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研究报告-审计署
审计研究报告
第14期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2018年6月25日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胡泽君同志在署党组2018年度第二季度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审计科研所近期组织科研人员对新时代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功能、推动打好“三大攻坚战”中审计的不可替代作用、新时代全面深化依法审计实践、科技强审战略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列研究报告。敬请批评指正。
— 1 — 新时代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功能研究
内 容 摘 要
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审计发展史上对经济监督的持续聚焦、现行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部署要求对经济监督的高度重视以及新时代对国家审计经济监督功能赋予的历史使命,论证了经济监督作为国家审计首要功能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阐述了新时代国家审计经济监督功能的内涵和特征,研究分析了发挥经济监督功能如何把握权力和责任边界、提升效率和效果,并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经济监督功能优势和作用的建议。
— 2 — 新时代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功能研究
经济监督功能是国家审计的首要功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对审计机关的经济监督功能赋予了新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作出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优化整合审计署职能、将其他部门的相关的经济监督功能并入审计机关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审计经济监督功能的整体性和权威性。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可见,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功能,对于推进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经济监督功能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根据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理论,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其重要的功能。审计功能是由审计本质决定的,审计功能是对审计本质的反映,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客观需求1。传统审计界对审计功能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即“单一功能论”和“多功能论”。前者认为审计只有一项功能,即经济监督,后者认为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功能,且经济监督为基本功能。对于审计监督的首要功能是经济监督的认识不仅在理论界存在共识,也是历 1 刘家义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修订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41页。
— 3 — 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从国家审计发展史来看,国家审计一直聚焦经济监督。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审计制度安排是不同的,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以及审计工作的表象具有很大差异。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各历史时期,基于国家治理的需求和审计监督自身属性特征,国家审计一直高度聚焦经济活动和经济责任。
从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发展进程来看,官计和上计制度时期,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稽查考核官吏财经方面的政绩和经济责任。比部和三司审计时期,审计机构一方面实行成熟的财务勾检制度,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账簿勾检审核,加强财务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央百官和地方各级政权的财经法纪和经济责任监督。科道审计时期,实行监审合一制度,审计机构除纠察百官和州县外,还巡盐、马、漕,查算钱粮,明清时期还专门设立负责专项财经活动监督的专职御史,对财经活动、财政管理等开展审计2。
从世界各国国家审计发展史来看,奴隶制度下的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审计人员就以听证(Alldt)的方式,对掌管国家财物和赋税的官吏进行考核,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此后各历史阶段,均有审计机构或具有审计性质的机构对政府财 2 刘家义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25页。
— 4 — 政财务收支、财政预算法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如拿破仑一世创立的审计法院,英国建立的王室财政审计制度等。近年来,世界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和国际审计组织对审计对象和内容的认识更趋于一致。世界审计组织第9届大会通过的利马宣言更明确指出,监督责任当局恰当有效使用公共资金是设立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3。
(二)从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部署要求来看,国家审计一直高度重视发挥经济监督功能。
1982年宪法确立审计制度以来,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一直以经济活动和经济责任为主。宪法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为立法目的,并结合审计法实施条例细化规定了审计机关对相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从法定审计职责范围来看,明确了审计对象和内容应当聚焦经济范围,以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等经济事项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和新要求。《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中提出“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 3 《利马宣言——关于审计核心原则的指南》序言“鉴于恰当和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是责任当局合理处置公共财政事务和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个国家都必须设立一个其独立性受法律保障的最高审计机关”。
— 5 — 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办发[2015]58号)再次明确“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三)新时代对国家审计更好发挥经济监督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了“优化审计署职责,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大项目稽查、财政部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的职责划入审计署,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要“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并在中央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责中强调了“审议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审计报告”的经济监督职能。
可以看出,新的时代特点、新的政策思路和新的历史使命对审计机关在经济监督方面的功能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将其他部 — 6 — 门相关的经济监督功能并入审计机关,加大审计资源统筹整合力度,减少职责交叉分散,避免重复检查和监督盲区,增强了审计机关在经济监督方面的权威性和整体性4。更加有利于审计机关充分发挥新时代国家审计经济监督功能,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准确认识国家审计经济监督功能的内涵和边界 从系统论来看,任何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行都需要各组成部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协调统一。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这就要求审计机关既要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增强审计监督的整体性和统筹度,又要明确职能边界,减少职能交叉重复和监督盲区,真正实现全面覆盖、权威高效。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清晰认识自身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经济监督功能边界,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时代国家审计经济监督功能的内涵和特征。新时代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功能,是指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的专门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即对管理、分配和使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的 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辅导读本》,第41页。
— 7 — 部门单位是否忠实履行法定职责、严格财经纪律,对其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依法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依法进行检查和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敢于和善于发现经济问题。主要指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开展经济活动或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破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各种行为予以揭示,以保护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健康。二是积极推动解决经济问题。主要指在全面揭示经济问题的基础上,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防止违法违规动机转化为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新时代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功能具有权威性和整合性特征。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地位高,宪法规定了审计机关、人员和基本职能;二是党内地位高,中央审计委员会由总书记任主要负责人,审议审计监督重大政策和改革方案,审议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审计报告,审议决策审计监督其他重大事项等。整合性主要体现在,审计机关是履行经济监督功能的专门机关,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原国 — 8 — 家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经济监督功能均划入审计机关,保持经济监督功能主体的统一性,增强了经济监督功能的整合性。
(二)准确把握发挥经济监督功能的权力和责任边界。权力和责任边界主要体现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职尽责的合法性,即依据法的授权和法定的职责、权限、程序必须遵循和依照的履职尽责范围。审计机关是宪法规定的专司经济监督的专门机关,在发挥经济监督功能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审计监督权力和责任边界。一方面要严格依法行权履责,不缺位。对于宪法、审计法律法规规章、党和国家部署要求的职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责任要做到应审尽审,对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不得怠于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特别是改革后划入审计机关的原国家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经济监督职责,也应当认真研究、统筹履行。开展具体审计项目时,应当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开展审计,避免“片面履责”,如审计实施过程中过度追求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线索而忽视了方案明确的审计内容和重点,再如投资审计过程中为追求审减投资额,弱化了其他法定职责等。另一方面要做到明晰权力和责任边界,不越位。特别是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党的机构和国家行政机构权责更加明晰,有力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各部门、各机构“多头治理”等问题,有效地减少了职能重叠和交叉。
