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角铁和铃鼓》教案
《三角铁和铃鼓》教案
教材分析:
三角铁是指用细钢条弯制成三角形的打击乐器。用一金属棒敲击,发音清脆悦耳,穿透力强,适宜做较简单的节奏敲击,也可将金属棒置于三角铁环内转动奏出“滚奏”效果。
铃鼓又称“手鼓”,由鼓框和鼓皮两部分组成,直接用手敲击发声,无固定音高。具有简易、轻便的特点,演奏时一只手提鼓身,另一只手敲击鼓面,可同时发出鼓声和钹声。音色清脆、明亮,还可发出急速而美妙的震音。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打击乐器的外形、音色。
2、能用正确的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3、能正确地读或拍出三声部合奏。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角铁、双响筒和铃鼓,能分三声部为歌曲伴奏。
2、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奏。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叫什么?一起唱一唱。教师播放《好朋友》音频,学生跟音乐背唱歌曲。
教师:唱得很好,咱们用拍手的方式使歌曲显得更有活力,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歌曲更充满热情呢? 学生回答。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几种新的打击乐器,咱们用这些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吧。
二、认识三角铁、铃鼓。
出示图片,学生分别说出两种乐器名字。教师总结,说出正确名称“三角铁”、“铃鼓”。学生复述乐器名称。
教师拿乐器实物,请学生观察实物,找出乐器特征,为学生做介绍。学生认真听教师介绍并观察乐器实物。
三、演奏乐器。教师演示三角铁、铃鼓。请学生分组拿乐器讨论演奏方法。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1、三角铁在演奏时缺口放在下方,手不能直接握住三角铁,否则声音不清脆悦耳。可以用金属棒直接敲击,也可以将金属棒放在三角铁环内转动“滚奏”。
2、铃鼓可以要用手指肚去迎面敲击,也可以晃动钹片发声。教师演示三角铁、铃鼓。
请个别学生拿铃鼓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演唱歌曲并徒手伴奏。教师评价总结,刚才伴奏的学生将乐器交给旁边同学再次为歌曲伴奏。
四、多声部伴奏。
用三角铁、铃鼓进行多声部伴奏。例:
要求:请你为节奏谱选择乐器。学生讨论为节奏谱配乐器。
教师总结:三角铁可以演奏出长音,用第一个节奏谱最适合,剩下的留给铃鼓。学生分组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师评价,让学生分组练习,交换乐器和节奏型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奏。
五、课堂小结。
汇报演出,教师播放歌曲,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没有乐器的学生徒手伴奏,个别同学做动作演唱歌曲。同学们的演出让歌曲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了,这些小乐器也功不可没,请不要忘了它们。
第二篇:《三角铁和铃鼓》教案[推荐]
《三角铁和铃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打击乐器的外形、音色。2.能用正确的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3.能正确地读或拍出三声部合奏。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角铁、双响筒和铃鼓,能分三声部为歌曲伴奏。2.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奏。
教材分析
三角铁:用细钢条弯制成三角形的打击乐器。用一金属棒敲击,发音清脆悦耳,穿透力强,适宜做较简单的节奏敲击,也可将金属棒置于三角铁环内转动奏出“滚奏”效果。
铃鼓又称“手鼓”,由鼓框和鼓皮两部分组成,直接用手敲击发声,无固定音高。具有简易、轻便的特点,演奏时一只手提鼓身,另一只手敲击鼓面,可同时发出鼓声和钹声。音色清脆、明亮,还可发出急速而美妙的震音。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叫什么?一起唱一唱。教师播放《好朋友》音频,学生跟音乐背唱歌曲。
教师:唱得很好,咱们用拍手的方式使歌曲显得更有活力,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歌曲更充满热情呢? 学生回答。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几种新的打击乐器,咱们用这些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吧。
二、认识三角铁、铃鼓。
“捉迷藏”一
学生分别说出两种乐器名字。
教师总结,说出正确名称“三角铁”、“铃鼓”。学生复述乐器名称。
教师拿乐器实物,请学生观察实物,找出乐器特征,为学生做介绍。学生认真听教师介绍并观察乐器实物。
三、演奏乐器
“捉迷藏”二
教师演示三角铁、铃鼓。请学生分组拿乐器讨论演奏方法。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教师总结:
1.三角铁在演奏时缺口放在下方,手不能直接握住三角铁,否则声音不清脆悦耳。可以用金属棒直接敲击,也可以将金属棒放在三角铁环内转动“滚奏”。2.铃鼓可以要用手指肚去迎面敲击,也可以晃动钹片发声。教师演示三角铁、铃鼓。
请个别学生拿铃鼓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演唱歌曲并徒手伴奏。教师评价总结,刚才伴奏的学生将乐器交给旁边同学再次为歌曲伴奏。
四、多声部伴奏 用三角铁、铃鼓。例:
要求:请你为节奏谱选择乐器。学生讨论为节奏谱配乐器。
教师总结:三角铁可以演奏出长音,用第一个节奏谱最适合,剩下的留给铃鼓。
“捉迷藏”三
学生分组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师评价,让学生分组练习,交换乐器和节奏型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奏。
