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概论教案

时间:2019-05-15 08:1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法学概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法学概论教案》。

第一篇:民法学概论教案

济南大学教案

2009 ~ 2010 学年第一学期

法学院

教 研 室

民法

课程名称

民法学概论

课程编号

07010

1课程类型 通选课

授课班级

全校

任课教师

韩克玉等

济南大学教务处制

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一讲 民法性质与基本原则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 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学习了解民法的体系、民法的构成要素、民法的渊源、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方法等内容。民法的基本概念是骨架,民法的规则是血肉,民法的基本原则是灵魂。因此,理解并掌握民法基本原则,对于民法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民法的性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法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民法的性质;民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民法的概念、民法的体系、民法的构成要素、民法的渊源、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方法、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等内容。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90 分钟,分配如下:

民法的语源与含义; 民法的构成要素与民法体系(20分钟);民法的渊源;民法的调整对象(10分钟);民法的调整方法;民法的性质(15分钟);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25分钟);民法基本原则(50分钟)。

八、课堂板书

民法的概念;

民法的性质; 民法基本原则;平等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二讲 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主体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 120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本讲介绍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主体的基本内容,对民事权利和义务、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等基本问题予以阐述。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生存的社会性、秩序性,并且保护这种秩序性依靠的就是民事权利制度和民事主体制度等。

二、教学重点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权利的概念、类型;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监护制度,宣告失踪和死亡制度;法人制度;合伙制度。

三、教学难点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法人的权利能力;合伙协议。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权利的概念、类型;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监护制度,宣告失踪和死亡制度;法人制度;合伙制度。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比较分析与举例的方法进行授课,如民事权利的保护在介绍时可以举例说明具体的保护方法。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民事权利的概念、类型和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10分钟);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10分钟);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0分钟);监护制度(10分钟);宣告失踪和死亡制度(10分钟);法人制度(20分钟);合伙制度(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权利保护;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法人的成立要件

九、作业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的区别。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三讲民事法律行为和时效制度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民法实行私法自治原则,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就是民法为了实行私法自治原则而设计的专门性制度。可以说,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实行私法自治原则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时效制度对民事权利的保护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时效中止和中断。

三、教学难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时效中止和中断。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特征、后果;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分类;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附条件的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时效中止和中断。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90 分钟,分配如下: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分类(10分钟);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0分钟);附条件的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10分钟);诉讼时效,时效中止和中断(10分钟)。

八、课堂板书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民事法律行为 诉讼时效 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四讲 物权法概述和所有权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本部分以我国物权法为依据,反映运用物权法律规范调整社会生活的成果,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物权法律研究的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以及所有权制度的法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物权法概述;所有权的概念;所有权的类型;所有权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物权法争议问题;所有权取得。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物权法的意义和基本原则;所有权概述、所有权的内容、类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物权法的意义以及基本原则(30分钟);所有权概述(10分钟);所有权的内容、类型(20分);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30分钟);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30分钟)。

八、课堂板书

物权法 所有权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所有权取得

九、作业

1、如何理解物权法定原则?

2、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应具备哪些要件?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五讲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本部分以我国物权法为依据,反映运用物权法律规范调整社会生活的成果,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物权法律研究的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以及所有权制度的法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担保物权。

三、教学难点

担保物权。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用益物权的特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担保物权的特征;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用益物权的特征(10分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10分钟);建设用地使用权(20分钟);地役权(20分钟);担保物权的特征(10分钟);抵押权(20分钟);质权(10分钟);留置权(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地役权 抵押权 留置权

九、作业

1、土地承包人享有哪些权利?

2、试述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六讲 债法概述和债的发生原因、债的分类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了解债法的历史,对于债权法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掌握各种债的发生原因、债的分类。

二、教学重点

掌握债、债的客体、以及债权、债务与责任的关系;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缔约上的过失、单方允诺的要件及法律后果、债的各种分类。

三、教学难点

不当得利的利益返还,无因管理的要件,缔约上过失之债中的赔偿损失,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债的客体,债权、债务与责任的关系;不当得利的利益返还,无因管理的要件,缔约上过失之债中的赔偿损失,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债的分类。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债的客体,债权、债务与责任的关系(10分钟);不当得利的利益返还(10分钟);无因管理的要件(20分钟);缔约上过失之债中的赔偿损失(10分钟);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10分钟);主债与从债;(10分钟)单一之债与选择之债;(10分钟)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20分钟)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 悬赏广告

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九、作业

1、债权、债务与责任的关系如何?

2、无因管理的要件?

3、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4、连带之债的要件及发生原因有哪些?

5、试述选择之债的特定。

6、试述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效力。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七讲 债的效力、保全、担保、移转与变更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合同法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最重要的法律规范。本讲介绍债的效力、保全、担保、移转与变更、消灭。

二、教学重点

保全与担保,债权让与。

三、教学难点

连带保证责任;债权移转。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债的效力、保全、担保、移转与变更、消灭。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债的效力(20分钟);保全(30分钟);担保(30分钟);移转与变更;(20分钟)消灭。(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代位权 撤销权 保证 债权让与

九、作业

1、行使代位权的条件是?

2、哪些情形不能行使撤销权?

3、保证责任的范围和期间?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八讲 知识产权法概述和著作权法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知识产权法是以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作为研究对象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概况,掌握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并能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及加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

知识产权国际条约;邻接权、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著作权的限制。

三、教学难点

邻接权、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著作权的限制。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的对象;知识产权的范围;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著作权的概念;作品的概念;著作权的内容;取得和期间;著作权的主体;邻接权;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著作权的限制。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的对象,知识产权的范围(10分钟);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10分钟);知识产权国际条约(10分钟);著作权的概念,作品的概念,著作权的内容(20分钟);取得和期间(20分钟);著作权的主体,邻接权(20分钟);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15分钟);著作权的限制(15分钟)。

八、课堂板书

知识产权 著作权 邻接权

九、作业

1、著作权的取得和保护期间?

2、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以及著作权的限制?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九讲 商标权和专利权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本讲主要介绍专利权和商标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我国现行的商标和专利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并能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及加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

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商标注册的申请、审查和核准、商标权人的权利、商标权的保护、商标侵权行为、驰名商标及其保护、授予专利的条件、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侵权。

三、教学难点

商标侵权行为、驰名商标及其保护、专利侵权。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商标的概念和特征、商标的分类、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商标注册的申请、审查和核准、商标权人的权利、商标权的保护、商标权利范围、商标侵权行为、驰名商标及其保护、专利权的对象、发明人、申请人和专利权人、授予专利的条件、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侵权。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商标的概念和特征,商标的分类(10分钟);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商标注册的申请,审查和核准(20分钟);商标权人的权利(10分钟);商标权的保护(10分钟);商标权利范围(10分钟);商标侵权行为(15分钟);驰名商标及其保护(10分钟);专利权的对象,发明人、申请人和专利权人(10分钟);授予专利的条件(15分钟);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10分钟);专利侵权(15分钟)。

八、课堂板书

商标权 专利权 驰名商标

九、作业

1、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是什么?

2、驰名商标的保护是如何规定的?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十讲 继承法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继承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和主要制度;掌握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的法律规定,学会运用继承法分析案例,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建立和谐、幸福的婚姻家庭关系。

二、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等内容。

三、教学难点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遗嘱的有效性、遗产的确定等。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继承、遗产、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遗嘱的有效性、遗产的确定。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继承,遗产(20分钟);法定继承(20分钟);遗嘱继承(20分钟);代位继承与转继承(20分钟);遗嘱的有效性(20分钟);遗产的确定(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遗产

遗嘱

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九、作业

1、遗产的范围是什么?

2、法定继承的顺序?

3、遗嘱的有效性如何规定的

4、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的区别?

