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令第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
第8号
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已经审计署审计长会 审 计 长
刘家义
二○一○年九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三章 审计计划
第四章 审计实施
第一节 审计实施方案
第二节 审计证据
第三节 审计记录
第四节 重大违法行为检查
第五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编审
第三节 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
第四节 审计结果公布
第五节 审计整改检查
第六章 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
第三条 本准则中使用“应当”、“不得”词汇的条款为约束性条款,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
本准则中使用“可以”词汇的条款为指导性条款,是对良好审计实务的推介。
第四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适用本准则。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审计机关的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加审计业务,也应当适用本准则。第五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区分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审计机关的责任。
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中,履行法定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按照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保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
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独立实施审计并作出审计结论,是审计机关的责任。
第六条 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真实性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
合法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遵守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情况。
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七条 审计机关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项目、资金进行审计。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第八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也应当适用本准则。
第九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依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
审计机关应当委派具备相应资格和能力的审计人员承办审计业务,并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第十条 审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公开履行职责的情况及其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十一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未遵守本准则约束性条款的,应当说明原因。
第二章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十二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本准则规定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
第十三条 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符合法定的审计职责和权限;
(二)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
(三)建立适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四)必需的经费和其他工作条件。
第十四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职业要求: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
(二)恪守审计职业道德;
(三)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
(四)具备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
(五)其他职业要求。
第十五条 审计人员应当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
严格依法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规范审计行为。
正直坦诚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原则,不屈从于外部压力;不歪曲事实,不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廉洁自律,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客观公正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态度,以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实事求是地作出审计评价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
勤勉尽责就是审计人员应当爱岗敬业,勤勉高效,严谨细致,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保守秘密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守其在执行审计业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对于执行审计业务取得的资料、形成的审计记录和掌握的相关情况,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不得用于与审计工作无关的目的。
第十六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遇有下列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情形的,应当向审计机关报告:
(一)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者有关主管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
(二)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
(三)对曾经管理或者直接办理过的相关业务进行审计;
(四)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审计人员不得参加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活动,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
第十八条 审计机关组成审计组时,应当了解审计组成员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避免损害审计独立性:
(一)依法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回避;
(二)对相关审计人员执行具体审计业务的范围作出限制;
(三)对相关审计人员的工作追加必要的复核程序;
(四)其他措施。
第十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人员交流等制度,避免审计人员因执行审计业务长期与同一被审计单位接触可能对审计独立性造成的损害。
第二十条 审计机关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专业鉴定。
审计机关聘请的外部人员应当具备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的职业要求。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部人员,审计机关不得聘请:
(一)被刑事处罚的;
(二)被劳动教养的;
(三)被行政拘留的;
(四)审计独立性可能受到损害的;
(五)法律规定不得从事公务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和实施审计人员录用、继续教育、培训、业绩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
第二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合理配备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确保其在整体上具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
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技术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组的整体胜任能力应当包括信息技术方面的胜任能力。
第二十四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保持警觉,并审慎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第二十五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从下列方面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关系:
(一)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听取其意见;
(二)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结论,尊重并维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严格执行审计纪律;
(四)坚持文明审计,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
第三章 审计计划
第二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第二十七条 审计机关按照下列步骤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一)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二)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
(三)评估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二十八条 审计机关从下列方面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一)国家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情况;
(二)政府工作中心;
(三)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 求;
(四)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的事项;
(五)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
(六)群众举报、公众关注的事项;
(七)经分析相关数据认为应当列入审计的事项;
(八)其他方面的需求。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初选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其他重要事项。
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调查研究下列内容:
(一)与确定和实施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主要业务及其开展情况;
(三)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
(四)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
(五)管理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
(六)以前年度审计情况;
(七)其他相关内容。
第三十条 审计机关在调查审计需求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从下列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
(一)项目重要程度,评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
(二)项目风险水平,评估项目规模、管理和控制状况等;
(三)审计预期效果;
(四)审计频率和覆盖面;
(五)项目对审计资源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 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定。
审计机关在审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前,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三十二条 下列审计项目应当作为必选审计项目:
(一)法律法规规定每年应当审计的项目;
(二)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要求审计的项目;
(三)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的审计项目。
审计机关对必选审计项目,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
第三十三条 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应当列入上级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下级审计机关。
第三十四条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依法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对于上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下级审计机关也可以提出授权申请,报有管辖权的上级审计机关审批。
获得授权的审计机关应当将授权的审计事项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三十五条 根据中国政府及其机构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签订的协议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审计机关确定对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进行审计的,应当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第三十六条 对于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符合下列情形的,可以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一)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的;
(二)事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
(三)事项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的;
(四)其他适宜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的。
第三十七条 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目标,即实施审计项目预期要完成的任务和结 果;
(三)审计范围,即审计项目涉及的具体单位、事项和所属期间;
(四)审计重点;
(五)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
(六)审计资源。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的审计项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跟踪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可以采取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形式。第三十九条 审计机关计划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应当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确定备选审计项目,以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为主实施;备选审计项目排序、配臵审计资源和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实施。
第四十条 审计机关根据项目评估结果,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四十一条 审计机关应当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报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并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第四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确定的审计项目配臵必要的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时间、审计技术装备、审计经费等审计资源。
第四十三条 审计机关同一年度内对同一被审计单位实施不同的审计项目,应当在人员和时间安排上进行协调,尽量避免给被审计单位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第四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执行。
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
第四十五条 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调整:
(一)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临时交办审计项目的;
(二)上级审计机关临时安排或者授权审计项目的;
(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需要进行审计的;
(四)原定审计项目的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计划无法实施的;
(五)需要更换审计项目实施单位的;
(六)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等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的;
(七)需要调整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六条 上级审计机关应当指导下级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提出下级审计机关重点审计领域或者审计项目安排的指导意见。
第四十七条 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多个审计组共同实施一个审计项目或者分别实施同一类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第四十八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形成过程中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开展进一步调查,对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和项目组织实施等进行确定。
第四十九条 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
(四)审计工作组织安排;
(五)审计工作要求。第五十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批。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实施审计起始时间之前,下达到审计项目实施单位。
审计机关批准审计工作方案前,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五十一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可以申请对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调整,并按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五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评估执行效果。
审计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向下达审计项目计划的审计机关报告计划执行情况。
第五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和实施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统计制度。
第四章 审计实施 第一节 审计实施方案
第五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项目审计前组成审计组。
审计组由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成员组成。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由审计机关确定,审计组组长可以根据需要在审计组成员中确定主审,主审应当履行其规定职责和审计组组长委托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五十五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第五十六条 审计通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向被审计单位告知审计组的审计纪律要求。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跟踪审计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五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对于审计机关已经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五十八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内容、重点及审计措施,包括审计事项和根据本准则第七十三条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
(四)审计工作要求,包括项目审计进度安排、审计组内部重要管理事项及职责分工等。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对整个跟踪审计工作作出统筹安排。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第五十九条 审计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为作出下列职业判断提供基础:
(一)确定职业判断适用的标准;
(二)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判断问题的重要性;
(四)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第六十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一)单位性质、组织结构;
(二)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
(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
(四)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
(五)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
(六)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七)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
(八)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
(九)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
(十)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
第六十一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一)控制环境,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权配臵、人力资源制度等;
(二)风险评估,即被审计单位确定、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控制活动,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业绩分析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四)信息与沟通,即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沟通的情况;
(五)对控制的监督,即对各项内部控制设计、职责及其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控制情况:
(一)一般控制,即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控制;
(二)应用控制,即保障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控制。
第六十三条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方法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一)书面或者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
(二)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内部管理手册、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手册;
(三)观察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场所、设施和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四)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
(五)分析相关数据。第六十四条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调查了解的范围和程度。
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以往审计中获得的信息,重点调查了解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
第六十五条 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下列标准作为职业判断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
(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四)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
(五)预算、计划和合同;
(六)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绩效目标;
(七)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数据和历史业绩;
(八)公认的业务惯例或者良好实务;
(九)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的意见;
(十)其他标准。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标准的适用性。
第六十六条 职业判断所选择的标准应当具有客观性、适用性、相关性、公认性。
标准不一致时,审计人员应当采用权威的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第六十七条 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适用的标准,分析调查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六十八条 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
第六十九条 审计人员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下列因素:
(一)是否属于涉嫌犯罪的问题;
(二)是否属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禁止的问题;
(三)是否属于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
(四)可能存在问题涉及的数量或者金额;
(五)是否涉及政策、体制或者机制的严重缺陷;
(六)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
(七)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的关注程度;
(八)需要关注的其他因素。
第七十条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重要性判断的结果,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
第七十一条 需要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和运用重要性。
第七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以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
第七十三条 审计组针对审计事项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包括:
(一)评估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三)确定主要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确定审计时间;
(五)确定执行的审计人员;
(六)其他必要措施。
第七十四条 审计组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应当为重要审计事项分派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安排充足的审计时间,并评估特定审计事项是否需要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
第七十五条 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某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能够防止重要问题的发生;
(二)仅实施实质性审查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决定不依赖某项内部控制的,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
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比较简单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
第七十六条 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一)仅审计电子数据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二)电子数据中频繁出现某类差异。
审计人员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时,可以利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现有功能或者采用其他计算机技术和工具,检查中应当避免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造成不良影响。
第七十七条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持续关注已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和对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是否恰当,及时作出修正,并调整审计应对措施。
第七十八条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组应当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发生变化的;
(二)审计目标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重要审计事项发生变化的;
(四)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审计组人员及其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的;
(六)需要调整的其他情形。
第七十九条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经审计组组长审定,并及时报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备案。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审定。
第八十条 审计组调整审计实施方案中的下列事项,应当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重点;
(四)现场审计结束时间。
第八十一条 编制和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可以采取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形式。
第二节 审计证据
第八十二条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包括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和对确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审查所获取的证据。
第八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八十四条 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
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信。
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审计人员在评估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决定应当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
第八十五条 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分析时,应当关注下列方面:
(一)一种取证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可能只与某些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而与其他具体审计目标无关;
(二)针对一项具体审计目标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
第八十六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分析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一)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二)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者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三)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四)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五)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 靠。
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第八十七条 审计人员获取的电子审计证据包括与信息系统控制相关的配臵参数、反映交易记录的电子数据等。
采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作为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记录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第八十八条 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全部项目或者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也可以进行审计抽样,以获取审计证据。
第八十九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
(一)审计事项由少量大额项目构成的;
(二)审计事项可能存在重要问题,而选取其中部分项目进行审查无法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的;
