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应该深入到学校的音乐课堂中去

时间:2019-05-13 22:2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筝教学应该深入到学校的音乐课堂中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筝教学应该深入到学校的音乐课堂中去》。

第一篇:古筝教学应该深入到学校的音乐课堂中去

古筝教学应该深入到学校的音乐课堂中去

上传: 寇江

更新时间:2012-5-16 9:08:01 幽幽筝乐千古情怀

--在农村初中开展古筝兴趣小组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古筝是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经典的传世名作,独特的音韵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喻为“众乐之师”,历经数千年不衰,并且在当代倍受人们亲睐。在广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音乐教学目标定位不能只是上好几节音乐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校阶段学到的知识、音乐技能影响其一生。在校园内开展古筝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培养她们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古筝教学;兴趣激发;艺术提高

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音乐教学不再只有教唱歌、讲乐理、欣赏经典等这些使学生被动接受的内容,器乐教学成为了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o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像口琴、竖笛等简单易学的乐器,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看得多了,听得多了。简单的乐器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容易上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进而日益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陶冶艺术情操、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我选择在学校开展古筝兴趣小组的活动,作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一个窗口,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

一、组织筹建阶段

首先,在全校发起倡议,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因为我们的学生大多出生于农村,古筝音乐听过,但是没有见过实际的乐器,更别说是学习弹奏了。所以一开始感到很新奇,报名的同学很多。

然后,我们在报名的这些学生中进行筛选,包括乐感、节奏感等方面,挑选好的苗子,组建校古筝队。

此外,在平时音乐课堂上注重民族音乐教育渗透,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为今后培养和发展新队员做好准备。

由于古筝体积大,指法技巧也相对于口琴要难一些,不适合大班化的教学,所以我们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班,每班10人,分班教学,常年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的作业整理课。

二、具体实践教学,古筝教学“三步曲”

第一步--入门

1、介绍古筝的外形、定弦方式,熟悉琴弦

古筝结构解剖:

1、筝首

2、山口

3、琴弦

4、筝柱

5、筝身

6、筝尾

现在常用的古筝是二十一弦s型古筝,以五声音阶1、2、3、5、6定弦,初学者多用d宫调式。音域是四个八度。从最低音二十一弦“1”到最高音“1”。为了方便记忆、识别,古筝上每一组的唱名“5”都用绿色弦表示。初学时在辨认琴弦的时候有首先辨认绿色弦“5”及“5”的邻音“3”和“6”。这样再记“1”和“2”就很容易了。

2、说明古筝演奏姿势,基本弹奏手型与方法

正确的演奏姿势给人以端庄、典雅、赏心悦目的美感,是学习古筝的第一步。

根据身高选择合适的凳子,身体距离古筝大约一个拳头左右,凳子不要坐满,约坐三分之一或一半,手和脚呈稍息状态,身体要坐直,双肩自然放松,不要一高一低。(见下图)。

右手弹奏的方法有两种:夹弹与提弹。夹弹是右手弹弦时大、中指关节稍直,弹奏完某一琴弦后,指尖压住下一根弦。夹弹的音色厚实饱满,但速度及灵活性不如提弹(见图1)。

提弹则要求五个手指自然放松,成半握拳状,弹完后手指不保留在琴弦上,弹奏时手指轻巧灵活,特别适合弹奏现代乐曲(见图2)。我们要求学生大都用提弹法来演奏。

图1夹弹法图2提弹法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起每个手指的独立性,当一个手指弹奏时,其他手指要自然放松,不要僵硬,不然会造成手指的紧张、疲劳(见图3)。初学时不要一开始就上琴弹奏,这样容易造成紧张的手型,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手先放在琴首上,单独的抬一抬每个手指,训练手指的独立性。

图3错误手型

入门阶段是训练的初始阶段,初学时,手型还不够巩固,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学生错误手型的纠正,强化正确的动作,如果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手型,今后纠正起来会很困难。

3、古筝的基本指法

︵--勾,中指向里拨弦。中指弹奏时,手腕要非常放松地自然提起,但不要过高,应与手臂保持水平。

\--抹,食指向里拨弦。弹奏要求与中指基本相同,但要注意动作不要过大,否则会发出刺耳的声音。

﹄--托,大指向外拨弦。每弹完一个音后,手指要放松,然后回到原位,其余四指要自然弯曲、放松。

第二步--巩固

这个阶段是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基本指法技巧,但放松与协调的把握尚不稳定的阶段,也是古筝学习最关键、最艰苦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分析动作的细节,示范讲解手型状态。

在巩固手型指法阶段,学生经常会出现手腕无法放松、按音不准等情况。这时候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将他们一开始由于对古筝感到新鲜、好奇而产生的外在兴趣转变为稳定的内在兴趣。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和喜欢古筝,尽快地掌握古筝的弹奏技巧,是大多数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

1、以情激趣,优化曲目,增强学琴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是被古筝那优美的声音、清脆悦耳的音质、古朴典雅的风格和富于传情的特点所吸引的,所以我认为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做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古筝的基础。我们只有及时抓住他们的心理,便会发现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变主动了,他们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样就会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古筝时,感觉比较新鲜,再加上古筝的音色优美,所以兴趣容易培养。我们要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她们的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可能会对纯技术的枯燥乏味的练习曲感到厌烦,加上左手按弦按的手痛,有些学生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我们要打破先要学完指法练习曲,才能学弹乐曲的传统概念,采用指法练习曲与简单短小的乐曲穿插进行的办法,让学生学完了几个主要指法练习后,便能弹奏一二首简单的乐曲,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进度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简单易学的小曲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把技巧性融入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短小精悍的乐曲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琴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授4、7按音时,可以让学生弹弹《龙的传人》。

谱例:《龙的传人》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艺术实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第16册欣赏《渔舟唱晚》时,可以请程度好的同学现场演奏,并做乐曲介绍,这时我发现其他同学的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听着,羡慕得不得了。这样既提起了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又增加了演奏者的自信心。

2、循序渐进,科学引导,把握学习心理

古筝的学习,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由浅人深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右手手指勾、托、劈、抹、挑等富有弹性的拨弦和左手揉、按、滑音间变化无穷的按弦动作等技术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右手的演奏要注意基本手型的规范,当手型规范后再逐渐加入左手练习;手腕手臂的放松,在节奏音型的选择和技能技巧的安排、练习曲与乐曲的选择方面都要由浅入深。这样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古筝演奏技巧。

教师还应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每位学生在练琴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兴趣度减弱的过渡阶段,特别是在初级向中高级过渡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如《浏阳河》就是一首典型的过渡乐曲,里面不仅有双手快速练习,还有一连串的反琶音,一下子指法技巧难了许多,练琴时很艰苦,寸步难行,有很多学生面对那么多的难点会打退堂鼓,出现厌学情绪。我感觉到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也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它关系到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怎样才能使刚刚打开的这方面的兴趣不被扼杀呢?我们可以先把难点分开来教学,逐个突破,教师要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指法技巧,并且要求学生慢练,因为慢练犹如“放大镜”,把乐曲中的一切细节都扩大了,使演奏者能谨慎地注意到音乐的每一个细胞。教师还要多做示范,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一旦学生有了进步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共同走过这个艰难的阶段,培养他们遇到困难时的毅力。这对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3、“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曲目

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每个人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也是千差万别。器乐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认知特点、认知、思维特点及兴趣爱好、情感。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使“教”服务于“学”,不能人人进度“一刀切”。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速度和开窍的早晚都是不一样的,所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加以肯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增强他们练筝的兴趣。

4、集中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先进带动后进

在教学方式上我采用集中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来优化教学效果。前半个时段先练习基本指法,由老师带着一起弹。其间,会遇到一些差异,比如熟练程度的差异,有的学生演奏很熟练,那些速度慢的学生就会感觉自己技不如人,他们就会着急,有的会不求质量而乱弹,有的会丧失信心而放弃。这时老师就要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放慢速度,一步一个脚印地练习。几套指法练习完后,老师要做适当的检查。后半个时段是检查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逐个演奏,同时具有针对性地纠正她们的指法毛病和其他不正确的弹奏方法。

在古筝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善于发现尖子学生,发挥尖子学生的作用,藉以带动全体共同提高,切不可忽视进步稍慢的学生,影响整体教学的进度。

第三步--提高

1、演绎与表现

器乐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能弹奏,而是通过器乐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水平和艺术修养。每部作品都是在表现作者的内心感受,有表现欢快的,有表现忧伤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了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要讲求思想和情感的运用。演奏是一种听觉艺术,演奏者把作曲家的联想化作自己的心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按乐曲所提供的音乐来感受,这种思想的传递是很重要的。没有这种思想感悟,演奏是枯燥的,所谓知音难遇也就在此吧。教师在培养他们乐感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应放在音乐语言上,尽力将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境,以达到教学要求。例如在学习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曲是一首古典风格的作品,它引用了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佳句为题,描绘了夕阳西下,渔舟归港,满载而归,渔人怡然自得,悠扬的渔歌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湖面的诗情画意。然后再分段讲解此曲的演技处理:开始速度要慢,宜用“慢板”,通过抒情手法,尽量发挥左手颤、滑音的妙用,使之实现优美愉悦的情调;当转入逐渐快速乐段“快板”后,要尽量情绪欢快活泼,层次清楚;尾声:描绘回忆和向往,应力求含蓄深远,有曲终不尽意之感。如此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用心、用情去表演乐曲的内涵,才能进入角色,才能将乐曲的色彩、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处理的训练中逐步感受到音乐作品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对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2、提升与创造

古筝演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美好的心灵享受。我们要求学生在弹曲子时,除了尽可能地准确地弹奏外,还要尽可能地调动自己更多的艺术和情感丰富演奏,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以声带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既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又有要“绕梁三日”之余韵。又要讲对古筝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做到雅俗共赏,既有熟练的技巧,又有丰富的情感,心手合一,情景交融,理性和感性同步。

但在很多学生的演奏中,常常缺少音乐,演奏因而变得枯燥和乏味。乐曲演奏好,“技”与“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然而,许多学生演奏乐曲却有“技”无“艺”。指法熟练,音符、节奏准确无误,却缺少艺术表现力,表情、动作、神韵等“音乐之外”的“肢体语言”。唱歌讲究“声情并茂”,器乐演奏同样如此。好比技术是“硬件”,艺术是“软件”,“软件硬件”都达标,乐曲才能神形兼备,才能打动人心。当然,从另一方面说,经过苦练,“技术”也许更易达到,而要“艺术”地表现乐曲,则需演奏者深入理解乐曲,并加入情感来“二度创演”。

如何提高音乐表现力?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多听是获得良好音乐感知的关键,我们要学会聆听。不能简单的用“耳”去听,而是要用“心”去聆听去品味,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才能真正走进音乐,理解音乐的内涵。优秀的古筝表演者往往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像唱歌一样去演奏”,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乐曲中。学会想象,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用音乐理解表现出来。

三、古筝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1、学生学习程度不一,要及时采取措施,分层教学,缩小差距

人的接受能力有先后,所以在教了四五节课后,学生的层次就出现了变化。有些接受能力好的同学,指法掌握起来很快,对于布置的练习曲也很容易就把它们弹出来,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上课也不专心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来满足不同阶层学生的需要。把程度相近的学生分在一起。组成a(高级)、b(中级)、c(初级)三个班。根据不同的水平,布置不同的练习曲。对于进度较快的同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曲目;对于中等的同学,以打好基础,稳步提高为主;对于初学的同学多鼓励她们,激发她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放慢教学进度,打好稳定而扎实的基本功。

2、学生课后的练习效果不佳,指法手型容易反复

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教授说过:“无诚意的练习是无价值的,思想不集中,粗心大意的反复练习是浪费时间,会使听力和演奏上的思想坏习惯增强,比不练还坏。”我发现同学们在课后练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目的不明确,指法手型容易反复,只是把布置的曲目弹会了而已。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每次训练的要求,并督促学生达到这些要求,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注意力和认真练琴的习惯。

学习器乐贵在在持之以恒。要提高教学质量,光靠学校安排的训练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个严格的时间表,使练琴规范化、正常化,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每次课后把重点要点记录下来,练琴之前先看一下记录本,回忆上课的内容,不要一上琴就开练,不用脑子的练习就是浪费时间,在完成了一项内容之后,在记录本上打勾,练琴中出现的问题也及时把它写在记录本上,下次上课的时候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学生果然有了一定的进步,练琴比以前有目的性了,不是盲目的练习了。

3、对节奏、速度把握不一,集体演奏效果不佳

我发现同学们在上课时单独演奏很好,可集体演奏时会出现速度不统一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两方面:

一、学生缺少自信和经验,比较紧张;

二、每个人对速度的把握不一,集体演奏练习得少。我们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上台,增加他们的舞台经验,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状态。在平时的上课中增加集体齐奏或重奏教学,让学生既能大胆独奏又能团结合作,在器乐演奏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沟通,多鼓励,多磋商,使大家处在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训练,做到互相团结,相互合作。

对于集体演奏速度的统一和把握,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跟老师一起齐唱乐谱,多唱几遍,这样他们的脑子里就有了一个特定的旋律和速度,齐奏起来就容易统一了。

