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之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22:4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蜜蜂之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蜜蜂之教学实录》。

第一篇:蜜蜂之教学实录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诺,就是他,想知道他是谁吗?看看,是谁啊?你听说过法布尔吗?他是法国的一位昆虫学家,法布尔在一生中还写过科学著作叫《昆虫记》,你看,这便是他写的《昆虫记》,昆虫记可不止一本,有十本之多,那你知道,昆虫记里面,他记录的哪一种昆虫最多嘛?

2、答案是(板书)(宝盖头下面一个必须的必,在下面一个虫,爬天都峰的峰换去偏旁山,左边变成虫字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14课,看看法布尔发现了蜜蜂身上的哪些秘密。

3、老师知道课前你们把课文读了好多遍了是吧?现在,我们熟悉一下字和词,谁领读?(小老师带读一人教2行),真好,读得很流畅,剩下的谁能读?

4、掌握的很好,我们再来看这行词语,如果请你对词语当中的生字给大家在字音方面提个醒,你会说些什么呢?(我们把它们读准,齐读),在看这行词语,如果让你对其中的生字在写法上面提个醒,你说怎么说?还有一行词语,我们先来读,再来说你的发现,开始吧!

5、在文中,他们是这么发音的,那么他们还可以怎么读呢?

谁能用组词的办法区别开他们的读音?

最后这个字,根据他的两种读音,你可以组哪些词呢?(有把握吗)请教请教字典吧!今后有叫不准的字,一定要养成 好习惯,去查字典,知道啦?

6、好,你看,在我们念到的所有词语中,这个词语最关键,因为全篇课文都是围绕着它来写的。读一读,我们接下来把这俩字儿写好怎么样?

7、看看老师如何写他们,“言字旁”在左边两格居中,长横左边稍低,“工”的竖写在竖中线上,把字写得准确无误,细心地同学都能做到,把字写漂亮可就不太容易了,我们汉字讲究起笔收笔,在哪里起在哪里落事先想好,这是老师的计划,你看一笔连成,马字略长,右边部分略宽,“撇”稍稍长一些。

最后这横较长。下面你也来写写吧,注意想好从哪儿起笔,在哪里收笔,你将会写得比老师更好(指导张颖)。

8、这些句子都是法布尔通过试验所发现的蜜蜂身上的秘密,你能读好它吗?

9、我们都知道蜜蜂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动物,一只蜜蜂为了酿造500克蜜,往往要飞行几十万公里,相当于围绕地球三四圈,但是呢他也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无论它飞出去多远,总是能准确无误的找到自己的家,难道蜜蜂真的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吗?答案就在课文里,请你们到书中去找答案,看看蜜蜂有怎样的本领?

10、提问:蜜蜂有什么神奇的本领?你是从哪个地方得知的?

11、(师读第一句)原来蜜蜂有辨认方向这是法布尔(听说的)?如何证明它真的有这种本领?(要做个试验)科学家法布尔 就想到了要做个试验,有兴趣跟作者一起做这个试验吗?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请你边读边圈划出他的试验是分几步做成的?

12、小组交流一下,这些步骤分别是什么?(汇报,你能试着用两到三个字这样简短的语言来填吗?比如“捉蜜蜂”)会学习,我们把长句子缩成短句子,短句子又缩成几个字的小短语,这样的提炼过程就叫做概况,概况事物往往能让你的表达更精准。

13、刚刚的这些步骤之中,你觉得哪写步骤很重要?(引导,老师从你的分析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认真的、会思考、细心地法布尔!)

14蜜蜂被放出来之后,法布尔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瞧瞧这些词语)法布尔可是一位科学家呀!说话怎么模糊不清、立场不坚定呢?(因为这只是他的推断,对吧?的确,科学是需要大胆探索的,在得出结论以前,不能过早的下定义,这种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我们称它为“严谨”。)

15、它们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里以外的蜂窝呢?你为这些小蜜蜂感到担心吗?(能读出你的担心吗?)

16、这20只蜜蜂到底能不能回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请你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的4、5段,在文中找找答案。

17、第一批蜜蜂飞回来几只?用了?(贴打印纸)第二次呢?(再贴)(张颖写得数)想想,其余的三只会去了哪里呢?

18、尽管他们逆风飞行,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不管怎样,它们······

16、蜜蜂回家了,靠的是?

17、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也就是法布尔提到的的本能,你能试着举几个例子吗?

四、小结

留心观察,发现更多的自然奥秘。

6、老师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

打印“试验”田字格,许 2只

+

15只

=

17只剩

3只未归。(花费40分钟)(花费大约4个多小时至15小时)

第二篇:蜜蜂教学实录

>>三年级上册《蜜蜂》课堂实录

0

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 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

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

生:(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师: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师: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读课文的3到4自然段,找找还有哪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引发的种种思考?

生:(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生:(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师: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师: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读读三四自然段。

师: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生:(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师: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尽管他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师: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

师:当20只蜜蜂里,有17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结论,你找到揭示试验结果的段落了吗?

