法。开头开得好,就会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聚焦”学生注意力,使教师的授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快乐的地方,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知识海洋。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法初探
兴平十一建学校
李改荣
第四篇:浅谈情境导入法
浅谈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1.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
电影电视剧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既可以声画并茂,又能使学生在非常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思考。例如,讲“维护受教育权利”时教师首先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精彩片断进行剪辑后制成课件播放。这样首先就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观看完后教师加以诱导:你能从法律角度解释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吗?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要珍惜我们受教育的机会。
此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熟悉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且课前要做充分准备。同时还应注意掌握播放的度,不能时间过长,否则容易喧宾夺主,冲击正课的讲述。所以在导入时一定要对影片合理剪辑,控制时间,恰到好处。2.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以音乐来导入新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们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认识新伙伴”时,教师和学生比赛,看谁知道有关友情的歌曲最多,并要求唱出其中经典名句。接着教师抛砖引玉,为什么古今中外有这么多人在歌颂友情呢?我们在集体中怎样才能结识新伙伴,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呢?这样做不仅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的情感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此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不能单纯为激发学生兴趣,应以激发思维为主。教师要起启发和诱导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在平时开阔自己的视野,关注学生生活,也要“能唱就唱,唱得响亮”。3.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在兴奋中不知不觉地感悟教材中的内容,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讲“融入新集体”时,可以通过游戏系蝴蝶结来导入新课。教师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各伸出相邻的手指,用另外两只手在上面系出蝴蝶结。看谁系得快系得漂亮。这样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同时,加强了同桌间的交流,增进了同桌间的友谊,也为更好的融入新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同时还应注意把握游戏的时间和学生的参与面。
情境导入法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的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获得全面发展。在这样的人际情境和学习情境中,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自然能使情境导入法成为强有力的导入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如何导入
课堂教学的如何导入
一、导入的作用
‚万事贵乎始‛。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托翁十分重视作品的开头,《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他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写法,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才确定下来。
课的开始如同定调,一定要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重视第一个音符的准确性,因此她的演奏就非常悦耳、动听。教学亦如此,一堂课若一开始就没上好,讲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那么,学生就难以进入意境,就不会兴趣盎然地投入下面课的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整,使之适合于教学的需要,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良好的导入技能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备条件。
导入又叫开讲,与导言、引言相比,其性质、目的基本是相同的,但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 引导学生注意力,关心上课主题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导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注意。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维系在教学的内容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讲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点点入地;教者轻松愉快,听者心倾神往。
2、激发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热爱的先导。‛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3、启迪思维。富有创意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因为教师有重点地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集中探索知识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明确目的。研究表明,当学生事先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影响最大。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其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5、铺垫拓展。好的导入能为全节课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由于课堂教学导入行为的上述作用,作为教师,应重视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行为的训练,掌握导入的技能技巧。而训练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对‚导入‛作用的认识。
二、导入的原则与要求
一般地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要求。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对 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为取。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不能拿大学的教学内容作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导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
5、导语要短小精悍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练,一般二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6、形式要多种多样
开头导入的方式很多,设计导语时要注意配合交叉运用。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师个人的素质不同,因而导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用的导入法。
