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美与美国教学反思
《北美与美国》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 宁转霞
本节课从北美的自然地理概况入手,介绍了北美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几方面,其中重点叙述了北美地形影响下的独特气候特征。因此,将“北美地形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而平行班的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因此将“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确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本节课前基于学生的反馈,在填写学案的过程中很少动脑,所以本节课尝试给学生问题和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因而采取了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在此谈谈这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1.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是我的引导指向型不够精准,另一方面是未关注到全班的同学,比如学生上黑板指图,其它学生无事可做,所以兼顾性不强。改进:既然学生提前已作好预习,就在课前布置好任务,让不同的学生上黑板展示答案,上课边讲解边指出学生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细节上还需再把握,如“北美”和“北美洲”的区别,重要的经纬线,学生未讲解出来的,教师一定要及时补充;
3.另讲述地形特征的时候,由于之前学生总是对如何描述地形特征在发愁,所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地形的分布-主要地形区-总结该区域地形特征的步骤来思考;
4.在“气候的类型、分布、成因和特点”这个环节上我过多的让学生讲全面,由于北美的气候类型多,在该环节上我花费的时间多且效果甚微,所以该环节应该挑重点,突出主要气候类型,说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学习有重点、有目标;
5.“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环节,我采取的是先提出问题再总结原理,学生表现出迷惑,所以还需改进,可以先讲解原理,也就是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四个箭头,再抛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
第二篇:北美与美国学案2011.5.23
高二下·区域地理教学案:(2011-05-11)
北美和美国
【课标要求】
北美和美国的自然状况
【学习目标】
1.北美和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概况,农业,工业。
【导学】
一、北美和美国
1.北美概况
第1页
武汉市第四十三中学 地理教研组
※读图识记※
A
B
C
D
E
(字母填国家)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数字填城市)
A
半岛B
半岛C
半岛D
半岛E
岛 F
岛 G
岛 1
海峡2
海3
湾
4
湾 5
湾 6
洋 7
湾8
海峡9
洋
第2页 高二下·区域地理教学案:(2011-05-11)
二.自然环境特征
图1
(一)地形
1A.________山脉B________山脉C、_______山脉D_______山脉 F________高原G大盆地
I、_______平原K_______平原((三)气候
第3页
武汉市第四十三中学 地理教研组
1.气候特征:气候类型,以
为主。
2.北美落基山脉和西欧的阿尔卑斯山的走向有何不同?分别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3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
,是因为
的影响。北美洲和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都分布于中纬度地带的大陆西岸,但其分布北界的纬度,在欧洲比在北美洲搞;其分布区的东西宽度,在欧洲比在北美洲宽,试分析原因。(从地形和洋流影响范围角度回答)
(二)水文
1.①
河②
河③
河④
河⑤
湖⑥
湖
⑦
湖⑧
湖⑨
湖 2.主要河湖状况
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自
向
汇入
,水量
;水位
;水能资源
;
繁忙。
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由,,组成,其中
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五大湖由
作用形成。
三.美国
一.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形
第4页 高二下·区域地理教学案:(2011-05-11)
1.特征:
2.分布:西部是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包括
和
;中部是
,东部是。
(二)河流与湖泊
1.北美五大湖与东非裂谷带上的湖泊的成因有何不同?
3.为什么密西西比河是世界上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之一?