— 9 — 因此,在具体开展审计工作中,更需要明确权力和责任边界。审计对象和范围的确定、审计内容界定、审计方式的运用、审计处理处罚权以及审计结果的运用,都需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督内容上应当突出经济监督内容,避免“包打天下”式监督,如不应超越法定职责参与各类无关议事协调机构,甚至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和审批、征地拆迁、工程招标、物资采购、质量评价、工程结算等管理活动等。履行职权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方法,如行使查询个人银行账户权限时必须符合法定情形且遵循必要的审批程序等。
(三)注重把握发挥经济监督功能的效率和效果。效率和效果主要是指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职尽责的绩效情况,即依据自身的整体资源、组织方式、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发挥经济监督功能。党的十九大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出了“权威高效”的要求,也对审计监督体系提出了“权威高效”的要求。因此,审计机关在发挥经济监督功能时,对内、对外都应当更加关注效率和效果。一是对内要加强审计资源和审计力量的统筹协调,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如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统筹,完善审计规划计划制度;优化大项目组织机制,完善多专业有机融合、多层级优势互补、多部门高效协同的审计组织方式;整合、优化、加强派出机构力量,改进组织管理方式;完善审计报告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整改检查机制,促进审计工作公开透明,提升审计效果。加强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形成治理协同 — 10 — 效应。二是对外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经济监督功能的专业性,避免力所不及。充分运用审计机关严谨、专业、独立的业务形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作出对审计事实的判断和认定,客观公正敏锐地揭示问题。如对于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线索,由于审计机关不具备司法机关的相关权限和强制措施,也缺少案件侦查和执法办案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因此不具备能力优势。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避免将司法机关立案标准或者审判标准作为审计发现和反映问题的标准,同时,更注重分析和揭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将审计发现的模式化、规律化的问题,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问题,以及系统化、区域化风险,及时为党和国家提供决策参考。三是与其他监督主体充分贯通配合,增强合力。围绕党和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审计监督在经济监督功能上的优势与党内监督、司法监督、国家机关监督等其他监督方式相互贯通,加强协作配合,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发挥监督合力。如强化现有的法定协作机制和沟通协调渠道,加强与不断完善联络员制度和案件会商制度,充分运用法定的提请协助权和移送处理权,根据安排参与巡视监督工作,加强对内部审计等监督成果的共享和再利用等。
三、充分发挥新时代的经济监督功能优势和作用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历经几代审计人的努力奋斗,我国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1 — 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理论命题和重大实践课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发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审计机关更好地发挥经济监督功能作出了科学、严密、权威的顶层设计。在这个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关口和节点,审计机关应当在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监督功能的前提下,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发挥更加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一)发挥全覆盖优势,推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审计应当充分发挥经济监督功能优势,特别是改革后对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更强有力的全覆盖优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聚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工作,在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以及财政、金融、企业、民生、资源环境、经济责任等各项审计中,都要密切关注相关领域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经济监督为着眼点,立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聚焦重大政策措施涉及的资金和 — 12 — 项目,检查相关公共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促进提高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绩效,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如围绕“三大攻坚战”,及时分析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及时揭露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扶贫项目绩效等问题,推动追责问责,促进精准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实现;及时反映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聚焦国有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金的征收、管理、分配和使用情况,资源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情况和运营效果,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推动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二)发挥建设性优势,推动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促进全面深化改革。
国家审计应当充分发挥经济监督功能优势,特别是敢于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推动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功能优势。不局限于某个行业、部门,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中央精神和改革发展要求,遵循“三个区分开来”,把揭示微观问题和服务宏观决策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和揭示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和制度缺陷,及时为党和国家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决策参考,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七个方面”建设和“五个方面”工作。如进一步鼓励改革创新,推动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保护基层首创精神,对于审
— 13 — 计发现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成熟的经验创新、改革措施,及时推动上升为法律制度,对于审计发现的影响创新、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及时反映并坚决推动改进和完善,提出必要的制度建议。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更好地发挥投资审计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审计,推动建设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通过提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决策制度、规范经营管理等治本建议,推动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在市场中不断焕发活力、提升竞争力,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三)充分发挥权力监督优势,聚焦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促进经济权力规范运行。
国家审计应当充分发挥经济监督功能优势,特别是对权力监督制约的优势,保障经济权力健康运行。不断推进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探索审计评价标准和方式,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坚持聚焦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权力运行的监督,深入揭示重大改革事项推进、重大经济决策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执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规范权力的配置和运行,发挥权力运行“紧箍咒”的作用。确保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以监督制约权力,促进领导干部依法主动有效作为,促进干部想 — 14 — 干事、敢干事、真干事、干成事。
(四)充分发挥反腐利剑优势,紧盯经济活动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反腐倡廉。
国家审计应当充分发挥经济监督功能优势,特别是在打击经济犯罪、惩治腐败方面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反应快速的反腐利剑优势。紧盯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使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产运营、公共工程建设,密切关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项目建设、银行贷款和资本运作、国有股权转让、矿产资源交易、公共权力运行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靶向发力,着力揭示重大违纪违法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刘誉泽
报:署领导。
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厅(局),署机关各单位、各派出审计局、各特派员办事处、各直属单位,中央
纪委驻署纪检组,南京审计大学。
发:本所所领导、各处,存档。
共印40份
编辑:卢益群
审核:杜光宇
签发:姜江华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研究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研究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是根据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1条的规定,于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审计署是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之一,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是国务院组成人员。
一、审计署的主要职责是:
(一)主管全国审计工作。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和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的结果承担责任,并负有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的责任。
(二)起草审计法律法规草案,拟订审计政策,制定审计规章、审计准则和指南并监督执行。制定并组织实施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专业领域审计工作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审计计划。参与起草财政经济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草案。对直接审计、调查和核查的事项依法进行审计评价,做出审计决定或提出审计建议。
