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法学》教案{T}详解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民法的沿革
(一)民法之语源和起源
(二)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
(三)中国民法之演变
三、民法的分类
(一)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
(二)成文民法与不成文民法
(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第二节 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为市民法
当出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后,形成了对市民和公民的不同的法律要求。为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对人性的关怀需要,将对市民社会中有关利益分配和保护的任务主要赋予民法调整。此为民法之本质。
二、民法为私法
在市民社会中,平等主体间所产生利益多为私的利益,其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且带有私密性,国家无法也不能一一规范,由当事人自由意志决定是其必然选择。
三、民法为权利法
私的利益以法律术语表达即为权利。民法的重要内容就是规定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利,并以授权性规范的形式鼓励和引导民事主体积极进行活动,以实现对人权保护的最终目的。
第三节 民法的渊源
一、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
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规章
三、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决议、命令、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
四、最高国家司法机关指导性的指示和司法解释
五、国家认可的习惯
第四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一)学说
1、一定范围说
2、商品关系说
3、公民说
4、平等关系说
(二)民法调整对象的范围
1、财产关系(1)财产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财产关系的范围包括财产所有和流转关系
2、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人身关系的范围包括人格和身份关系
二、民法的调整方法
(一)事前调整
(二)事后调整
第五节 民法的效力范围
一、对时间的效力范围
二、对空间的效力范围
三、对人的效力范围
第六节 民法的解释和适用
一、民法解释学的概念
二、民法解释学的特征
三、民法解释学的目标
四、民法解释学的方法
(一)在法条的可能文义范围内可解决问题时的方法
1、文义解释
2、体系解释
3、法意解释
4、目的解释
5、其他解释
(二)在法条的可能文义范围内不能解决问题时的方法
1、漏洞补充
2、价值补充
第二章 民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 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体现民法的立法宗旨和民法各项制度的本质,在民法中明文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特性:
(一)反映了民事活动和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
(二)贯穿于民法始终,对各种民事活动均有指导作用。
1、指导民事立法
2、指导民事司法
3、指导民事活动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一)基本意义:
1、民事主体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对等;
3、民事主体平等受法律保护。
(二)两种平等观
1、实体的平等观
2、程序的平等观。
(三)平等原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意思自治原则
(一)基本意义
1、民事主体有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民事活动的自由;
2、民事主体有选择行为的相对人、内容和方式的自由;
3、民事主体有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自由;
4、在涉外民事活动中有选择法律适用的自由。
(二)意思自治原则的基础
三、诚实信用原则
(一)基本意义
维护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的立法者意志。
(二)功能
1、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依据;
2、探求当事人真意的依据;
3、指导当事人妥善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4、弥补法律漏洞和价值漏洞的依据。
四、公序良俗原则
(一)基本意义
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应符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二)功能
1、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2、树立合理行使权利的良好社会风气和善良风俗;
3、弥补法律漏洞和价值漏洞。
五、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一)基本意义
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由诚信原则中分离出来,减少诚信原则的非直观性。
(二)功能
1、明定私权的范围;防止他人私权的的干预及社会公权无限扩张。
2、对权利冲突进行调定和利益衡量依据。
六、公平原则
(一)基本意义
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应公平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并合理承担民事责任。
(二)功能
1、判断民事行为是否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依据;
2、确立侵权责任中无过错归责原则和公平归责原则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单一主体与多数主体
(二)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
(三)特定主体与不特定主体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
(二)基本类型
1.自然人(详见第四章)2.法人(详见第五章)
3、非法人团体
(三)主体的分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二)客体的种类
1.物(详见第六章)
2.行为
3.人格和身份 4.智力成果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民事权利(详见第七章)
(二)民事义务 1.义务的概念
民事义务,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
2.义务的分类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变动原因——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
民事法律事实,指能依法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二.民事法律事实的特征 三.民事法律事实分类
(一)自然事实
1、状态
2、事件
(二)人的行为
1、合法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详见第八章)(2)准民事法律行为(3)事实行为
2、违法行为
3、其他行为
四.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一)概念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几个法律事实的总和。
(二)类型
第四章 自然人
第一节 自然人的能力
一、自然人的权利能力
(一)权利能力的概念
1、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权利能力与权利的区别
(二)权利能力的特征
(三)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四)胎儿利益的保护
1、总括的保护主义
2、个别的保护主义
3、绝对主义
二、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
第二节 监护 一、监护的概述
(一)监护的概念
监护指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由特定的自然人或组织对其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管理和保护的制度。
(二)监护的性质
(三)监护与亲权
(四)监护的分类
1、法定监护
2、指定监护
二、被监护人
(一)未成年人
(二)精神病人
三、监护的设定
(一)法定监护的设定
(二)指定监护的设定
四、监护机关
(一)监护机关的概念和种类
(二)监护权力机关
(三)监护监督机关
(四)监护执行机关
(五)监护保障机关
五、监护人的职责和权利
(一)职责
1、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
2、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3、承担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
4、监护人不履行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二)权利
六、监护的终止
(一)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因被监护人成年或成为准治产人而终止。
(二)对精神病人的监护,因被监护人恢复理智而终止。
第三节 住所
一、住所
(一)含义
(二)住所在民法上的意义
1、是确定准据法的依据之一
2、是法院对民事案件的管辖依据
3、是确定失踪的依据之一
4、是确定债务履行地的依据之一
5、是继承活动的进行地点
6、是当事人诉讼文书的送达地点
二、自然人的身份证、护照和户籍
第四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一)宣告失踪的概念
(二)宣告失踪的条件
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
2、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3、经法院宣告。
(三)宣告失踪的法律效果
1、为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2、债务之履行与接受履行
(四)失踪人撤销 二、宣告死亡
(一)宣告死亡的概念
(二)宣告死亡的条件
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间,即普通期限为 4年,特别期限(意外事故)2年;
2、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3、经法院宣告。
(三)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1、婚姻关系终止
2、财产继承开始
(四)被宣告死亡人撤销
三、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关系
第五章 法人
第一节 法人概述
一、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人的概念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二)法人的特征
1、法人是集合性的主体;
2、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
3、法人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法人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
二、法人的本质
(一)法人本质的学说和相关评论
(二)我国民法关于法人本质的规定
三、法人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法人的分类
(一)大陆法系的法人分类
1、公法人和私法人
2、民法法人和商法法人
3、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4、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
(二)英美法系的法人分类
(三)我国法律对法人的分类
1、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
2、全民所有制法人、集体所有制法人和私营企业法人
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人、外资企业法人和中资企业法人
第二节 法人的成立
一、法人的成立要件
(一)应依法设立;
(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法人设立的原则
(一)自由设立主义,特许设立主义,准则设立主义,强制设立主义
(二)我国现行法对不同法人设立所采取的原则
三、法人的设立方式 第三节 法人的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二)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
法人的权利能力自其成立时开始,至其清算完结时终止。
(三)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所受的限制
1、性质上的限制;
2、法律上的限制;
3、目的上的限制。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一)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二)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
1、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同时发生和消灭;
2、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范围完全一致;
3、法人的行为能力由其机关或代表实现。
第四节 法人的机关与住所
一、法人的机关
(一)法人机关的概念
是根据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对内管理法人事务,对外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行使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个人或集体。
(二)法人机关的特征
1、有自主的意志;
2、由个人或集体组成;
3、有权代表法人进行活动;
4、活动具有连续性。
(三)法人机关的构成
1、意思机关;
2、执行机关;
3、代表机关和监察机关
二、法人的住所
第五节 法人的民事责任
一、概述
(一)法人的民事责任的概念
(二)法人的民事责任的特点
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成员承担有限责任。
(三)“撩开法人的面纱”理论
二、法人的内部责任划分
(一)法人机关和法人的责任划分
(二)法人和法人成员的责任划分
(三)法人和其雇员的责任划分
第六节 法人的变更、消灭与清算
一、法人的变更
(一)法人变更的概念
(二)法人变更的类型 1、法人组织的变更
2、法人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指法人的活动宗旨和业务范围等事项的变化。
二、法人的消灭
(一)法人消灭的概念
(二)法人消灭的原因
三、法人的清算
(一)法人清算的概念 指法人消灭时,由依法成立的清算组织依据其职权清理并消灭法人的全部财产关系。
(二)法人清算的类型
(三)清算人
(四)清算顺序
第七节 非法人团体
一、非法人团体的概念
二、非法人团体的要件
三、非法人团体的能力
四、非法人团体的类型 【思考题】
1、法人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2、法人有无人格?
