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

时间:2019-05-13 22:5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

第一篇: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

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

12月6日,记者从石林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加快推进文旅一体化发展大会上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今后石林将以旅游转型升级为突破点,加快建设国际最佳旅游胜地,努力打造石林旅游发展升级版,实现石林的“留客梦”。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石林县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实施“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旅游要素配套,促进旅游转型升级,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动旅游产业由发挥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建设具有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石林旅游发展升级版,努力把石林建设成为“爱情圣地、狂欢之都”,以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大跨越。

昆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黄峻峰到会做指导。

县委书记王冰要求各级各部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敢于揭丑和亮短的勇气,直面全县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踏石留印和抓铁有痕的作为,全力打造石林旅游发展升级版。王冰书记表示,今后石林将把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建设文旅十大工程项目为突破口,推动全县旅游发展的大提速。这十大文旅工程为:一是提升景区形象,实施景区南大门建设工程;二是增强旅游休闲功能,实施巴江河休闲街区工程;三是突出石林大道优势,实施石林大道旅游文化经济带打造工程;四是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实施县城

及巴江河岸美化亮化工程;五是丰富旅游产品,实施文化演艺项目及天天火把节打造工程;六是强化旅游商品生产,实施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及旅游购物综合体建设工程;七是突出石林餐饮美食,实施餐饮行业规范化工程;八是拓展旅游业态,实施乡村旅游工程;九是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实施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十是推动全民参与旅游,实施全民招客工程。

根据《石林彝族自治县关于加快推进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从2014年起石林县每年将安排以旅哺农专项资金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石林管理局多渠道融资4000万元共6000万元文旅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用于全县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开发、公共设施建设、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商品开发、企业扶持、品牌引进等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事项。

针对全县旅游发展新局势,石林县决定成立石林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会上,县委书记王冰,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勤勋分别为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授印、授牌。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汪明涛对《石林彝族自治县关于加快推进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进行了解读。

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云南全面部署旅游强省建设

记者从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近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省政府资政刘平主持会议。会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云南将瞄准新目标,开辟新途径,采取新举措,奋力谱写云南旅游强省建设新篇章。

秦光荣指出,云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追求“旅游强省”的更高目标,奋力推动云南旅游业跨入新阶段、迈入新境地、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我们要站在新起点,准确把握旅游强省建设的六个特性,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六个进一步凸显”,即 旅游业带动性、经济性、开放性、创意性、惠民性和生态性进一步凸显。瞄准目标,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建设的四个更强,即发展能力更强、贡献能力更强、竞争能力更强、支撑能力更强。开辟新途径,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建设的六个转变,即变单极突破为融合发展、变分散发展为集群发展、变产品经济为品牌经济、变初级消费为综合消费、变传统促销为专业营销、变单一管理为社会共管。采取新举措,切实强化旅游强省建设的六个保障,即强化组织领导、体制机制、政策激励、资金投入、人才队伍、规范发展保障。

秦光荣强调,融合发展是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培育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的重要途径。建设旅游强省,就必须走旅游与其他建设融合发展的道路。要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结合城镇上山和发展县域经济,多施景区融城之策。要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进程,将10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做成精品,将文化主题园区做成范本,将我省特色演艺、节会以及全国乃至国际性学术会议等多种载体做成品牌。要与产业建设融合发展,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工业跨越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积极盘活各类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加快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云南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要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 乡村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200个旅游特色村的提升改造,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民族特色村寨和乡村旅游点。要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紧紧围绕“美丽云南”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循环经济试点的开发建设。鼓励旅游者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倡导低碳旅游,形成文明健康、节能环保的消费方式。

会上,邵琪伟谈了学习总书记关于旅游业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他说,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准确把握和科学推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为全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邵琪伟认为,云南旅游业有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培育旅游支柱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全省动员、社会参与,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走在全国前列;三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走在全国前列;四是破解难题、创新驱动,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新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科学研判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形势,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部署,出台了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立意很高、内容丰富、举措很实,十分给力。邵琪伟建议,立足旅游强省建设,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旅游;坚持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为民便民,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努力打造云南旅游升级版。