(三)向国务院总理提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处理结果报告。向国务院报告对其他事项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情况及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通报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
(四)直接审计下列事项,出具审计报告,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审计决定或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建议:
1.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
2.省级人民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3.使用中央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财务收支。
4.中央投资和以中央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
5.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财务收支,中央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国务院规定的中央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
6.国务院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和其他单位受国务院及其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
7.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由审计署审计的其他事项。
(五)按规定对省部级领导干部及依法属于审计署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六)组织实施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执行情况、财政预算管理或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七)依法检查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督促纠正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法办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提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国务院裁决中的有关事项。协助配合有关部门查处相关重大案件。
(八)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
(九)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同领导省级审计机关。依法领导和监督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实施特定项目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纠正或责成纠正地方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做出的审计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协管省级审计机关负责人。负责管理派驻地方的审计特派员办事处。
(十)组织审计国家驻外非经营性机构的财务收支,依法通过适当方式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负债和损益。
(十一)组织开展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和推广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组织建设国家审计信息系统。
(十二)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为履行职责,审计署设置了下列机构:
13个内设机构:办公厅(经济责任审计司)、法规司、财政审计司、行政事业审计司、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金融审计司、企业审计司、社会保障审计司、外资运用审计司、境外审计司、国际合作司、人事教育司。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派出审计局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离退休干部办公室负责机关、派出审计局的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另有:中央纪委、监察部驻审计署纪检组、监察局)
7个直属事业单位:计算机技术中心、机关服务局、审计科研所、干部培训中心、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中国审计报社、国外贷款项目审计服务中心。
25个派出审计局:外交外事审计局、发展统计审计局、教育审计局、科学技术审计局、工业审计局、民族宗教审计局、政法审计局、监察人事审计局、民政社保审计局、财税海关审计局、资源环保审计局、建设审计局、交通运输审计局、农林水利审计局、贸易审计局、文化体育审计局、卫生药品审计局、国资监管审计局、经济执法审计局、广电通讯审计局、新闻报刊审计局、旅游侨务审计局、科学工程审计局、地震气象审计局、宣传审计局。
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京津冀特派员办事处、太原特派员办事处、沈阳特派员办事处、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南京特派员办事处、武汉特派员办事处、广州特派员办事处、郑州特派员办事处、济南特派员办事处、西安特派员办事处、兰州特派员办事处、昆明特派员办事处、成都特派员办事处、长沙特派员办事处、深圳特派员办事处、长春特派员办事处、重庆特派员办事处。
审计署主管审计署门户网站以及《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审计研究》、《中国内部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等报刊杂志。
审计署历任审计长:于明涛、吕培俭、郭振乾、李金华;
现任审计长刘家义。副审计长: 董大胜 副审计长: 余效明 副审计长: 石爱中 总审计师: 孙宝厚 纪检组长: 安国 副审计长: 侯凯
二、审计署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审计监督制度由来已久,渊远流长。
(一)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这是国家审计的萌芽;
秦汉实行“上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有所加强; 隋唐时期,在刑部之下设“比部”,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 公元992年,宋代设立审计院,是中国审计机构定名之始,“审计”一词正式出现;
元、明、清三代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大部分审计职能并入御史监察机构;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也先后设立了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
1932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颁布了《审计条例》,明确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机关的职权、审计程序、审计规则等。这是中央苏区第一部完整的审计法律文献。
(三)、1949年10月至1983年8月的34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未设立独立的政府审计机关,对国家财政收支的监督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内部的监察机构完成。
198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实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
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
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06年2月28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2010年2月2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正式颁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自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特别是《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建立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改进审计方法,审计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国家审计发展中的自我审计
2009年9月1日,审计署发布了54个中央部门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其中由审计署自己的名字,被称作这是审计署的首次自查。
此次审计署在审查自己2008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时发现了6大问题:
(一)2.02亿元项目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
(二)公用经费占用项目经费115万元。
(三)未经批准,自行调整项目预算150万元。
(四)4个所属单位基本支出占用项目经费785.16万元。
(五)所属16个特派办2008年共取得房屋出租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3861.04万元、资产处置收入37.19万元,未按“收支两条线”规定实行专户管理,而是将上述收入直接纳入部门预算,其中统筹用于弥补法定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缺口3159.60万元。
(六)所属信息化建设办公室采购不规范金额41.58万元。对上述问题,审计署表示已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的问题,要求采取措施,细化项目支出预算;对公用经费占用项目经费的问题,要求加强项目预算编报管理,并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对自行调整项目预算的问题,要求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对部分所属单位基本支出占用项目经费,以及非税收入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问题,已如实向财政部反映,并商财政部研究解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缺口;对所属信息化建设办公室采购不规范的问题,已责令有关单位改正,并要求今后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
其实,虽然审计署对自己本身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做出了解决方案,但也充分说明了它的内部的确有一些缺陷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大人民希望政府公开一些政府资金的流向,毕竟这是纳税者应有的权利,而审计正是能够监督这些事项的机构,就更需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了。
四、国际交往及国际地位
中国审计署成立以来,同全世界112个国家(到2005年底)在审计领域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了交往活动。
1982年、1984年,审计署先后加入世界审计组织和亚洲审计组织,中国内部审计学会于1987年加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1991年5月,审计署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亚洲审计组织第五届大会和第四次国际研讨会;
1991至1993年中国是亚洲审计组织的主席国,目前已连任五届亚审组织理事会成员,并已成功申办2006年第10届亚洲审计组织大会,将于会后成为第10届亚洲审计组织主席国;
1996年5月,亚洲审计组织“公共工程项目审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1998年9月,北京成功举办了亚洲审计组织第26次理事会会议; 2000年6月,亚洲审计组织社会保障审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0年10月,在泰国召开的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当选为主席国,李金华审计长当选为主席;
2001年6月,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委员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01年、2004年,在北京和南京举办两届计算机审计国际研讨会;
2002年、2004年,以宣传介绍中国审计体制与成就为主题的两届国际审计培训班在北京召开;
2005年3月,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研讨会暨环境审计工作委员会会议在武夷山召开;
2005年9月,亚洲审计组织第35次理事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2005年11月,为南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审计长举办的国际审计培训研讨班在广州举行。