3、非法人团体与法人、自然人的区别。
第六章 物
第一节 概述 一.物的概念
物,指人们可以控制、支配的一切现实存在的自然之物和人类劳动创造之物。二.物的特征
(一)须为物质资料
(二)须有可控性或支配性
(三)能够独立满足人类需要 三.物的观念之扩张
第二节 物的分类 一.动产和不动产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1、公示方法不同;
2、可创设的权利、以及创设同种权利的要件不同;
3、法律规范要求不同。二.主物和从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主物之处分原则上及于从物。三.原物和孳息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决定物所生利益之归属。四.种类物和特定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交易的法律效果不同。五.有体物和无体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六.流通物和禁止、限制流通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决定物的流通范围
七.可分物和不可分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关系到责任的承担 八.可消耗物和不可消耗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九.单一物、合成物和集合物
(一)区分标准和概念
(二)区分意义
第七章 民事权利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民事权利,指法律为保障民事主体实现某种利益的意思而允许其行为的界限。
二.特征 三.性质
(一)利益说
(二)意思说
(三)法力说
第二节 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财产权和人身权
二.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一)支配权
指权利人得直接支配其标的,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物权为典型的支配权。
(二)请求权
指权利人得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不作为)的权利。
(三)形成权
指权利人依自己的法律行为,使自己与他人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四)抗辩权
指权利人用以对抗他人请求权之权利。三.绝对权与相对权 四.主权利与从权利 五.既得权与期待权 六.原权与救济权
七.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第三节 民事权利的变动后果
一、民事权利的取得
(一)概念
(二)分类
1、原始取得
2、继受取得
二、民事权利的变更
(一)概念
(二)分类
1、主体的变更
2、内容的变更
3、效力的变更
三、民事权利的消灭
(一)概念
(二)分类
1、绝对消灭
2、相对消灭
第四节 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 一.民事权利的行使原则
1、公共利益原则
2、诚实信用原则
3、禁止滥用原则
二、权利的保护
(一)自力救济
1、概念:依法律允许的自力行为来实现权利。
2、类型(1)正当防卫(2)紧急避险(3)自助行为
(二)公力救济
1.概念:以国家之力来实现权利。
2.类型:民事诉讼和仲裁。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何民事义务的合法性为。
(二)特征
二、法律行为概念的沿革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一、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二、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三、生前行为与死后行为
四、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五、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六、单务行为与双务行为
七、基本行为与辅助行为
八、要物行为于不要物行为
九、主行为与从行为
十、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十一、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
十二、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要件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一)含义
(二)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 2.特别成立要件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一)含义
(二)生效要件 1.一般生效要件 2.特别生效要件
第四节 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及构成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
当事人追求法律上某一效果的表意行为。
(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1.效果意思 2.表示意识 3.表示行为
二、意思表示内容的认定
(一)意思主义
(二)表示主义
(三)折衷主义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四、意思表示瑕疵
(一)意思表示不自由
1、欺诈
2、胁迫
(二)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1.心里保留即单方虚伪表示 2.双方虚伪表示(含隐藏行为)
3、错误(重大误解)
4、误传
第五节 条件与期限
一、概说
(一)法律行为的效力的附款
(二)附款的性质
(三)附款的类型
二、条件
(一)条件的含义
(二)条件的特征
1、未来性
2、或然性
3、意定性
4、合法性
(三)条件的类型
1、停止条件与解除条件
2、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3、随意条件、偶成条件和混合条件
4、不真正条件
(四)条件的成就与不成就
(五)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效力
1、条件成就与否未定期间的效力
2、条件成就时的效力
3、条件不成就时的效力。
三、期限
(一)期限的含义
(二)期限的特征
(三)期限的类型
(五)期限到来后的效力
四、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或附期限的限制
第六节 效力瑕疵的民事行为
一、无效民事行为
(一)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
1、民法通则中的规定
2、合同法中的规定
(三)无效民事行为的效力
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一)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含义
(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类型
1、民法通则中的规定
2、合同法中的规定
(三)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
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一)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含义
(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类型
1、无权处分
2、无权代理
3、限制行为能力人之受限行为
(三)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状态的解除
第七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一、法律行为解释的含义
二、法律行为解释的必要性、目的和对象
三、法律行为解释的学说
四、法律行为解释的规则
五、法律行为解释的方法
第九章 民事代理
第一节 代理概述
一、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一)代理的概念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进行表意行为,由被代理人直接承受所产生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二)代理的特征
1、以被代理人名义
2、内容为表意行为
3、在一定权限范围为行为
4、法律后果直接归于被代理人
(三)代理法律关系
1、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关系
2、代理人与第三人之关系
3、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关系
(四)代理与类似制度的区别
1、代理与代表
2、代理与使者
3、代理与行纪
4、代理与居间
二、代理制度的沿革和价值立法理由
(一)代理制度的沿革
(二)代理制度的价值
1、私法自治之扩张
2、私法自治之补充
三、代理行为
(一)代理行为的性质
1、本人行为说
2、共同行为说
3、代理人行为说
4、统一效果说
(二)代理行为的范围
(三)代理行为的成立和生效要件
第二节 代理种类
一、法定代理、指定代理与意定代理
二、有权代理与无权代理 三、一般代理与特别代理
四、单独代理与共同代理
五、本代理与复代理
第三节 代理权
一、代理权的概念与性质
(一)概念
(二)性质
二、代理权的发生
(一)依法律规定当然发生:法定代理
(二)依法院及其他有权机关指定发生:指定代理
(三)依本人授权发生:委托代理
1、授权行为的含义
2、授权行为性质
3、授权行为与基础法律关系的关系
4、授权行为的形式和内容
三、代理权的行使
(一)合理妥善行使代理权
(二)行使代理权的限制