4、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

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所以作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高超的演奏技艺。教师只有是一股清澈的泉水,不断更新进步,才能带动学生到达更高层次,才能对全体学生潜能的开发产生积极的作用。我觉得作为教师除了对古筝的热爱,更在于强烈的责任感,所以我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拜名师学习专业技能,并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琢磨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教学相长,师生共勉,德与艺并重,形成一种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艺无止境,法无定则。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特定时期有所突出。我想,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对他们兴趣、音乐、素质、情感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学习古筝,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古筝艺术,才能使我国的民族艺术之花在世界舞台上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古筝队组建的时间还不长,今后我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我有信心,有着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就一定能把古筝教学搞得越来越好。让学校的艺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特色窗口,让更多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第二篇:高师音乐学古筝集体课结合个别课课堂模式研究

位,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日益高涨的素质教育呼声中,更加重视音乐文化教育,而古筝又具有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当今的很多人都选择学习古筝,形成了如今的“古筝热”。

二、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师范生古筝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尖子和演奏人才,而是要培养掌握战国古筝这件乐器为将来教育工作服务的人民教师。其中高师音乐教育的古筝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念,音乐审美观念以及音乐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古筝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我国深远的民族文化,从而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古筝课虽然是乐器必修课中的一门选项乐器,但它却是一门重要的艺术技法课程,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我国博大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有句话说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确是这样的,古筝作为华夏史上的一朵奇葩,只有我们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优秀的古筝教师,才能将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而如今音乐教育专业的古筝教学专业大多都是采用传统单一的个别课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模式是沿袭旧时西方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主课教学模式,它往往以经验教学和技能教学为为主。这种授课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古筝演奏技能有很好的效果,也是多年来一直被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谈到,师范生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尖子生和演奏人才,而是要培养普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过多的强调专业技能,从而忽略了师范生如何学将来如何教的问题。音乐教育专业的古筝教学,应肩负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针对将来一古筝教学为主的学生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够胜任古筝的基础教学工作。二是对于普及古筝知识的学生,我们应该主要加强他们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1】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社会环境中,古筝艺术教学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学者,这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三、高师古筝教学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国情“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观念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国民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世界的和平发展,有赖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的理解和尊重。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

【2】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而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则更加有利于我们学习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音乐都代表了他们本民族族的民族精神,从他们的音乐中体现出了他们的人文文化,民俗风情,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因此,高师古筝教学不仅有利于将古筝学习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各国、放眼世界、学会理解和尊重他国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世界和平,树立平等多元文化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有很大的意义。

综上几点分析研究,为满足当今众多学子的需求,及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势下,我们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古筝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势在必行。因此我对此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此我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教学方法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课教学方法研究

(一)集体课

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集体课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1.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集体课教学的优势

首先,古筝集体课教学能够节约有限的教学资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的前提下,人们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提高也逐渐的上升,广大人民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纷纷前来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又由于古筝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在中华历史上影响颇为深远,因此很多人都选择学习古筝。我们为了满足广大学者学习的需要,便提出了高师古筝集体课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优秀的教师。而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古筝虽然只是作为必修乐器中的一种选项乐器,但仍然有很多学生选择学习它。但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其教师和教学器材的编配必然相对很有限,如果我们仍然采用这种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就会出现师资短缺、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这样不仅增加了上课教师的工作量极压力,也不能满足广大学者学习的需要,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而采用古筝集体课教学,教师在一堂课中就能够教数十名学生,这样不仅扩大了受教育学生的数量,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教学场地,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节约了有限的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投入的成本,使更多喜爱古筝和有古筝学习天赋而没有经济实力学习古筝的学生,参与到古筝的学习中来,从而解决了古筝课高投入低产出这一实际性的问题。另外,古筝课虽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基本上每一个刚入门的学生都要经过一个基础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时期,然而这里有一部分是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利用古筝集体课给同学讲解,而关于有的基本指法技巧也可以通过集体课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观摩学习。

其次,古筝集体课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的的能力。让师范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就能够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一个师范生来说是为他们在以后的经验教学中铺上一块坚硬的基石。因为,高师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以音乐教育学科理论知识、音乐基本理论和音乐基本技巧为主,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各种音乐理论知识,掌握好乐器演奏的基本技术技巧,以及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性的音乐教育理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课教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多掌握一门乐器,这为我们培养复合性的音乐教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高师音乐专业古筝教学采用集体课授课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上课掌握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学习到教学的各种方法以此提搞学生的教学能力。古筝集体课上,学生能够拥有很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例如,学生在对某一技法技巧上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让老师示范,或者是学生对某一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时,也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分享,老师和同学再相互讨论,对其作出评价,那么在这种互动的学习当中,学生相互交流借鉴、取长补短。这对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好的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的提高。

再次,古筝集体课教学能够更好的优化课堂设计。一对一的传统古筝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都是遵从基本技法训练、学生回课、教师点评、教授新的教学内容四个基本环节,这种主张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以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课堂的教学呆板、毫无生机,教师对教学缺少研究,教学质量低下,养成教师上课随意性的不良习惯。同时还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造成了严重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而才用古筝课集体教学,则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授课模式的这些不足之处。一是,集体课教学就是几个或者多个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教学模式,这首先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看到别的同学习的同时就不自主的勉励自己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变得主动,有利于更好的学习新知识。二是,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上课,例如,教师可以上一些名曲欣赏课、带领学生去听古筝演奏会、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独奏方式互相观摩学习和通过合奏方式让学生养成相互配合的默契极合作能力等等的课堂形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极教学质量。

最后,古筝集体课在培养学生古筝舞台演奏能力方面也颇有成效。由于古筝集体课上多采用齐奏、协奏、合奏等演奏方式,这就为学生今后的舞台演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奠定了一定的舞台经验基础,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有利与学生的古筝舞台表现力的提升。学生在齐奏、协奏、合奏的同时可以互相的观摩交流,这就会养成学生仔细观察、聆听、分析、揣摩技法技巧的良好学习习惯,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强烈的节奏感、对乐曲深刻的感悟能力及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对古筝舞台演奏大有裨益。学生只有日积月累的通过这些训练,使彼此间养成良好的配合默契,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够在舞台上尽情的发挥,表现出 最好的成绩。

1.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集体教学的缺陷

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集体课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没有教学实践经验,这样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难免会使教师在教程的合理安排、课堂组织教学等方面出现不合理性。容易导致教师将个别课的模式转化为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在古筝集体课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较多的缘故,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演奏的技法技巧,及对作品意韵的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样学生所犯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解决,必然会导致学生弹奏不细致、质量粗糙等问题,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因此集体课如果离开个别课单独存在的话,就好比断了线的风筝,是飞不远的。另外,在乐曲的意境和音乐处理把握上,集体课更是不能胜任古筝教学的需要。

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集体课教学课堂设计

2.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集体课教学方法应该遵循的条件 集体课上课的人数要适当,不宜过多或过少,每组的学生在16人左右最为合适,最多每组人数不能超过20人,否则将不利于老师教学,影响教学质量。相反如果学生太少,就不能体现出集体课的优越性,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学生刚开始学习初级乐曲和基本技法技巧的时候可以人数多一点,随着学生学习曲目难度增加技法技巧复杂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可相应的减少学生的数量。这对古筝集体课教学质量提高时大有裨益的。

根据学生的不同演奏层次分组,即学生的古筝演奏水平相当的人可以分在一个组。由于学生水平相当,教师在上课的进度方面就可以一致、课程的安排方面可以比较灵活,这样学生学习也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

采取古筝集体回课的方式。集体回课,可采用齐奏,齐奏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老师先给一个节奏,再让同学齐奏,另一种是把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替齐奏,分组竞赛,强化集体课的群体效应、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提高。也可采用协奏的方式回课,这对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有很大好处。待学生回课完毕,教师应对学生的演奏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尤其是学生弹奏出错的地方和情感表达不到位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找出几个弹奏时优点或毛病比较突出的学生单独弹奏,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并对其做出分析和讨论,找出优点和缺点的问题所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克服缺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既可以让观摩的同学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又可以以优秀学生为榜样,从而更好的学习。

教师应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内容的传授,课堂上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和即兴性。这种系统的授课方式要求事先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上课的时候,教师应按照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设计,进行有步奏的讲授演奏方法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统一。布置共同的作业,可以使课程教学的进度统一,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进行集体回课。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特别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更应该做出详细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练习中少出错。

高师古筝集体课教学应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学习。高师音乐教育就是树立“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功能、突出特长”的办学思想,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性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加强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学、教育学、中西音乐史,音乐美学等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2.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集体课教学方法

教师在古筝集体课教学中可以采取示范、讲解、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

示范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采用这个手曲子的示范教学,而后在挑出曲子中技法技巧较难的部分进行示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整首曲子的意境把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曲子中的重点,克服难点。

讲解式教学方法。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解是很重要的,它对学生对古筝技法技巧的掌握,对曲子中神韵的理解、意境体会都是很重要的。

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应该是每一个学科都重视的教学方法,这对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功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音响等设备创设意境,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作品的风格及内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从而弹奏出具有自己演奏风格的作品来。

讨论式教学法。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为讨论式教学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首相应该是集体回课,我们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交替进行回课,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观摩交流,回完课事老师在让同学各抒己见,指出弹得好的学生和弹得不好的学生,并分析他们各自的问题所在,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模式。

(二)个别课

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个别课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1.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个别课教学的优势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仍然具有沿袭的意义和价值。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通过自己的演奏和教学经验来指导学生,强调以模仿老教师示范为主的学习方法,由浅至深的进行各种技能技巧的学习。教师这种详细的分析讲解和准确到位的示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生出的表演热情和模仿欲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更好的掌握技法技巧,扎实自身的演奏基本功,从而更好的表现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学生在模仿演奏中不断反复的体会特定的心理状态、表演情绪及各种应约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体会,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演奏环境、条件及状态下都能够很快且很好的进入演奏状态。

此外,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重“神”和“意”。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音乐以审美意象为核心,以感物说的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神形兼备、神似为先的审美特点。然而古筝个别课教学在演奏韵味,意境、和演奏技术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举一例子来说明:

娄树华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创作的古筝曲《渔舟唱晚》,引用了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千古名句为乐曲的标题,描绘了夕阳西下、水天一色、渔民满载而归的喜悦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么好很火的向往和追求。其曲调优美动听,耐人寻味。

谱例:

此曲中大量运用刮奏技术,予人一种水波荡漾的感觉。其次,在本曲的演奏中还有很多地方是左手的按、揉、滑、压所产生的韵,将人带入一种神秘幽静的意境当中,让人感受到优美恬静的湖光山色,和天人合一的意境。此曲的音韵,意境,演奏技法的教学是集体课所不能替代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演奏的不同特点,对其一一指导,才能使学生既能保持自己的演奏风格,又能将此曲的意境淋漓尽致的演奏出来,在这方面古筝个别课取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个别课教学的缺陷

古筝这一民族传统乐器本身就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很多学生都选择学习这门乐器,这就导致师资的严重缺乏,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又严重的浪费了师资,不利于古筝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支配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的亚于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能得到有力的发挥。因此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关于高师音乐专业古筝个别课教学的缺陷,我在上文中也提到,在这里我就不多做说明了。

综上对集体课与个别课的分析,我总结出了一套新型的教学模式,即高师音乐专业古筝集体课结合个别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吸取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又有开拓性的发展。在此我对高师音乐专业古筝集体课结合个别课教学的方法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三)高师音乐专业古筝集体课结合个别课教学方法

根据高师的课程安排情况下来看,我们可以连上两周的集体课,中间在穿插一周的个别课到学期的期末在设置一次小型的演奏会。集体课上,我们可以就学生的不同层次编排班级,让后按前面介绍的方法上好集体课,在集体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音乐理论课、音乐欣赏课、音乐实践课等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的上课方法,我在文章的前面已经有介绍,在此我就不多加说明。而个别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老师的示范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在每两周一次的个别课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上做出细心的分析和指导,这就克服了集体课上老师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缺憾,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技法技巧,这对学生演奏能力提升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师范性强,而且演奏能力强,它对于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培养“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人才做了前提性的准备。这对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名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学会理解多元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这将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浦风.古筝集体课教学探索[J].黄河之声中国最具魅力的艺术杂志,2010(02):41-42 [2]尹爱青.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G].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7

第三篇: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

我们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i、fa、sol、la、si七个音符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展示,彩条谱是把五线谱的五条线变成五种颜色。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十分喜欢彩色谱,通过有趣的游戏,轻而易举的认识了各个音符的名字及位置,解决了识谱难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识谱教学成为一年级学生的乐趣。我们将使用彩色谱的实验,并将逐渐推广。

②中高年级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尝试,对于中高级的识谱,是难度较大的曲谱,我们摒弃了以往先识谱、后唱歌的学习,大担地实验,对于识谱中跨度大的音符演唱,我们是这样尝试的:部分歌曲采用先识谱、后唱歌,而对于较难的歌则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通过实验,我们归纳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让学生分析歌谱、识谱、填词唱歌等过程,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歌曲的演唱更加准确,达到能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内涵的目的。

第二:先唱歌、后识谱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视同儿戏中解决歌谱中的难点,在学生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

不管是先识谱、后唱歌,还是先唱歌、后识谱,其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来完善他们的演唱水平,只是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不同而己。

通过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谱难度,提高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效率,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训。

③小组合作尝试创作的乐趣

从低年级的音乐教学起,我们就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展开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从小体验团结、合作的乐趣。