五、课堂小结
汇报演出,教师播放歌曲,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没有乐器的学生徒手伴奏,个别同学做动作演唱
歌曲。
同学们的演出让歌曲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了,这些小乐器也功不可没,请不要忘了它们。
第三篇:培智唱游教学教案《认识打击乐器—铃鼓》
唱游《认识打击乐器——铃鼓》
教 学 设 计
学校:茂名市特殊教育学校 教师:方俊尹
课题《认识打击乐器——铃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打击乐器铃鼓,学会使用铃鼓的方法。
2、学习简单的指挥动作,体现指挥的快乐。
3、使用乐器铃鼓演奏已学的2/4节奏型。
二、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控制力,并通过拍打铃鼓来练习节奏,培养孩子的双手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三、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音响与音乐,鼓励学生使用和接触打击乐器,培养和启迪智障孩子的音乐天赋、节奏感、乐感等。教材内容分析:
认识打击乐器铃鼓,铃鼓,维吾尔、朝鲜、汉等族的打击乐器,也是西方管弦乐队的重要打击乐器之一,在对学生的智力与性情启发中,音乐教育与熏陶十分重要。让学生认识和使用铃鼓,是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音响与音乐,鼓励学生接触打击乐器,培养和启迪学生的音乐天赋、节奏感、乐感等,让学生自己感受之余,总结出不同的敲打和演奏方法,更可让学生通过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锻炼手、脑协调能力。教学对象分析:
培智五年级学生
全班学生共为8人,其中自闭症学生1人。本班学生音乐表现力较强,语言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好,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掌握简单的如2/
4、3/4拍子的节奏。在律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肢体协调能力较好。不足之处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须加强引导。教学理念:
唱游音乐教学是培智学校专门针对智障孩子开设的一门音乐课,结合了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节奏乐器等多种形式融于课堂中,音乐是促进弱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打击乐器是一个庞大的乐器家族,在音乐作品中都有特别重要的表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利用小打击乐器如铃鼓,小鼓等所做的节奏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训练节奏感的最好工具。利用打击乐器能充分激发出智障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创造潜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培养智障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教学设计构思:
1、播放视频,设计问题情景,师生问答,引入新课。
2、认识打击乐器铃鼓,并通过亲手接触,击打来感受乐器。
3、对教师设定的指令做出相应的指令,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及反应能力。
4、利用相同的节奏打击铃鼓并变化动作方位训练学生协调能力,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教学重点:
一、认识打击乐器铃鼓,并使用铃鼓完成音乐和节奏练习。
二、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控制力。教学难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望。
二、使用铃鼓完成音乐与节奏练习。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法、游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铃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排队,听音乐进教室后整齐的坐好。
2、师生问好。
二、准备练习。
音乐小律动《点点头、拍拍手》
三、讲授新课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舞蹈视频,提出问题。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舞蹈视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下,她们手上拿的道具。
2、教师:跳舞的小朋友手上都拿着一件乐器,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什么?(出示实物铃鼓,PPT同时展示)
3、教师:有谁见过它?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采用情景设计法和提问引导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打击乐器铃鼓
1、教师介绍打击乐器铃鼓。
(铃鼓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使用时的握鼓手势)
2、教师示范铃鼓的打击方法。(手掌(手指)击打鼓面或摇动手腕时铃鼓发出声音)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如果我们不用手掌去敲击或摇动手腕时,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铃鼓发出声音呢?
