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数学计划与教案t Word 文档

时间:2019-05-13 22:3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下数学计划与教案t 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下数学计划与教案t Word 文档》。

第一篇:二下数学计划与教案t Word 文档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3)班

陈美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任教的二年(3)班,有学生,48人。上学期考试结果比较好,但有两人缺考(李波、林秀霞)

平均分94.3,合格率97.8%,(闵思荣19分)优良率95.7%。看起来比较好,实际是没有二班好的,因缺考中林秋霞是弱智。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学生作业字迹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上学期期末检测中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如远静洋、曾继伟、王玉霞、谢朋朋等。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如乘法口诀、两位数口算和笔算等。再逐步引导思维能力的发展。总之,要使学生扎扎实实学好知识。

本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

解学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学生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时间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具体措施

1、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一些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应该多多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和潜能生。

5、双休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跟生活联系的需要实践调查之类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多于家长沟通,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7、重视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本册课时安排及教学时间表: 周次(日期)1(2、26—

3、2)2(3、3---9)

教 学

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表

解决问题(1)除法的初步认识:

时 4 5

注 上学期的期末测试

第一单元作业检测

3(3、10—16)内除法

(一)(13(2)用2——6的课时)

4-5(3、17—30)

乘法口诀求商。(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整理与复习

6(3、31—

4、6)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第二单元测试

7(4、7---13)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 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8(4、14—20)9(4、21—27)

10(4、28—

5、4 第五单元万以内11(5、5—11)数的认识 12(5、12—18)第六单元 13(5、19—25)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4(5、26-

6、1)

(一)3 4 4 2 4

第四单元测试 劳动节、清明节

第五、六单元测试 儿童节 第七单元测试

15(6、2—8)第八单元 统计 找规律 总复习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4 4 4

第八单元测试 第九单元测试 第十单元测试 16(6、9---15)第九单元 17(6、16—22)第十单元 18(6、23—29)归纳复习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试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

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二、编排特点: 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解决问题,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关系

2、选取联系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问题的方法

课 题:解决问题(例

1、例2)

一、教学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1-P5)例

1、例2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

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32+13 45-6 22-7 16+23 45-7 49-22 8+42 64-20

2、看土说一说、数一数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第2、3页,说一说图上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分别有多少人?数一数,说一说。

(二)、教学新课、节假日小朋友们想去哪儿玩?小组互相说一说

问:你在游乐园玩过吗?玩过什么?

2、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有什么?能挖掘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互相讨论,展示。―我们先来看木偶戏。‖

3、出示例1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请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有22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个,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啊?)

问:可以怎样解决,可以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算法,列式,启发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

(1)22-6+13=29(人)

(2)22-6=16(人)16+13=29(人)

(3)22+13-6=29(人)或13-6+22=29(人)

(4)22+(13-6)=29(人)

小结: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

4、出示例2图,学习小括号

(1)显示面包房图片,说说这幅图意。(2)看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面包房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小朋友买了22个,又有小朋友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

可以怎样解决?

a.548=24(个)b.54 – 22(22+8)=24(个)

d.…………

问: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两步计算)

师:有了小括号先算什么?(先算括号内的加减法)

小结:要想首先算22+8,就要把22+8用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出示接力赛跑图

男生有22个,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2、果园里一共有90棵果树,其中桃树38棵,苹果树4棵,梨树多少棵?

3、看图说图意,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一第4题统计表。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看图,能自己提出问题,还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解决一个问题,真棒!教后记:

课 题:巩固练习(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P6-7 练习一 1-5题

二、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抢答: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3、听算:老师说算式,学生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复习:

(1)没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从左向右)

(2)带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小括号)

2、练习:

第1题: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显示接力赛跑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指名说。

问:你会做吗?请小组合作写出算式。

指名展示:

(1)22+21=43(人)43-16=27(人)

(2)22+21-16=27(人)

问:先算什么?

(3)22-16=6(人)21+6=27(人)

(4)21-16=5(人)22+5=27(人)

师:小朋友可以先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第2题:练习一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完成。

示图,请小朋友自己说说图意

指名:小朋友们在收集易拉罐,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一组收集了34个,二组收集了29个,三组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名解答:

(1)94-29-34=(2)94-(29+34)=(3)……

第3题: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走了6只,又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有几只?

示图,说图意,独立解答,做为课堂作业。

第4题: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

出示表格,问:球赛中的主客场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我们先看中国球队,你知道了什么?(客场7分,主场比客场多5分)

那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主场12分,总分是19分)

问:其它国家球队的总分你能否计算出来?

学生独立解决。

问:观察此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第5题:小朋友今天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50岁时小朋友多大?

提示:要先知道什么?(经过了多少年)

(三)、思维训练

一枝签字笔8元,一枝圆珠笔5元。小红有20元钱,她买一枝签字笔和一枝圆珠笔,还剩下多少钱?

(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教后记:

课 题: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8—9)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2、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例三(教材第8页图,电脑显示)

(1)看图说图意。(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分组讨论,列式计算。a.4*3=12(人)12+7=19(人)b.4*3+7=19(人)c.还可以这样计算:6*2+7=19(人)4*4+3=19(人)小结:用乘加和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写成乘加的算式

2、做一做。(教材第9页),电脑出示图。

老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10-4+3=9(只)10+3-4=9(只)…………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数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2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后记:

课 题:巩固练习

一、教学内容: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p10—11)

二、教学目标:

1、从具体的实际生活情景出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掌握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会熟练掌握有步骤的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2、会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卡片: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2、抢算:学生抢答

3、解决问题

(1)一个笔记本8元,一枝钢笔13元。小利买了9个笔记本和一枝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个篮球7元,一个羽毛球4元。小鸣买一个篮球和7个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足球9元一个,小军拿了100元买了7个足球,应找回多少钱?

(二)课堂练习

1、练习二(第10 页)第1题

小熊:爸爸,妈妈和我都掰了9 个玉米

熊弟弟:我掰了6个

熊妈妈:我们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2、练习二(第10 页)第2题

兔姐姐:我们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

兔哥哥:我们准备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萝卜。

兔弟弟:还剩多少个萝卜?

3、练习二(第11 页)第3题

动物园的门票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

用20元钱买票够吗?

4、练习二(第11 页)第4题

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集体完成。

5、思维训练:练习二(第11 页)第5题

(三)思维训练

1、玲玲去商店买东西,她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

(1)瓜子每袋4元,如果买了3袋,应找回几元?

(2)花生每袋8元,如果买了2袋,应找回几元?

(3)笔记本每个7元,钢笔每枝12元,如果买一个笔记本和议枝钢笔,应找回多少钱?

2、买4个玩具娃娃和一个魔方共用35元。每个玩具娃娃8元。那一个魔方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仔细观察,同学们基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教后记: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课题:平均分

(一)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二、教学策略:通过观察、了解生活实例,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四、教学准备:情境图,正方形、圆形卡片,小棒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观察画面。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1)谈话并讨论: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分春游食品时要注意什么?(强调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明确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3)学生发现:每分钟的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2、课堂练习:课本第13页―做一做‖。

(1)先看题,互相说题意,说一说―平均分成5分是什么意思‖。

(2)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分,每份同样多。)

3、教学例2 :

(1)出示例2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学生动手分一分。(3)交流,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4)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份得同样多。

4、课堂练习:14页―做一做‖。用小棒分一分,然后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1)动手分一分(至少设计出两种方案)。(2)展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相互评价。

2、练习三第2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独立判断。

3、练习三第3题。

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课题:平均分(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教学策略: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重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教学活动: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第一种分法:O O OOOO 第二种分法:O OO OOO 第三种分法:OO OO 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船‖。(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4题。,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 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2.练习三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3.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课题: 除法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课程目标:

1、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2、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策略:从活动入手,引出新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突破难点。

三、重点难点: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难点:―平均分‖活动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12个小圆片、16根小棒。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判断哪幅图是平均分,为什么。)2.(1)把16根小棒分成4 份,每份有几根?

(2)12根小棒,每3根分成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动手操作、互相交流。)3.导入: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熊来分东西吗?

二、讲授新课

教学例4。

1.出示例4: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2.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指名板演。3.交流结果。

4.板书课题。

5.教师板书“12’4=3‖这个除法算式。学生讨论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结: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6.学生动手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3份,一一写出除法算式。7.认识除号,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观察图后,写除法算式,互相交流,并读出所写的除法算式。2.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算式,是怎么看出来的。

3.练习四第2题。先弄清题意,明确要把6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熊。如果学生能直接说出结果可以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填写出除法算式,并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4.练习四第3题。先请学生看图,互相说说图意,再独立写出除法算式。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课题: 除法

(二)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让学生体会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通过活动,自然引导学生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认识了除法

各部分名称,至此学生对除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重点难点:重难点:

根据题意写出算式。

五、教学准备:例5情境图、除法算式卡片、学生每人20个小圆片。教学活 动: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除法算式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出除法算式。2.昨天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竹笋,今天小熊猫又遇到了问题,大家愿意帮助它吗?

二、课授新课

1.出示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2.学生观察画面,互相说一说图意。师:共有多少个竹笋?每盘里放几个? 3.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4.交流结果。

5.师:我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呢? 6.明确可以用除法算式”20’4=5‖来表示,教师强调算式所表示的含义: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5盘.。

7.引导学生抽象出20÷4=5的实际含义:把20按每份4 个一份平均分,可以分成5份。8. 教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并板书.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对各部分名称详细说明.三、巩固练习

1. 课本19页―做一做‖。第1题:分小组活动,用小圆片摆一摆。第2题,同桌互说。2.练习第4、5 题。利用题中实物图,让学生用画圈圈分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完后

独立写出算式并交流。3.练习四第6题。

教后记:

课题:除法

(三)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通过动手、游戏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重点: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难点: 感知乘、除法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准备:文字卡片、题目卡片、小圆片学具。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10个小圆片,动手摆一摆。

1、平均分成2 份,每份有几个?

2、10个小圆片,每5个一份,分成了多少份? 根据回答,板书:10÷2=5 10÷5=2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课堂练习

1、练习四第7题。

教师把写有文字的卡片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独立试写,互相交流。教师板书出相应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四第8 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实物题,引导学生说出有3份胡萝卜,每份有5根,再让学生试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指明说一说,老师板书。(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3、练习四第9 题。先背诵乘法口诀表,出示题卡,通过抽卡游戏练习。

4、练习四第10 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小朋友划船的具体情况:有4 条船,每条船有3 个人。再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最后集体订正。

5、22页思考题。

第一小问题是学生明确□表示加数,4个□连加等于8,就是4个相同加数连加等于8,同数连加可用乘法计算:()×4=8或4 ×()=8,所以()里填2,□=2

三、课堂总结 教后记:

课题: 除法计算

(一)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二、教学策略: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重点:除法的初步计算。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四、教学准备:情境图、教具(信箱和信)每个学生准备12个O卡片。教学活动

一、复习

1、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说完整。

()二得二 三三得()

三()十五()十二

()二十 四()十六

2、口答,说说是用哪句口诀想出来的。

×()= 6 5 ×()= 5()×6=12 4 ×()=8()× 4 =12()×8= 8

二、学习新课、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2、提出第1 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 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3、同桌交流,列出除法算式,板书:12 ÷ 3。

4、引导:前几节课,我们都会动手帮助猴妈妈分一分,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结果吗?

