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互联网 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谈“互联网+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别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实现了“声光色动评”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数学信息与数据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平板电脑在课堂中的合理应用,更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与学习效率,从而引起了教学的质变。
关键词:信息技术;平板电脑;激发兴趣;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81
著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以计算机为核心硬件的多媒体技术,正是融形、声、色、动、评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难懂概念具体化,抽象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有效增加课堂教学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两年迅速推行与运用的“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分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教育”是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深度整合,深入推广到了教育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在线测评、家校互动等方面,因此也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实效
1.还原生活色彩,提升学习趣味
数学既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的趣味数学,若利用计算机进行真实还原,能为学生营造贴近生活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进充满数学味的生活空间,既能提升学习乐趣,又能减少新知对学生心理的冲击,有利于学生专注度的提高。
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要求教师能充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提出学习目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功能,制作各种问题情境的小课件,能有效地达到上述要求,优化导入环节。
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让学生观察车子的车轮形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三角形或其他形状的车轮?可让学生先思考并尝试回答,适时引入课题:“如果同学们认识圆后,就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图1)
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圆形的车轮能顺畅平稳迅速前行,而三角车轮高低起伏且移动缓慢,对比强烈的画面播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提供具象演绎,突破教学难点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中,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专注思考,实现思维碰撞,是提升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的有效方法。
新课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和习得新知识。很多抽象的知识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且又是必须理解与记忆的知识,若能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就能易于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绎,把一个圆平均分成的偶数份数越多,剪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πr2。通过演示,学生专注于观察,认真思考,经由知识迁移,便能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才能通过理解过渡到理性的掌握与应用。(图2)
3.展示多样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计算机的演示直观、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对较复杂知识的直观理解,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获得预期的新知,可把获得的新知加以巩固与提升,这实际上是对新知举一反三的应用和迁移过程。必要时可利用计算机,将学生的答案一一进行图像化展示,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如教学《分数的再认识
(一)》练习课,通过音乐图片视频展示学生对不同的“整体1”的理解,通过画面体现表象后面的实质,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刻度。(图3)
此部分教学用换成实物投影完成,但在课堂效率与教学实效上,无法与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后的动态视频相媲美。而对于学生的精彩作品,更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共享到Q群或博客等,将教学成果向家长及与更多教学同行共享。
4.采用?W络技术,实现在线交流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与问难,同样具有时效性。若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学生将误认为之前的理解为正确答案。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难以提供一对一的教学服务,常会导致质疑问难的滞后。在电脑与手机普及的今天,采用在线作业提交,可实现一对一教学辅导。
教师可成立作业Q群,低年级邀请家长加入,中高年级允许学生与家长一齐加入,布置的作业实现在线提交。教师便可实现一对一教学辅导。但因作业提交需在课后进行,会增加教师一定的工作量,因此可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地使用。
如五年级《认识底与高》的教学中,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作图形对应底边的高,同时在作高时未能采用虚线或未垂直于底边的情况,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过关。而采用在线作业提交与一对一辅导,因有同学互动、教师指导与家长检查,作业布置两次之后顺利突破此教学难关。(图4)
二、平板电脑带来巨大影响
平板电脑作为一款教学使用终端机,从进入课堂开始,便与高端和强大连结在一起。正因其功能强大,给教师、学生与课堂带来了巨大影响。其影响主要来自于思想认识、实践运用、教学评价、科学管理等四个方面。
1.思想跟上时代接受全新课堂
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是“互联网+教育”的创新表现,在原有的一册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基础上,突然手上有了一台可具体操作,隐性链接互联网的强大信息技术终端。随之而来的除了欣喜与兴奋,更有担忧与怀疑。平板电脑可单向输入或输出,能播放音像、图片拍摄、数据分析和资源共享,更可实时交互,与在电脑教室上的小学数学课无异。强大工具的加入,随之而来的使用与管理,将颠覆传统课堂,从而构建全新的授课方式。
在思考其实际教学效用前,首要条件是从思想上接受互联网的强大,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才能从思想上接受平板电脑进入一线课堂的事实,理智思考其对教学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2.实践运用强大功能重构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平板电脑实现的教学环节,主要有主题讨论、选择判断、投票抢答、趣味游戏、在线评价、资源共享等,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实时教学效果分析,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便于实现个性化教学。
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各类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授课后台,在后台通过数据处理,将每位学生的答案与对错情况,一一反馈在师生视野内,且能通过答案对比,选生讲解等,灵活地实现多样讲解,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各项教学活动。平板电脑的加入,实现了更迅速、更精准的教学反馈,可提高课堂知识容量,且学习内容呈现与反馈方式都和传统问答、作业展示等,从只能关注局部到关注全体。
3.科学进行评价提升学习效率
在平板电脑的众多功能中,有单独的个性化评价功能。如星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可落实到对每生的单独评价,且进行跟踪累计,通过后台数据分析,记录每生在一段时间里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这种高效持久的个性化评价方式,值得提倡与坚持。
4.合理使用科学管理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功能强大,但未必适用于所有学科或所有学习活动,因此需要合理使用。同时,平板电脑除在课堂上,跟着教学节奏一起进行操作与反馈,还可离开授课平台,实现上网、拍照、打开社交工具、在线学习与评价等活动。因此,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后的科学管理,如与学生签订使用协议,教育学生注意网络安全等,都显得非常必要。只有理性使用,才能保证平板电脑成为提高课堂实效的法宝,而非双刃剑。