目前,中国审计署是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审计委员会、职业标准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职业标准委员会财务评估指南分委员会成员,以及亚洲审计组织第七期研究项目的小组成员。中国还是《亚洲审计组织政府审计》期刊最大的供稿国之一,《计算机环境下如何防范审计风险》一文获亚洲审计组织杂志奖。
中国审计署将一如既往地同世界审计组织所有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保持和发展合作关系,加强交流,共享经验,增进了解和友谊,共同为世界审计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我国审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成立至今已有23年,在这个过程中,审计机关曾一度亮起了中国的“审计风暴”,并由此引起了社会共鸣。但尽管如此,我国的审计机构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审计工作的现状
从审计市场运行机制来看,当前我国行业规范不够严格,审计价格难以真实地反映其价值,而政府对审计市场的干预仍然存在,审计结果有可能背离独立、客观、公正的要求,审计信息的可信度也可能会降低。从审计自身来看,一是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尚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上后继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的管理与控制出现缺乏内在保障的现象;二是审计操作不够规范,不够严密,可导致审计失误率的产生;三是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总存在一定偏差等。
1、审计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根据《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开展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据调查了解,我国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领导;二是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三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2、审计人员素质的现状。
审计人员素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的人力资源鱼龙混杂,由于体制的先天性不足,审计队伍绝大部分由非审计专业人员构成。二是审计人员的传统习惯思维难以打破。以单纯会计思维方式来指导从事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往往是先账本、再报表、后凭证,主要精力放在收集整理大量的会计数据之上,较少采用如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剖析审计事项,找出存在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三是审计复合性人才相对乏缺,财会人员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二)、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的问题
1、国家审计体制存在先天不足。
我国《宪法》和《审计法》设立双重领导体制,忽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将行政工作与业务工作并孤立地对待,出台地方政府管审计机关的人、财、物,上级审计机关管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工作的体制。而事实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行政是业务的保证,业务是行政的体现。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审计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1)当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审计机关就会处于两难境地,如果其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就必然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干涉、孤立甚至打击报复;但若服从地方保护主义,却又与其成立的宗旨相违背。以至审计工作阻碍重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已由国有企业转移到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对“同级财政”进行审计,就实质而言,是被领导者审计直接领导者,审计机关也就无疑地丧失了事实上的独立性,无法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
(3)审计机关频于应付政府的中心工作,地方政府常常会安排诸如:计划生育、街道治理、文明卫生、农村社教、扶困扶贫、城建拆违、招商引资、专项检查等中心工作,这些中心工作严重地冲淡了审计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以至审计的职能工作大打折扣。
2、我国审计手段较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严重滞后。形成我国审计手段较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审计机关受客观环境、人员、技术的制约,和审计领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影响所致。
3、我国审计人员的素质相对弱化。(1)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滞后。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人的知识更新都应与时俱进。但由于审计任务过于繁重,造成审计人员无暇顾及培训。这是造成审计人员素质现状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2)审计的文化环境制约。审计工作是一种社会行为,他根植于社会之中,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形下,具体的行政行为还存在着严重的权大于法的现象,故在审计人员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也还存在着从权不遵法的观念。(3)审计人员在职业道德值得重视。
(三)、我国审计的发展趋势
审计工作的运作方式和质量层次与经济运行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也必须与之同步,否则就不能准确反映经济运行的态势,更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监控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审计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1、审计体制应向立法型体制转变。从总体上看,现在审计署制订了38个审计规范,《审计法实施条例》也颁布了,应该说国家审计的法制化,规范性建设已经形成体系。但面对审计环境的变化,还有差距,还要加快改进、完善。因此,跟踪分析审计服务市场,了解社会的要求及其变化,使审计提供的职能作用更有价值。
第一,我国的经济成分发生变化以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国家审计的主攻方向将是政府的财政预算,而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立法机构发挥的作用将更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体制有必要向立法型过渡。
第二,立法机构对政府,特别是对政府财政预算管得更细、更全面,细化预算也才能有望全面推进。
第三,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客观、公正的前提和保证。审计部门只有与政府分离,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得到体现。
第四,只有确保审计机构能够正常发挥经济监督的职能,才可能对一些权力部门和个人进行制衡,从而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2、审计手段应向非现场监控即时监控的方向发展。根据法律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能,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非常广泛,囿于审计机关现有的人力物力,审计的实际覆盖面非常之窄。与此同时,被审计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很多问题会在瞬间发生。传统审计机关的事后审计与现场审计方式进行监督已不合时宜,只有利用计算机进行非现场即时监控,才是行之有效的最佳手段。计算机具有可即时反应、远程操纵、自动示警等功能。法律或法规确定。
3、审计机关应注重网罗复合性人才。当今我们纵观美国的经济发展,唯独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美国以其高明的手段、最优厚的待遇,网罗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作为我国经济与宏观监督的国家审计机关,在人才上的吸纳上也应取它山之石,要具有前瞻性,尽可能网罗复合性人才,这是提高审计队伍人员素质的必由之路。因此,各级审计机关都应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一是要活化“存量”,提高业务素质。
二是提高政治素质。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提高执法水平。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成熟伴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善,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强化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守法、执法。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审计人员素质的这一发展趋势,既是审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审计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智力保证。
就我国目前审计机关人员素质的现状,加速培养现代化审计人才,乃是当务之急。同时启用人才应打破体制贯性和思维定势,开展好引才、留才、用才工程,努力培养和使用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篇: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
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现场管理,进一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防范风险,落实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审计机关)的审计现场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审计现场管理,是指审计组进入被审计单位开始工作至审计组提交审计结果文书期间,审计机关为执行审计业务及相关事项而进行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第四条
开展现场审计,应当依照审计法的规定组成审计组。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是审计现场业务、廉政、保密、安全等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审计组副组长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的分工协助审计组组长履行审计现场管理和审计查证等职责。
审计署领导或者司(局、特派办)领导担任审计组组长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审计现场负责人。审计现场负责人根据审计组组长的委托,履行审计现场管理职责,对审计组组长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审计组主审根据审计组组长的委托和审计分工,履行起草审计文书和信息、对主要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查证、协助组织实施现场审计、督促审计组成员工作等职责。
— 1 — 审计组设审计小组的,审计小组的审计现场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具体要求由审计组组长视实际情况确定。
审计组成员根据审计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条
审计组应当设立兼职廉政监督员,协助审计组组长抓好审计现场各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监督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登记报告干预审计工作行为试行办法》处理遇到的说情、打招呼、威胁、恐吓等干预行为;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礼品礼金处理暂行规定》处理有关单位和个人赠送礼品、礼金的行为。
符合设立临时党组织的审计组还应当按照《中共审计署党组关于在审计组设立临时党组织的意见》,成立临时党小组、党支部或党总支。审计组临时党组织书记应当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负责落实廉政责任制,执行审计署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的规定等工作。
第六条
审计组组成后,审计组组长应当围绕审计工作任务,组织必要的审计业务学习和培训,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廉政、保密、安全等教育。
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时,应组织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召开审计进点会议,宣读审计通知书,告知审计工作纪律相关规定,提出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等。