第二篇: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现代民法的概念形成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但国际社会尚无同一的、公认的定义。

中国民法的定义: 民法通则

民法学教案 方面民事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如: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继承法等;

民事特别法--依据民事单行法制定的,对民事单行法作出具体规定或实施规定的法律。如,专利法实施条例、商标法实施条例等。

从法律效力上看:民事基本法效力最高,是制定民事单行法和民事特别法的依据;民事单行法的效力低于民事基本法,高于民事特别法。

从法律适用上看:民事特别法的适用优先于民事单行法;民事单行法优先于民事基本法。特别法没有规定的,适用单行法;单行法没有规定的,适用基本法。

二、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以权利为本位

(二)民法是保障平等关系的法律

(三)民法具有较强的自治性

民法学教案

二、习惯法

三、判例

四、法理

民法学教案 何正确处理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主要应当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处理。

民事活动的指导准则,指民事活动的一般规则。民法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穷尽所有民事行为的规则。民事行为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民法中将民事行为全部加以规定,将造成民法内容庞杂,适用困难;民法规范民事行为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如果民法内容过于庞杂,反而使人们的行为无所适从;客观事物的发展使民事立法大多处于落后于实际的状态,民事立法不可能将所有民事行为包括进去。因此,民事立法总是规定一些基本原则。当现实中出现了民法中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适用这些基本原则就可以确定民事行为的合法性。

二.民法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任何民事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

三.自愿原则 1. 自愿原则的含义

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完全出于当事人的自愿。当

民法学教案 事人自由意志不受非法干涉,不得以欺诈、胁迫等手段为民事行为;不得乘人之危为民事行为。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加以干涉。除法律明确禁止的以外,当事人的民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法律予以承认和保护,赋予法律的强制力。

只要法律不禁止即合法。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就在于法律是否禁止。法无明确规定禁止的行为,当事人就可以实施,不得认为是违法。

禁止干涉他人自由。权利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施民事行为,他人无权干涉;当事人在行使自己权利时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利。2. 非自愿行为的效力

欺诈--民事行为的前提条件不平等,因此是无效的,即法律不承认其效力。因无效行为取得的民事权利不受法律保护,应当使财产状况恢复到行为发生时的状态;受欺诈的一方受到侵害的,有权寻求法律救济。

胁迫--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地位不平等,因此是无效的。

显失公平--民事行为的结果不平等。

这些违反平等原则的民事行为,均不能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法律不予认可和保护。

四.公平与等价有偿

民法学教案 1. 公平

公平的含义:公平是一种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及其结果的一种评价。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本着社会公认的原则和尺度实施民事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如:当事人地位是否平等、实施民事行为的条件是否公平、民事行为产生的结果是否公平;法院裁判的行使是否保证了当事人的公平。

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是:

机会平等,不得任意剥夺一部分人的机会,使所有民事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民事活动,实施民事行为;

权利与义务对等。不得谋求没有权利的义务,也不得谋求没有义务的权利。取得权利需要以承担义务为前提的,没有承担义务,就不能取得权利;承担了应尽义务,就必然取得相应的权利。

合理承担民事责任。当不法侵害他人民事权利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承担,应当以充分赔偿为基本要求;确定民事责任时主要考虑过错;兼顾社会公平。

实现公平原则,应当有公平的尺度。以前提公平、条件公平还是结果公平作为公平的标准;是以个体利益为准还是以集体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效率优先还是以公平为准,都影响着公平概念和公平尺度的确立。

公平原则在民法上的体现:

民法学教案

作为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中规定;

排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民事行为的合法性;

民事责任以过错责任为主,以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为补充。

讨论问题:“撞了白撞” 最近,有同学给老师发来邮件,讨论“撞了白撞”问题。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踊跃发表意见。我也谈谈看法。1.关于“撞了白撞”是否违反公平原则问题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关系。如果你承认其为行政法规,行政法本身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就是不平等的,是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实施对社会秩序、公共秩序的管理,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另外,在该行政规章中又规定了民事赔偿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立法方面还有欠缺。不应在行政法规中规定民事责任。2.“民事行为前提条件平等或显失公平”问题

民事行为主要有物权行为、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等。道路交通事故属于侵权行为。在确定侵权责任时必须考虑公平。

“撞了白撞”争议的核心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显然,按照现在的法规,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如果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非机动车方面有无过错,机动车方面都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地方行政规章当然是有权制定法规的行政机关单方面制定的,民法学教案 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当然不排除制定法规时应当广泛追求社会意见,对行政责任的设定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是正确的。假定机动车驾驶员有过错,要承担行政责任。如:罚款、记分、吊扣或吊销驾驶执照等;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但在民事责任上是否采用无过错责任,还有讨论。如果采用无过错责任,保护了非机动车方面的财产利益(注意,仅仅是财产利益。无法保护其生命权),但无法维持正常交通秩序,降低社会效率。如果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会引发道德风险。即,机动车驾驶员在可以采取避让措施时而不采取。因为,其不用承担民事责任。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但不能不考虑。

3.关于“民事行为结果是否公平”的问题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在法律上说就是“路权”发生了冲突。在有权利冲突时,把优先权给谁的问题,而不是民事行为的后果问题。安全行车是每位司机应负的责任。无论对司机本人、他人、社会都是如此。但是,如果不论驾驶员行为是否有过错,都承担民事责任是否就公平呢?请注意,沈阳市的规定很清楚,如行人翻越道路隔离设施时,司机没有超速,即使紧急刹车也不能避免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要机动车驾驶员承担全部责任,可能就不公平。这种情况下,“并非”司机剥夺了公民的生命权,而是路权冲突的必然结果。不论机动车驾驶员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公民的生命权都无法保证。

民法学教案 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是所以道路交通参加者的共同责任。沈阳地方规章免除在特定情况下司机的赔偿责任,不是把这些责任转稼到行人身上。其违反规定之处在于:国务院法规规定:行人在负全部责任情况下,造成重伤或死亡的,机动车方面要承担10%的经济损失。现在,地方性规章将此责任免除了。

4.是否赋予机动车驾驶员剥夺公民生命权的问题

有人认为,该规定赋予了机动车驾驶员生命权的权利,我不这样认为。如果行人违反规定要承担全部行政责任可以成立的话,制定规则是为避免悲剧的发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实际上是违章造成的,与是否“撞了白撞”无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何种情况都要机动车驾驶员承担赔偿责任,难道公民生命权就可以有保障了吗?

这里谈论“强者”“弱者”已经没有意义。至于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是应当引起注意的,在没有这些设施的情况下,也不会适用“撞了白撞”。上海的规定有所进步:在事故发生地点150米范围内有行人设施而不使用的,由行人承担全部责任;深圳的规定更进一步,机动车驾驶员必须采取避让措施的情况下,才由行人承担全部责任。我认为还是讲“路权”比较公平。每个人都有路权,机动车驾驶员驾驶车辆实际也是行使路权。在路权设置上一律平等;在路权发生冲突时(冲突不可避免),设置优先权。例如:全封闭高

民法学教案 速公路就只有机动车有路权,而且车辆还必须达到一定要求;非机动车道是为非机动车设置的专用权,禁止机动车使用;人行道是为行人设置的,在人行道上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负全部责任。2. 等价有偿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除法律有规定或当事人有约定的情况,一方取得权利的,应当支付代价。即取得财产或得到服务,应当支付价款报酬或酬金。

当事人约定无偿取得权利的,可以认为一方当事人放弃获得价款或报酬的权利;

法律规定无偿取得权利的,也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原则。如赠与法律关系中,出赠人无偿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赠送他人,必须完全出自自愿;出赠人可以为受赠人设定义务。

五.诚实信用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时,应当本着善意、诚实的态度,即讲求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不得曲解合同。

诚实信用原则并非完全产生于人们的自觉与自愿,是商品经济的要求,是道德概念和道德准则在法律上的体现。

没有诚实信用原则就没有商品经济;

没有诚实信用原则就不会有正常的道德秩序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1、民事权利

2、民事义务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1、物

2、行为

3、智力成果

4、人身利益(人格与身份)