1、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
2、与第三方窜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
3、利用代理关系从事违法活动
四、代理权的消灭
(一)法定代理权及指定代理权的消灭
(二)意定代理权的消灭
第四节 复代理
一、复代理的概念与性质
(一)复代理的概念
代理人将代理事项的一部分或全部转托他人实施,他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向第三人进行表意行为,被代理人直接承担该行为的法律后果的代理制度。
(二)复代理的性质
1、复代理基于委托而发生
2、复代理非代理权之让与
3、复代理人为本人之代理人,而非代理人之代理人
4、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的行为,不属于代理行为。
二、复任权
(一)法定代理人及指定代理人的复任权
(二)意定代理人的复任权
三、复代理的效力
(一)复代理人与代理人的关系
(二)复代理人与相对人的关系
(三)复代理人与本人的关系
(四)本人与代理人的关系
(五)本人与相对人的关系
第五节 无权代理
一、概述
(一)无权代理的概念
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向第三人为表意行为的代理。
(二)无权代理的特征
1、有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
2、欠缺代理权
(三)无权代理的种类
二、狭义的无权代理
(一)概念
行为人无代理权以本人名义实施表意行为,且不具备表见代理特殊关系的无权代理。
(二)效力
1、在本人与相对人间的效力
2、在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效力
3、在本人与无权代理人之间的效力。
三、表见代理
(一)表见代理概念 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存在足以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权的事由,因而法律使之产生被代理人对第三人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
(二)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1、代理人无代理权
2、有被授予代理权的外观
3、该外观足以使相对人产生信赖
4、相对人基于此信赖与无权代理人成立法律行为
(三)表见代理的发生
(四)表见代理的类型
1、授权表示型
2、权限超越型
3、权限延续型
(五)表见代理的效力
第十章 诉讼时效和期限
第一节 概述
一、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一)时效的概念
(二)时效的种类
1、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
2、普通时效和特殊时效
3、一般时效于短期或长期时效
二、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特征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
2、特别诉讼时效
3、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
三、除斥期间
(一)除斥期间的概念
(二)除斥期间与时效的区别
1、设立的目的不同
2、构成要件不同
3、适用内容不同
4、法律后果和适用范围不同
5、起算点不同
第二节 诉讼时效的客体和效力 一、诉讼时效的客体
(一)诉讼时效客体的概念和范围
(二)请求权以外的权力不得使用诉讼时效
二、诉讼时效的效力
(一)诉讼时效的效力的立法例
1、实体权消灭说
2、诉权消灭说
3、抗辩权发生说
(二)我国诉讼时效的效力
1、权利人丧失胜诉权
2、权利人起诉权不消灭
3、权利人是实体权力不消灭
(三)诉讼时效援用和效力所及范围
第三节 诉讼时效的起算
一、诉讼时效的起算
二、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一)诉讼时效的中止
1、概念
2、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1)不可抗力
(2)权利人不能行使权力的其它障碍
3、诉讼时效中止的发生时间和效力
(二)诉讼时效的中断
1、概念
2、法定事由(1)请求(2)承认(3)起诉
(4)申请调解或仲裁
3、诉讼时效中断的发生时间和效力
4、诉讼时效中止与诉讼时效中断的区别(1)发生的事由不同(2)发生的时间不同(3)发生的效力不同
(三)诉讼时效的延长
第四节 期限
一、期限的概念和意义
(一)期限的概念
(二)期限的种类
1、法定期限 2、指定期限
3、约定期限
(三)期限的意义
二、期限的计算
(一)期限的计算方法
1、期限的确定 2、期限的计算
(二)期限的起点和终点
第二篇:民法学教案之三
民法学(2)教案之三
(2003年5月24日上午)
第二十四章
商标权 第一节商标与商标权
一. 商标
我们知道商标权与专利权共同组成工业产权制度。什么叫商标?这个概念,我们经常看到。比如,“苏泊尔”压力锅,“苏泊尔”就是商标。“玉环”文旦,“玉环”也是商标。在服务行业,如“良子”足浴、“上岛”咖啡店等均属于商标。商标最初目的是在于区别厂家,而现代意义上商标上有树立商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一)商标的概念
商标是注明在商品、商品包装上及其宣传品上面的,用于区别不同企业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一种专用标记。
我国的《商标法》于1982年8月通过,于1993年2月第一次修正,2001年10月27日第二次修正。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对原来《商标法》的修改很大。1993年的商标法总为43条,而2001年修改条文47处,现行条文为64条。我们的教材是根据1993年的《商标法》而编,所以这教材内容已经过时。这对于我们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所以本教案只能简单些,讲一些原理东西,涉及到具体制度,法律规定就不一样了。今后如果考试重点内容确定,我们再来学习。
商标的构成要素,商标法已经作了修改,教材中认为是文字、图形或者文字与图形的组合。新法律为: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
(二)商标与其他相邻标记的区别
1. 商标与商品装璜。商品装璜是商品的外观设计,如有显著特点的,可以作为著作权法保护,而不受商标法保护。
2. 商标与商号区别。商号实际上为企业的名称。二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一般企业商标与商号是不同的,而有些企业把商号主要内容以商标名字命名,如我县苏泊尔公司,就以商标命名。
3. 商标与产地标记。产地标记现行商标法已经把它作为证明商标。比如,我们玉环的“玉环文旦”就作为证明商标,证明玉环县内生产的文旦。4. 商标与工业外观设计的区别。外观设计受专利法保护。
(三)商标的分类
1. 按商标的构成要素分,可分为形象商标和非形象商标。
2. 按商标的商标专用权来划分,可分为制造商标、销售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我国现行商标法明确规定了集体商标。指由一些企业组成的社团所有和使用的商标。
3. 按商标的用途分类。可分为营业商标、等级商标、证明商标、联合商标、防御商标。(这些概念均不属于重点内容)
4. 按商标是否受法律保护,可分为注册商标与非注册商标。注册商标受我国商标管理局核准。国家对于商标的注册实行自愿原则,使用某商标的,不申请注册国家也是允许的,但不受法律保护,其他人用这个商标权利人就不能请求法院保护。
5. 按商标的知名度可分为驰名商标与非驰名商标。对于驰名商标是一个重点内容。我国原来的《商标法》没有驰名商标的规定,仅规定在工商行政部门的行政规章中。现行商标法把它规定在《商标法》中。所谓的驰名商标是指,为社会公认的,使用商标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质量在公众中信誉卓著、知名度很高的商标。驰名商标,现由国家商标管理局进行认可。驰名商标,国家法律对于的保护非常之广。比如,“百乐”商标不是一个驰名商标,商标权人注册时以鞋类商品,其他人对于鞋类商品就不能注册“百乐”,但其他人可以在其他领域,如饮料、食品领域以百乐为商标。比如,娃哈哈商标是驰名商标,商标权人以饮料类商品注册的,但它属于驰名商标的,其他任何人不能任何商品上注册、使用该商标。法律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体现到任何商品。
(四)商标的作用:
1. 标示商品来源 2. 监督商品质量 3. 指导商品选购 4. 销售商品的广告
二. 商标权
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商标享有专用权。商标权也称商标专用权,它是具有独占性的权利。大家一定注意,我们所讲的商标权是针对注册商标,没有注册的商标不享有商标权。
商标权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区别:
第一,商标权的产生程序与其他知识产权不尽相同;商标权经国家商标局核准。第二,商标权所指向的对象是商业流通领域中具有一定信誉的区别标记。
第三,商标权专用性具体体现在商标图案的商业利用,而不延及该图案作为著作权法意义上使用。也就是说国家保护商标权的目的在于禁止他人使用该商标,而不是该商标在著作权法上的意义,比如他人将商标进行发表,不构成侵犯商标权。
第四,在判断商标权侵权是,常常涉及商业信誉是否被利用。
第五,商标的价值以其信誉为基础,而信誉来自于商标的使用,商标的价值是在使用中积累的,所以国家法律对其的保护是无期限限制,以十年为一期进行续展。
第二节
商标权的取得
一. 商标权取得的概念
商标权的取得是指商标所有人通过何种方式取得商标权,并获得法律上的保护。我国商标权取得并不是自动取得,而是: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所以大家要注意的是,商标注册是取得商标权的法定方式。下面简单看一下我国商标注册的一些原则:
1. 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的市场主体在使用某商标时,要不要注册商标,法律没有作出限制。不注册商标,国家不也不干预,但没有注册的商标不受法律保护。但对于特殊的商品,我国法律规定必须要进行注册,人用药品和烟草制品,必须要进行注册商标,否则不准在市场上销售。