李纪恒指出,旅游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七彩云南的“第一形象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壮大旅游经济放到突出位置,顺应旅游业发展潮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全省旅游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他介绍,当前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旅游强省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其中,省旅游发展资金在现有每年2亿元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每年递增1亿元,到2017年达到7亿元;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在现

有2000万元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每年递增1000万元,到2017年达到7000万元。二是加大旅游建设用地供给。在国家下达我省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每年预留1万亩用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并要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向省级重大旅游项目倾斜。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旅游企业使用水、电、气与工业企业同价的政策,实行更加宽松的对外开放政策。李纪恒要求,下大力气抓好以下工作:抓融合发展、品牌引领、项目建设、环境优化、体制机制创新。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进行,主会场设在昆明海埂会堂,各州、市、县、区设立分会场。国家旅游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省旅游发展委负责人及兼职副主任,行业协会、主要旅游企业和各州市县区主要负责人共计6000余人参加会议。(尤紫璇 姚静)

第二篇:台江县“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台江县“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州中部,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辖2街道4镇3乡,67个行政村(居、社区),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其中苗族人口占98%以上,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美誉。台江民族文化浓厚,有苗族姊妹节、反排木鼓舞等9项非物质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6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4%,是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农村贫困面大,目前尚有贫困户9299户、贫困人口3.45万人、贫困村69个,贫困发生率为22.62%,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近几年,台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压推进,全县的贫困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干部群众思想落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发展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意识;二是处于黔东南州“两山扶贫”的雷公山扶贫核心区,也是全国滇桂黔石漠化扶贫地区之一,山高谷深,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较差,产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三是发展基础薄弱、财力不 足,交通、水利、城乡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四是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现有人才资源很难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五是干部整体能力素质不强,各级干部不同程度存在知识面窄、业务不精、政策研究不透、运用不娴熟等情况;六是基层组织薄弱,村级集体经济不发达,村党组织书记“双带”能力不强,农村党员队伍存在“老、弱、散”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台江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奋起直追,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认知感,着力解放思想,抢抓脱贫机遇,理清脱贫思路,明确脱贫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把任务做实,把工作做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抓好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意识脱贫。与全县8个乡镇、各部门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切实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犯不起、输不起、错不起、等不起、慢不起”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启动开展了“纪律大整顿、作风大改善、信心大提升”专项教育,强化干部日常监管,切实摒弃“等、靠、要”思想,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向全县人民致信《木鼓声催合力攻坚 万众一心同步小康》,发放脱贫攻坚春联15000余副,进一步强化全县干部群众的机遇意识、担当意识、精准意识、创新意识和落实意识,着力思想脱贫。着力加强农民工技能和创 业培训,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不断增强全县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着力理清脱贫思路。以创建“党建扶贫示范县,脱贫发展示范县”为目标,建强脱贫攻坚领导核心,夯实基层基础,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了《台江县“十三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台江县“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召开县委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创建“两个”示范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包含党建扶贫、脱贫发展五大板块、30项行动要点和100条推进措施,进一步理顺了脱贫攻坚思路。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党建促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基层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发展功能、服务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善基层党组织职责分工、议事决策、党务公开、“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一是谋划扶贫脱贫思路。结合各村实际,认真谋划扶贫脱贫工作思路,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在产业上、基础上、能力上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既“扶贫”更“扶智”,力争人民群众早日实现自主脱贫致富。二是扎实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和“第一书记”选派工作,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同步小康驻 村队。全县299名“第一书记” 和驻村干部,走访群众2.15万人,解决困难问题672个,协调解决项目172个,累积筹措帮扶资金1132万元。三是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教育培训,提升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2016年,已组织开展了4次村干培训和2次基层组织“带头人”培训;在省委组织部的组织下,全县183名党员干部到安顺西秀区和普定县秀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经验,拓宽村干知识视野。四是突出典型引领带动。积极总结推广“十户一体”村庄治理模式,把村内10户左右居住相邻、产业发展意愿相同的农户捆绑成一个发展主体,并与公益事业建设、产业发展、计划生育、党建工作、民主监督等挂钩,实现连带式、抱团式发展。