(三)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第九十条 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下列特定项目进行审查:
(一)大额或者重要项目;
(二)数量或者金额符合设定标准的项目;
(三)其他特定项目。
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的结果,不能用于推断整个审计事项。
第九十一条 在审计事项包含的项目数量较多,需要对审计事项某一方面的总体特征作出结论时,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审计抽样。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抽样时,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
第九十二条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
(一)检查,是指对纸质、电子或者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或者对有形资产进行审查;
(二)观察,是指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者执行的程序;
(三)询问,是指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向有关人员了解关于审计事项的信息;
(四)外部调查,是指向与审计事项有关的第三方进行调查;
(五)重新计算,是指以手工方式或者使用信息技术对有关数据计算的正确性进行核对;
(六)重新操作,是指对有关业务程序或者控制活动独立进行重新操作验证;
(七)分析,是指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
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可以使用上述方法及其以外的其他方法。
第九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取得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书面承诺。
第九十四条 审计人员取得证明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其他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材料,应当由提供证据的有关人员、单位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但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审计事项比较复杂或者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编制审计取证单,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第九十五条 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资产可能被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并影响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证据保全措施。
第九十六条 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因行使职权受到限制而无法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或者无法制止违法行为对国家利益的侵害时,根据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请有权处理的机关或者相关单位予以协助和配合。
第九十七条 审计人员需要利用所聘请外部人员的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作为审计证据的,应当对下列方面作出判断:
(一)依据的样本是否符合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二)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当和合理;
(三)专业咨询、专业鉴定是否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符。
第九十八条 审计人员需要使用有关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已经形成的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的,应当对该工作结果的下列方面作出判断:
(一)是否与审计目标相关;
(二)是否可靠;
(三)是否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符。第九十九条 审计人员对于重要问题,可以围绕下列方面获取审计证据:
(一)标准,即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问题的依据;
(二)事实,即客观存在和发生的情况。事实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构成审计发现的问题;
(三)影响,即问题产生的后果;
(四)原因,即问题产生的条件。
第一百条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持续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已采取的审计措施难以获取适当、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采取替代审计措施;仍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由审计组报请审计机关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或者不作出审计结论。
第三节 审计记录
第一百零一条 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以实现下列目标:
(一)支持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
(二)证明审计人员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准则;
(三)便于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一百零二条 审计人员作出的记录,应当使未参与该项业务的有经验的其他审计人员能够理解其执行的审计措施、获取的审计证据、作出的职业判断和得出的审计结论。第一百零三条 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第一百零四条 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作出记录。调查了解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
(二)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情况;
(三)确定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应对措施。
第一百零五条 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措施的活动。
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份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百零六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事项名称;
(三)审计过程和结论;
(四)审计人员姓名及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日期并签名;
(五)审核人员姓名、审核意见及审核日期并签名;
(六)索引号及页码;
(七)附件数量。
第一百零七条 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审计过程和结论主要包括:
(一)实施审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二)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
(三)审计认定的事实摘要;
(四)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
第一百零八条 审计证据材料应当作为调查了解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的附件。一份审计证据材料对应多个审计记录时,审计人员可以将审计证据材料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记录后面,并在其他审计记录中予以注明。
第一百零九条 审计组起草审计报告前,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措施是否有效执行;
(三)事实是否清楚;
(四)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五)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是否适当;
(六)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第一百一十条 审计组组长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下列意见:
(一)予以认可;
(二)责成采取进一步审计措施,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三)纠正或者责成纠正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第一百一十一条 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应当记载与审计项目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下列管理事项:
(一)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及采取的措施;
(二)所聘请外部人员的相关情况;
(三)被审计单位承诺情况;
(四)征求被审计对象或者相关单位及人员意见的情况、被审计对象或者相关单位及人员反馈的意见及审计组的采纳情况;
(五)审计组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审计报告讨论的过程及结论;
(六)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的复核情况和意见;
(七)审理机构对审计项目的审理情况和意见;
(八)审计机关对审计报告的审定过程和结论;
(九)审计人员未能遵守本准则规定的约束性条款及其原 因;
(十)因外部因素使审计任务无法完成的原因及影响;
(十一)其他重要管理事项。
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可以使用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机关内部审批文稿、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审理意见书或者其他书面形式。
第四节 重大违法行为检查
第一百一十二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
第一百一十三条 本准则所称重大违法行为是指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涉及金额比较大、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或者对社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行为。第一百一十四条 审计人员检查重大违法行为,应当评估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实施重大违法行为的动机、性质、后果和违法构成。
第一百一十五条 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时,可以重点了解可能与重大违法行为有关的下列事项:
(一)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发生重大违法行为的状况;
(二)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执行情况;
(三)监管部门已经发现和了解的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重大违法行为的事实或者线索;
(四)可能形成重大违法行为的动机和原因;
(五)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六)其他情况。
第一百一十六条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关注下列情况,判断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
(一)具体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异常事项;
(二)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中反映出的异常变化;
(三)有关部门提供的线索和群众举报;
(四)公众、媒体的反映和报道;
(五)其他情况。
第一百一十七条 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工作经验和审计发现的异常现象,判断可能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性质,并确定检查重点。审计人员在检查重大违法行为时,应当关注重大违法行为的高发领域和环节。
第一百一十八条 发现重大违法行为的线索,审计组或者审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应对措施:
(一)增派具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人员;
(二)避免让有关单位和人员事先知晓检查的时间、事项、范围和方式;
(三)扩大检查范围,使其能够覆盖重大违法行为可能涉及的领域;
(四)获取必要的外部证据;
(五)依法采取保全措施;
(六)提请有关机关予以协助和配合;
(七)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八)其他必要的应对措施。
第五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第一百一十九条 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专项审计调查后出具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第一百二十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后,应当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后,应当出具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审计机关可以不向被调查单位出具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第一百二十一条 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
第一百二十二条 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标题;
(二)文号(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不含此项);
(三)被审计单位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
(五)内容;
(六)审计机关名称(审计组名称及审计组组长签名);
(七)签发日期(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交报告的日期)。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包括被审计人员姓名及所担任职务。
第一百二十三条 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
(二)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实施的起止时间;
(三)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四)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发表的评价意见;
(五)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
(六)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其他重要问题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七)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但是涉嫌犯罪等不宜让被审计单位知悉的事项除外;
(八)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
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经整改的,审计报告还应当包括有关整改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应当包括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以及被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问题承担的责任。
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应当在审计报告中一并反映。
第一百二十四条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组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及时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并要求其整改。
跟踪审计实施工作全部结束后,应当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当反映审计发现但尚未整改的问题,以及已经整改的重要问题及其整改情况。
第一百二十五条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除符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求外,还应当根据专项审计调查目标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一百二十六条 对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决定书。第一百二十七条 审计决定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的依据、内容和时间;
(二)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依据;
(三)处理处罚决定执行的期限和被审计单位书面报告审计决定执行结果等要求;
(四)依法提请政府裁决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第一百二十八条 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依法需要移送其他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单位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一百二十九条 审计移送处理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的时间和内容;
(二)依法需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单位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事项的事实、定性及其依据和审计机关的意见;
(三)移送的依据和移送处理说明,包括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说明;
(四)所附的审计证据材料。
第一百三十条 出具对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的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机关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编审 第一百三十一条 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应当讨论确定下列事项:
(一)评价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完成情况;
(三)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四)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五)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六)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
(七)其他有关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讨论前款事项的情况及其结果作出记录。
第一百三十二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确认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已经审核,并从总体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第一百三十三条 审计组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认定的事实为基础,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按照重要性原则,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审计组应当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得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第一百三十四条 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如实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第一百三十五条 审计组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时,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审计职权范围: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直接提出处理处罚意见,不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提出移送处理意见;
(三)问题的性质、金额、情节、原因和后果;
(四)对同类问题处理处罚的一致性;
(五)需要关注的其他因素。
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存在重大漏洞或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应当责成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整改。
第一百三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被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界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一百三十七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批后,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征求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和拟处罚的有关责任人员的意见。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应当征求被审计人员的意见;必要时,征求有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
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不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的意见。
第一百三十八条 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核实,并根据核实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出必要的修改。
审计组应当对采纳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有关责任人员意见的情况和原因,或者上述单位或人员未在法定时间内提出书面意见的情况作出书面说明。
第一百三十九条 对被审计单位或者被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决定书。
对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一百四十条 审计组应当将下列材料报送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复核:
(一)审计报告;
(二)审计决定书;
(三)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及审计组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
(四)审计实施方案;
(五)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证据材料;
(六)其他有关材料。
第一百四十一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三)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四)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正确;
(五)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六)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意见是否恰当,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七)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
(八)需要复核的其他事项。
第一百四十二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将复核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连同书面复核意见,报送审理机构审理。
第一百四十三条 审理机构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主要审理下列内容: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二)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三)主要事实是否清楚、相关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意见是否恰当;
(六)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第一百四十四条 审理机构审理时,应当就有关事项与审计组及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必要时,审理机构可以参加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的会议,或者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第一百四十五条 审理机构审理后,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审计组补充重要审计证据;
(二)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进行修改。
审理过程中遇有复杂问题的,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同意后,审理机构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审理机构审理后,应当出具审理意见书。
第一百四十六条 审理机构将审理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连同审理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负责人。
第一百四十七条 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原则上应当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特殊情况下,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授权,可以由审计机关其他负责人审定。
第一百四十八条 审计决定书经审定,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决定与审计组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不一致并且加重处罚的,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告知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第一百四十九条 对于拟作出罚款的处罚决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听证条件的,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听证程序。
第一百五十条 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经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后,按照下列要求办理:
(一)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
(三)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处罚的有关责任人员。
第三节 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
第一百五十一条 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的下列事项,可以采用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等方式向本级政府、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一)涉嫌重大违法犯罪的问题;
(二)与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政策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四)关系国家信息安全的重大问题;
(五)影响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重大问题;
(六)其他重大事项。
第一百五十二条 专题报告应当主题突出、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建议适当。
审计信息应当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内容精炼、格式规范、反映及时。
第一百五十三条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可以根据需要汇总审计情况和结果,编制审计综合报告。必要时,审计综合报告应当征求有关主管机关的意见。
审计综合报告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定后,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送,或者向有关部门通报。第一百五十四条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后,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有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第一百五十五条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每年汇总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
第一百五十六条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代本级政府起草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稿),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四节 审计结果公布
第一百五十七条 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五十八条 审计机关公布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下列信息:
(一)被审计(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二)审计(调查)评价意见;
(三)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四)处理处罚决定及审计(调查)建议;
(五)被审计(调查)单位的整改情况。
第一百五十九条 在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时,审计机关不得公布下列信息:
(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信息;
(二)正在调查、处理过程中的事项;
(三)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
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经权利人同意或者审计机关认为不公布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予以公布。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应当客观公正。
第一百六十条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应当指定专门机构统一办理,履行规定的保密审查和审核手续,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审计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向社会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
第一百六十一条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不同级次审计机关参加的审计项目,其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原则上由负责该项目组织工作的审计机关统一对外公布。
第一百六十二条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报批的,未经批准不得公布。
第五节 审计整改检查
第一百六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
第一百六十四条 审计机关主要检查或者了解下列事项:
(一)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处理处罚决定情况;
(二)对审计机关要求自行纠正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
(三)根据审计机关的审计建议采取措施的情况;
(四)对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第一百六十五条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
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第一百六十六条 审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一)实地检查或者了解;
(二)取得并审阅相关书面材料;
(三)其他方式。
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结合下一次审计,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
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应当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第一百六十七条 审计机关指定的部门负责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整改情况,并向审计机关提出检查报告。
第一百六十八条 检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包括检查时间、范围、对象、和方式等;
(二)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三)没有整改或者没有完全整改事项的原因和建议。
第一百六十九条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没有整改或者没有完全整改的事项,依法采取必要措施。第一百七十条 审计机关对审计决定书中存在的重要错误事项,应当予以纠正。
第一百七十一条 审计机关汇总审计整改情况,向本级政府报送关于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的报告。
第六章 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
第一百七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实现下列目标: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
(二)作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三)依法进行处理处罚。
第一百七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针对下列要素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一)审计质量责任;
(二)审计职业道德;
(三)审计人力资源;
(四)审计业务执行;
(五)审计质量监控。
对前款第二、三、四项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二至五章的有关要求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第一百七十四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