2. 实行中央统一注册的原则。我国由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商标局主管全国的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
3. 一件商标一份申请的原则。指一份商标注册申请只能请求注册一件商标。
二.商标权取得的原则
我们知道商标权的取得在于国家商标局的核准,国家商标局在核准时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商标权取得的原则。国际上主要有下面三项原则:
(一)注册在先原则
所谓注册原则指按照申请商标注册的时间先后来确定商标专用权归属的原则。不论这个商标谁先使用的,只有向商标局申请才产生效力。
(二)使用在先原则,指按照使用商标的时间先后确定商标权的归属。
(三)混合原则,指注册在先原则和使用在先原则并用的原则。
注意我国的原则:
我国商标法在商标权取得上采取注册在先原则,但在特定情况下以使用在先原则作为补充。具体为:一般情形下以申请在先原则,但同一天申请的,商标局应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
第三节
商标权的主体和客体
一、商标权的主体
商标权的主体是商标专用权的所有人或商标权人,指依法对注册商标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我国现在法律对于商标权的主体未作出限制,即任何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均可成为商标权的主体。
二、商标权的客体
商标权的客体,即商标。作为商标法所规定的商标权客体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否则不予注册。我国商标法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这一内容,新的商标法作了修改,把它分为;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和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二类)。
(一).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或其结合,应有显著特征以便于识别。
(二).商标使用的文字或图形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禁用条款。
(主要有9类,具体见书本第442-443页)注意的是,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的地名或公众知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的除外,已经注册使用的商标继续有效。如安微省有一个凤凰县。但凤凰又有其他含义(即传说中一种鸟),凤凰可以作为商标。新商标法规定: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也可以注册商标。如玉环文旦,就是一个证明商标。
第四节
商标权的续展和终止
一.商标权的续展
我国对于商标权的期限有法律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从核准注册之日计算。但国家又规定了续展制度。所谓的商标权续展指商标权人在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的有效期届满时,依法申请核准延长商标权有效期的法律活动。
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期满前6个月同申请继展注册;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给予6个月的宽展期。宽展期满仍未提出申请的,注销其注册商标。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10年。续展注册经核准后,予以公告。二.商标权的终止
商标权在有效期内受到法律保护,但是有些情况下也可导致商标权的终止,使商标权人丧失商标权的效力的法律保护。商标权的终止有注销或撤销二种。
注销有:申请注销、不续展注销等 撤销有:违法撤销和争议撤销二种
第五节
商标权的转让和使用许可
一.商标权的转让
商标权转让,是指商标权人依法将其商标转移给他人所有,由受让人享有该注册商标的商标专用权行为。比如,某公司享有“天天”注册商标,其将该商标转让给另一公司,另一公司就享有该商标专用权,原来公司就丧失了“天天”的商标权。
(一)转让的原则
各国商标法关于商标转让的原则,可分为两种:
1.连同转让原则,即商标与原商品企业的业务一同转让;
2.自由转让原则,即商标权与其附属的商品经营业务不具有连同关系,商标权人可以将其业务一同转让,也可以仅转让商标权。
大家要注意的是,商标权的转让必须要到商标局申请转让注册,即类似于办过户手续。核准公告后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二)让形式有:合同转让和继承转让二种。
(三).转让限制
(此是非重点,大家看一下书本第438页)二. 商标权的使用许可
商标权的使用许可,是指商标权所有人以收取使用费为代价,通过合同方式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制度。比如,我县的县压力锅厂的“红双喜”商标就是通过向沈阳的红双喜压力锅厂受让而使用。
(一)商标许可制度的意义
1.可以充分发挥注册商标的作用 2.促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3.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利益
(二)使用许可的方式
1. 独占使用许可。只给一方当事人使用,包括商标权人自己以及其他第三人均不能使用。2. 一般使用许可。商标权人自己使用,也将商标权许可其他人使用。
(三)使用许可合同的基本内容
3. 合同名称 4. 注册商标标识
5. 许可人监督措施与责任 6. 许可人保证的许可方式 7. 使用费
8. 解除合同的条件与方法 9. 违约责任等
第六节 商标权的保护
一.商标权的效力范围
商标权是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的独占使用权。商标权包括:使用权和禁止权两个方面。
所谓使用权,是指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享有充分支配和完全使用的权利。所谓的禁止权,是指商标注册人享有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二.商标侵权行为的类型
所谓的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违反商标法有关商标使用,印刷规定,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其类型为:
(一)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服务项目或者类似商品服务项目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行为。
(二)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
(三).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
(四)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二.侵犯商标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主要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赔偿损失的数额: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非法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二)行政责任
(三)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章,发明权、发现权和其他科
技成果权
这一章属于非重点章,大家作简单的学习
第一节 发明权
一.发明权的概念 大家必须权注意的,这一节所讲的发明权,现我们在专利法中学习的发明专利是不同的概念。
发明权是指依据我国《发明奖励条例》的规定,发明人将自己的发明成果提交有关部门审查而获得荣誉称号可物质奖励的权利。从广义上来理解,发明权是指发明人基于发明创造成果而产生的一种民事权利,它是专利权、发明权的基础。这里是狭义上理解。
二.发明主体、客体。主体是发明人,包括集体和个人。客体就是重大发明,即重大的科技成果。
三.发明权的取得
必须经申报或推荐、评选和核准才能取得发明奖。四.发明权的内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五.发明权的保护
第二节
发现权
一.发现权的概念
发现权是法律赋予发现者对于其发现的科学成果所享有人身权得和财产权利。二.发现权的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法人单位不能成为发现权的主体。
三.发现权客体:即科学发现,它是指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成果。
四.发现权的内容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五.发现权取得程序:申请或推荐、评选、审核、审核定级、核准授权
第三节
其他科技成果权
其他科技成果权指公民依法对其在科技领域中除发明、发现以外的其他科学成就所享有的民事权利。主要有二个种类:科学技术进步受奖权,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受奖权。
第三篇: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现代民法的概念形成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但国际社会尚无同一的、公认的定义。
中国民法的定义: 民法通则
民法学教案 方面民事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如: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继承法等;
