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互联网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浅谈互联网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自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似乎一夜之间,这个词便成为了热词。事实上,互联网由来久矣,作为一项技术革命,它所带给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可谓是“革命性的”。但这种变化并不必然决定着一个人成功或是失败,一个人是否成功归根到底还是靠个人后天是否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固然造成冲击,但教师面临的真正的挑战仍然来自于教师本人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互联网+,因此,对于互联网+,教师没必要惧怕。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技术革新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事实上,历史上的每一个技术革命都在极大地释放着生产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由此来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块黑板+粉笔的教育”方式必然发生变化,甚至走向终结,教育必然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
对此,我们教师倒不妨畅想一下未来的教室怎么变化,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怎样进行,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未雨绸谬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借助于这一时代的助推力而如虎添翼。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不少教师在讨论,“互联网+”时代下,他们该怎样当教师了。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当教育借助于互联网产生的在线课程,比如慕课,像旋风一样刮来的时候,他们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是不行的。比如师生交往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等等。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过去那种师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不是淡化了,而是更加重要和有针对性了,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改变不是提升了成本,而是降低了成本,教育的效率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作用因此更加凸显,因材施教因此实现。
同时,互联网即时、开放的特征也让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压力和挑战,因为知识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容易。而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是要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与综合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对于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乐于学习、真正以教育教学为乐趣的教师而言,自然会压力变成动力,甚至会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相反,对于另外一些教师而言,就不得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了。由此看来,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的紧密结合带来的教育改变,会让那些真正热爱教育、立志于献身教育的人更好地脱颖而出。
事实上,一个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终身学习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借助各种平台促进自己不断提升的教师。借助于互联网,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思想,人格魅力会成倍递增和放大,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真正对教师构成挑战的恰恰不是互联网+,而是教师自身。也因此,热爱教育、善于学习、敢于接受新事物等这些优秀教师的特质才是最终决定教师成功与否的根本。
第二篇: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1.在认知方面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2.在人格方面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4.民族意识的弱化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毋庸质疑,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为此,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宣传教育和技术监控并举、德治和法治并举、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为此在正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要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普及互联网教育,尤其是在学校普及是当务之急。
一、是建立校园网,在网上实现同步教学、答疑解析,并且配合网下的定期面授。
二、是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不仅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还对他们实践所学的知识提供机会。
三、是以技术手段控制青少年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将青少年保护在不良影响之外。
四、是加强立法。息产业部近日出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含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限于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每日8时至21时;不得在限定的时间外向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开放,不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其营业场所;违反规定将被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但无论是从立法的层次还是立法的内容来看,还远远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建议将立法层次提高到国务院法规甚至人大立法的高度,并从各个方面规范网络行为,以起到全面保护青少年免受不健康网页影响的目的。互联网络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肯定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参考文献】[1]《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分析》 彭文波 徐陶 [2]《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建议》游敏[3]《青少年网络情节的心理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志华2003,[4]《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新华文摘.朱美燕,朱凌云.2003[5]《网络心理教育刍议》中国教育学刊.崔景贵2001
第三篇: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据中国国家商务部信息化司司长李冀奇在第四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论坛上透露,截止到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用户总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大30.2%,博客人数达到4700万。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达100%,平均上网长3小时以上,男生多余女生。调查时显示,57.5%的大学生正在玩游戏等等。
一般来说,网络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它包括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阿。本文所提到的网络侧重于目前最为流行的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是指集通讯、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子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它以“资源共享,信息自由”为主要特征。网络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其既似现实环境,又非现实环境,其对人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也不例外。它即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有害的一面:
(1)交往的自由与虚拟世界的失落。
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网络上却可以得到虚拟的满足,于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长此下去,会产生情绪倦怠,网瘾成性,性格扭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这种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大学生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患上“网络疏离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其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共享性”与“信息污染”。
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是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共享性”,为大学生的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其信息的庞杂上,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展现在大学生眼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他们在各种信息的直接辐射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3)互联网内的特性与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网络的隐匿性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法制观念淡漠。互联网的这种隐蔽性,使得在网络这个电子真空中存在着道德和法律的真空。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1.5%的人曾经获取他人的邮件,6.4%的人曾经发布不健康的信息,8.4%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28.6%的人曾经获取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既是他们道德责任感弱化的表现,久而久之,又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有利的一面:
(1)网络为高校德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丰富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手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并且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互联网高容的信息环境能使教育者摆脱这种困境。互联网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它将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领先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时事报导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囊括其中。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可以使人们方便快捷和无限制地查寻、搜集、积累所需信息。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宝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能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点进行“面对面”的工作,这就完全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局限性,形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教育,从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
(2)充分利用网络,为我所有。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为我们提供学习、生活和娱乐资源。一是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二是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利于学生搜寻更多更全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三是开拓大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网使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3)互联网上不但信息量多,而且传播速度很快,更新也十分频繁,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感受网络快速生活节奏的同时,也很容易沉迷其中,最终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一方面,互联网以其自由、开放、无序管理,让黄色内容在网上大行其道,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色情信息的影响。为了寻找感官上的刺激,个别大学生整天泡吧,有些甚至开始沉湎谈恋爱、偷吃“禁果”,造成贻害无穷的后果,影响前途。另一方面,网上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使得部分在学生流连忘返,毫无节制地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通宵达旦地上网,以致荒废学业;有的高职大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有的学生参与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邀游,乐此不疲,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情迷意乱,从而脱离班集体和宿舍同学,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孤僻、冷漠、情感缺乏等症状,引起心理的失常、人格的异化。在笔者对本校上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4.8%的学生认为网上交友会或多或少与现实中人际关系产生冲突,其中有19.8%的学生认为会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者往往通过网络寻求理解,寻找归属感和成就感。他们将更多的感情投诸于“虚幻世界”,从而导致情感失衡,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契机与挑战。只要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更好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优化高校德育管理的软环境,开创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应该让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广泛推广并不断改进,让大学生有更大的受益!