第一百七十五条 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遵守本准则,保持审计独立性;
(二)按照分工完成审计任务,获取审计证据;
(三)如实记录实施的审计工作并报告工作结果;
(四)完成分配的其他工作。
第一百七十六条 审计组成员应当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一)未按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导致重大问题未被发现的;
(二)未按照本准则的要求获取审计证据导致审计证据不适当、不充分的;
(三)审计记录不真实、不完整的;
(四)对发现的重要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第一百七十七条 审计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编制或者审定审计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审计工作;
(三)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四)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五)组织编制并审核审计组起草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专题报告、审计信息;
(六)配臵和管理审计组的资源;
(七)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一百七十八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从下列方面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一)将具体审计事项和审计措施等信息告知审计组成员,并与其讨论;
(二)检查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进展,评估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质量,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给予审计组成员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第一百七十九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项目的总体质量负责,并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或者组织实施不当,造成审计目标未实现或者重要问题未被发现的;
(二)审核未发现或者未纠正审计证据不适当、不充分问题的;
(三)审核未发现或者未纠正审计工作底稿不真实、不完整问题的;
(四)得出的审计结论不正确的;
(五)审计组起草的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
(六)提出的审计处理处罚意见或者移送处理意见不正确的;
(七)对审计组发现的重要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八)违反法定审计程序的。
第一百八十条 根据工作需要,审计组可以设立主审。主审根据审计分工和审计组组长的委托,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起草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
(二)对主要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查证;
(三)协助组织实施审计;
(四)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五)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六)组织审计项目归档工作;
(七)完成审计组组长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一百八十一条 审计组组长将其工作职责委托给主审或者审计组其他成员的,仍应当对委托事项承担责任。受委托的成员在受托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第一百八十二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提出审计组组长人选;
(二)确定聘请外部人员事宜;
(三)指导、监督审计组的审计工作;
(四)复核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
(五)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
业务部门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应当承担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组织、协调审计实施和汇总审计结果的职责。
第一百八十三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组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并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一)对审计组请示的问题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导致严重后果的;
(二)复核未发现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的;
(三)复核意见不正确的;
(四)要求审计组不在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中反映重要问题的。
业务部门对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汇总审计结果出现重大错误、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事项承担责任。
第一百八十四条 审计机关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审查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
(二)提出审理意见;
(三)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一百八十五条 审计机关审理机构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一)审理意见不正确的;
(二)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作出的修改不正确的;
(三)审理时应当发现而未发现重要问题的。
第一百八十六条 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审定审计项目目标、范围和审计资源的配臵;
(二)指导和监督检查审计工作;
(三)审定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
(四)审计管理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项目实施结果承担最终责任。
第一百八十七条 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行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一百八十八条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审计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审计项目归档要求、保存期限、保存措施、档案利用审批程序等。第一百八十九条 审计项目归档工作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
立卷责任人应当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并在审计项目终结后及时立卷归档,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
第一百九十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制度,对其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和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检查。
第一百九十一条 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查阅有关文件和审计档案、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方法,检查下列事项:
(一)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情况;
(二)审计工作中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情况;
(三)与审计业务质量有关的其他事项。
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应当重点关注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第一百九十二条 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应当向被检查单位通报检查结果。
第一百九十三条 审计机关在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中,发现被检查的派出机构或者下级审计机关应当作出审计决定而未作出的,可以依法直接或者责成其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审计决定;发现其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依法直接或者责成其在规定期限内变更、撤销审计决定。
第一百九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其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实行审计业务年度考核制度,考核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8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
第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已经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审 计 长 刘家义 二○一○年九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三章
审计计划 第四章
审计实施 第一节
审计实施方案 第二节
审计证据 第三节
审计记录
第四节
重大违法行为检查 第五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编审 第三节
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 第四节
审计结果公布 第五节
审计整改检查 第六章
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
第三条
本准则中使用“应当”、“不得”词汇的条款为约束性条款,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
本准则中使用“可以”词汇的条款为指导性条款,是对良好审计实务的推介。
第四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适用本准则。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审计机关的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加审计业务,也应当适用本准则。
第五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区分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审计机关的责任。
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中,履行法定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按照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保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 性,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
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独立实施审计并作出审计结论,是审计机关的责任。
第六条 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真实性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
合法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遵守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情况。
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七条
审计机关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项目、资金进行审计。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第八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也应当适用本准则。第九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依据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
审计机关应当委派具备相应资格和能力的审计人员承办审计业务,并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第十条
审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公开履行职责的情况 及其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十一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未遵守本准则约束性条款的,应当说明原因。
第二章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十二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本准则规定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
第十三条
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符合法定的审计职责和权限;
(二)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
(三)建立适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四)必需的经费和其他工作条件。
第十四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职业要求: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
(二)恪守审计职业道德;
(三)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
(四)具备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
(五)其他职业要求。
第十五条
审计人员应当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
严格依法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规范审计行为。
正直坦诚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原则,不屈从于外部压力;不歪曲事实,不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廉洁自律,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客观公正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态度,以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实事求是地作出审计评价 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
勤勉尽责就是审计人员应当爱岗敬业,勤勉高效,严谨细致,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保守秘密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守其在执行审计业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对于执行审计业务取得的资料、形成的审计记录和掌握的相关情况,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不得用于与审计工作无关的目的。
第十六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遇有下列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情形的,应当向审计机关报告:
(一)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者有关主管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
(二)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
(三)对曾经管理或者直接办理过的相关业务进行审计;
(四)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审计人员不得参加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活动,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
第十八条 审计机关组成审计组时,应当了解审计组成员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避免损害审计独立性:
(一)依法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回避;
(二)对相关审计人员执行具体审计业务的范围作出限制;
(三)对相关审计人员的工作追加必要的复核程序;
(四)其他措施。
第十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人员交流等制度,避免审计人员因执行审计业务长期与同一被审计单位接触可能对审计独立性造成的损害。
第二十条
审计机关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 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专业鉴定。
审计机关聘请的外部人员应当具备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的职业要求。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部人员,审计机关不得聘请:
(一)被刑事处罚的;
(二)被劳动教养的;
(三)被行政拘留的;
(四)审计独立性可能受到损害的;
(五)法律规定不得从事公务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和实施审计人员录用、继续教育、培训、业绩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
第二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合理配备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确保其在整体上具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
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技术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组的整体胜任能力应当包括信息技术方面的胜任能力。
第二十四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保持警觉,并审慎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第二十五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从下列方面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关系:
(一)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听取其意见;
(二)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结论,尊重并维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严格执行审计纪律;
(四)坚持文明审计,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
第三章
审计计划
第二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第二十七条
审计机关按照下列步骤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一)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二)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
(三)评估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第二十八条
审计机关从下列方面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一)国家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情况;
(二)政府工作中心;
(三)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 求;
(四)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的事项;
(五)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
(六)群众举报、公众关注的事项;
(七)经分析相关数据认为应当列入审计的事项;
(八)其他方面的需求。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初选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其他重要事项。
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调查研究下列内容:
(一)与确定和实施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主要业务及其开展情况;
(三)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
(四)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
(五)管理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
(六)以前审计情况;
(七)其他相关内容。第三十条
审计机关在调查审计需求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从下列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
(一)项目重要程度,评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
(二)项目风险水平,评估项目规模、管理和控制状况等;
(三)审计预期效果;
(四)审计频率和覆盖面;
(五)项目对审计资源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
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定。
审计机关在审定审计项目计划前,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三十二条
下列审计项目应当作为必选审计项目:
(一)法律法规规定每年应当审计的项目;
(二)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要求审计的项目;
(三)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对必选审计项目,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第三十三条 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应当列入上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下级审计机关。
第三十四条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依法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对于上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下级审计机关也可以提出授权申请,报有管辖权的上级审计机关审批。
获得授权的审计机关应当将授权的审计事项列入审计项目计划。
第三十五条 根据中国政府及其机构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签订的协议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审计机关确定对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进行审计的,应当纳入审计项目计划。
第三十六条
对于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符合下列情形的,可以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一)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的;
(二)事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
(三)事项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的;
(四)其他适宜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的。
第三十七条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目标,即实施审计项目预期要完成的任务和结
果;
(三)审计范围,即审计项目涉及的具体单位、事项和所属期间;
(四)审计重点;
(五)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
(六)审计资源。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跟踪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可以采取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形式。
第三十九条
审计机关计划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应当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确定备选审计项目,以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为主实施;备选审计项目排序、配置审计资源和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实施。
第四十条
审计机关根据项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项目计划。
第四十一条
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项目计划报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并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第四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确定的审计项目配置必要的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时间、审计技术装备、审计经费等审计资源。
第四十三条 审计机关同一内对同一被审计单位实施不同的审计项目,应当在人员和时间安排上进行协调,尽量避免给被审计单位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第四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执行。
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
第四十五条
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 之一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调整:
(一)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临时交办审计项目的;
(二)上级审计机关临时安排或者授权审计项目的;
(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需要进行审计的;
(四)原定审计项目的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计划无法实施的;
(五)需要更换审计项目实施单位的;
(六)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等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的;
(七)需要调整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六条 上级审计机关应当指导下级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提出下级审计机关重点审计领域或者审计项目安排的指导意见。
第四十七条 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多个审计组共同实施一个审计项目或者分别实施同一类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第四十八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根据审计项目计划形成过程中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开展进一步调查,对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和项目组织实施等进行确定。
第四十九条
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
(四)审计工作组织安排;
(五)审计工作要求。
第五十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批。在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实施审计 起始时间之前,下达到审计项目实施单位。
审计机关批准审计工作方案前,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五十一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可以申请对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调整,并按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五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评估执行效果。
审计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向下达审计项目计划的审计机关报告计划执行情况。
第五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和实施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统计制度。
第四章
审计实施 第一节 审计实施方案
第五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项目审计前组成审计组。审计组由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成员组成。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由审计机关确定,审计组组长可以根据需要在审计组成员中确定主审,主审应当履行其规定职责和审计组组长委托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五十五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第五十六条 审计通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向被审计单位告知审计组的审计纪律要求。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跟踪审计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 求。
第五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对于审计机关已经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五十八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内容、重点及审计措施,包括审计事项和根据本准则第七十三条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
(四)审计工作要求,包括项目审计进度安排、审计组内部重要管理事项及职责分工等。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对整个跟踪审计工作作出统筹安排。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五十九条
审计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为作出下列职业判断提供基础:
(一)确定职业判断适用的标准;
(二)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判断问题的重要性;
(四)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第六十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一)单位性质、组织结构;
(二)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
(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
(四)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
(五)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
(六)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七)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
(八)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
(九)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
(十)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
第六十一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一)控制环境,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权配置、人力资源制度等;
(二)风险评估,即被审计单位确定、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控制活动,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业绩分析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四)信息与沟通,即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沟通的情况;
(五)对控制的监督,即对各项内部控制设计、职责及其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控制情况:
(一)一般控制,即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控制;
(二)应用控制,即保障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控制。
第六十三条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方法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一)书面或者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
(二)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内部管理手册、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手册;
(三)观察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场所、设施和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四)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
(五)分析相关数据。
第六十四条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调查了解的范围和程度。
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以往审计中获得的信息,重点调查了解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
第六十五条
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下列标准作为职业判断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
(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四)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
(五)预算、计划和合同;
(六)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绩效目标;