民事特别法--依据民事单行法制定的,对民事单行法作出具体规定或实施规定的法律。如,专利法实施条例、商标法实施条例等。
从法律效力上看:民事基本法效力最高,是制定民事单行法和民事特别法的依据;民事单行法的效力低于民事基本法,高于民事特别法。
从法律适用上看:民事特别法的适用优先于民事单行法;民事单行法优先于民事基本法。特别法没有规定的,适用单行法;单行法没有规定的,适用基本法。
二、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以权利为本位
(二)民法是保障平等关系的法律
(三)民法具有较强的自治性
民法学教案
二、习惯法
三、判例
四、法理
民法学教案 何正确处理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主要应当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处理。
民事活动的指导准则,指民事活动的一般规则。民法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穷尽所有民事行为的规则。民事行为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民法中将民事行为全部加以规定,将造成民法内容庞杂,适用困难;民法规范民事行为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如果民法内容过于庞杂,反而使人们的行为无所适从;客观事物的发展使民事立法大多处于落后于实际的状态,民事立法不可能将所有民事行为包括进去。因此,民事立法总是规定一些基本原则。当现实中出现了民法中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适用这些基本原则就可以确定民事行为的合法性。
二.民法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任何民事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
三.自愿原则 1. 自愿原则的含义
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完全出于当事人的自愿。当
民法学教案 事人自由意志不受非法干涉,不得以欺诈、胁迫等手段为民事行为;不得乘人之危为民事行为。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加以干涉。除法律明确禁止的以外,当事人的民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法律予以承认和保护,赋予法律的强制力。
只要法律不禁止即合法。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就在于法律是否禁止。法无明确规定禁止的行为,当事人就可以实施,不得认为是违法。
禁止干涉他人自由。权利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施民事行为,他人无权干涉;当事人在行使自己权利时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利。2. 非自愿行为的效力
欺诈--民事行为的前提条件不平等,因此是无效的,即法律不承认其效力。因无效行为取得的民事权利不受法律保护,应当使财产状况恢复到行为发生时的状态;受欺诈的一方受到侵害的,有权寻求法律救济。
胁迫--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地位不平等,因此是无效的。
显失公平--民事行为的结果不平等。
这些违反平等原则的民事行为,均不能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法律不予认可和保护。
四.公平与等价有偿
民法学教案 1. 公平
公平的含义:公平是一种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及其结果的一种评价。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本着社会公认的原则和尺度实施民事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如:当事人地位是否平等、实施民事行为的条件是否公平、民事行为产生的结果是否公平;法院裁判的行使是否保证了当事人的公平。
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是:
机会平等,不得任意剥夺一部分人的机会,使所有民事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民事活动,实施民事行为;
权利与义务对等。不得谋求没有权利的义务,也不得谋求没有义务的权利。取得权利需要以承担义务为前提的,没有承担义务,就不能取得权利;承担了应尽义务,就必然取得相应的权利。
合理承担民事责任。当不法侵害他人民事权利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承担,应当以充分赔偿为基本要求;确定民事责任时主要考虑过错;兼顾社会公平。
实现公平原则,应当有公平的尺度。以前提公平、条件公平还是结果公平作为公平的标准;是以个体利益为准还是以集体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效率优先还是以公平为准,都影响着公平概念和公平尺度的确立。
公平原则在民法上的体现:
民法学教案
作为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中规定;
排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民事行为的合法性;
民事责任以过错责任为主,以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为补充。
讨论问题:“撞了白撞” 最近,有同学给老师发来邮件,讨论“撞了白撞”问题。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踊跃发表意见。我也谈谈看法。1.关于“撞了白撞”是否违反公平原则问题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关系。如果你承认其为行政法规,行政法本身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就是不平等的,是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实施对社会秩序、公共秩序的管理,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另外,在该行政规章中又规定了民事赔偿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立法方面还有欠缺。不应在行政法规中规定民事责任。2.“民事行为前提条件平等或显失公平”问题
民事行为主要有物权行为、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等。道路交通事故属于侵权行为。在确定侵权责任时必须考虑公平。
“撞了白撞”争议的核心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显然,按照现在的法规,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如果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非机动车方面有无过错,机动车方面都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地方行政规章当然是有权制定法规的行政机关单方面制定的,民法学教案 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当然不排除制定法规时应当广泛追求社会意见,对行政责任的设定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是正确的。假定机动车驾驶员有过错,要承担行政责任。如:罚款、记分、吊扣或吊销驾驶执照等;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但在民事责任上是否采用无过错责任,还有讨论。如果采用无过错责任,保护了非机动车方面的财产利益(注意,仅仅是财产利益。无法保护其生命权),但无法维持正常交通秩序,降低社会效率。如果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会引发道德风险。即,机动车驾驶员在可以采取避让措施时而不采取。因为,其不用承担民事责任。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但不能不考虑。
3.关于“民事行为结果是否公平”的问题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在法律上说就是“路权”发生了冲突。在有权利冲突时,把优先权给谁的问题,而不是民事行为的后果问题。安全行车是每位司机应负的责任。无论对司机本人、他人、社会都是如此。但是,如果不论驾驶员行为是否有过错,都承担民事责任是否就公平呢?请注意,沈阳市的规定很清楚,如行人翻越道路隔离设施时,司机没有超速,即使紧急刹车也不能避免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要机动车驾驶员承担全部责任,可能就不公平。这种情况下,“并非”司机剥夺了公民的生命权,而是路权冲突的必然结果。不论机动车驾驶员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公民的生命权都无法保证。
民法学教案 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是所以道路交通参加者的共同责任。沈阳地方规章免除在特定情况下司机的赔偿责任,不是把这些责任转稼到行人身上。其违反规定之处在于:国务院法规规定:行人在负全部责任情况下,造成重伤或死亡的,机动车方面要承担10%的经济损失。现在,地方性规章将此责任免除了。
4.是否赋予机动车驾驶员剥夺公民生命权的问题
有人认为,该规定赋予了机动车驾驶员生命权的权利,我不这样认为。如果行人违反规定要承担全部行政责任可以成立的话,制定规则是为避免悲剧的发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实际上是违章造成的,与是否“撞了白撞”无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何种情况都要机动车驾驶员承担赔偿责任,难道公民生命权就可以有保障了吗?