(用铃鼓拍打身体其他部位如膝盖,肩膀时也会让铃鼓发出响声)
4、每人一个铃鼓,让学生亲身体验去感受一下打击乐器铃鼓。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多方位去思考尝试如何奏响乐器。]
(三)看指令做出相应反应的练习。
1、指令练习:
(1)、要求学生把铃鼓放在桌面上。
教师: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乐器,如果你们不停的敲的话,那老师说什么你们都听不见了,所以请同学们在拍打铃鼓的时候要看老师的指挥。
(2)、教师做出指令要求的动作。
双手握拳为准备。双手上提摇动为敲击双手立掌为停止
(重复指令要求,让学生记忆看到每个动作时应该怎么做)
(3)、练习看指令做出反应,教师同时观察学生的动作准确度。
(4)、请学生来做小指挥。
2、音强弱的练习:
1、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知道声音有强有弱,教师示范击打铃鼓鼓面和鼓框时所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声音的强弱。
2、让学生练习打击铃鼓鼓面和鼓框所发出声音的强弱。
3、听音乐《小金鱼》,用铃鼓拍打强弱的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看到指令后的即时反应,请学生做小指挥,体现指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并通过练习感知声音的强和弱。]
(四)拓展练习:
1、使用乐器铃鼓,拍打2/4拍子的节奏型。
教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用铃鼓来拍打一下2/4拍子的节奏型。
2/4
X
X | X
O | |
(1)、使用铃鼓练习节奏,节奏熟悉后,变化手的位置。
(2)、将学生分两小组比赛,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落后的学生。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打击乐器铃鼓,铃鼓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乐趣,在今后的学习中老师将用铃鼓来和同学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六)课堂结束,学生排队离开教室。
四、课后总结
通过认识打击乐器铃鼓和亲自感受铃鼓,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音响与音乐,鼓励学生使用和接触打击乐器。也通过对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控制力,锻炼孩子的双手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五、课堂反思:
在于我们看来使用打击乐器很简单,但其实对于智障孩子们来说要想运用的自如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一步步的提高。所以这节课,我就让学生认识比较简单的,课堂上常用到的打击乐器铃鼓。
五年级培智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课前我的想法就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看、听、体验、表演等方式认识打击乐器铃鼓。
教学过程中首先我用PPT舞蹈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先去观察舞蹈演员手里拿的是什么,让学生视觉上对乐器外形有个认识。提出问题:是否见过这个打击乐器?引出课题。再进一步介绍打击乐器各部分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其次让学生自己演奏,让同学感受乐器的音色。我还巧用了指挥手势和学生配合练习学生的反应能力。学生边看着我的手势边拍打铃鼓,非常有兴趣吸引。很好的完成了训练反应的练习。
再用乐器铃鼓打出强弱节奏,配合的音乐练习,让学生体会铃鼓和音乐的相互关系。加深学生对铃鼓的认识和使用。
我在课堂上积极的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智障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我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身体各感官的参与活动,以及教师教态的亲切感,引导学生学习,我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童趣,这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较为主动,而设计的练习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自由度,使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非常的活跃,且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这节课学生既认识了打击乐器铃鼓,也利用了铃鼓配合老师完成了音乐练习。达到了课前的目的,我感觉这节课成效还是不错的。
第四篇:铃鼓教学反思
小鼓响咚咚教学反思
篇一:小鼓响咚咚>教学反思
歌曲《小鼓响咚咚》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童谣风格的儿童歌曲,五声c宫调式,3/4拍。歌曲的节奏舒展,全曲以xxxx|xxx-|节奏型贯穿始终,曲调流畅,音乐形象生动,富于儿童气息。歌词以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小主人公关心、爱护娃娃的好品质。