民法学教案

其他特殊组织。

其中,公民和法人是最基本的主体。

民法学教案 概念为妥。

2.自然人的概念及其与公民的区别与联系

公民是自然人,但自然人不一定是公民;自然人包括公民,还包括在本国的外国人、无国籍人。

3.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指一种资格,是享有民事权利的前提;民事权利指主体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享有民事权利必有民事权利能力;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一定有民事权利。

(2)特征

①平等性--权利能力平等,体现为资格平等;

② 权利能力与义务能力的一致性;

③ 民事权利能力由法律赋予或确认;

④ 民事权利能力具有不可转让性与不可分割性。4.我国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开始: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从出生时开始。思考问题:

(1)胎儿的法律地位

(2)生命的开始

民法学教案

5.我国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终止: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到死亡时为止。

公民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与宣告死亡 思考问题:

关于死亡的概念--呼吸死、脑死亡 6.死者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问题

法学界关于死者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问题存在各种学说。

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7.外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问题

平等原则:赋予外国人、无国籍人与本国公民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承认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我国原则上采取平等原则。

对等原则:多数国家对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民法学教案

年满18周岁;或年满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精神健全。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精神不健全的人,包括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精神病人

思考问题:1.智力发育低下人的行为能力如何确定? 2.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宣告制度。

三、我国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1、受宣告人必须为精神病人;

2、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3、须经人民法院审理、宣告。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1)宣告死亡的概念: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2)宣告死亡的要件:

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自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

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

(3)宣告死亡的效力

被宣告死亡的人与其他人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

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仍然有效;

宣告判决的日期为被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日期。

(4)宣告死亡的撤销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有人确切知道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死亡宣告。

民法学教案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人是法律创设的与自然人相对的主体。

1、法人是社会组织,是集合性的民事主体;

2、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

3、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并对自己

(二)法人的分类 一类是企业法人

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

另一类是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A.、机关法人

机关法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行政命令组建的、有独立财政预算经费的各级国家机构。

机关法人包括权力机关法人、行政机关法人、司法机关法人和军事机关法人。机关只有在从事民事活动时,才称为法人。

B、事业单位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法人,包括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民法学教案 C、社会团体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法学教案 的限制;(3)法人目的与经营范围的限制。

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指法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同时发生和消灭;(2)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范围完全一致;(3)法人的行为能力由其机关或代表实现。

民法学教案

2、解散

这里的解散,是指企业法人因任务完成或法人机关决议或章程规定的存续期间届满或因其他事由而自行决定解散。

3、依法被宣告破产

当企业法人出现破产法规定的应宣告破产的事由时,经该法人的代表人、主管机关或其债权人等的申请,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法宣告该企业法人破产。

4、其他原因

除上述原因外,个业法人也可因其他原因终止,如合并、分立都会引起企业法人的终止。

民法学教案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单方行为: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授权、赠予、遗嘱、遗赠;

多方行为:合伙合同行为、设立法人行为是多方行为。

2.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而享有某项权利是否必须偿付一定代价来划分。在取得某项权利时不需要支付代价的行为是无偿行为,否则是有偿行为。

有偿行为,如买卖行为、租赁行为等。

3.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

诺成行为:双方当事人只要意思表示一致就可以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实践行为: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的赠与行为是典型的实践行为。

区分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的重要意义在于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成立和成立的时间。

4.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必须采取某种特定方式的民事法律行为是要式行为。否则为非要式行为。

民法学教案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民法学教案 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是成立的结果。成立是形式要求,生效是实质要求。

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的概念和种类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也称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或构成要件,指依照法律规定成立民事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分为一般成立要件和特别成立要件。

(2)一般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指一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

(3)特别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指成立具体民事法律行为,除必须具备一般成立要件以外,依法必须具备的其他特殊事实要素,它是法律对于各种民事法律行为规定的特殊构成要件。

例如:

诺成行为以合意为特别成立要件,即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即为行为成立;

实践性的民事行为以标的物的交付为特别成立要件;

要式行为以履行特定形式为特别成立要件,等。

3.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民法学教案(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

(3)不得违所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学教案

2、对方当事人乘机提出苛刻条件

3、行为人被迫接受该条件并为相应民事法律行为

(四)恶意串通而损害国家、集体或者

民法学教案 民事法律行为。

1、附条件是由当事人在法律行为按其意自主设定的

2、条件是不确定的事实

3、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4、条件必须合法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1、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法律对附期限的要求

3、附期限的种类(1)始期与终期

(2)确定期限与不确定期限

4、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1、附期限未到达进的效力

2、附期限到达时的效力

民法学教案 在电话中的交谈、对话等。口头形式是非要式的意思表示,最大优点在于方便、快捷,减低交易成本。但缺陷在于无客观记载,发生纠纷以后难于查证。因此,只适用于即时、小额的交易。

(2)书面形式

以书面文字方式进行的意思表示。书面形式的意思表示为要式的意思表示,由当事人约定或由法律规定。书面形式的意思表示克服了口头形式意思表示的缺陷,广泛应用于非即时清结、标的额较大的交易行为。

(3)默示形式

无论书面或口头的意思表示形式均是明示形式,即行为人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进行意思表示。默示形式则使行为人以积极的作为或消极的不作为来进行意思表示。

积极作为的形式称为推定形式,当事人通过有目的、有意义的积极行为将其内在意愿表达出来,从而使他人可以根据常识、交易习惯、或者相互之间的默契,推知当事人已经作出某种意思表示。

消极不作为的意思表示称为沉默形式,指当事人既无语言、文字的明示表示,也无积极作为的行为表示的消极行为,在当事人有约定或法律规定时,即可用作意思表示的方式。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二、代理制度的意义

三、代理的适用范围与限制

民法学教案 指定代理是在没有委托代理人和法定代理人的情况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的代理。有权指定代理人的是:(1)人民法院;(2)未成年人父母的所在单位或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3)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

此外,对代理根据不同标准还可作不同分类,如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积极代理与消极代理;有权代理与无权代理等。

代理权的消灭,也就是代理关系的终止。因发生代理权的根据不同,代理权的消灭原因也有所不同。

依《民法通则》

民法学教案 或者指定代理终止;(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2)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4)指定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代理权终止,代理人就不再有权代理,不得以本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否则其所为的行为即属于无权代理。代理权终止后,代理证书也就失去了效力,为维护当事人和

民法学教案 对自己事务的注意,处理好被代理人的事务,以增进被代理人的利益。

2、亲自代理的义务

被代理人委托特定的代理人为自己服务,是基于对代理人的知识、技能、信用的信赖,因而代理人必须亲自实施代理行为才符合被代理人的愿望。除非被代理人同意或者有特殊事由发生,否则不得将代理事务转委托他人处理。

3、报告义务

代理人应将处理代理事务的一切重要情况向被代理人报告,以使被代理人知道事务的进展和自己财产的损益情况。报告必须忠实,不能包括虚伪不实等可能使被代理人陷于错误的资料。在代理事务处理完毕后,代理人还应向被代理人报告执行任务的经过和结果,并提交必要的文件材料。

4、保密义务

代理人在执行代理事务过程中知悉被代理人的个人秘密或者商业秘密,不能擅自披露,或者利用这些秘密与被代理人进行不正当竞争。

三、代理权的终止

(一)代理权终止的原因

1、委托代理终止的原因

民法学教案

2、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终止的原因

(二)代理权消灭的效力

民法学教案

4、代理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无权代理的类型及其法律后果是什么?表见代理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民法学教案 期间届满后的法律后果,是权利人丧失依诉讼程序请求法院保护其权利的权利,即胜诉权。

三、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

(一)维护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

(二)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

(三)有利于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地审理案件

民法学教案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的期间,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2、诉论时效中止的条件

3、诉论时效中止的法律后果

三、诉论时效的中断

(一)诉论时效中断的概念

(二)诉论时效中断的条件

(三)诉论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

四、诉论时效的延长

(一)诉论时效延长的概念

(二)诉论时效延长的条件

(三)诉论时效延长的法律后果

民法学教案

(二)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

(三)与财产权有一定联系

(四)、人身权的绝对权

三、人身权的类型

人身权分为两大类: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与身份权的主要区别在于:

1、权利主体不同。

2、客体不同。

3、权利的取得方式不同。

4、权利的存续期间不同。

民法学教案

(一)自我命名权

(二)姓名使用权

(三)姓名变更权

(四)禁止他人冒用自己的姓名和依法保护自己姓名权的权利

四、肖像权

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以及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具人格权。

(一)肖像权的主体只能是特定的自然人

(二)肖像权是公民可部分转让的专属权

(三)肖像权的客体是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 这种人格利益包含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两种因素。肖像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制作专有权

2、使用专有权

3、不作为请求权

五、名誉权

(一)自然人的名誉权

(二)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的名誉权

六、隐私权

民法学教案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者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民法学教案

5、其他权利

四、亲权

亲权是指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身心扶养、监护和财产管理的权利。

1、抚养教育权

2、奖惩权

3、财产管理权

4、其他权利

四、亲属权

1、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身份权

2、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之间的身份权

3、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份权

民法学教案

4、赔礼道歉

5、赔偿损失

二、人身损害赔偿

三、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学教案

(1)物权种类法定,当事人不得随意创设;

(2)物权内容法定,禁止在法律规定的权能以外创设新的权能;

(3)物权取得方式法定,只有符合物权取得方式的法律规定,才能够取得物权;

(4)物权变动方式法定,物权的变动只能通过公示方式才能产生变动的效力,公示方式由法律规定;

(5)物权效力法定,物权的效力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得由当事人自由设定。

2.一物一权原则

一物一权原则的含义是:法律禁止在同一客体上同时设置二个内容互相冲突的物权,即一物不二权。

一物一权原则的内容是:

(1)一个物权的客体只是一个物。一个物,只法律上的一个独立标的物;

(2)在构成一个物部分之上不能设立物权,多个物的集合体上只能设立一个物权。

3.公示公信原则

公示原则的含义是:当事人必须以公开的方式使公众知晓物权变动的事实。其中,动产物权的变动要交付;不动产物权的变动要在国家主管机关办理登记。否则,物权的变动不发生法律效力。

民法学教案

法定的公示方式是:交付或登记。

公信原则的含义是:一旦当事人在变动物权时依法定方式进行了公示,法律就赋予该物权变动的完全效力,善意

民法学教案 用益物权是指以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物权,包括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等。

担保物权是指以担保债权为目的,即以确保债务的履行为目的物权。

四、主物权和从物权

主物权是指不以其他权利存在为前提而可独立存在的物权,如所有权、地上权、典权等;

民法学教案

二、物权的保护

物权的法律保护,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法定方法保护物权人对财产进行管领和支配的各种权利。

民法学教案 法手段和措施。

1、占有权能

(1)所有人占有和非所有人占有(2)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3)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

2、使用权能

3、收益权能

4、处分权能

四、所有权的行使

(1)行使所有权不得妨碍社会公共利;(2)行使所有权不得妨碍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3)行使所有权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要求;

(4)行使所有权不得破坏名胜古迹、国家规定的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依法受保护的寺庙,以及其他宗教建筑;

(5)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依法对土地或其他同产实行征用或收归国有。

民法学教案

1、生产

2、孳息

3、没收

4、无主财产的国家取得

(1)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归国家所有(2)无人继承的财产归国家所有

5、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

6、先占取得

(1)先占的标的物必须是无主物(2)先占的标的物须为动主(3)先占在是以所有意思而占有(4)先占须是首先占有

7、添附

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合并在一起,形成一种不能分离的物,如果要恢复原状,在事实上已不可能或在经济上不合理。

1、混合

(1)须动产与动产混合;(2)须动产的所有人不同;(3)须不能识别或识别费用过大。

2、附合

第三篇:民法学教案短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大陆法系国家----多数不通过定义的方式给民法下定义;少数国家定义为私法。

公有制国家----通过民法调整对象给民法下定义。

中国民法的定义

中国民法的定义: 民法通则

民法学教案 三.民法典与《民法通则》

1. 民事基本法、民事单行法与民事特别法

* 民事基本法--民法典。我国尚未制定、编撰民法典,仅指定了《民法通则》;《民法通则》不是民法典,但起到了民法典的作用,是我国的民事基本法;

*民事单行法--指依据民事基本法制定的,规定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民事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如: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继承法,等;

*民事特别法--依据民事单行法制定的,对民事单行法作出具体规定或实施规定的法律。如,专利法实施条例、商标法实施条例等。

从法律效力上看:民事基本法效力最高,是制定民事单行法和民事特别法的依据;民事单行法的效力低于民事基本法,高于民事特别法。

从法律适用上看:民事特别法的适用优先于民事单行法;民事单行法优先于民事基本法。特别法没有规定的,适用单行法;单行法没有规定的,适用基本法。

2. 民法与商法

民法学教案

商法的概念起源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成熟于资本主义发展以后。商法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民法的不足。

关于商法的概念和地位,世界上有二种体制:

民商合一的国家: 民法--涉及国家权力不直接介入的整个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领域,与私法意义相同;存在于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的国家

民商分立的国家: 商法--商人、商业组织的地位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民法商法并列,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民商分立的国家,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别法。

3. 公法与私法

公法的概念--以政治、公共秩序和国家利益为内容,以权力为核心,以命令和服从为特点;

私法的概念--以民事主体的利益为内容,以权利为核心,以平等、自愿为特点。

民法学教案

1.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民法基本原则指民事法律立法、民事司法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基本思想的体现,即民事法律基本理论在民事立法中的体现和应用;民法基本原则反映了民法的本质、人们对民法本质的认识;

民法的立法原则,民事法律的制订首先应当反映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将民法的基本原则在民法总则或总论中加以规定;其次,民法的基本原则必然在民事法律的具体规定中加以体现;

民法适用的指导原则:因为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法律的立法制导原则,必然也是指导民事法律适用的原则。民事司法活动是使民事法律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民事司法活动就是要将民事法律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因此,在民事司法中要全面领会和正确贯彻民法的基本原则,才能正确适用法律。民法的基本原则也就成为民法适用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在民法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处理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主要应当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处理。

民事活动的指导准则,指民事活动的一般规则。民法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穷尽所有民事行为的规则。民事行为的

民法学教案 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民法中将民事行为全部加以规定,将造成民法内容庞杂,适用困难;民法规范民事行为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如果民法内容过于庞杂,反而使人们的行为无所适从;客观事物的发展使民事立法大多处于落后于实际的状态,民事立法不可能将所有民事行为包括进去。因此,民事立法总是规定一些基本原则。当现实中出现了民法中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适用这些基本原则就可以确定民事行为的合法性。

2.民法为什么要规定基本原则

(1)民法中的行为法部分不可能实行法定主义。法定主义,指行为是否合法一律由法律规定。判定行为的合法性应当由法律规范来确定,即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是合法的,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是非法的。但法律规范不可能一览无余,在没有法律规范的情况下,民法基本原则就成为判断民事行为合法性的依据。实际上,用民事法律规范来判定民事行为的合法性与否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少部分民事行为可能由民事法律具体规定。因此,民法就确定了准则主义原则,即民事法律一般指规定民事活动的规则,对重要的民事行为、人们经常实施的民事行为、具有普遍性的民事行为加以

民法学教案 规定,对一般的民事行为指规定准则,即只要法律不禁止就认为合法。

(2)民法作为基本法,其基本原则对民法基本制度的完善、对单行法和特别法的制定具有统帅作用,使民事法律体系达到统一与和谐。

民法基本原则不仅是制定民法典的指导准则,更是制定民事特别法、民事下位法的依据。相对于民法典或民法通则而言,民事单行法和民事特别法都属于民事基本法的下位法,其规定不得与民事基本法相违背或抵触,才可能在适用上优先于基本法或一般法。

(3)民法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精神,使我国民法与我国其他法律部门保持总体上的一致性与和谐。