一、二年级的唱游课:通过歌舞表演来表现出歌曲,让学生边唱边发挥想象力,使学生的音乐思维通过歌曲尽量的展现。同时,我们引导喾一采取小组合作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歌曲创编动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了智力,并使学生体验了合作的乐趣。

中、高年级则通过节奏练习、节奏创作、自编旋律来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多数班级以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学生乐于接受,且提高很快,多数小组以音乐能力强的配以稍差一点的同学,这样搭配进行,使学生乐于参与。尤其是音乐兴趣差一点的同学,他们大多数乐于参与,且提高很快。

(二)、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国共产党同进步

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各教开组之间的合作,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只有优化教研组团体,才能优化团体中的每个个体——教师。

我们音乐组与美术组构建了特色小组。

(三)、与时俱进,弹奏音乐教育的新篇章

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鼓励与支持。

1、每次评选优课,每堂课教务主任都耐心指导,反复听评,提出好的见解,让我们精益求精。

2、在课件的制作方面,校领导给我们提供最优越的条件,筹备购置硬件,制作软件。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2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一、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视唱练耳是音乐课中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极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如果教师能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歌小调作为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而提高积极性。

二、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例如在学习小三和弦时可先复习大三和弦,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之间都是三度,根音与五音之同是纯五度)和不同的地方(大小三度位置的互换),学生极易理解。再如,在学习自然小调时,可先复习自然大调的歌曲和音阶,当学生唱自然小调音阶时就会发现与自然大调的关系,然后把两调的音阶进行板书对照,从中发现主音各异,半音位置移位有不同之处,用两调所谱写的歌曲情调也有所个同。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学生接受也不难。

三、结尾要精彩。

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也可以在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热热闹闹,使学生像听小说连播,观看连续剧那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

强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3

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很多与幼儿园的的教学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思想上也还未有着本质的提升,因此作为一名教授低年段的音乐老师在管理上要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式才能把学生融入课堂,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作为一年新教师,在开学的最近几天上课中我发现了我在管理方面存在了很多缺陷。

在第一节课中,我就领着学生来到音乐室,就同学们讲话,只是嘴上说了说,后来发现学生还是在讲话而自己上课学生也融入不进来,于是我又很严厉的说了说,这时学生似乎已经很听话了,讲话声音也没有了,我以为上课严厉点就会好然而后面的事也发生了。由于我的严厉,一位小朋友不敢举手说上厕所,下课排队的时候我发下他尿裤子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尿的,他说:上课的时候,我又问:为什么不举手说要上厕所呢,他没说话。随后我联系了班主任并说明了情况。回到自己座位上我就在想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是自己的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了呢。

于是我就这一问题结合了前辈老师的经验大概做出了以下几点。

1、低年段的小朋友不管生理还是心里都处于一个比较自我的阶段,还没有完全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因此在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上老师的管理要松弛有度,在面对学生讲话时首先应当冷静,先看看是不是自己教学上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吸引不了学生,积极的去改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更适合低年级。

2、学生还是讲话可以通过奖励政策,比如如果学生不讲话了就可以得到一些手工制作的小花或者把名字写在光荣榜上。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积极的投入课堂也会更加认证听课不再讲话。

3、在学生不讲话的时候,应当多积极的.与学生交流,低年纪的学生是生动的活泼的,不能课堂死气沉沉。可以邀请学生积极与自己一起唱歌,还可以通过一些男女生对唱,促进学生融入课堂的同时也能不讲话更好的管理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比较深的学问,需要我一步一步慢慢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4

第二单元的第一首歌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生日歌》,如何上好这一单元?该从何入手?

教学之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找准切入点。从表面看,这一单元是教唱有关生日方面的歌曲(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地域),其实,它包含了对祖国、对亲人赤诚的爱,很有教育意义。于是,我从即将到来的国庆说起,讲释祖国妈妈的生日的由来,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曲(教师现场唱),鼓励同学们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生日歌》,将我们对祖国妈妈的情感表达出来(着重在处理大家都会唱的歌曲,要求声音整齐、和谐,力度适中)。这一课时我还安排了欣赏和创造。从祖国妈妈延伸到我们自己的妈妈。请同学们谈谈妈妈对你的爱、关心、教育等,再说说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与心里话,气氛非常热烈,有些小事令我很受感动。我们师生一起安静的倾听女声独唱《生日》,一起感受歌声中浓浓的亲情。随即我布置学生按照书中的要求做一张心愿卡送给家人(考虑到有些学生父母的生日已过,而且我想让学生学习感恩,不仅仅对自己的父母,所以扩大了范围),自己设计,写上想对家人说的话,下节课一起评比。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5

六年级第一课《青春放歌》第一首演唱歌曲《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歌词非常简洁,歌曲为两段体结构,旋律以跳进和级进为主。对于学生来说,旋律演唱起来还有一定难度的。

小学音乐课教学不能过多地讲述乐理知识,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接触乐理知识的机会太少,并且程度参差不齐,从头教起会影响正常的书本内容上的教学。于是我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范唱轻声地跟唱,本课节奏上的重难点就在于附点音符,感受附点节奏的特点,并能够跟随律动用形体动作表现,起到一个提示作用。确实,一个小小的简单动作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唱好附点节奏。

对于弱起小节,学生往往都在跟进的时候不是快就是慢,所以我让学生仔细聆听伴奏,用无声进入的方式掌握弱起小节的进入。并不断示范,让学生记忆深刻。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的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这个主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并符合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由于歌曲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特别是两个声部间多使用三度、六度和声关系,更显得和谐、爽朗、充满朝气。

在歌曲中有两段的旋律较为相似,学生唱到这里的时候总是很不自觉地就唱成一样,或是自己发现了问题还不敢开口唱,我让学生先不慌着学唱、跟唱,而是先用心听,分辨不同的地方,然后再试着跟伴奏一点一点地学唱。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旋律及音符等,不仅培养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6

每次走进教室,都能感觉到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我也在想:怎么样才能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好,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也能够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 怎么样才能通过音乐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音乐课是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歌星影星,相反的却是孩子们对教育部门精心编排的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更不用说那些让学生们听起来枯燥乏味的欣赏曲了。我们的教材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地区的学校实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深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一、课堂音乐教学重点教什么

音乐课不单纯是唱歌课,但仅唱会歌曲的多,如何唱好歌曲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专学唱歌,长久以来,学生就会感受到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注意力集中到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里。

器乐课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

欣赏课并非文学课。有些老师的欣赏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要掌握好定位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而忽视了课堂突发,临时应变等。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

总之,现在的音乐课堂仍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7

课堂教学是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课程的基本途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是音乐课创新教学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学习惯于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师授生学的教学模式牢牢地禁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为此,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作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观念,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作为体验美感、情感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挥。

一、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同时也允许学生出错,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改变了以往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弹奏,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方式,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信心。例如:我在讲《时代国粹—京剧》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前面创编京剧亮相动作时,我在座位上欣赏指导,改变了长尊幼卑的传统思想,构建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我在讲《青春舞曲》这一课,根据歌曲的内容与同学们共同编舞蹈,一起跳,一起唱,一起为歌曲伴奏,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近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由重传授基础知识转变注重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改变以往音乐课堂重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识谱、教歌的教学模式。我用自己的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美传递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例如:我在讲《月光下的凤尾竹》一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生表演了傣族舞蹈。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认识及对傣族歌曲和舞蹈、的喜爱之情。

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协作者,组织学生进行积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通过音乐体验与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以及相关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转变传统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讲《月光下的凤尾竹》时,我先后播放了新疆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蒙古歌曲《蒙古人》、朝鲜歌曲《阿里郎》及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的跳》,让学生分别说出歌曲是那个民族的,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风格特点。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8

音乐教学更离不开情感,音乐教师要把情感艺术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可能枯燥无味学习变的生动、有趣起来,把抽象的音乐变的风家更加形象和具体。

作为音乐教师,情感应是最丰富的。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比如,在欣赏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单元《我的中国心》时,由于这个单元的歌曲是以歌颂祖国为主要题材的颂歌类型时,唱歌时候应注意歌曲深沉的情感。使学生深深感受到这类歌曲的'风格特点。

课堂上的范唱范奏是发挥音乐艺术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感最直接的手段。教师的范唱范奏是否有感染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是否感情丰富的人的歌声才是最动听的”,“只有用心来演奏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因此演示好范唱对于学生感悟歌曲非常有帮助。

此外,歌曲的练习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对歌曲的感悟和理解,唱对乐谱,感受节奏的变化等等,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加练习。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9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体育委员李圆上语文课时总是趴在课桌上,显得很懒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却不是特别明显,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学困生。留心观察之后我发现:还有好多的学生听讲时的状态也不是很好,回答问题很被动。批阅学生的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进入高二以来,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些课文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想到出现的这些情况。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为什么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0

在倡导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今天,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代替。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努力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音乐与生活、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当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乐意学习,并且会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节音乐课中,我们怎么才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孩子,让孩子在音乐课堂上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呢?

导课是音乐课堂中很重要的环节,作为一节课的开始,想要让孩子对这节课充满好奇和兴趣,导课的设计就至关重要。比如,我在教授《理发师》一课时,利用歌曲第一乐句的节奏进行节奏游戏,我发现这一乐句的节奏和火车行驶的声音很相似,所以我用这个节奏编创了简单的律动,让孩子先学会后,然后让学生首尾相接围成圆圈,模仿火车行驶。这样既让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这条节奏,还给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后面的引出课题和难点解决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比如,音乐课上经常会让学生说一说对歌曲的感受,感受这个词虽然很笼统,范围较广泛让学生有话去说,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词语就很抽象,孩子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就会用语言去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感受,我会问:“这首歌曲让你感觉快乐还是想哭?”“这首歌曲你觉得是高亢的还是平缓的'?”“你觉得歌曲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这首歌曲适合跳舞还是睡觉?”等等,这样就让感受具体化,也让学生知道:原来这就是对音乐的感受。不仅让学生准确感受音乐,还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由于一些现实条件,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甚至基本为零,家长的不重视,学生的无所谓,让我的音乐教学理想实现的很艰难。通过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感受到我的学生在音乐教学方面和其他地方的孩子在起点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很想把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慢慢掌握,以便达到自学的能力。一些技能和知识学生达不到,老师的引导也就形同虚设。所以,我在课堂上努力训练孩子们的音乐能力,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学生在音乐素养上得到提升,让他们受益终生。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1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能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2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3

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扎实的推进。新课程改革使音乐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展现,为音乐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直以来,农村初中的教学总是比城市教学慢半拍,音乐教学也是如此。音乐课是音乐老师展示独特风采的舞台之一,同一篇教案,由不同素质的教师执教,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从熟悉教材,到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教学语汇,到师生之间情感的默契配合,以及成功与否的教学效果,都体现了音乐教师的个人风格和自身素质。

对于农村的音乐课堂教学,笔者颇有体会。如何上好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真正的学到音乐知识。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怎样才能充分的利用起来?对此笔者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音乐课堂上组织教学做的并不好,也许一个学期的开始会进行组织教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觉得是不是烦琐?久而久之就会把组织教学给忽略掉。组织教学的不利,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大打折扣,本来是有生气、有活力、有情趣的课堂,成为沉闷、单调、乏味的课堂,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所以笔者决心改掉自己不进行组织教学的习惯,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应付,而是真正的为上好一节高质量的音乐课服务。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

1.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教师必须首先引起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重视。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义以及趣味性;要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联想,在上课时,特别是导入时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

2.导入的几种主要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茉莉花》一课时,可以拿一小盆茉莉花,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并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及时地抛出课题,引入新课。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功运用情境导入法,要视教学内容而论。

(2)谈话导入法。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比如,在上《百鸟朝凤》这一课时,便采用提问的方式:“世上的鸟类有千万种,你们都认识哪些鸟?”学生踊跃发言,然后,请同学们模仿鸟的叫声,引出课题。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适用的导入方法。

(3)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歌曲,从而为新授课服务。复习导入法一般运用得较少,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复习内容与新授内容要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运用。

音乐课堂的导入法多种多样,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1.教师的有意提问。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思品课等其它课程,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更为重要。

2.歌唱时的姿势。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良好的坐姿、站姿都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育。因此,音乐老师应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歌唱时的姿势要求。正确的姿势要求是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坐时头部端正、腰部挺直,肌肉放松成自然状态。试想,一个哈着腰、东倒西歪、随随便便的学生能唱好歌吗?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学生养成不好的唱歌习惯,在以后的歌唱教学中很难纠正。所以,在课堂上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体验音乐之美。

3.歌曲中的节奏。在初中的音乐唱歌课中所学唱的歌曲节奏上或多或少都有难点,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严格要求,比如《歌唱祖国》B部分的第二段“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其中第二个“我”是在弱拍上,和“平”这个字组成一小节。而学生往往会把“我”放在重拍,这样就容易出现错误,还有《小鸟,小鸟》中的休止符,也是应该注意的。所以,应教给学生基本的节奏型,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如果死记硬背,会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

教育要面向全体,只有调动起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这堂课才是真正成功了。音乐课更应如此。在着重审美教育的今天,我们离不开美的感情,美的形象,美的氛围和美的意境,让我们为培养新世纪的热爱美、创造美、传播美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吧!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4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一边是歌厅、音乐会、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再加上领导的管理水平与意识,家长们的“务实”,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偏见,还有新闻媒体的导向,足以能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可有可无、被人遗忘的角落。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5