(七)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数据和历史业绩;
(八)公认的业务惯例或者良好实务;
(九)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的意见;
(十)其他标准。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标准的适用性。第六十六条
职业判断所选择的标准应当具有客观性、适用性、相关性、公认性。
标准不一致时,审计人员应当采用权威的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第六十七条
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适用的标准,分析调查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六十八条
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
第六十九条
审计人员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下列因素:
(一)是否属于涉嫌犯罪的问题;
(二)是否属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禁止的问题;
(三)是否属于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
(四)可能存在问题涉及的数量或者金额;
(五)是否涉及政策、体制或者机制的严重缺陷;
(六)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
(七)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的关注程度;
(八)需要关注的其他因素。
第七十条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重要性判断的结果,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
第七十一条
需要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和运用重要性。
第七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以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
第七十三条
审计组针对审计事项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包括:
(一)评估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三)确定主要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确定审计时间;
(五)确定执行的审计人员;
(六)其他必要措施。第七十四条
审计组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应当为重要审计事项分派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安排充足的审计时间,并评估特定审计事项是否需要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
第七十五条
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某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能够防止重要问题的发生;
(二)仅实施实质性审查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决定不依赖某项内部控制的,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
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比较简单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
第七十六条
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一)仅审计电子数据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二)电子数据中频繁出现某类差异。
审计人员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时,可以利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现有功能或者采用其他计算机技术和工具,检查中应当避免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造成不良影响。
第七十七条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持续关注已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和对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是否恰当,及时作出修正,并调整审计应对措施。
第七十八条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组应当及时调整审 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发生变化的;
(二)审计目标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重要审计事项发生变化的;
(四)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审计组人员及其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的;
(六)需要调整的其他情形。
第七十九条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经审计组组长审定,并及时报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备案。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审定。
第八十条
审计组调整审计实施方案中的下列事项,应当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重点;
(四)现场审计结束时间。
第八十一条
编制和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可以采取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形式。
第二节 审计证据
第八十二条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包括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和对确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审查所获取的证据。
第八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八十四条
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
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 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信。
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审计人员在评估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决定应当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
第八十五条
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分析时,应当关注下列方面:
(一)一种取证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可能只与某些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而与其他具体审计目标无关;
(二)针对一项具体审计目标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
第八十六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分析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一)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二)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者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三)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四)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五)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 靠。
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第八十七条
审计人员获取的电子审计证据包括与信息系统控制相关的配置参数、反映交易记录的电子数据等。采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作为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记录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
第八十八条 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全部项目或者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也可以进行审计抽样,以获取审计证据。
第八十九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
(一)审计事项由少量大额项目构成的;
(二)审计事项可能存在重要问题,而选取其中部分项目进行审查无法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的;
(三)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第九十条
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下列特定项目进行审查:
(一)大额或者重要项目;
(二)数量或者金额符合设定标准的项目;
(三)其他特定项目。
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的结果,不能用于推断整个审计事项。
第九十一条
在审计事项包含的项目数量较多,需要对审计事项某一方面的总体特征作出结论时,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审计抽样。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抽样时,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
第九十二条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
(一)检查,是指对纸质、电子或者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或者对有形资产进行审查;
(二)观察,是指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者执行的程序;
(三)询问,是指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向有关人员了解关于审计事项的信息;
(四)外部调查,是指向与审计事项有关的第三方进行调查;
(五)重新计算,是指以手工方式或者使用信息技术对有关数据计算的正确性进行核对;
(六)重新操作,是指对有关业务程序或者控制活动独立进行重新操作验证;
(七)分析,是指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
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可以使用上述方法及其以外的其他方法。
第九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取得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书面承诺。
第九十四条 审计人员取得证明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其他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材料,应当由提供证据的有关人员、单位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但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审计事项比较复杂或者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编制审计取证单,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第九十五条 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资产可能被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并影响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证据保全措施。
第九十六条 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因行使职权受到 限制而无法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或者无法制止违法行为对国家利益的侵害时,根据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请有权处理的机关或者相关单位予以协助和配合。
第九十七条
审计人员需要利用所聘请外部人员的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作为审计证据的,应当对下列方面作出判断:
(一)依据的样本是否符合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二)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当和合理;
(三)专业咨询、专业鉴定是否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符。第九十八条 审计人员需要使用有关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已经形成的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的,应当对该工作结果的下列方面作出判断:
(一)是否与审计目标相关;
(二)是否可靠;
(三)是否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符。
第九十九条
审计人员对于重要问题,可以围绕下列方面获取审计证据:
(一)标准,即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问题的依据;
(二)事实,即客观存在和发生的情况。事实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构成审计发现的问题;
(三)影响,即问题产生的后果;
(四)原因,即问题产生的条件。
第一百条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持续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已采取的审计措施难以获取适当、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采取替代审计措施;仍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由审计组报请审计机关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或者不作出审计结论。
第三节 审计记录 第一百零一条 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以实现下列目标:
(一)支持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
(二)证明审计人员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准则;
(三)便于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第一百零二条 审计人员作出的记录,应当使未参与该项业务的有经验的其他审计人员能够理解其执行的审计措施、获取的审计证据、作出的职业判断和得出的审计结论。
第一百零三条
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第一百零四条 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作出记录。调查了解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
(二)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情况;
(三)确定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应对措施。
第一百零五条
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措施的活动。
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份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百零六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事项名称;
(三)审计过程和结论;
(四)审计人员姓名及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日期并签名;
(五)审核人员姓名、审核意见及审核日期并签名;
(六)索引号及页码;
(七)附件数量。
第一百零七条
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审计过程和结论主要包括:
(一)实施审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二)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
(三)审计认定的事实摘要;
(四)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
第一百零八条 审计证据材料应当作为调查了解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的附件。一份审计证据材料对应多个审计记录时,审计人员可以将审计证据材料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记录后面,并在其他审计记录中予以注明。
第一百零九条
审计组起草审计报告前,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措施是否有效执行;
(三)事实是否清楚;
(四)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五)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是否适当;
(六)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第一百一十条
审计组组长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下列意见:
(一)予以认可;
(二)责成采取进一步审计措施,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三)纠正或者责成纠正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第一百一十一条
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应当记载与审计项目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下列管理事项:
(一)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及采取的措施;
(二)所聘请外部人员的相关情况;
(三)被审计单位承诺情况;
(四)征求被审计对象或者相关单位及人员意见的情况、被审计对象或者相关单位及人员反馈的意见及审计组的采纳情况;
(五)审计组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审计报告讨论的过程及结论;
(六)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的复核情况和意见;
(七)审理机构对审计项目的审理情况和意见;
(八)审计机关对审计报告的审定过程和结论;
(九)审计人员未能遵守本准则规定的约束性条款及其原 因;
(十)因外部因素使审计任务无法完成的原因及影响;
(十一)其他重要管理事项。
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可以使用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机关内部审批文稿、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审理意见书或者其他书面形式。
第四节 重大违法行为检查
第一百一十二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
第一百一十三条 本准则所称重大违法行为是指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涉及金额比较大、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或者对社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行为。
第一百一十四条
审计人员检查重大违法行为,应当评估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实施重大违法行为的动机、性质、后果和违法构成。
第一百一十五条
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 况时,可以重点了解可能与重大违法行为有关的下列事项:
(一)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发生重大违法行为的状况;
(二)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执行情况;
(三)监管部门已经发现和了解的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重大违法行为的事实或者线索;
(四)可能形成重大违法行为的动机和原因;
(五)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六)其他情况。
第一百一十六条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关注下列情况,判断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
(一)具体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异常事项;
(二)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中反映出的异常变化;
(三)有关部门提供的线索和群众举报;
(四)公众、媒体的反映和报道;
(五)其他情况。
第一百一十七条 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工作经验和审计发现的异常现象,判断可能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性质,并确定检查重点。
审计人员在检查重大违法行为时,应当关注重大违法行为的高发领域和环节。
第一百一十八条
发现重大违法行为的线索,审计组或者审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应对措施:
(一)增派具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人员;
(二)避免让有关单位和人员事先知晓检查的时间、事项、范围和方式;
(三)扩大检查范围,使其能够覆盖重大违法行为可能涉及的领域;
(四)获取必要的外部证据;
(五)依法采取保全措施;
(六)提请有关机关予以协助和配合;
(七)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八)其他必要的应对措施。
第五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第一百一十九条
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专项审计调查后出具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第一百二十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后,应当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后,应当出具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审计机关可以不向被调查单位出具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第一百二十一条
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
第一百二十二条
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标题;
(二)文号(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不含此项);
(三)被审计单位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
(五)内容;
(六)审计机关名称(审计组名称及审计组组长签名);
(七)签发日期(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交报告的日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包括被审计人员姓名及所担任职务。第一百二十三条
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
(二)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实施的起止时间;
(三)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四)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发表的评价意见;
(五)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
(六)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其他重要问题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七)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但是涉嫌犯罪等不宜让被审计单位知悉的事项除外;
(八)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经整改的,审计报告还应当包括有关整改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应当包括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以及被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问题承担的责任。
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应当在审计报告中一并反映。
第一百二十四条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组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及时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并要求其整改。
跟踪审计实施工作全部结束后,应当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当反映审计发现但尚未整改的问题,以及已经整改的重要问题及其整改情况。
第一百二十五条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除符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求外,还应当根据专项审计调查目标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一百二十六条 对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被审计单 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决定书。
第一百二十七条
审计决定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的依据、内容和时间;
(二)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依据;
(三)处理处罚决定执行的期限和被审计单位书面报告审计决定执行结果等要求;
(四)依法提请政府裁决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第一百二十八条
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依法需要移送其他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单位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一百二十九条
审计移送处理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的时间和内容;
(二)依法需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单位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事项的事实、定性及其依据和审计机关的意见;
(三)移送的依据和移送处理说明,包括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说明;
(四)所附的审计证据材料。
第一百三十条
出具对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的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机关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编审
第一百三十一条
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应当讨论确定下列事项:
(一)评价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完成情况;
(三)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四)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五)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六)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
(七)其他有关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讨论前款事项的情况及其结果作出记录。第一百三十二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确认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已经审核,并从总体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第一百三十三条 审计组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认定的事实为基础,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按照重要性原则,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审计组应当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得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第一百三十四条 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如实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第一百三十五条
审计组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时,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审计职权范围: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直接提出处理处罚意见,不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提出移送处理意见;
(三)问题的性质、金额、情节、原因和后果;
(四)对同类问题处理处罚的一致性;
(五)需要关注的其他因素。
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存在重大漏洞或者不符合国家 规定的,应当责成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整改。
第一百三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被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界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一百三十七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批后,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征求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和拟处罚的有关责任人员的意见。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应当征求被审计人员的意见;必要时,征求有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
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不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的意见。
第一百三十八条 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核实,并根据核实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出必要的修改。
审计组应当对采纳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有关责任人员意见的情况和原因,或者上述单位或人员未在法定时间内提出书面意见的情况作出书面说明。
第一百三十九条 对被审计单位或者被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决定书。
对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一百四十条
审计组应当将下列材料报送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复核:
(一)审计报告;
(二)审计决定书;
(三)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
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及审计组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
(四)审计实施方案;
(五)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证据材料;
(六)其他有关材料。
第一百四十一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三)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四)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正确;
(五)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六)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意见是否恰当,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七)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
(八)需要复核的其他事项。
第一百四十二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将复核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连同书面复核意见,报送审理机构审理。
第一百四十三条
审理机构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主要审理下列内容: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二)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三)主要事实是否清楚、相关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意见是否恰当;
(六)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第一百四十四条
审理机构审理时,应当就有关事项与审计组及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必要时,审理机构可以参加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的会议,或者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
第一百四十五条
审理机构审理后,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审计组补充重要审计证据;
(二)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进行修改。
审理过程中遇有复杂问题的,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同意后,审理机构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审理机构审理后,应当出具审理意见书。
第一百四十六条
审理机构将审理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连同审理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负责人。