突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脱贫。立足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分别突出施洞古镇、老屯高效农业园区、长滩村三个核心带动,规划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带,打造农业、村寨、旅游一体化示范点。目前,正在制定西江至施洞“农文旅”一体化脱贫发展产业带规划、交通路网等在不断完善。进一步高标准策划中国苗族姊妹节,力争将中国苗族姊妹节打造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省、全州招商引资平台和旅游发展平台。

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统筹发展。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好落实,重点推进交通、水利、通讯、美丽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快交通建设。着力规划建设县域骨干交通网,加快推进凯里二龙至台盘城市主干道和G211国道县城至南宫段升级改造建设,力争年内启动革一至黄平谷陇二级公路建设、台江收费站迁移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力度和乡镇、中心村客运站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客运通达率。二是加快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空寨水库、南开水库、县城污水处理配套管网二期工程等水利工程;加快翁密河、翁你河、巴拉河等中小河流治理,积极推进清水江平寨航电一体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洪减灾安全体系、水利设施配套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三是加快村寨建设。着力建设一批中心村,大力提升中心村的聚集力、辐射力。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整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支持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四是加快通讯建设。加大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营运商的通讯基站、营业网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用邮条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光纤入户进村工程,加快推进光纤宽带和无线局域网实现农村全覆盖。积极建设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实现政务信息交互共享。

用好易地搬迁关键一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面落实省、州生态移民工作部署,对地处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 及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贫困户,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臵的原则,逐步开展整体移民搬迁。重点加快台盘大道和台拱马口塘易地搬迁安臵点建设,着力完善安臵点基础设施,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开发区、乡镇及中心村搬迁,确保搬得出、留得住,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1万人的搬迁目标。

强化人才支撑,厚植脱贫发展第一资源。围绕“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依托对口帮扶资源,实施“苗岭之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和“四个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引进、培养和发掘人才。目前,已引进3名金融人才、8名服务“三农”专家和13名部门亟需人才。同时,采取“双向”培养机并制定了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培训计划。扎实开展人才资源信息采集工作,全面摸清我县人才发展状况。加大对基层人才待遇的保障力度和倾斜力度,探索每三年一次县管专家和县级拔尖人才评选制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强化教育发展均衡,推动教育发展脱贫。按照省、州部署,把做好教育和医疗扶贫作为“拔穷根”的长久之计,压缩行政经费5%用于教育发展,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强力推进“4+2”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到77%和30%;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 1.42万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上了营养午餐;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贫困家庭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建立完善贫困学生信息库,对贫困学生就学情况全程跟踪,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完成各级教师培训1800多人次,投入4200万元用于台江教育信息化建设,550套“班班通”已完成设备安装,全县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班级“班班通”设备全覆盖,实现“三通两平台”目标,具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标准条件之一;进一步加大县职中新校区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将民族工艺人才培训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设刺绣、银饰培训班,着力培训本地民族工艺人才,采取“支部+学校+企业”的模式,促进校企共建;提高劳务人员技能,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务人员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抓好生态补偿脱贫。台江是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7.4%,特别是南宫、排羊、方召三个乡镇处于全州“两山扶贫”的雷公山扶贫核心区,三个乡的森林覆盖率更是接近80%,大多数区域都属于地势较高的国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范围。目前,这三个乡镇有贫困人口1258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6.47%,因此,做好这些乡镇的脱贫工作,对台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以国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南宫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苗岭地质公园为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着力申报国家生态补偿区、碳汇试点县项目,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 护林员和生态保护人员。

