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纸品变变变教学反思
《纸品变变变》教学反思
本课是利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进行艺术造型的有趣活动,根据材料性能运用合适的工艺手段进行构思,设计和制作。
教学中,我让学生先随意的折编纸条小零件,在制作中了解基本方法;接着,让他们根据自己折编的纸条进行大胆联想,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随后,再引导学生根据组合零件的形态变化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限定的时间内共同创意、构思一件新作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即掌握了纸条工艺品,也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刻体会到分组合作练习这一环节安排的重要性,合作学习能开启学生的新思路,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引导的角色。学生之间积极地讨论、交流、创作,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当然,这里也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这种场合下也只是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也体验到了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这种合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事实上也证明了他们在这种欢快的环境中被激发了潜能,张扬了个性,发挥了无穷的想象力。
本课是一堂手工课。而手工课最紧张的就是时间,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这堂课所需要的材料,原本以为没几个同学会响应,但走进教室几乎每个同学面前都有一堆彩色皱纹纸、还配好了剪刀、胶水和双面胶,整堂课上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创作欲望很强,互动非常热烈,搓、卷、折、压、扭、揉等方法运用恰当,个个都是能手,学生创作也是各有千秋,不拘于教材,有的制作水果,有的制作动物、还有的制作植物令我折服。可惜的是时间有限,部分同学的作品完成的不够完美,个别作品底稿设计还缺少创意。
我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实践课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综合实践课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综合实践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综合实践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我想通过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素质,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第二篇:图形变变变,《图形变变变》教学反思
图形变变变,《图形变变变》教学反思
《图形变变变》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完成了学校的第二次公开课,总的来说,这一次公开课觉得自己用心准备了,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次公开课中,尽管还有很多不足,然而也正是这些不足让我反思,促我成长。《图形变变变》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画图中对翻转和旋转、拉伸和扭曲的操作。根据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本课中我将“跟孙悟空学七十二变”的故事情境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孙悟空”这一卡通人物贯穿课堂,总任务分为三个子学习任务:帮助摔倒的小动物(翻转与旋转)、扶正大树(拉伸和扭曲)以及设置整洁的课室(拓展练习)等,表现优秀学生将获得“爱心小使者”“绿色小卫士”“教室小卫士”的奖章,引导学生乐于助人、爱护树木、保持教室整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不少的“状况”:
一、教学内容量过大,直接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在教学内容第二部分,即“扶正大树(拉伸和扭曲)”中,学生因为操作的不熟练,以及对教学内容,尤其是扭曲图形中旋转度数的理解存在困难,这一环节用了大量时间。当学生基本掌握以后,第三部分“布置教室”拓展的练习无法展开,就匆匆结束了课堂。
二、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 在备课的时候,我抓住了教材的重难点设置了教学任务,自己也对图形练习了几遍,巧设机关,可是没有考虑到作为教师自己和学生的认知是有差距的。因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旋转与翻转这一知识点中,对水平以及垂直的概念还不理解,可以简单让学生理解为“左右”“上下”;在拉伸与扭曲这一知识点中,学生还没有学习度数的相关知识,对正负方向还很陌生,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活动设置中,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第一次讲解后没有完成,在老师第二次讲解后还是有少部分的学生没有掌握。原因归根在于,我课前备课的“备学生”还不够充分,导致任务设计过难,应尽量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例子,如可以将扶正六棵大树的任务简化为两颗大树,简单让学生明白拉伸与扭曲的概念即可。
三、课堂时间把握得不够紧凑 在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有限时间内,没有将课堂有效完整地开展起来。因为内容量较大,课堂来不及进行作品欣赏交流评价这一环节,课堂总结也匆匆一笔带过,“急刹车”般结束了本课。
四、小组竞评的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我总结第一次公开课的经验,课前增加了“手指操”《Clap your hands》以及利用卡纸制作的“爱心小使者”“绿色小卫士”“教室小卫士”奖章来奖励每关先过关的学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金箍棒”贴纸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学习。意愿是美好的,实践是不足的,学生练习遇到困难,我也陷入了被动的教学中,无暇顾及这一设计。
五、小老师的作用没有体现在“扶正大树(拉伸和扭曲)”这一关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操作遇到困难,教师只能围着学生转,在平时的常规中应发现和培养一些电脑操作较强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充分发挥“让学生教学生”这一作用。
六、教师机智以及语言表达需多加强 当课堂无法顺利开展下去的时候,我的内心还不够强大,自己都陷入云里雾里的状况,紧张起来,语言表达也频频出错。这一点还是需要在常规课堂多多练习和提高。总之,有不足就有进步,通过这一次的公开课,我也认识了自己在教学备课上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非常感谢各位听课老师的批评指正,特别是我的指导老 师戴老师一直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谢谢!