生:(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师: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

生:(没有,而是给我们一个“无法解释”这样的模糊答案呢。)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结合当时的“我” 的推测想想。

生:(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师: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师: 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习也应该这样。

可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生:(我认为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

生:(我觉得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他没有提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

生:(我觉得那三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为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们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

师:那能因为3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生:(我认为即使那三只蜜蜂没有回来,也可以证明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毕竟有十七只回来了,如果他们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回来这么多吗?那三只肯定是出什么意外了。)

师:最终我们有了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

第15课《玩出了名堂》课堂实录

2009-11-17 21:53:12| 分类: 三语上课堂实录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好,玩耍常常被有些大人认为是浪费时间,不物正业的事,然而在科学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玩耍中发现的,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第十一课,《玩出了名堂》。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什么是名堂? 生2:谁玩出的名堂? 生3:他玩的是什么? 生4: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师:同学们都很会思考,相信通过深入的学习课文,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接下来要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自学的时候要注意把生字和词语的音读准,还要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

几遍。生自学课文,师:刚才大家自学得很认真,请大家先来看大屏幕,这些词语是由今天要认的生字组成的,你们会

读吗?

师:先请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男生读词语:阅读,固定,调节,皇家学会,俄国,拜访。

师:接下来让女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女生读词语:阅读,固定,调节,皇家学会,俄国,拜访。

师:词语读得真不错,这篇课文当中还藏着几个多音字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把这些多音字找出

来,生默读课文

生1:我找到了第三自然段中看(一声)守大门的看是多音字,以前我们学过的读音是看(四声),看见的看。

生2:还有磨(二声)镜片的磨也是多音字,它的另外一种读音是磨(四声),磨坊的磨。师:这两个多音字都在我们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

把这两个多音字读好,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在自学课文的时候,碰到难读的句子了吗?

生1:“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显微镜”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中间还有两个我们今天要学的要认的生字,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来读好吧。

生齐读这个句子。

生1:我想知道这句话中所说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是什么?

师: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就是将物体放大,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得更大,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这一次是否能所课文读正确,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

段呀。

生5个

师:那么老师就请五位同学轮流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五位同学轮流读课文。师:谁来评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

师:赵悦在读第三自段,她在读第三段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个句子特别难读,第三段的最后的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老师先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认真听。

师:请大家把这一句再来读一读吧。

师:这次读得不错,在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有些同学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即,1.什么是名堂?2.谁玩出了名堂?3.他玩得是什么?4.玩出了什么名堂? 师:老师刚才已经把这些问题打在大屏幕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生默读课文。

生1:名堂就是结果成就的意思。

生2:我想课文中的名堂应该是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并且发现了微生物。师:你读课文非常仔细,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名堂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把其他三个问题也解决了,那么列文胡克是怎么玩出名堂的,为什么说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研究吧。接下来我们该动笔写字了,请大家先看大屏幕,这些词语都是由要写的生字组成的,请大家先一起来

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名堂,镜片,清闲,待着,阅读,大腿,随意,调节,简单,拜访,玩具。师:非常好,接下去请大家把书翻到60页,我们来看看田字格里要写的生字,让我们把这些生字再

来读一读,注意要把生字的注音读正确。

生齐读生字,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要写这些生字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注意:具,拜,随和腿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带有走之儿,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笔顺

师:这两个字的笔顺的确一定要特别注意,同学们先看老师来写一个腿字。

师范写腿字。(右半部分要先写里面,最后才写)

师:随意的随笔顺和大腿的腿是一样的。先写左半部分,再写右边部分的里面,最后才走之儿。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写字吧。先把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的词语抄写一遍。

生写生字,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列文胡克是怎么玩出名堂的吗,为什么说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学习课文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五课的生字和词语,这节课我们先来听写吧。这次听写跟平时不一样,老师每次报两个词语,请你们认真听,用心记。

听写词语:镜片,阅读,随意,简单,拜访,玩具,接下来,请大家给名堂的堂再组两个其他的词

语。

师:写好了吗?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把,刚才听写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请大家认真对一对,生1读词语。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批发,全对的打上五星,有错的赶快更改。师:老师还想知道刚才你们还给名堂的堂组了哪些词语呢?

生1:天堂,富丽堂皇,拜堂,师:同学们组的词语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五课,玩出了句堂,谁能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

生1:课文主要写的是列文胡克玩镜片玩出了大名堂,师:那列文胡克是怎么玩出了名堂的呢?接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具体描写列文胡

克是怎么玩的句子,把它画下来,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列文胡克开始是怎么玩的。生1: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了放大镜……书籍

师:原来一开始列文胡克是把厚玻璃磨成放大镜,这个内容是由课文的哪一段来写的呀?

生:第三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列文胡克是怎么做放大镜的。

生读第三自然段,师:那后来他又是怎么玩的呢?

生2:后来,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

去像兔子的腿。

师:这句话中的突然想到,说明了些什么呢?

生3:这说明列文胡克虽然在玩,但他同时也是在思考的。他边玩边想,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

么样呢?

师:看来列文胡克是一边玩一边还在思考,刚才你们说的这两句话其实就在我们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吧。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因为玩法的改变,列文胡克又是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1: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生2:通过显微镜,他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在挤来挤去,师:多奇妙呀

生3:通过显微镜,他看见了牙齿里从未看见过的小东西,生4:他还看到了一个小人国,一个平时我们看不见的世界,师:列文胡克的新玩法居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和发明,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走进列文胡克发现的小人国,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列文胡克有了新的发现以后,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生:他一定特别激动,因为他有了新的发现。

师:那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有感情呀,的确读出了列文胡克当时激动的心情,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小人国,居民为什么都打了引号呢?