提升医疗就业水平,落实社会保障兜底。大力实施医疗卫生“两大突破工程”,提高基本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基本住院救助限额达到3万元以上;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对医疗救助对象中患重大疾病的,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将住院救助限额提高到基本住院救助限额的1.5倍,全力化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难题;建立“医联体”,提升我县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争取到州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州中医院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及县中医院和8个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对贫困人口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做好社会保障兜底,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救助标准,逐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积极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为主要对象的“双阳”行动,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台江县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台江县扶贫攻坚阶段干部管理制度试行办法》等制度,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确保问责工作有章可循;签订了“四状一书”(县委主要领导与四大班子县级领导干部、县委县政府与各部门单位、部门一把手与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与原单位签订脱贫攻 坚责任状,党员干部签订脱贫攻坚承诺书),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大督查问责力度,确保脱贫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建立“四位一体”干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保障、负向惩戒约束紧密衔接、有机统一的干部管理新机制。结合“五个一”扶贫机制设定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把脱贫攻坚实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和考核评价内容,并严格执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规定,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得好的干部大胆使用,对工作推动不力的干部及时调整。

总之,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台江县委、县政府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篇:文旅发展探讨

文旅发展探讨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在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就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融合路径是“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这一融合思路无疑是正确的、有指导意义的,但有些理念有待于商榷。如“文化需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文化创意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

首先,文化不是旅游活动的动因。旅游活动的动因应该是“玩”的心态、娱乐的心态,是一种轻松愉悦的观光感知和生活体验,而文化是在旅游活动中体味出来的。如果是以文化为动因,未必是通过旅游而达到的,即使在研学旅行、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主题性、文化性比较集中的旅游活动中,也应该是在轻松的体验中感知和感悟,这就是旅游的本质——娱乐。文化需要活化,这种活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化(参阅《旅游开发:自然资源生态化,人文资源生活化》)。如果在旅游中直接奔着文化去了,为文化而文化,那只是文化部,而非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不是文化研究,也不是单纯的文化活动,而是离不开文化内因的生活化体验之旅。

其次,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核心资源。从观光旅游过渡到当下的休闲旅游,文化的成分是加重了,因为有了文化赋能,才有休闲旅游所必须具备的精神需要,所谓休闲、度假、康养一定都是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旅游活动。但观光旅游核心吸引物,也就是说,自然资源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同一个区域或相近区域,自然才是差异化最大的,而文化是在特定地理自然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无一不带着独特的地域特征和色彩,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

方人”;其次才是文化资源。至于产生在资源之上的产品,可能要在景观、文化之外,再增加一个业态核心吸引力。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思路。与思路相比,理念才是最根本的,如果理念错了,思路也就跟着错了,所谓路径和措施也就有了差池,出路也就变得狭隘。

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特别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全面领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论述上来,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总的思路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1、要着力推进理念融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把理念观念融合放在首要位置,从思想深处、从根子上打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

一是要树立以文促旅的理念。要深刻认识到,文化需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文化创意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思想道德观念的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能够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产品吸引力,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通过公共文化机构、对外文化交流等平台的使用,能够促进旅游推广、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

二是要树立以旅彰文的理念。要深刻认识到,旅游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发挥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优势,能够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发挥旅游公众参与多、传播范围广等优势,能够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众群体和覆盖面,对内更好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是要树立和合共生的理念。要深刻认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才能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新的增长点,才能开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旅游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持续涌现的新局面,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要着力推进职能融合原文化部门和原旅游部门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业务,机构合并、人员整合只是开始,重头戏还是职能融合到位。

一是要编制好落实好“三定”规定。“三定”规定是部门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经发布“三定”规定的单位,要将各项职能落到实处,并在工作中进一步细化、完善。尚未完成“三定”规定编制的单位,在编制“三定”规定时要充分体现融合发展要求,打破文化和旅游行业边界,设计好内设部门职能,确保履职到位。