平板电脑的加入,从知识呈现、学习反馈、合理使用、资源积累、安全用网等方面,都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组织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扬长避短,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现代课堂因互联网技术带来全新的课堂面貌,由传统课堂迈向数字化教学,研究如何有效地实践运用,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科?W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理性地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都能化抽象为具体,把枯燥换成趣味,变被动为主动,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正面影响,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 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论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00(5).[2] 寇俊丽,张军伟.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其利弊分析[J].高校讲坛,2008(15).[3] 刘儒德.论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8(1).[4] 王雍钧.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发展与策略[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 张忠华,周 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弈[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五和小学 518100)
第二篇: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资料)
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的生活都因此发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改变。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时代已经初露端倪,颠覆性的观念将对传统进行破坏性的创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今天,有了互联网这个支点,整个教育都将被撬动。身处激变教育的环境中,只有对未来教育有一个清醒的把握,才能未雨绸缪,在变革与创新中提升教育的质量与品质。
未来教育新特质:高度开放与“私人订制”
互联网技术“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特点,击碎了传统教育的封闭保守,让教育产生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教育渐渐呈现出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定制性和自主性特点。
互联网时代使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无限拓展,让传统的教育能够突破原有的边界,实现教育资源、教育协作和教学方式跨时空的自由穿越、流动和交互,世界各国都将共同参与对教育规律的追求和共同教育问题的解决。虽然各国文化与价值观依然会保持高度的独特性,但是必将因相互影响频度的提高而互相学习和借鉴。
互联网带给时代的是高度的开放性,教育以围墙为标志的封闭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校间的竞争将被打破。学校内部、学校之间,教育体系内部、教育与外界之间,都将真正产生信息、资源等的开放,学校原有的格局将逐渐被突破。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为互动提供了充分条件,网络平台的搭建为互动提供了可能性。这给教学改革、教育研究、学生之间的问题解决以及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最大支持。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具有独特性。以满足个体需求为前提的教育,体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但传统的统一和标准化的教育不可能在理念和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了“私人定制”的支持,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教育,由于以统一的知识学习为内容,以考试为核心,以应试为目的,因而学生的实践被极大压缩甚至无从谈起,学生难有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平台和机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学生的活动都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联系。如各种实验、各种活动的设计、各种模拟性的活动(如
模拟联合国,模拟世界经济峰会等)和利用网络开展的学术研究等,对于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更高的价值,也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开辟了另外一种实践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了没有边界的平台,每个人都是这个平台的主角,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为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质创造了条件。
学校教育新景观:平台化、创客化与个性化
互联网的浪潮向教育袭来,其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广泛的。这将对传统的学校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全新的学校景观。
互联网时代教育将实现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学校既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提供者,由此也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社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都可以在学校平台获得支持。不仅如此,学校也将会是教师研究、自我发展和创新创业的平台。学校的平台化使得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世界将真正成为一个大教室,学习随时都可以进行”。学校的扁平化管理将使得师生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学校由此呈现出的特质将成为学校精神和文化特色。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将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业绩贡献评价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学生发展和需求的个性化必将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尊重。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将被重新定义。教学的许多要素将超越传统边界,交叉、融合、模糊性的状态使各种教学元素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将被多维或多元目标取代,教育目标更加着眼于学生自身的需求,甚至许多目标已不是教育者确定和实现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学内容将不再是教材内容的传递,而是基于学生学习问题开展的教学以及学生深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网络平台将提供更大范围的学习和发展资源,整个世界是一个大型资源库。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边界将被打破,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传统的线性思维、确定性思维等将被非线性思维、不确定性思维所替代。
互联网时代将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及人的发展研究。教育的任何决策和行为都应当从学生出发,通过对学生行为过程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找出更加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以更加充分地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效益。大数据的分析
方式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相关要素,这必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互联网时代将是游戏化学习机制盛行的时代。游戏能够让人们持续玩下去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激励办法和措施。把游戏化机制引入学习过程,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发动机”,必将极大改变学生学习的形态。
学生发展新生态:自主、可持续与终身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让学生、学校和教育之间封闭紧密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不可分隔,并最终将为学生建立新生态。
学生决定教育。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这个平台上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发展愿望与诉求的权利和机会,学校教育必须真正从学生出发,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而进行理性设计,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权益,而且能大大提高教育效益。