20xx年6月11日,呼和浩特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业务培训暨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在赛罕区大学路小学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主办,目的是希望通过专家细致而深刻地讲解,给更多的一线教师带来启发与思考,指明课堂教学方向,帮助更多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事业上成长。来自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音乐教研员及全市300多位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启动仪式特邀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吴斌教授做了题为“20xx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的专题讲座,吴斌教授倾情讲授,对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就此次专题讲座重点内容,笔者将分享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分享之一:把握课程标准,应抓住音乐内核,妥善处理音乐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就内蒙古地区众多教师参与的在深圳举办的“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活动,吴斌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评课过程中,一线教师与专家给定分数差异非常大?”面对这样一个具体而又指向明确的问题,在场的教师还是比较茫然。吴斌教授却通过几个信手掂来的案例对音乐课堂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评价标准给予了很明确的解析。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一定要是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的音效、作品、音响、素材的质量、演唱者、演奏者、指挥、演奏乐团、舞团等等,挖掘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要素。

感悟之一: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发现本地区优势,推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基础教育发展。

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各个区都选出了较高水平的展示课,综观这些展示课,笔者发现,教师普遍存在音乐文化知识与能力相对欠缺,教育理论素养相对不足,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教学技能亟待提高,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个人演唱、演奏等技能的提高,过于强调音乐背景知识等问题,结果导致课堂中对音乐本身的体现时间不足,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浮于表面,不够深刻。由于教师对当今国内外的音乐教学现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课堂教学的音乐表现力不足,不能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特点和魅力。个别教师虽然对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有些许了解,但不能更好地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当然,这样的状况不仅仅存在于内蒙古地区,也是其他地区的普遍现状,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育教学理念及我国的评价制度有直接关系。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借鉴国外音乐教学的先进经验,构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完整体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的使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弘扬、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也要更好的借鉴发达地区的教学经验,推动本地区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

分享之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内容是音乐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保证

在讲座中,吴斌教授很明确地提出了内容丰富是评优课的标准。音乐内容丰富、表现力强也是世界音乐教育的大趋势。通过例证和比较,他分析了香港教师、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在40分钟内完成的教学内容。

感悟之二:抓住音乐本质,丰富教学内容,让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美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内容可以融入很多蒙古族音乐。学生从一次又一次的音乐听辨、感受、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成长了什么,这才是教学的关键。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学生来说,随处都可以听到各种蒙古族长调、短调、爬山调、漫瀚调等等,甚至生活中可以参加各种蒙古族婚礼,听到几十人的马头琴齐奏及蒙古族各种庆典仪式,在弘扬、传承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同时,音乐与人生,分享与交流必将是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重要的部分都将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痕迹并产生思想,引发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也是内蒙古音乐教育的地区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发挥,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由内而外的个人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每一位教师更勇敢、更努力地前进,既要突出我们民族的优势,又要与发达地区接轨。当教师能充分驾驭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点、表现力十足的课堂时,也就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课,也将会走向全国优质课观摩活动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能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而最大受益者就是孩子们和社会。吴斌教授對少数民族地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成长速度。

分享之三:完善学生音乐素养监测机制,规范音乐课堂教学行为

吴斌教授指出,听与模仿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方式,只有音乐才能百听不厌,越熟悉越有感情,音乐最不怕的是重复,音乐重复90次会终身不忘,而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最怕的则是重复。感受到高质量的音乐将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之源,教师高质量的范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之一,也是教学的关键。唱歌课记住旋律和音响是重点,听音乐也是学文化,所以,音乐一定是以整体的方式学习。唱歌教学的关键就是范唱、模仿,整体、重复。音乐一定是听力理解,同时教师应在每节课上都给个体提供认知、体验、表演的机会,这也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重点体现的。

感悟之三:重视音乐元素,让学生在律动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内心世界

以整体方式学习音乐时,不可忽略的便是所有的音乐元素。音乐元素就是指组成音乐的每个部分。如果教师对这些元素不够熟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只感受了其中一两个,忽视了其他,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没有哪一位音乐教师,不运用大部分的音乐元素,就会成为一位优质课的教师。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音乐的动感,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开始时,一定是要找到律动,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律动,使自身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在音乐的反复中,寻找音乐中更多的内涵。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设计学生一起演奏乐器部分,那也一定要培养学生演奏之前就要有动感,这个动感包括学生形成内心听觉的稳定性。如果使用奥尔夫教学法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稳定性,就是节奏基石,通过一个固定音型,将音乐不断发展。律动在常态课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以至于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上了好多年的音乐课,大多数学生没形成稳定的内心听觉,往往在演唱、演奏过程中,越来越快,速度不一,更没有合作精神,也听辨不出音乐的规律。

在音乐教学中还要重视休止符的价值。课堂上,学生可能不会问遇到这样的休止符该怎么做,但一定要使他们清晰,顺其自然地感受音乐,即使休止,那也是音乐的组成部分,是表达思想的无穷力量。

音乐的表现力离不开音乐元素,音乐元素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音乐元素,发展学生敏锐的听辨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也是音乐文化的载体。

聆听大师讲解,感受成长喜悦!提高自身素养、遵循教育规律,回归音乐本质,提高民族地区音乐基础教育水平,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

音乐教学更离不开情感,音乐教师要把情感艺术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可能枯燥无味学习变的生动、有趣起来,把抽象的音乐变的风家更加形象和具体。

作为音乐教师,情感应是最丰富的。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比如,在欣赏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单元《我的中国心》时,由于这个单元的歌曲是以歌颂祖国为主要题材的颂歌类型时,唱歌时候应注意歌曲深沉的情感。使学生深深感受到这类歌曲的风格特点。

课堂上的范唱范奏是发挥音乐艺术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感最直接的手段。教师的范唱范奏是否有感染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是否感情丰富的人的歌声才是最动听的”,“只有用心来演奏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因此演示好范唱对于学生感悟歌曲非常有帮助。

此外,歌曲的练习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对歌曲的感悟和理解,唱对乐谱,感受节奏的变化等等,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加练习。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2

教研方法:课例分析

教研目的:

1、加强理论学习,正确认识《新教学大纲》中“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的意义。

2、提高音乐教师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3、更新教师观念,让音乐课堂教学达到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教研做法:

确立本阶段研究课题:如何使音乐课堂充满趣味性

老师为了针对这一课题而准备的一堂研讨课《贝多芬与欢乐颂》。这堂研讨课,体现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大胆转变,令整个课堂充满了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整个教学活动更是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具体剖析反思课例,有几点可取的地方。

一、能根据需要,大胆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课《反复记号、连线、连音线》。它原来的编写意图是:

1、重点学习反复记号与连音线,与歌曲的学习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2、介绍音乐家贝多芬,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简单介绍他的作品《欢乐颂》。在这,教材的目的有些偏重于对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把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以及音乐家的了解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为了改变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法,老师大胆地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做了调整,把重心放在对音乐家的认识和对其音乐作品的感受和学习上,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则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认识音乐家贝多芬。

1、方法:“听音乐(《欢乐颂》——由老师弹奏)传递盒子(该盒子里藏着关于贝多芬的若干条信息),当音乐停下来时(每两个乐句停一次),盒子传到谁手里,就由谁来把盒子里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如此反复数次),。接着,老师再把这些信息分别展示在黑板上。”整个过程,不仅令学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还享受到了音乐游戏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对音乐知识的了解、记忆的深刻度大大超乎平时填鸭式教育法的效果。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效。

在教授乐理知识重复记号与连音线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这两个符号拟人化,再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有趣、形象的画面以及生动地对白顿时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结果,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就能很快地把这抽象且枯燥的乐理知识牢牢掌握。

3、寓情于教

在演唱方面: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姿势正确,能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能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有表情地演唱。

谁都知道,歌唱是一种情感表白的艺术。那么,如何才能使孩子们的歌声充满感情呢?这里,教师以《欢乐颂》的歌词内涵为突破口,让学生明白贝多芬是热爱和平的人,他希望人民团结起来,驱除黑暗,保卫和平。然后问:“那你们的愿望是怎样的?是不是也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团结成兄弟?”回答十分肯定。接着又问:“你能不能把这种愿望在歌曲演唱中表现出来?”学生兴致高涨,于是,开始认真地、充满感情地演唱起来。教师的这种先让学生“晓之以理”,再让学生“动之以情”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演唱技能的提高,还突出了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的关系,充分发挥了“音乐主要是表现情感世界”这一重要的美学特征。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善良等精神品质和高尚的情操。这种通过音乐审美活动,引领学生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在音乐世界中感受并体验人类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教学方式将有效地推动音乐教学目的的最终实现。

4、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实践

这个环节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教师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步骤是:邀请部分学生出来表演→谈谈舞蹈意图(师:“你们的舞蹈想表现什么?”生:“……团结”)→创编舞蹈动作(师:“‘团结’除了用这个动作来表现之外,还能用别的什么动作来表现?”)→自由表演(自由组合,五六人为一小组,表演时,要求把歌曲的内容体现出来,最后的造型一定要有意义。)→老师点评。——这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没干涉,也没有太多指导,只作为一名忠实的观众或偶尔当当客串主持静赏孩子们的表演。……在如此开放、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里,学生的创作天份得到了充分发挥。

5、秘密武器

一台小小的数码相机为趣味浓浓的课堂,划下了完满的句号。学生作为创作的主体,却欣赏不到自己的创作成果,多少让人感到意犹未尽,但是,当老师利用数码相机播放出早已悄悄摄下的学生的创作、表演过程的镜头时,孩子们的表演欲得到了满足,情绪更加高涨。这种教学手段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同时,还促进了今后课堂上的即兴创作表演活动的发展,使学生越来越喜欢音乐创作实践活动,越来越投入地参与音乐知识的学习,越来越乐于上音乐课。

教研总结:

这是一堂普通的音乐综合课,却又是值得探讨的一节课。尽管它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就以上几点来说,它又有值得提倡的地方。——是什么让教师和学生得以同乐?是什么让原本郁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其实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教师不再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再强调学生一定要听老师的。只是创造一个欢乐、有趣、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学习音乐,掌握音乐,喜爱音乐。这堂课真正体现了“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这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如何使音乐课堂充满趣味性。”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3

我们会发现: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然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誉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好“创新”教育的环境。

一、“四个开放”,全面营造创新的课堂气氛

1、放开视野,提供观察的机会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社会生活,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联系实际活动,从生活中汲取——模仿——表演,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如让学生回家寻找观察母鸡下蛋的叫声,然后在课堂上开展关于母鸡下蛋时叫声的讨论模仿,在学生情趣盎然之际切入学习切分节奏|咯哒|咯哒|,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XX的切分节奏。

观察插图,小学音乐教材中编配了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把这些插图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插图帮助理解歌曲内容,通过观察插图了解各类乐器的形状及演奏姿势,通过观察插图帮助掌握集体舞动作要领,通过观察插图放飞想象等等。

观察荧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特殊的窗口,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起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音乐的美。

2、放开说话,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讨论”“说话”“争吵”的机会,让人人都说起来,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

说感受,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要学生说的感受分成两种:一种是初听后的感受。如欣赏某歌曲时,不告诉乐曲的题目要学生初听,结束后把感受说给大家听,学生会说:“这首歌好像在哪里听到过。”有的马上接下去说“在电视里听过”等,都急着把自己的直觉说给大家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一种是再听后的感受。对同一个曲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首乐曲每次欣赏都会有新的发现,听得越多它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透彻。如教师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内容后进行再听,这时学生说的比初听后的感受要更进一层了,将两部分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不需要老师生硬的说教,因为这些就是学生心灵深处创造性审美的体验,结合了生活创造性的理解乐曲,我觉得学生的这种感受就是创造力。

说标题,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结合欣赏教学,让学生就所欣赏的作品标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说说想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深刻起来,才能受到感情的熏陶。如欣赏中,在告诉学生标题后,让学生就展开想象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大家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像这样有目的、有选择的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说见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通过讨论的方法然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老师提供给学生一段音乐片段,在学生不知道的前提下,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你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描述。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端性。

3、放开思考,提供探究的机会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比老师直观教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在模糊点思考探究,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为乐曲添标题就是抓住了音乐的这一特性。如欣赏乐曲时,引导发现问题:这首乐曲我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我可以自己给它起个名字吗?在老师给予肯定之后,于是就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名字。

在动情点上思考探究,“动情点”通常是指晚会中,导演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让观众动心、动情、心理深处产生共鸣之处。而歌曲中的动情点则是指歌曲中的关键乐句和高潮处。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抓“动情点”,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产生共鸣,迸发出情感的火花。如让学生正确分析、把握、理解歌曲的节拍、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在关键乐句和音乐高潮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和碰撞,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疑难点上思考研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

4、放开实践,提供创作的机会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作”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

结合表演创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中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地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结合歌曲创作,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自信。

结合节奏创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从游戏入手,让他们喜欢节奏,学生有了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节奏的创作。如采用师击生答的方法进行节奏创作练习,可按重复句作答,稍作变化作答,自由式作答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除此之外,学生的节奏创作还可以采用为歌词编配节奏,根据节奏编配旋律等方式来进行。