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始编制,要以此为契机,提前准备、及早谋划,开展充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已有经验,研究融合发展新思路,制定体现融合发展、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和针对性政策。

三是要整合好已有工作抓手。要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的清理、对接、修订等工作,确保相互兼容、不留空白、不余死角。积极推进资源、平台、工程、项目、活动等融合,坚持从实际出发,该清理的清理、该合并的合并、该扩大的扩大,确保其发挥最佳效益。

3、要着力推进产业融合要积极寻找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新增长点。

一是促进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发展,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非遗项目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推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文化主题酒店等已有融合发展业态提质升级。

二是促进产品融合。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建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

三是持续释放大众文化和旅游需求。建立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长效机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

4、要着力推进市场融合统一有序、供给有效、富有活力的市场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一是促进市场主体融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和众创空间服务升级,为文化和旅游领域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是促进市场监管融合。对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要及时加强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建设信用体系,实施各类专项整治、专项保障活动,开展重大案件评选、举报投诉受理、证件管理等工作,要将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统一考虑,一并研究。

三是全力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组建。要深入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抓紧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改革制度框架,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任务书推动执法队伍整合到位。

5、要着力推进服务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是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要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探索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区的厕所同标准规划、建设、管理。

二是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平台,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三是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服务惠民项目。

6、要着力推进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融合文化和旅游都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传播先进文化、增进人民友谊的桥梁,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在交流融合方面下大力气、作大文章。

一是在工作层面,要进一步整合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力量,整合海外文化和旅游工作机构,统筹安排交流项目和活动,同步推进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

二是在渠道方面,要发挥好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和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类导游、讲解员和亿万游客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自觉传播者。

三是在载体方面,要综合发挥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走向海外,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展示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国人精彩生活表达好,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贡献。

第四篇:文旅产业发展情况

文旅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梅县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讲话精神。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一城两带四组团”建设,按照打造“三宜”城市范例的目标,以生态为引领,以红色、客家文化为依托,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则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围绕提供优秀文旅产品和服务中心环节,不断推动文旅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做大做强文旅事业。

2020年,我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雁洋镇长教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雁洋镇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梅县叶帅故里客都人家历史文化游径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游径、梅县松口南洋古镇乡村游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此外,由我区精心创排选送的大型山歌剧《春闹》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中荣获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戏曲组一等奖;梅州文旅融合新标杆——客都人家文旅综合体项目一期(客乡老街开街和原乡展演)正式对外开放。

一、文旅产业发展情况

1.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圆满完成了2020年文化站评估定级申报工作,并得到了省专家组的高度认可。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对全区19个文化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改造,已基本达到二级站以上标准,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总分馆制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建成3个总馆,19个分馆,144个服务点,实现总分馆全覆盖。区文化馆对文化驿站、志愿服务岗等场馆进行提升,开展“文雅慕课”

“非遗展厅”等24小时线上服务;区图书馆加强馆藏建设,整合了全区图书资源,实现总分馆图书共建共享。还建成智慧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自助阅览服务;松口图书馆按照二极馆标准进行了升级改造。

2.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20年共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14场次。区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悦读达人挑战活动、广东省首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暑期少儿21天阅读挑战等活动;区文化馆举办了2020年梅县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彩书家训•快乐涂鸦和竹板歌传唱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20年梅县区文化馆总分馆联动系列活动等,还举办了暑期公益少儿艺术培训班;区松口图书馆深入开展书法培训、亲子活动、故事分享、全民阅读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区博物馆举办“百年记忆·世纪画梦--林风眠艺术人生”展览、梅县籍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先驱“两林三李”图片展等,分别入选2020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和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展览推介。此外