5、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6、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各小组探讨出的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并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7、出示例1第2个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8、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是几,然后指明回答,说说运用了哪句口诀。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一题。先互相说图意,再计算,指名回答怎样求出商的。

2、练习五第二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填出:有15只鸽子,3个鸽房,再让学生想:这导题实际是求什么?(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独立填写完除法算式后,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想出商的。

3、练习五第三题

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让每位学生当邮递员,把―信‖投进―信箱‖,检查每个信箱中的信是否正确送达,并想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课题: 除法

(二)一、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求商思路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策略: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三、重点难点: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难点: 乘除法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情境图,口算卡片 教学活动

一、复习

1、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说完整。

五()二十五

()十六

()三十 三()十二 二()得八

六()三十六()六二十四

()十八()十五

2、用乘法口诀求商。

9÷3= 12÷4= 5÷1= 2÷2= 8÷2= 3÷3= 3÷1= 5÷5= 6÷2=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谈话导入,引导观察画面,找出已知条件。

2、收集信息:―每行栽4 棵‖―可以栽6行‖。

3、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

4、交流,解决―一共栽了多少棵?‖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需要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5、互相交流,教师小结。

(1)一共栽了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24÷4)(2)一共栽了24棵树,栽了6行,每行栽几棵?

(24÷6)

7、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答,求出商。

8、指明回答,说出求商的过程,教师加以小结:可以根据―四六二十四‖这个乘法口诀求出商。

9、小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和除数。所以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24页―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求商,再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实际上都用了同一句口诀。

2、练习五第4 – 6题。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课

题: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辨认锐角、直角、钝角,掌握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的方法。2.在经历认角、比较角、操作角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3.渗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三角板、硬纸条、铅笔、白纸等。教学设想:

一、情景激趣

出示教材P37的主题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各自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设疑引题

师:上面的图中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上台指一指。

问题:上面的角中,不是直角的是什么角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锐角和钝角。[出示课题]

三、概念学习

1.出示挂图,师解释为―武汉长江二桥‖,图上有直角、锐角和钝角。2.说一说图中哪里有角?(指名学生在图上指一指)

3.问:学些角的大小一样吗?(不一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用直角进行比较‖的方法。

4.教师用红粉笔抽象出―直角、锐角、钝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后,教师归纳出:我们把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把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教师边总结归纳,边演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比直角小,一个角比直角大,另一角正好与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合。

5.说一说:在我们教室里,哪里有角?你找到的这个角是什么角?日常生活中呢? 让学生就上面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强调:可以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测量进行比较。

师再次演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测量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四、动手操作

完成教材P38页―做一做‖中的实践操作活动。

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的学具,做活动角、折角、拼角、剪角等。广泛让学生参与,然后对于学生做得好的进行展示和表扬。

五、练习反馈 1.小黑板出示练习九第1题主题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角?并将指出的角用手势在空中比划比划。2.独立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

六、学习小结

⑴本节课新学了哪些知识?

⑵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教后记:

课 题:锐角和钝角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锐角、直角和钝角。2.能用三角板拼出角和图形来,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3.培养学生干净、整齐的绘图习惯。

教学准备:小黑板、主题图、2把三角板、白纸等。教学设想:

一、复习

1.什么样的角叫锐角?什么样的角叫钝角?

2.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这些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二、学习画角(练习九第3题)

1.尝试画角。

让学生各自拿出学具,要求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角来,并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一个什么角?然后要求他们拿出三角板,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较一下,看是否是自己想画的角。

2.指导画角。

教师用三角板或直尺画出几个角来,并强调画角的步骤。就画出的角指名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画的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学生回答后,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判断一下,评价学生说的是否正确。3.按要求画角。

让学生拿出直尺、三角板和白纸、铅笔。教师分别要求学生画出锐角、直角、钝角,画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集体展示评价。

三、用三角板拼图活动 1.认识三角板。

教师分别拿出有一个角是30º的直角三角板和两个锐角都是45º的等腰直角三角板,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下,然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2幅4个三角板学会识别,并摸一摸它们的角。

2.自由拼图。

让学生仿照教材P40页的第4题第4幅图的思路,自由地拼一拼。启发提示学生:我们可以把两个相同的三角板拼角,也可以把2个不同的三角板拼角。讨论:同桌拼出来的角是怎样的角?并说一说:各种角的关系。

[教师有意识地拿出各组同学中拼出的有代表性的图形进行展示,并适当 指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对拼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四、生活中的数学

1.大屏幕出示教材P40页―生活中的数学‖主题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2.说一说图中哪里直角?(指名学生回答)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3.分组讨论:生活中在哪里能看到钝角、直角和锐角?向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将发现有新意说得好的同学推荐到它班,向所有同学说一说。教师及时评价激励。教后记:

课 题:平移和旋转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2.通过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方格纸、铅笔、自制教具、小房子卡片。教学设想:

一、情景感受

1.出示―升降机‖和―观光缆车‖的挂图。

2.教师转向推拉窗前,演示推拉窗平行移动窗门。

二、交流研讨

1.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上面三幅画面说的是什么? 2.启发。教师向学生指出这就是平移现象。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现象?

4.讨论:怎样的事例才是平移?

5.归纳:平移是一种运动,物体平移时,本身的方向不改变。

三、活动探究(在正方格上平移)

1.观察。用(画有小房子的)幻灯片在放大了的方格纸上演示平移的过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其中主要演示向上平移和向右平移的情形。2.讨论。

⑴平移是按哪两个要求进行的?(向什么方向,移动多少格)

⑵移动多少格格不入是什么意思?(每一个点移动几格,不是中间的空处是几格)

3.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方格纸和小房子卡片,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平移。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移得对不对,教师及进评价指导。4.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1页方格纸上的填空。(向左平移6格,向下平移5格)⑵说一说方格纸上右图怎样平移,小房子就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四、实践操作 完成教材P42页上方的―做一做‖

1.想一想:怎样才能使鸭子的移动是平移的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可在教材上的鸭子底部向右画一条横线,以这条横线为基准,画出的鸭子就是平移得到的。

2.画一画。先让学生剪下教材第129页上的―小鸭子‖,然后平移模仿画下小鸭子图,还可让学生着色。

3.比一比。学生画完后,可让学生互相展示,比一比谁画得整齐、美观。

五、练习巩固

1.独立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2题。教师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突出检查学生对于―平移几格‖的含义是否能正确理解,不能误角为―平移了几格‖就是―两个图形之间的空将是几格‖。

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4、5题。

第4题要突出强调物体的平移,本身的方向是未改变的,这两题都是2次平移,2次平移更能说明这一点。

六、全课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记:

课 题:平移和旋转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能说出一些生活中所见到的旋转,知道旋转是一种运动,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具轴所作的圆周运动。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自制教具、小线绳、剪刀、大头针。教学设想:

一、学习例2 1.出示教材P42页例2主题图三幅画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2.说一说图说的是什么?

先让学生在各小组内拟一拟,然后指学生讲一讲。

3.师:上面三幅图中的物体都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旋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旋转现象。

4.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有旋转现象? [先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说一说。]

二、做一做、拉一拉

完成教材P42页下方的―做一做‖

1.让学生用剪刀剪下教材P129页的三色小圆片(课前准备好也可),指导他从用大头针在小圆片正中心穿一小孔,双着穿进绳线。

2.让学生将绳线转成,两手拉着线的两端,用力拉一拉,就会发现快速旋转后,看到的是圆片变成了一种颜色了。

3.教师个别辅导动手能力稍差的同学。

三、巩固练习

1.小黑板出示教材P43页练习十第3题主题图画面。2.说一说图中有几幅画面?各讲的是什么? 3.小组讨论,合作完成,集体形成判断的理由。

4.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说一说判断的理由。5.教师评价激励。

四、游戏活动

1.拼一拼。(教材P45页练习十第6题活动)

⑴动手剪下教材第131页的学具。⑵想一想,拼一拼。⑵拼出的图形是什么? 2.拉一拉(教材P45页练习十第7题活动)

⑴剪下教材第133页的图片,仿照第7题形式做成学具。⑵想一想:有多少种搭配图案? ⑶第2个同学一组,开展―拉一拉‖活动。

3.转一转。

⑴剪下教材第135页的8个扇形圆片,指导学生用大头针仿照练习十第8题的形式做成学具。⑵想一想:有多少种搭配图案?⑶每2个同学一组,开展―拉一拉‖活动。3.转一转。

⑴剪下教材P135页的个扇形圆片,指导学生用大头针仿照练习十第8题的形式做成学具。⑵想一想:有多少种搭配图案?

⑶转一转,看看图形错乱地搭配是否非常有趣。

五、新课总结(略)教后记:

实践活动课 剪一剪

活动目的:

1.通过剪纸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通过亲自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剪好教材上的各种图形;师生每人均准备剪,硬纸片(2张以上),铅笔等。将学生按3~4人一组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设想:

一、学剪一个小纸人

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4个小纸人连在一起的图案,让学生欣赏。2.激趣。

师:图形上的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并且是并排排列的,有趣吧!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剪这些图形。

3.教师出示一个小纸人的图形,沿中线对折,让小人重合为半个小人。问:要剪一个小纸人,怎样剪得又快又好看?

4.启发引导学生拿出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将其对折,然后在这一半的纸上仿照教材P46页样子,用铅笔画出半个人,用剪刀把多余的部分剪出来,拆开图形,看是否是一个完整的人。

5.讨论:为什么只画半个不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那么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4个、8个小人呢?[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对称图形的知识。]

二、学剪并排排列小纸人

1.启发 师:刚才我们只画了半个不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那么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4个、8个小人呢?

2.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能剪出2个或4个连着并排的小人。[讨论中可让有思路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操作。

围绕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边示范边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⑴把一张长方形纸条按长平均分成8份,(有7条折痕)折成如教材第46页上方右图的样子。(也可对折两次)

⑵用铅笔仿照教材P46页中间向左图中那样画出半个小人。(其中注意指导学生小人的中线应为都是折痕的那条边,胳膊要画的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⑶拿出剪刀剪下半个不人以外的多余部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⑷展开图形,看是否是4个小人并排地连在一起,并且互相展示,比一比准剪得好看。

三、学剪围成一圈的小纸人活动 1.教师启发。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剪一个小纸人,剪4个并排连在一起的小纸人,那怎样才能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呢?

2.具体操作。

教师边示范边引导学生仿照教材第47页上方的步骤,剪出4个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图形。并互相展示和评比。3.问题探讨。

师:在上面的活动中,为什么开始剪出的是4个并排在一起的小人,后面剪出的是4个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呢?