师:你很会思考,这个问题谁能来帮她解答呢?

生2:我想小人国是指列文胡克在显微镜里看到的另一个世界,而小人国中的居民就是指微生物。并

不是指我们现在的人类,所以要加上引号。

师:是啊,看来你读课文非常仔细,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了,小人国里的居民其实就是指微生物。现在请大家把课本翻到60页,我们一起来看资料袋,资料袋里介绍了什么是微生物,我们

请女同学来一起读一读。

女生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师:接下来,老师还想请大家把课文的第三至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当中写道,列文胡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为什么说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请同学们读读三到五自

然段,再想一想。生自读三至五自然段。师:谁来谈谈你的体会呢?

生1: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所以说他玩出了大名堂。

师:这是一个方面,谁还有补充吗?

生2:通过显微镜,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师:把你们两人的回答放在一起,就是列文胡克玩出的大名堂。谁能把它连起来说一说呢? 生3: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

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师:说得非常清楚,读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想对列文胡克说些什么呢?

生1:列文胡克,你真了不起。

生2:列文胡克,你让我们知道了玩中也有科学。

生3:我这要学着像你这样玩。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佩服列文胡克。列文胡克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尊重,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就让我们带着对列文胡克的敬佩之情来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很好,学习了课文,你们对玩又有新的看法了吗?

生1:在玩的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

生2:我们在玩的时候,可别忘了思考,这样就可以玩出大名堂。

师:同学们,我们要玩,在玩中也要去思考,去观察,这样你们就会有新的发现。那么在课后,就请同学们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故事的结果补充说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谁来试一试呢?

生2: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就请大家找到这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阅读提示。

师:阅读提示当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生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个问题打在大屏幕上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

生齐读问题。

今天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学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

生1:骆驼的左脚有点跛,生2: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

生3:骆驼还缺了一颗牙齿。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骆驼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吗,请你们试一试。

生试说特点。

师:谁能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1:商人丢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

师:说得非常清楚。

生2: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而且连骆驼缺了一颗牙

齿他都知道。

师:老人知道得可真够详细的,同学们,那刚才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找到这人答案的呢?

生1:是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对话。

生:我能从商人说的话中能看出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

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呀。生:商人说:是的,不错,对极了。师: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呀?

生1:他听到老人说得这么详细,他认为老人知道骆驼的去向。

师:很好,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要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语气。

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课文的第二个问题,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是在课文的哪

个部分来告诉我们的,生1:在老人不紧不慢说的那段话里。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吧。

生齐读老人说的话。

生1:不紧不慢的紧字是什么意思?

生2:不紧不慢的紧就是快,急的意思,老人在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应该不慌不忙,从容地说,生3:老人不紧不慢,从容地说,因为他胸有成竹,很的把握。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读读这段话吧。

生1:我有一个问题。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呢?

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生2:老人看到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心想,骆驼左脚肯定有点跛,如果骆驼的左腿不跛,那么两边的腿印应该是一样深的。

师: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边托着蜜,右边驮着面的呢?

生:因为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

师: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牙齿缺了一颗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生:老人看见了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骆驼的牙齿印,师:那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大家再去读读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的那段话,读完后把问题的答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

生: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老人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

牙齿印,他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师:非常好,让我们再学着老人不紧不慢的样来,来读读老人说过的这段话吧。

生齐读老人的话。

师:读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回顾全文,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读一读吧。

让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吧。

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师: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吗?

生1:我觉得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生2:他不仅很会观察,而且还会动脑筋,很聪明。师:这个故事的道理,你们体会得不错,还有其它的收获吗?

生3:课文中不紧不慢这个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紧不慢就是不慌不忙的意思,说话可以不紧

不慢,走路也可以不紧不慢。

生4:我看到老人每次提问,都用上了是不是这个词语,我觉得很好,我以后也要看学着用一用。师:说得很好,老师相信,这些好词语会随着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你们的记忆中,这节课就上

到这儿好吗?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第四组课文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组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 生1:我们学习了第十三课花钟,这课主要写了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

修建的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师:很好。

生2:我们学习了第十四课蜜蜂,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布尔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

实验的时候又周到又细致。

生3:我们学习了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又通过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师:说得非常清楚,生4:第十六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老人的指点

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组课文主要就是写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思考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观察,也会有发现,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我们在观察中的发现吧。

引子:2011年秋,我又一次参加了教学大比武。这一次大比武是提前一天抽签确定讲课内容。三年级《孔子拜师》,拿到这篇课文,我就有些懵了。因为自教书以来,一直任教高年级语文,最低的也是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不过,既然箭在弦上,就不得不发。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终于成形。

一、教学引入,初识孔子老子 幻灯片出示:孔丘、老聃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个名字? 生:孔丘、老聃

师:我们平时怎么称呼他们?

生:称孔丘为孔子,称老聃为老子。板书:孔子

老子

师:奇怪了,明明一个叫孔丘,一个叫老聃,为什么称孔子、老子呢?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伟人。

课件播放孔子及老子的配音介绍: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人们称老子为太上老君。美国《纽约时报》列他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最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我们现在都还在学呢!