第一百四十七条 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原则上应当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特殊情况下,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授权,可以由审计机关其他负责人审定。
第一百四十八条 审计决定书经审定,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决定与审计组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不一致并且加重处罚的,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告知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第一百四十九条 对于拟作出罚款的处罚决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听证条件的,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听证程序。
第一百五十条
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经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后,按照下列要求办理:
(一)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
(三)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处罚的
有关责任人员。
第三节 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
第一百五十一条
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的下列事项,可以采用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等方式向本级政府、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一)涉嫌重大违法犯罪的问题;
(二)与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政策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四)关系国家信息安全的重大问题;
(五)影响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重大问题;
(六)其他重大事项。
第一百五十二条
专题报告应当主题突出、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建议适当。
审计信息应当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内容精炼、格式规范、反映及时。
第一百五十三条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可以根据需要汇总审计情况和结果,编制审计综合报告。必要时,审计综合报告应当征求有关主管机关的意见。
审计综合报告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定后,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送,或者向有关部门通报。
第一百五十四条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后,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有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第一百五十五条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每年汇总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
第一百五十六条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代本级政府
起草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稿),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四节 审计结果公布
第一百五十七条
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五十八条
审计机关公布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下列信息:
(一)被审计(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二)审计(调查)评价意见;
(三)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四)处理处罚决定及审计(调查)建议;
(五)被审计(调查)单位的整改情况。
第一百五十九条
在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时,审计机关不得公布下列信息:
(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信息;
(二)正在调查、处理过程中的事项;
(三)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经权利人同意或者审计机关认为不公布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予以公布。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应当客观公正。第一百六十条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应当指定专门机构统一办理,履行规定的保密审查和审核手续,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审计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向社会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
第一百六十一条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不同级次审计机关参加的审计项目,其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原则上由负责该项目组织工
作的审计机关统一对外公布。
第一百六十二条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报批的,未经批准不得公布。
第五节 审计整改检查
第一百六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
第一百六十四条
审计机关主要检查或者了解下列事项:
(一)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处理处罚决定情况;
(二)对审计机关要求自行纠正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
(三)根据审计机关的审计建议采取措施的情况;
(四)对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第一百六十五条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
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第一百六十六条
审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一)实地检查或者了解;
(二)取得并审阅相关书面材料;
(三)其他方式。
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结合下一次审计,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
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应当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第一百六十七条
审计机关指定的部门负责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整改情况,并向审计机关提出检查报告。
第一百六十八条
检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包括检查时间、范围、对象、36 和方式等;
(二)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三)没有整改或者没有完全整改事项的原因和建议。第一百六十九条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没有整改或者没有完全整改的事项,依法采取必要措施。
第一百七十条
审计机关对审计决定书中存在的重要错误事项,应当予以纠正。
第一百七十一条
审计机关汇总审计整改情况,向本级政府报送关于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的报告。
第六章
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
第一百七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实现下列目标: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
(二)作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三)依法进行处理处罚。
第一百七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针对下列要素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一)审计质量责任;
(二)审计职业道德;
(三)审计人力资源;
(四)审计业务执行;
(五)审计质量监控。
对前款第二、三、四项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二至五章的有关要求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第一百七十四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
第一百七十五条
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遵守本准则,保持审计独立性;
(二)按照分工完成审计任务,获取审计证据;
(三)如实记录实施的审计工作并报告工作结果;
(四)完成分配的其他工作。
第一百七十六条
审计组成员应当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一)未按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导致重大问题未被发现的;
(二)未按照本准则的要求获取审计证据导致审计证据不适当、不充分的;
(三)审计记录不真实、不完整的;
(四)对发现的重要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第一百七十七条
审计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编制或者审定审计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审计工作;
(三)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四)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五)组织编制并审核审计组起草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专题报告、审计信息;
(六)配置和管理审计组的资源;
(七)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一百七十八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从下列方面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一)将具体审计事项和审计措施等信息告知审计组成员,并与其讨论;
(二)检查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进展,评估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质量,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给予审计组成员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第一百七十九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项目的总体质量负
责,并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或者组织实施不当,造成审计目标未实现或者重要问题未被发现的;
(二)审核未发现或者未纠正审计证据不适当、不充分问题的;
(三)审核未发现或者未纠正审计工作底稿不真实、不完整问题的;
(四)得出的审计结论不正确的;
(五)审计组起草的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
(六)提出的审计处理处罚意见或者移送处理意见不正确的;
(七)对审计组发现的重要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八)违反法定审计程序的。
第一百八十条
根据工作需要,审计组可以设立主审。主审根据审计分工和审计组组长的委托,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起草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
(二)对主要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查证;
(三)协助组织实施审计;
(四)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五)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六)组织审计项目归档工作;
(七)完成审计组组长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一百八十一条 审计组组长将其工作职责委托给主审或者审计组其他成员的,仍应当对委托事项承担责任。受委托的成员在受托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第一百八十二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提出审计组组长人选;
(二)确定聘请外部人员事宜;
(三)指导、监督审计组的审计工作;
(四)复核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
(五)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
业务部门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应当承担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组织、协调审计实施和汇总审计结果的职责。
第一百八十三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组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并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一)对审计组请示的问题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导致严重后果的;
(二)复核未发现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的;
(三)复核意见不正确的;
(四)要求审计组不在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中反映重要问题的。
业务部门对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汇总审计结果出现重大错误、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事项承担责任。
第一百八十四条
审计机关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审查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
(二)提出审理意见;
(三)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一百八十五条
审计机关审理机构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一)审理意见不正确的;
(二)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作出的修改不正确的;
(三)审理时应当发现而未发现重要问题的。第一百八十六条
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审定审计项目目标、范围和审计资源的配置;
(二)指导和监督检查审计工作;
(三)审定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
(四)审计管理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项目实施结果承担最终责任。第一百八十七条
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行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一百八十八条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审计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审计项目归档要求、保存期限、保存措施、档案利用审批程序等。
第一百八十九条
审计项目归档工作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
立卷责任人应当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并在审计项目终结后及时立卷归档,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
第一百九十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制度,对其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和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检查。
第一百九十一条
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查阅有关文件和审计档案、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方法,检查下列事项:
(一)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情况;
(二)审计工作中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情况;
(三)与审计业务质量有关的其他事项。
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应当重点关注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第一百九十二条
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应当向被检查单位通报检查结果。
第一百九十三条 审计机关在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中,发现被检查的派出机构或者下级审计机关应当作出审计决定而未作出的,可以依法直接或者责成其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审计决定;发现其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依法直接或者责成其在规定期限内变更、撤销审计决定。
第一百九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其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实
行审计业务考核制度,考核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一百九十五条
审计机关可以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的予以表彰。
第一百九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评估,及时发现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或者改进。
审计机关可以结合日常管理工作或者通过开展审计业务质量检查、考核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方式,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评估。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百九十七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下列工作,不适用本准则的规定:
(一)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案件;
(二)与有关部门共同办理检查事项;
(三)接受交办或者接受委托办理不属于法定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
第一百九十八条 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遵循本准则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
第一百九十九条
本准则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二百条
本准则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附件所列的审计署以前发布的审计准则和规定同时废止。附件:废止的审计准则和规定目录 附件
废止的审计准则和规定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1号令)2.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2000年审计署第1号令)3.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
4.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
5.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6.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7.审计机关审计复核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8.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2001年审计署第3号令)9.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2001年审计署第3号令)10.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01年审计署第3号令)11.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2001年审计署第3号令)12.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
13.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14.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15.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16.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17.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试行)(审法发〔1999〕10号)18.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年审计署第6号令)
19.审计署关于国有金融机构财务审计实施办法(审金发〔1996〕331号)
20.审计署关于中央银行财务审计实施办法(审金发〔1996〕332号)
21.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实施办法(审行发〔1996〕350号)
22.审计机关对社会捐赠资金审计实施办法(审行发〔1996〕351号)
23.审计机关对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审外资发〔1996〕353号)
24.审计机关审计行政强制性措施的规定(审法发〔1996〕359
号)
25.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审管发〔1996〕367号)
26.审计署关于派出审计局开展审计工作的暂行办法(审发〔1998〕314号)
27.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程序实施细则(审财发〔1999〕32号)28.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审办发〔2002〕104号)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现场行为,进一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防范风险,落实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组织实施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以下统称审计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审计现场管理,是指自审计组进入被审计单位开始工作至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提交审计结果文书期间,对执行审计业务及相关事项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第四条 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是审计现场业务、廉政、保密、安全等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审计署领导或者司(局、特派办)领导担任审计组组长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审计现场负责人。审计现场负责人根据审计组组长的委托,履行审计现场管理职责,对审计组组长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审计组设审计小组的,审计小组的审计现场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具体要求由审计组组长视实际情况确定。
审计组成员应当根据审计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条 审计组组成后,应当围绕审计工作任务,组织必要的审计业务学习和培训,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廉政、保密、安全等教育。
第六条 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时,一般应组织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召开审计进点会议,宣读审计通知书,告知审计工作纪律相关规定,提出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等。
审计期间,应当在被审计单位公示审计项目名称、审计纪律八项规定及举报电话、审计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七条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负责。审计组组长应当及时组织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并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充分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确保调查了解的深度和效果;
(二)根据审计项目总体目标、被审计对象实际情况和审计人力及时间资源等,合理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三)将审计内容和重点细化到具体审计事项,提出审计步骤方法和时限要求,必要时可确定审计信息要点并作出相应安排;
(四)合理配臵审计资源,将审计事项分解落实到人,明确审计组成员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相关要求。
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进展及相关情况变化,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第八条 审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审计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分工和进度要求,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实施审计,不得擅自减少审计事项和扩大审计范围。
审计组组长可以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组织编制审计任务清单,对审计事项的执行、调整和完成情况进行管理,确保审计实施方案落实。审计人员应当对相关审计事项的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对未按要求完成的审计事项作出书面说明。
第九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单位或者事项开展外部调查。对审计实施方案中没有明确但属于审计项目范围的单位或者事项开展外部调查,应当经审计组组长同意,必要时,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外部调查不得偏离审计目标;不得借外部调查的名义,调查了解与审计项目无关的事项。特殊情况下,遇有超出审计项目范围的问题需调查的,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有关规定审批。
第十条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不得片面收集证据,不得涂改、伪造、隐匿和销毁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符合适当性和充分性的要求。审计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审计取证的质量:
(一)参与具体审计事项取证的人员共同研究;
(二)由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对经验较少的审计人员进行指导;
(三)审计组会议集体讨论;
(四)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充分沟通;
(五)向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或者专家咨询;
(六)提请审计机关审理机构开展现场审理。第十一条 遇有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规定,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等不配合审计工作的情形,审计组应当积极协调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改正,并注意收集其不配合审计工作的相关证据。经协调沟通仍无法解决的,审计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审计机关。
第十二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遇有以下情形,应当至少有两名审计人员参加或者在场:
(一)向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了解重要审计事项或者交接重要资料;
(二)外部调查取证;
(三)查勘现场;
(四)监督盘点资产;
(五)采取审计证据保全措施;
(六)审计组组长认为需要两人参加的其他情形。第十三条 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负责。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均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真实、完整记录实施审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获取的相关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等。
审计组组长、主审应当及时审核审计工作底稿,确认具体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审计措施的有效执行情况。对经审核需补充审计证据或者修改审计结论的底稿,审计人员应当及时补充修改。经审核后修改审计结论的,原工作底稿应当附于审定的底稿之后一并留存归档。
第十四条 审计组上报专题报告和审计信息,审计组组长、主审应当严格审核相关证据材料。反映的事实和结论,原则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的意见。已有整改、处理情况的,应当一并反映。
涉及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的专题报告、审计信息,原则上应当经审计机关审理机构审核,并严格限制知晓范围,经办人员应当妥善保管相关资料,不得泄露办理过程与结果信息。
第十五条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负责。审计组起草和提交审计报告前,应当确认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审计工作底稿是否经过审核,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如实反映,问题定性、处理处罚意见和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
审计发现但未在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审计组应当编制清单并作出说明,与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和证据一并提交审计机关审理部门。
第十六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加强审计现场管理督导,跟踪检查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督促落实审计事项,了解掌握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查证过程,提出工作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解决审计现场出现的问题。对不能胜任的审计人员,应当及时调整分工。
审计组组长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审计现场时间,把握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如需延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批。
第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适时召开会议,研究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以及廉政、保密等事项。会议召开形式和参加人员由审计组组长视具体情况确定。审计组召开会议应当安排人员做好记录,经记录人和审计组组长签字确认后,归入审计档案。重大事项及存在分歧审计事项的讨论过程和结果必须如实记录,并由参会人员签字确认。
第十八条 以下事项,审计组应当及时召开会议集体研究:
(一)编制和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二)研究重大审计事项;
(三)讨论审计工作底稿及证据材料,研究起草审计报告;
(四)研究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的反馈意见;
(五)审计组组长认为需要集体研究的其他事项。第十九条 审计组内的请示汇报事项,应当遵循逐级请示汇报原则。对请示事项,被请示人应当明确答复。审计人员应当主动、如实汇报审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的问题和被审计单位意见,不得拖延、瞒报。遇有重大事项或不同意见,审计人员可直接向审计组组长汇报,也可直接向审计机关负责人直至审计长报告。
审计组必须依法、如实、客观地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如隐瞒不报,一经发现,将依法追究责任。审计期间,审计人员遇有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应当主动提出回避。
第二十条 以下情形,审计组组长应当及时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请示汇报:
(一)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线索;
(二)收到重要信访举报材料;
(三)出现重大廉政、保密、安全等问题;
(四)出现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情形;
(五)需提请有关机关协助或者配合审计工作;
(六)出现严重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形;
(七)其他需要请示汇报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 审计期间,除涉及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外,审计组对每个审计事项、发现的每个问题,必须就事实、性质等,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层级充分沟通,尽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应如实向审计机关报告。
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前,审计组一般应当召开会议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审计组可商被审计单位确定其参加人员,必要时可提请审计机关审理机构等派人参加。对存在分歧的事项,审计组应当进一步研究核实有关情况。
第二十二条 撤离现场工作地点前,审计组应当对以下事项进行检查和确认:
(一)需补充证据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了补充完善;
(二)审计现场形成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是否完善;