1、复习旧知识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到未知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条规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利用与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以此设计导入语,引出新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一位历史课教师在讲解《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问学生‚黄巾大起义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导入新课:‚黄巾大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大小地方实力派和豪强拥兵自立,进行分裂割据。至于具体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位烹饪课教师在讲‚挂糊与上浆‛一节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挂糊和上浆概念、意义和作用;在讲第二课时首先提问前节课讲过的内容,接着导入新课。其导 入语是:‚同学们,现在回答几个问题──什么是挂糊和上浆?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说:‚好,既然我们掌握了上述问题,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糊、浆的调制与使用。‛
复习旧知识的导入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这种导入有4种具体的方法:
(1)、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一般找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教师作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
(2)、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又称为归纳导入式。其运作方法与要求是:教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课新讲的内容概括地小结一下,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地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复习旧课,使学生再现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导入新课。(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知识、事情导入新课。该方式又称联想式导入。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示学生回忆前节课讲过的几个问题,或让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在头脑中再现提问的内容,不经由学生直接回答即转入新课。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海底世界》时的导入是: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振翅翻飞的海鸥。然而说到海底,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使大家对海底世界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了解。
无论采用哪种具体方法,都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精选复习、提问。要根据当前所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处编排习题、提问,使之与新的知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并把握好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支点‛,从复习到授新课过渡得连贯自然;二是要提示学生或明确告诉学生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支点‛,引导他们思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衔接导入法
这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导入方法。它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
识的连结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自然引出新知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 在感知新知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学生会感到亲切,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连贯。例如,有位教师讲《茶花赋》时这样说:‚同学们,现代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都见一次面,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红叶;第二册他请我们品尝了广东天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茶花,大家喜欢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老师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比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写‘茶花’又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和欲,想了解个究竟。
再如,有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和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中是怎样写春的?当学生得意洋洋地温习旧知识时,他顺势导新课:‚以上背诵的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平时你注意到没有?细读课文,领路大好春光,可以寻找到与作者观察的差距。‛又如学《老山界》一文后再讲《草地晚餐》,教师可以用下列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老山界》一文中我们领略了红军当年爬雪山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下红军过草地的壮举。‛(板书:《草地晚餐》)运用此法要注意三点:
(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2)、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3)、因课施教,方式多样。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衔接的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如音乐、美术、体育一般多采用练习、演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练习一下上节课的动作或技巧,看其是否掌握和熟练,再进行矫正和指导,然后传授新的内容。而语文、政治、历史、哲学、外语等课则常借助提问、讲述、引证来进行。物理、化学、数学则以练习、实验、演示为主,或复习、巩固、印证前面所学的知识,或以此为基础展示新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思考。
2、设疑导入法
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所知的好奇心和求和欲。如教《花儿为什么这 样红》,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每到春天我们就会看到姹紫嫣红的桃花、杏花、芍药花,那么,这些花儿为什么呈现出红色呢?‛接下去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自然能抓住学生的思维。
3、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儔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通过引喻、阐释导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二是加强诱导,激发思维。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籍此陶冶学生的性情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为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发思维为主。但是,情境本身有时并不能启人深思或内涵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4、布障导入法 在讲授新知识前有意设立小小的障碍,使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如有位教师讲用配方法分解因式,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分解Ⅹ─1。
(1)Ⅹ―1 =(Χ)―1=(Χ―1)(Х―1)=(Χ+1)(Χ—Χ+1)(Χ—1)(Χ+Χ+1)6
223
336
6(2)、Χ―1=(Х)―1
=(Х―1)(Х+Х+1)=(Х+1)(Х—1)(Х+Х+1)
42剔除相同的因式(Х+1)(Х—1),剩下的因式形式上不同。那么同一个因式用不同的方法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还有没有办法使它们变得相同?适度的障碍自然能激发学生探求真谛的欲望。
6、激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讲《失街亭》一文,教师先就提出‚究竟谁失街厅?‛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而且新奇。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 能‛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激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7、目的的导入法