审计期间,审计组应当在被审计单位公示审计项目名称、审计纪律八项规定及举报电话等内容。
第七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及时组织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并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充分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确保调查了
解的深度和效果;
(二)根据审计项目总体目标、被审计对象实际情况和审计人力及时间资源等,合理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三)将审计内容和重点细化到具体审计事项,提出审计步骤方法和时限要求;
(四)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将审计事项分解落实到人,明确审计组成员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相关要求。
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进展及相关情况变化,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负责。
第八条
审计组组长可以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组织编制审计任务清单,对审计事项的执行、调整和完成情况进行管理,确保审计实施方案落实。审计人员应当对相关审计事项的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对未按要求完成的审计事项作出书面说明。
审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审计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分工和进度要求,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实施审计,不得擅自减少审计事项和扩大审计范围。
第九条
审计组应当充分运用审计管理系统(OA)、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和项目执行管理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对审计现场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共享,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加强对审计现场的动态管理,提高审计现场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十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前,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资料需求清单(明确资料提供时间),作为审计通知书附件一并送达被
— 3 — 审计单位。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可以根据需要,依法要求被审计单位、相关单位和个人按要求提供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
被审计单位、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资料应当包括财政财务收支、业务和管理等方面资料(含电子数据)。对于投资、运营、管理和使用境外国有资产的被审计单位、相关单位和个人,审计组应当要求其提供与境外国有资产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业务和管理等方面资料。
在获取审计资料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与被审计单位、相关单位和个人做好交接手续,认真清点、核对,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资料交接清单。
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资料时,不得超越法定审计职责,索取与审计事项无关的资料;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合法的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一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对审计现场资料(含电子数据存储介质)的管理,采取必要的保存和保密等措施,严格履行资料借阅交接手续,妥善保管和使用,防止资料的丢失和损毁。无关人员未经允许不得接触审计现场资料和计算机等设备。
审计组获取的电子数据资料的保管和使用,应当严格按照《审计署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遇有被审计单位和相关单位违反法律规定,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等不配合审计工作,或者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开放计算机信息系统查询权限的情形的,审计组应当积极协调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或相关人员改正,并注意收集其不配合审计工作的相关证据。经协调沟通仍无法解决
— 4 — 的,审计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
需要约谈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应当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约谈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单位或者事项开展外部调查。对审计实施方案中没有明确但属于审计项目范围的单位或者事项开展外部调查,应当经审计组组长同意,必要时,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外部调查不得偏离审计目标;不得借外部调查的名义,调查了解与审计项目无关的事项。特殊情况下,遇有超出审计项目范围的问题需调查的,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有关规定审批。
第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符合适当性和充分性的要求,不得片面收集证据,不得涂改、伪造、隐匿和销毁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账户和存款、有关单位和个人房屋权属登记信息的,应当严格按照《审计署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账户和存款管理办法》和《审计查询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审计人员执行现场审计业务,遇有以下情形,应当至少有两名审计人员参加或者在场:
(一)向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了解重要审计事项或者交接重要资料;
(二)外部调查取证;
(三)查勘现场;
(四)监督盘点资产;
(五)采取审计证据保全措施;
(六)结算就餐、住宿等费用;
(七)审计组组长认为需要两人参加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加强审计现场管理督导,跟踪检查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督促落实审计事项,对审计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解决审计现场出现的问题。对不能胜任的审计人员,应当及时调整分工。
审计组组长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审计现场时间,把握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如需延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批。
第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适时召开会议,研究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以及廉政、保密等事项。会议召开形式和参加人员由审计组组长视具体情况确定。
以下事项,审计组应当及时召开会议集体研究:
(一)编制和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二)研究重大审计事项;
(三)讨论审计工作底稿及证据材料,研究起草审计报告;
(四)研究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的反馈意见;
(五)审计组组长认为需要集体研究的其他事项。重大事项及存在分歧审计事项的讨论过程和结果必须如实记录,并由参会人员签字确认。
第十八条
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所有审计事项均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真实、完整记录实施审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获取的相关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等。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负责。
审计组组长、主审应当及时审核审计工作底稿,确认具体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审计措施的有效执行情况。对经审核需补充审计证据或者修改审计结论的底稿,审计人员应当及时补充修改。经审核后修改审计结论的,原底稿应当附于审定的底稿之后一并留存归档。
第十九条
审计组内的请示汇报事项,应当遵循逐级请示汇报原则。对请示事项,被请示人应当明确答复。审计人员应当主动、如实汇报审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的问题和被审计单位意见,不得拖延、瞒报。遇有重大事项或不同意见,审计人员可直接向审计组组长汇报,也可直接向审计机关负责人直至审计长报告。
审计组必须依法、如实、客观地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如隐瞒不报,一经发现,将依法追究责任。
审计期间,审计人员遇有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应当主动提出回避。
第二十条
以下情形,审计组组长应当及时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请示汇报:
(一)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线索;
(二)收到重要信访举报材料;
(三)出现重大廉政、保密、安全等问题;
(四)出现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情形;
(五)需提请有关机关协助或者配合审计工作;
(六)出现严重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形;
(七)其他需要请示汇报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
审计组需要上报专题报告和审计信息的,审计
— 7 — 组组长、主审应当严格审核相关证据材料。反映的事实和结论,原则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的意见。已有整改、处理情况的,应当一并反映。
涉及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的专题报告、审计信息,原则上应当经审计机关审理机构审核,并严格限制知晓范围,经办人员应当妥善保管相关资料,不得泄露办理过程与结果信息。
第二十二条
审计期间,除涉及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外,审计组对每个审计事项、发现的每个问题,必须就事实、证据等,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层级充分交换意见。
审计组起草和提交审计报告前,应当确认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审计工作底稿是否经过审核,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如实反映,问题定性、处理处罚意见和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审计组组长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负责。
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前,审计组一般应当召开会议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审计组可商被审计单位确定其参加人员,必要时可提请审计机关审理机构等派人参加。对存在分歧的事项,审计组应当进一步研究核实有关情况。
审计发现的问题经审计组会议研究后决定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审计组应当编制清单并作出说明,与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和证据一并提交审计机关审理部门。
审计发现的暂不具备移送条件的事项,应当严格按照审计署有关对暂不具备移送条件的审计问题线索进行登记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撤离现场工作地点前,审计组应当对以下事项进行检查和确认:
(一)需补充证据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了补充完善;
(二)审计现场形成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是否完善;
(三)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结清了相关费用;
(四)外聘人员使用的审计资料是否收回,电子数据是否按规定处理;
(五)应当归还的资料和借用的设备是否如数归还被审计单位、有关单位和个人,是否认真清点、核对并做好交接手续;
(六)不需归还的审计资料是否按规定完整保存,涉密资料和数据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七)需要销毁审计资料的,是否编造审计资料销毁清册并报经审计组组长批准后销毁。