这里谈论“强者”“弱者”已经没有意义。至于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是应当引起注意的,在没有这些设施的情况下,也不会适用“撞了白撞”。上海的规定有所进步:在事故发生地点150米范围内有行人设施而不使用的,由行人承担全部责任;深圳的规定更进一步,机动车驾驶员必须采取避让措施的情况下,才由行人承担全部责任。我认为还是讲“路权”比较公平。每个人都有路权,机动车驾驶员驾驶车辆实际也是行使路权。在路权设置上一律平等;在路权发生冲突时(冲突不可避免),设置优先权。例如:全封闭高
民法学教案 速公路就只有机动车有路权,而且车辆还必须达到一定要求;非机动车道是为非机动车设置的专用权,禁止机动车使用;人行道是为行人设置的,在人行道上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负全部责任。2. 等价有偿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除法律有规定或当事人有约定的情况,一方取得权利的,应当支付代价。即取得财产或得到服务,应当支付价款报酬或酬金。
当事人约定无偿取得权利的,可以认为一方当事人放弃获得价款或报酬的权利;
法律规定无偿取得权利的,也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原则。如赠与法律关系中,出赠人无偿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赠送他人,必须完全出自自愿;出赠人可以为受赠人设定义务。
五.诚实信用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时,应当本着善意、诚实的态度,即讲求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不得曲解合同。
诚实信用原则并非完全产生于人们的自觉与自愿,是商品经济的要求,是道德概念和道德准则在法律上的体现。
没有诚实信用原则就没有商品经济;
没有诚实信用原则就不会有正常的道德秩序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1、民事权利
2、民事义务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1、物
2、行为
3、智力成果
4、人身利益(人格与身份)
民法学教案
其他特殊组织。
其中,公民和法人是最基本的主体。
民法学教案 概念为妥。
2.自然人的概念及其与公民的区别与联系
公民是自然人,但自然人不一定是公民;自然人包括公民,还包括在本国的外国人、无国籍人。
3.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指一种资格,是享有民事权利的前提;民事权利指主体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享有民事权利必有民事权利能力;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一定有民事权利。
(2)特征
①平等性--权利能力平等,体现为资格平等;
② 权利能力与义务能力的一致性;
③ 民事权利能力由法律赋予或确认;
④ 民事权利能力具有不可转让性与不可分割性。4.我国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开始: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从出生时开始。思考问题:
(1)胎儿的法律地位
(2)生命的开始
民法学教案
5.我国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终止: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到死亡时为止。
公民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与宣告死亡 思考问题:
关于死亡的概念--呼吸死、脑死亡 6.死者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问题
法学界关于死者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问题存在各种学说。
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7.外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问题
平等原则:赋予外国人、无国籍人与本国公民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承认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我国原则上采取平等原则。
对等原则:多数国家对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民法学教案
年满18周岁;或年满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精神健全。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精神不健全的人,包括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精神病人
思考问题:1.智力发育低下人的行为能力如何确定? 2.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宣告制度。
三、我国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1、受宣告人必须为精神病人;
2、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3、须经人民法院审理、宣告。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1)宣告死亡的概念: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2)宣告死亡的要件:
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自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
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
(3)宣告死亡的效力
被宣告死亡的人与其他人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
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仍然有效;
宣告判决的日期为被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日期。
(4)宣告死亡的撤销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有人确切知道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死亡宣告。
民法学教案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人是法律创设的与自然人相对的主体。
1、法人是社会组织,是集合性的民事主体;
2、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
3、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并对自己
(二)法人的分类 一类是企业法人
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
另一类是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A.、机关法人
机关法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行政命令组建的、有独立财政预算经费的各级国家机构。
机关法人包括权力机关法人、行政机关法人、司法机关法人和军事机关法人。机关只有在从事民事活动时,才称为法人。
B、事业单位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法人,包括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民法学教案 C、社会团体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法学教案 的限制;(3)法人目的与经营范围的限制。
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指法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同时发生和消灭;(2)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范围完全一致;(3)法人的行为能力由其机关或代表实现。
民法学教案
2、解散
这里的解散,是指企业法人因任务完成或法人机关决议或章程规定的存续期间届满或因其他事由而自行决定解散。
3、依法被宣告破产
当企业法人出现破产法规定的应宣告破产的事由时,经该法人的代表人、主管机关或其债权人等的申请,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法宣告该企业法人破产。
4、其他原因
除上述原因外,个业法人也可因其他原因终止,如合并、分立都会引起企业法人的终止。
民法学教案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单方行为: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授权、赠予、遗嘱、遗赠;
多方行为:合伙合同行为、设立法人行为是多方行为。
2.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而享有某项权利是否必须偿付一定代价来划分。在取得某项权利时不需要支付代价的行为是无偿行为,否则是有偿行为。
有偿行为,如买卖行为、租赁行为等。
3.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
诺成行为:双方当事人只要意思表示一致就可以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实践行为: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的赠与行为是典型的实践行为。
区分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的重要意义在于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成立和成立的时间。
4.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必须采取某种特定方式的民事法律行为是要式行为。否则为非要式行为。
民法学教案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民法学教案 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是成立的结果。成立是形式要求,生效是实质要求。
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的概念和种类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也称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或构成要件,指依照法律规定成立民事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分为一般成立要件和特别成立要件。
(2)一般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指一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
(3)特别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指成立具体民事法律行为,除必须具备一般成立要件以外,依法必须具备的其他特殊事实要素,它是法律对于各种民事法律行为规定的特殊构成要件。
例如:
诺成行为以合意为特别成立要件,即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即为行为成立;