结合绘画创作,音乐和绘画有较多的共性,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的变化都可以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音乐是抽象的,而具象的线条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如在欣赏轻缓的乐曲和活泼的乐曲后,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变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很直观的感受到了乐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速度等特点对表达音乐的形象和情绪的作用。

二、“三个尊重”,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1、尊重学生的“怪异”

求异、偏激、怪才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和兆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敢于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如在高年级的欣赏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的想象,为乐曲加题目。一次听课,欣赏乐曲《刀马舞》后有一位学生竟为其取名叫《锯木舞》,这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学生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表示不赞成。这时,老师却及时表扬了他:“你的想象力真独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同时对大家说:“欣赏任何一首乐曲,你的思维都是自由的,只要说得有理由。”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潜能。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胡”言“乱”语,就是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表现。相反,教师如果再发现学生的观点、行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马上将其当作怪异者的话,那么,学生的创造热情将受到挫伤,最后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

2、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又多为的延伸性,它既可以顺应老师的意志,按教师的思路前行,也可以逆教师的思路,另辟途径,思考问题和创造结果的角度一定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教师应“导而勿牵”让学生发挥,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允许学生出错。例如提问:假如用某种色彩来形容小号的音色特点,最恰当的是那一种?为什么?有部分学生认为用红色来形容小号比较合适,因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而有一部分学生却认为用黄色形容小号的辉煌嘹亮是最恰当不过了。两种说法,孰是孰非,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

3、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是学生获得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言辞,特别是当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活动时,更应用“你真有创造力”“你回答得真独特”等言语随时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欲望,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不论学生的天赋和潜质如何,都要给予适当的,必要的肯定。

三、“一明确、四吸引”,教师自身做好创新

1、要明确开放学习的任务

教师营造愉快且充满感情的学习气氛。在传统教学中,常因教学资源不能充分运用,尤其是教学过程严肃化及老师单项信息的传递,因而使学生学习成效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宜以尊重鼓励以及多元化信息传递的方式,来营造愉快而又有感情的学习气氛。教师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自发性的探究与自我调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操作、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与环境中的物体、事件和人之间的互动,并慢慢掌握自己的知识。

2、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吸引教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形成“信任”的吸引;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形成“知识”的吸引;在展示新型教师形象的过程中要形成“气质”的吸引;在创设教学活动情境的过程中要形成“语言”的吸引。

四、好的音乐评价方式在营造创新教育环节中不容忽视

任何评价都不是随意的,音乐教学的评价也不例外。我们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们能唱出怎样的音,能打怎样的节奏,却忽略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的艺术,其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上,我们常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我们却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和乐趣。因此我们必须去探索新的评价方式。

第一,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间接动机为主,他们更多地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不妨采用多种物质刺激的手段。给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评价,如奖励或走到他们身边给她一个微笑或全班学生用节奏表扬等评价手段。而中高年级学生则更倾向于主动学习,他们则需要精神评价,特别是语言的评价以及教师态度的评价。或时给予他们赞赏的点头,信任的目光。

第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音乐评价不仅形式和内容上要改革,评价方法也要大胆革新,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教师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拿手的项目进行表演,先有学生自我评分,再让大家评审,最后老师评审。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的评委,因此,采用这种考评方式可使学生能全神贯注的欣赏别人的表演,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并给每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常为了给一个同学正确的评价而进行激烈的争辩,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聆听,而且在欢乐气氛中,每位学生都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4

课程选择在朋友所在的艺术小学,我对艺术小学的学生并不了解。但是即兴编创这样的课程必须要有良好的乐理知识做基础,尤其这节课我的设计要改变整首歌曲的曲风,把四二拍的幽默、诙谐改编为三拍子的舞动、韵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12号去艺术小学跟学生见了一面。没想到学生的反响还不错,非常喜欢这首歌。虽然接触的时间较短,但学生已经掌握了《数瓜》这首歌曲的演唱,而且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唱会了谱子,基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对这节课充满了信心。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

1、课堂上的师生气氛调动非常重要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上这节课,老师必须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才能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激情去带动学生。这样一节激情四射的课堂学生不投入都难。

2、课堂上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这节课上课前我有各种担心,担心学生会不会听懂,能不能理解,会不会创编,创编的结果好不好等等,诸多问题。但是当学生开始创编的时候,学生创编的很多东西都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因为老师会有“固式思维”,懂得东西太多,所以思维会受到限制。但是学生不一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想法也很多。其中四四班有位同学创作的东西我都震惊了,太棒了!他们的节奏改变很多样,而且歌曲很有动感,这些都是源自于学生的灵感,正是体现了“即兴创作”的含义。

3、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固然精彩,但老师的“生成”更是锦上添花,课堂上的合唱部分,在试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部分,因为时间问题,这部分讲不到。本来在课前我也没有准备讲这个部分,可是看到同学们的热情,我居然把这个部分讲出来了。一些精彩的“生成”到现在也难以忘记。如“我刚从安阳的瓜地里出来,拎着两个西瓜,穿越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这样的精彩片段在课下备课,是不可能有这种效果的。课堂上的生成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我需要努力改进:

1、课堂上语速过快,毕竟有点紧张,上课显得很慌张。

2、课堂评价语言过于简单,不够具体,都用“你真棒”来评价学生,太过笼统。

3、课堂上的衔接语言不够简练,太罗嗦,学生把握不了重点。

通过这节课,我成长了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以后的每节课我都会踏踏实实备课,认认真真上课,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上好每节课。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5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授课前先讲一个有关歌曲内容的故事,然后自然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再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歌曲上来,如教小歌舞剧《小放牛》这课时,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说故事。然后问:大家还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吗?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小放牛”的故事(揭示课题)

在音乐课堂上,教材中有很多曲子或歌曲都是有情节的,我们还能运用丰富的联想,续编音乐故事,创造情节,发展思维。如《龟兔赛跑》。在学完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当作曲家、作词家、创编后传,还可以来表演自己编的故事。孩子们的兴致自然被教师激发出出来了。

我在教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时,首先把这首歌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形象直观中得到美的感受。我问:什么东西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千万只小眼睛,挂在天空会放光明。“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孩子们靠自己的生活感受,很快就会齐声回答出来“星星”。我肯定这一回答后,接着就说,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美国儿歌《闪烁的小星》。当唱起这首歌时,孩子们的头脑里就有一个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形象在活动。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很快就学会了歌词。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6

《对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小调。通过让学生学习歌曲《对花》,学习手绢舞,从中了解华北民间音乐的地域风格色彩,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理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来演唱歌曲《对花》。本课的两个音乐知识(对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学习我放在唱歌的教学中,一方面,我要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活动中去进行对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两个知识点与对花调的风格形式紧密相关,如:曲调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现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装饰,演唱是要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风格,就必须唱好上滑音。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运用手绢舞这种形式表现歌曲《对花》。引导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创编歌词、进行表演。所以在介绍手绢舞时把舞蹈的要求讲的清楚,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在创编歌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一年四季花开的自然生长规律,了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张冠李戴。在示范是还可以提到“反对花”即由冬季对起倒摊到春季。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式想问题。

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学做为重点,从舞蹈导入歌曲时我启发学生说说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现愉快的心情,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而导入表演唱和对唱,层层深入,引入歌曲《对花》。在这个环节的把握上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的巧妙设计在上滑音演唱时教师让学生发现乐谱上的记号,从而讲解上滑音,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演唱加深学生对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动活泼表现出来。

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感觉自己对本课的一些设计听、唱、跳、创编等环节中都与以往设计类似,所以在唱歌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了分句对唱的方法。在设计本课的导入时,我也绞尽脑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游戏法,情景导入法、师生表演法、等等,最后我采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手绢,让常见的手绢花出示起来比较新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基本动作、学习歌曲、创编歌词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课学习河北民歌,让学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间舞蹈,弘扬了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体现新课标“弘扬了民族音乐”的新理念。同时,在教学中我还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还不够,情绪不够,没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不能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太平稳。在语言组织表达上要更亲切更有趣,示范时要表情更丰富,表演时要更夸张到位,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绪很好的表现出来。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7

《放牛歌》是一首短小的创作歌曲,歌曲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生动而有趣的描绘了小牧童吹着笛子,骑着牛儿兴致勃勃的把家回的有趣情景。歌曲短小但有一个特点,就是作曲家采用了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间奏),使歌曲听起来很丰满,很有趣,而且减小了歌曲的难度。

整个教学我运用了“参与体验――情感升华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的,课的一开始“激情引趣”,老师播放了一首捷克斯洛伐克的歌曲《牧童》,老师引领学生用串铃运用简单的几种伴奏型为之伴奏,并让学生感受到节奏型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轻快活泼,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注意伴奏的方式和节奏型的变化,为歌曲伴奏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拉近师生距离。紧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再次放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启发学生“你都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经过教师的简单小结使学生了解了牧童的生活和放牧时的心情,为学唱歌曲《放牛歌》做情感铺垫,接下来的“体验理解”环节还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从猜小牧童的“宝贝”(笛子)模仿小牧童吹笛子的动作,到学吹笛子的有节奏的嘀嘀声XXXXXX,到有节奏的模仿小黄牛的叫声X-,我都是在让学生从间奏入手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会听音乐,能听出哪是间奏;二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熟悉歌曲;三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道笛声和小黄牛的叫声表示的节奏是什么,对两个声部的节奏训练进行一次渗透和尝试。实际教学证明,这个环节设计得比较好,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熟悉并掌握了所要掌握的节奏,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让我感受到了,二声部的渗透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真的是必要的而且是学生能接受的。歌词教学这一环节,我以游戏的方式,把歌词做成颜色鲜艳形象的四幅小歌片,分到四个组,并把这四个组分别命名为“笛儿组”“云儿组”“牛儿组”和“太阳组”,放音乐让学生当听到自己组歌词的时候就快速的举起小手,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音乐,培养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和锻炼学生的听辨能力及反应能力。歌曲的拓展部分的“创造表现”,我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唱出歌曲强弱的变化和进行良好的情感表达,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配间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使课堂完整而充实,内容丰富而不浮燥。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学生以听觉为主,从听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整个歌曲教学是在学生的玩乐中,在我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的。我认为整体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堂气氛活跃,注重了学生兴趣、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审美为核心,课堂中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同时双基落实也比较好,音乐知识的教学融入游戏与情境中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节课往往想法都是好的,初衷都是为了学生,教师都想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巧妙、最新颖、最有趣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寓教于乐,既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又考虑到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总有些遗憾,象这节课,我感觉我有几点做得不是很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一是在歌词教学时有一幅歌片做得稍大了,学生小拿不住,这样就多多少少的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学生在记词方面还不太快,记得不牢,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在引导的方式上欠缺,这是今后值得注意的地方。其次,在课堂调控上尽管

我运用了多种“组织教学”的方法,孩子们还是异常活跃,有时“压”不下来,我在思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调控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三是在声音上我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使孩子们在兴奋的状态下也做到声音甜美,恰到好处的表现歌曲的情感。

一节好课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去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改正不足,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用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我想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一节亮丽而难忘的课堂会展现在同行们的面前,让我们自信的去探索去研究,完善自我,完善我们的课堂,新课程的春天会莺歌燕舞,百花齐放。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8

每次走进教室,都能感觉到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我也在想:怎么样才能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好,让学生们在学习文化课之外能够用音乐来熏陶他们的心灵乐园?怎么样才能通过音乐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横飞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音乐课是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他们热衷于音乐课本上的歌曲演唱,但是他们又对教材中的歌曲所包含的背景故事却毫不知情,为了让学生不仅会唱歌,还要清楚唱的是什么?怎样唱?为什么要这样唱?怎样唱的更好?这就需要在针对于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和层次感,循序渐进,深层次的进行探讨和反思。

一、音乐课堂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音乐课不单纯是唱歌课,也是通过学习歌曲演唱来了解音乐知识和拓展艺术视野的途径。以前课堂上所谓的“唱歌”,就是老师教会学生唱会旋律就可以了,也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状态,以及对歌曲的感情处理等,比如有的歌曲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像一些抗战时期创作的歌曲,比如:《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等,现在的孩子们包括我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显然对歌曲的感情就很难掌握了,那么学起歌来的兴趣自然就没有那么高涨了,所以就要求在教授这类题材的歌曲时,应该对歌曲的时代背景做详细的介绍,立体的让学生真正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教师以正确的歌唱方法来引导学生来演唱,这样本来单调的音乐课堂就会丰富起来。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我本人总结起来就是:兴趣的培养,对歌曲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的培养。当然,树立良好的歌唱自信心,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大家都知道自信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自信心,那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而自信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更为重要,那要怎样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就是需要师

生双方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找出学生歌唱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的时候要切忌挖苦嘲讽,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及时留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保持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什么?