幻灯片出示:古代称品行高尚、学问高的男子为子。

师:这里的“子”读第三声,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读他们的名字。生:孔子、老子

师:在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品德高,学问高的人,你们能说出几个来吗? 生:我还知道韩非子、墨子、庄子 生:我知道的有荀子、文中子、孟子

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来考考你们。出示第一组:曲阜

洛阳 师:这是两个地名,谁来读一读。幻灯片出示地图

师:看了地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两个省,好远啊!

师:是啊,曲阜在山东省,而洛阳在河南省,它们之间相距上千里,坐火车也要7、8个小时。

出示第二组: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师: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师:谁来展示一下? 指名学生读词语

师:你把字音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师:从这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四个字的词语。生:都是写孔子的。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出示第三组:迎候

等候

毫无保留

传授 师:指一名学生读词语。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请推荐一个比你读得还要好的同学来读。师:这一组词语中藏着一对近义词,谁发现了? 生:我发现迎候和等候是一对近义词。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生:迎候有欢迎的意思,而等候没有。师:你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明白了。真棒!师:从这组词语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一组词语都是写老子的。师:你也有一双火眼金睛。

出示:同时出示二三组词语(去掉拼音)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请女同学读给大家听。女生朗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男子汉们,你们敢向女生挑战吗? 男生朗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响亮!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师:孔子拜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到洛阳拜老子为师的故事。师:很简洁,这是你的想法。谁能够说得更详细一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他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吃了很多苦。

师:比较具体了,同学们,把我们下面的词语填在这段话中,就能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幻灯片出示:

远近闻名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毫无保留

传授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终于走到了洛阳。老子()地把自己的知识()给了孔子。

师:谁来挑战一下自己。

指一名学生填空朗读,老师用鼠标填写。

师:看,只要认真,什么都难不倒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学生齐读

四、品词析句,感悟孔子品行

师:同学们真能干,把这么长的故事读成了短短的几句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孔子拜师途中遇到困难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学生齐读

师:从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我从上千里、几个月、终于感受到的。

师:请你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曲阜和洛阳的路程遥远。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你读的有400里了,还有谁能读得更远一点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有800里了,还有更远的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上千里的感觉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朗读,来感受一下路途的遥远。学生朗读

师:从这个句子,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感受到孔子拜师很艰辛。师:你从这两个词能想象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孔子一路上会遇到狂风暴雨 生:会遇到野兽

生:会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 „„

师:是啊,这一路上孔子经历了多少困难,经历了多少艰辛啊,这就是——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幻灯片出示:

狂风暴雨中,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严寒酷暑时,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一路跋涉,一路艰辛,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师:上千里路孔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师: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要问孔子吗? 生:孔子啊,你学问那么高,为什么还来拜师? 师:老师和你有相同的疑惑。

生:孔子啊,你一路那么辛苦,为什么不回去呢? 师:孔子啊,你为什么不回去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的疑惑是,孔子几个月不吃饭,不喝水,他是怎么坚持走到洛阳的呢? 师:同学们,孔子这一路上吃饭吗? 生:吃饭。

师:从那个词看出孔子是吃饭的。生:风餐露宿。

师:谁能说说风餐露宿的意思? 生: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师:对呀,从这里看出,孔子是吃饭的,也是睡觉的,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和我们有所不同,你们一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

生:在屋子里,在餐桌边吃饭。生:在房间里睡觉。

师:从这个词语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了孔子拜师很辛苦。板书:不怕艰辛

五、联系实际,体会学无止境

师:刚才两位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

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幻灯片出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学无止境。

师:止和境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教师范写止和境。

师:同学们把学无止境这个成语工工整整地写在书的边上。师:这个成语还可用谚语来说。幻灯片出示:

(1)泉水流不尽,知识学不完。(2)活到老,学到老。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学无止境?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幻灯片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这就是学无止境。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取得的成就。出示:

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博学多才,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样样精通。《诗经》、《尚书》、《周易》、《乐经》都了然于心。他还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学者,在乡里收徒授业,拥有了一达批弟子。

师: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生:知识渊博

师:孔子只是如此的渊博,还要拜老子为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生:虚心好学。板书:虚心好学

师:孔子虚心好学,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在这样做呢!比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他们都很有学问了,可是,他们为了把我们教的更棒。每天还在不停地学习着,研究着。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我姑姑三十多岁了,还在函授大学。生:我爷爷退休了,每天晚上都还要看报纸。

生:我妈妈是医生,已经工作很多年了,但是还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

师:对,这些都是学无止境,都值得我们学习。

师:孔子不怕艰辛,谦虚好学,那么,拜访的老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让我们走进老子,去感受他的品行。

【教学反思】揣着惶惶不安之情终于完成了这次教学大比武。第一次给三年级学生上课,学生的天真、可爱和出色的表现让我甚感欣慰。在课堂生一个学生意外的提问成了本堂课教学的最亮点。

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而且一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却阻止不了孔子拜师的步伐,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孔子的吗?“孔子啊,你学问那么高,为什么还来拜师?”“子啊,你一路那么辛苦,为什么不回去呢?”所预设到的两个问题都被学生提了出来。原本此时不需要再让学生提问了,但此时我看到坐在一组角落里一个女孩还高高地举着手,她那迫切的眼光让我不忍不去叫她。