实践性的民事行为以标的物的交付为特别成立要件;
要式行为以履行特定形式为特别成立要件,等。
3.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民法学教案(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
(3)不得违所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学教案
2、对方当事人乘机提出苛刻条件
3、行为人被迫接受该条件并为相应民事法律行为
(四)恶意串通而损害国家、集体或者
民法学教案 民事法律行为。
1、附条件是由当事人在法律行为按其意自主设定的
2、条件是不确定的事实
3、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4、条件必须合法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1、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法律对附期限的要求
3、附期限的种类(1)始期与终期
(2)确定期限与不确定期限
4、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1、附期限未到达进的效力
2、附期限到达时的效力
民法学教案 在电话中的交谈、对话等。口头形式是非要式的意思表示,最大优点在于方便、快捷,减低交易成本。但缺陷在于无客观记载,发生纠纷以后难于查证。因此,只适用于即时、小额的交易。
(2)书面形式
以书面文字方式进行的意思表示。书面形式的意思表示为要式的意思表示,由当事人约定或由法律规定。书面形式的意思表示克服了口头形式意思表示的缺陷,广泛应用于非即时清结、标的额较大的交易行为。
(3)默示形式
无论书面或口头的意思表示形式均是明示形式,即行为人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进行意思表示。默示形式则使行为人以积极的作为或消极的不作为来进行意思表示。
积极作为的形式称为推定形式,当事人通过有目的、有意义的积极行为将其内在意愿表达出来,从而使他人可以根据常识、交易习惯、或者相互之间的默契,推知当事人已经作出某种意思表示。
消极不作为的意思表示称为沉默形式,指当事人既无语言、文字的明示表示,也无积极作为的行为表示的消极行为,在当事人有约定或法律规定时,即可用作意思表示的方式。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二、代理制度的意义
三、代理的适用范围与限制
民法学教案 指定代理是在没有委托代理人和法定代理人的情况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的代理。有权指定代理人的是:(1)人民法院;(2)未成年人父母的所在单位或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3)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
此外,对代理根据不同标准还可作不同分类,如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积极代理与消极代理;有权代理与无权代理等。
代理权的消灭,也就是代理关系的终止。因发生代理权的根据不同,代理权的消灭原因也有所不同。
依《民法通则》
民法学教案 或者指定代理终止;(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2)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4)指定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代理权终止,代理人就不再有权代理,不得以本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否则其所为的行为即属于无权代理。代理权终止后,代理证书也就失去了效力,为维护当事人和
民法学教案 对自己事务的注意,处理好被代理人的事务,以增进被代理人的利益。
2、亲自代理的义务
被代理人委托特定的代理人为自己服务,是基于对代理人的知识、技能、信用的信赖,因而代理人必须亲自实施代理行为才符合被代理人的愿望。除非被代理人同意或者有特殊事由发生,否则不得将代理事务转委托他人处理。
3、报告义务
代理人应将处理代理事务的一切重要情况向被代理人报告,以使被代理人知道事务的进展和自己财产的损益情况。报告必须忠实,不能包括虚伪不实等可能使被代理人陷于错误的资料。在代理事务处理完毕后,代理人还应向被代理人报告执行任务的经过和结果,并提交必要的文件材料。
4、保密义务
代理人在执行代理事务过程中知悉被代理人的个人秘密或者商业秘密,不能擅自披露,或者利用这些秘密与被代理人进行不正当竞争。
三、代理权的终止
(一)代理权终止的原因
1、委托代理终止的原因
民法学教案
2、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终止的原因
(二)代理权消灭的效力
民法学教案
4、代理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无权代理的类型及其法律后果是什么?表见代理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民法学教案 期间届满后的法律后果,是权利人丧失依诉讼程序请求法院保护其权利的权利,即胜诉权。
三、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
(一)维护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
(二)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
(三)有利于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地审理案件
民法学教案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的期间,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2、诉论时效中止的条件
3、诉论时效中止的法律后果
三、诉论时效的中断
(一)诉论时效中断的概念
(二)诉论时效中断的条件
(三)诉论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
四、诉论时效的延长
(一)诉论时效延长的概念
(二)诉论时效延长的条件
(三)诉论时效延长的法律后果
民法学教案
(二)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
(三)与财产权有一定联系
(四)、人身权的绝对权
三、人身权的类型
人身权分为两大类: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与身份权的主要区别在于:
1、权利主体不同。
2、客体不同。
3、权利的取得方式不同。
4、权利的存续期间不同。
民法学教案
(一)自我命名权
(二)姓名使用权
(三)姓名变更权
(四)禁止他人冒用自己的姓名和依法保护自己姓名权的权利
四、肖像权
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以及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具人格权。
(一)肖像权的主体只能是特定的自然人
(二)肖像权是公民可部分转让的专属权
(三)肖像权的客体是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 这种人格利益包含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两种因素。肖像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制作专有权
2、使用专有权
3、不作为请求权
五、名誉权
(一)自然人的名誉权
(二)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的名誉权
六、隐私权
民法学教案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者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民法学教案
5、其他权利
四、亲权
亲权是指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身心扶养、监护和财产管理的权利。
1、抚养教育权
2、奖惩权
3、财产管理权
4、其他权利
四、亲属权
1、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身份权
2、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之间的身份权
3、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份权
民法学教案
4、赔礼道歉
5、赔偿损失
二、人身损害赔偿
三、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学教案
(1)物权种类法定,当事人不得随意创设;
(2)物权内容法定,禁止在法律规定的权能以外创设新的权能;
(3)物权取得方式法定,只有符合物权取得方式的法律规定,才能够取得物权;
(4)物权变动方式法定,物权的变动只能通过公示方式才能产生变动的效力,公示方式由法律规定;
(5)物权效力法定,物权的效力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得由当事人自由设定。
2.一物一权原则
一物一权原则的含义是:法律禁止在同一客体上同时设置二个内容互相冲突的物权,即一物不二权。
一物一权原则的内容是:
(1)一个物权的客体只是一个物。一个物,只法律上的一个独立标的物;
(2)在构成一个物部分之上不能设立物权,多个物的集合体上只能设立一个物权。
3.公示公信原则
公示原则的含义是:当事人必须以公开的方式使公众知晓物权变动的事实。其中,动产物权的变动要交付;不动产物权的变动要在国家主管机关办理登记。否则,物权的变动不发生法律效力。
民法学教案
法定的公示方式是:交付或登记。
公信原则的含义是:一旦当事人在变动物权时依法定方式进行了公示,法律就赋予该物权变动的完全效力,善意
民法学教案 用益物权是指以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物权,包括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等。
担保物权是指以担保债权为目的,即以确保债务的履行为目的物权。
四、主物权和从物权
主物权是指不以其他权利存在为前提而可独立存在的物权,如所有权、地上权、典权等;
民法学教案
二、物权的保护
物权的法律保护,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法定方法保护物权人对财产进行管领和支配的各种权利。
民法学教案 法手段和措施。
1、占有权能
(1)所有人占有和非所有人占有(2)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3)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
2、使用权能
3、收益权能
4、处分权能
四、所有权的行使
(1)行使所有权不得妨碍社会公共利;(2)行使所有权不得妨碍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3)行使所有权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要求;
(4)行使所有权不得破坏名胜古迹、国家规定的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依法受保护的寺庙,以及其他宗教建筑;
(5)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依法对土地或其他同产实行征用或收归国有。
民法学教案
1、生产
2、孳息
3、没收
4、无主财产的国家取得
(1)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归国家所有(2)无人继承的财产归国家所有
5、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
6、先占取得
(1)先占的标的物必须是无主物(2)先占的标的物须为动主(3)先占在是以所有意思而占有(4)先占须是首先占有
7、添附
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合并在一起,形成一种不能分离的物,如果要恢复原状,在事实上已不可能或在经济上不合理。