在音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导入尤为重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就是看一个教师对本堂课的掌控力和准备工作是否完备。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氛围之中,音乐课堂既是生动活泼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有着特殊教育意义的,所以,课堂的导入,精、准、到位,意义重大,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当之无愧的重点。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当中,只要我们摒弃长期形成的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音乐课堂的教学审美功能一定会得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也一定能得到共同发展。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歌曲,感受、听唱歌曲,并使学生能根据歌曲特点,灵活的创作。纵观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活动注意学习的感悟、体验,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突破达到教学目标。在导课中,请学生跳三拍子的基本舞步和教师的范唱,是让学生对歌曲的提前感受,紧接着让学生打三拍子的指挥拍,自由表现三拍子和跳华尔兹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歌曲的内容上。同时,使学生在不止不觉中学习了歌曲,也不会感觉枯燥。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这首歌曲教师没有教唱旋律,但在导课和教师的范唱以及表现歌曲三拍子节奏、相互问答式的歌曲的哼唱中,都在逐层深入的深化歌曲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律动中有意识的有目的学习了歌曲。

3、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如在导课中,我先让学生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和跳三拍子基本舞步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体现了音乐课的特点。紧接着放《春来了》歌曲导课,将学生带入到》“春天”这个特殊的情景,启发学生说春天到了,引起周围变化的愿望。最后,请学生用贴春天图画、朗诵

春天诗歌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将美术、语文学科的相关的内容和音乐课内容融合了起来。

4、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体验教学。在创作中,给学生了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通过用歌曲旋律,创作夏、秋、冬之歌,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歌曲的旋律,(本节课通过学生跳、教师范唱,反复听、学生唱和创作时听歌曲伴奏,学生共听了歌曲不止八次),而且,也让学生在创作过趁中,锻炼了自己交流沟通、合作和观察的能力,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5、多媒体的使用也受到了恰当的效果,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考虑到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体验成功的感觉。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0

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很多与幼儿园的的教学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思想上也还未有着本质的提升,因此作为一名教授低年段的音乐老师在管理上要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式才能把学生融入课堂,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作为一年新教师,在开学的最近几天上课中我发现了我在管理方面存在了很多缺陷。

在第一节课中,我就领着学生来到音乐室,就同学们讲话,只是嘴上说了说,后来发现学生还是在讲话而自己上课学生也融入不进来,于是我又很严厉的说了说,这时学生似乎已经很听话了,讲话声音也没有了,我以为上课严厉点就会好然而后面的事也发生了。由于我的严厉,一位小朋友不敢举手说上厕所,下课排队的时候我发下他尿裤子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尿的,他说:上课的时候,我又问:为什么不举手说要上厕所呢,他没说话。随后我联系了班主任并说明了情况。回到自己座位上我就在想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是自己的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了呢。

于是我就这一问题结合了前辈老师的经验大概做出了以下几点。

1、低年段的小朋友不管生理还是心里都处于一个比较自我的阶段,还没有完全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因此在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上老师的管理要松弛有度,在面对学生讲话时首先应当冷静,先看看是不是自己教学上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吸引不了学生,积极的去改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更适合低年级。

2、学生还是讲话可以通过奖励政策,比如如果学生不讲话了就可以得到一些手工制作的小花或者把名字写在光荣榜上。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积极的投入课堂也会更加认证听课不再讲话。

3、在学生不讲话的时候,应当多积极的与学生交流,低年纪的学生是生动的活泼的,不能课堂死气沉沉。可以邀请学生积极与自己一起唱歌,还可以通过一些男女生对唱,促进学生融入课堂的同时也能不讲话更好的管理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比较深的学问,需要我一步一步慢慢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1

新学期一开始,学校里每个老师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制定教研组计划、带队计划、教学计划、教案、课件制作等等,我们合唱团更是抓紧时间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教育局领导的常规督导组第二周就来我校进行了教学工作检查。

我们音乐组杨舟老师第一节课,上了二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绿色祖国》之《小树快长高》;在大课间时间,专家们检查了我校合唱团的训练节目;第三节课时间,我上的是一年级教材第三单元:《农场的早晨》之《母鸡叫咯咯》。在总结会上,专家的评价是学生常规训练很好,教学准备充分,课件制作合理有效,课堂调控能力不错,学生音乐素质较好,整体反映出老师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活动开展有序。同时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课堂上的训练还可以多增加一些内容。

不久,雨花区教研室又组织音乐老师听了《奥尔夫教学法》的讲座。讲座的老师说明,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全人格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宗旨,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喜爱,更深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自80年代初,这种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被介绍到我国,由中央音乐学院承教发展,迅速传播开来,对我国音乐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听力训练;节奏训练(打击乐器奏法及应用);律动训练(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语言学习(作为音乐语言教学训练及应用);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奥尔夫器乐的练习(节奏、音条乐器、竖笛、键盘训练)。

听完这次讲座,对我触动很深,由此结合讲座的内容,我认真地对低年级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有效地训练,既能增加学习时间和内容,又能让孩子们喜爱呢?奥尔夫的教学法给予我很多启示呀。

我们教师都知道,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那优美的旋律,羡慕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融合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游戏等之中,学会“听”音乐,听多了,自然就有了音高的概念,再学习简谱,就很容易上手。同时还可以利用创编旋律的方法来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在听《奥尔夫教学法》课例展示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卡尔·奥尔夫强调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他还发明了一套“元素性”奥尔夫乐器,同时利用人体各部位可以发出的声音来参与演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沉沁在一种游戏般的快乐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我的音乐教学生涯已有27年,现在的我对奥尔夫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它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孩子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音乐教学采用奥尔夫教学法是十分适用的。坚持此种音乐教学方法,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2

现在,尤其在高段,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像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的报出一长串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很多原因,讲出一大堆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是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凭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少,尤其是音乐欣赏课,老师讲得多,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非讲个清楚不可,那么留给学生的聆听、思考、参悟、情感体验就少的可怜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的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音乐课即我们小时候所说的唱歌课,但仅仅会唱的歌曲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得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的后半部分的唱歌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有滋有味,何来有情有感!那么音乐课里的歌曲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自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

虽然现在在轰轰烈烈的搞课改,但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眼里这是从低段起步的,和高段还没有完全的接轨,因此高段的课堂任就是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当然有时也会用一些新的手段。

如此的对比、反差,再加上家长们的“务实”,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高段的音乐课堂,寻找行之有效的办法途径来驳回学生的“爱乐之心”。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3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一、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视唱练耳是音乐课中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极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如果教师能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歌小调作为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而提高积极性。

二、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例如在学习小三和弦时可先复习大三和弦,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之间都是三度,根音与五音之同是纯五度)和不同的地方(大小三度位置的互换),学生极易理解。再如,在学习自然小调时,可先复习自然大调的歌曲和音阶,当学生唱自然小调音阶时就会发现与自然大调的关系,然后把两调的音阶进行板书对照,从中发现主音各异,半音位置移位有不同之处,用两调所谱写的歌曲情调也有所个同。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学生接受也不难。

三、结尾要精彩。

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也可以在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热热闹闹,使学生像听小说连播,观看连续剧那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

强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4

《小事情》这是一首美国童谣,三四拍,结构单纯,和声规整,由两个乐句构成,流畅起伏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给人纯洁、宁静的美感。

教材中的第二句反复一次并且加入了二声部,运用了合唱的形式,很好的表达了歌词的意境,使人产生“汇合”、“宏大”的感觉。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知道并且抓住三四拍的韵律感。并且唱准歌曲连音线部分的演唱。六拍的时值要唱准划准。在演唱的同时要注意强弱的演唱律动感。

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学习了两种演唱形式,让他们自己去发觉哪种演唱形式更贴近“小水滴汇聚成大海洋”这句歌词。三部轮唱与合唱他们更喜欢轮唱这种演唱形式,一节课在他们的歌声中较完美的结束。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5

在倡导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今天,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代替。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努力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音乐与生活、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当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乐意学习,并且会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节音乐课中,我们怎么才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孩子,让孩子在音乐课堂上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呢?

导课是音乐课堂中很重要的环节,作为一节课的开始,想要让孩子对这节课充满好奇和兴趣,导课的设计就至关重要。比如,我在教授《理发师》一课时,利用歌曲第一乐句的节奏进行节奏游戏,我发现这一乐句的节奏和火车行驶的声音很相似,所以我用这个节奏编创了简单的律动,让孩子先学会后,然后让学生首尾相接围成圆圈,模仿火车行驶。这样既让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这条节奏,还给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后面的引出课题和难点解决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比如,音乐课上经常会让学生说一说对歌曲的感受,感受这个词虽然很笼统,范围较广泛让学生有话去说,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词语就很抽象,孩子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就会用语言去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感受,我会问:“这首歌曲让你感觉快乐还是想哭?”“这首歌曲你觉得是高亢的还是平缓的?”“你觉得歌曲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这首歌曲适合跳舞还是睡觉?”等等,这样就让感受具体化,也让学生知道:原来这就是对音乐的感受。不仅让学生准确感受音乐,还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由于一些现实条件,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甚至基本为零,家长的不重视,学生的无所谓,让我的音乐教学理想实现的很艰难。通过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感受到我的学生在音乐教学方面和其他地方的孩子在起点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很想把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慢慢掌握,以便达到自学的能力。一些技能和知识学生达不到,老师的引导也就形同虚设。所以,我在课堂上努力训练孩子们的音乐能力,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学生在音乐素养上得到提升,让他们受益终生。

第五篇: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

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一边是歌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再加上领导的管理水平与意识,家长们的“务实”,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偏见,还有新闻媒体的导向,足以能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可有可无、被人遗忘的角落。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2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就应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我的教学潜力呢?

一、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一样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能够先给自我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个性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我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一样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能够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带给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能够透过语言也能够透过文字,能够自我反思也能够透过交流进行群众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好处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透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透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能够提高自我的教学潜力,也能够带给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能够透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能够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就应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资料的课,会有什么不一样,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一样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我的特长,别人的特长能够作为自我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我能够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用心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就应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3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优质、有效的呢?随着高效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你问我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合作创新”,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在活跃和自主的背后,也透出了放任与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和训练,转向强调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采用艺术感受和参与实践来增强体验,改变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为学生掌握。那么,我就针对我的这节音乐课说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音乐是一门以听唱为主的一门艺术形式,首先我让学生去学会对音乐的感受。艺术的魅力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分的感受生活中所能听到的各种声音,让他们在课堂中模仿、表现;带领学生到室外去“寻找声音”、“搜集声音”,然后,将学生“找”到的这些声音对应相应的节奏,让学生来拍读,从中感受长短、强弱、高低的艺术要素,使学生懂得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联。其次,我还让学生学会参与实践。音乐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各种游戏、讨论、表演……都少不了学生。

的身影。在亲自的参与实践中,不仅增进了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表现不同动物形象的音乐中做“学动作,猜动物”的游戏。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作游戏中学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既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以及肢体表现的能力。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唱能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认真听琴听音乐的状态,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尽快的充实完善自己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相信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会有更多的收获是生活的进一步升华,从而逐步的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的能力。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妙的兴趣,发生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纷纷”“马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白鲸)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读一读。(指导读准“鲸”的后鼻音)

认识白鲸吗?在你眼中,它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出示第一段课文)老师这儿有一段话是介绍白鲸的,自由读一读,看你从中又了解了什么?

3、原来,白鲸和我们人类一样喜爱音乐(补充课题)。今天的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走近一群喜爱音乐的白鲸,有兴趣吗?带上你的兴趣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设疑,初读感知:

1、同学们,你们相信吗?正是白鲸喜爱音乐的这一特点,才使得一群白鲸脱离了危险,走出了死亡。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白鲸终于得救了。)

自由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的心中发生了哪些疑问?

总结、板书问题:为什么会遇险?

遇到了怎样的危险?

是怎样脱险的?

2、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读通课文,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段序。(2)想一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分别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

古人有句俗语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一边可以圈圈生字词,多读几遍。能干的同学还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划一划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释疑:

1、找一找课文哪几段在写白鲸为什么会遇险?(学习课文2、3两个自然段)

a、自由读2、3两个自然段,知道“北极”吗?谈谈你对北极的了解。

b、在这群聪明、顽皮的白鲸眼中,北极的楚克奇海真是太好玩了!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这一群白鲸,你们会玩些什么呢?

c、这里不光好玩,还有好吃的鳕鱼呢!吃过肯德基的深海鳕鱼条吗?味道怎样?

d、小白鲸们,你们玩着这么好玩的游戏,吃着这么好吃的鳕鱼,你们的心情怎样?

e、难怪你们玩着,吃着,连回家的时间都忘了。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读读2、3两个自然段吧!

2、多么活泼、顽皮的一群小白鲸呀!正当你们满心欢喜地吃着,玩着的时候,你们怎么也想不到危险正一步步迫近。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你们遇到了危险?(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a、(出示第4自然段)轻轻地读一读第一句话,从“突然”、“转眼”这两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b、小白鲸们,在你们眼前原本碧蓝的海面一下子变成了什么样呀?

c、这真是一个冰雪世界!到处都是冰块、冰层,连你们回家的路都被堵住了,现在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d、白鲸们着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块。小白鲸们,你们为什么如此拼命呀?回家的路被冰块堵住了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e、但是你们这样拼命地撞冰块有用吗?现在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课文中哪个词语很好地表达了你们现在的心情?(绝望)

f、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自身此时的心情吧!(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正当你们陷入如此绝境时,是谁协助你们脱离危险的呢?找一找课文哪几自然段在写白鲸是怎样脱险的?(学习课文5、6两个自然段)

a、自由读5、6两个自然段,找一找哪些人或机构协助了你们这群落难的白鲸?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5、6两个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完成填空并说明理由:

(出示:这是一个的猎人。

这是一群的人们。

这是一个的政府。

这是一个的船员。)

c、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的猎人。

从哪个词语看出猎人的着急?(马上)他为什么如此着急?你听到猎人怎样向和近的村庄报信?