“我的疑惑是,孔子几个月不吃饭,不喝水,他是怎么坚持走到洛阳的呢?”真是童言无忌啊!这一问也迅速在班上掀起了波澜。教室里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只只小手又一次举了起来。我顺势问孩子们:“你们说,孔子这一路吃饭吗?”“吃饭”。“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风餐露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原本我是想通过朗读来理解“风餐露宿”的,因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过于生硬的词语解释也许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但这是,我改变了注意。“谁能说说孔子是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我问道。“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而我们呢?一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通过对比,孔子不怕艰辛的品行再一次地呈现了出来。一次追问,带来了看似幼稚的问题,然而却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第三篇:蜜蜂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蜜蜂》课堂实录

李艳琴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

生1:我知道蜜蜂能采蜜,生2:我还知道蜜蜂能传播花粉,生3:我从课外书上知道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是啊,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离开蜂房很远,他照样能飞回来,法国科学家听说蜜蜂有这样的能力,于是,他就想做一项实验来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四课《蜜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研究蜜蜂的,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自学课文,自学的时候,要读准备生字词语的音,还要把课文读正确

生自学课文

师:大家自学得很认真,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词语是由要认的生字组成的,请大家来读一读?谁愿意做小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试验,证实,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无误,沿途,陌生,超常闷了很久,几乎,尽管

生:在这些词语当中,还有一个词语非常难读,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读一读

证实证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请大家再读一读

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带有证实和阻力这两个词语的句子,再去读一读

生自读句子

师: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读带有证实的句子

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带有证实的句子

师:谁找到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1:读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

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3:我发现这个课文当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呢

师:你可真仔细呀,师:请大家赶紧去找一找,这一课中有哪些多音字

生:闷,几,生:尽

师:这几个多音字组成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词语:闷了很久,几乎,尽管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带有这三个多音字的句子,把它认真地读一读吗?

我们把刚才自己找到的三句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带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

师:很好,刚才有一些难读的词语和多音字,我们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把它们读正确了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非常好,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弄明白了吗?

生1:我想问问陌生是什么意思?

生2:陌生的意思就是不熟悉准备无误是什么意思呢?

师:准备无误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准备无误这个词语的句子,再去读一读吗?

生自读这个句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个句子

生1:根据这个句子,我想准备无误就是非常正确,没有一点错误的意思吧

师:非常好,你们结合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词语读正确了,还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啊,接下来我们要读课文了,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

生1:6个

师:那么老师就请6位同学轮流来读课文吧

生轮流读课文

师:谁来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1:这一次大家都把课文读正确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前面把词语读正确了,难读的句子又多读了几遍,课文是不是也就有读好了呀

师: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法布尔到底做了一项什么实验?

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时候也非常认真,谁来说说法布尔到底做了一项什么实验?

生1:法布尔做的实验是证明蜜蜂有辨别方面的能力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法布尔是怎么做这项试验的,试验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接下来,我们还要还写字呢

师:让我们来读读要写的字组成的词语

生齐读词语:无论,试验,纸袋,证实,大概,减少,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无误,沿途,超常,师:请大家把课文翻到57页,我们来看看田字格里的生字,仔细看看这些生字,你觉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1:无论的论的右半部分和仓库的仓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注意

生2:试验的试和纸袋的袋斜钩上没有一撇,减少的减斜钩上有一撇,书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师:请大家在田字格里再认真地看看这三个字,试验的试,纸袋的袋,减少的减,试验的试和纸袋的袋斜钩上没有一撇,减少的减斜钩上有一撇,看清楚了吗?

师:老师还想提醒大家,这几个字当中,有一个大概的概字比较难写,它是三部分组成的,写的时候,笔画特别多,请大家看老师来写一写,师范写“概”字

(中间一点用红笔)中间部分要写的小一点,这一笔是点,可要看清楚,三个部分要写得紧凑一点,请同学们打开本子,写一个概字

师:请大家这把这个生字再田字格里再写两遍,写完以后,把其他生字在田字格里各写两遍,把词语表中的词语抄写一遍,生写生字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蜜蜂》

课堂实录

李艳琴

2011.10.9

第四篇:《 杨 氏 之 子 》教学实录

杨 氏 之 子 》教学实录

执教:王玲湘

课前谈话:

师: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们喊我—— 生:(齐)王老师。

师:喊得这么亲切,王老师觉得跟你们一点陌生感都没有了。在座的有些老师是王老师的好朋友,知道朋友喊我什么吗? 生:喊你的名字。

师:你真聪明,我的名字叫“玲湘”,“玲珑”的“玲”,“湘江”的“湘”。(指生),连上姓,我的姓名是—— 生:王玲湘。

师:握个手,一听就知道你把我当大朋友了。我呀,还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王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王家的儿女(众笑)

师:我到底是王家的儿子,还是王家的女儿? 生:王家的女儿。

师:这就对了,氏,指的是姓,“之”就是—— 生:“之”就是“的”。

师:谁能用老先生的方法做自我介绍? 生:我姓李,是“李氏之女”。生:我是高氏之女。(指一男生)师:你姓什么? 生:我也姓高。

师:也是高氏之女?(众笑)生:不是,是高氏之子。师:“儿子”用“子”,你很会变通。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会变通的高氏之子。(热烈的掌声)