二. 民事主体地位平等

1.平等主体的概念

民事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体现在,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不论民事主体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其法律地位平等;在社会组织内部,不论社会组织的属性、财产状况、所有制性质,民法学教案 其法律地位平等;在个人中,不论自然人的性别、年龄、财产和居住状况、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平等地享有民法所赋予的权利,平等地承担民法规定的义务。

2.平等主体的特征

主体之间不存在领导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上级与下级、强制与服从的关系;

任何主体无特殊权利。民法排斥一切特权,即不允许有法外的权利;

任何主体无特殊地位。民法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主体存在。

3.平等主体财产关系的特征

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财产所有人都无一例外的享有财产权,财产权不容非法侵犯;财产权益受到侵害时,财产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法律的救济;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自由。宪法和民法通则都确立了保护国家、集体财产不受非法侵犯的原则对财产所有人,只要法律不禁止,就可以自由地处分自己的财产权益。法律所禁止的,主要也是目的或手段具有违法性的财产处分。在处分财产权益时,民法强调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即当事人要通过一定方式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在表达意志时不受非法干

民法学教案 涉。

经济上等价有偿。这是市场经济要求在民法上的体现。

三.自愿原则

1. 自愿原则的含义

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完全出于当事人的自愿。当事人自由意志不受非法干涉,不得以欺诈、胁迫等手段为民事行为;不得乘人之危为民事行为。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加以干涉。除法律明确禁止的以外,当事人的民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法律予以承认和保护,赋予法律的强制力。

只要法律不禁止即合法。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就在于法律是否禁止。法无明确规定禁止的行为,当事人就可以实施,不得认为是违法。

禁止干涉他人自由。权利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施民事行为,他人无权干涉;当事人在行使自己权利时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利。

2. 非自愿行为的效力

欺诈--民事行为的前提条件不平等,因此是无效的,即法律不承认其效力。因无效行为取得的民事权利不受法律保

民法学教案 护,应当使财产状况恢复到行为发生时的状态;受欺诈的一方受到侵害的,有权寻求法律救济。

胁迫--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地位不平等,因此是无效的。

显失公平--民事行为的结果不平等。

这些违反平等原则的民事行为,均不能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法律不予认可和保护。

四.公平与等价有偿

1. 公平

公平的含义:公平是一种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及其结果的一种评价。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本着社会公认的原则和尺度实施民事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如:当事人地位是否平等、实施民事行为的条件是否公平、民事行为产生的结果是否公平;法院裁判的行使是否保证了当事人的公平。

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是:

机会平等,不得任意剥夺一部分人的机会,使所有民事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民事活动,实施民事行为; 权利与义务对等。不得谋求没有权利的义务,也不得谋求没

民法学教案 有义务的权利。取得权利需要以承担义务为前提的,没有承担义务,就不能取得权利;承担了应尽义务,就必然取得相应的权利。

合理承担民事责任。当不法侵害他人民事权利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承担,应当以充分赔偿为基本要求;确定民事责任时主要考虑过错;兼顾社会公平。

实现公平原则,应当有公平的尺度。以前提公平、条件公平还是结果公平作为公平的标准;是以个体利益为准还是以集体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效率优先还是以公平为准,都影响着公平概念和公平尺度的确立。

公平原则在民法上的体现:

作为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中规定;

排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民事行为的合法性;

民事责任以过错责任为主,以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为补充。

讨论问题:“撞了白撞”

最近,有同学给老师发来邮件,讨论“撞了白撞”问题。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踊跃发表意见。我也谈谈看法。

1.关于“撞了白撞”是否违反公平原则问题

民法学教案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关系。如果你承认其为行政法规,行政法本身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就是不平等的,是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实施对社会秩序、公共秩序的管理,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另外,在该行政规章中又规定了民事赔偿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立法方面还有欠缺。不应在行政法规中规定民事责任。

2.“民事行为前提条件平等或显失公平”问题

民事行为主要有物权行为、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等。道路交通事故属于侵权行为。在确定侵权责任时必须考虑公平。“撞了白撞”争议的核心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显然,按照现在的法规,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如果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非机动车方面有无过错,机动车方面都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地方行政规章当然是有权制定法规的行政机关单方面制定的,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当然不排除制定法规时应当广泛追求社会意见,对行政责任的设定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是正确的。假定机动车驾驶员有过错,要承担行政责任。如:罚款、记分、吊扣或吊销驾驶执照等;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民法学教案 但在民事责任上是否采用无过错责任,还有讨论。如果采用无过错责任,保护了非机动车方面的财产利益(注意,仅仅是财产利益。无法保护其生命权),但无法维持正常交通秩序,降低社会效率。如果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会引发道德风险。即,机动车驾驶员在可以采取避让措施时而不采取。因为,其不用承担民事责任。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但不能不考虑。

3.关于“民事行为结果是否公平”的问题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在法律上说就是“路权”发生了冲突。在有权利冲突时,把优先权给谁的问题,而不是民事行为的后果问题。

安全行车是每位司机应负的责任。无论对司机本人、他人、社会都是如此。但是,如果不论驾驶员行为是否有过错,都承担民事责任是否就公平呢?请注意,沈阳市的规定很清楚,如行人翻越道路隔离设施时,司机没有超速,即使紧急刹车也不能避免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要机动车驾驶员承担全部责任,可能就不公平。这种情况下,“并非”司机剥夺了公民的生命权,而是路权冲突的必然结果。不论机动车驾驶员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公民的生命权都无法保证。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是所以道路交通参加者的共同责任。沈

民法学教案 阳地方规章免除在特定情况下司机的赔偿责任,不是把这些责任转稼到行人身上。其违反规定之处在于:国务院法规规定:行人在负全部责任情况下,造成重伤或死亡的,机动车方面要承担10%的经济损失。现在,地方性规章将此责任免除了。

4.是否赋予机动车驾驶员剥夺公民生命权的问题 有人认为,该规定赋予了机动车驾驶员生命权的权利,我不这样认为。如果行人违反规定要承担全部行政责任可以成立的话,制定规则是为避免悲剧的发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实际上是违章造成的,与是否“撞了白撞”无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何种情况都要机动车驾驶员承担赔偿责任,难道公民生命权就可以有保障了吗?

这里谈论“强者”“弱者”已经没有意义。至于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是应当引起注意的,在没有这些设施的情况下,也不会适用“撞了白撞”。上海的规定有所进步:在事故发生地点150米范围内有行人设施而不使用的,由行人承担全部责任;深圳的规定更进一步,机动车驾驶员必须采取避让措施的情况下,才由行人承担全部责任。我认为还是讲“路权”比较公平。每个人都有路权,机动车驾驶员驾驶车辆实际也是行使路权。在路权设置上一律平等;在路权发生

民法学教案 冲突时(冲突不可避免),设置优先权。例如:全封闭高速公路就只有机动车有路权,而且车辆还必须达到一定要求;非机动车道是为非机动车设置的专用权,禁止机动车使用;人行道是为行人设置的,在人行道上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负全部责任。

2. 等价有偿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除法律有规定或当事人有约定的情况,一方取得权利的,应当支付代价。即取得财产或得到服务,应当支付价款报酬或酬金。

当事人约定无偿取得权利的,可以认为一方当事人放弃获得价款或报酬的权利;

法律规定无偿取得权利的,也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原则。如赠与法律关系中,出赠人无偿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赠送他人,必须完全出自自愿;出赠人可以为受赠人设定义务。

五.诚实信用

民法学教案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时,应当本着善意、诚实的态度,即讲求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不得曲解合同。

诚实信用原则并非完全产生于人们的自觉与自愿,是商品经济的要求,是道德概念和道德准则在法律上的体现。

没有诚实信用原则就没有商品经济;

没有诚实信用原则就不会有正常的道德秩序

六.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原则

六.公序良俗

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和国家的一般利益。

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体现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没有个体利益就没有整体利益;没有整体利益也不会有个体利益。因此,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以不