“相约梅县”综合性文旅宣传平台上线,目前共开展线上线下演出38场次。线下举办了走进名人故居——张榕轩纪念馆、宋湘故居活动,赢得了热烈的反响和好评。

3.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2020年,我区新增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我区还积极发动各方力量,筹集资金对名人故居进行维修保护,开展了名人故(旧)居摸底调查,完成了围龙屋普查工作,推进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开发取得新突破。一是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布展工作。较好的完成了世德堂、莲塘古氏洋楼、双龙村大夫第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还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溪小学、不可移动文物辑瑞庐、将军第进行了抢修和维修;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丘哲旧居、莲塘洋楼进行了布展。二是做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建工作。注重加强对我区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点)等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提升,高标准建成了梅县区非遗展示馆。三是培育打造历史文化游径。2020年,我区申报的梅县叶帅故里客都人家历史文化游径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游径。

4.全力创建旅游示范。一是精心培育文旅产品。雁洋镇长教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雁洋镇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梅县区松口南洋古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入选第二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二是积极推动“厕所革命”。今年是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总结评估之年,三年来我区超额完成了18座新建改建厕所的建设任务;三是重点项目取得新进展。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一期于1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此外,还注重培育发展新文旅项目。通过多次考察调研形成了伟光汇通梅州古城和梅西水库调研报告;四是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自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坚持党政统筹、领导带动、部门联动、乡镇参与,举全区之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今年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5.注重打响文旅品牌。2020年共组织开展了各类型文艺演出、送戏下乡、进景区、进园活动近300场次,创作抖音宣传视频作品22个。印制了15000份梅县区全域旅游宣传手册和折页,更新制作了梅县文旅宣传片。还积极参与大型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参加了2020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魅力广东˙客都梅州、和美汕头、古韵潮州”旅游(南昌、泉州)推介会、第八届广东自驾旅游日暨精彩梅州自驾旅游日活动、世界长寿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开街和原乡展演系列活动、2020“世界客都,长寿梅州”马拉松文旅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文旅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打响梅县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专业人才短缺。文旅队伍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无论知识结构还是专业技能等均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文旅工作的需要。由于编制原因,文化艺术人才存在着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难留,剧目创排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文旅发展资金缺乏,扶持政策力度不够。文旅项目建设资金缺乏,用地难,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对民宿、农家乐以及旅游厕所的的扶持力度较小,扶持资金、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建设需要,不能起到较好的鼓励带动作用。

3.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尤其是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压力大,精品节目创作、排练资金缺口较大;乡镇文化站职能弱化,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缺。

4.文旅商品、纪念品种类少,缺乏“梅县手信”品牌,鼓励研发旅游商品资金不足。目前我区文旅商品研发力度不足,现有文旅商品种类较少、品位不高、附加值和收藏价值较低,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多层次购买需求。

5.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及后续维持运作所需资金缺口较大。我区大多数红色遗址散落于偏僻乡村,交通可进入程度较差,难于达到发展红色旅游大进大出的基本条件要求,且保护传承手段单一,缺乏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的专业人才和讲解人才,不利于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6.社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矛盾突出。非遗保护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措施,且工作经费匮乏,难以对乡镇基层展开文化遗产工作拓展培训。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

抢抓高铁等交通环境改善的契机,招大引强,积极引进和培育以休闲农业、健康养生、乡村度假、特色民宿为代表的文旅新业态。加快推进特色民居—“辑瑞庐”保护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梅南镇红色旅游小镇项目、麓湖山创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梅州古梅梦景文化旅游项目等在建文旅项目建设。同时要大力促进文旅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上下功夫,多培育雁南飞茶田景区、大观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等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范例。还要充分盘活乡村旅游资源,立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目标定位,以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发挥雁南飞景区的头雁作用,突出雁南飞景区的核心辐射作用,整合周边客都人家、叶剑英纪念园、灵光寺、雁山湖等旅游景区以及阴那村、南福村等多个美丽乡村资源,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构建雁洋粤东第一名镇,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力度,打响“美丽梅县·客都明珠”文旅品牌。

