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读北美地区图,使学生了解北美地区的范围、位置,掌握北美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本地区居民的特点。
二、通过读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通过讲述本区居民的来源、组成、印地安人的遭遇等问题,使学生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和民族问题。了解地大物博的加拿大概况。
教学重点
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和以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
教学难点
本区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北美地形教学挂图,本区气候图及投影片(北美大陆横剖面图、北美地形对北美天气变化的影响图、有关景观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大家读东西半球图,观察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有哪两个大洲主要在西半球?(习惯上用西经20°和东经160°两条经线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主体部分位于西半球的有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前我们学习的几个大洲主体部分位于东半球,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主体部分位于西半球的大洲。今天我们先学习美洲的北部地区,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
【读图提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北美位置和政区图”,根据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请大家概括一下该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该地区主要有哪两个国家?阅读课文思考它们为什么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提示:该地区大致位于哪两条重要的纬线之间?从华盛顿一直向北,如果方向不变,可以到达中国吗?该地区濒临哪些大洋和海湾?)
【学生回答】该地区位于中、高纬度,主要介于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从华盛顿向北只能到达北极,从北极再往前飞就变为向南了,才能到达中国。该地区濒临的大洋有: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墨西哥湾。自从北美被发现以后,欧洲殖民主义者就开始了对美洲的掠夺。加拿大和美国都曾是英、法等国的殖民地。目前,在这里生活的英国移民的后裔比较多,因此它们都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
【板书】第十六章 北美
第一节 概述
一、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北美洲北部地区
读图、阅读课文并提问:
读课本“外来移民的来源”图、文字“外来移民的大汇集”和以美国为例的人种比例表美国主要人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995年)
人种 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 其他
% 83.4 12.4 3.6 0.6
思考:①北美地区的居民构成有哪些突出特点?
②居民以哪些人为主?他们主要来自哪些地方?
③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有哪些?他们属于哪个人种?他们主要居住在哪些地方?有什么特殊的生活习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北美地区的居民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是这些国家的移民及其后裔大汇集的地区。其中欧洲移民就占80%以上,主要为英国、法国的后裔。此外,还有来自非洲、亚洲以及墨西哥以南的美洲大陆的移民和后裔。当地原来的居民主要是印地安人和因纽特人,他们都属黄色人种,是亚洲人的后裔,他们主要居住在北冰洋沿岸和西部山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移民大多是19世纪美、加两国建筑太平洋沿岸铁路和开采金矿,从广东一带招募来的劳工。现在许多大城市中都有华人的分布。
【板书】
二、外来移民的大汇集
【转承】北美地区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大洲,他们居住在北美的不同地区。
那么北美的地形又是如何分布的哪?
【读图回答】让我们来看北美地形图,根据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要求,我们应先从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差异看出主要有哪些地形区?这些地形区又是如何分布的?回忆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板块知识,看一看北美大陆西岸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的?会产生什么地形?从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高程表看出它们大约海拔高度是多少?现在请同学们读图并参照课本上的美国大陆横剖面示意图,来回答北美大陆的地形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本地区西部为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许多山峰高于4 000米,山脉之间有较为宽广的盆地和高原。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科迪勒拉山系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而成。该山系纵贯美洲大陆,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全长1.5万千米,是世界最长的山脉。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地势低平。东部是低缓的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地,这些高原、山地比较古老,久经侵蚀,海拔多在1 000米左右。可以看出北美地区的地形明显的分为西、中、东三部分,并且呈南北纵向分布。
【板书】
三、.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教师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美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居民的组成以及北美地形的分布等内容。其中重点在地形的分布,因为它对北美气候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第二篇:北美与美国教学反思
《北美与美国》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 宁转霞
本节课从北美的自然地理概况入手,介绍了北美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几方面,其中重点叙述了北美地形影响下的独特气候特征。因此,将“北美地形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而平行班的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因此将“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确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本节课前基于学生的反馈,在填写学案的过程中很少动脑,所以本节课尝试给学生问题和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因而采取了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在此谈谈这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1.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是我的引导指向型不够精准,另一方面是未关注到全班的同学,比如学生上黑板指图,其它学生无事可做,所以兼顾性不强。改进:既然学生提前已作好预习,就在课前布置好任务,让不同的学生上黑板展示答案,上课边讲解边指出学生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细节上还需再把握,如“北美”和“北美洲”的区别,重要的经纬线,学生未讲解出来的,教师一定要及时补充;
3.另讲述地形特征的时候,由于之前学生总是对如何描述地形特征在发愁,所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地形的分布-主要地形区-总结该区域地形特征的步骤来思考;
4.在“气候的类型、分布、成因和特点”这个环节上我过多的让学生讲全面,由于北美的气候类型多,在该环节上我花费的时间多且效果甚微,所以该环节应该挑重点,突出主要气候类型,说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学习有重点、有目标;
5.“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环节,我采取的是先提出问题再总结原理,学生表现出迷惑,所以还需改进,可以先讲解原理,也就是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四个箭头,再抛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
第三篇: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导入新课】
图片及设疑导入:以美国总统奥巴马图片为切入点,结合美国国旗的含义,设疑:开国元勋们是怎样从政治制度建设方面为美国后来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导入课题。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明确目标】