民法学教案 违反社会公共秩序为前提。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应当认为是对他人权利的一种损害,最终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保持社会善良风俗,是道德准则在法律上的体现,是道德的法律化。

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基本是一致的,但不完全等同。

民法学教案 各个领域。道德是关于人们行为善与恶的评价。道德与法律但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但道德依靠人们的自觉、社会舆论而实现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主要通过内在的力量实现。依靠道德准则评价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即为道德关系。

法律关系:由一定法律事实引起的、由法律规范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首先是社会关系,存在于人和人之间;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一定社会关系由法律规范调整才能成为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并不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关系比法律关系广泛得多;

社会关系成为法律关系还必须有法律事实引起,一定的法律事实存在或发生才引起人与人之间具体的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具有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人们之间的法律关系集中体现为权利义务关系。即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人们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

(2)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

根据法律关系的内容不同,可以把法律关系分为经济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商事法律关系等等。民事法律关系: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

民法学教案 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3)法律关系的一般特点

法律关系属于社会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一般特征,但是,法律关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非物质社会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这个特点区别于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法律只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调整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没有法律规范就不可能有法律关系。

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参加者称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因为有法律规范调整,其权利义务关系需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实现。

(4)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非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当事人的意志起重要作用。因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命令、服从的关系,因此,民事法

民法学教案 律关系的发生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

体现对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并重。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是同样重要的。

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强制的特点。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当事人可以寻求法律保护,依靠法律的强制力实现权利;保障措施主要是经济补偿,不排除其他措施。

2.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1)财产法律关系与人身法律关系

划分标准是:是否直接具有财产或经济的内容。

直接具有财产或经济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为财产法律关系。财产法律关系又分为物权法律关系和债权法律关系;不直接具有财产性质或经济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人身法律关系。人身法律关系,指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不具有直接物质利益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人身法律关系又分为人格法律关系和身份法律关系。

(2)绝对民事法律关系与相对民事法律关系

划分标准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否特定。

绝对民事法律关系,指与权利主体相对应的义务主体为除权利主体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学教案

物权法律关系、人身权法律关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是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在绝对法律关系中,权利人不需要义务主体的协助就可以直接行使和实现权利;义务主体是不确定的,其义务表现为不得妨碍或干涉权利人行使权利。

相对民事法律关系,指与权利主体相对应的义务主体为特定的、具体的人的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是相对民事法律关系。

在相对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的权利行使与实现需要义务主体的积极协助。义务人的义务表现为负有积极实施某种行为的责任。

(3)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

划分标准是:民事法律关系形成与实现的不同特点。

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是主体的合法行为形成的,主体的权利能够正常实现。例如:所有权法律关系。

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因不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例如: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

(4)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划分标准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复杂程度。

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只有一组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的内容是单一的。例如:某物形成的所有权关

民法学教案 系。

复合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两组以上权利义务关系构成的民事法律关系,涉及多项权利义务。例如:技术转让合同中,包含有技术成果的许可使用、与所转让技术有关的设备买卖、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技术成果所有权等不同性质的权利义务。

(5)主民事法律关系和从民事法律关系

划分标准是:民事法律关系是否能够独立存在。

主民事法律关系,不需要依赖其他法律关系的存在而可以独立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

从民事法律关系,必须以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或依附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才能够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

3.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任何法律关系都是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的。法律关系的要素,指构成法律关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承担者,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民法学教案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1.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2)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具有以下特征:

法律地位的平等性;

主体意志的自主性;

主体范围的广泛性;

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2.我国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自然人(公民)

法人

合伙

国家

民法学教案

外国人

外国组织

其他特殊组织。

其中,公民和法人是最基本的主体。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1.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1)民事权利: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民事权利具体表现为: 权利人依法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一定行为;

权利人可以要求义务人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

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国家有关机关给予救济。

(2)民事义务: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民事义务具体表现为:

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而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

必须履行自己义务,否则将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学教案

2.民事权利义务的分类

(1)民事权利的分类

①财产权与人身权

财产权: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某种物质利益的权利--物权、债权、继承权

人身权: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与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人格权、身份权

②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 ?

支配权:对标的物直接加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

请求权:请求他人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权利--债权的核心为请求权;?

包括对物的请求权、对人的请求权

形成权:依据权利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就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撤消权、抵消权、解除权、追认权?

抗辩权:对抗请求权或否认对方权利的权利--双务合同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先诉抗辩权、检察抗辩权?

民法学教案

③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义务人为不确定的一般人的权利--所有权、人身权、继承权

相对权:义务人为确定的人的权利--债权

④主权利和从权利

主权利:在相互关联的民事权利中,居于主导地位、能够独立存在的权利--债权之于抵押权;

从权利: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其存在的前提的权利--随主权利的转移、消灭而转移、消灭

⑤专属权和非专属权

专属权:专属于权利人一身享有、原则上不能转让和继承的权利--人身权;国有土地所有权

非专属权:不专属于权利人一身享有、可以转让和继承的权利--一般的财产权

⑥既得权和期待权

既得权:全部要件已经齐备,从而权利人事实上已经享有的权利--一般民事权利;

期待权:权利实现的要件尚未齐备,待其余要件发生后才能实际享有的权利--继承开始前的继承权、保险责任事件发生前的保险索赔权

民法学教案(2)民事义务的分类

①法定义务--约定义务

法定义务:根据现行法律直接规定所产生的义务;

约定义务:根据有效合同的约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义务

②积极义务--消极义务

积极义务:要求义务人作为的义务

消极义务:要求义务人不作为的义务

③本义务--附随义务

本义务:在合同关系中,合同本身约定的义务--主要指给付义务;

附随义务:在当事人约定之外,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义务--注意、告知、照顾、保密等义务

3.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

(1)民事权利行使的原则--禁止权利滥用

① 民事权利的行使应与履行义务相一致;

② 行使民事权利应当不违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原则;

③ 行使民事权利不得超越权利应有的界限;

④ 行使民事权利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民法学教案(2)民事权利行使的方式 事实行使与法律行使; 自己行使、代理行使、转移他人享有并行使;

(3)民事权利的保护

① 特别情况下的自力救济:

请求;

自卫: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自助行为;

② 公力救济:

民事诉讼保护;

刑事诉讼保护;

行政程序保护;

行政诉讼保护。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1.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特征:客观性;效益性;法定性

2.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有几种不同观点:

民法学教案

① 物

② 物和行为

③ 体现一定物质利益的行为

④ 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我国民法界一般认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3.物

①物的概念与特征 ?

物理学上的物:具有一定物质形态、占有一定空间的客观存在。

民法学上的物:为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物。民法上的物具有如下特点:

存在于人体之外。人体在民法上是独立的整体,不能作为物,具有不可分割性。一旦人体的某个部分可以游离于人体之外,如:脱落的头发可以视为物。一般为有体物。具有一定物质形态、占有一定空间,能够被测量的。能够满足权利主体的利益需求。

民法上的物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满足人的利益需求。必须为人们可以支配。人们无法支配的物不能成为民法上的物。

民法学教案

② 物的分类及其法律意义

a.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b.流通物、限制流通物、不流通物; 流通物? 限制流通物-香烟、部分药品? 不流通物-武器?

c.动产与不动产 ? 移动后是否改变性质、降低价值

d.特定物与种类物--是否可以“借” 可以借-特定物:字画? 不能借-种类物:笔?

e.主物和从物 主物--锁? 从物-钥匙?

f.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可分物-豆腐? 不可分物-房屋?

g.消耗物和不消耗物

h.原物与孳息物 原物-果树? 孳息物-果实?

i.有主物与无主物

j.单一物、合成物、集合物 单一物-砖? 合成物-房屋? 集合物-百货商场?

k.定着物与附着物 ? 定着物-家具上的油漆 附着物-衣柜里的大衣架?