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发言交流,启发学生把前面学习的平移和旋转联系起来。

四、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剪出的都是4个小人,你还想不想剪出更多的小人来呢?请大家自己动手剪一个8个小人的图形。

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不作统一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剪并排或是剪围攻成一圈的8个小人图形来。剪完后,展示给大家欣赏。对剪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指导动手能力稍差的同学。

五、活动总结

1.学生谈活动体会。

2.教师归纳:根据图莆的对称,把纸折成相等的几份,只需画出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完整的小纸人和围城一圈的小纸人。排成一排的人,就像小纸人在平移,围成一圈的小人就象小纸人在旋转。教后记:

第四单元的 表内除法(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48页主题图,第49页例1及下方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熟练地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准备:大屏幕出示教材第48页主题图及练习用的算式卡。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7、8、9的乘法口诀(横着背,拐弯背)

2、口算(出示口算示),说说是怎样想商的? 7 x2= 30÷5= 5 x7= 24÷6= 7 x8= 4 X7= 3 x7= 8 x2= 8 x8= 5 X8= 9 x2= 20÷4= 3 x9= 9 X9= 36÷6= 3 x9= 6x9= 18÷3= 4x8= 6÷2=

二、教学主题图

1、大屏幕出示教材第78页主题图。在学生观察时,要求他们从上到下观察整幅图,并思考:①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在为庆祝自己的节日而作准备)(1)从上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画面?(3个)(2)这3个画面分别说的是什么?(第一小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第二小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第三小组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

2、师:根据这一情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议一议,在小组中尝试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对于学生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有代表性地选择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等板书在黑板上。

3、引入新课:

师:上面同学们提出的3个问题;要用什么法计算呢?(除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出示课题)

4、教学例1(1)大屏幕出示主题图的第一个画面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第49页例1情景(2)出示问题:―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问:怎样列式?(56÷8)怎样计算?(3)分组讨论56÷8的计算方法。教师可提示学生回忆在第二单

元中学习的用2-6的乘法口诀示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求出商56÷8=70(4)出示问题:―要是挂成7行呢?‖

列式:56÷7=,让学生独立说出商,并说一说想商的思路,用的是哪一个口诀。

三、练习反馈

1、完成教材第49页下方的―做一做‖。

(1)7x4= 8x2= 9x6=(2)指名学生答出结果并说出由此引出的两道除法算式: 7 x4=28 8 x2=16 9 x6=54 28÷4=7 16÷2=8 54÷6=9 28÷7=4 16÷8=2 54÷9=6 师:它们各是用的哪句口诀?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1)分组完成第1题。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完成左边9题,二组完成右边9题,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对又快,然后交换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一次。

(2)比赛形式完成第2题。教师仿照此题形式多设计几组题做成课件,由几个小组选派代表参加比赛,分别在电脑上操作,看哪个组帮助小兔很快过了河,多进行几轮,最后以各小组的总成绩评出优胜小组。

四、新课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由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是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同一句口诀可以写成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一)(教材第5重页、52页练习十一第3-7题)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熟练、准确地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准备: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一第7题的主题图及第3、4题的算式图。教学过程:

一、独立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要求学生用连线的方式完成。完成后大屏幕出示正确的连线结果,让学生对照检查,订正错误的地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把结果写在小猪吹的泡泡的算式里,集体交流评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1)大屏幕出示: 4x口=36 6X口=42

32÷口=8 48÷口=6

(2)学生观察后说一说题意是什么?(3)教师启发:13就是要求的一个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要求出口里填的数,如―4x[3=36'‘,可以这样想:4和几相乘得36,4x9=36,所以方框里填9。又如―32’口=8‖,32除以几商是8,结合前面的知识我仍知道就是看8乘几得32,4x8=32,所以口里填4。(4)学生独立完成其它几题,指名学生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1)大屏幕出示:―将下列算式填在合适的()里。‖ 35÷7 42÷6 7 x7 72÷8 36÷6()>()>()>()>()(2)讨论:怎样完成这道题呢?你有什么方法? 在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归纳出解题

思路:要比较算式的大小,就是要比较算式的结果(积或商)的大小,因此应先求出各算式的积或商,比较出大小后再填空。(3)评价订正。

三、提高练习完成练习第十一第7题。

(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一的第7题主题图,读懂文字。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完成图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指名学生说说题中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计算? 24÷3=8(台)24÷6=4(人)(3)拓展。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思考,提出问题,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要求各组将提得好的问题向全班交流,口述解题过程。

四、练习总结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二)(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的第8—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除法计算及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树立学生―加、减、乘、除我都会算‘‘的信心。

2、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使学生学会收集分析情景问题中的数据信息,能正确地运用准确的数量关系解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CAI课件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一的第9、11题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第10题。

第8题是求商的练习,第10题是求除数的练习,也是用除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将答案直接写在课本上。指名回答结果,集体评价。

2、分组以竞赛的形式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四种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大家都会做吗?(会)现在我们开展分组计算竞赛。

(2)大屏幕出示四组加、减、乘、除的计算题(教师适当增加题量)48÷6 45÷5 56÷8 49—30 63÷9 35—7 6X7 32上4 8+9 27÷3 54÷9 72÷8 8 X9 54+17 56+8 46+37 45-9 5 X6 23-9 7 X8 0X20 40÷8 81÷9 36÷4 要求同组学生合作完成一组算式题。以全对和速度快的小组为优胜,给予表扬,订正错误。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大屏幕出示第9题主题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题中说的是在哪里?题中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讨论交流后明确:本题说的是小朋友们到电影院看电影买电影票一事;问题是:―1张电影票8元钱,40元钱能买几张票?‘‘列式为:40÷8=5(张)

2、完成练习十一第11题。

(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一第重重题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说的是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图中有哪些数据?(3)出示问题:―获胜队员每人可得几本书?‖

(4)师:要求出获胜队员每人可得几本书,必须先求出什么?(拔河的两个小组中每组各有多少人?8人)(5)独立列式计算完成。指名同学板演,集体订正。

(6)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后,积极发言,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就学习中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指名学生口述解答结果。

三、练习总结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材第54—55页例

2、例3及―做广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各20个。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思考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这两个层次的交流,使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唤起对―倍‖概念的回忆,知道―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或在黑板蔓示):互互互 厶厶厶厶厶厶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Ⅱ5根。

二、教学例2

1、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图(2),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7 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重5里面有几个5.9 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含义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x6=18(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后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第一行: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第二行:A A A A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③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厶的个数是第二行厶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①12是3酌4倍;②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①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②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教学例3

1、耻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课件动态出示题意:先出示舞台上有35个人唱歌,台下5个观看的情景,然后示出7位跳舞的学生。提问:根据这个场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比较多,但一定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教师可从中摘录下来,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

2、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几位代表在全班汇报本组的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

(2)在学生分析、推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本分析思路(以本例为例进行总结):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是7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

(3)让学生应用基本分析思路解答―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有序地数出跑步的练武术的人数。(2)独立解答第2题。

(3)对于第(2)题,可引导学生提出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的问题。

四、课内外练习

1、基本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2、综合应用。

冬生骑车观看家乡的变化。江边村 鹅湖村

(1)想一想,说一说―千米‖表示什么?(2)冬生从岭下村到下溪村用了1小时,从下溪村到上溪村要几小时?从上溪村到鹅湖村要几小时?(3)从江边村到鹅湖村大约要几小时?(4)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教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练地运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提高分析问题,掌握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CAI课件准备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二第3、6、7、8主题图,为学生每人都准备第4题印在纸上的涂色卡、表格和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二第5题口算题 8 x6 72÷9 40÷8 5 x7 45÷5 6-9 63÷7 24—8 54+6 56÷8 37—9 7+44 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上面的口算。

二、操作研讨练习十二第4题

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画有圆片的涂色卡主题图和题目中的两点要求。

2、让学生拿出自己同样的卡片,先数一数在第一行中,蓝色圆有多少?红色圆片有多少个?要求红色圆片是蓝色圆片的多少倍怎样列式。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16÷2=8

3、指名学生读一读第(2)问的要求,让学生先说一说题意,待全部学生明白了题意后,再让学生各自说一说自己想怎样涂色。

4、指导学生涂色。

师:刚才同学们有很多的想法;但题中只有3行可供我们涂色,另外你所涂的图形要能提出可用除法解决的问题。那么到底有多少涂色方法呢?我们不妨先来研讨填出下表: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想提出的问题 l 17 2 16 3 4 5 6 7 8 9 结合学生最开始涂色前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将表的第2列填完整,并让学生思考:表中是否把我们上面的各种想法都包含在内呢?(是)让学生拿出彩笔,独立完成涂色,涂完一行,根据自己涂的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在上表的第3列坦克,教师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情景应用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1)大屏幕出第3题情景图。说一说问题情景中说的是什么?(2)出示问题:―2号运动员跳的是3号的几倍?‖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3)出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并提出1个或2个问题,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并要求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仿照上面形式完成练习十二的第6题、第8题。

其中第6题和第8题的第2问,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应先算什么?

四、集体研讨综合应用题

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统计图和统计表。要求学生看清条形统计图,明确每格表示2个单位,然后在统计表中填上每种活动参加的人数和三种活动参加的总人数。

2、出示问题:(1)游泳的人数是跳绳的几倍?(2)跑步的人数是跳 绳的几倍?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指两名同学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3、出示开放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由组长收集并向全班推荐本组提得比较好的问题。然后全班集中交流汇报,并让不同的学生分5懈答出上面各组提出的不同问题,集体评价订正。

五、练习总结 教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材第59页例4,练习十三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应用题以及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教学准备:CAI课件大屏幕出示例4及练习十三第1.\2题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大屏幕出示口算题)5 x7 16÷4 21÷7 9 x8 28÷4 30÷5 72÷8 9 x9 64÷8 3 x9 48÷6 4 X7

2、列式计算。(1)5个4相加是多少?(2)64是8的多少倍?(3)48里面有几个87(4)6乘9积是多少?

二、新课

1、问题情景。大屏幕出示例4前后两幅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合作研讨题意。

(1)让学生分组研讨,在组内互相说一说―第一幅图中有几条船? 每条船上有几个人?‖―第二幅图说的是什么意思?要解决什么问题?‖

(2)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说一说图意和题意。交流后,教师了解看是否还有同学不理解题意,对不理解题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

3、自主尝试解答。

(1)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尝试进行解 答。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启发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让学生交流汇报各自的解答算式,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说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出:6x4=24 24÷3=8(辆)

4、启发拓展。

师:能将6x4-24 24÷3=8合并成一个算式吗? 引导学生得出:6x4÷3=24÷3=8(辆)问:算式6x4÷3是乘、除法混合运算,从刚才的计算中,你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归纳:在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应该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三、练习

1、合作研讨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1、2题。

(1)大屏幕分别出示第1、2题主题图。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题意。(2)独立尝试列式解决。

(3)交流汇报列式解答的思考过程及结果,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列式,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归纳:

02x4=8 8x3=24 e4+4=8 8x3=24 e4x3=12 12+12=2a 回4x2x3=24 S2x3=6 6x4=24 第2题 ①18÷9=2 e3+3+3=9 18÷9=2 e3x3=9 18÷9=2 ④18÷3÷3=2 对于以上的方法,教师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并要求相关的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出结果,做完后,集体评价订正。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教后记: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三第4—8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乘除法混合运算,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鼓励学生算法多样性。

教学准备:CAI课件大屏幕出示练习十三第6、8题情景图,思考题的折绳图;学生准备第7题的学具及思考题的绳子。教学过程:

一、乘除法混合运算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先让学生先思考―要填出O里的>、<或=,先应怎样?‖然后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口述答案,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让学生用连线的方式完成乘除混合运算,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对于有计算错误的学生,及时帮助他们纠正。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o

①大屏幕出示第6题两幅情景图。要求学生两幅图要整体认读。②说一说本题两幅图说的是什么? ③独立列式解答并在全班交流。(63÷9x4=42元)④归纳解答这类题的注意点。

2、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①先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得出答案是6个。