1、混合
(1)须动产与动产混合;(2)须动产的所有人不同;(3)须不能识别或识别费用过大。
2、附合
第四篇:t教案
声母t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t,并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继续学习拼读音节,能准确拼读t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重难点:读准声母t,准确拼读t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首先我们来复习已经认识的单韵母和声母
(出示单韵母a o e i u的带声调图片抽读)提示:韵母的读音要响亮。(出示声母bpmf抽读)提示:声母要读得又轻又短。
二、学习声母 t
1、出示两张图片“兔小子”“塔”
比较他们的拼音有什么相似点,引出声母t 师:那咱们怎么记住t呢? 生自由回答,师适时鼓励,出示以前学习的声母f
回忆f像什么?------拐棍 那么t与f有什么不同呢?------------f翻跟头就是t 那么t像什么呢?---=-出示卡片t像伞柄
t像小鱼打挺 小朋友记住了吗?拐棍f,伞把t,.2、书写 t 请小朋友把 t 送回家吧
师:请孩子们观察观察,t在四线格中的位置,抽两个孩子回答 师范写,边写边说t的写字要领,先写竖弯再写横
等学生摆好姿势,再开始写字。生写字时教师巡视,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姿势。展示孩子的字,你对哪个最满意?孩子们觉得他哪个字写得最好?有什么建议? 请同学们到黑板上板书 三 学习拼读音节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t 我们要把他介绍给以前认识的老朋友a—ta 介绍给e请小朋友试一试e----te 介绍给i请小朋友试一试i----ti 介绍给u请小朋友试一试u----tu
2、加上声调练习拼读。
3、请学生到黑板上默写
四、总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新朋友t
第五篇:民法学详细教案
民法学详细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下列不是依法行政存在的差距的是()
A.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B.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C.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增强
2、林某于1995年8月某日早晨4时许,到县火车站仓库中盗窃化肥1包,价值约100元。在用自行车载回家的路上,被乡治安联防队员抓获后,关押在乡政府一间办公室内。联防队员见林某态度不老实,遂对其拳打脚踢,导致林某全身多处外伤,因心脏休克抢救无效死亡。本案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A.乡政府的治安联防队享有行政职权,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B.应当由乡政府承担赔偿责任,因为乡政府是委托治安管理权的行政机关 C.林某死亡后,其父母有权要求赔偿
D.如果林某生前还抚养了一个丧亲的侄女,该侄女也可以要求赔偿
3、刘某1999年4月向某县郊区某村申请建房,经同意后,在该村地界修建了105平方米的平房。同年10月,县城建局认定该建筑为违章建筑,责令刘某强行拆除,并在强拆时将刘某部分财产损坏。刘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城建局的行为合法,不予赔偿
B.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但因所拆建筑属违章建筑,因此不予赔偿 C.城建局的行为合法,只能对刘进行补偿
D.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应对刘某财产权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4、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要重依据.重证据.重(),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坚决纠正违法.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A.程序 B.结果 C.过程 D.效果
5、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的是()A.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B.必须把维护政府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C.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D.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原则是违法归责,下列对违法的含义不正确的理解是:()A.违法指的是行为违法 B.违法指的是行为结果违法
C.违法指的是违反法律,是一个客观标准
D.行政违法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
7、下列行为中国家应负赔偿责任的是()
A.某市公安局的违法拘留行为 B.某省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行为 C.某市银行的违法划拨存款行为
D.某市卫生局在法律范围内的裁量行为
8、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表述哪一项不属于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的内容()A.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B.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C.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D.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9、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10、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内容的是()A.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B.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C.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回访制度 D.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1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下列行为时,受害人有权获得国家赔偿的是:()A.对桥梁管理欠缺 B.因军事演习发生损害 C.行政裁量不当 D.乱摊派
1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内容的是()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强行政复监察工作
13、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A.社会成本 B.守法成本 C.运行成本 D.成本收益
14、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内容的是()A.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B.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C.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回访制度 D.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15、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备案。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府()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A.法制机构 B.人事机构 C.监察机构 D.执法机构
16、《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17、《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要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加强政府对所属部门职能争议的协调。A.法定化 B.自由化 C.职权化 D.职能化
18、刘某1999年4月向某县郊区某村申请建房,经同意后,在该村地界修建了105平方米的平房。同年10月,县城建局认定该建筑为违章建筑,责令刘某强行拆除,并在强拆时将刘某部分财产损坏。刘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城建局的行为合法,不予赔偿
B.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但因所拆建筑属违章建筑,因此不予赔偿 C.城建局的行为合法,只能对刘进行补偿
D.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应对刘某财产权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19、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形成()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的目标。A.高效.便捷 B.公开.公平C.公正.全面 D.便民.诚信
20、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要重依据.重证据.重(),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坚决纠正违法.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A.程序 B.结果 C.过程 D.效果
21、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内容的是()A.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B.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C.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回访制度
D.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2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的是()
A.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B.必须把维护政府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C.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D.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3、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要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A.市.县 B.省.市 C.省.县 D.县.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