激趣,导课题,了解出处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杨氏之子”,看老师板课题。(师板题)师:“杨氏之子”指的就是—— 生:杨家的孩子。师:一起读课题。生:(齐)杨氏之子。

【评析】课的开始就如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谈话的相互介绍,看似无意,实则从相互了解、介绍开始,学生轻松愉快中走近了文言,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杨氏之子”。师:《杨氏之子》出自哪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相关资料:《杨氏之子》选自一本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由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共36门。《杨氏之子》是“言语第二”中的第43个故事。)

(一生读资料)

一读,正字音,初识古文

(课件翻页,出示《世说新语》中《杨氏之子》的原文)

师:这个故事选自古代小说,所以用的语言也是古人的,这样的文章叫古文,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评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出示古代小说《世说新语》的封面,并翻页出示《杨氏之子》,原汁原味介绍文言文,直观、清晰,学生易留下深刻印象。

师:这个故事已编入我们的课本。请大家翻开书48页,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很新奇,各自朗读课文)师:谁尝试着读一读?(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仔细,不添一字,不漏一字。两个多音字读得准,请你当小老师。生:为wèi 应yìnɡ

(生齐读两遍。)

师:就像他这样,字字咬准,谁再读?(一男生读)

师:口齿清晰,生字读得很准。(课件:生字“惠”字变红)师:“惠”什么意思?

生:这个惠在古代,是“智慧”的“慧”。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一起看看,课文下面一共有几个注释? 生:(齐)八个。

师:这八个注释,是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好帮手。(课件:生字“曰”字变红)师:一起读。生:(齐)曰。师:“曰”和什么字长得很像? 生:“日”字。

师:抬起右手,我们边比较边书空,(生抬起右手书空)又瘦又高的是—— 生:“日”字。

师:又矮又胖的是—— 生:“曰”字。

师:注意“曰”字中间一横不挨着“横折”。“曰”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孔指以示儿曰,谁对谁在说? 生:是孔君平对儿说。

师:那么,这一句“孔”和“儿”后面应停顿,(出示:孔/指以示儿/曰),谁来读?

(一生读,停顿很生硬)

师:画了斜线的地方要拖个长音,读起来就有味道,谁再读?

(另一生读)师:—齐读。生:(齐)孔/指以示儿/曰。(课件:生字“禽”字变红)师:“禽”什么意思? 生:就是兽。(众笑)

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造“禽”字的。(课件出示“禽”的造字变化)上部是“今天”的“今”,“今”jīn、“禽”qín,记住,“禽”是前鼻音;下半部分是有长柄的捕鸟网,这形象的捕鸟图演变成的就是“禽”字。师:(指刚才的学生)现在,你说”禽”指什么? 生:(不好意思地)指“鸟”。师:“禽”指鸟。这一句中,“家”和“禽”是两个词语,“禽”字前面要停顿,让人听明白。(课件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自由练练。(生各自练习朗读)

【评析】生字教学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各字突破。“曰”重形的比较,“禽”结合造字正音。“曰”“禽”意思的理解与准确断句结合起来。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请你读。(一生读,不够流畅)师:看着老师的手势,(边打手势边示范)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起来。生:(和着老师的手势)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评析】乐队前面的指挥指示演奏者如何演奏,合唱队前面的指挥指示歌唱者如何演唱,此时,老师的手势就是无声的指挥,能够指引学生如何读出文言长句中的停顿和延音。

师 :都说停顿时读好古文的灵魂。提起手,让我们一起和着自己的手势读一读这个小故事。

(生一齐举起右手食指,跟着老师边画停顿边读)

师:这就是读古文的味道。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果读的时候,把这个小故事读到脸上,读到手上,它的意思真能自现,相信吗? 生:相信。

师:老师还没读你们就相信了。(众笑)合上书,看着我。我读完后明白这个小故事内容的,用掌声对自己表示祝贺。

(师加动作、表情演读,如读到“甚聪慧”竖拇指,读到“诣其父”做拜见的动作„„)

(师读完,生热烈的掌声)

【评析】如果说前面的手势语指引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此处的态势语是为了直观、形象地呈现古文内容,帮助学生消除现代文与文言的隔阂,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

再读,抓人物,感知大意

师:掌声说明了大体明白了故事内容,要准确理解,我们还得借助注释再读一读课文,碰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生轻声细读)师:有问题吗? 生:“孔指以示儿曰”我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师:是有点儿难。“指”后面省略了“杨梅”,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生:我不明白“夫子”是什么意思? 师:(课件出示:“孔君平”、“孔”、“夫子”变蓝)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这都是指同一个人。师:第一次称—— 生:孔君平。

师:第二次简称—— 生:孔。

师:第三次称—— 生:夫子。

师:文中的夫子指孔君平。知道怎样的人称夫子吗? 生: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师:(指坐在后面的原语文老师)你们的语文老师可以称夫子吗? 生:不可以,她是女的。

师:你补充了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男性。孔子可以称为—— 生:孔夫子。师:孟子称为—— 生:孟夫子。