②问题:为什么原来8个图,现在只能摆6个?(因为小长方体木块少,只能摆6个),③问: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要求学生用分步或综合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列出:6x8÷8=6(个)

3、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

①大屏幕出示第8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意,说一说图中说的是什么? ②师:怎样列式解决?应先弄清什么?(人数是6人)3x8÷6=4(块)③独立完成在书上o

4、集体研讨完成教材第62页思考题。

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先按要求折一折o(可让学生用1米的绳子)②CAI课件出示示意图: ③引导学生列式解答。16÷2÷2=4(本)

三、练习课总结 教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练习使学生对45句乘法口诀更加熟悉,并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个除法算式。进一步巩固―倍‖概念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思考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复习、练习用的算式卡及学生每人一张空白乘法口诀表卡片,硬纸做的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除法算式

1、背诵乘法口诀表。指名横着背,拐弯背,齐背

2、写除法算式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表卡(如下图)。要求学生仿照乘法口诀表的形式写出45道除法算式。(如下图 1÷1=1 2÷2=14÷2=2 3÷3=16÷2=39÷3=3 4÷4=18÷2=412÷3=416÷4=4 5÷5=110÷2=515÷3=520÷4=525÷5=5 6+6=1212÷2=618÷3=624÷4=630÷5=636÷6=6 7÷7=114÷2=721÷3=728÷4=735÷5=742+6 =749÷7=7 8÷8=116÷2=824÷3=832÷4=840÷5=848÷6=856÷7=8 64÷8=8 9÷9=118÷2=927÷3=936÷4=945÷5=954÷6=963÷7=9 72÷8=972÷9=9

3、启发 1÷1二1 2÷1二2 3÷1二3 4÷1二4 5÷1二5 6÷1二6 7÷1二7 8÷1二8 9÷1二9(2)上面的除法算式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4、分组合作整理除法算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在上面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商相同进行整理,也可按除数相同进行整理。

二、练习表内乘\除计算 l、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第2题。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练习时,教师强调:―乘法口诀必须熟练,在做右边两列式计算题时,要注意按顺序计算。

3、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以竞赛的方式练习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算得又快又准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全部做完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在4x8+23和81÷9+36两道式中应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对于54÷9x8,72÷9÷2,20÷4x7,3x6÷2四道算式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综合练习

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算式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启发提问:要把这些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先干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应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提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有序思考问题。

四、复习巩固―倍‖的概念以及乘除法的关系 仿照练习十四第5题的形式开展活动。

1、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拿出用硬纸板做的数字卡片)

2、教师示范。

教师请—名学生上台进行示范,使每位学生明白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如:教师出示3,学生出示:

教师:3x6=18(乘法算式)口诀是三六一十八。学生:18÷6=3 18里面有3个6,18是6的3倍。

然后,师生交换说。

3、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仿照上面的形式开展对口令活动。教师可参与其中。

五、复习总结 教后记: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二)(教材第63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练习十四第3、7、8、9、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练习指导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以及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通过渗透,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推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生活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复习题及练习题各题的情景图,活动用的三角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复习

1、大屏幕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研讨题意。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情景图中说的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在组内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题意,口头编出题来。

3、交流汇报编题。让各组交流口头编题。最后归纳题意:―一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分成几组?‖

4、独立探素解决问题的步骤。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启发学生: ―应先求全班人数,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列式计算。6X6=36 36÷9=4(组)

5、拓展延伸。

师:解决这道题,能否列综合算式呢?(能)先让学生尝试,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列出:6X6·÷9=4(组)

二、复习―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9题。

仿照下图的方式组织同桌的两个同学开展猜数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倍‖的概念,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题目条件和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题和图 中有哪些信息数据?(2)出示问题(1)和问题(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3)交流汇报解决(1)(2)两问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结果。在讨论交流解决第(2)小题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板书列式如: A.8+24=32 32÷4=8 B.8÷4=2 24÷4=6 2+6=8 C.8÷4=2 2x3=6 2+6=8 D.24÷4=6 6÷3=2 6+2=8 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解法有何异同?在肯定的同时提示学生要虚心学习别人的思维方法,多动脑,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题。(4)开放拓展。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就提出的问题,口述其列式解答结果。

三、复习连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

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情景图。

2、交流汇报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在生活中你经历过吗?

3、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评价订正。对有困难的学可指导他们列式: 30÷3÷2=5(天)2x3=6 30÷6=5(天)30÷2÷3=5(天)

四、生活数学开放问题 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大屏幕出示第8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

2、教师启发提示:提问题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先要明确自己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除法解决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问题‖等等o

3、分组讨论,提出各自的问题。口÷口X口=24口X口+口=21

六、复习总结 教后记:

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67-69主题图,例

1、例2及后面―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4、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写出来。教师板书:写作:126。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3)教师拨出304。

①请你写出这个数,并请1人板演,注重强调格式。②在练习本上,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③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4)教师拨出580。

①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②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5)同桌互相拨数、认读。

(6)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①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

②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要第70页的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五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806 480 521 600 请一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练习。

3、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4、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①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 100<1000。

③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

①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

(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③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做一做。

①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②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2、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1)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2)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

(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

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全部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4)熟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三、巩固练习: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5页的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

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教学准备: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师:这 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

二、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三、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7504 8007 9500 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 五千零四

七千零六十 八千零五十四(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教后记:

第六单元 克和千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准备:挂图;天平、砝码、盐两袋,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些物品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出示P85情景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想知道什么?

2.师介绍说明:斤、两是我国常用常用的单位,而―克‖、―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张爷爷前几天老师让同学广泛收集、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 ―千克‖作单位。2.认识秤。(1)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秤?能简单说一说它的用法吗? 3.认识―克‖。

(1)师出示一枚两分硬币,问:想不想知道这枚硬币的重量?

师示范操作,学生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1,说明1枚2分硬币重1克)。(2)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4.称物品的重量。

(1)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桌面上的物品有多重。

要求:a.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b.称好的物品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2)先估量一袋盐的质量,再看一看袋上的数据。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1)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说明: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来称,用克作质量单位。一般物品的质量就用其它秤来称,用―千克‖作单位。

(2)分小组称出1千克的物品。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3)先估计一下凳子、书包有多重,再称一称。小组活动并汇报。6.认识1000克=1千克

(1)猜一猜:1千克大米和1000盐比较,谁重?(2)称一称:得出结论1000克=1千克(板书)

三、应用拓展

1.练习十八第1题。

认识常用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练习十八第2题。

认识健康秤: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4)一根绳子长10克。

四、学习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克和千克练习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重、难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问:我们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一般用什么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解决问题

1.调查汇报,学生先自由汇报交流课前调查的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然后将有关数据,填入练习十八第3题表格中。

2.亮也收集了一组数据(出示P87做一做的内容),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苹果和鱼,苹果重1千克,鱼重500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提出问题:师有选择地板书:(1)一共重多少千克?(2)鸡蛋比鱼重多少?

(3)独立解决,后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

1.第4、5题:由学生直接完成在课本上,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6题:让学生们分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时,先让大家估测其中一名同学的体重,记录下来,再称出这名同学的体重,比一比,看谁估得准,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称出组内每一个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组内同学的体重,看一看谁最重,谁最轻。3.第7题:(1)出示情景图,指名说出图意。(2)指名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集体订正。

4.第8题: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图中有几对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求出一只鸡有多重,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教后记:

第七单元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材第91、92、93页内容,练习十九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分析、思考、交流等过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例

1、例2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准备第91、92、93页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演示。

出示教材第91页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认真思考自己有什么发现? 2.交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教师有选择地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3.导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1)出示例1问题情景图。

问:老师和小精灵分别提出了什么问题?(2)师:如何解决老师和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学生口答后,师板书算式:23+31 32+39(3)试算:口算23+3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4)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师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5)试算:32+29 分别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6)进一步口算:93页―做一做‖左边4小题。2.教学例2。

(1)出示例2问题情景图。问:图中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师:船上还能上几人?怎样算?板书:68—54(3)试算:68—54 先在小组讨论,后指名交流,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对有不同算法的学生及时鼓励?(4)独立列式解答:二(3)班走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5)指名交流算式和口算方法。

(6)归纳比较:例1的两道加法算式口算时有什么不同? 例2的两道加法算式口算时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体会例

1、例2的第二个算式需注意进位或退位。

三、形成应用

1.让学生选择主题图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口算。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算法,只要合理,老师要给予肯定。2.练习十九第1题,师先说明题意,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九第2题,小组内互相挑战,比一比谁的方法算得快,算得对。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感受与收获,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课。(教材第94、95页练习十九)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过程与方法: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竞赛

1.练习十九第4题。

师出示卡片,分别指名口答,并说出算法。2.练习十九第5题。

自制口算卡片,两人一组每人一题轮流练习。3.练习十九第6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出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游戏形式开展。4.挑战赛。

两人为一组竞赛。一人出题,一人口算,然后交换,比一比谁的方法算得快。

二、解决问题

1.练习十九第3题。出示第3题情景图。

(1)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指名解答,集体评价订正。2.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同时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3.练习四第8题。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弄清题意。

问:①求2队领先多少分,其实是求什么?(2队比1队多几分)②怎样计算呢?(43—28=15分)③下半场2队领先多少分怎样计算? ④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其它的问题并且解答吗?(先在小组讨论、后选派人在班上交流、汇报。)

三、全课总结:对口算又快又准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鼓励速度慢,准确度不高的学生不能灰心,要继续勤学苦练,提高口算水平。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材第97页例

3、例4,练习二十第 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在经历算法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推和迁移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情景图上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的教育。教学准备:挂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出示卡片)24+30 56+27 35—14 93—17 81—46 28+19 31+42 50—26 4000+3000 180—130 150—70 3400+2000 2.揭示课题。

二、情景问题,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上面的情景图,指名描述一下图中展现的活动内容,看一下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2)问:"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要计算什么?