L.混合物与附合物

③特殊意义的物──货币、有价证券、外汇

4.行为:在人的意志支配下作出的,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事实。

民法学教案

5.知识产品:通过人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成果。

6.人身非物质利益:包括姓名、名誉、荣誉、肖像、生命、健康。

五.民事法律事实

1.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与特征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由民事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民事

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

民事法律事实的特征:

(1)民事法律事实确认的根据是民事法律规范;

(2)民事法律事实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消灭的原因。

2.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① 行为和事件

行为:受人的意志支配所进行的并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事实。

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② 一次性作用的民事法律事实和状态

民法学教案

一次性作用的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规范仅仅在该具体情况下将它与法律后果相联系。绝大多数民事法律事实都是一次性作用的。

持续性作用的民事法律事实,即状态。长时间地、连续性地或定期性地存在并产生法律后果的情况称为状态。状态区别于其他法律事实的特点在于其长期性和连续性。

3.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几个民事法律事实的总和。

一般情况下,一个民事法律事实就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但在有些情况下,必须由两个或更多法律事实共同作用才能引起一个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例如: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发生,必须有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遗有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人表示接受继承等多个法律事实。

民法学教案

宪法概念--公民: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宪法中使用公民的概念,着重强调的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只有本国人才具有的。

民法概念--自然人: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的人,即活着的人。民法上使用自然人的概念比较贴切。民法不仅调整本国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且赋予在本国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一定的民事权利,自然人包括了本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在民法上以使用自然人概念为妥。

2.自然人的概念及其与公民的区别与联系

公民是自然人,但自然人不一定是公民;自然人包括公民,还包括在本国的外国人、无国籍人。

3.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指一种资格,是享有民事权利的前提;民事权利指主体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享有民事权利必

民法学教案 有民事权利能力;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一定有民事权利。

(2)特征

①平等性--权利能力平等,体现为资格平等;

② 权利能力与义务能力的一致性;

③ 民事权利能力由法律赋予或确认;

④ 民事权利能力具有不可转让性与不可分割性。

4.我国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开始: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从出生时开始。

思考问题:

(1)胎儿的法律地位

(2)生命的开始

5.我国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终止: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到死亡时为止。

公民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与宣告死亡

思考问题:

关于死亡的概念--呼吸死、脑死亡

6.死者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问题

法学界关于死者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问题存在各种

民法学教案 学说。

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7.外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问题

平等原则:赋予外国人、无国籍人与本国公民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承认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我国原则上采取平等原则。

对等原则:多数国家对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独立有效地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地位或资格。

特征:

(1)由法律确定,非依法律不可剥夺;

(2)与年龄和智力精神状态有关,并非人人相同。

2.我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年满18周岁;或年满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精神健全。?

民法学教案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精神不健全的人,包括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精神病人?

思考问题:

1.智力发育低下人的行为能力如何确定?

2.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宣告制度。

三.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1.宣告失踪

(1)宣告失踪的概念: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2)宣告失踪的要件:

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

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

民法学教案

(3)宣告失踪的效力和撤销

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

确立失踪人财产的代管人;

明确财产代管人的职责。

失踪宣告的撤消:失踪人下落明确或重新出现,由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撤销对失踪人的失踪宣告,使失踪人与其他人的法律关系恢复到失踪宣告时的状态。

2.宣告死亡

(1)宣告死亡的概念: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2)宣告死亡的要件:

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自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

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

(3)宣告死亡的效力

被宣告死亡的人与其他人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

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所实施的民事法

民法学教案 律行为仍然有效;

宣告判决的日期为被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日期。

(4)宣告死亡的撤销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有人确切知道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死亡宣告。

四.自然人的住所

1.住所的概念: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和中心场所。

住所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中心场所,而不是唯一基地和一般场所。

2.住所确定的标准:

(1)户籍所在地。确定住所首先考虑户籍所在地。户籍制度是国家对人口实施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绝大多数公民在户籍所在地居住,户籍所在地与住所是一致的。

(2)经常居住地。当公民实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时,确定住所考虑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指连续居住满一年的居住地。

民法学教案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传统民法理论的定义:法律行为是指以欲发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这一行为依法律效果又分为有效的法律行为、无效的法律行为、得撤销的法律行为和效力未确定的法律行为。

根据这个定义,法律行为是能够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以区别于一般行为;

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即行为人以一定方式将内心的意愿表达出来,以区别于行为和心理活动;

法律行为指私法上的行为,如果该行为引起民事法律后果,则为民事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法律行为的定义: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的定义,民事行为分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和违法的民事行为。

民事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只要是民事法律行为就一定是合法行为,是能够引起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指民事上的违约行为、侵权行为等。这些行为属于民事行为,但引起的是违法的后果,因此是违法

民法学教案 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以行为合法与否为判断行为的标准,区分民事法律行为与其他民事行为,是对民法发展的贡献。但是,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民法通则的定义,无法解决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效力可撤销和效力不确定行为的矛盾关系,而且造成我国民法体系内概念和规则的不和谐;给涉外民事关系准据法的确定人为地增加障碍;不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

指定教材作者马俊驹教授认为,我国民法通则的定义有其进步一面,也有局限。主张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是: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其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行为。

本课程讲义采用了民法通则的定义。

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民事性:民事主体实施的,区别于行政行为、刑事行为;

(2)表意性: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缺少意思表示的行为不能成为民事法律行为;

(3)目的性:以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

民法学教案 的;

(4)设权性:依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5)事实性:是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即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目的性,但依据法律规定客观上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

如: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没有主张权利,不表明行为人放弃民事权利。但因为行为人未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间内主张权利,就丧失了胜诉权,人民法院不再支持其该项主张。

(2)民事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但意思表示不等于民事法律行为,有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还需要其他要素。如:赠予行为的成立,还需要事实上给付赠予物,给付是行为成立的的要素。

(3)民事法律行为与民法上的行为:

民法上的行为,指民法上规定的、具有一定法律意义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上的行为,但民法上的行为还包

民法学教案 括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事实行为。因此,民法上的行为包括了民事法律行为。

(4)民事法律行为与适法行为:

适法行为:适法行为包括不当得利等有悖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的法律行为和有瑕疵的法律行为。适法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是对称。

4.准民事法律行为

除民事法律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称为准民事法律行为。其产生的法律效果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不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

如:义务履行的要求与拒绝,权利人有权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不论义务人是否愿意履行;义务人拒绝履行,并不必然消灭债权债务关系;

邀约的拒绝,该邀约立即失效,邀约人不再受该邀约的约束;

股东大会的召集公告、授予代理权的通知等,均依据法律直接规定而发生效力。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单方行为: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

民法学教案 律行为。如:授权、赠予、遗嘱、遗赠;

双方行为:双方行为只有单方面的意思表示不能成立,必须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够成立的行为。契约行为是双方行为。

多方行为:合伙合同行为、设立法人行为是多方行为。

2.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而享有某项权利是否必须偿付一定代价来划分。在取得某项权利时不需要支付代价的行为是无偿行为,否则是有偿行为。

有偿行为,如买卖行为、租赁行为等。

3.单务行为与双务行为

单务行为:一方当事人仅承担义务,另一方当事人仅享有权利的行为;

双务行为:行为人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一方当事人的义务,就是对方当事人的权利;

有偿行为与双务行为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有时不同。例如:有的单务行为也可以是有偿行为,有息借款合同是单务的有偿行为。

无偿行为多数是单务行为,但有时双务行为也可以是无偿的,例如:无偿的委托合同是双务行为,但受托人未取得

民法学教案 报偿,委托人无须支付代价。

4.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

诺成行为:双方当事人只要意思表示一致就可以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实践行为: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的赠与行为是典型的实践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民法学教案 律行为是否成立和成立的时间。

5.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必须采取某种特定方式的民事法律行为是要式行为。否则为非要式行为。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民法学教案 为就是独立行为。

附属行为,亦称辅助行为、补充行为:不具备独立的实质内容,而为他人行为效力完成的条件的行为。例如:监护人同意被监护人买卖的行为、许可他人使用肖像的行为。

8.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

财产行为:以发生财产关系的变动为内容或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财产行为可分为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