(三)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结清了相关费用;
(四)调阅的资料和借用的设备是否如数归还,涉密资料和数据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五)是否按规定完成审计数据的归集、积累工作;
(六)外聘人员使用的审计资料是否收回,电子数据是否按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审计组应当认真落实廉政责任制,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审计组组长应当认真履行廉政工作职责,带头执行各项廉政纪律,自觉接受监督。
兼职廉政监督员应当充分履行廉政监督职责,对审计组发生的违反审计纪律和廉政规定问题,应当及时向审计组组长报告,必要时可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报告。
第二十四条 审计期间,审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审计纪律八项规定和其他各项廉政规定,同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工作日中午饮酒;
(二)工作时间炒股、玩游戏等;
(三)自驾被审计单位交通工具;
(四)私自会见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
(五)参与带有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第二十五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持续关注廉政风险,出现以下情形,应当予以重视,必要时采取提醒、报告、调整分工、增加复核程序、重新查证等措施:
(一)审计人员存在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而未主动提出回避;
(二)审计人员私自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接触;
(三)正在查证的重要事项被无故拖延或者隐瞒不报;
(四)审计组的工作秘密被被审计单位人员知悉;
(五)被审计单位通过各种渠道说情公关;
(六)审计现场其他重大反常情形。
审计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线索时,审计组组长应当在审计组内及时提示廉政风险,消除廉政隐患。
第二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审计署保密规定,严格保守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商业秘密。
审计组应当加强对涉密信息资料和涉密电子设备的安全保密管理,严格按规定控制知晓和使用范围。在审计现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未经允许接触审计工作资料。
审计人员不得打听不宜知悉的审计工作秘密,不得向被审计单位人员泄露审计工作秘密,不得在网络、报刊等公共媒体上泄露审计工作秘密,不得擅自向新闻媒体披露审计情况,不得违反审计组提出的其他保密工作要求。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对审计现场资料(含电子数据存储介质)的管理,严格履行资料交接手续,妥善保管和使用,防止资料的丢失和损毁。
审计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介绍信、协助查询单位账户通知书、协助查询个人存款通知书等文书,并做好领用和缴销记录。
第二十八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审计现场人员管理,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需要住宿的,应当统一集中安排。
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工作安排,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报经审计机关批准,可以停止其现场审计工作。
第二十九条 审计人员应当坚持文明审计。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沟通时,应当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审计期间应当注重文明礼仪,着装得体,保持审计现场整洁有序,遵守被审计单位工作秩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十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审计外勤经费管理,及时报账。与被审计单位、宾馆结算就餐、住宿等费用,应当由两人共同办理。审计组外勤经费支出明细、考勤记录和经费报销情况应当在本司局或本特派办范围内公布。
第三十一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审计现场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发生审计人员遭到恐吓、威胁,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冲突以及群体性上访等可能严重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和审计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审计组应当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理措施,保护人员财产安全,并及时向审计机关报告。
第三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充分运用审计管理系统(OA)、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和项目执行管理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对审计现场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共享,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加强对审计现场的动态管理,提高审计现场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三十三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人文关怀,尽可能帮助审计人员排忧解难,并适时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保障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异地审计的,应当按照规定安排休整。
第三十四条 审计现场结束后,审计组组长应当及时组织对审计现场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廉政保密纪律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总结评价结果应当在审计机关公示并纳入审计档案。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轻微的,由审计组对相关责任人员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由审计机关采取批评教育、通报批评、责令书面检查等形式追究责任,必要时,可以调整撤换相关人员:
(一)不严格执行审计实施方案,擅自减少审计内容或者超出项目审计范围进行外部调查及取证;
(二)须提交审计组会议讨论事项没有提交,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定;
(三)须请示汇报事项隐瞒不报或者擅自处臵;
(四)须两人以上共同参与的事项擅自单独实施;
(五)违反现场纪律,不服从管理;
(六)重要资料或者设备管理不善,造成损毁或者丢失;
(七)经费开支、考勤记录、报销情况不公布,或者经费管理混乱;
(八)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调时言谈举止失当,影响审计形象;
(九)向被审计单位通风报信、出谋划策,帮助其阻挠、拖延审计工作;
(十)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
上述行为,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处理处罚结果应当作为对相关人员、单位考核的依据。第三十七条 审计组的外聘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同时遵守审计署对外聘人员管理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8号红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
第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已经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审 计 长
刘家义
二○一○年九月一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三章
审计计划 第四章
审计实施
第一节
审计实施方案
第二节
审计证据
第三节
审计记录
第四节
重大违法行为检查 第五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编审
第三节
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
第四节
审计结果公布
第五节
审计整改检查 第六章
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
第三条
本准则中使用“应当”、“不得”词汇的条款为约束性条款,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
本准则中使用“可以”词汇的条款为指导性条款,是对良好审计实务的推介。
第四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适用本准则。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审计机关的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加审计业务,也应当适用本准则。
第五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区分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审计机关的责任。
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中,履行法定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按照有关会计准则和
— 3 — 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保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
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独立实施审计并作出审计结论,是审计机关的责任。
第六条
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真实性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
合法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遵守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情况。
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七条
审计机关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项目、资金进行审计。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第八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也应当适用本准则。
第九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依据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
审计机关应当委派具备相应资格和能力的审计人员承办审计业务,并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第十条
审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公开履行职责的情况及其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十一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未遵守本准则约束性条款的,应当说明原因。
第二章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十二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本准则规定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
第十三条
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符合法定的审计职责和权限;
(二)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
(三)建立适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四)必需的经费和其他工作条件。
第十四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职业要求: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
(二)恪守审计职业道德;
(三)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
(四)具备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
(五)其他职业要求。
第十五条
审计人员应当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
严格依法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规范审计行为。
正直坦诚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原则,不屈从于外部压力;不歪曲事实,不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廉洁自律,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客观公正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态度,以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实事求是地作出审计评价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
勤勉尽责就是审计人员应当爱岗敬业,勤勉高效,严谨细致,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保守秘密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守其在执行审计业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对于执行审计业务取得的资料、形成的审计记录和掌握的相关情况,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不得用于与审计工作无关的目的。
第十六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遇有下列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情形的,应当向审计机关
— 6 — 报告:
(一)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者有关主管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
(二)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
(三)对曾经管理或者直接办理过的相关业务进行审计;
(四)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审计人员不得参加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活动,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
第十八条
审计机关组成审计组时,应当了解审计组成员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避免损害审计独立性:
(一)依法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回避;
(二)对相关审计人员执行具体审计业务的范围作出限制;
(三)对相关审计人员的工作追加必要的复核程序;
(四)其他措施。
第十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人员交流等制度,避免审计人员因执行审计业务长期与同一被审计单位接触可能对审计独立性造成的损害。
第二十条
审计机关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专业鉴定。
审计机关聘请的外部人员应当具备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的职业要求。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部人员,审计机关不得聘请:
(一)被刑事处罚的;
(二)被劳动教养的;
(三)被行政拘留的;
(四)审计独立性可能受到损害的;
(五)法律规定不得从事公务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和实施审计人员录用、继续教育、培训、业绩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
第二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合理配备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确保其在整体上具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
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技术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组的整体胜任能力应当包括信息技术方面的胜任能力。
第二十四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保持警觉,并审慎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第二十五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从下列方面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关系:
(一)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听取其意见;
(二)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结论,尊重并维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严格执行审计纪律;
(四)坚持文明审计,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
第三章
审计计划
第二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第二十七条
审计机关按照下列步骤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一)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二)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
(三)评估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第二十八条
审计机关从下列方面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一)国家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情
— 9 — 况;
(二)政府工作中心;
(三)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 求;
(四)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的事项;
(五)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
(六)群众举报、公众关注的事项;
(七)经分析相关数据认为应当列入审计的事项;
(八)其他方面的需求。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初选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其他重要事项。
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调查研究下列内容:
(一)与确定和实施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主要业务及其开展情况;
(三)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
(四)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
(五)管理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
(六)以前审计情况;
(七)其他相关内容。
第三十条
审计机关在调查审计需求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从下列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
— 10 — 优先顺序:
(一)项目重要程度,评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
(二)项目风险水平,评估项目规模、管理和控制状况等;
(三)审计预期效果;
(四)审计频率和覆盖面;
(五)项目对审计资源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
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定。
审计机关在审定审计项目计划前,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三十二条
下列审计项目应当作为必选审计项目:
(一)法律法规规定每年应当审计的项目;
(二)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要求审计的项目;
(三)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的审计项目。
审计机关对必选审计项目,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
第三十三条
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应当列入上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下级审计机关。
第三十四条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依法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对于上级审计机关审计
— 11 — 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下级审计机关也可以提出授权申请,报有管辖权的上级审计机关审批。
获得授权的审计机关应当将授权的审计事项列入审计项目计划。
第三十五条
根据中国政府及其机构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签订的协议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审计机关确定对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进行审计的,应当纳入审计项目计划。
第三十六条
对于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符合下列情形的,可以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一)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的;
(二)事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
(三)事项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的;
(四)其他适宜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的。
第三十七条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目标,即实施审计项目预期要完成的任务和结
果;
(三)审计范围,即审计项目涉及的具体单位、事项和所属期间;
(四)审计重点;
(五)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
(六)审计资源。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跟踪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可以采取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形式。
第三十九条
审计机关计划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应当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确定备选审计项目,以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为主实施;备选审计项目排序、配臵审计资源和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实施。
第四十条
审计机关根据项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项目计划。
第四十一条
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项目计划报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并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第四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确定的审计项目配臵必要的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时间、审计技术装备、审计经费等审计资源。
第四十三条
审计机关同一内对同一被审计单位实施不同的审计项目,应当在人员和时间安排上进行协调,尽量避免给被审计单位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第四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执行。
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
第四十五条
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调整:
(一)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临时交办审计项目的;
(二)上级审计机关临时安排或者授权审计项目的;
(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需要进行审计的;
(四)原定审计项目的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计划无法实施的;
(五)需要更换审计项目实施单位的;
(六)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等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的;
(七)需要调整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六条
上级审计机关应当指导下级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提出下级审计机关重点审计领域或者审计项目安排的指导意见。
第四十七条
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多个审计组共同实施一个审计项目或者分别实施同一类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第四十八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根
— 14 — 据审计项目计划形成过程中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开展进一步调查,对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和项目组织实施等进行确定。
第四十九条
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
(四)审计工作组织安排;
(五)审计工作要求。
第五十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批。在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实施审计起始时间之前,下达到审计项目实施单位。
审计机关批准审计工作方案前,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五十一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可以申请对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调整,并按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五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评估执行效果。
审计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向下达审计项目计划的审计机关报告计划执行情况。
第五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和实施
— 15 — 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统计制度。
第四章
审计实施
第一节
审计实施方案
第五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项目审计前组成审计组。
审计组由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成员组成。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由审计机关确定,审计组组长可以根据需要在审计组成员中确定主审,主审应当履行其规定职责和审计组组长委托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五十五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第五十六条
审计通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向被审计单位告知审计组的审计纪律要求。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跟踪审计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五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对于审计机关已经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五十八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内容、重点及审计措施,包括审计事项和根据本准则第七十三条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
(四)审计工作要求,包括项目审计进度安排、审计组内部重要管理事项及职责分工等。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对整个跟踪审计工作作出统筹安排。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五十九条
审计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为作出下列职业判断提供基础:
(一)确定职业判断适用的标准;
(二)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判断问题的重要性;
(四)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第六十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一)单位性质、组织结构;
(二)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
(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
(四)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
(五)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
(六)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七)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
(八)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
(九)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
(十)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
第六十一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一)控制环境,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权配臵、人力资源制度等;
(二)风险评估,即被审计单位确定、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控制活动,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业绩分析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四)信息与沟通,即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沟通的情况;
(五)对控制的监督,即对各项内部控制设计、职责及其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控制情况:
(一)一般控制,即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控制;
(二)应用控制,即保障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控制。
第六十三条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方法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一)书面或者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
(二)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内部管理手册、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手册;
(三)观察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场所、设施和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四)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
(五)分析相关数据。
第六十四条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调查了解的范围和程度。
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以往审计中获得的信息,重点调查了解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
第六十五条
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下列标准作为职业判断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
(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四)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
(五)预算、计划和合同;
(六)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绩效目标;
(七)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数据和历史业绩;
(八)公认的业务惯例或者良好实务;
(九)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的意见;
(十)其他标准。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标准的适用性。
第六十六条
职业判断所选择的标准应当具有客观性、适用性、相关性、公认性。
标准不一致时,审计人员应当采用权威的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
第六十七条
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适用的标准,分析调查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六十八条
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
第六十九条
审计人员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下列因素:
(一)是否属于涉嫌犯罪的问题;
(二)是否属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禁止的问题;
(三)是否属于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
(四)可能存在问题涉及的数量或者金额;
(五)是否涉及政策、体制或者机制的严重缺陷;
(六)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
(七)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的关注程度;
(八)需要关注的其他因素。