(八)是否按规定完成审计数据的归集、积累工作。第二十四条
审计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审计署保密规定,严格保守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商业秘密,加强对涉密信息资料和涉密电子设备的安全保密管理,严格按规定控制知晓和使用范围。在审计现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未经允许接触审计工作资料。
审计人员不得打听不宜知悉的审计工作秘密,不得向被审计单位人员泄露审计工作秘密,不得在网络、报刊等公共媒体上泄露审计工作秘密,不得擅自向新闻媒体披露审计情况,不得违反审计组提出的其他保密工作要求。
第二十五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审计现场人员管理,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工作安排,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报经审计机关批准,可以停止其现场审计工作。
— 9 — 第二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审计外勤经费管理,及时报账。审计组外勤经费支出明细、考勤记录和经费报销情况应当在审计组范围内以适当形式公布。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审计现场安全管理,发生可能严重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和审计人员人身、资料、设备和财产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应当严格按照《审计署审计现场突发事件处置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审计组应当加强人文关怀,尽可能帮助审计人员排忧解难,并适时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保障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异地审计的,应当按照规定安排休整。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轻微的,由审计组或者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由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责令作出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或者采取调离岗位、引咎辞职、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或者党纪政纪责任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严格执行审计实施方案,擅自减少审计内容或者扩大审计范围;
(二)审计资料或者设备管理不善,造成损毁或者丢失;
(三)超越法定审计职责,索取与审计事项无关的资料;
(四)影响被审计单位合法的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五)片面收集证据,涂改、伪造、隐匿审计证据;
(六)须两人以上共同参与的事项擅自单独实施;
(七)须提交审计组会议讨论事项没有提交,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定;
(八)须请示汇报事项隐瞒不报或者擅自处置;
(九)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调时言谈举止失当,影响审计形象;
(十)经费开支、考勤记录、报销情况不公布,或者经费管理混乱;
(十一)向被审计单位通风报信、出谋划策,帮助其阻挠、拖延审计工作;
(十二)违反现场纪律,不服从管理;
(十三)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处理处罚结果应当作为对相关人员、单位考核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审计组的外聘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和审计署对外聘人员管理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审办法发〔2013〕64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审计署解读2012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署解读2012审计工作报告
[主持人]:各位网友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关注今天的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司长刘正均和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副司长、审计署外交外事审计局局长马晓方来参加今天在线访谈工作,欢迎两位来到人民网作客。[14:00] [主持人]:每年的审计报告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从您的角度看,您认为公众为什么会对审计报告如此期待?[14:00] [刘正均]:公众期待审计工作报告,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和关注,这也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公众关注审计报告,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4:01] [刘正均]:一是公众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审计报告能够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14:01] [刘正均]:二是公众对腐败问题和反腐败工作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审计部门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结果必然受到公众的期待。[14:01] [刘正均]:三是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形成的监督合力在不断加强,随着审计力度的持续加大,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更加全面、细化、具体,与社会监督形成合力,可以发挥更大的震慑作用。[14:01] [刘正均]:因此,公众期待审计报告,体现了人们对国家财政预算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执行高效的期待,也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对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建设廉洁政府、俭朴政府和法治政府充满期待和信心。[14:01] [主持人]:看了今年的审计报告,很多网友谈到有一些新鲜的内容。和以往审计报告相比,您认为今年报告有什么新的特点?[14:02] [刘正均]:近几年,审计工作更加注重寻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之策,力求做到揭露问题与促进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使有关部门和单位管好钱、用好权、尽好责,努力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4:02] [刘正均]:今年的审计报告充分体现了上述审计理念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反腐、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政府间财权与事权是否匹配、政府预算体系的统一完整和执行的规范有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行政效能、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相关事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等重大问题,从宏观全局角度系统地审视、整合提炼各项审计成果,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充分体现国家审计监督专业特点的同时,积极展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时代特色,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努力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履职尽责。[14:03] [主持人]:从近几年的审计报告来看,审计署持续关注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如2012年的基层“土地财政”,2011年的转移支付占比等问题。我们也看到今年的审计报告以更大篇幅来反映地方财政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请简要谈谈目前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和风险?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和完善?[14:03] [马晓方]:从审计署今年对18个省财政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发现,目前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4:03] [马晓方]:一是政府职能范围还不够清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财政资金补贴或变相补贴竞争性企业都是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影响了市场环境的公平和透明。[14:04] [马晓方]:二是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还不够明确。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未明确划分政府间事权,通俗的说就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预算中都在安排同类型支出,许多公共产品和服务各级政府都在投入财政资金,模糊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14:04] [马晓方]:三是各级政府间财权划分不合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国家财力过于分散的状况,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较好地保障了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但18个省2011年的省域税收中,中央财政分成52%,其余48%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分享,大量的达标增支政策制约地方财政支出空间。[14:04] [马晓方]:四是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转移支付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和专项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的比重较高,且管理不完善,分配不规范,专项设置交叉重复,多头分配,资金使用分散,有的层层结存,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14:04] [马晓方]: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下一步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一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机制要求和政府职能定位,清理规范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二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目前能明确的事权应尽快通过法律法规确定,暂时不能明确的事权也应界定支出责任。三是按照税种属性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创建地方独立主体税种,充实地方税体系。四是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清理撤销不属于中央事权的专项转移支付,使其归位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修正和补充。[14:05]
[主持人]:审计署每年都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从近年来的审计结果看,中央部门遵守财经法规的总体情况如何?[14:05] [刘正均]:从近几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看,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总体上逐步好转,预算管理水平逐年提高,严重违法违规问题逐年下降。但仍存在预算约束力不够强,预算管理粗放,有些部门预算执行率仍然偏低,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近年来中央部门存在的问题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4:06] [刘正均]:一是部门本级管理比较规范,所属单位问题较为突出,违法违规问题呈现下沉的趋势;[14:06] [刘正均]:二是财政拨款管理相对比较规范,部门的事业收入、非税收入等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较为突出;[14:06] [刘正均]:三是预算执行相对较为规范,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比较薄弱,违法违规问题比较突出。[14:06] [刘正均]: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14:07] [刘正均]:一是部门预算编制不完整、不细化;[14:07] [刘正均]:二是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不健全、不完善;[14:07] [刘正均]:三是部门内部管理和对所属单位的监管不到位;[14:07] [刘正均]:四是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14:07]