一年级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可以让他们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教学开始我设计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导入,这是个有关感知音的强弱的音乐游戏。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将听觉与视觉印(转载于:铃鼓教学反思)象相联系。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小米粒,认真听老师敲鼓:老师敲几声就跟着跳几下,老师敲得轻,自己就跳得轻,老师敲得重,自己就跳得高,以此来加强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模仿,不仅感受到鼓声的力度、节奏等,更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轻松的掌握了力度、速度等音乐知识。
教学歌曲时,我不仅教学生会唱歌曲,还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小鼓响咚咚热烈欢快,声音要唱得响亮一些,小宝宝睡觉时声音要唱的轻一些,我还注重自身的体态语,通过我的动作神态和表情,以无声的语言向学生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我用表演唱的形式让孩子对歌曲产生了兴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看,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兴的情绪。总之,这节音乐课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篇二:小鼓响咚咚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一年级音乐课,音乐的三拍子强弱是一个重点,学生必须明确掌握。因此我循序渐进,从单小节的三拍子强弱(xxx)过渡到两小节的三拍子强弱(xxx︱xxx︱),让学生真正掌握起来。
其次,这是一节新授课,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学生还没有完全做到,一年级的学生识字有些困难,在演唱过程中,有的学生的发声感觉不好,听上去好象是跑调,今后还要在学生咬字、吐字上加强训练。
另外,本课要求在欣赏《是谁在敲》时,认识强弱(f、p)两个力度符号,并用两种不同力度进行演唱。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从中也感受到,进入他人房间要礼貌地敲门,声音不能太强,从而使学生受到礼貌教育。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举牌游戏,让学生提前制作两个圆,并且标记上f和p,然后用不同方式巩固。比如:手势和声势,以及其他学生喜欢的方式。本环节不足是,上课
前的打击乐器准备不足,影响了教学开展,学生多,乐器少,虽然尽量让学生都能敲一敲,听一听,试一试,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只拿到一种乐器,很遗憾。
篇三:小鼓响咚咚教学反思
这节音乐活动,歌曲叫《小鼓响咚咚》。我在幼儿对圆鼓、铃鼓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小鼓。但发现效果不怎么理想。如果有一个小鼓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相信一定会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没有实物,如果有一个图片让孩子们认识小鼓的模样也是好的。可惜的是,我没有为他们准备,这就是教师备课不充分。
这节音乐活动上,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对小鼓感到陌生,另外音乐本身的节奏较慢,内容也不活泼,让孩子觉得无趣。我在教唱的过程中,感到挺费力的,整首歌曲只是硬着让幼儿引起注意力。在反复唱中学会歌曲。这样的教学活动连教师都感到无趣,更何况是小孩子呢?
课后,我反思着,音乐活动该如何开展呢?我想:首先,幼儿歌曲本身也有很大的客观因素。如果是活泼有趣,贴近孩子生活的歌曲。我想幼儿学起来肯更感兴趣,积极性会更高些吧。所以,教师以后在选择安排歌曲时,也应考虑到歌曲本身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其次,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跟唱。音乐活动中也应与幼儿学习活动相结合。设计活动也要有趣活泼,能吸引幼儿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中,并达到学会歌曲的目的。最后,我想教师本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要学会大胆放开自己,让自己充分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语态,优美的歌声等等。这些都是一节好的音乐活动所必备的。篇二:教学反思
《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反思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浓郁傣族风味的创作歌曲,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以学生唱、动为主,了解傣族风俗为辅的手段来教授本课。下面我就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本课进行教学反思。
优点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新课标也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放在首位,为此,我非常注重这一点。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导学生们欣赏美丽的傣族风光,了解傣族风土人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引出歌曲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歌曲学会以后,我邀请学生用一些简单的小乐器如:铃鼓、沙锤、木鱼等为歌曲伴奏,我则用傣族乐器——葫芦丝与他们一起演奏,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人人争当小乐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演奏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又增加了对傣族音乐的了解。