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求得大家的配合。目前进行的目标教学法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8、提问导入法
也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业已了解的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鲸》时,上课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学生回答‚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鲸‛。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鲸》。‛(板书课题)
再如一位物理老师在讲授‚压强‛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都背书包上学。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些体验:同样重的书包,当用细带子背的时候,就觉得勒得紧、痛;当用宽带子背的时候,就感觉不到紧痛。这是什么原因呢?当学生发表一些看法后,这位教师接着说: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学习‚压强‛。(板书课题)
提问导入法的要求是:所提问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具有激发兴趣、发人深思的作用。
9、作用导入法
讲课前先把所要讲的知识的作用介绍给大家,以激发起大家的学习欲望。如讲解比例应用题时,有位教师开头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谁能不爬树就能测出我们教室门前这棵大树的高?(学生沉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用比例解应用题。‛
10、典故导入法
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引入新课,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受学生的欢迎。在各学科的发现和发展中都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从中选取一些恰当的片断作为启讲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
例如,有位数学教师在讲‚等比级数求和‛这部分知识时,先给同学们讲了‚锡塔和锡拉‛的故事:
锡拉是印度的皇帝,锡塔是传说中64格国际象棋的发明者。有一天,为了奖励的发明,皇帝问锡塔希望得到些什么?锡塔想了想说:‚想要些麦子。‛‚要多少呢?‛锡塔说:‚棋盘64格,第一格要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依次增加下去,希望能得到64格里麦粒的总和。‛皇帝听了哈哈大笑,说:‚这要求太低了。‛ 讲到这里,老师转向学生问道,这要求是不是太低了?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要求是低了,有的预习过教材,说可能数目很大。后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709551615‛这个20位的数字,说这就是锡塔要的麦粒的总数,这些麦粒如果用仓库装起来,这个仓库高5米、宽8米,长相当于地球到太阳间距离的两倍。听到这里,学生们很惊讶,大家纷纷议论,说皇帝不懂数学吃了大亏。这时教师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等比级数求和‛上,学习气氛相当活跃。
再如,钱梦龙老师讲知识短文《词义》时是这样导入的: 今天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阿凡提当了理发师,当地主持伊斯兰教教义的大阿訇经常去理发,但从不付钱。有一天,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刮脸时问:‚你的眉毛要不要?‛‚当然要。‛阿凡提唰唰两刀把他的眉毛剃了,说:‚给您。‛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阿凡提又问:‚你的胡子要不要?‛‚不要,不要!‛那人忙说。唰唰,又是两刀,阿凡提把那人漂亮的大胡子给剃掉了。这时,阿訇用镜子一照,见自己像个剥光了的鸡蛋,暴跳如雷,气势汹汹地责问阿凡提,阿凡提却从从容容地说:‚我是遵照你的吩咐做的呀!‛同学们想想看,聪明的阿凡提戏弄阿訇的凭据是什么?学生们立即领悟到阿凡提是运用‚要‛这个词的多义性来戏弄阿訇的。于是课堂教学自然引到了对于词义的理解上了。又如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从‚和氏璧‛的故事入手,过渡到秦始皇向赵国索璧、蔺相如奉璧西秦而不辱使命。
11、直接导入法
开头直接点出课。如有位教师讲《玻璃》一课,一上讲台就出示玻璃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玻璃。‛教师板书课题:玻璃,接着说:‚你知道玻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制成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玻璃的一些知识。‛
12、演示导入法
演示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的技法。此法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故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运用此法应当注意:第一,直观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讲授新教材服务。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13、间接导入法
由相关的问题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如一位教师讲写作的素材问题,她先给学生一支没有墨水的钢笔,让他写出两句 描写春天的句子。那位学生左划右划就是写不出字,着急地说:‚老师,钢笔没有墨水怎么写?‛‚是啊!‛那位教师点点头,‚钢笔里没水写不出字,我们没有素材也写不出好文章。如何积累写作的素材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接下去讲课,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14、实验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推导出结论,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在中学生物、理化教学中运用较广泛,因为这些科目中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如分子、电子的运动,物质的化合与分解,细胞的分裂和新陈代谢,神经的传导等,不通过形象的实验和演示,一般很难理解。而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自觉地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运用此法主要注意两点:首先,实验的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其次,要善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15、审题导入法
这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各学科 导入常用的技法。运用此法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16、实例导入法
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而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一般比较抽象和概括,因此,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事例进行引入和佐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理解知识。这种方法,各科教学都可以采用,但运用时须要注意:选材要典型、生动、浅近、具体,并且紧扣教材、引证准确。
17、切入导入法
抓住要学内容的某一重点或难点,单刀直入,直插课文精彩部分。如讲授《卖油翁》,可由文章中心──‚熟能生巧‛单刀直入。先让学生画圆,连叫了三位同学都画不圆,然后教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圆的圆圈,并问:‚同样画圆,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圆,我却画得很圆?‛从而引入‚熟能生巧‛的中心议题。
18、激情导入法
激情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方法。著名教育 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也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果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得知识。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雨中登泰山》时,就是以这种方式开讲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月》就是其中之一。杜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当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游览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这位老师的讲解包含着浓郁炽热的感情,对学生极具感染力。学生的心随着这生动形象、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紧紧地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了。