学生的优势智能决定未来。互联网能够为每个人的独特发展提供差异化的资源和条件支持,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只有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时,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人。
学生自主发展。人是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觉的,人在追求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解放的过程。人的这些特点由于受到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制约,往往难以尽情展现。互联网时代从言论到行动,从自我意志表达到自我负责,都逐步让人的自主发展成为了可能。教育处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每个学生都是自由自主的生命体,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教育的真正价值才能实现,每个孩子自身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体现,并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抓住了互联网,就抓住了教育的未来。这个时代教育者不能犹豫,不能拒绝,不能视而不见,只有认真研究、主动调整、敢于超越,进化学校和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第三篇: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达川区石桥中学刘松
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
1、对教学观念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使新的教育观念在此冲击下应运而生。它主要包括:
(1)现代教学观: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正在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呈现方式,教师可以巧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这是枯燥的粉笔板书无法完成的。
其次,网络为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将网上的各种资料加工制成自己的电子教案存放在个人空间里实现资源共享。除此之外,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学资源的补充,可以将一些著名的教育网站做成首页链接或将它们下载做成校内镜像站点。浩瀚的互联网有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每一名教师都要学会利用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便于教师优化课堂设计,突破常规手段的局限,可以形象地展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把学习的内容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亦可将部分综合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弥补教学中学生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学中的难点。而要完成这些内容就必须要求教师具备现代的教育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2)现代师生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师生互动增多,形成快速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深入思考,又能积极参与,充分地展示自己,使他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这样,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教学,变为师生双方交流、参与的“互动式”。
(3)学习时空观
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师生互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可以使师生在更多的空间交流。例如利用网络教室或聊天室开展交流活动;建立题库,安排练习;开展游戏活动;利用互联网的信箱及留言板,对某些教学要点及难点给出提示、解题辅导,学生有疑问可发信交流,教师在线答疑指导。
2、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现代化认知工具;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要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变化,教学内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文字教材中,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表格,不能用声音、图象、动画一体化地表现教学内容。电化教学,可以用录音、录像教材来辅助文字教材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文本、图形、表格、图象、音频、视频、动画融为一体。传统的文字教材及其辅助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知识内容的结构及其顺序都是以教师为主,阅读时顺序性很强。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取正确的事实、概念、原理及其层次逻辑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而多媒体是一种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的。
3、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感官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有利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圆的认识》,在课题引入中,出示CAI课件:三辆分别由圆、长方形、三角形轮胎组成的汽车的一次比赛。看到长方形、三角形轮胎汽车滑稽的行进方式,教室里笑声不断。适时的提出:知道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这里面有一定的科学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会明白了。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调动起来了。
(2)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某些概念、理论既抽象又脱离实际,教师的讲解只能使学生达到机械掌握,而以往的简单操作演示,又往往达不到效果,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化繁为简,变模糊为清晰。如教学《圆的认识》,教材对圆的半径是这样定义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圆上”到底在圆的哪里,这就是难点。于是这样设计了课件:定义说到“圆心”,课件中的圆心就闪烁,说到“圆上”,圆的一周就闪烁,说到“线段”,就演示出连接“圆心”与“圆上”的线段。这样直观的演示,难点自然迎刃而解了。
4、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当因特网和虚拟现实进入课堂时,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彻底变革是必然的。学生将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跟更快更好地学习,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
5、对教育方法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对象扩大到了声音和图像,而这正是教育中大量使用的,特别是以形象传播知识的小学,在这方面受到的鼓舞尤为突出。随着计算机网络向四面八方延伸,地域差别造成的障碍被突破,远程教育使教育平等的理想成为现实。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恰当而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进行教学能够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大学教育教学互联网+影响分析
大学教育教学互联网+影响分析
摘要:“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行业同样如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给高校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一场革命,高等教育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影响和转变。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影响
近十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认知、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各种颠覆式创新、跨界创新和跨代创新层出不穷,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又成为新一代创新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和创新人才启蒙的巨大孵化器。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行业同样如此。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高校教育迎来一场变革,高校教师、学生、教学方式将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师的影响