解析课程结构,指出学习重点。
【探究学习】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新体制的确立
1、背景:美国的建立与邦联制的弊端
创设情境:1776年,随着《独立宣言》 的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通过解析材料明确:美国独立后,逐渐显现出来的邦联制的弊端。
2、标志:1787年宪法的制定
(1)费城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内容,明确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分组分步理解、层层深入。①联邦制原则
统一的中央政府,州保留较大自主权。②分权制衡原则
展示“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关系”示意图,结合实例解析,分小组讨论,得出对分权制衡关系的认识。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平衡。③民主原则
总统、议员由民选产生
归纳总结: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是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表格“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理解美国的新政体新在何处。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联邦制的维护与巩固
学生结合教材正文相关内容,自主学习,找出联邦制经受的考验以及最终得到巩固的史实,进而体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通过温家宝总理访美演讲摘录,再现中美两国一段相通的历史的交流,感受中国人民反对台湾分裂,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
三、两党制——促进了新体制的发展
两党制的竞争保障美国的民主,促进了总统制共和制的发展。
【意义建构】
民主优于专制,法治优于人治这是不争的事实,发展中的国家应该敏锐地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创造条件跟上历史潮流。解决政治难题更为先进的方法是——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
【课堂小结】
通过整合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识记、理解课程体系。
【课堂练习】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强化对本节课双基的落实,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作业】以“国会弹劾克林顿案”为例,体会三权分立在美国当今社会实践中的表现。
第四篇:《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考点31“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即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是我在校内作的一次公开课,正好教研室要求高三老师进行精品课建设,于是就整理出来了。从授课过程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环节比较紧凑,课堂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新颖
一个好的教学构思必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我在构思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整合教材,把选修二《美国的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标题:挣脱枷锁,横空出世;接着把课本必修一第9课第一目联邦宪法的制定和第二目1787年宪法整合成第二个标题:颁布宪法,创建体制 ;第三目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和选修二《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中“宪法修正案的知识”整合成第三个标题:力挽狂澜,巩固民主;第四目两党制整合成第四个标题:两党政治,天下归心。这四个标题代表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是复习美国历史的基本脉络,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根据课标来确定授课重点,精心设计教学,突破重难点。
从本课的课程标来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度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我认为历史课的复习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参与、思考、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注重史论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1787年宪法为核心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情境资料来解读1787年宪法,并设计表格比较英美政体的异同,从而突出和突破重点。在其他环节的设计上,美国独立战争通过图片淡化处理,邦联制和联邦制学生比较陌生,出示概念解读其特征。在讲述新体制的完善时,通过宪法修正案的知识链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修宪是新体制发展完善的重要方式。而对两党制,则以两党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为重点讲述其对新体制的完善。此外,根据目前史学界比较注重的史观教学,引导学生从文明观、现代化观来解读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授完新课后,通过合作探究美国的政治体制建设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迪?使学生明确虽然美国的政治体制推动了其迅速崛起,但是制度,只可借鉴,不能照搬,必须符合国情,在借鉴他国经验的时候,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从授课情况看,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和任务。但是有明显的欠缺。三.不足之处:
首先时间把握不太好。在1787年宪法、美国内战两子目的处理过程中用时过多,导致两党制的处理稍显粗糙,使得“两党政治,天下归心”一目匆匆而过。
其次,课堂上尽管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完全体现出来等。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对问题的设计还应进一步精化,而且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必须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第五篇:《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反思
大连第十二中学许燕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个好的教学构思必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我在构思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整合教材,把课本知识点串联起来:把第一目联邦宪法的制定和第二目1787年宪法整合成一个标题:新体制的确立,第三目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和第四目两党制整合成第二个标题新体制的完善,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脉络;然后根据课标来确定授课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从本课的课程标来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度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1787年宪法为核心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情境资料来解读1787年宪法,并设计表格比较英美政体的异同,从而突出和突破重点。在其他环节的设计上,美国独立战争通过图片淡化处理,邦联制学生比较陌生,出示概念解读其特征。在讲述新体制的完善时,通过宪法修正案的知识链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修宪是新体制发展完善的重要方式。而对两党制,则以两党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为重点讲述其对新体制的完善。授完新课后,通过合作探究美国的政治体制建设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迪?使学生明确虽然美国的政治体制推动了其迅速崛起,但是制度,只可借鉴,不能照搬,必须符合国情,在借鉴他国经验的时候,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从授课情况看,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和任务。但是有明显的欠缺。课堂先松后紧,在1787年宪法处费时过多,导致美国内战和两党制的处理比较粗糙,使得新体制的完善一目匆匆而过。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等等。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对问题的设计还应进一步精化,而且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必须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本次授课,受益良多。我会以这堂课为新起点,继续努力,争取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