19、迂回导入法
先解决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孔乙己》一文,开头的三段写的不是孔乙己,而是咸亨酒店,这是为什么?如果直接问学生,恐怕难以回答。如果教师用一段类似的小说描写,说明这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学生就能理解了。
20、引趣导入法
以引发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这种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和欲来导课,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我国教师对这种导入方法极为重视,并总结了一个口诀,可供学习参考:‚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如教《蜘蛛》一文时,教师首先设问:‚你们知道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丝织品是件什么东西吗?(稍停片刻)那是一副用蜘蛛丝织成的手套,现在珍藏在法国巴黎博物馆。‛这不禁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去学习《蜘蛛》,效果自然很好。又如有位教师在导入《念如娇•赤壁怀古》时,她面带笑容地讲述了一段趣事:音乐家想选一首歌咏长江的古诗词作歌词,作为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曲,大家不约而同地选上了气势豪放的《念如娇•赤壁怀古》,但词太长,有人建议压缩一半。当和几位诗人商量时,诗人哈哈大笑:‚什么?把词缩短?这是千古绝唱,别说减一半,谁改得一个字?谁又感改一个字?‛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听着,求知动机油然而生。于是,下面的课顺利地进行了。
21、铺路导入法 所谓铺路,即根据所学内容,先回顾、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并将此化作一个个的铺路石(也有的叫做架桥),然后过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如有的教师教‚两步计算应用题‛,先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某班第一天栽树50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20棵,第二天栽树多少棵?两天共栽树多少棵?这样导入,可分散难点,降低坡度,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22、比较导入法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有的可同类相比,如数学课教分式,可通过分数导入,教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可通过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导入;有的可正反对比,如物理课的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化学课的合成与分解等,均可用正反对比导入法。
23、归纳导入法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导入新课。如有位教师讲《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先把文言‚其‛等词的多种解法归纳在一起,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看本文中的‚其‛等词各作什么解释。复习课最适宜采用这种方法。
24、观察导入法
教学新知识前,先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如教授长方形,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东西哪些属于长方形。有的也 可课前观察,如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可让学生提前观察学校附近有哪些石拱桥。小学自然课、中学生物课、物理课可多采用这种方法。
25、幽默导入法
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教师有时可以用很幽默的话或姿势来导入新课,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有位教师被请去给少年犯们做报告,由于紧张,在走进教室时被门槛绊了一下,当时就摔倒在地。全体少年犯哄堂大笑。这位教师很沉着地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走向讲台,说了这样几句话:‚一个人可以跌倒,但仍然可以再站起来。这就是我今天给你们上的第一课。‛少年犯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老师用幽默、机智的话把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自然也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26、作业导入法
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目标,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让他们急于听教师讲解。语文、数学等课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的,也可有口答的。
27、讨论导入法
上课伊始就组织学生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有位政治教师教《人生观》一课,首先让学生讨论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的奥秘何在?如何使自己 的人生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再导入新课,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亲切、自然。
28、摘录导入法
讲课前先让学生摘录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然后过渡到全文的讲授,这样可使重点、难点突出。如讲授《谈骨气》,可先让学生摘录文中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重点语句,在启发学生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理解。
29、游戏导入法
上课伊始,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授知识的学习。入有位英语教师上课伊始,首先让学生按组进行说写单词比赛,要求下一位同学说的单词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和上一位同学说的单词最后一个字母相同。这样既帮助大家熟悉了单词,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锐力,还为新授单词打下了基础。
30、珍闻导入法
通过介绍人世间罕见的珍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教《运动和静止》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听说过用手抓子弹的事吗?‛待学生凝神倾听后,教师便介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一个小虫在身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 正在飞行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用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运动和静止》,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弄明白其中道理。接下去讲课,学生注意力自然集中了。
31、歌谣导入法
歌谣,特别是儿歌,是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讲词语的正确搭配,开始时先念了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轿;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好笑不好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学生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接下去讲课,效果当然好了。