(一)“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职能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从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收集各种学习资源和信息,并对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将多媒体和网络的形式有选择地呈现给学生[1];在课堂上,其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组织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在教学方式上,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自主学习,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同时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要转变只“教书”的教学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促使师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二)“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思维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在社会的变革中也会受到冲击,因此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不能将自己固步自封,面对“互联网+”避而不战,而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互联网+高等教育”的相关思维。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其不仅仅作为一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研究性、前沿性质的职业,而是应该重新调整自身定位,接受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走在学生的前面,起到启发、引领学生的作用。
(三)“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知识的转变
以往,可能一位专业老师可能存在“一本教材交十年”,知识点的掌握仅限于教材。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品质的必备条件。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知识已不能再仅限于教材,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吸收海量的相关信息,同时能在海量的信息下找出有价值、可利用的教育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在线开放信息平台的操作能力和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力,才能不断地丰富教学方式。
二、“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高等教育是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传统的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指导思想以灌输式为主,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点仅限于教材;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要求均是在课堂上执行,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仅限于教室,学习的内容不再仅限于课堂。未来的教学发展中,将会有新的教学标准来代替以上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自由,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将吸引大量的学生,只要有电脑或手机及互联网就可以学习,不再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2,3]。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再是单一接受老师对知识点的灌输,而是能够不断自我补充,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
(二)“互联网+”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转变
随着网络课程的不断普及,学生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和需要的内容来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专业。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开放的大数据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正在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三、“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式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的中介和桥梁,是把已制定好的教学内容付以实施的动态性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互联网+”下教学方式的变革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互联网+”促进教学方式功能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以课本为主,以注入式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点,这是长期历史形成的习惯及某些现实基础;此外,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标制约并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的培养,这已经成为传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严重阻碍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的媒介逐渐增多,其不光光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同时依靠“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额外接受知识的来源,而这些知识哪些真正为其用,如何用。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方式中将传统的“注入式”“灌入式”转变为“启发式”,将教学方法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一味接受知识。这种教育目标下所形成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功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和灌输,同时也顾及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与能力的训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互联网+”冲击下,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4],而且更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现代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更要让教师引导学生借力“互联网+”,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培养自身的能力。
(二)“互联网+”促进教学方式手段的转变
传统教学以语言、文字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很长时期内,教材、黑板和粉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此后,幻灯机、投影仪、VCD机、DVD机、计算机等逐步进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随着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猛增,上述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只有采用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来服务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更多多功能、多媒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设备在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科技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更富有吸引力、直观性和科学性,而且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智力得到充分开发。除了教学设备的进一步现代,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学方式也进一步多样化,授课不再局限在课堂,课外也可继续学习,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产生,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可以多样化,学生的学也可以多样化。“互联网+”时代带给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高校也需冷静面对,不能盲目跟风,以网络技术为万能,为核心。高等教育始终要以教育为核心目标,而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的技术手段,高校要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抓住机遇,进行合理性改革,让高校教师、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呈现出崭新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周旭.大数据时代下的教师职业发展———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J].辽宁教育,2015,(1):5-7.[2]吴萍.“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2(2):76-77.[3]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4]赵茜,王佳.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24-27.