第四篇:浅析互联网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在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成为当代主传播媒介之
一。网络的发展对当代流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也就包括了当代流行音乐了。我们来简要分析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音乐传播途径的发展。除了民间的个人自我传播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产品的传播陆续通过了报纸、电台、电视台这些媒介。而通过这些媒介的传播,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数字娱乐时代的到来,音乐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网络给流行音乐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使更多流行音乐作品传播到千家万户。流行音乐在网络中的传播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切换灵活、传播范围广等优点,网路传播方式逐渐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主力军。
网络科技的应用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更加方便,而流行音乐的创作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科技。
说到此不得不提起网络歌曲,一种走在大街上都会随时听到的乐曲。在信息传递飞速发展的当代,只通过网上传播来达到分享音乐目的的人们正在迅速增多。网络提供网友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网络歌曲之所以能广泛地在人们生活中流行,在于它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快速更替性、互动性、流通性等基本特征。网络歌曲通俗性在于它多反映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它能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抒发自我的真实感受,旋律简单,琅琅上口。网络歌曲走红的原因之一就
是题材和旋律的平民性,这类歌曲,旋律比较简中,歌词比较诙谐,因此受到学生族和白领的欢迎。能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老鼠爱大米》就是表达爱情的定,《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求佛》,《犯错》等等。另外,网络歌曲制作门槛低,没有电台的打榜,没有唱片公司的包装,没有太多的商业因素,只要有台能够正常运转的电脑和套音乐编辑软件,就可以成为一夜成名的网络歌手。依靠网络,传播迅捷,网络的便捷性和数以亿计的网友加速了网络歌曲的传播。
一方面,网络让人们能感受到更多人的自己的艺术,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推动音乐进入了快餐时代,而当听音乐变得越来越方便时,音乐也开始失去打动人心的力量。例如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包含就像“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看见蟑螂,我不怕不怕啦”等等没有深层次内涵的歌词。许久没有新作问世的朴树坦言,最近才发现写歌是自己最爱做的事情。同时,他也发现能感动自己的歌曲越来越少,“过去一张唱片10首歌,你可能每首歌都会很认真地听,可能里面最不起眼的歌也能打动你”,“但是现在都是以G为单位,意味着你没有什么歌能认真听”。大量的曲子或许很难让人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尝。音乐如何才能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在音乐人汪峰看来,答案只有一个:“你只有写好作品,只有靠众多优秀的作品。”从当年的乐队“鲍家街43号”一路走来,汪峰起起伏伏,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在他看来,互联网让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得以走到台前,也让越来越多热爱音乐的耳朵有听到更多音乐的机会。“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听众,跟音乐没关系的那些喜爱音乐的人,越来越清醒地知道,事实上什么样的东西是好的,什么样的东西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音乐人的坚持,加上大众对不同音乐接受能力的增强,无疑是这混乱呈现出来的光明。
最后,网络还存在很大一个弊端,因为在网上下载音乐很多都是免费的,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音乐人的积极性。有统计显示,从2005年开始,中国唱片业产值每年萎缩都超过20%。而在中国近4亿网民中,超过83%的人有过上网听音乐的体验,曾为正版而付费的用户比例不足5%。音乐人花了很多钱出一张专辑,结果却是“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里只能卖出几千甚至几百张(唱片)”,王菲的御用制作人张亚东坦言,这是他10年来感到最无奈的事。
事实上,免费听音乐这种习惯伤害的不仅是唱片业,更有音乐人所处的环境,并因此伤害到音乐本身。张亚东记得:“10年前,你只要有一个专辑提案,就会有一个发行商说先预付给你几十万元保底,只要我做好CD就已经拿到成本的钱了。”这样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一切都变得商业,大家都是以赚钱作为一个标准的话,真的是困难。”感到困难的绝不仅仅是张亚东一人——歌手制作音乐的积极性日益降低,奉行多年的“一年一张专辑”的标准如今已难以实现,东方风云榜早在两年前就出现了打榜专辑与单曲严重倒挂的现象。当音乐能够创造的价值在不断降低,音乐还能如何变得越来越好?对于不少音乐人来说,目前能寄希望的只有依靠不断完善法律来保护音乐人,让音乐人可以用正常的音乐创作养活自己,从而不断创造出“很伟大的、真正能够影响这个世界的作品”。的确,网络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我们加紧制定相关政策的步伐,以法律的角度保护音乐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如今,网络已经成为第一强势媒体,它将成为音乐产生的新生动力、音乐传播的光导纤维、音乐发展的航空母舰。
第五篇: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资料)
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的生活都因此发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改变。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时代已经初露端倪,颠覆性的观念将对传统进行破坏性的创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今天,有了互联网这个支点,整个教育都将被撬动。身处激变教育的环境中,只有对未来教育有一个清醒的把握,才能未雨绸缪,在变革与创新中提升教育的质量与品质。
未来教育新特质:高度开放与“私人订制”
互联网技术“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特点,击碎了传统教育的封闭保守,让教育产生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教育渐渐呈现出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定制性和自主性特点。
互联网时代使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无限拓展,让传统的教育能够突破原有的边界,实现教育资源、教育协作和教学方式跨时空的自由穿越、流动和交互,世界各国都将共同参与对教育规律的追求和共同教育问题的解决。虽然各国文化与价值观依然会保持高度的独特性,但是必将因相互影响频度的提高而互相学习和借鉴。