优点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音乐创造是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唤起学生音乐情感,启发和丰富其想象力。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为歌曲编创舞蹈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由编创舞蹈动作,通过身体语言来表现歌曲,在唱唱跳跳中再一次体验歌曲风格。学生们兴致很高,积极思考,虽然最后有些学生舞姿不是很优美,编的动作甚至有些可笑,但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这就达到了本环节的教学目的。
接下来,我谈谈本堂课的不足之处:
缺点一:? 过于强调学生唱歌的嘴形,要求他们噘着嘴唱,结果导致学生唱起歌来嘴巴别扭、难看。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只要他们唱得自然、优美,不要大着嗓门拼命“喊歌”就可以了。我却以成人的发声方法来训练他们,对他们而言,是有点要求过高。以后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发声方法。
缺点二:在教唱歌曲时,没有注意纠正字音。正所谓“字正才能腔圆”,在唱歌词前,应该让学生把歌词朗读一遍,字咬准了,歌才能唱好。而我让学生们直接唱歌词,导致有些学生吐词不太清楚,影响了演唱。如果在唱之前让他们先练一练咬字和吐字,那么演唱起来效果会更好。
缺点三: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当学生表演完后,应及时的指出优缺点,以利于其以后做得更好。我当时只是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具体的评价语言比较少,学生不明白应从哪方面改进。今后在课堂评价方面应予以加强。在学跳舞蹈的环节中应注意学生的课堂常规,并在示范的时候自己要先做到位,让学生从中看到美,感受到美,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去学习。同时,也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
音乐是快乐的艺术,是美的艺术。在这充满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象园丁一样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自己的土壤,精心的培养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神奇与美妙,感受生活的灿烂与美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与同学们共同创造一个快乐和谐的音乐课堂!篇三:教育教学反思
教育教学反思
要成为一名具有高反思水平的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探究问题的热情、质疑的精神和教学的主体意识。同时,外界的各种教育支持和帮助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不同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的培养应体现不同的特征。在对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构想中,笔者将需要得到帮助的教师群体定位为“反思实践者”,而将能给予“实践者”帮助的教师群体定位为“反思支持者”,这些“支持者”包括教师同伴和幼儿园园长,也包括大学专业教师或科研机构的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以下是笔者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初步构想。
一、入职期教师的培养——从观察描述入手,积累教学经验,了解反思思路本文中入职期教师是指教龄1年以内的新教师。这类教师的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而较少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陈述性知识是表面的、抽象的,缺乏具体实例的支撑;少量的程序性知识则显零散而不系统。因此,对于新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的培养应该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优秀教师的大量教学实例,积累各种“背景性知识”,理解组织教学的原理和一般教学经验,探究优秀教师的教学与他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聆听“反思支持者”外显的、展开式的反思,了解反思的基本思路。具体方案举例如下: 反思实践者反思支持者 定期观摩现场教学或录像,并尝试把执教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讲述出来,尽量详尽、全面。因为讲述过程本身就是对他人的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如某新教师在观摩优秀教师组织的小班打击乐活动“大雨小雨”后,对执教者的教学过程和行为作了如下描述:“这位教师先请幼儿复习歌曲《大雨小雨》,又请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唱‘大雨’时做幅度较大的自上而下抖动手臂的动作,唱‘小雨’时做两手指轻轻触碰的动作,最后请幼儿用两种打击乐器——铃鼓和小铃分别为