32、谜语导入法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再导入课题。如教《奇妙的‚眼睛‛》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有毛,下有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由谜底导入对‚眼睛‛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33、诗词导入法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用诗歌来开头,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用诗词导入,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名诗、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如教《碳酸钙》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引用‚粉身碎骨全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名句,也可以自己另写一首:‚烈火中,您愈炼愈强,百炼成钢;洁水中,您粉身碎骨,清白依在;楼房里,您身负重压,凝聚砖瓦;马路上,您坦坦荡荡,铺向未来。啊,多么伟大的精神,多么高尚的风格,即使千百万年,人们也将牢记您的名字,石灰──碳酸钙。‛诗句虽然有些粗糙,但也另有一番韵味和魅力。
34、讲评导入法
一般是通过对学生练习、作业、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或教师有意设计的某种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借端生议,导入新课,或者是对学生对一问题的具体具有创见性特殊处理方法或特殊看法,进行讲评导入新课。例如,在‚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时,先给出‚若a是实数,试比较a和-a的大小‛的解题过程为:因为a是一个正数,-a是一个负数,所以有a>-a。教师分析:由于a是实数,比较a和-a的大小时,要作全面考虑。例如:a=3时,-a=-3;a=-1/2时,-a=-1/2;a=0时,-a=0。由此可见,-a可以是正数、零或负数,并不总是负数,故正确的解法是:
因a﹣(﹣a)=2a,则当a>0时,a>-a; 当a=o时,a=﹣a; 当a<o时,a<﹣a。在这里,我们用到了A﹣B>O?A>B的知识,特别是A﹣B>?A>B,可以把比较A和B的大小的问题转化为A-B和符号正负的问题,这在实用上是很方便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不等式的性质‛。
运用这种导入法要注意:①讲评的内容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若是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讲评,‚问题‛应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虽不普遍但能反映某一倾向的问题;若是讲评学生有创意的作业,应考虑其示范性,对学生具有开阔思路、树立榜样的作用;②讲评的内容应少而精,并与新课内容有一定的联系;③避免指名道姓地批评学生。
35、检查预习导入法
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预习情况引入本节内容,巧妙导入新课。例如,物理讲‚能源的利用和开发‛一节。该节内容虽多,但没有难点,事前要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明确几个主要问题。上课时,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再板书出该节的提纲,然后逐一讨论和充实有关的具体内容。
36、测验导入法
其运作要求是:教师走进教室宣布上课后,让学生拿出笔和纸,就上节课或上一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测验。测验题应少而精,方式可以是听写、计算、简要回答问题等,时间不超过5分钟。教师收回试卷后即宣布本节课的课题。由于学生的好胜心都很强,测验是检查学生学业状况的手段,因 此学生一般都十分重视测验。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利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以严谨的态度专心于课堂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频繁的测验易造成部分学生身心的持续紧张,不易经常采用这种导入方法。
这种导入方法的常用操作用语是:上节课(或前一单元)我们学习了XXXXX,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我们用三五分钟的时间测验一下。
37、剖析关键词导入法
这是通过对教学内容题目中的关键词的剖析导入新课的方法。每节课都有题目(章目、节目),有些题目简洁明快,有些题目中则往往包含一些生疏的又是重点的词(或概念)。使学生弄清这些词的含义既十分必要,又是导入新课的好方法。这种导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诱发学生尽快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如历史课‚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文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这几个修饰语学生是陌生的,对此教师应该解释。尤其是‚中央集权‛学生较难理解,可以先概括介绍,然后说:‚让我们通过课文内容来加深理解吧。‛于是转入新课。
再如语文课在讲《改造我们的学习》一课时,可抓住‚改造‛一词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课。这篇课文的标题中有‘改造’一词。‘改造’是什么意 思?为什么课文要用‘改造’一词呢?让我们先阅读课文‛。这样的导入很简捷。其他像《珍贵的教科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最后的一次讲演》等,都可以通过解释分析标题中的关键词‚珍贵‛、‚舍身‛、‚最后‛等导入新课。
用剖析关键词引入新课,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注意的是,剖析关键词导入要起到化难提要的作用,不能为剖析关键词而解释关键词。
38、歌曲导入法
以歌曲来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有利于发展人的智力。如教《人生观》一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唱《篱笆•女人•狗》中的主题歌:‚人生是一条路……人生是一杯酒……‛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的深刻含义。教《葡萄沟》时,领学生唱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也别有一番韵味。
39、图画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雨中登泰山》,可事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书,对号入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上课伊始的导入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如笑话导入法、录像导入法、幻灯导入法、形象导入法等等,但最基本的是这39种,其他有的大同小异,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方法的艺术作用。
40、即兴应变法
在上课之前,有时会突然出现一些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背景,教师应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卖炭翁》时,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开始了讲课:‚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今天,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老人为什么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这样,教师巧妙地借景引入课题,使学生以常人的体验不能理解卖炭翁的反常心理,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好的效果。
导入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如笑话导入法、录像导入法、幻灯导入法、形象导入法等等,但最基本的是这40种,其他有的大同小异,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 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方法的艺术作用,使之符合教学的目标。主要参考文献:
1、《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朱新春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杨国全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3、《课堂教学艺术论》,张宝臣、张玉森、王秀兰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教学艺术论》,魏正书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创新教学引论》,蒋宗尧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6、《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闫承利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教学论》,李秉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当代教育论坛》,杜飞、刘国禄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9、《教育研究》
10、《人民教育》
11、《教学与管理》
13、《中国教育报》
14、《教育导报》
15、《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