互联网带给时代的是高度的开放性,教育以围墙为标志的封闭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校间的竞争将被打破。学校内部、学校之间,教育体系内部、教育与外界之间,都将真正产生信息、资源等的开放,学校原有的格局将逐渐被突破。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为互动提供了充分条件,网络平台的搭建为互动提供了可能性。这给教学改革、教育研究、学生之间的问题解决以及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最大支持。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具有独特性。以满足个体需求为前提的教育,体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但传统的统一和标准化的教育不可能在理念和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了“私人定制”的支持,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教育,由于以统一的知识学习为内容,以考试为核心,以应试为目的,因而学生的实践被极大压缩甚至无从谈起,学生难有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平台和机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学生的活动都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联系。如各种实验、各种活动的设计、各种模拟性的活动(如
模拟联合国,模拟世界经济峰会等)和利用网络开展的学术研究等,对于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更高的价值,也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开辟了另外一种实践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了没有边界的平台,每个人都是这个平台的主角,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为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质创造了条件。
学校教育新景观:平台化、创客化与个性化
互联网的浪潮向教育袭来,其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广泛的。这将对传统的学校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全新的学校景观。
互联网时代教育将实现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学校既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提供者,由此也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社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都可以在学校平台获得支持。不仅如此,学校也将会是教师研究、自我发展和创新创业的平台。学校的平台化使得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世界将真正成为一个大教室,学习随时都可以进行”。学校的扁平化管理将使得师生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学校由此呈现出的特质将成为学校精神和文化特色。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将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业绩贡献评价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学生发展和需求的个性化必将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尊重。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将被重新定义。教学的许多要素将超越传统边界,交叉、融合、模糊性的状态使各种教学元素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将被多维或多元目标取代,教育目标更加着眼于学生自身的需求,甚至许多目标已不是教育者确定和实现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学内容将不再是教材内容的传递,而是基于学生学习问题开展的教学以及学生深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网络平台将提供更大范围的学习和发展资源,整个世界是一个大型资源库。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边界将被打破,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传统的线性思维、确定性思维等将被非线性思维、不确定性思维所替代。
互联网时代将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及人的发展研究。教育的任何决策和行为都应当从学生出发,通过对学生行为过程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找出更加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以更加充分地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效益。大数据的分析
方式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相关要素,这必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互联网时代将是游戏化学习机制盛行的时代。游戏能够让人们持续玩下去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激励办法和措施。把游戏化机制引入学习过程,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发动机”,必将极大改变学生学习的形态。
学生发展新生态:自主、可持续与终身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让学生、学校和教育之间封闭紧密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不可分隔,并最终将为学生建立新生态。
学生决定教育。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这个平台上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发展愿望与诉求的权利和机会,学校教育必须真正从学生出发,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而进行理性设计,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权益,而且能大大提高教育效益。
学生的优势智能决定未来。互联网能够为每个人的独特发展提供差异化的资源和条件支持,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只有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时,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人。
学生自主发展。人是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觉的,人在追求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解放的过程。人的这些特点由于受到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制约,往往难以尽情展现。互联网时代从言论到行动,从自我意志表达到自我负责,都逐步让人的自主发展成为了可能。教育处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每个学生都是自由自主的生命体,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教育的真正价值才能实现,每个孩子自身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体现,并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抓住了互联网,就抓住了教育的未来。这个时代教育者不能犹豫,不能拒绝,不能视而不见,只有认真研究、主动调整、敢于超越,进化学校和教育,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