两段歌词伴奏。”对新教师的讲述进行补充,并且采用提问的方法帮助新教师关注关键问题。如:“这位教师在请幼儿为两段歌词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伴奏时用了什么方法?她 最先提的问题是什么?(想一想,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像是在下‘大雨’?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像是在下‘小雨’?)幼儿回答不出来时,她又提了什么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种乐器——铃鼓和小铃。请你敲敲小铃,摇摇铃鼓,听一听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像下‘大雨’,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像下
‘小雨’?)当某某小朋友回答不出来时,这位教师走到他面前,对他说了什么话?(铃鼓发出来的声音像下‘大雨’,小发出来的声音像下‘小雨’,对不对啊?)一下这位老师的提问策略。”
逐一回答“支持者”所提的问题,比较自己的描述和“支持者”描述的不同,看哪些教学环节被自己忽略了,并做好记录。听取“支持者”对教学中各环节的解释,积累各种“背景性知识”,即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 支撑其选择和判断的知识。对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中执教者的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并向新教师指出执教者用以调整教学策略的非言语线索,帮助新教师总结在什么情况下,利用什么教学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教学问题。如“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幼儿难以回答时,教师应 该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如将问答题改成选择题,甚至改成是非判断题,从而使无效问题变成有效问题。”
在“支持者”的帮助下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类总结,记录关键环节,并形成书面材料向全园发布。这可以为回顾、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提供原始素材。因为只有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是合理的,才能为教学反思提供基本的参照物。帮助新教师分项归纳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优秀教师各种教学行为的类型、特点、效果。
倾听“支持者”的理论分析,形成书面材 料大学专业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从理论角度剖析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新教师将观察到的教学实践与原有的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可以使新教师获得接近实际的经验。这样,教师同伴运用教学经验,专业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共同帮助新教师分析当时的教学情境,使新教师逐步形成反思的理论框架,积累经验材料。篇四:教学反思
自开学来, 每班的老师都觉得教室里的孩子特别兴奋.特别是午睡时, 孩子们边脱衣服, 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自己的话题.他们一会儿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一会儿告状声又此起彼伏,午睡室里一片混乱。不论老师怎么教育引导, 都不管用.于是, 我开始认真地反思, 寻扰着原因.在孩子们看来,一但睡着了就失去了说话的自由,那还不趁着脱衣服的时候痛快地说一会儿话。为了让孩子们在睡觉前有说话的机会, 我想,何不让孩子在小便洗手的时候交谈一会儿, 再去睡觉呢? 今天午睡时,我就提前五分钟让孩子们去小便, 洗手.允许孩子们在洗手间里说说话.听到老师的铃鼓声再去午睡室睡觉.所有的小朋友都把嘴巴闭严,谁也不许说话,然后安安静静的睡觉。”这下, 洗手间里可热闹了.只听有的孩子在一起谈论起昨晚看的电视;女孩子们则躲在卫生间隔板的背后, 不知在说着什么悄悄话??.到了午睡室,通过谈话,幼儿从兴奋渐渐安静下来,慢慢进入梦想。
看着他们满脸的笑容, 我不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了孩子,满足了孩子呢。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下,多释放一些时间给孩子,我想孩子一定会配合老师的工作的。
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蛋, 有的还带着甜甜的笑, 我也不由地笑了。熊和旅行者
前两天在幼儿园听了一节语言课,是故事《熊和旅行者》。故事情节大致是:有一对好朋友相约去旅行,胖的叫胖旅行者,瘦的叫瘦旅行者。行进途中,前面突然出现一只大熊。瘦旅行者吓得急忙爬上了路边一棵大树,而不理睬胖旅行者的求助。胖旅行者见来不及了,忽然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就急忙躺在路边装死。熊过来了,闻了闻,以为真是个死人,就失望地走开了。瘦旅行者从树上下来,追赶着远去的胖旅行者,问:“熊刚才对你讲了什么?”胖旅行者边走边回答说:“他跟我说,不要跟那些只顾自己的人交朋友。”
教具的准备主要是四幅图。第一幅图是一胖一瘦两个人在路上走,迎面走来一只凶猛的大熊。目的是为了教孩子丰富词汇“龇牙咧嘴”“张牙舞爪”;第二幅图是瘦旅行者爬上了大树,胖旅行者在树下张开胳膊向瘦旅行者求救,像是在说“快拉我一把”;第三幅图是大熊在嗅躺在地上装死的胖旅行者;第四幅图是胖旅行者在前面倒背着手走路,瘦旅行者在后面远远地追赶着,扬着胳膊喊着什么。
第一个环节是由孩子们看图讲故事:
大熊很凶猛,像要吃人的样子。
瘦旅行者吓得赶紧爬上了大树,胖旅行者在树下向瘦旅行者求救。(以下是孩子们的讲解)有的说:“快把我拉上去!”