指导感情朗读。

*这是一群的'人们。

从“纷纷”这个词中看出了什么?你看到人们手中拿着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是怎样做的?

指导感情朗读。

*这是一个的政府。

在我们的生活中,直升飞机和破冰船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出动?从中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政府?

*在飞机的指挥下,破冰船开出了一条二十多公里的通道。白鲸们,你们终于可以得救了!可是你们为什么不动呀?(出示:可是白鲸却一动不动地挤在一起,原来它们害怕这只高大的破冰船。)

你们为什么怕破冰船?哪些词语体现了你们对破冰船的害怕?(一动不动、挤)

指导感情朗读。

*这是一个的船员。

这时,忽然响起一个海员的声音,小白鲸们,你们听到了吗?(出示:一个船员大声说:“白鲸喜欢唱歌,是海上的百灵鸟,放音乐试试,把它们引出去!”)

一起读读你们听到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一个怎样的船员?(引导学生从船员的工作环境着手,想象船员与白鲸的关系。)

d、(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听,船上响起了优雅的古典音乐,人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幕?(出示:啊,奇迹发生了!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

这里的奇迹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迹?

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你们真是一群喜爱音乐的小白鲸!

(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让我们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轻轻地读一读这温馨的结尾吧!(配乐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四、小结,升华情感:

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假如地球上缺少了动物,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呀!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5

这个学期接到任务要全面实行自主高效课堂,课改的实施让我这位年轻老师不知所措,因刚开始工作两年多,教学模式是师讲生听的老旧模式,所以课改对我来说要求很多,对现教的二年级学生自主能力表达能力不强的情况来说难度也大。

开学第一个星期,每晚都在备课,研究。自主课堂是让孩子预习,用导学案在课堂小组讨论、展示、评价。所以我开学第一天就下发了导学案,也指导孩子晚上怎么去用导学案预习。第二天检查预习情况不是很好,班里49位孩子,有十多位孩子是没有按要求的,而其余三十多位孩子虽然做了课文的笔记,但询问他们怎么预习,自己的预习步骤也是不清楚,或不是按要求,而是随便预习。所以我第二天又上了一堂预习课。下午进行自主课堂,四人为一组的讨论,但导学案的步骤他们难以一步一步做,小组组员之间也有些不会讨论或各做各的。秩序有点乱,整堂课一组一组去教他们讨论,完全没有展示评价的步奏。所以又留到了第三天。第三天的两堂课也是上的不好的。晚上布置的预习第四天检查时也还是有些孩子为按要求完成。

作为这个星期这样子上课的教学模式,深刻感到高效课堂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所以停下脚步深刻反思怎么能让二年级的孩子去好好上这堂课。

1、导学案开始要做的简单,预习步骤、上课讨论的问题要写的'简单明了,不随意上网下载,根据班里孩子情况来制定。

2、不急于求成,一下子完全放手上高效课堂,对孩子接受能力是种挑战,接下来要一步一步地教,这个月先教怎么讨论和组里的角色分配,下个月再教怎么展示、提出疑问和评价,先用PPT引导讨论,后期步骤明了再下发导学案课堂上自主学。

3、老师的备课充分,自主课堂上孩子提的问题老师必须能够解答,并能想到孩子能提什么问题。

4、让每个孩子理解高效课堂的操作。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6

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进入音乐世界,聆听人物命运。”

在导入环节,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中,那强烈、震撼人心、不甘心于命运的摆布,与命运抗争的音符为文章创设了情境,烘托了气氛。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为本文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2、重主体意识,展学生风采。

自读课,就是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就始终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问题,品读细节,思索创新。我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例如:请用句式“——“这句话很精彩,写出了贝多芬是一个“——”的人?”说一句话。这样,在小组之间交流感悟,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和时间的限制,又能建立激励性评价。我规定的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是:“我们小组认为……”,这样的合作学习充分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走进人物内心,体验人物心境。

要想真正的深入的`解读文学作品,必须透过语言走进人物的心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人物的心灵,从而感受人物的心灵。所以,这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对佣人、客人眼中的贝多芬的阅读、感受,对人物外貌刻画的描绘,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切的体验到耳聋给贝多芬带来的身心重创。但是,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贝多芬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7

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按新课标要求去做,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基础入手,把握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一点一滴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中学生课时少的现状,积极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开展课外、课间、乃至整个校园及校外的方方面面的音乐活动,让音乐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使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更多的去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更加喜欢音乐,对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合奏就是一个参与学生广泛,凝聚学生的最好机会,所以,做好每次的合奏教学与开展活动至关重要。

校园毕竟没有专业的训练时间长,所以要求上,乐曲的选择上,也要谨慎为之。乐曲的处理上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做合适的改变,既不能过多改变原创,也不能加花太过繁琐,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其次学生的训练中根据学生演奏的基本情况,决定声部的划分。

在合奏训练中仅有训练的方法还不够,还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若想得到学生的配合,教师的'引导与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最为重要。比如在枯燥的练习曲中,就可以加入一些同学的名字,或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进行分组的比赛,寓教于乐中,让学生更好的去完成合奏教学。

《现代教育学》中谈到:“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兴趣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学生喜欢接受的,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在面对“每周一节音乐课,学生又面临中考”的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如何使学生在校内课外多一些音乐,这正是我们音乐教师值得探讨和深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8

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很多与幼儿园的的教学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思想上也还未有着本质的提升,因此作为一名教授低年段的音乐老师在管理上要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式才能把学生融入课堂,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作为一年新教师,在开学的最近几天上课中我发现了我在管理方面存在了很多缺陷。

在第一节课中,我就领着学生来到音乐室,就同学们讲话,只是嘴上说了说,后来发现学生还是在讲话而自己上课学生也融入不进来,于是我又很严厉的说了说,这时学生似乎已经很听话了,讲话声音也没有了,我以为上课严厉点就会好然而后面的事也发生了。由于我的严厉,一位小朋友不敢举手说上厕所,下课排队的时候我发下他尿裤子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尿的,他说:上课的时候,我又问:为什么不举手说要上厕所呢,他没说话。随后我联系了班主任并说明了情况。回到自己座位上我就在想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是自己的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了呢。

于是我就这一问题结合了前辈老师的经验大概做出了以下几点。

1、低年段的小朋友不管生理还是心里都处于一个比较自我的阶段,还没有完全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因此在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上老师的管理要松弛有度,在面对学生讲话时首先应当冷静,先看看是不是自己教学上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吸引不了学生,积极的`去改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更适合低年级。

2、学生还是讲话可以通过奖励政策,比如如果学生不讲话了就可以得到一些手工制作的小花或者把名字写在光荣榜上。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积极的投入课堂也会更加认证听课不再讲话。

3、在学生不讲话的时候,应当多积极的与学生交流,低年纪的学生是生动的活泼的,不能课堂死气沉沉。可以邀请学生积极与自己一起唱歌,还可以通过一些男女生对唱,促进学生融入课堂的同时也能不讲话更好的管理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比较深的学问,需要我一步一步慢慢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9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资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带给重要的条件。因为吸取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资料的选取、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善后续教学的用心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潜力。所以每学期对自我的一次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音乐教学就应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后又该如何提高自我的教学潜力呢?

反思一:

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中、高年级的教学。务必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我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光把握在前5分钟。透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务必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能够提高一半。

反思二: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潜力,是审美潜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状况下,针对有必须识谱潜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光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透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0

20xx年6月11日,呼和浩特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业务培训暨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在赛罕区大学路小学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主办,目的是希望通过专家细致而深刻地讲解,给更多的一线教师带来启发与思考,指明课堂教学方向,帮助更多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事业上成长。来自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音乐教研员及全市300多位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启动仪式特邀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吴斌教授做了题为“20xx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的专题讲座,吴斌教授倾情讲授,对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就此次专题讲座重点内容,笔者将分享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分享之一:把握课程标准,应抓住音乐内核,妥善处理音乐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就内蒙古地区众多教师参与的在深圳举办的“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活动,吴斌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评课过程中,一线教师与专家给定分数差异非常大?”面对这样一个具体而又指向明确的问题,在场的教师还是比较茫然。吴斌教授却通过几个信手掂来的案例对音乐课堂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评价标准给予了很明确的解析。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一定要是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的音效、作品、音响、素材的质量、演唱者、演奏者、指挥、演奏乐团、舞团等等,挖掘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要素。

感悟之一: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发现本地区优势,推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基础教育发展。

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各个区都选出了较高水平的展示课,综观这些展示课,笔者发现,教师普遍存在音乐文化知识与能力相对欠缺,教育理论素养相对不足,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教学技能亟待提高,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个人演唱、演奏等技能的提高,过于强调音乐背景知识等问题,结果导致课堂中对音乐本身的体现时间不足,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浮于表面,不够深刻。由于教师对当今国内外的音乐教学现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课堂教学的音乐表现力不足,不能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特点和魅力。个别教师虽然对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有些许了解,但不能更好地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当然,这样的状况不仅仅存在于内蒙古地区,也是其他地区的普遍现状,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育教学理念及我国的评价制度有直接关系。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借鉴国外音乐教学的先进经验,构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完整体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的使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弘扬、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也要更好的借鉴发达地区的教学经验,推动本地区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

分享之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内容是音乐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保证

在讲座中,吴斌教授很明确地提出了内容丰富是评优课的标准。音乐内容丰富、表现力强也是世界音乐教育的大趋势。通过例证和比较,他分析了香港教师、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在40分钟内完成的教学内容。

感悟之二:抓住音乐本质,丰富教学内容,让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美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内容可以融入很多蒙古族音乐。学生从一次又一次的音乐听辨、感受、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成长了什么,这才是教学的关键。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学生来说,随处都可以听到各种蒙古族长调、短调、爬山调、漫瀚调等等,甚至生活中可以参加各种蒙古族婚礼,听到几十人的马头琴齐奏及蒙古族各种庆典仪式,在弘扬、传承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同时,音乐与人生,分享与交流必将是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重要的部分都将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痕迹并产生思想,引发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也是内蒙古音乐教育的地区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发挥,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由内而外的个人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每一位教师更勇敢、更努力地前进,既要突出我们民族的优势,又要与发达地区接轨。当教师能充分驾驭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点、表现力十足的课堂时,也就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课,也将会走向全国优质课观摩活动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能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而最大受益者就是孩子们和社会。吴斌教授對少数民族地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成长速度。

分享之三:完善学生音乐素养监测机制,规范音乐课堂教学行为

吴斌教授指出,听与模仿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方式,只有音乐才能百听不厌,越熟悉越有感情,音乐最不怕的是重复,音乐重复90次会终身不忘,而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最怕的则是重复。感受到高质量的音乐将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之源,教师高质量的范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之一,也是教学的关键。唱歌课记住旋律和音响是重点,听音乐也是学文化,所以,音乐一定是以整体的方式学习。唱歌教学的关键就是范唱、模仿,整体、重复。音乐一定是听力理解,同时教师应在每节课上都给个体提供认知、体验、表演的机会,这也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重点体现的。

感悟之三:重视音乐元素,让学生在律动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内心世界

以整体方式学习音乐时,不可忽略的便是所有的音乐元素。音乐元素就是指组成音乐的每个部分。如果教师对这些元素不够熟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只感受了其中一两个,忽视了其他,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没有哪一位音乐教师,不运用大部分的音乐元素,就会成为一位优质课的教师。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音乐的动感,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开始时,一定是要找到律动,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律动,使自身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在音乐的反复中,寻找音乐中更多的内涵。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设计学生一起演奏乐器部分,那也一定要培养学生演奏之前就要有动感,这个动感包括学生形成内心听觉的稳定性。如果使用奥尔夫教学法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稳定性,就是节奏基石,通过一个固定音型,将音乐不断发展。律动在常态课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以至于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上了好多年的音乐课,大多数学生没形成稳定的内心听觉,往往在演唱、演奏过程中,越来越快,速度不一,更没有合作精神,也听辨不出音乐的规律。

在音乐教学中还要重视休止符的价值。课堂上,学生可能不会问遇到这样的休止符该怎么做,但一定要使他们清晰,顺其自然地感受音乐,即使休止,那也是音乐的组成部分,是表达思想的无穷力量。

音乐的表现力离不开音乐元素,音乐元素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音乐元素,发展学生敏锐的听辨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也是音乐文化的载体。

聆听大师讲解,感受成长喜悦!提高自身素养、遵循教育规律,回归音乐本质,提高民族地区音乐基础教育水平,我们任重而道远。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1

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扎实的推进。新课程改革使音乐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展现,为音乐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直以来,农村初中的教学总是比城市教学慢半拍,音乐教学也是如此。音乐课是音乐老师展示独特风采的舞台之一,同一篇教案,由不同素质的教师执教,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从熟悉教材,到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教学语汇,到师生之间情感的默契配合,以及成功与否的教学效果,都体现了音乐教师的个人风格和自身素质。

对于农村的音乐课堂教学,笔者颇有体会。如何上好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真正的学到音乐知识。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怎样才能充分的利用起来?对此笔者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音乐课堂上组织教学做的并不好,也许一个学期的开始会进行组织教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觉得是不是烦琐?久而久之就会把组织教学给忽略掉。组织教学的不利,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大打折扣,本来是有生气、有活力、有情趣的课堂,成为沉闷、单调、乏味的课堂,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所以笔者决心改掉自己不进行组织教学的习惯,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应付,而是真正的为上好一节高质量的音乐课服务。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