师:孔君平也称为—— 生:孔夫子。师:(出示:“杨氏子”、“其”、“儿”、“儿”、“儿”、“君”变红)再读读这些词语,又有什么发现? 生:指的都是杨氏子。师:第二句中,“诣”和“乃”下面有注释。“其”是什么意思? 生:他的。

师:于是把他的儿子喊出来。他的儿子是谁? 生:杨氏子。

师:第三句,没有人物,为设果,到底谁为谁摆上水果?(出示填空:()为()设果)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这里省略了“杨氏子”和“孔君平”。你们看,在古文中,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用词,甚至能省则省,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十分简洁。

【评析】小古文五十五个字中,七个字有注释,十三个字表示杨氏子或孔君平的称谓,第三句中省略了“杨氏之子”和“孔君平”。抓住人物称谓,也就抓住了十三个字,抓住了古文不同用词、能省则省的语言特点。“抓人物,梳大意”是一个贴着文本的精巧设计。

师:现在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同桌先练一练,说 一说。(指五名,每人一句,接讲故事)

师:你们讲的这个故事,课文用55个字就写清楚了,古文就是这样言简意丰。理解了故事,咱们合上音乐的节拍一起读,我读第1句,你们读后面4句。三读,品对话,感悟聪惠

师:知道为什么我读第一句,你们读后四句吗?

生:第一句是总的概括了杨氏之子的特点,后面四句写了一个小故事。

师:第一句总起,后四句用一个小故事具体写,这叫总分的写法。杨氏之子的特点是什么?谁用第一句中的词语来概括? 生:甚聪惠。

(师板书:甚聪惠)

师:课文中用这个“惠”来表示智慧的“慧”,现在写聪慧不能这样写。(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师:谁来读一读?(生读,比较平淡)师:师:“甚”是什么意思? 生:很。

师:不是一般的聪明,谁再读?(一生又读,强调了“甚”字)师:一起读。(生齐读)

【评析】语文教学就应当在语言的丛林里穿行,古文也不例外。小古文写什么?把一篇课文读成一个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小古文怎么写?把一篇古文读成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梳理能力。

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能看出杨氏子的甚聪惠呢,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下来。

(生边读边圈画)师:我们一块交流。

生:我觉得从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看出。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孩子应声答的是孔君平的话,“此是君家果”什么意思? 生: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孔君平是浙江绍兴人,官至廷尉,掌管天下邢狱,相当于全国司法部长。不一般的身份,这玩笑开得也很有水平。这是你家的水果,这句话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生:杨梅和你同姓,你们是一家。师:这叫“听得明”。孔君平用“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杨氏子用什么和什么来回答他呢?

生:用孔雀和孔姓的联系来回敬。师:用一句俗语,叫以其人之道—— 生:还治其人之身。

师:这么聪慧的孩子,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杨氏子会怎么答? 生:未闻黄花是夫子家花。生: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生: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师:此儿甚聪慧,学了“禽”,立刻能用。如果来的是柳君平呢?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都能听得明、答得巧,这杨氏之子不是一般的聪慧,是(指板书)—— 生:甚聪惠。

师:再读读杨氏子的回答,你又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杨氏子的甚聪惠呢? 生:我从“应声答曰”可以看出,师:什么叫应声答? 生:马上答。生:立刻答。

师:那好,我是孔君平。(走到一生前)杨氏子,此是君家果。生:(愣了一会儿,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这不叫应声答。(走到另一生前)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指着师)孔君平的话音刚落,(指着生)杨氏子随声而答,这就叫——生:应声答。

师:现在我是孔君平,大家都是杨氏子,注意听孔君平强调的是什么。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分别强调君、果,生分别强调夫子、禽)师:反应快、出语快,这就叫—— 生:应声答。

师:一个应声答,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杨氏子的(指板书)—— 生:甚聪惠。

【评析】创设情境体会“应声答”的两方面:出语快、反应快,学生历经体验,对“应声答”把玩到位。

师:继续交流,你还从什么词语感受到甚聪惠呢? 生:未闻。

师: “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杨氏子可以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拐个弯说话呢? 生:这样说显得有礼貌。

师:你从说话人的角度来感受。生:这样说,听的人觉得很舒服。

师:你换了一个角度,从听话人的感受来体会。这杨氏子多会说话呀,同样一个意思,稍稍拐了个弯,就委婉、得体、不失礼貌了。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此儿的(指板书)—— 生:甚聪惠。【评析】抓住“甚聪惠”,从“未闻”、“应声答”、“听得明答得巧”三方面反复体会、揣摩、品味,关注语言,落脚语言。教学结构形成复沓的美感。

师: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对话,一个玩笑开得幽默风趣,一个接话答得机智巧妙,同桌一组,练一练对话,看哪组同桌读出了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生分组练习)师:哪一组来读?