第三篇:热能变变变教学反思
《热能变变变》教学反思
向启珍
今天,我上了《热能变变变》这课内容,感到科学教学内容实验与操作太重要了,心中有几点想说的话:
一、复习旧知可以了解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扫清了障碍。采用师生“搓手摩擦生热”的互动交流形式,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浅显易懂,学生感兴趣;要求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过的老问题,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待自然界的事物。这样的导入应该比教材的安排更实在,可操作性更强。因此,我将用作导入的“热空气使纸风车转动”的实验调整到了探究活动二的环节。
二、我经过课前实践,发现教材编排的“连续拉扯数十次的橡皮筋会产生热量”的实验效果一点也不明显,并且单一。因此,我安排学生熟悉易见的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多样的实验方案,并分组自行选择器材动手实践。这样,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不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材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它。经过我课前实践,本节课教材编排安排的“用绳来回连续拉扯装水密封的钢管,使水沸腾,冲走橡皮塞”的实验器材难准备,耗时长,相对小学生来说,困难重重,几乎无成功机率。因此,我安排“酒精灯加热塞有橡皮塞的装水试管”和“点燃的蜡烛产生热空气使风车转动”的实验来取代,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践。这样一变,“玻璃管内水柱快速运动”、“风车转动”的实验现象明显了,课堂效率高了,学生主体性更强了。
四、教材安排科技史是湘教版科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之一,学生能通过这一环节了解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历程,受到科学精神、意志的陶冶。同时复习巩固了四年级所学习的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研究的问题从学生生活中产生,又回到生活中来解决问题。同时为下节课研究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换埋下伏笔。
第四篇:热能变变变 教学反思
《热能变、变、变》教学反思
《能量》是六年级科学的第四单元,而我执教的《热能变、变、变》,是在盛恬执教后《能量家族》后的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能量的基础上,再从能量的角度重新思考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内容,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动能是否可以相互转化为热能的猜测,再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六年级的六(6)、六(7)、六(8)班是平行班,首先我教的是六(6)班。
上课开始我先以复习导入,接着采用师生“搓手摩擦生热”的互动交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能量。你对这两种(热能、动能)能量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猜想,过渡到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动能能转化为热能吗?再接着,介绍实验器材,学生汇报实验方案,预见实验现象,教师修订方案,提示注意事项。然后,小组内确定方案,选取器材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下位指导。最后,得出共同的结论,动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接着,我再提出问题,热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吗?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我做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装水试管,使软管中的水运动”的实验。预测实验现象,再做实验,得出结论热能可以转化为动能。接着板书课题,再找找生活中两种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如:钻木取火、划燃火柴、蒸汽机、跑步出汗、坐滑梯„„)最后再要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出“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上完六(6)班的这节课之后我感觉还算顺利,但是要注意的主要这有几点。
一、再做任何实验之前,首先应当要学生认识实验器材, 先观察思考,由他们说出设计的方案。共同修改之后,再抛出问题,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由学生说出注意的事项,教师也要提醒一定要注意安全。进行试验总结的时候,一定要多找学生说。
二、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怎么判断,引导分析,当学生说的不到位时,老师就要及时地追问、引导。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有时候就因为老师的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路就清晰了,教学重点也出来了。
三、要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前紧后松,比如阅读时间就很长,完全可以在前面的环节慢一点,学生也容易理解一些。要合理的调控时间。