板书算式:180+340(3)讨论:怎样计算? 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要求说出算理,提醒各种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

师生一起归纳出笔算方法,教师边板书边问:百位上的和为什么是5而不是4?(4)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5)巩固练习:第97页―做一做‖第1题的①②小题。

2.教学例4。

(1)让学生继续观察情景图。问:你还能得出其它不同的问题吗? 板书: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2)怎样列式?板书:340—180(3)分小组试算:340—180,看哪些小组想的方法多而且好?(4)交流不同的算法,师板书笔算过程,提醒学生在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⑤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的③④小题。

3.讨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形成应用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2题。

能口算就口算,不会口算就笔算,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2题。

提醒学生注意竖式书写要规范,作完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加、减法估算(教材第98页例5,练习二十第5—7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例5及练习二十第5、7题的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人,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米,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新知研讨

1.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2.出示问题。

展示例5如下的数据表,出示―明明‖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240个 第二周38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可以了。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只要想的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如: 192+219=200+200=400,192+219=190+220=410 5.出示问题二。问: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多少个。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6.延伸拓展。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三、形成应用

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二十第6、7题。

四、全课总结 教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4、8、9、10、11、12题)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教学过程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650,200,160,280,450,以开火车的方式要求学生连续计算60+200-160+280-450,集体评价订正。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直接填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大屏幕出示第10题的情景图,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题意,独立列式解答,并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2)集体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算式?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评价订正。

三、加减法估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的估算。

先让学生独自估算,将结果写在书上,然后指名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引导其它学生评价该生估算是否合理,使学生理解估算策略的多样性。2.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

大屏幕出示第8题情景图。引导学生分析出本题中的隐蔽条件:―小朋友已看的页码是142—143页‖,进而一起估算出结果。

(2)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

大屏幕出示第12题情景图,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学生估算结果后,引导学生对估算的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如,矿泉水比冰棍卖得多,第二天矿泉水要多进些。

四、练习总结 教后记: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习二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同时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3.口算练习。

完成第10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们互相评价。

二、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1.练习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复习估算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习总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教后记:

数学实践活动 有多重

活动内容:有多重(教材第104—105页内容)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2.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敢于大胆交往的意识。

活动准备:量体重的体重表或电子秤,天平,盘秤;比较轻重用的物品以及收集数据用的白纸、彩笔等若干;课前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这一段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你们想了解我们班同学每个人的体重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称体重的活动。

二、称体重,感受体重

1.教师演示如何用―体重表‖或―电子秤‖称体重,指导学生如何看体重表以及其它测重工具秤的用法。

2.学生分组活动。各组学生称一称各自的体重,并记下。在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各自读出体重的数据。称完的同学可以互相背一背,体验一下同学的体重。3.交流汇报。

互相报一报自己的体重。说一说,是怎样记录体重的。交流在背其它同学时的感受有哪些? 4.估计体重。

同组的同学可分为2人一小组,先互相背一背,估计估计对方的体重是多少,然后互相对比一下,看估计得准不准,进一步感受体重。

三、称物品,比较重量

让各小组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的物品。小组的每个同学可轮流做,一个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另一个称一下,判断他估计的对不对。

四、绘制体重统计图

师:我们大家的体重都已经知道了,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差大吗?怎样才能看出同学们的体重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多呢? 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把这些体重数据统计起来。然后分组讨论各组统计的方法。各组集体完成一个组的统计图或表。

学生统计完后,交流展示统计表或统计图,互相评一评哪个组绘制得有创意,美观。然后教师可选择其中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统计方法,迅速将各组的统计图集中制成一个大表或统计图。

五、总结提高

1.依据上面的体重或统计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看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如,哪个体重的人最多?哪个体重的人最少?最重的是多少?最轻的是多少? 2.拓展。你还有哪些收获或发现? 教后记:

第八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材内容是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

(一)教学内容:统计

(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相关挂图、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 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体重

年级 人数 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1以上 一年级 二年级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第二课时

统计

(二)教学内容:统计

(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 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第二篇:二下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数第三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 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 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猜一猜

1、提问后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猜一猜, 我们知道要猜出准确的答案, 必须要找到有利于猜想的依据或线索, 那 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些依据和线索呢?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后,同学们一定会明白。

二、新知探究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 3位小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 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1、出示便 1(课件演示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

2、学生回答问题并说出理由: ①请同学们仔细读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A、从三个已知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B、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③通过刚才的分析、推理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位同学各拿了什么书, 那么现在该如何解决这 个问题呢? ④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呢?(学生说教师板书后再演示课件 ⑤回顾刚才的分析过程再次加深理解。已知小红拿的是语文书。

又知小丽没拿数学书,肯定拿了品德与生活书。那么,小刚拿的一定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书,小丽拿的是(书。

3、教师小结:像这样,通过分析同学们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 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换句话说,推理就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 的答案。

4、质疑提问:像上面的例题中,如果我们只分析小丽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出正 确答案吗?

由此可见,在简单的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仔细推敲才能准确判断出正确答案。通过刚才的学习, 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推理, 并且学会了怎样运用已知的条件推理得出未知 的结果。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检查一下同学们学得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三、应用提升(闯三关

1、讨论完成 P109“做一做”(第一关。

2、猜一猜,猜图形(先猜再出示课件(第二关。

3、连线(第三关。

四、拓展思维

恭喜同学们顺利的闯过了三关, 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今天学的推理这一数学知识已经有了更深 的理解, 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职业什么人对推理这一数学知识运用的最多吗?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有名的侦探, 想知道是谁吗?请听黑猫警长告诉我们什么?那你们想 当小侦探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当小侦探吧!

1、课件出示

①神探出击;②神秘暗号。

刚才同学们经过紧张的学习、思考,现在老师让你们轻松一下好吗?

2、学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 根据线索猜得准, 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 剩下越少越好猜。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推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我们还会遇到更复杂的推理, 老师相 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你们一定会利用推理这一数学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第三篇:二下教案

第一单元 队鼓咚咚

教材简析:

拿起小刀,冲锋上战场,这是抗战时期的儿童对敌人斗争的生活。在本单元里,汇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音乐作品。这些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使学生对历史上的儿童生活、情感有所了解,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用坚定、充满朝气的声音演唱歌曲,使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能力目标:能根据歌乐曲的内容和蕴含的情绪,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协调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共产儿童团曾在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情绪演唱歌曲,使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教学难点:能根据歌乐曲的内容和蕴含的情绪,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教学准备:琴、打击乐器、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好儿童》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学会演唱歌曲《好儿童》,并与他人一道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力目标:能够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情感目标:通过聆听,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教学重点: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创编并主动、自信地表演。教学准备:琴、打击乐、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师生问好

2、课件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随音乐节奏和老师一起做律动。

3、小蜜蜂在采蜜、小喜鹊在造新房子,同学们,你们觉得它们幸福吗?它们快乐吗?为什么?

4、再次音画结合播放课件。

二、探索求知

1、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爱劳动的小朋友。

2、播放录音范唱歌曲《好儿童》。

3、教师教唱歌曲。

4、分组演唱歌曲。

5、共同评价。

三、拓展延伸

1、自由组合,创编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2、各组展示,相互评价。

四、小结深化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只怕不抵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能力目标: 能够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只怕不抵抗》。

情感目标:了解、感受抗战时期共产儿童团的革命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只怕不抵抗》。教学难点:创编并主动、自信地表演。教学准备: 课件、琴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播放歌曲《时刻准备着》。

2、师:同学们,听口令,稍息,立正,向前看起,向前看,让我们一起踏着音乐的节拍,唱着歌曲《时刻准备着》走进教室,好不好?齐步走!

3、师:刚才,歌曲《时刻准备着》又把我们带回了革命战争年代,60年前,日本侵占了我们中国的领土,(播放图片 日军侵华的画面)他们侵占了我们的领土,轰炸了我们的房屋,杀害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祖**亲面目全非,饱受痛苦煎熬!但我们并没有低下头来,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抗日战斗,就连和我们同样年龄的孩子们也不例外。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儿童团,看看这些小英雄们都做了哪些事情?

4、课件播放儿童团动画录像(送鸡毛信、巡逻、抓汉奸、埋地雷„„)。师: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

5、师: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伟大的作曲家冼星海(大屏幕显示照片)创作了大量抗战的歌曲,也有一些是专为我们儿童创作的。其中,《只怕不抵抗》就是当时在儿童团里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板书题目),同学们齐读。

6、节奏训练

2/4 X X │X.X │X 0 X │X--│X.X │X--│X 0 │┃

手 拿 小 刀 枪,冲 锋 到 战 场。

7、发声练习1=C→1=G 2/4 3 3 4 5 │ 3 0 │ 3 3 1 3 │ 2 0 │┃

机 枪 dada dada da dada dada da 冲锋枪 dudu dudu du dudu dudu du(子弹从我军射向敌军)战 车 didi didi di didi didi di(我军从远方凯旋归来)

8、出示两个乐句,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演唱,这两个乐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1)2/4 1 2 1 3│1 0 3 │5 —│3 6 │1 —│1 0 ‖

不怕 年纪 小,只 怕 不 抵 抗!(2)2/4 1 2 1 3│1 —│3.5│3 6 │1.6│ 1 2 3.2 │1 —‖

不怕 年纪 小,只 怕 不 抵 抗!只 怕 不 抵 抗!

二、探索求知

1、教师播放歌曲学生欣赏。

2、教师教唱歌曲。

3、表演唱。你觉得如何来演唱更能表达现在的激情?请大家跟据歌词一边表演一边演唱

4、分组唱。

三、拓展延伸

1、分组讨论如何表现歌曲内容。

2、各组自由创编后展示,相互评价。

四、小结深化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只怕不抵抗》

2、欣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欣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音乐情绪。能力目标:通过创“英雄塑像”培养学生正确区别各种主题、即兴创作造型的能力以及激励学生学习英雄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情感目标:通过学戴红领巾、学敬队礼的活动,激发学生想要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渴望及对红领巾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音乐情绪。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区别各种主题、即兴创作造型的能力以及激励学生学习英雄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复习歌曲《只怕不抵抗》。指导学生用坚定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结合图示,模仿、创作造型来表演歌曲中“只怕不抵抗”这一句的歌词。

3、歌表演《只怕不抵抗》。

二、探索求知

1、初听并回答问题。歌曲的名称?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复听(第一段),找出歌曲中最喜欢歌曲中的一句歌词。

3、再次复听(观看少先队入队仪式的照片)。

4、学戴红领巾、敬队礼。

5、完整表演唱。

三、拓展延伸

1、导入

师:的确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上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一些英雄故事,还请你们课外去收集了一些。谁愿意为我们讲讲你收集的英雄故事?

2、个别学生讲故事,分组交流收集的英雄故事。

3、结合故事内容创作个体英雄造型。

4、教师小结并出示“造型主题”。

5、小组排练、展示主题造型。

6、互相评价表演内容(评价标准:是否与主题相符)。

7、表演唱“只怕不抵抗”→塑英雄造型“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四、小结深化

第二单元 蹦蹦跳跳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择了一系列与日常体育活动及校园体育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作品,采用听、唱、编、玩等活动方式,玩中渗透相关知识及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音乐和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他们在音乐生活中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模仿鸡叫的游戏中,学习“八分休止符”,体会休止符的时值。能力目标:通过读歌谣做游戏,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对四分和八分节奏能做出准确的对比。

情感目标:学会用自然亲切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渗透体育锻炼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自然亲切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八分休止符的掌握。教学准备:琴、打击乐器、课件、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跳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与大家一起整齐的演唱歌曲,并用歌曲与动作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能力目标:巩固走与跑的时值,并准确的读出节奏,通过创编培养创作能力。情感目标:体验音乐与体育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创编表演。

教具准备:磁带、红绸带、乒乓球、卡片、琴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2-4小节节奏,并利用节奏卡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全班同学读一读。

2、用手拍出所有编的节奏,告诉学生读好的小窍门(心中读节奏)。

3、试一试口中读节奏,手中拍 ● ○

4、出示教具:红 绸、乒乓球。舞动红绸,拍乒乓球感受它们的动作的长短。

5、画出图形,并指导学生在书中涂上颜色,从视觉上感受长短。

二、探索求知

1、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学生边听边拍●○,感受二拍子的活泼、欢快的情绪。

2、用听唱法学习第一段歌词,并参考书中的图形谱辩别音字。

3、启发学生感受“小绳”的轻巧与灵活,从而体会在演唱中应轻巧跳跃。

4、学生随伴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学生可自由加入动作表演)。

5、学习第二段歌词。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1、根据书中给的第一、三句词继续进行创作,分小组进行创作。要求:可继续创作、也可自己创作第二段歌词。

2、分小组进行表演、展示(老师伴奏)。

3、选出创作较好的歌词全班有表情的演唱。

四、小结深化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鸡学我做体操》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继续复习学习节奏,感受节奏、体会节奏。

能力目标:学唱节奏活泼欢快的歌曲,理解歌曲的旋律是由节奏和音符构成的道理;学习用简单节奏写简单旋律。情感目标:学习将节奏引入生活和学习中;在生活和学习中掌握运用节奏和写作节奏。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节奏编写旋律。教学准备: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早上在家里早锻炼时的情景,再听着录音机播放的《早操歌》,有表情、有联想地跟着录音朗诵《早操歌》;然后想一想上学路上经过有红绿灯的路口时,交通警察指挥行人和车辆通过红绿灯时的情景。

2、老师请同学们玩一玩《红绿灯》的游戏。

黑板上张贴着《红绿灯节奏图示》并填出空白小节 X X X X I O X I X X I 0 X X I I X — I

3、学习创作节奏。

4、通过《红绿灯》游戏懂得节奏在生活中的存在和运用。

二、探索求知

1、提问: 老师问小朋友,下课后你都喜欢做什么? 学生: 喜欢跳绳、做操、锻炼身体。

2、那我们就来锻炼锻炼身体,老师请小朋友和自己一起朗读《在操场上》儿歌后,请小朋友玩一个节奏游戏。

3、复习歌曲《跳绳》。唱歌时,强调节奏感,即四二拍的强弱规律;要求唱出强弱。

4、师说:小朋友,现在已经快下课了,咱们到操场上去“伸伸臂,弯弯腰”?