第七十条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重要性判断的结果,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
第七十一条
需要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和运用重要性。
第七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以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
第七十三条
审计组针对审计事项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包括:
(一)评估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三)确定主要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确定审计时间;
(五)确定执行的审计人员;
(六)其他必要措施。
第七十四条
审计组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应当为重要审计事
— 21 — 项分派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安排充足的审计时间,并评估特定审计事项是否需要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
第七十五条
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某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能够防止重要问题的发生;
(二)仅实施实质性审查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决定不依赖某项内部控制的,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
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比较简单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
第七十六条
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一)仅审计电子数据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二)电子数据中频繁出现某类差异。
审计人员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时,可以利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现有功能或者采用其他计算机技术和工具,检查中应当避免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造成不良影响。
第七十七条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持续关注已作出的— 22 — 重要性判断和对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是否恰当,及时作出修正,并调整审计应对措施。
第七十八条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组应当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发生变化的;
(二)审计目标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重要审计事项发生变化的;
(四)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审计组人员及其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的;
(六)需要调整的其他情形。
第七十九条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经审计组组长审定,并及时报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备案。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审定。
第八十条
审计组调整审计实施方案中的下列事项,应当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重点;
(四)现场审计结束时间。
第八十一条
编制和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可以采取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形式。
第二节
审计证据
第八十二条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包括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和对确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审查所获取的证据。
第八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八十四条
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
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信。
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审计人员在评估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决定应当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
第八十五条
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分析时,应当关注下列方面:
(一)一种取证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可能只与某些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而与其他具体审计目标无关;
(二)针对一项具体审计目标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
第八十六条
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分析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一)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二)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者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三)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四)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五)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 靠。
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第八十七条
审计人员获取的电子审计证据包括与信息系统控制相关的配臵参数、反映交易记录的电子数据等。
采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作为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记录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
第八十八条
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全部项目或者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也可以进行审计抽样,以获取审计证据。
第八十九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
— 25 — 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
(一)审计事项由少量大额项目构成的;
(二)审计事项可能存在重要问题,而选取其中部分项目进行审查无法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的;
(三)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第九十条
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下列特定项目进行审查:
(一)大额或者重要项目;
(二)数量或者金额符合设定标准的项目;
(三)其他特定项目。
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的结果,不能用于推断整个审计事项。
第九十一条
在审计事项包含的项目数量较多,需要对审计事项某一方面的总体特征作出结论时,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审计抽样。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抽样时,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
第九十二条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
(一)检查,是指对纸质、电子或者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或者对有形资产进行审查;
(二)观察,是指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者执行的程序;
(三)询问,是指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向有关人员了解关于审计事项的信息;
(四)外部调查,是指向与审计事项有关的第三方进行调查;
(五)重新计算,是指以手工方式或者使用信息技术对有关数据计算的正确性进行核对;
(六)重新操作,是指对有关业务程序或者控制活动独立进行重新操作验证;
(七)分析,是指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
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可以使用上述方法及其以外的其他方法。
第九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取得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书面承诺。
第九十四条
审计人员取得证明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其他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材料,应当由提供证据的有关人员、单位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但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审计事项比较复杂或者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对
— 27 — 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编制审计取证单,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第九十五条
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资产可能被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并影响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证据保全措施。
第九十六条
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因行使职权受到限制而无法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或者无法制止违法行为对国家利益的侵害时,根据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请有权处理的机关或者相关单位予以协助和配合。
第九十七条
审计人员需要利用所聘请外部人员的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作为审计证据的,应当对下列方面作出判断:
(一)依据的样本是否符合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二)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当和合理;
(三)专业咨询、专业鉴定是否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符。
第九十八条
审计人员需要使用有关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已经形成的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的,应当对该工作结果的下列方面作出判断:
(一)是否与审计目标相关;
(二)是否可靠;
(三)是否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符。
第九十九条
审计人员对于重要问题,可以围绕下列方面获取审计证据:
(一)标准,即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问题的依据;
(二)事实,即客观存在和发生的情况。事实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构成审计发现的问题;
(三)影响,即问题产生的后果;
(四)原因,即问题产生的条件。
第一百条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持续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已采取的审计措施难以获取适当、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采取替代审计措施;仍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由审计组报请审计机关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或者不作出审计结论。
第三节
审计记录
第一百零一条
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以实现下列目标:
(一)支持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
(二)证明审计人员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准则;
(三)便于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一百零二条
审计人员作出的记录,应当使未参与该项业务的有经验的其他审计人员能够理解其执行的审计措施、获取的审计证据、作出的职业判断和得出的审计结论。
第一百零三条
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
— 29 — 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第一百零四条
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作出记录。调查了解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
(二)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情况;
(三)确定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应对措施。
第一百零五条
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措施的活动。
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份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百零六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事项名称;
(三)审计过程和结论;
(四)审计人员姓名及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日期并签名;
(五)审核人员姓名、审核意见及审核日期并签名;
(六)索引号及页码;
(七)附件数量。
第一百零七条
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审计过程和结论主要包括:
(一)实施审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二)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
(三)审计认定的事实摘要;
(四)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
第一百零八条
审计证据材料应当作为调查了解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的附件。一份审计证据材料对应多个审计记录时,审计人员可以将审计证据材料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记录后面,并在其他审计记录中予以注明。
第一百零九条
审计组起草审计报告前,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措施是否有效执行;
(三)事实是否清楚;
(四)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五)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是否适当;
(六)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第一百一十条
审计组组长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下列意见:
(一)予以认可;
(二)责成采取进一步审计措施,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三)纠正或者责成纠正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第一百一十一条
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应当记载与审计项目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下列管理事项:
(一)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及采取的措施;
(二)所聘请外部人员的相关情况;
(三)被审计单位承诺情况;
(四)征求被审计对象或者相关单位及人员意见的情况、被审计对象或者相关单位及人员反馈的意见及审计组的采纳情况;
(五)审计组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审计报告讨论的过程及结论;
(六)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的复核情况和意见;
(七)审理机构对审计项目的审理情况和意见;
(八)审计机关对审计报告的审定过程和结论;
(九)审计人员未能遵守本准则规定的约束性条款及其原 因;
(十)因外部因素使审计任务无法完成的原因及影响;
(十一)其他重要管理事项。
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可以使用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机关内部审批文稿、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审理意见书或者其他书面形式。
第四节
重大违法行为检查
第一百一十二条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职业
— 32 — 谨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
第一百一十三条
本准则所称重大违法行为是指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涉及金额比较大、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或者对社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行为。
第一百一十四条
审计人员检查重大违法行为,应当评估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实施重大违法行为的动机、性质、后果和违法构成。
第一百一十五条
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时,可以重点了解可能与重大违法行为有关的下列事项:
(一)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发生重大违法行为的状况;
(二)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执行情况;
(三)监管部门已经发现和了解的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重大违法行为的事实或者线索;
(四)可能形成重大违法行为的动机和原因;
(五)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六)其他情况。
第一百一十六条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关注下列情况,判断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
(一)具体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异常事项;
(二)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中反映出的异常变化;
(三)有关部门提供的线索和群众举报;
(四)公众、媒体的反映和报道;
(五)其他情况。
第一百一十七条
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工作经验和审计发现的异常现象,判断可能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性质,并确定检查重点。
审计人员在检查重大违法行为时,应当关注重大违法行为的高发领域和环节。
第一百一十八条
发现重大违法行为的线索,审计组或者审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应对措施:
(一)增派具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人员;
(二)避免让有关单位和人员事先知晓检查的时间、事项、范围和方式;
(三)扩大检查范围,使其能够覆盖重大违法行为可能涉及的领域;
(四)获取必要的外部证据;
(五)依法采取保全措施;
(六)提请有关机关予以协助和配合;
(七)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八)其他必要的应对措施。
第五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第一百一十九条
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专项审计调查后出具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第一百二十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后,应当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后,应当出具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审计机关可以不向被调查单位出具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第一百二十一条
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
第一百二十二条
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标题;
(二)文号(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不含此项);
(三)被审计单位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
(五)内容;
(六)审计机关名称(审计组名称及审计组组长签名);
(七)签发日期(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交报告的日期)。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包括被审计人员姓名及所担任职务。
第一百二十三条
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
(二)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实施的起止时间;
(三)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四)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发表的评价意见;
(五)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
(六)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其他重要问题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七)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但是涉嫌犯罪等不宜让被审计单位知悉的事项除外;
(八)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
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经整改的,审计报告还应当包括有关整改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应当包括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以及被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问题承担的责任。
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应当在审计报告中一并反映。
第一百二十四条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组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及时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并要求其整改。
跟踪审计实施工作全部结束后,应当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当反映审计发现但尚未整改的问题,以及已经整改的重要问题及其整改情况。
第一百二十五条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除符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求外,还应当根据专项审计调查目标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一百二十六条
对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决定书。
第一百二十七条
审计决定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的依据、内容和时间;
(二)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依据;
(三)处理处罚决定执行的期限和被审计单位书面报告审计决定执行结果等要求;
(四)依法提请政府裁决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第一百二十八条
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依法需要移送其他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单位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一百二十九条
审计移送处理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的时间和内容;
(二)依法需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单位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事项的事实、定性及其依据和审计机关的
— 37 — 意见;
(三)移送的依据和移送处理说明,包括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说明;
(四)所附的审计证据材料。
第一百三十条
出具对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的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机关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编审
第一百三十一条
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应当讨论确定下列事项:
(一)评价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完成情况;
(三)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四)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五)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六)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
(七)其他有关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讨论前款事项的情况及其结果作出记录。
第一百三十二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确认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已经审核,并从总体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第一百三十三条
审计组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认定的事实为基础,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按照重要性原则,从
— 38 — 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审计组应当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得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第一百三十四条
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如实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第一百三十五条
审计组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时,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审计职权范围: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直接提出处理处罚意见,不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提出移送处理意见;
(三)问题的性质、金额、情节、原因和后果;
(四)对同类问题处理处罚的一致性;
(五)需要关注的其他因素。
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存在重大漏洞或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应当责成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整改。
第一百三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被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界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一百三十七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批后,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征求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和拟处罚的有关责任人员的
— 39 — 意见。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应当征求被审计人员的意见;必要时,征求有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
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不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的意见。
第一百三十八条
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核实,并根据核实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出必要的修改。
审计组应当对采纳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有关责任人员意见的情况和原因,或者上述单位或人员未在法定时间内提出书面意见的情况作出书面说明。
第一百三十九条
对被审计单位或者被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决定书。
对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一百四十条
审计组应当将下列材料报送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复核:
(一)审计报告;
(二)审计决定书;
(三)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及审计组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
(四)审计实施方案;
(五)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证据材料;
(六)其他有关材料。
第一百四十一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三)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四)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正确;
(五)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六)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意见是否恰当,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七)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
(八)需要复核的其他事项。
第一百四十二条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将复核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连同书面复核意见,报送审理机构审理。
第一百四十三条
审理机构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主要审理下列内容: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 41 —
(二)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三)主要事实是否清楚、相关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意见是否恰当;
(六)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第一百四十四条
审理机构审理时,应当就有关事项与审计组及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必要时,审理机构可以参加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的会议,或者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
第一百四十五条
审理机构审理后,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审计组补充重要审计证据;
(二)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进行修改。
审理过程中遇有复杂问题的,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同意后,审理机构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审理机构审理后,应当出具审理意见书。
第一百四十六条
审理机构将审理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连同审理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负责人。
第一百四十七条
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原则上应当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特殊情况下,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授权,可以由审计机关其他负责人审定。
第一百四十八条
审计决定书经审定,处罚的事实、理由、— 42 — 依据、决定与审计组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不一致并且加重处罚的,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告知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第一百四十九条
对于拟作出罚款的处罚决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听证条件的,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听证程序。
第一百五十条
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经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后,按照下列要求办理:
(一)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