第五篇: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教中的应用
摘要: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谈谈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教中的应用。关键字:探究式教学 数学课教 1 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1.1探究式教学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inquiry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美国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50年代末创立了发现法,并把它在美国施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发现法(Methodofdiscovery)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Learningthroughdiscovery),并无高深玄妙之意。”(续润华,2003:86)与前人相比,布鲁纳更注意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50年代直至70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科学的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1.2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要研究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式教学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索式教学又称发现教学、研究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1.3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2)实验探究。
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
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是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1.4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践中,它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其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其次,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也不好把握,作为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也是一个难题。第三,作为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
探究式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2 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的引入, 彻底改变教师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的方式, 它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光彩, 并带来一系列的思索。以下就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体味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2.1创设情境, 体验探究学习的开放性
发现是科学研究的开始, 它能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 给予学生自主发现、提问的机会, 是叩开探究学习之门的前提。“年月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所以我在教学“年月日”时, 特意创设了开放性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
①师:“通过课前的收集, 你都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A:“我看日历知道一年有12个月。”
生B:“我知道去年是2006年,明年是2008年, 我妈妈教的。”
②师:“小组内观察日历卡, 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生A:“我们发现2月份的天数是一年中最少的。” 师:“你们的发现真多!能详细说说吗?”
生B:“我们的日历上周一到周五和周六、周日是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 师:“真细心!”
生C:“老师, 为什么我的2006年日历上6月1日是星期四, 而同桌2007年的日历上的6月1日是星期五?”
师:“同学们, 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你能帮助他吗?”
实践证明, 在开放而自由的空间中, 学生的思维将更广阔。教师在这里的角色是引路人, 只负责设计一个更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情境, 而把“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权利尽可能地让给学生。2.2沟通交流, 追求探究学习的研究性
未来的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 探究学习需要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课堂上合作的对象可以是同学, 也可以是教师。沟通交流, 使得学生有了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 并可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认可;沟通交流,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 更利于建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学生个人的发现毕竟是有限的, 合作交流才得以互补。正如上面第②个例子中的学生C, 他提出的是计算星期几方面的困惑, 这本是个人的疑问, 但他问题的提出和最终得到解决, 却影响到全班学生, 不少学生心中都会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有的甚至会为他提供解决的方法, 全体学生都会因此受益, 这正是交流沟通的优势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探究性学习所提出的合作交流, 并不是特指小组学习, 课堂教学中当前产生了“只要学生分成小组, 他们就能进行合作学习”的误区, 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应放在小组中, 否则, 会形成个别学生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依赖性生产思维的堕性。2.3动手实践, 品味探究学习成败的过程性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我听了就忘了, 我看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 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 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深化。在“年月日”的教学中, 学生们知道了每“四年一闰”后, 不少人猜想用年份数除以4后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反之是平年。我提出让学生验证, 并出示2000-2007年的平年闰年表, 学生们纷纷拿出课堂练习本, 和周围的同学自由分组用4除这8个年份数, 并且很高兴证明出这个猜想是对的。体验成功, 学生们是愉悦的, 许多小脸都展示着兴奋的微笑。
我继续让学生检验: 1986 年和1900年是否闰年。让学生继续操作计算方法, 并用万年历和他们对得数, 结果发现1900虽然能被4除没余数, 但不是闰年。这时不少学生, 投射出惊异的眼神, 挫折的尝试, 激起不少同学思维的不平衡,从而进一步钻研, 得知1900年不是闰年的真正原因后, 学生们恍然大悟, 并总出闰年的计算方法是有两种不同情况的。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 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困难, 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但是要意挫折的强度不能大于学生的承受能力。2.4张扬个性, 重视探究学习的独创性
在探究式教学中, 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和机会, 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 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 多给学生自信, 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
在“年月日”教学中, 我让学生验证1996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生A:“ 是闰年, 1996÷4=499 没有余数, 同学们, 你们同意吗?”同学们都表示赞成, 我正准备出下一题, 这时,生B举手。生B:“是闰年, 但这样算太慢了, 表格上有2000-2007年的平年闰年表, 每4年一闰, 1996+4=2000, 所以它和2000年一样是年。”同学们掌声响起的同时, 生C也举起了手。生C:“我还有个方法, 表格上1997-1999连续3年都是平年, 根据平年闰年排列规律, 前一个一定是闰年。”不论学生的想法是新颖、奇特还是荒诞、离奇, 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敢于表露自己、积极 思考的精神表示赞许和肯定, 让这创造性的火花迸发出更璀璨的光芒。2.5课外延伸, 体现探究学习的迁移性
课堂教学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结束, 探究活动在课外的延伸, 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年月日”的课堂教学结束之际, 让学生们探寻一个星期为什么是7天等课外知识。还布置了年历、月历的记法、特征等课外实践作业,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年月日”一课的学习中, 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地去探索, 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 共同发展。对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 但从获得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探究式教学的反思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80%以上的课堂,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设计与实施或多或少还存在薄弱环节,学生自主探究行为也还存在一些偏差,值得进一步追问以期引起同仁普遍重视,积极关注,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改。3.1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探究都是必要的吗?