5、教师播放歌曲《小鸡学我做体操》学生听赏。

6、教唱歌曲。

7、处理歌曲。

三、小结深化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早操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愉快的情绪,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早操歌》,灵活运用八分休止符。

能力目标:通过与“音乐之花”交朋友、创编韵律操、打击乐器伴奏、唱歌等各种形式来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能力及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锻炼、多运动,热爱生命、珍视健康的良好意识,体验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能用愉快活泼的情绪演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歌曲。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的节奏型。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贴图、自制乐器、头饰、琴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课前律动《健康歌》。

2、音乐问好。

3、谈话交流

4、创设情境:播放课件,欣赏清晨的景象,初听《早操歌》。

5、感知歌曲形象。

二、探索求知

过渡语:你想学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吗?(想)老师要送给你们两个秘密武器,掌握了他们就能唱好这首歌。这是两位新朋友:一个叫节奏花一个叫做唱名花。

1、节奏练习

① 说一句赞美的话请出节奏花,如:花儿花儿真漂亮!② 指导学生拍着节奏说一说,并把花儿贴在黑板上。

③ 按节奏数数一共请出了几朵节奏花。(一二|三四|五六|七)④ 游戏:红灯停。

2、学习歌词

① 请找出由花儿组成的节奏型出现在了那几个乐句中? ② 指导学生随伴奏按节奏朗读歌词。

3、学习歌曲

① 听琴按轻声高位置的方法用“la”模唱歌曲旋律。

过渡语:同学们的声音可真好听!旋律花一定了坏了,大家觉得高兴吗?(高兴)好,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把内心的喜悦之情尽情的表达出来吧!

②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唱。③ 我唱你来接,师生接龙唱。④ 分组练唱,比比谁唱得好。⑤ 邀请部分同学演唱。

⑥ 请全体同学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愉快喜悦的心情齐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1、综合表现

① 启发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演绎歌曲。②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创编表演

① 谈话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② 分组讨论,创编动作。③ 展示成果

④ 选出优胜,示范表演。⑤ 小组互评,老师小结。

四、小结深化

第三单元 一粒米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节约“一粒米”为主题,安排了演唱和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不同情绪和意境。节约习惯的养成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步,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本单元的音乐分别表现了人们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美德,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用歌声表达对节约的认识,使学生从中获得教育。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用合适的情绪和声音演唱歌曲。

能力目标:能够用有感情的语调吟诵古诗或边模仿劳动的动作边朗诵古诗。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用歌声表达对节约的认识。

教学重点:用自然亲切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歌表演。

教学准备:琴、打击乐器、课件、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快乐的农夫》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欣赏《快乐的农夫》,感受乐曲欢快跳跃的情绪。能力目标:为《快乐的农夫》伴奏:低声部跺脚,高声部拍手。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用歌声表达对节约的认识。教学重、难点:《快乐的农夫》配伴奏:低声部跺脚,高声部拍手。教学准备:琴、录音机、磁带、自带小乐器等。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与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器乐练习:基本音练习;结合学唱歌曲小乐谱进行练习。

二、探索求知

欣赏《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 雄壮? 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三、拓展延伸

1、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跺脚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2)学生边唱主题,边用拍手与跺脚伴奏。

2、复听全曲后简介乐曲背景。

四、小结深化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我是一粒米》第一段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农家乐”的情境中,通过动动、跳跳、拍拍、读读等过程,掌握熟悉歌曲。

能力目标:提升节奏感和多声部配合能力,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教学重点:感知熟悉歌曲。教学难点:唱好后十六分节奏。教学准备: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边听《我是一粒米》的伴奏音乐边手拉手弹簧步进入教室,并即兴的带领学生跳一些简单的律动。

2、师生问好。

二、探索求知

学唱歌曲《我是一粒米》

1、听范唱。

2、读儿歌《小小鸡》,拍节奏。

3、为儿歌中动物叫声加入强弱变化。

4、跟节奏朗读歌词。

5、轻声演唱。

6、变换多种形式演唱。

三、拓展延伸

1、师生交流

师:看!那里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媒体)粮食是怎样来的?(松土、播种、施肥、收割)

2、在音乐伴奏下模仿农民伯伯“松土——播种”的动作。

3、谈谈劳动后的体会。

4、学生模仿小种子。

5、在音乐伴奏下模仿手工收割动作。

6、在音乐伴奏下模仿机器收割动作。

7、小结:农民伯伯冒着风、冒着雨,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辛勤劳动,你们想对农民伯伯说什么?(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四、小结深化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拾豆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附点八分音符,在歌唱是正确掌握其实值。

能力目标:通过范唱与提示,知道学生运用稍带滑音的唱法来表现民歌《拾豆豆》活泼、诙谐的情绪和地方风格。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唱中受到勤俭朴素、热爱劳动的教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玻璃珠、筷子、小盆、水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师生问好:《问好歌》

2、律动《健康歌》

3、复习歌曲《小白船》

4、复习附点二分和四分音符(X-)

5、学习附点八分音符 X •

二、探索求知

学习《拾豆豆》

1、播放音乐范唱《拾豆豆》)

2、老师范唱歌曲

3、学生跟唱歌谱

4、教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音乐游戏《拾豆豆》

四、小结深化

第四单元 朵朵花儿

教材简析:

各族少年儿童都是祖国的花朵,本单元教学活动围绕“朵朵花开”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听、唱、编、舞等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和理解四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长短关系,并能准确地拍击其节奏。

能力目标:能模仿小孔雀或挤奶小姑娘的动作或自编动作和着音乐表演。情感目标:在歌声中表达小朋友之间的有爱之情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在歌声中表达小朋友之间的有爱之情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教学准备:琴、磁带、录音机、课件、打击乐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学会唱藏族童谣《多快乐呀,多么幸福》,体验藏族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能力目标:积极学习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参与歌表演,体验与他人合作表演的快乐,在唱唱跳跳中体验藏族儿童载歌载舞的快乐。

情感目标:了解藏族的服饰、风俗、名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民族大团结。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尝试学跳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2、在学唱歌曲和体验藏族文化的同时,感受藏族人民的热情奔放。教学难点:歌曲中附点节奏的掌握与正确演唱。教学准备:琴、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导入:今天老师当导游,带大家去游玩,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会带你们去哪里?

2、教师介绍西藏地理: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这里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西藏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最新数据),是世界的最高峰,是旅行者神往的地方,因为站在珠峰上就意味着站在了世界的最顶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走进西藏的歌声,去看看西藏的美景吧。

3、课件欣赏

(1)听音乐欣赏西藏美景。

人们说西藏是白色的、是红色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白色象征雪山、皑皑白雪;红色象征藏族同胞的热情似火。(如无人答对,那么在结束前告诉学生。)(2)节奏律动

2/4 X O | X O | X X X X | X.X X.X | X O | X O ||

二、探索求知

1、听赏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初听全曲)

2、轻声跟唱,和藏族人民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

3、跟琴唱,注意附点音符和一字多音处。

4、歌曲接龙游戏。

5、提示演唱情绪:自豪、欢快、骄傲„„

6、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1.藏族同胞的热情似火,他们还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他们的聚会,你们想去吗? 介绍服饰:由于在高原地区,所以藏族同胞的服饰一般都比较厚实,他们的挂件和配饰都非常漂亮。而且他们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的服装有着长长的袖子,跳舞时甩起来可漂亮了哪!

2.欣赏藏族舞蹈《洗衣歌》。

3、学跳藏族舞蹈基本舞步。

4、和藏族同胞欢聚一堂。

四、小结深化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我爱雪莲花》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各种音乐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融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热情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我爱雪莲花》。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边防军不畏严寒坚守祖国边疆的精神。教学重点:感受歌曲的民族风格。

教学难点:唱好歌曲中的休止符,歌曲的情感处理。教学准备: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走进新疆

教师以导游大姐姐的角色,去引导学生了解新疆风情。(播放新疆风光、歌舞画面并配有歌曲的伴奏音乐)

2、播放《娃哈哈》让学生随音乐进行律动

二、探索求知 学唱歌曲《我爱雪莲花》

1、节奏练习。

2、歌曲学唱。

师:同学们喜欢布依拉带给我们这首歌吗?想不想唱这首歌呀?生回答

3、有节奏的念歌词。(注意休止符的处理)

4、提问:谁能告诉我冬不拉和雪莲花是什么?边防军又是干什么的?生:回答 师:“冬不拉”是新疆的一种常见乐器(课件),还有一种乐器叫手鼓。他们都是新疆人民勤劳、智慧的杰作„)(指导学生先随琴默唱,再轻声歌唱。)

5、教唱歌曲。

6、歌曲情感处理,完整地把演唱歌曲。

(引导学生,布依拉采到雪莲花的心情是怎样的?要求学生用自豪、高兴活泼的心情去演唱。第二、三段采用自己学唱的方法,并要求学生结合动作,边弹冬不拉边学解放军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的动作来演唱。最后结束句,要单独进行纠正,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进行选择。)

三、拓展延伸

1、师:为了使歌曲更加动听,我们再加上几种打击乐。(手铃、双响筒、三角铁等,讲明白使用方法。一部分打击乐,一部分演唱。)

2、歌表演

师:歌曲我们唱得很好听,伴奏得也很妙,要是有谁来伴舞就更好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编动作)老师可教学生几个舞蹈动作让学生自己制编后鼓励。

3、最后分成三组:

1、打击乐;

2、舞蹈;

3、合唱。

4、配乐歌舞表演。

四、小结深化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挤奶舞》,学习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2、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力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草原的美,锻炼学生即兴表演的能力,能够用语言、舒展的歌声、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情感目标:通过《草原就是我的家》、《挤奶舞》的学习,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感受表现牧民生活的乐曲情感;通过歌词的创编,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表演。

2、欣赏《挤奶舞》抓住草原人民的一个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惯更感兴趣。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在配合合作中体会到创编的无限乐趣,使他们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电子琴、蒙古头饰、奖品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师):同学们,今天有好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好吗?(掌声)今天老师心里也非常开心,想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舞蹈,你们想不想看?(生答)那好,来伸出你们的小手随着音乐为老师鼓起掌来吧!(师跳舞)怎么样?老师跳得好不好看?(生答)谢谢!