[刘正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部门内部管理和加大监督力度等多个方面共同着力,需要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来逐步解决。[14:07] [主持人]:对民生领域问题的持续关注是今年报告的一个重点,能否介绍一下审计署为何选择这些项目作为重点?[14:08] [马晓方]: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14:08] [马晓方]:这些年,审计机关不断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的审计力度,重点是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相关民生领域改革,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的审计,着力监督检查民生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情况,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实不到位、目标未实现及资金分配不合理、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14:09] [主持人]:近年来的审计报告特别关注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今年的审计情况如何?如何看待这些问题?[14:09] [刘正均]:“三公经费”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部门预算管理的重点。2012年,按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继续按零增长控制,原则上不得超过2011年压缩后的预算规模。[14:11] [刘正均]:同时,预算公开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保障了公众的预算知情权,推动了政府工作的公开和透明,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14:11] [刘正均]: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我们在检查部门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效益的基础上,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厉行节约要求,重点对部门本级出国费、会议费等公务支出进行了专项审计,而且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这些在审计工作报告中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表述。对“三公经费”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的问题,也要深入分析原因,更要看到积极的变化。[14:12] [刘正均]:首先,要看到现行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目前,“三公经费”支出标准不完善,预算口径不一致,预算编制和批复不够统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决算公开的效果和政府公信力。因此,在深化“三公经费”公开的同时,应尽快研究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健全和完善支出标准,并严格审核管理和监督检查,促进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执行的严肃性。[14:12] [刘正均]:其次,要看到积极变化的趋势。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一些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制度规定,严格控制支出规模,在规范“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审计跟踪发现,今年1至5月份,部门“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控制的总体效果较好,特别是接待费下降幅度比较大,公务用车购置与运行支出基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因公出国经费、会议费支出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随着八项规定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这方面的效果会更加明显。[14:12] [刘正均]:最后,要创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当前“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来控制和解决,但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个难题,还需要积极推动改革。比如公务用车的问题,应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为此,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做到相向而行,切实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14:13] [主持人]:近年来审计报告更加关注经济社会运行风险问题,今年的报告也突出反映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问题,通过这次审计,如何看待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债务状况?[14:13] [马晓方]:去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也好,尤其财政收入的增长不太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防范财政风险就比较迫切。在这种考虑下,在2011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基础上,今年又审计了36个地区的债务情况。[14:19] [马晓方]:根据审计结果,对于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待。[14:20] [马晓方]:一方面,我们要看到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在加强债务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一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有所完善,2011年以来,36个地区中有14个新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有10个新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14:20] [马晓方]:二是积极处理存量债务,36个地区累计偿还和化解存量债务1.33万亿元,占2010年底债务余额的39%;[14:20] [马晓方]:三是加强了对新增债务的控制和管理,有12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比2010年减少了1417.42亿元;[14:21] [马晓方]:四是进一步清理规范了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2012年底223家融资平台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比2010年增长10.95%,资产负债率比2010年下降4.16个百分点。[14:21]
[马晓方]: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14:21]
[马晓方]:一是债务规模增长较快,36个地区两年来债务规模增长了13%,有4个省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增长率超过20%;[14:21] [马晓方]:二是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已超过100%,最高达189%,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规模增长快、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14:21] [马晓方]:三是一些地方通过信托、BT(建设-移交)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问题突出,隐蔽性强、筹资成本高,蕴含新的风险隐患;[14:22] [马晓方]:四是融资平台公司退出管理不到位,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偿债能力不强;[14:22] [马晓方]:五是一些地方还存在违规担保、违规融资、改变债务资金用途、债务资金闲置等问题。[14:22] [马晓方]: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抓紧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督,切实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14:22] [马晓方]:可能网友有一个疑问,此次仅审计了36个地区,2012年底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达3.85万亿元,按地区数推算,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是否非常巨大?此次审计的地区数量虽然仅有36个,但这些地区2010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已占到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10.72万亿元的31.79%。[14:22] [马晓方]: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此次审计的36个地区所涉及的18个省份中,有8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还有西部的1个直辖市,其经济总量和财力水平都相对比较高,债务规模也比较大;[14:22] [马晓方]:二是此次审计的政府级次均为省本级和省会城市本级,这两个政府级次也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占比最高的。虽然全国省、市、县个数众多,但不同区域、不同政府层级的债务规模所占比重差异很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36个地区占全国地区个数的比重来推算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14:23] [主持人]:今年审计报告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有些上学远、寄宿难、学生辍学等问题。我们的网友很想知道,审计工作对解决和完善上述问题是否有所帮助?[14:23]
[刘正均]: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教育部也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稳妥实施。[14:23] [刘正均]:为全面了解和客观反映布局调整的真实情况,根据国务院部署,我们统一组织了全国1445个审计机关、7200余名审计人员,对27个省所辖的1185个县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调查揭示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有些上学远、寄宿难、学生辍学等问题。[14:23] [刘正均]: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上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地区政策执行有偏差,把布局调整简单等同于学校的“撤并”和“减缩”,或片面追求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简单操作,脱离了农村学生就学需求的实际;[14:24] [刘正均]:二是在当前主要由区县政府承担义务教育事权的体制下,一些区县的财力状况还不能与事权相匹配,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对此,审计已建议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制定规划、强化程序执行、加强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14:24] [刘正均]:这次审计调查反映的情况引起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要求各地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和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切实纠正盲目推进“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做法。[14:24] [刘正均]:目前,27个省和有关县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积极整改,共完善布局调整措施40余项,恢复已撤并的农村教学点1235个,并积极整合各项资金,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24] [主持人]:审计报告提到,与公共财政预算相比,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整体上还有不少差距,下一步如何借鉴公共财政预算的成熟经验,进一步深化政府型基金预算改革,优化管理?[14:25] [马晓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完整预算体系包括这么几大块?社会保险资金预算,应该说和公共预算比,政府性基金预算在管理上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率还比较低;二是预算执行中的调整现象比较普遍。[14:34] [马晓方]:三是基金预算报告和执行报告都比较粗放,只公布各项基金的收支总数,基金结转也只反映一个总数,没有细化到各项基金。[14:36] [马晓方]:参考我们对公共财政预算改革方向,我觉得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4:38] [马晓方]:一是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设立,继续大力清理现有基金,能统筹的尽量统筹;二是抓紧项目库建设,提前做好项目选择和准备工作,提高年初预算准确度;三是根据实际支出需要编制支出预算,支出需求不足的直接编列为结转下年,明确预算调整变更的权限和审批程序,减少调整和变更的随意性;四是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报告,详细反映各项政府性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转情况。[14:38] [主持人]:这几年的报告,都有一部分内容专门反映审计查出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情况,并分析了这些案件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您能不能用更通俗的语言为我们的听众介绍一下这些案件的典型特征以及审计工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特殊作用?[14:38]
