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四年科学《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邢雨娟)doc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觉得有许多地方在设计和教学中有不足之处,应该反思一下。
反思一:课堂容量。在当初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基本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我安排了5个主要环节。师生共同设计实验计划,学生操作搅拌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学生设计实验计划及交流,学生操作冷热水和完整、碎块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吃糖体验溶解快与慢。这5大环节再加上其他一些小环节和衔接部分,整节课的容量比较大,但是由于各个环节难以割舍,再加上没有机会试教,所以一开始我在起点就犯了错误。关于这点我想,以后我们尽量的要降低教学目标,不要有过多的教学内容,只要把1-2个环节研究的透彻一点,深入一点就好了。
反思二:实验的疑惑最好当场解决。我设计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做实验,2个杯子里,一个搅拌,一个静止,预设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出搅拌的因素能够加速溶解。可是结果不是很明显,在6个小组里,有2个小组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他们认为不能明显的观察出哪个溶解的更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是让学生分析他们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个环节,我第一个错误是没有让这2个小组自己分析,而是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猜测,这是无效的提问。在学生分析无果后,我让学生课后领取方糖继续实验。实际上我完全可以让这2个小组的同学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继续做这个实验,而不是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继续操作下一个实验。让学生当场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就能得到解
决。
一个疑惑:由于溶解现象的特殊性,在没有搅拌的情况下,它的速度是很慢的。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不要让学生看到完整的溶解过程,如果是让学生看到完整的过程,那么时间是不够的,方糖即使在热水中,如果不借助搅拌,那么30分钟左右也难以完全溶解,显然在课堂中是不现实的,那么借助搅拌的话,可以让学生能够完整的看到溶解过程,但是这样的话,在整个实验中就有2个变量的影响了,难有说服力。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就让学生观察到部分过程,能够区别到快与慢就好了。我觉得实验的过程,在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得出结论,这与我们科学的探究精神是不相符,也难以客观、信服的得出结论。我虽然在课堂中采用了第二种处理方式,但是面对这样的疑惑,我左右为难,实在不知道怎样处理会是科学、合理的。
第二篇:《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节课是让学生研究影响溶解的快与慢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形成对比实验的初步概念,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以及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先启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接进行猜想,形成假设,再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验证时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实验方案,只改变一种变量,设计实验,明确各个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点,明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和在小组合作中合作的意义。
通过教学这一课时,我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我认为我思路清晰,实验组织严密。
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三、让学生也从试验中观察到了现象,得出了结论。
四、学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以及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意义。
不足:
一、在试验时有些学生性子急、积极性高,在搅拌时用力过大,把烧杯弄烂了,幸好没有出现事故。
二、有的学生直接用手去拿食盐。以后要教育学生切不可直接用手去拿是严重的药品。
三、有的小组几人争着去搅拌,这说明事先没有分工好。
在以后的试验前我会注意让学生做好这些。
第三篇: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溶解的快与慢 》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学对生活有用的科学、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是科学教学的初衷。本课教学中考虑到:①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为探究搭建了平台。②本课的研究内容源于生活,所以学生有极高的兴趣,容易引发探究。③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对比实验活动,这里再次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巩固也是一种提高,颇具挑战性。基于这样的学情,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探究乐园里,积极主动地自主构建,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突破:1让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机械重复,提高了课堂的效益,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积极性。2让学生在交流中自主修正完善设计,教学反思《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同时暴露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比如:有的小组认为要来验证搅拌对溶解速度有没有影响,只需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就行了,此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学生在分析中说理,在补充中完善,逐步明白了如何来控制单个变量,使问题迎刃而解。后两次交流是在实验方法设计完善后,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尽管研究的问题不一样,但方法却相同,那就是每种对比中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从而更好的理解了对比实验的实质,发现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技巧,加深了认识。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花了较大的力气,适时引导帮助,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思维从凌乱到有序,从表面到深刻。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后面的验证实验顺理成章,边实验边记录了现象,稍稍整理后进行了汇报,用事实说服了大家,实验获得了成功。3有特色的材料和简单有效课件的利用。在溶解过程中,可以清楚观察到它们的扩散过程,便于学生比较发现,使得“快”与“慢”的过程十分具体形象。如有一个学生观察了碾碎与不碾碎药片变化后说:“碾碎的药片溶了后四处乱窜,一会儿水就变成了黄色。”课件中直观的图示使学生比较快地理解了对比实验的概念及要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篇:《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精选)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哈尔滨市龙涤新世纪学校 小学部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课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上课,端起一杯凉开水,向里放了一块水果糖,和学生交流:老师这有一杯凉开水,我在里面放了一颗水果糖,请一位同学来尝一尝。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并且都想来亲自尝一尝,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问:如果我想在短时间内喝到一杯很甜的糖水,你有办法让糖快点溶解吗?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做好了情绪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由“扶”到“放”,突破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实验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主要采取了先以一种实验方法为主(加热),指导学生掌握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并进行了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探究搅拌和碾碎两种实验怎样做对比实验。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在课前谈话时,我还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对比实验:同学们,如果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我说小明跑得快,怎么证明?当我问到怎么知道加热能使溶解更快呢?学生马上意识到必须用两个烧杯来做实验,必须有几个条件是相同的,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从而建立了“对比”的概念,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认识被强化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遣词用句,注意语言精准。
在教学过程中,细微之处还应仔细雕琢,比如课题是《溶解的快与慢》,在使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紧紧把握“快”“慢”,而不是“溶解”还是“不溶解”。
第五篇:《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经过前面四课的学习,学生对溶解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较好地对溶解现象进行较全面的描述。本课中的知识就是基于前面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之上的,学生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很好的认识,但无法从理论的高度去解释,更不能用实验去证明,这些都是本课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本课中涉及到小学中很重要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我在教学设计上也为这方面的知识设计了很多的铺垫与问题,希望引导学生对这个新的实验方法有一个较好地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很注重学生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这样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也可以为学生的实验操作起到指导作用,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意识很强烈,但对于用比较的方法去证明想法仍有些吃力。在后面学生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过程中,我采取了一导、二扶、三放。一导是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认真观看。我具体演示实验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玻璃棒的使用。二扶是我试着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步骤,并做一些提示。三放是教师放开手脚,学生自主思考。我出示四个小问题,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自己去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最后再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在讨论中改善实验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控制有了较好地掌握,并能较好地设计对比实验的实验步骤。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具体描述,这不利于学生的实验观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