1.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教师必须首先引起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重视。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义以及趣味性;要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联想,在上课时,特别是导入时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

2.导入的几种主要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茉莉花》一课时,可以拿一小盆茉莉花,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并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及时地抛出课题,引入新课。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功运用情境导入法,要视教学内容而论。

(2)谈话导入法。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比如,在上《百鸟朝凤》这一课时,便采用提问的方式:“世上的鸟类有千万种,你们都认识哪些鸟?”学生踊跃发言,然后,请同学们模仿鸟的叫声,引出课题。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适用的导入方法。

(3)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歌曲,从而为新授课服务。复习导入法一般运用得较少,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复习内容与新授内容要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运用。

音乐课堂的导入法多种多样,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1.教师的有意提问。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思品课等其它课程,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更为重要。

2.歌唱时的姿势。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良好的坐姿、站姿都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育。因此,音乐老师应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歌唱时的姿势要求。正确的姿势要求是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坐时头部端正、腰部挺直,肌肉放松成自然状态。试想,一个哈着腰、东倒西歪、随随便便的学生能唱好歌吗?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学生养成不好的唱歌习惯,在以后的歌唱教学中很难纠正。所以,在课堂上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体验音乐之美。

3.歌曲中的节奏。在初中的音乐唱歌课中所学唱的歌曲节奏上或多或少都有难点,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严格要求,比如《歌唱祖国》B部分的第二段“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其中第二个“我”是在弱拍上,和“平”这个字组成一小节。而学生往往会把“我”放在重拍,这样就容易出现错误,还有《小鸟,小鸟》中的休止符,也是应该注意的。所以,应教给学生基本的节奏型,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如果死记硬背,会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

教育要面向全体,只有调动起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这堂课才是真正成功了。音乐课更应如此。在着重审美教育的今天,我们离不开美的感情,美的形象,美的氛围和美的意境,让我们为培养新世纪的热爱美、创造美、传播美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吧!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2

《放牛歌》是一首短小的创作歌曲,歌曲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生动而有趣的描绘了小牧童吹着笛子,骑着牛儿兴致勃勃的把家回的有趣情景。歌曲短小但有一个特点,就是作曲家采用了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间奏),使歌曲听起来很丰满,很有趣,而且减小了歌曲的难度。

整个教学我运用了“参与体验――情感升华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的,课的一开始“激情引趣”,老师播放了一首捷克斯洛伐克的歌曲《牧童》,老师引领学生用串铃运用简单的几种伴奏型为之伴奏,并让学生感受到节奏型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轻快活泼,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注意伴奏的方式和节奏型的变化,为歌曲伴奏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拉近师生距离。紧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再次放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启发学生“你都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经过教师的简单小结使学生了解了牧童的生活和放牧时的心情,为学唱歌曲《放牛歌》做情感铺垫,接下来的“体验理解”环节还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从猜小牧童的“宝贝”(笛子)模仿小牧童吹笛子的动作,到学吹笛子的有节奏的嘀嘀声XXXXXX,到有节奏的模仿小黄牛的叫声X-,我都是在让学生从间奏入手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会听音乐,能听出哪是间奏;二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熟悉歌曲;三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道笛声和小黄牛的叫声表示的节奏是什么,对两个声部的节奏训练进行一次渗透和尝试。实际教学证明,这个环节设计得比较好,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熟悉并掌握了所要掌握的节奏,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让我感受到了,二声部的渗透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真的是必要的而且是学生能接受的。歌词教学这一环节,我以游戏的方式,把歌词做成颜色鲜艳形象的四幅小歌片,分到四个组,并把这四个组分别命名为“笛儿组”“云儿组”“牛儿组”和“太阳组”,放音乐让学生当听到自己组歌词的时候就快速的举起小手,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音乐,培养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和锻炼学生的听辨能力及反应能力。歌曲的拓展部分的“创造表现”,我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唱出歌曲强弱的变化和进行良好的情感表达,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配间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使课堂完整而充实,内容丰富而不浮燥。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学生以听觉为主,从听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整个歌曲教学是在学生的玩乐中,在我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的。我认为整体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堂气氛活跃,注重了学生兴趣、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审美为核心,课堂中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同时双基落实也比较好,音乐知识的教学融入游戏与情境中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节课往往想法都是好的,初衷都是为了学生,教师都想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巧妙、最新颖、最有趣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寓教于乐,既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又考虑到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总有些遗憾,象这节课,我感觉我有几点做得不是很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一是在歌词教学时有一幅歌片做得稍大了,学生小拿不住,这样就多多少少的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学生在记词方面还不太快,记得不牢,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在引导的方式上欠缺,这是今后值得注意的地方。其次,在课堂调控上尽管

我运用了多种“组织教学”的方法,孩子们还是异常活跃,有时“压”不下来,我在思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调控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三是在声音上我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使孩子们在兴奋的状态下也做到声音甜美,恰到好处的表现歌曲的情感。

一节好课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去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改正不足,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用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我想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一节亮丽而难忘的课堂会展现在同行们的面前,让我们自信的去探索去研究,完善自我,完善我们的课堂,新课程的春天会莺歌燕舞,百花齐放。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3

在准备这一课时,试教了多次,也修改了多次教案,一开始,我都是由老师示范后,再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但是这样的课堂很明显是不合格的。于是我重新分析了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将教材中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哪些需要老师示范的、哪些由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的都标注出来,然后再来设计教学,写出大概之后,再具体的修改了几次,最终才去试教,这次试教请了学校的各科老师来听课,希望从他们的经验中,从他们当中找到不足。果然,这些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他们大部分老师都提出要我写板书,因为自己在平时习惯性不板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板书过。我吸取他们给我的意见,重新修改教案、试教,最终将教案改成现在这个。

在这次的课堂中,《网络音乐厅》比试教的`时候上的顺利一些,学生们也差不多都学会了,接下来是我对自己这堂课的几点反思:

1、在引入时,我先引导学生说说喜欢的歌,并播放一首他们都喜欢的歌(吉祥三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这个引入是比较成功的,本来我设计着是播放一首儿歌,认为这样比较适合学生,但是在试教时,感觉学生们没有什么激情,因此选择了播放学生们都喜欢听的歌来激趣。

2、这堂课主要是有两个内容:网络收音机和查找音乐,前者是学生们都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我在教网络收音机时,是由我自己示范为主,而在教学查找音乐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先尝试,在让生尝试前,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用“百度”搜索我规定的一首歌,而且我将找得最快的学生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竞争意识,就会更积极的来探索、学习这个内容。但这里有一个缺点就是有失广泛性,搜索歌曲的方法并不只有“百度”搜索,学生当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还知道很多搜索的方法,这一点,我没有处理的很好,需要改进。

3、最后一个重点“下载音乐”是比较失败的,一开始我看到学生们都会下载,所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评课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就是我没有将它的重点性突出来,我回想了一下,的确,下载音乐也属于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但是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是一笔带过的感觉,重点不够突出。

4、在整堂课中,我很重视能力较弱的学生,因为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会学会,并不需要你特别的去关注,但是能力弱的学生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是两、三个人一台电脑,于是在指导他们学习中,我不时的强调让能力弱的学生多练习、多操作,而且还请能力强的学生在旁边指导能力弱的学生,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自己也巩固了学习的内容,而能力弱的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操作,这样各个方面的学生都能很好的进行学生。

5、在教态方面我自己认为是比较亲切自然的,但是我忘了这一堂课是音乐厅,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是我自己却从来没有表现出激情,让听课的人感觉我和学生格格不入,评课老师说的不错:教师在课堂上要当表演者。只有自己投入了,学生才会更投入到课堂中来。

在上了这堂课后,我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在今后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并且要不断深入的钻研到教学中去,使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4

打造精品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一直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虽然着力点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我校特色学校建设的浪潮里,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学习锻练自己,使我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更加接近,让我与同学们一起在音乐的海洋里享受着快乐。

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在唱歌教学中,我利用上网查寻,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歌曲的创作背景,并有机会欣赏一首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和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习歌曲的动力;或播放歌曲的MTV,让学生领略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的魅力,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及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制作简单的课件将所要欣赏的歌曲与画面串联在一起,同学们即有了听觉的享受又有视觉的感受,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单调、枯燥地听觉为主的教学方法,使每一堂音乐课都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我在唱歌课《唱脸谱》中,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脸谱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想,产生一种直接感受。在学唱歌曲中,我用自己的指挥来引导学生赏析、演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起传统的教学生认识音符、掌握时值要快的多。

其次,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虽然是一门副科,学生们不重视,但我一直不放松课堂的纪律管理,同学们要和上其它的课一样遵规守纪,我也总是一副冷面孔,需要提问回答时方可有人说话,音乐课也没有让学生享受它所应该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也一直让同学们不敢亲近。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与进步,让我觉得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我应该还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从自己一天的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给同学们说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从而引出对生活和学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鼓励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然后我会微笑着面对同学们进行课堂教学,即使有的同学违反了纪律,我也会用微笑的`眼神会意地一笑,同学的自尊心在受保护的情况下,接受了我的暗示;在语言上,把以往铿锵有力地音调降低八度,把语言亲切化,这也让我有了和同学的亲和力,让我的课堂充满快乐和笑声。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基础。在《唱脸谱》在节课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并区分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这节课中,我不是看学生这首歌唱到什么程度,而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看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是否对脸谱产生了兴趣,是否拿着自制的脸谱兴高采烈地边演唱歌曲边手舞足蹈,上完这节课是不是很快乐,余兴未尽,是否真正做到也在乐中陶情,情中激趣,趣中学乐,乐中审美,美中提高,我想,这也是每一个音乐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实,最让我得心应手的还是在备课这个环节,有了更多的资源可利用。在我们特色学校建设的引领下,学科之间的整合就更加紧密而贴切,这对我的备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每节课我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觉得音乐这个学科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整合起来得心应手。平时我会把其它学校音乐教师的备课搜集到我的电脑里,然后结合我的思路,取之长,补已短,既可资源共享又有自己的特色。

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有亮点也有瑕疵,比如:

1、在一些不爱好音乐的学生身上我找不出更好的办法让他们由喜爱我变得更加喜爱音乐;

2、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还应更多更好,课件的制作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3、备课的思路还不够宽……

我会在每一节课上认真探索,积累经验,我相信,有了校领导的指引和自己的不断努力,我的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5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美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一、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首先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春天在哪里》一课中,先演唱一首《春天到》,直接的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其次是注意运用感情。教学是一门艺术,始终贯穿着感情的线索,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进入角色。前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他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外,在这里,剧院里的他,整个属于艺术。”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例如:在学生唱不好视唱时,不能火冒三丈,把学生批评一通,这样会给学生心理上罩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或请唱得好的同学表演,再表扬鼓励一番,这样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与前一种了。另外,课堂内容结构还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

二、氛围美

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施教者和接受者,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美,还能使教与学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

音乐教学课堂的氛围美应该是:活跃而不失之零乱,安静而不失之呆板,紧张而不失之抑闷,愉快而不失之松散。良好的氛围,师生双边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教者情绪热烈,学者反应积极。但同时还要注意扎实稳重,因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目的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倘若无实事求是的态度,那就哗众取宠、本末倒置了。课堂氛围美是传递艺术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无形中起了助手的作用,能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我在上“半音与全音”时讲到十二平均律,有学生提问是谁发现的?我就给他们介绍了朱载,并向他们介绍国外相同律学的发现比我国要晚好几百年。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觉得很自豪,而且对律学发生了兴趣。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氛围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再则,创设情绪场,制造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

三、语言美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会使对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美好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劣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蝗和动听。”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美首先要求教师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并且还要易懂,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我在上分析音乐要素时,把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分别称为骨架、线条和色彩,这些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他们很快就明白了音乐的各个要素。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注意讲述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有一定的幽默感,在语言美的融融春水中使学生聚精会神,乐此不疲。

教学的语文美不仅仅指口头语言,它还包括副语言和身势语言。所谓副语言是指笑、哭、呻吟、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身势语言是指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势等动作,这两部分统称伴随语言。马卡连柯说:“凡是不善于摹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在教课时,动用伴随语言一定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和口头语言,做到自然贴切。这也是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音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不仅仅包括以上所讲的三个方面,作为审美教育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应当一切都按照美的规律,符合美的特性来进行。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接受美感的熏陶,培养美的创造力。

下载古筝教学应该深入到学校的音乐课堂中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筝教学应该深入到学校的音乐课堂中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文:谭丽丽来源:阿城市胜利小学]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文:谭丽丽 来源:阿城市胜利小学]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 《放牛歌》是一首短小的创作歌曲,歌曲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生动而有趣的描绘了小牧童吹着笛子,骑着牛儿兴致勃勃的把家回的有趣情景。歌曲短......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 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探讨新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要在......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斜口初级中学 / 李琴 在现在的音乐课上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现在,尤其在高段,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像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的报出一长串的、连音乐老师恐怕......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5篇

    写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上自我鉴定、自我评课、自我提高的有效措施。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课堂音乐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课堂音乐教学反思(一)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范文模版]

    浅析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禄丰县恐龙山镇小学何春萍 论文摘要: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而班级合唱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