(三)气候
(四)农业
1.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分析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种植对象
;分布
区位分析:
第5页
武汉市第四十三中学 地理教研组
乳畜带,分布
;区位分析: 棉花带,分布
;区位分析:
(五)工业
1.主要工业区的状况
①东北部工业区(工业区)主要工业部门:
主要工业城市:最大的港口和金融中心,首都,汽车城
,港都
和美国第二大城市
。②南部地区(工业区)主要工业部门: 主要工业城市:
③西部地区(工业区)主要工业部门 主要工业城市
第6页
第三篇:世界地理北美美国知识总结
北美美国
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30°N—80°N
170°W—90°W----20°W
2、海陆位置:美洲北部,北起北冰洋,南至墨西哥湾,东靠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二:地形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以山地、平原为主
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西部高山区:落基山、海岸山、内华达山等组成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山脉盆地 高原相间;
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年轻,海拔高。(多4000m以上高山)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古老,海拔较低。(多1000m以下)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原,北部多冰蚀湖,南部密西西比河平原 三: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特征: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夏雨稍多。地形对北美气候影响较大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2.东部山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贯通南北,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形成大风和寒潮天气。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使本区普遍暖热。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美洲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到太平洋沿岸又增多
形成原因
1、东部山地低缓,对大西洋的湿润气流阻挡不显著,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2、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山阻挡,在迎风坡形成丰富降水,且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四:河湖
1: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北的落基山脉,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最后在北纬30度,东经90度注入墨西哥湾,支流众多,呈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东侧支流少,流域面积小;西侧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是世界上第四大河。
2:圣劳伦斯河:五大湖的出水道,流域内降水较丰沛,加上有五大湖调节,水量大而稳定。3:科罗拉多河:科罗拉多河源于落基山西坡,流经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注入加利福尼亚湾。该河流经高原时,由于高原抬升,河流深切,形成气势雄伟的深切峡谷,其中最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级的旅游区。4: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位置:中央大平原美、加交界处;成因:冰川作用
其中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五大湖各水面高低不同,由西向东逐级降低,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的有将近100米的落差,并有一个断层陡岸,从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交通作用:五大湖之间有运河相通,并经圣劳伦斯河与大西洋相连。大型海轮由大西洋可直抵五大湖沿岸,促进了北美的经济繁荣。补充湖泊成因的归类
构造湖:地面断裂沉陷积水成湖。我国西部多为构造湖,贝加尔湖、维多利亚湖、死海、东非裂谷湖群等。
河成湖:与河流关系密切,我国长江中下游湖泊多属此类。堰塞湖:河道被堵塞而成,如五大连池。
冰川湖:由冰川挖蚀成的洼坑和水碛物堵塞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如北美五大湖、北欧和瑞士的湖泊等。
泻湖:湾口处由于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开而成为湖泊,如太湖、宁波的东钱湖和杭州的西湖。
风成湖: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积水而成;
海迹湖:如里海、咸海等,系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火山口湖:如长白山白头山的天池
牛厄湖:河流弯曲的地方,因长期有水冲刷,河流会改道,弯曲的河段形成的.人文地理概况
3亿多人口,白色人种为主,城市化水平高,自然增长率较低,通用语言是 英语。土著居民为 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美国
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和领土组成
1、纬度位置:本土以北温带(30ºN-50ºN)为主,阿拉斯加寒带,夏威夷热带。
2、海陆位置(本土):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
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3、相关位置:北临加拿大,南临墨西哥。
4、领土组成:本土:48个州和一个特区:哥伦
比亚特区;两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夏威夷(大洋洲)。(总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二:优越的自然条件
1、本土所跨纬度(30ºN-50ºN),绝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在亚热带),阿拉斯加属寒带和亚寒带,但面积较小,夏威夷属热带。
2: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利于灌溉、航运、发电;
3:本土三面临海,沿海多优良港湾,冬季不冻,海上航运便利。4:平原面积大(占全国一半以上),耕地广大。5:美国的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
铁矿——五大湖附近
石油——墨西哥湾沿岸
煤——阿巴拉契亚山区
有色金属——西部山区
美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本国资源消耗量大,仍进口大量资源,特别是石油,铁矿等 社会经济特征
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一:工业
(一)三大工业区
东北部工业区:美国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 1:工业部门:钢铁、汽车、化学等
:2:区位条件:①历史条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
②资源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五大湖西部有大量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的铁矿。③交通条件: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为这里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大西洋沿岸有许多优良的海港。
④农业基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产品丰富;
⑤劳动力、市场条件: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3:主要城市及职能(位置)
①纽约:美国最大的城市、最大的经济中心,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国际金融中心。②华盛顿:首都。
③芝加哥:中部的工业、交通中心(钢铁工业发达)。④底特律:汽车城;
⑤匹兹堡:钢都
4:问题:二十世纪后半期工业污染严重,土地价格上涨,大量人口和工业向西部和北部迁移。南部地区工业区
1:工业部门: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
2:区位条件:墨西哥湾西北部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城市
休斯顿:石油化工、航天研究和发展中心 西部地区工业区
1:工业部门:宇航、电子、飞机制造等 2:硅谷的区位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的支持④靠近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⑤美国国防部稳定的军事订货。除了军事订货是“硅谷”发展的特有条件外,其它因素基本是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共性因素。3:城市 旧金山(“硅谷”微电子工业中心,华人最多的地区)、洛杉矶(美国西部最大城市,好莱坞影视中心)二:农业
美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咖啡、可可、香蕉、天然橡胶等热带农产品。(热带农产品最大进口国家)
(一)地区生产专业化