(二)着力打造文化惠民品牌。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文艺活动”、“文艺轻骑兵演出”“送戏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山歌、木偶等传统技艺、表演等非遗项目进广场、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进名人故居,打响

“相约梅县”文化惠民品牌;继续推进深化文艺院团机制改革,努力探索一条“院团管理、市场化运营”的共建共享新路子,打造一支一流的优秀文艺团队,以客家山歌、木偶表演为主打产品,以旅游景点景区、名人故居等为平台,推动文艺演出与文旅产业相融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发展,助力我区文旅事业繁荣发展。

(三)统筹做好名人故居和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革命老区的各项政策支持,在抓好革命旧址修缮保护的同时,结合全域旅游的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串珠成链,将本区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与现有风景旅游区有机结合,培育打造历史文化游径,推出更多研学、寻根、名人故居、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推进“同怀别墅”革命遗址修复和“辑瑞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将名人故居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文化礼堂或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精品民宿等。连片开发叶剑英纪念园、梅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松源同怀别墅、蛟花堂及周边,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红色产业,建设红色拓展基地、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打造集展览学习、场景教育、爱国教学、国防训练、团队建设于一体的广东省乃至全国一流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老区群众走上致富路。

(四)积极探索公共服务领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加快推进博物馆新馆建设。大力推动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雁洋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试点(丙村镇芦陵村)、公共文化设施进旅游行业“粤书吧”等试点建设。完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送戏、送书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景区,创新办好“相约梅县”“群众文艺汇演”、“百村行巡演”公益少儿培训班等文化惠民品牌,打造文化亮点。

(五)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

一是制定可行的人才激励制度,活用编制政策留住文旅人才。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通过购买补助公益性演出和服务、资助基础设施建设或资源整合共享、扶持精品艺术创作生产及文旅产业发展等方式,更好地培养和留住文旅人才,为文旅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注重与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交流对接,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政府主导,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加强对外文旅合作交流,扶持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和文旅产品走出去,推动文艺团队走出去,积极参与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展会等活动,拓宽文旅市场;三是建立高端文旅手信产品研发激励机制,提升产品品牌附加值,努力打造特色“梅县手信”。、注重融入客家、长寿、金柚等元素,加强“细柚”文旅IP手信产品的宣传推广打造,形成地方精品手信品牌。

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年1月29日

第五篇: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农业的重要路径,是客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根据2020年区政协工作安排,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瓦屋乡、桐木坪乡、坝黄镇、川硐街道等地的园(坝)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区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工作,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农产业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公司+旅游+农产业扶贫”“旅游+产业+电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通过安排就业、带动当地特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农家乐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数万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先后评定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2个、星级农家乐12家、旅游村寨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1家,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采摘篱园、休闲垂钓园、水上乐园、自驾营地等旅游业态齐全,每年10余次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大明边城灯会、路腊樱花节、瓦屋油菜花节、桐木坪李子节、路腊荷花节等独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凸显品牌效应。2017-2019年全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带动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7800余人,为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助推农旅同步发展。全区各农业园区按功能划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用好用足坝区利好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坝区综合功能。瓦屋探索“园区+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旅农”一体化特色彰显,瓦屋乡“边贸小镇·黔东花海”被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

(二)园区景区化全面提升,“农业+旅游”融合推进。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达标坝区为目标,万亩油茶基地、白水贡米生产基地、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继组织注册“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全区农产品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通过推行“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农旅一体化效益凸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以打造城市后花园为目的,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组团式发展,形成了路腊、茶园山、克兰寨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百花渡景区通过产业规划,以景区作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寨经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种植等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

积极抢抓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机遇,板栗园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还通过精心组织川硐板栗园村申报中国美丽乡村,滑石白水贡米申报贵州乡村特色产品,成功举办桐木坪桃李采摘节、云场坪樱花节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游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目前,全区还缺乏统筹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缺位,战略定位不明晰,缺乏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联动不足,有的乡镇还未能很好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氛围不浓。