(三)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处罚的有关责任人员。
第三节
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
第一百五十一条
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的下列事项,可以采用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等方式向本级政府、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一)涉嫌重大违法犯罪的问题;
(二)与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政策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四)关系国家信息安全的重大问题;
(五)影响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重大问题;
— 43 —
(六)其他重大事项。
第一百五十二条
专题报告应当主题突出、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建议适当。
审计信息应当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内容精炼、格式规范、反映及时。
第一百五十三条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可以根据需要汇总审计情况和结果,编制审计综合报告。必要时,审计综合报告应当征求有关主管机关的意见。
审计综合报告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定后,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送,或者向有关部门通报。
第一百五十四条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后,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有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第一百五十五条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每年汇总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
第一百五十六条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代本级政府起草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稿),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四节
审计结果公布
— 44 —
第一百五十七条
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五十八条
审计机关公布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下列信息:
(一)被审计(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二)审计(调查)评价意见;
(三)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四)处理处罚决定及审计(调查)建议;
(五)被审计(调查)单位的整改情况。
第一百五十九条
在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时,审计机关不得公布下列信息:
(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信息;
(二)正在调查、处理过程中的事项;
(三)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
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经权利人同意或者审计机关认为不公布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予以公布。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应当客观公正。
第一百六十条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应当指定专门机构统一办理,履行规定的保密审查和审核手续,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审计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向社会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
— 45 —
第一百六十一条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不同级次审计机关参加的审计项目,其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原则上由负责该项目组织工作的审计机关统一对外公布。
第一百六十二条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报批的,未经批准不得公布。
第五节
审计整改检查
第一百六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
第一百六十四条
审计机关主要检查或者了解下列事项:
(一)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处理处罚决定情况;
(二)对审计机关要求自行纠正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
(三)根据审计机关的审计建议采取措施的情况;
(四)对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
第一百六十五条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
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第一百六十六条
审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一)实地检查或者了解;
(二)取得并审阅相关书面材料;
— 46 —
(三)其他方式。
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结合下一次审计,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
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应当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第一百六十七条
审计机关指定的部门负责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整改情况,并向审计机关提出检查报告。
第一百六十八条
检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包括检查时间、范围、对象、和方式等;
(二)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三)没有整改或者没有完全整改事项的原因和建议。
第一百六十九条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没有整改或者没有完全整改的事项,依法采取必要措施。
第一百七十条
审计机关对审计决定书中存在的重要错误事项,应当予以纠正。
第一百七十一条
审计机关汇总审计整改情况,向本级政府报送关于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的报告。
第六章
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
第一百七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以
— 47 — 保证实现下列目标: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
(二)作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三)依法进行处理处罚。
第一百七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针对下列要素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一)审计质量责任;
(二)审计职业道德;
(三)审计人力资源;
(四)审计业务执行;
(五)审计质量监控。
对前款第二、三、四项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二至五章的有关要求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第一百七十四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
第一百七十五条
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遵守本准则,保持审计独立性;
(二)按照分工完成审计任务,获取审计证据;
(三)如实记录实施的审计工作并报告工作结果;
(四)完成分配的其他工作。
第一百七十六条
审计组成员应当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 48 —
(一)未按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导致重大问题未被发现的;
(二)未按照本准则的要求获取审计证据导致审计证据不适当、不充分的;
(三)审计记录不真实、不完整的;
(四)对发现的重要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第一百七十七条
审计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编制或者审定审计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审计工作;
(三)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四)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五)组织编制并审核审计组起草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专题报告、审计信息;
(六)配臵和管理审计组的资源;
(七)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一百七十八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从下列方面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一)将具体审计事项和审计措施等信息告知审计组成员,并与其讨论;
(二)检查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进展,评估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质量,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给予审计组成员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第一百七十九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项目的总体质量负
— 49 — 责,并对下列事项承担责任: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或者组织实施不当,造成审计目标未实现或者重要问题未被发现的;
(二)审核未发现或者未纠正审计证据不适当、不充分问题的;
(三)审核未发现或者未纠正审计工作底稿不真实、不完整问题的;
(四)得出的审计结论不正确的;
(五)审计组起草的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
(六)提出的审计处理处罚意见或者移送处理意见不正确的;
(七)对审计组发现的重要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八)违反法定审计程序的。
第一百八十条
根据工作需要,审计组可以设立主审。主审根据审计分工和审计组组长的委托,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起草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
(二)对主要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查证;
(三)协助组织实施审计;
(四)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五)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六)组织审计项目归档工作;
(七)完成审计组组长委托的其他工作。
— 50 —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令
【发布单位】国家商检局
【发布文号】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令第26号 【发布日期】2000-11-14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令
(第26号)
现发布《供港澳活禽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局长 李长江
二000年十一月十四日
供港澳活禽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供港澳活禽检验检疫工作,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传播,确保供港澳活禽卫生和食用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供港澳活禽是指由内地供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用于屠宰食用的鸡、鸭、鹅、鸽、鹌鹑、鹧鸪和其它饲养的禽类。
第三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国家检验检疫局)统一管理全国供港澳活禽的检验检疫工作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检验检疫局设在各地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直属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各自辖区内的供港澳活禽饲养场的注册、疫情监测、启运地检验检疫和出证及监督管理工作。
出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负责供港澳活禽出境前的临床检查或复检和回空车辆及笼具的卫生状况监督工作。
第四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供港澳活禽实行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制度。
第五条 我国内地从事供港澳活禽生产、运输、存放的企业,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 注册登记
第六条 供港澳活禽饲养场须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检验检疫注册。注册以饲养场为单位,实行一场一证制度。每一注册饲养场使用一个注册编号(编号格式见附件5)。
未经注册的饲养场饲养的活禽不得供港澳。
第七条 申请注册的活禽饲养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存栏3万只以上;
(二)符合供港澳活禽饲养场动物卫生基本要求(附件2)。
第八条 申请注册的活禽饲养场须填写《供港澳活禽检验检疫注册申请表》(附件1),同时提供下列资料: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饲养场平面图和彩色照片(包括饲养场全貌,大门,进出场及生产区通道,饲养舍内、外景,更衣消毒室,饲料库,兽医室,病禽隔离舍,死禽处理设施,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及出、入场隔离检疫舍);
(三)饲养场动物防疫制度、饲养管理制度或全面质量保证(管理)手册。
第九条 直属检验检疫机构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饲养场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和实地考核、采样检测。合格的,予以注册,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出境动物养殖企业注册证》(以下简称《注册证》,附件3);不合格的,不予注册。
第十条 注册证自颁发之日起生效,有效期5年。有效期满后继续生产供港澳活禽的饲养场,须在期满前6个月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 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对供港澳活禽注册饲养场实行年审制度。
对逾期不申请年审,或年审不合格且在限期内整改不合格的,检验检疫机构注销其注册登记,吊销其《注册证》。
第十二条 供港澳活禽注册饲养场因场址、企业所有权、企业法人变更时,应及时向直属检验检疫机构申请重新注册或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注册饲养场应有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兽医负责饲养场活禽的防疫和疾病控制的管理,负责填写《供港澳活禽注册饲养场管理手册》(附件4,以下简称《管理手册》),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并接受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水禽、其他禽类、猪不得在同一注册饲养场内饲养。
第十五条 实行自繁自养的注册饲养场,其种禽的卫生管理水平不能低于本场其他禽群的卫生管理水平。
非自繁自养的注册饲养场引进的幼雏必须来自非疫区并经隔离检疫合格后,方可转入育雏舍饲养。
第十六条 注册饲养场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切实做好日常防疫消毒工作,定期消毒饲养场地、笼具和其他饲养用具,定期灭鼠、灭蚊蝇。进出注册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严格消毒。
第十七条 注册饲养场的免疫程序必须报检验检疫机构备案,并须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免疫,免疫接种情况填入《管理手册》。
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疫苗。
第十八条 注册饲养场应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发生疫情或疑似疫情时,必须及时采取紧急防疫措施,并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第十九条 检验检疫机构定期对供港澳活禽饲养场实施疫情监测。发现重大疫情时,须立即采取紧急防疫措施,于12小时内向国家检验检疫局报告。
第二十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注册饲养场实行监督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供港澳活禽注册场动物卫生防疫制度的落实、动物卫生状况、饲料和药物的使用、兽医的工作等情况。
第二十一条 注册饲养场不得饲喂或存放国家禁止使用的药物和动物促生长剂。
对国家允许使用的药物和动物促生长剂,要遵守国家有关药物使用规定,特别是停药期的规定,并须将使用药物和动物促生长剂的名称、种类、使用时间、剂量、给药方式等填入《管理手册》。
违反本条规定的,检验检疫机构注销其注册登记,吊销其注册证。
第二十二条 供港澳活禽所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须符合国家检验检疫局关于出口食用动物饲用饲料的有关管理规定。
第二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根据需要可采集动物、动物组织、饲料、药物等样品,进行动物病原、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和品质、规格鉴定。
第二十四条 供港澳活禽须用专用运输工具和笼具载运,专用运输工具须适于装载活禽,护栏牢固,便于清洗消毒,并能满足加施检验检疫封识的需要。
第二十五条 注册饲养场在供港澳活禽装运前,应对运输工具、笼具进行清洗消毒。
第二十六条 同一运输工具不得同时装运来自不同注册场的活禽。运输途中不得与其他动物接触,不得擅自卸离运输工具。
第二十七条 出口企业应遵守检验检疫的规定,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做好供港澳活禽的检验检疫工作,接受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指导。
第二十八条 供港澳活禽由来自香港、澳门车辆在出境口岸接驳出境的,须在出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指定的场地进行。接驳车辆和笼具须清洗干净,并在出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监督下作消毒处理。
第二十九条 装运供港澳活禽的回空车辆、船舶和笼具入境时应在指定的地点清洗干净,并在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实施防疫消毒处理。
第四章 检验检疫
第三十条 每批活禽供港澳前须隔离检疫5天。出口企业须在活禽供港澳5天前向启运地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第三十一条 检验检疫机构受理报检后,对供港澳活禽实施临床检查,按照供港澳活禽数量的0.5%抽取样品进行禽流感(H5)实验室检验(血凝抑制试验),每批最低采样量不得少于13只,不足13只全部采样。经检验检疫合格的,准予供应港澳。不合格的,不得供应港澳。
第三十二条 出口企业须在供港澳活禽装运前24小时,将装运活禽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通知启运地检验检疫机构。
第三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供港澳活禽实行监装制度。
发运监装时,须确认供港澳活禽来自注册饲养场并经隔离检疫和实验室检验合格的禽群,临床检查无任何传染病、寄生虫病症状和其他伤残情况,运输工具及笼具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动物卫生要求,同时核定供港澳活禽数量,对运输工具加施检验检疫封识。
检验检疫封识编号应在《动物卫生证书》中注明。
第三十四条 经启运地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的供港澳活禽由国家检验检疫局备案的授权签证兽医官签发《动物卫生证书》。
《动物卫生证书》的有效期为3天。
第三十五条 供港澳活禽运抵出境口岸时,出口企业或其代理人须持启运地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动物卫生证书》向出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申报。
第三十六条 出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受理申报后,根据下列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一)在《动物卫生证书》有效期内抵达出境口岸的,出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审核确认单证和封识并实施临床检查合格后,在《动物卫生证书》上加签实际出境数量,必要时重新加施封识,并出具《出境货物通关单》,准予出境;
(二)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无启运地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有效《动物卫生证书》的、无检验检疫封识或封识损毁的,不得出境。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检验检疫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附件1 供港澳活禽饲养场检验检疫注册
申请表
申请单位:__________
主管部门:__________
申请日期: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监制
填表说明
一、申请单位填报《申请表》一式三份,须用自来水笔填写,要求文字简练、字迹清楚、书写工整。
二、递交《申请表》时,须提供以下附件(一式三份):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2、场区平面图;
3、动物卫生防疫制度,包括日常卫生管理制度、疫病防治制度、用药管理制度;
4、饲养管理制度,包括饲料和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活禽出入场管理制度;
5、彩色照片(包括饲养场全貌,大门,进出场及生产区通道,饲养舍内、外景,更衣消毒室,饲料库,兽医室,病禽隔离舍,死禽处理设施,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及出、入场隔离检疫舍)。
┏━━┯━━┯━━━━━━━━━━━━━━━━━━━━━━━━━━━━┓ ┃企业│中文│ ┃ ┃全称├──┼────────────────────────────┨ ┃ │英文│ ┠──┴──┼──────────────────┬────┬────┨ ┃场 址 │ │邮政编码│ ┠─────┼─────┬───┬────────┼────┼────┨ ┃法人代表 │ │ 职务 │ │电 话│ ┠─────┼─────┴───┴────────┴────┴────┨ ┃企业性质 │国营□ 集体□ 私营□ 合资□ 独资□ 其他□┃ ┠─────┴───┬────────────────────────┨ ┃饲养场主管部门全称│ ┠──┬────┬─┴───────────┬────┬───────┨ ┃企业│发证机关│ │注册号 │ ┃法人│ │ │ │ ┃经营├────┼─────────────┼────┼───────┨ ┃执照│经营范围│ │发证日期│ ┃ │ │ │ │ ┠──┼────┼─────────────┴─┬──┴─┬─────┨ ┃ │场 址│ │建场时间│ ┃ ├────┼──────┬────┬───┼────┼─────┨ ┃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育雏面积│ ┃ 饲 ├────┼──────┼────┼───┼────┼─────┨ ┃ 养 │育成面积│ │家禽种类│ │存栏数 │ ┃ 场 ├────┼──────┼────┼───┴────┴─────┨ ┃ 情 │饲养方式│ │饲料来源│ ┃ 况 ├────┴──────┼────┴──────────────┨ ┃ │申请供港澳食用家禽数 │每月: 每年: ┃ ├────┬──────┼───────────────────┨ ┃ │ 兽医 │部门名称 │ ┃ │ 防疫 ├──────┼─────┬───┬─────────┨ ┃ │ 部门 │ │ │ 职务 │ ┃ │ │负责人姓名 │ ├───┼─────────┨ ┃ │ │ │ │ 职称 │ ┠──┼────┴──────┴─────┴───┴─────────┨ ┃ │ ┃
┃ ┃ ┃ ┃ ┃ ┃ ┃ ┃ ┃
┃ ┃ ┃ ┃ ┃
┃┃┃ 提 │ ┃ ┃ 供 │ ┃ ┃ 附 │ ┃ ┃ 件 │ ┃ ┃ 名 │ ┃ ┃ 称 │ ┃ ┃ │ ┃ ┠──┴─────────────┬─────────────────┨ ┃ 上述各项填报内容真实。本企业│ ┃保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 ┃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供港│ ┃澳活禽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的规定,│ 申请单位加盖公章: ┃并自觉接受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管理│ ┃。│ ┃ ┃ │ ┃ ┃ 法人代表: │ ┃ 年 月 日 │ ┃ ┠──┬─────────────┴─────────────────┨ ┃检现│ ┃ ┃验场│ ┃ ┃检考│ ┃ ┃疫核│ ┃ ┃机意│ 考核人签字: ┃构见│ 年 月┠──┼───────────────────────────────┨ ┃发审│ ┃ ┃ │ ┃ ┃证批│ ┃
┃ ┃ ┃
┃ ┃ ┃ 日 ┃ ┃ ┃ │ ┃ ┃机意│ ┃ ┃ │(公章)┃ ┃关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 ┃ │ │ │ ┃ ┃发证│ 经办人签字: │注册编号│ ┃ ┃ │ │ │ ┃ ┃日期│ │ │ ┃ ┃ │ 年 月 日│ │ ┃ ┠──┼─────────────┼────┼────────────┨ ┃领证│ │领证日期│ ┃ ┃人 │ │ │ ┃ ┠──┼─────────────┴────┴────────────┨ ┃ 备 │ ┃ ┃ │ ┃ ┃ 注 │ ┃ ┗━━┷━━━━━━━━━━━━━━━━━━━━━━━━━━━━━━━┛
附件2: 供港澳活禽饲养场动物卫生基本要求
1.设有以饲养场负责人为组长的动物卫生防疫领导小组。
2.配备有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培训、考核的专职或兼职兽医。
3.场区工作人员无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
4.具有健全的动物卫生防疫制度、饲养管理制度及管理手册。
5.饲养场周围1000米范围内无其他禽类饲养场、动物医院、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
6.在过去6个月内,饲养场及其半径10公里范围内未爆发禽流感、新城疫。
7.饲养场周围设有围墙或围栏。
8.场内除圈养禽类外,没有饲养飞禽。在同一饲养场内没有同时饲养水禽、其他禽类和猪。
9.场区整洁,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开,生产区内设置有饲料加工及存放区、活禽出场隔离检疫区、育雏区、兽医室、病死禽隔离处理区、粪便处理区和独立的种禽引进隔离区等,不同功能区分开,布局合理。
10.饲养场及其生产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长3--5米、深10--15厘米的车辆消毒池及喷雾消毒设施。生产区入口设有更衣室。每栋禽舍门口设有消毒池或消毒垫。人行通道设有消毒池或消毒垫。
11.兽医室内药物放置规范,记录详细,无禁用药物、疫苗、兴奋剂和激素等,且配备有必要的诊疗设施。
12.生产区内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要求。
13.所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不含违禁药物,符合国家检验检疫局关于出口食用动物饲用饲料的规定。
14.场区具有与生产相配套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
15.水禽饲养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要求执行。
附件3: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
出境动物养殖企业注册证
(正本)
注册编号: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
法定地址:
注册项目:
注册场地址:
有效期: 年 月 日至年 月 日
发证机关(公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 出境动物养殖企业注册证
(副本)
┃
注册编号: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
法定地址:
注册项目:
注册场地址:
有效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
┏━━━┯━━━━━━━┓ ┃ │年审结果 ┠───┼───────┨┃ │ ┠───┼───────┨ ┃ │ ┠───┼───────┨ ┃ │ ┠───┼───────┨ ┃ │ ┠───┼───────┨ ┃ │ ┃┃┃
┃
日 发证机关(公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制 ┃ │ ┃ ┗━━━┷━━━━━━━┛
注册编号:
附件4: 供港澳活禽管理手册
单位名称:_________
饲养场地址:________
使用和填写说明
一、本手册是饲养场供港澳活禽生产、防疫情况的记录,是接受检疫检疫监督及申请年审的必备资料。
二、本手册除监管记事栏外均由注册饲养场指定的兽医如实填写,不得涂改,并接受所在地检疫检疫机构监督。
三、发现疫情,须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四、手册用毕须保存备查,如有遗失,须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饲养场简况
饲养场名称__________注册编号______________
饲养场地址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饲养场负责人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饲养场兽医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饲养场活禽投苗记录表
┏━━━━━━━━━━━━━━━━━━━━━━━━━━━━━━━━━━┓ ┃ 投苗记录 ┃ ┠──────────────────────────────────┨ ┃ 来自种禽场名称 ┃ ┠──────────────────────────────────┨ ┃ ┃ ┠─────────┬───────────┬────────────┨ ┃ 活禽品种 │ 投苗数量 ┠─────────┼───────────┼────────────┨ ┃ │ │ ┃ ┃ │ │ ┃ ┠──┬──────┴───────────┴────────────┨ ┃ │ ┃ ┃进场│ ┃ ┃临床│ ┃ ┃检查│ ┃ ┃情况│ ┃ ┃ │ ┃ ┠──┴──┬────────────────────────────┨ ┃ │ ┃ ┃ │ ┃ ┃ 隔离检疫 │ ┃ ┃ 情况 │ ┃ ┃ │ ┃ ┃ │ ┃ ┠─────┼────────────────────────────┨ ┃ │ ┃ ┃ │
投苗时间
│ ┃ ┃ ┃ 兽医签字 │ ┃ ┃ │ ┃ ┃ │ ┃ ┗━━━━━┷━━━━━━━━━━━━━━━━━━━━━━━━━━━━┛
供港澳活禽出场记录
┏━━━━━━━━━━━━━━━━━━━━━━━━━━━━━━━━━━┓ ┃ 供港澳活禽出场记录┠────────┬───────┬────────┬────────┨ ┃ 活禽品种 │ 供港澳活禽数 │ 出场时间 ┠────────┼───────┼────────┼────────┨ ┃ │ │ │ ┃ │ │ │ ┠────────┼───────┴────────┴────────┨ ┃ │ ┃ ┃ 隔离检疫情况 │ ┃ │ ┃ ┃ │ ┃ ┃ │ ┃ ┠──┬─────┴─────────────────────────┨ ┃ │ ┃ ┃出检│ ┃ ┃场查│ ┃ ┃临结│ ┃ ┃床果│ ┃ ┃ │ ┃ ┠──┼───────────────────────────────┨ ┃ │ ┃ ┃检实│
运输工具号牌┃
┃ ┃ ┃ │ ┃┃ ┃验验│ ┃ ┃检室│ ┃ ┃疫检│ ┃ ┃机验│ ┃ ┃构结│ ┃ ┃ 果│ ┃ ┃ │ ┃ ┠──┴─┬─────────────┬─────┬─────────┨ ┃ 饲养场 │ │检验检疫员│ ┃兽医签字│ │ 签字 │ ┗━━━━┷━━━━━━━━━━━━━┷━━━━━┷━━━━━━━━━┛
免疫程序
┏━━━━━━━━━━━━━━━━━━━━━━━━━━━━━━━━━━┓ ┃ 免疫程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疫记录表
┏━━━━┯━━━━┯━━━━┯━━━━┯━━━━┯━━━━┯━━━━┓ ┃疫苗名称│疫苗剂量│接种数量│接种方式│接种日期│ 有效期 │兽医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药物使用登记表
┏━━━━┯━━━━┯━━━━┯━━━━┯━━━━┯━━━━┯━━━━┓ ┃ 日期 │药物名称│给药方式│ 剂量 │用药原因│效果记录│兽医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疫病诊治记录表
┏━━━┯━━━━┯━━━━━┯━━━━┯━━━━━━┯━━┯━━━━┓ ┃ 日期 │ 发病数 │所在禽舍号│病症及诊│ 治疗处理 │效果│兽医签名┃┃ │ │ │ 断结果 │ 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饲料、添加剂使用记录
┏━━━┯━━━━┯━━━━━┯━━━━┯━━━━┯━━━━┯━━━━┓ ┃ 启用 │饲料、添│ 生产厂家 │主要成份│送检日期│检测单位│检验结果┃┃ 日期 │加剂名称│ 名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防疫消毒记录表
┏━━┯━━┯━━━┯━━━┯━━━━┯━━━━━━┯━━━┯━━━━┓ ┃日期│药品│ 消毒 │ 剂量 │消毒对象│消毒处理时间│ 消毒 │兽医签名┃ ┃ │名称│ 方式 │ │ │ │ 人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监管记事
┏━━━━━━┯━━━━━━━━━━━━━┯━━━━┯━━━━━━━━┓ ┃ 检查时间 │ 检查内容 │兽医签名│ 检验检疫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5 供港澳活禽养殖场检验检疫注册登记编号规则
编号为XXPYYY,XX代表下表所列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名称汉语拼音缩写,P表示供港澳活禽,YYY为流水编号。
┏━━━━━━┯━━━━━━━━━━┯━━━━━┯━━━━━━━━━━┓ ┃BJ │北京 │HB │湖北 ┠──────┼──────────┼─────┼──────────┨ ┃TJ │天津 │HN │湖南 ┠──────┼──────────┼─────┼──────────┨ ┃HJ │河北 │GD │广东 ┠──────┼──────────┼─────┼──────────┨ ┃SX │山西 │GX │广西 ┠──────┼──────────┼─────┼──────────┨ ┃NM │内蒙古 │HQ │海南 ┠──────┼──────────┼─────┼──────────┨ ┃LN │辽宁 │SC │四川 ┠──────┼──────────┼─────┼──────────┨ ┃JL │吉林 │GZ │贵州 ┠──────┼──────────┼─────┼──────────┨ ┃HL │黑龙江 │YN │云南 ┠──────┼──────────┼─────┼──────────┨ ┃SH │上海 │XZ │西藏 ┠──────┼──────────┼─────┼──────────┨ ┃JS │江苏 │SN │陕西 ┠──────┼──────────┼─────┼──────────┨
┃ ┃ ┃ ┃ ┃ ┃ ┃ ┃ ┃ ┃ ┃ ┃ ┃ ┃ZJ │浙江 │GS │甘肃 ┃ ┠──────┼──────────┼─────┼──────────┨ ┃AH │安徽 │QH │青海 ┃ ┠──────┼──────────┼─────┼──────────┨ ┃FJ │福建 │NX │宁夏 ┃ ┠──────┼──────────┼─────┼──────────┨ ┃JX │江西 │XJ │新疆 ┃ ┠──────┼──────────┼─────┼──────────┨ ┃SD │山东 │CQ │重庆 ┃ ┠──────┼──────────┼─────┼──────────┨ ┃HY │河南 │ZH │珠海┠──────┼──────────┼─────┼──────────┨ ┃SZ │深圳 │XM │厦门┠──────┼──────────┼─────┼──────────┨ ┃NB │宁波 │ │ ┗━━━━━━┷━━━━━━━━━━┷━━━━━┷━━━━━━━━━━┛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