2、学生聆听,教师表演舞蹈《草原就是我的家》.3、通过教师的舞蹈和民族头饰设问引入。(教师头戴一顶蒙古族的帽子)

二、探索求知

1、欣赏草原风光。展示课件(看草原)(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蒙古大草原。美不美呀!(生答)蒙古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很特别。男女身穿着宽松袖长的长袍,腰间束着腰带,穿着象老师这样的长筒皮靴,头上缠着象老师这样的头巾,是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

2、(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了草原,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景象?(学生说草原)

3、(生答):有许多绿草、白羊、成群的马、牛、美丽的蒙古包,而且天空很蓝、云很白„„

三、拓展延伸

1、律动:(展示奶牛场的课件)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

A:硬肩:双手插腰,左右肩膀一前一后,身体、头保持不动。

B:我们在挽袖时要注意,左手握空拳,右手大姆指和手掌分开,手腕往下压,双手交换动作,一会儿往上卷,一会儿往下推,我们一起来做。

C:挤奶时,双手一上一下,虎口张开,手腕用力,轻轻往下拉,眼睛要看着自己的手,注意手指不动,不过份用力,否则会挤痛奶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

D:同学们牛奶挤出来了,你们开心吗?那我们用哪个动作来表示?对!我们把这个双手插腰,双手抖动的动作叫“笑肩”。我们一起学一学笑肩这个动作,注意双肩自然抖动,头不要动。

3、让学生聆听《挤奶舞》音乐,可自由加上动作。

(师):同学们,真聪明学得真快,下面我们把《挤奶舞》的音乐听一次,同学们可以一边听一边加上老师刚才教的挤奶的动作,可嘴巴不许发出声音的哦!

4、师生听着音乐完整表演。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跳好吗?(生答)那请同学们站起来,找个位置站好,哦老师都忘了挤牛奶时要拿小桶装着挤出的奶,要不然的话流得满地都是了。好我们手上好象拿着小桶和老师一起来跳。(师生共同表演,提醒学生注意表情。)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挤出满满的一桶奶了,好了请同学们坐回座位上

四、小结深化

第五单元 开心童年

教材简析: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有着这样那样的天真幻想。本单元以“童年”为主题,通过聆听乐曲、演唱歌曲、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音乐活动中熟练的读拍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并在实践中运用。

能力目标:能开动脑筋编创身体的动作,在“拍拍扭扭”的创编活动中,能够与同学动作协调、互相配合。

情感目标:能用柔和而欢快的声音演唱描绘童年生活的歌曲,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能表现对他人的友爱之情、并能随音乐跳起来。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教学难点: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掌握及应用。教学准备:琴、磁带、录音机、课件、打击乐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乐曲《火车波尔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地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能力目标: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听《火车波尔卡》,唱《火车开啦》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教学重点: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地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听音乐做动作习惯的养成。教学准备:琴、磁带、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生听《火车波尔卡》音乐进教室。

2、听音乐做律动。

3、火车的叫声,火车开的声音,谁来模仿一下?

4、多声部节奏声响创作

WU - | WU - || Hong Hong | Hong Hong || Ka Cha | Ka Cha || 引导学生模仿火车车厢内发出的声响,吃东西、翻看杂志、叫卖声、打酐声、哭声、笑声。并再次进行多声部创作,要求有力度、速度的变化。

二、探索求知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能一边作火车一边唱着歌,那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就学唱一首新歌《火车开啦》,放课件出示图谱。

2、教师范唱,生用手中物唱或人体来伴奏。

3、听录音,师生一起唱,指导学生用轻快活泼的情绪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给歌曲创编前奏。

2、造火车

A、引导学生说火车,展示实物火车,画火车。B、边画火车边放《火车波尔卡》音乐

3、律动游戏

A、引导学生玩开火车游戏。火车启动――前进――进站停 B、引导学生讨论火车启动到进站时的速度、力度的变化 C、引导学生做搭景乘北京的游戏。

4、引导学生边玩开火车游戏边念儿歌。

儿童的火车向前开,我们的心情多么愉快,轰隆隆隆轰隆隆,快乐的歌儿唱起来。

四、小结深化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打秋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指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的表现需要,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歌唱。能力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打秋千》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伙伴打秋千的亲切咏唱,使学生领悟“仡佬族”儿童的快乐生活。

教学重点:

1、运用正确的感情来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全面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

2、准确掌握结束句的唱法。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琴。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创设情景:播放开场音乐,设置鲜艳背景,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进入教室。

2、大家好,今天陈老师很高兴在这里与你们一起上音乐课,希望大家听得准、唱得的好、表演热烈,和老师合作愉快,大家能不能做到?

3、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大家来考虑一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你能不能用你的手势或是手中的小道具把它拍出来?(播放四拍子的歌曲,指导学生运用手中的道具拍出四拍子的节奏型。)

4、同学们做的真好,老师这还有一首儿歌,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好学生、要做到、上课时、不吵闹、敢发言、勤动脑、认真听、习惯好。要求同学们用三拍子的节奏读出这首儿歌。(1—2名学生,然后学生拍手齐读。)

5、揭示课题:同学们的表现真是令老师高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你们非常熟悉的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朋友打秋千的场景,然后仡佬族小朋友的可爱形象徐徐进入屏幕),同学们说他们在干什么?(打秋千)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是《打秋千》。(课件出示课题)

二、探索求知

1、欣赏录音范唱:

①歌曲是几拍子的? A、2/4 B、4/4 ②歌曲的演唱情绪是: A、轻快、活泼 B、优美、抒情

2、教师范唱:(要求学生随音乐拍手或拍腿)注意:本首歌曲有2段,第1段的结束句和第2段的结束句有什么不同?

3、学生模唱:用“噜”来模唱。

4、按照节奏拍手读歌词。问题:通过读歌词,你能不能说说仡佬族小朋友打秋千的形象?可以用歌词当中的词语来说。(美丽、可爱、蹦蹦跳跳、像风一样、淘气)

5、学生随范唱跟唱。

三、拓展延伸

1、这首歌曲,老师这里有几种唱法,同学们来对比一下,哪种唱法比较好听,同学们要做出选择,并且要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第一种:缺乏感情,声音平淡,没有表现出小奶牛那种活泼、可爱、淘气的形象。

第二种:语气太重,铿锵有力,不适合这首歌曲。第三种:声音明亮,轻快、活泼,轻重缓急掌握适度,能够表现出小奶牛那种活泼、可爱、淘气的形象。

2、既然我们已经分析了歌曲的演唱情绪,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加上感情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学生带上感情来演唱歌曲。(老师用录音机录音)

3、刚才,老师偷偷用录音机把同学们的声音录了进去,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在听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哪些地方唱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学生自己总结,总结完毕后,复唱歌曲。)

4、下面我们用我们手中的简易乐器来为我们的歌曲来伴奏一下,我们来分分组(乐器归类),老师来给你们伴舞怎么样?(老师随音乐做动作)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来一起跟老师做一下!

四、小结深化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特立尼达民歌《哈哩啰》。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歌曲《哈哩啰》并能用热情、奔放的声音演唱。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歌词创编。

情感目标:感受及准确地把握拉美音乐的特色节奏:X X X X 0,通过学跳简单的拉丁舞感受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哈里罗》,通过歌唱、舞蹈来感受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形象地把握住切分节奏的时值,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琴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教师带领学生进教室,随音乐律动(律动音乐《十个印第安小朋友》)。

2、全班一起用手模仿教师拍出的节奏,看看哪一组的同学模仿得最准确: 4/4 X X X X X X ︱ X X X X 0 ‖ 4/4 X X X X X ︱ X X X X 0 ‖ 用不同的声势动作区分切分节奏3、4/4 X X X X X X ︱ X X X(X X)‖

(拍手)(跺脚)4/4 X X X X X ︱ X X X(X X)‖

(跺脚)(拍手)

二、探索求知

1、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过的美国印第安歌曲《十个印第安小朋友》导入新歌特立尼达民歌《哈哩啰》。教师边简单介绍拉美音乐特点边播放拉美风光录像。

2、初听歌曲

请同学们认真听,说说对歌曲的感受。(音乐热烈、奔放等)

3、第二次听

通过回忆学过的民歌引导孩子们说出歌曲中的衬词(哈哩啰、啦啦啦啦啦),衬词在歌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4、第三次听(出示乐谱)

听着音乐,把哈哩啰唱出来,并在XX处跟着音乐拍手。

5、跟琴视谱两次 请同学找出乐谱中有哪些新的音乐记号,或者哪些没有学过的节奏?教师简单指出乐谱中的切分节奏、连线。

教师弹奏有切分节奏的乐句,学生听听哪个音是重音,再视谱唱(要求学生边唱边用手轻击拍子)。

6、唱歌词(四次)

引导学生用热情、欢快的情绪去演唱。(两次)

学生自己设计各种形式演唱。(分组唱乐句、女生唱歌词男生唱哈哩啰等)

三、拓展延伸

1、创编歌词并分组表演(可以为歌词编上有趣的动作,可以配上小乐器,也可以用准备好的装饰把自己打扮成特立尼达民族的小朋友来演唱)。

2、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四、小结深化

第六单元 夏天的歌

教材简析:

夏天是孩子们能比较喜欢的季节。本单元以“夏天的歌”为情景,安排了儿歌朗诵、歌曲、管弦乐等演唱和欣赏活动,这些音乐分别表现的音乐的情景美、立意美、曲调美、音韵美、意境美,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体验以“夏”为主题的音乐的不同情绪和意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用有一定力度的声音演唱《划船》,用自然愉悦的声音演唱歌曲《夏》。能力目标:能够用不同的节奏有感情地念歌谣。

情感目标: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其不同的情绪。教学重点:用不同的力度、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选编节奏并读读拍拍。

教学准备:琴、磁带、录音机、课件、打击乐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划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划船》这首歌曲,并大胆、自信的演唱。

能力目标:在律动活动中,能够初步感受音乐的快慢和强弱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身体动作反应。

情感目标:能用歌声、语言和肢体动作,积极地表现自己对歌曲不同情境的感受,并从中享受到音乐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初步感受音的快慢和强弱变化,并作出身体动作的反应。教学难点:能正确感知、充分表现歌曲的不同情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道具、头饰、电子琴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学生听音乐有节奏进教室。

2、师生互相问好!

二、探索学习

1、导入(播放录音,课件展示)。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树林里的小鸟唱起了动听的歌儿,田野里的花儿开得又香又艳,风儿轻轻地吹着,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去湖中划船吧!

2、感受音乐(播放乐曲《随着琴声动一动》)师:小朋友们,在划船的路上,看谁能够用最形象、最生动的动作表现出不同节奏的音乐,模仿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可爱的小动物们的走路姿势。出示课件,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3、引导体验

(1)、指名小朋友上台表演。师:小朋友们真棒!谁还能够想出其他动作来表现这一段音乐?