实施新课程以后,很多教师重视安排学生的自我探究活动,认为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克服“灌输式、讲解型”教学弊端的主要方式。因此,常常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学习内容、有没有一定的理解基础,而不分场合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例题后提问:“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相加。”师再问:“能把它转化成分数单位一样的分数吗?”学生回答:“能。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教师接着问:“怎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呢?”让学生自主尝试答例题„„在这种“打乒乓”式的师生连续一问一答下,此时学生的思考变成了琐碎的步步应答,自主探究应有的挑战性已经荡然无存,“探究”中的摸索、寻觅还有必要吗?虽然学生也在热热闹闹地计算、讨论,但仔细思考: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了吗?只不过是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当作配合教者不断提问、亦步亦趋的“过场戏”而已。
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激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载体,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必要的自主探究活动。首先教师提供的数学探究内容要“值得研究”,即探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可能通过学生的探究而获取新知,对一些全新的起始概念,不可能由学生探究而出的,就不要勉强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选择好探究学习的材料,深入思考、恰当处理教材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择材而用,当讲就讲,该探就探。处理中或添加、或隐藏,把比较明确、直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其次,教师提供数学探究内容的方式要适当,坚决摈弃连续细化“打乒乓”的问答。让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真正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意义。最后,安排学生探究时,教师就应当真正地放手,不要老是固守发问的思维高地,让学生吞咽的是教者“嚼过的馍”,使得他们的探索感淡而无味,要尽可能使得学生自我生成一系列问题,自我经过寻觅,产生问题的解答。3.2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备课和教学中要作何准备?
安排学生课堂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为了让他们产生问题意识,体验问题的价值,生成问题演化的需求,实现意义的自我建构。作如是安排,教者需要有所准备,考虑学生探究的途程,预想学生探究的困惑,提供探索中的所需学具和操作材料,留置探索受阻时的“救助预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明确了促进学生有效自主探究的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物质准备。准备好教具、学具,甚至多媒体课件,不能临场取材;二是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可以用故事、游戏、实物或多媒体生活情景,突出一个“趣”字,激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三是要抓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探究发现的有关知识复习铺垫。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会有起点、有凭借、有方法、有创新。3.3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还需要教师的即席临堂指导吗?
学生自主探究,贵在“自主”,落脚点在“探究”。有的教师,在安排“自主探究”时理解学生“自主”为“放手”仍至“放任”探究;而有的教师正好相反,表现得不放心,活动安排上不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其实,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有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索避免盲目,进而生成探究性学习成果。
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在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审时度势,预察过程,把握进程,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予学生以恰当地临堂指导,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参与交流合作,以求加深理解、拓展思维,主动求知、自主发展,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小学数学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时,教师的应对失当的表现有:因为赶进度,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些学生喜欢“占强”,往往独自利用学具操作,不愿与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分工或轮流地配合;探究后,少数学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主探究成果;不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不能为别人取得成功而高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效益。
总之,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前进中思考, 在思考中前进”, 每一次反思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对自己而言, 将是一次心灵感悟,更将是下一次自我尝试和飞跃的新起点, 我们要立足新课程, 积极思考, 要“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让我们带着激情在长期的教学中, 实践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