有的说:“请递给我一根树枝!”
还有的说:“快帮帮我!”
至于瘦旅行者的回答,孩子们大多说:“来不及了”“你快装死吧。”
无论老师怎样启发,就是没有一个孩子说:“我才不拉你呢。你那么胖,我一拉你,你再把我拽下去怎么办?”
课上到这儿,我的心里已有一丝暖暖的感动,虽然孩子们的解读偏离了故事的原意。
授课老师心里肯定也有些吃惊和无奈,为了尊重故事的原意和大纲的要求,老师只好说:“我想,那个瘦旅行者可能会这样说??”便把那段原话说了出来。然后故事又随着后面两幅图进行下去。
最后那幅图,孩子们虽然无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胖旅行者的原话,如“熊跟我说,不要跟那些只顾自己的人交朋友”,但也都表达了不愿再和瘦旅行者做朋友的意思。精彩的是最后一个环节――表演故事。
当表演到最后,熊走了。胖旅行者从地上爬起,独自远去。瘦旅行者从树上下来,边追边喊:“朋友,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那样做了。”
听课教师一片哗然。而我心里的温暖已达极致,为孩子们的简单和纯洁。
我想起了英国教育家洛克著名的“白板说”――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我们不去讨论这种说法的正误。单就孩子的内心而言,这一堂课再一次让我感叹童心:没有自私,没有复杂的想法;有的,只是单纯、知错就改和宽容,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纸。于是我说,《熊和旅行者》是大人们编的故事,是给大人看的,而不适合孩子。
如果叫孩子们编,绝对不会是这样的。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永远是我们探究的命题篇五:美丽的夏牧场教学反思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和教法设计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歌曲难度不大,但是里面可挖掘的东西不少,我打破以往的常规,让学生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直接了解哈萨克族的民族风情,既了解了哈萨克美丽的风光,又让学生熟记了歌词。认识铃鼓。通过画面呈现和讲解,介绍铃鼓的结构、外形、音色,铃鼓的持拿方法和演奏方式,欣赏铃鼓的精彩演奏片段。了解铃鼓在新疆歌舞中作用和地位,以及新疆歌舞的特点和风格。用铃鼓拍击后十六分节奏。在拍击后十六分的基础上加上其他节奏,让学生更加了解铃鼓的运用在歌曲处理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遇到问题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学起来不枯燥乏味,歌曲的拓展加上打击乐器和四四拍的节奏练习,使歌曲更具有趣味性。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歌曲拓展部分加上打击乐和四四拍子好多学生就不唱歌了,光注重打击乐的演奏,使演唱和伴奏有点脱节。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教案《铃鼓响了几下》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铃鼓响了几下》》这是优秀的小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有益的学习经验:
1、能很快辨别数量为1、2、3 的物体。
2、理解1、2、3之间的等差关系。
3、知道1、2、3的基本排列顺序。
准备:
1、每个幼儿1、2、3的点卡各1张,小圆片6片。
2、贴绒图片:小鸡6只。
活动与指导:
1、山示1、2、3的点卡,让幼儿在桌子上分别摆出相应的数量的小圆片,井大声点数,检查摆出的圆片是否正确。
2、将小鸡的图片按第1行1个,第2行2个,第3行3个,并放对应比较,让幼儿再次感知1、2、3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
3、教师敲铃鼓一下,让幼儿举起相应的点卡,教师说:“我敲比一下还多一下的铃鼓数。”或“我敲比两下还多1下的铃鼓数。”“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幼儿应分析教师的话.举起相应的点卡,然后让幼儿大声点数每张卡上的圆点数,并说出这些点卡哪张排在最前面,哪张排在后面,哪张排在最后面,让幼儿将点卡由小到大在桌子上摆成一行。
4、指导幼儿练习。
(1)让幼儿目测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明确它们之间多1或少l的关系。
(2)点数并说出苹果的个数,在空白处画出3个气球和1个西瓜。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铃鼓响了几下》这篇文章共129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