生:还可以拍手、跺脚、摇头。

(2)、强化活动的游戏性。师:现在,看哪一个小朋友的反应能力最快,最先听出这段乐曲的变化。

三、拓展延伸

1、导入

师:我们准备划船了,小朋友们心里一定很高兴!(出示课件)看,湖面非常平静,只有风儿在轻轻的吹,桨儿在轻轻的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唱歌?生:小声的,轻轻的唱歌。师:现在,我们一起小声的唱着歌儿来享受这种美好的境界吧。

2、情境转变(课件出示)

师:哎呀,小朋友们,湖面上起风了,我们该怎么办?生:快把船划到岸上去 师: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歌声来表现着急的样子?生:声音大点,而且唱歌的速度也要快。

3、聆听音乐(播放柔和、平缓的音乐)

师:通过小朋友们的齐心协力,我们终于战胜了风浪,现在,小船荡漾在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听着这优美的歌声,你们有什么感受吗?生:很轻松,很舒服,还很愉快

4、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轻轻的跟唱。

5、歌曲处理。

四、小结深化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夏》

2、音乐游戏《晚风》

3、听赏〈美丽的夏夜〉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学会演唱歌曲《夏》,能用自然、愉悦的声音演唱,表现出夏日里的炽热的情。

能力目标:在音乐游戏里,能与同学合作表演歌曲《晚风》的情境,并听辩出同学的声音。

情感目标:在演唱、听赏和游戏中,能体验三首歌曲不同的情绪与意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以“夏”为主题的不同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 能学会演唱歌曲《夏》,能用自然、愉悦的声音演唱,表现出夏日里的炽热的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琴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师生问好。

2、欣赏夏日风情图片,说说夏日,让学生谈谈对夏天的认识。

二、探索求知

1、老师范唱。

2、随琴模唱旋律。

请几个学生用一个词形容夏天,然后就用这个字随音乐模唱旋律。如: 火、热、烫、哇、爽

3、读歌词

在读歌词时,让学生说说歌词所展示的画面,表现歌词所表现的情景来进行情感体验。

4、老师分句教唱歌词。

这首歌旋律流畅,跟音乐和琴声模唱几遍,学生能很快将歌词唱出来,这是一首天真、活泼的少儿歌曲,歌词立意新奇,富有童趣,充分的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的幻想和欢快的情绪。

5、随琴完整的演唱。

6、理解情境。

7、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8、评价。

三、拓展延伸

1、聆听音乐,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

2、老师结合歌词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描绘歌曲所表达的情境。

3、再次聆听音乐。老师启发学生,请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请学生用自己想到的话、动作、表情来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5、表现: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用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进行表演,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6、评 价。

四、小结深化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正确地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并创造性地创编舞蹈动作,为同学们表演。

能力目标:通过演唱及欣赏歌曲,感知音乐的要素,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联想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创编舞蹈为大家演出。有创造性地运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感。

教学准备:课件、琴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播放海浪声。

2、提问:听,这是什么声音? 你们看到过大海吗?谁来说说对大海的印象?

3、请学生欣赏海景。

4、师:“看到这么美的大海,大家一定很想去海边玩一玩。”(课件点击出示海滩景色)“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赶海的小姑娘》一起出发吧!”

二、探索求知

1、播放《赶海的小姑娘》录音带,师生一起做律动。

在《赶海的小姑娘》的律动中,创设去海边捉对虾、捡海螺和贝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2、跟示范带轻声哼唱。

3、按节奏念歌词(反复的地方讲一讲)。

4、跟着琴声,填歌词。

5、找难句,生提出难句,师提出难点。

6、解决难点后,完整的唱一遍。(通过找难句的环节激化难点,更好的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7、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分男女声对唱。

8、请几个同学上台唱,其他同学给他们打拍子。

三、拓展延伸

1、欣赏一些关于表现大海的舞蹈图片,说说她们跳的怎么样。

2、老师创编一段舞蹈,请学生跟着一起跳一跳。

3、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舞蹈,请几个同学上台演一演,下面的同学伴唱。

四、小结深化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2、认识西洋打击乐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西洋乐器的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琴、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和铃鼓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

能力目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讨论和实践总结各种西洋打击乐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雷鸣电闪波尔卡》中所用的几种手段(乐器音色、速度和力度)在描绘情景和表达情绪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引新

1、师声问好

师:同学们先来听段音乐看看还记不记得是什么乐曲?师播放乐曲《单簧管波尔卡》 生:《单簧管波尔卡》

师:那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波尔卡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啊?生:自由发挥 师总结:波尔卡是一种2拍子的舞曲形式,民间音乐,速度明快

师:好,那么今天老师再让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波尔卡的风采吧?听听跟我们以前听过的有什么不同?

二、探索新知

1、初听乐曲

介绍作曲家: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作品。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象发生了变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师: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生:雷声。

师:很好,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雷声是怎么演奏出来的用什么演奏的?生:用打击乐器。

2、复听乐曲。

3、逐段欣赏。

三、拓展延伸

乐曲中的“雷鸣电闪”的地方还真多,那作曲家是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的呢?

1、介绍定音鼓和钹。

2、片段欣赏。

那我们再来欣赏其中两个片段,感受定音鼓和钹在其中的作用。在片段一中你好象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说)(雷声隆隆、倾盆大雨的景象)

3、片段二中,给你什么感受呢?

4、小结

乐曲逼真的表现了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但人们仍然兴高采烈、纵情起舞。再来欣赏下,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当然可以随着音乐通过动作来表现。那我想,现在大家可以完成书上的表格了!

5、我们感受了大师所创作的“雷鸣电闪”,现在我们也来创作创作,用这些宝贝来表现下面的四个主题。

(1)、雷雨;(2)、清晨;(3)、课间十分钟;(4)、厨房交响曲

请小组长将宝贝拿回去,要迅速的选择一个主题,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作用,来表现你所选题的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可以用哪些宝贝来表现。

四、小结深化

第四篇:二下数学复习计划

二下数学复习计划

一、复习总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明显提高,能用所学的数

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二下数学复习计划。

二、复习内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

4、克和千克。

5、图形与变换。

6、解决问题。

7、统计。

三、复习要求:

1、知识要求:

(1)表内除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综合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和大小比较。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相邻计数单位是十进关系。生活中还经常用近似数进行交流。

(3)万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千、整百数加减。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运用计算解决问题。

(4)克和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1000克=1千克用秤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图形与变换。辨认直角、钝角和锐角。辨认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辨认简单的图形在方格上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6)解决问题。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找出生活中或情境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根据信息和问题,综合运用加、减、乘、除计算可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一步计算就可以解决,又写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

(7)统计。了解统计的过程和意义。会看、填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和一格表示物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简单分析数据。利用统计解决问题。

2、能力要求:

(1)通过基本概念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口算和笔算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应用题的复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复习措施:

1、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教学工作计划《二下数学复习计划》。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

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以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3、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

五、复习进度与时间安排:

1、万以内数的认识。 2课时

2、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2课时

3、用数学知识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 2课时

4、图形与变换、找规律、统计、千克和克。 2课时

5、综合练习。(综合试卷) 机动

第五篇:二下数学工作总结

2012年春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庹家小学邹德琴

课堂教学是依据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以及知识发生发展顺序提供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信息,是知识产生发展的顺序,是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怎么思考,核心是解决学生的思考问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过程,在操作中才能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冲动,产生思维的碰撞。有些数学知识,虽然老师讲了,学生学了,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一、动手促动脑,先行而后知。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作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起来,尤其体现在所谓‚纯理性‛的数学之类的课程中,这样学生们得到的正是这些‚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便会缺乏解决具体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准备,也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所以,就必须尽可能地让学生面临着对自己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边理解边操作中得到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在教《千以内的认识》时,从学生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数学无处不在。我在教学中,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从身边的数到情境图上猜一猜人数,再从10个计数棒、10张纸片印有10根的小棒,到计数器上拨珠表示1000,数的范围由100以内扩大到1000以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比如:教师如果通过情景图告诉学生:10个100就是1000,学生会云里雾里,产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数图书的活动,100本图书成一摞,刚好有10摞,于是学生心底里产生了疑问:这一共多少本图书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10个100是1000。学生建立1000的认识后,让学生自己借助计数器拨数、读数、写数。在拨304和480时,这可难住了学生,数中间与数末尾的0,怎么拨呀?学生停住了小手,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飞溅,经历思考之后,学生形成共识:无论数的中间还是末尾的0要空出档位,学生通过自我尝试,反复思考,学会了读数和写数,由此进一步掌握数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让学生从自己身生活角度且联系实际去理解回答,这样设置问题也有一定的层次性,从简单到深入,层层引入,层层展开,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地拓广。

在整个探索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

充分发挥,也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深刻的体会到实践出真知,从中很好地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小学生本还有着好动的性格,这样让他们感觉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二、借助媒体教学,在操作中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结合学生的身心年龄特征,精心准备教具,充分利用数学学具,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推导公式的重要途径,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生动的操作得到自己的结论,于是我们便由传统的填鸭式变成为灵活的主动去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在操作的过程中,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动手实践变成了简单地执行老师的任务,变成了一种对书本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效果将会大大降低,也就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发展思维的探索也就变成呆板地照搬。动手实践,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与思维坡度,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好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然后去解释实际背景。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两张练习卡,课一开始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动画片的动物有四种,各种动物的只数又不一样,在播放动画片时,学生总是数不清楚,因而学生萌发探究新知的冲动,就这样学生必须想出新的办法记录数据,允许学生的异想天开,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不同的符号,并且能用符号记录数据,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充分发挥出来了,比如学生们除了用符号√、╳、△、☆、●、◇……记录数据外,还想到了数字,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了各种动物的只数。同时在统计图上用涂色的办法了呈现各种动物的只数,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培养了学生在理解题的灵活性。

三、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与逻辑思维

‚我听见的,我忘记了;我看见的,我知道了;我做过的,我理解了;我思考了,我会学了。‛这是学生的肺腑之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操作的内容很多,教者如果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所以,我们将多给学生一些机会, 把学生带进活动,让活动把学生带进数学,让数学点燃思维火花。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堂变成学堂,实现了‚两动一主‛的学习形式。‚两动‛即主动和互动,‚一主‛即小组中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总之,我们在上课时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主去总结,让他们更多时间去思考,不用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老师唱主调,就能很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在当中起到一个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环境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主动探究意识大大提高。

下载二下数学计划与教案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下数学计划与教案t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下语文计划

    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二年级语文下期教学计划 王利华(2011—2012学年度下期) 一、教材分析 (一)、关于识字与写字 1本册认字450个,写字331个。 2.二、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根据汉......

    二下品德与生活教案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第一单元 我生活的地方 1、我爱家乡山和水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

    二下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一单元 爱心小天使 我爱我家 总课时 2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家里人的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2.想一想,我们该为家里人做些什么! 3.初步建立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意识。 教学重......

    教案我与小动物二下

    我与小动物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2.行为与习惯:通过认识动物、主题讨论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

    二下数学广角过关课教案

    数学广角 (一) 执教者梁爱宁学习内容: 课本第109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②让学生经......

    数学二下时分的教案(5篇材料)

    《时、分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理解1时=60分。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学会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二下数学广角-推理教案109页教案

    数学广角——推理 主备人:杨方英 学习内容:教材P109例1 教学目标: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3......

    二下写字教案

    二年级第二学期 写字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田字格卡片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脱、躲、冻、溪”四个字。 2、培养学生正确的“双姿”(坐姿、执姿)。 3、点燃学生的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