(二)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园区农业生产景观化、产业发展旅游化开发不足,园区“农旅+”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在特色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体验没有充分体现。同时,各乡镇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基本都是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等独特性资源的深入开发,农旅一体化发展后劲不足。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

(三)资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大多数农业园区起初都是从农业的单一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以致在园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不合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园区路网、游览步道建设不符合旅游要求,等级低、标识标牌不规范。多数园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路标、厕所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四)主体培育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提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欠缺,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贫的潜力亟待挖掘。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对推动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农家乐民宿带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生态增优、文化增智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蓄后劲。同时,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方面不够,还缺乏有效的宣传信息平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农旅融合保障机制。将农旅一体化发展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旅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写好大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旅一体化发展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旅强农、产业互助、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联动服务。组建农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农旅一体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要求,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标准编制《碧江区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定位,使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径。坚持“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实施农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族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实施好试点。立足地方特色,开展试点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镇、传统村落、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试点,力求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国。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旅融合配套设施。一是加大农业旅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旅融合专项基金”,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项目,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发展农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标准要求的旅游交通道路,使沿线景点连成片、串成线、形成一条“珍珠链”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供排水系统、电力系统、食宿条件、园区景点内部路网步道、公厕、交通标识、停车场等内部配套设施建设。

(四)抓好人才培育,壮大农旅融合产业队伍。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夯实产业融合基础。引导和组织农村能人、文化精英、种养大户,牵头创建乡村旅游合作社,促进农旅融合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农民参与。通过相应的宣传引导以及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其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以及农旅融合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向社会聘请专业的社会人士,组建专业农旅一体化发展研究团队,特别是吸纳企业管理、旅游服务、营销推广等专业工作者参与到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四是拓展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职业培训。与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健康职业学院等本土院校联合,加强农业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合农旅园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推进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集群化发展,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五)加强宣传推介,提升农旅融合产业形象。一是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农旅结合园区景点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建立农业和旅游信息平台,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增强市场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导业主理性经营、客户理性消费。二是加大旅游推介。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广泛参加“水博会”“酒博会”“贵洽会”“展销会”等重大开放活动,宣传碧江、推介碧江。以“一带双核”铜仁古城为龙头、精品景区为节点、乡村旅游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三是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凸显地域特色,塑造品牌形象。继续打造“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系列活动”、“瓦屋油菜花节”、“路腊樱花节”、“漾头龙抬头”、“桐木坪李子节”等一批节庆品牌,进一步扩大碧江知名度、美誉度。

下载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浙十大文旅特色小镇(精选5篇)

    江浙十大文旅特色小镇 有重点、有特色发展是指导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浙江省2015年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截止目前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个特色小镇列入培训名......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北湖区深入实施“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紧贴郴州“锦绣潇湘、别样郴州”旅游形象,打造“养生......

    文旅局农旅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旅局农旅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一、农旅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情况(一)进一步完善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通过组织相关主体申报乡村旅游重点村、星级接待户,发挥示范引领效能,加强旅......

    文旅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

    文旅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的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我区文化体育旅游创新发展,扶持文化体育旅游企业发展壮......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共5篇]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调查报告--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助推农业科技的发展策略

    实习调查报告 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助推农业科技的发展策略 摘要:通过对台创园基本情况的认识,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现状及其运行机制着手,针对台创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

    文旅产业发展半年总结参考(共5则)

    文旅产业发展半年总结参考范文xxxx年以来,因受疫情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以音乐艺术、文体旅游、文体旅节会等为运营核心行业损失严重,但创意设计、信息服务业行业优势明显。文......

    文旅局发展乡村旅游总结汇报材料

    文旅局发展乡村旅游总结汇报材料乡村旅游更是文旅产业的重头戏,是富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了全面深入贯彻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X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州县把文化旅游列入首位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