农业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好处:便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乳畜带:分布在五大湖及东北部地区。条件:①气候湿冷,无霜期短,生长期短,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土壤贫瘠③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二)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
分布: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即小麦区和玉米带)(1)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输;
③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生产;④高度发达的工业; ⑤先进的科技。
(2)在西部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气候区,冬雨夏干,是美国主要的水果和灌溉农业区,这里盛产亚热带水果和蔬菜;
(3)太平洋沿岸的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是小麦和林牧业区;(4)墨西哥湾沿岸由于纬度低,热量条件好,是亚热带作物带。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过去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滥垦耕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美国曾多次爆发“黑风暴”灾难。
②消耗能源过多。“能量密集型农业”或“石油农业”。三:人口概况
美国约有3亿人口。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今天生活在美国的白人、黑人、和亚洲黄种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时间里移入美国的。
美国的华人和华侨约有430万人,分布比较广泛,在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等城市还有华人聚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唐人街”。美国人口分布特点:一是城市人口比重大;二是地区分布不平衡。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域。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几十年来,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原因:大量的重工业集聚使得本区污染严重,土地价格上涨。
第四篇:《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考点31“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即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是我在校内作的一次公开课,正好教研室要求高三老师进行精品课建设,于是就整理出来了。从授课过程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环节比较紧凑,课堂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新颖
一个好的教学构思必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我在构思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整合教材,把选修二《美国的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标题:挣脱枷锁,横空出世;接着把课本必修一第9课第一目联邦宪法的制定和第二目1787年宪法整合成第二个标题:颁布宪法,创建体制 ;第三目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和选修二《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中“宪法修正案的知识”整合成第三个标题:力挽狂澜,巩固民主;第四目两党制整合成第四个标题:两党政治,天下归心。这四个标题代表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是复习美国历史的基本脉络,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根据课标来确定授课重点,精心设计教学,突破重难点。
从本课的课程标来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度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我认为历史课的复习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参与、思考、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注重史论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1787年宪法为核心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情境资料来解读1787年宪法,并设计表格比较英美政体的异同,从而突出和突破重点。在其他环节的设计上,美国独立战争通过图片淡化处理,邦联制和联邦制学生比较陌生,出示概念解读其特征。在讲述新体制的完善时,通过宪法修正案的知识链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修宪是新体制发展完善的重要方式。而对两党制,则以两党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为重点讲述其对新体制的完善。此外,根据目前史学界比较注重的史观教学,引导学生从文明观、现代化观来解读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授完新课后,通过合作探究美国的政治体制建设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迪?使学生明确虽然美国的政治体制推动了其迅速崛起,但是制度,只可借鉴,不能照搬,必须符合国情,在借鉴他国经验的时候,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从授课情况看,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和任务。但是有明显的欠缺。三.不足之处:
首先时间把握不太好。在1787年宪法、美国内战两子目的处理过程中用时过多,导致两党制的处理稍显粗糙,使得“两党政治,天下归心”一目匆匆而过。
其次,课堂上尽管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完全体现出来等。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对问题的设计还应进一步精化,而且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必须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第五篇:《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大连第十二中学许燕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个好的教学构思必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我在构思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整合教材,把课本知识点串联起来:把第一目联邦宪法的制定和第二目1787年宪法整合成一个标题:新体制的确立,第三目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和第四目两党制整合成第二个标题新体制的完善,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脉络;然后根据课标来确定授课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从本课的课程标来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度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1787年宪法为核心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情境资料来解读1787年宪法,并设计表格比较英美政体的异同,从而突出和突破重点。在其他环节的设计上,美国独立战争通过图片淡化处理,邦联制学生比较陌生,出示概念解读其特征。在讲述新体制的完善时,通过宪法修正案的知识链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修宪是新体制发展完善的重要方式。而对两党制,则以两党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为重点讲述其对新体制的完善。授完新课后,通过合作探究美国的政治体制建设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迪?使学生明确虽然美国的政治体制推动了其迅速崛起,但是制度,只可借鉴,不能照搬,必须符合国情,在借鉴他国经验的时候,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从授课情况看,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和任务。但是有明显的欠缺。课堂先松后紧,在1787年宪法处费时过多,导致美国内战和两党制的处理比较粗糙,使得新体制的完善一目匆匆而过。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等等。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对问题的设计还应进一步精化,而且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必须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本次授课,受益良多。我会以这堂课为新起点,继续努力,争取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