(一组男生加动作、神态演读,惟妙惟肖,赢得热烈的掌声)师:一起加动作、神态读。(全班一起读,气氛热烈)

师:听得明、答得巧、反应快、出语快、委婉得体,我们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杨氏子的甚聪惠,还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那我们就定格在精彩的语言中,再现杨氏之子的聪惠形象,能背的一起背一背。(配乐诵读)

拓读,听故事,引向阅读

师:同学们,出语不凡的孩子在《世说新语》里不止杨氏之子,有一个故事《咏雪》,讲的是谢道韫的故事,请大家闭上眼,边听边在脑海中再现故事的情景。(师讲故事: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道韫的叔叔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孩子们谈论诗文。忽然间,天空中的雪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谢安就问孩子们:“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说:“像把盐撒在空中.”这时,谢道韫说——)(出示:曰:“未若---------------------------。”)师:“未闻”和“未若”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未闻”是没有听说,“未若”就是不如比作。师:不如比作什么呢? 生:不如比作棉花飘。生:不如比作鹅毛。(出示: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这个故事,也是用简简单单的语言,来表现谢道韫的—— 生:甚聪惠。

[评析]抓住“语言”表现人物“甚聪慧”这条线,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道韫的故事。

师:同学们,《世说新语》里有很多早慧孩子的故事,比如,让梨的孔融,比如南昌有个孺子亭,是纪念徐孺子的。这些孩子长大了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士,《世说新语》就是写上层名士的逸闻言谈的,这样的故事有2000多个。每一个故事都像《杨氏之子》一样,有一句或几句精彩的语言。所以,鲁迅对《世说新语》这样评价,读——

(出示:名士底教科书。)(生齐读)

师:“底”就是“的”,这本小说聚集着上层社会的人生百态。如果你有兴趣,课后翻阅——《世说新语》(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音乐),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相信你能看得懂,也会喜欢。

下课。

注:此文发在2010年《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第五期

第五篇:《谈生命》之实录及教学反思

《谈生命》之实录及教学反思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同学们猜猜看,这诗句里包含着哪位文学大家的名字呢?

上课时,我这样导入。原因很简单!在前一段时间的赛课中,杨老师给了我这样的建议,而这又与黎教研所说的文学积淀不谋而合。我便有一种强烈的“弥补”愿望。恰巧,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正是冰心的作品。

冰心的文字总是那么优美,那么动情。我甚至觉得就这样读吧,读吧,一直读吧,一起读吧,什么都不必讲了。因为讲不好,反而是一种肢解、一种破坏。

于是,我很慎重地去解读每字每句,去构思这一堂课怎么上,心理压力很大。

在读的过程中,我尽量地在初始阶段把自己当成学生,结果发现了很多问题。文章是用一段话写成的,冰心可以为之,那学生怎么不可以为,甚至连“老三段”也不被允许?文首写道“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句话对后文有怎样的指导意义,简单用“统领”二字够吗?为什么在第一次比喻中,冰心刻意修饰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三个字意在突出什么?而第二次比喻时,她只是简单写道“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是不是有些不匀称,可在“小树”前加上“向上的”三个字?再一想,又生不解了!为什么冰心在形象地解读生命时,恰好用了两次比喻,不多也不少?在后文有很多议论和抒情,究竟哪里才是主旨句?

在后期的解读中,我提醒自己回到老师的角色上来思考问题。怎么构思,怎么聚焦,怎么去涵盖如许的疑问,究竟哪些疑问是可以暂时忽略的……

可是,很痛心,这一次备课耗时不少,上课也竭尽全力,结果仍旧不理想。

听说“教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为了减少这遗憾,此番我再作挣扎,痛定思痛,调整设计,以待后用。

总的设计是以问推动整堂课,给学生以写作上的启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同学们猜猜看,这诗句里包含着哪位文学大家的名字呢?(简单回顾作者资料)

文题“谈生命”,看来范围太大,不易写好,那你觉得本文写得好吗?给出理由。(自由解读,适时引导和点拨,侧重于文中的词美、句美、情理美、结构美)

我有一个尚不能解决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冰心不多不少用了两次比喻,可以去掉任意一个吗?(明确两者有互补关系,一个侧重写生命之外在环境,一个侧重写生命之本身情态,也是反观,是深入,是勾勒生命的多姿多彩)

文章的主旨句在哪里?试着找找,议议。(老师最后再次明确)

在各环节中,我想给学生的是怎么命题,怎么谋篇,怎么遣词造句,怎么兼用表达方式等。不知这样的设计,又能给学生多少收获?但只要努力,该是有长进的,所以继续前进吧。

下载蜜蜂之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蜜蜂之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四川省优质课之《离骚》教学实录

    2013四川省优质课之《离骚》教学实录 师:大家看看黑板,这幅图上是谁呀? 生:(异口同声)屈原 师:大家都觉得是屈原吗?(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回答) 你认为他是谁呢? 生:我觉得是屈原吧! 师:那我要......

    《蜀鄙之僧〉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语文学了五六年了,对不对? 生:对。 师:中国话都能听懂吧? 生:能。 师:你别笑!要不我说两句你听听。行吗? 生:行。 师:吾姓胡,乃一教书先生也! 师:听懂的请举手。哟,你来说。......

    黔之驴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

    《黔之驴》教学实录 1 第十二中学 李淑贤 一、教学教学设计>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黔之驴教学实录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教学教学设计>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1、板书“最好的——老师——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生:最理想的,......

    教学实录

    《浣溪沙》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

    教学实录

    好大一个家 教材分析 祖国有多大。它包括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祖国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

    教学实录

    《夹竹桃》第一课时 青岛太平路小学 王冬宇 一、交流预习内容,梳理疑难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先看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 生:夹(jiā)竹桃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