接着是上六(8)班的课,这节课的导入有了改动。以学生在校活动的视频导入,让他们观察有哪些能量,再以搓手过渡到动能和热能的转变。基本步骤没有改变,在老师的演示实验环节也有了变化,由学生进行风的形成实验,首先了解实验器材,在思考怎么将这些材料组合使用使物体具有具有热能,又怎样判断它具有动能。设计好实验方案之后,提醒学生注意事项,注意用火安全。再开始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接着板书课题,再找找生活中两种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如:钻木取火、划燃火柴、蒸汽机、跑步出汗、坐滑梯„„)再要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出“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最后,拓展应用,再看看课前的这一段视频,你从中看到了那些能量的转化?结束课堂。
这节课跟上节课相比,真是退步了。不仅没有提醒学生在实验一中应该注意的体会物体实验前后的温度变化,在实验二中注意事项也忘记说清楚了。不足之处有如下几点:
一、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但控制好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方面处理得不太理想。学生分组实验中,这时有的组先做完了,很兴奋,有的学生不认真讨论,显得秩序不太好,需要改进。
二、漏掉了几个环节,在做实验二时,没有说清楚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是有点危险的,有些学生把蜡烛拿出了实验喷进行试验,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有的还在玩蜡烛。所以这个错误,以后一定不能再犯了。
三、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发言,总喜欢把学生的发言再重复一遍,再给与评价,这样就十分啰嗦。不但其他学生的听课效率降低,还浪费了课堂时间,而有效的评价却没有做到位。
四、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时,要注意引导,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
最后这节课是汇报课,环节跟上节课基本相同。执教班级师六(7)班,他们思想活跃,上课积极发言,纪律很好很配合我,我真是要谢谢他们了。有很多细节没有做好,存在很多不足,但是还是觉得自己还是进步了。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科学课中则表现为学生先提出问题与猜想,然后通过亲自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得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到那果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所以,科学的课堂是学生的。但教师却不是个旁观者。教师要对整个活动应给予适当引导、调控。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去,并把学生的思想往教学内容引领,可以说是一个引路人吧!而且教师要适当的鼓励学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很好的。
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为一个刚教科学的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应该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
第五篇:热能变变变教学反思
《热能变变变》教学反思
向启珍
复习旧知可以了解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扫清了障碍。采用师生“搓手摩擦生热”的互动交流形式,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浅显易懂,学生感兴趣;要求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过的老问题,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待自然界的事物。这样的导入应该比教材的安排更实在,可操作性更强。因此,我将用作导入的“热空气使纸风车转动”的实验调整到了探究活动二的环节。
经教者课前实践,教材编者所安排的“连续拉扯数十次的橡皮筋会产生热量”的实验效果一点也不明显,且单一。因此,教者安排学生身边熟悉易见的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多样的实验方案,并分组自行选择器材动手实践。这样,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不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材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它。经教者课前实践,本节课教材编者所安排的“用绳来回连续拉扯装水密封的钢管,使水沸腾,冲走橡皮塞”的实验器材难准备,耗时长,相对小学生来说,困难重重,几乎无成功机率。因此,教者安排“酒精灯加热塞有插有长玻璃管的橡皮塞的装水试管”和“点燃的蜡烛产生热空气使风车转动”的实验来取代,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践。这样一变,“玻璃管内水柱快速运动”、“风车转动”的实验现象明显了,课堂效率高了,学生主体性更强了。
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研究的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又回到生活中来解决问题。同时为下节课研究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换埋下伏笔。
凸显科技史是湘教版科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之一,学生能通过这一环节了解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历程,受到科学精神、意志的陶冶。同时复习巩固了四年级所学习的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