[刘正均]:打击经济犯罪和惩治腐败是法律赋予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责。这些年来,审计机关始终把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查深查透,依法揭露和处理。今年的审计中,我们查处了175起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涉及到630多人。[14:39] [刘正均]:我们对这些案件线索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新特点。[14:39]
[刘正均]:一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参与违规运作,向关系单位或个人输送利益。主要发生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财政补贴、贷款发放、业务经营等案件易发多发领域和环节,同时逐渐向医疗、社保、教育等领域扩散;[14:39] [刘正均]:二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掌握的内幕信息参与交易,以表面上正常的市场交易为掩护,从中牟利或向关联方输送利益,专业性和隐蔽性较强;[14:39] [刘正均]:三是作案实施方式网络化,呈现高科技化、高智能化态势;[14:39]
[刘正均]:四是侵害公众利益,社会影响和危害巨大。这些案件往往利益链条很长,且多为“窝案”、“串案”,我们在案件查处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公安、纪检、检察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使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14:41]
[刘正均]:审计监督作为惩治腐败的重要力量,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作用,主要有几个优势。[14:41] [刘正均]:一是专业优势,大多数腐败和舞弊,最终都要落到钱上,而审计工作始终紧盯国家资金,有条件及早发现国家资金被侵占问题;二是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和利害关系,能够客观公正地揭示问题;三是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监督制度,审计范围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和政府机构,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14:41] [刘正均]:审计报告中谈到的这些案件的揭露和查处,既打了“老虎”,也拍了“苍蝇”;既为国家挽回大量经济损失,也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今后我们要认真落实好总理提出的审计要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和反腐败的“利剑”,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4:42] [主持人]:今年的审计报告指出,地方开设大量财政专户,存款余额占国库存款的近一半,财政资金管理不严格。请您结合审计发现的问题谈谈财政资金管理和专户改革的方向和措施。[14:43] [马晓方]:审计报告指出18个省本级开设专户400多个、相当于同期国库存款的44%。这些专户,有的是非税收入汇缴户,有的是按照现行制度开设的由预算内列支后封闭管理的,有的是地方违规开设的并通过财政虚列支出后形成的。[14:43] [马晓方]:专户资金大量滞存在国库之外,逃离国库监管,且闲置效益不高,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的腐败问题。[14:43] [马晓方]:为彻底解决问题,一是应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制度改革。二是应逐步撤销各类专户,改由国库办理财政资金收付业务,通过国库管控财政资金的流向,在国库中对财政专项资金分账核算。[14:46] [主持人]: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工作报告揭示了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制度和规定在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14:46] [刘正均]: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审计工作始终坚持做到揭露查处与预防促进“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查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的揭示力度,推动进一步深化改革。因此,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着力从预算管理制度规定本身及其执行情况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了全面揭示和反映。[14:47] [刘正均]:首先,从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方面看,还存在制度规定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比如,预算支出范围规定过于笼统,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限不清,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不完善,已有的标准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等。[14:48] [刘正均]:其次,从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执行方面看,一些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薄弱,制约机制不完善,问责机制不落实等问题较为突出,容易产生一些违纪违规问题。[14:48] [刘正均]:因此,要改进和解决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要坚持标本兼治、更加注重治本,要从制度和管理两个层面入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14:48] [刘正均]: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要加快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和项目支出标准,切实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为规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14:49] [刘正均]:另一方面,要加强部门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提高部门内部的“免疫”功能。[14:49] [主持人]:从审计报告来看,财政资金闲置问题突出,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4:49] [马晓方]:审计署一直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多次揭示和反映财政资金闲置的问题。这些揭露和反映的问题引起了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为了落实全国人大及审计署有关加强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要求,2005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各地财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使用。[14:49] [马晓方]:但是,财政资金累计结转结余规模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除历史资金结存较多需要逐年消化外,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项目前期准备不足,一些预算安排的项目当年并不具备实施条件,部门获得财政拨款后无法安排使用;二是转移支付资金下达较晚,地方财政来不及做这部分资金的使用计划,项目实施较晚;三是消化和减少累计结余结转资金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执行还不够严格。[14:49] [马晓方]: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闲置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细化预算编制,凡实施项目管理的都应完善项目储备库制度、深化定员定额改革,做到确有需要、确可执行才予以安排预算,从源头减少结余结转规模。二是制定严格的预算单位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当年未使用的基本支出全部作为结余纳入以后预算,项目支出结余及一定结转全额纳入以后预算,减少和杜绝新增结余结转。同时鼓励部门和单位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及时消化结转结余资金。三是加快转移支付资金下拨,监督和督促地方政府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做好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力促财政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四是逐步建立和推行绩效评价机制,加大效益审计力度,强化资金使用单位的节约和绩效意识。[14:50] [主持人]:好,非常谢谢马司长。再次感谢刘司长和马司长参加今天的访谈,确实给了我们非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也再次感谢电脑前网友的陪伴,今天的访谈到此为止。谢谢两位,辛苦了![14:59]
第五篇:审计署审计法律检查和调研
灯塔市审计局认真准备迎接审计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调研工作
在参加审计署关于审计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调研工作相关会议后。灯塔市审计局当即召开会议,就贯彻落实审计署会议精神,迎接审计法律法规执法检查调研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一是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近年来,灯塔市审计局坚持依法审计,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项目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次检查调研工作目标明确,意义重大,是加强灯塔市审计法制建设,提高项目质量控制水平,改善审计法制环境的良好契机,对今后灯塔市开展审计工作将产生深远影响,全局上下高度重视,通过这次检查调研工作,进一步增强依法审计的意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创造良好的审计执法环境。
二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局长亲自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订迎接检查调研以及自行组织检查和调研的工作方案,将迎接检查调研及自行组织检查和调研的任务进行逐项分解,落实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从而为迎接检查调研、组织开展检查和调研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各相关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积极配合审计厅检查组开展工作。要按照方案的要求,做好汇总,准备好相关文件资料。通过检查,既要认真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增强信心,充分展示灯塔市审计
局依法审计的良好形象,又要发现问题,找到差距,明确方向,进一步提供依法审计的水平和能力。
三是统筹安排,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为了更好地迎接检查调研任务,灯塔市审计局在时间、人力上做好充分准备,在正常安排的同时还多次加班加点,利用周末和下班时间做好迎检的准备工作,对以前审计项目要求审计组长自检自查,还专门成立小组进行核查。同时要求对当前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任务要和执法检查调研工作有机结合,要以此次检查调研为契机,认真查找审计工作中的不足。要合理安排时间,统筹兼顾,在保质保量完成审计任务的同时,做好迎接审计执法检查和调研工作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