身份行为:以发生身份关系的变动为内容或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

9.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有因行为:在财产给付行为中,以原因的存在为要件的行为。若原因无效,则行为亦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因行为。

无因行为:在财产给付行为中,不以原因的存在为要件,即使原因无效而其行为仍然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物权行为都是无因行为,票据行为都是无因行为。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要件

1.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某种行为因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而视为的一种存在;

民法学教案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客观存在的民事法律行为因符合法定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所认许的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有紧密的联系,但又有区别。成立是生效的逻辑条件。一项民事法律行为要产生法律效力,必须首先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是成立的结果。成立是形式要求,生效是实质要求。

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的概念和种类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也称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或构成要件,指依照法律规定成立民事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分为一般成立要件和特别成立要件。

(2)一般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指一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

(3)特别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指成立具体民事法律行为,除必须具备一般成立要件以外,依法必须具备的其他特殊事实要素,它是法律对于各种民事法律行为规定的特殊构

民法学教案 成要件。

例如:

诺成行为以合意为特别成立要件,即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即为行为成立;

实践性的民事行为以标的物的交付为特别成立要件;

要式行为以履行特定形式为特别成立要件,等。

3.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1)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的概念和种类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指为使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能够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力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分为一般生效要件和特别生效要件。

(2)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一般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的一般要件,指为使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能够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力的普遍性的法律条件,是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发生完全效力所必须具备的共同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民法学教案

行为人合格,即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健全;

行为合法,即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行为内容必须确定可能。

(2)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特别要件

绝大多数民事法律行为只需要具备一般要件就可以生效。但,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虽然已经具备了生效的一般要件,仍然不能生效,必须待某种特定条件具备时才能生效。这些特定条件就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特别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特别要件,只是针对某些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设定的。

例如: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待条件成就时才能生效;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在期限届至时才能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特别要件又分为约定要件和法定要件。绝大多数特别要件为约定要件,即当事人自行约定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条件,少数情况下为法定要件。如:遗嘱生效的条件是遗嘱人死亡。

四.意思表示

1.意思表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民法学教案

(1)意思表示的概念: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2)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构成意思表示所必须具备的事实要素。包括:

目的意思:指明民事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

法效意思: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即具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表示行为:行为人将内在意志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要素

2.意思表示的类型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和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要式的意思表示与非要式的意思表示;

明示的意思表示与默示的意思表示。

3.意思表示的解释

意思表示的解释,指依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方式,阐明并确定意思表示内容的活动。

意思表示所以需要解释,在于意思表示存在意思和表示

第四篇:民法学详细教案

民法学详细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下列不是依法行政存在的差距的是()

A.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B.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C.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增强

2、林某于1995年8月某日早晨4时许,到县火车站仓库中盗窃化肥1包,价值约100元。在用自行车载回家的路上,被乡治安联防队员抓获后,关押在乡政府一间办公室内。联防队员见林某态度不老实,遂对其拳打脚踢,导致林某全身多处外伤,因心脏休克抢救无效死亡。本案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A.乡政府的治安联防队享有行政职权,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B.应当由乡政府承担赔偿责任,因为乡政府是委托治安管理权的行政机关 C.林某死亡后,其父母有权要求赔偿

D.如果林某生前还抚养了一个丧亲的侄女,该侄女也可以要求赔偿

3、刘某1999年4月向某县郊区某村申请建房,经同意后,在该村地界修建了105平方米的平房。同年10月,县城建局认定该建筑为违章建筑,责令刘某强行拆除,并在强拆时将刘某部分财产损坏。刘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城建局的行为合法,不予赔偿

B.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但因所拆建筑属违章建筑,因此不予赔偿 C.城建局的行为合法,只能对刘进行补偿

D.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应对刘某财产权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4、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要重依据.重证据.重(),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坚决纠正违法.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A.程序 B.结果 C.过程 D.效果

5、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的是()A.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B.必须把维护政府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C.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D.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原则是违法归责,下列对违法的含义不正确的理解是:()A.违法指的是行为违法 B.违法指的是行为结果违法

C.违法指的是违反法律,是一个客观标准

D.行政违法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

7、下列行为中国家应负赔偿责任的是()

A.某市公安局的违法拘留行为 B.某省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行为 C.某市银行的违法划拨存款行为

D.某市卫生局在法律范围内的裁量行为

8、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表述哪一项不属于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的内容()A.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B.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C.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D.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9、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10、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内容的是()A.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B.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C.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回访制度 D.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1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下列行为时,受害人有权获得国家赔偿的是:()A.对桥梁管理欠缺 B.因军事演习发生损害 C.行政裁量不当 D.乱摊派

1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内容的是()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强行政复监察工作

13、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A.社会成本 B.守法成本 C.运行成本 D.成本收益

14、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内容的是()A.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B.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C.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回访制度 D.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15、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备案。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府()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A.法制机构 B.人事机构 C.监察机构 D.执法机构

16、《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17、《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要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加强政府对所属部门职能争议的协调。A.法定化 B.自由化 C.职权化 D.职能化

18、刘某1999年4月向某县郊区某村申请建房,经同意后,在该村地界修建了105平方米的平房。同年10月,县城建局认定该建筑为违章建筑,责令刘某强行拆除,并在强拆时将刘某部分财产损坏。刘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城建局的行为合法,不予赔偿

B.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但因所拆建筑属违章建筑,因此不予赔偿 C.城建局的行为合法,只能对刘进行补偿

D.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应对刘某财产权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19、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形成()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的目标。A.高效.便捷 B.公开.公平C.公正.全面 D.便民.诚信

20、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要重依据.重证据.重(),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坚决纠正违法.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A.程序 B.结果 C.过程 D.效果

21、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内容的是()A.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B.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C.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回访制度

D.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2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的是()

A.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B.必须把维护政府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C.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D.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3、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要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A.市.县 B.省.市 C.省.县 D.县.乡

第五篇:民法学教案之三

民法学(2)教案之三

(2003年5月24日上午)

第二十四章

商标权 第一节商标与商标权

一. 商标

我们知道商标权与专利权共同组成工业产权制度。什么叫商标?这个概念,我们经常看到。比如,“苏泊尔”压力锅,“苏泊尔”就是商标。“玉环”文旦,“玉环”也是商标。在服务行业,如“良子”足浴、“上岛”咖啡店等均属于商标。商标最初目的是在于区别厂家,而现代意义上商标上有树立商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一)商标的概念

商标是注明在商品、商品包装上及其宣传品上面的,用于区别不同企业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一种专用标记。

我国的《商标法》于1982年8月通过,于1993年2月第一次修正,2001年10月27日第二次修正。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对原来《商标法》的修改很大。1993年的商标法总为43条,而2001年修改条文47处,现行条文为64条。我们的教材是根据1993年的《商标法》而编,所以这教材内容已经过时。这对于我们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所以本教案只能简单些,讲一些原理东西,涉及到具体制度,法律规定就不一样了。今后如果考试重点内容确定,我们再来学习。

商标的构成要素,商标法已经作了修改,教材中认为是文字、图形或者文字与图形的组合。新法律为: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

(二)商标与其他相邻标记的区别

1. 商标与商品装璜。商品装璜是商品的外观设计,如有显著特点的,可以作为著作权法保护,而不受商标法保护。

2. 商标与商号区别。商号实际上为企业的名称。二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一般企业商标与商号是不同的,而有些企业把商号主要内容以商标名字命名,如我县苏泊尔公司,就以商标命名。

3. 商标与产地标记。产地标记现行商标法已经把它作为证明商标。比如,我们玉环的“玉环文旦”就作为证明商标,证明玉环县内生产的文旦。4. 商标与工业外观设计的区别。外观设计受专利法保护。

(三)商标的分类

1. 按商标的构成要素分,可分为形象商标和非形象商标。

2. 按商标的商标专用权来划分,可分为制造商标、销售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我国现行商标法明确规定了集体商标。指由一些企业组成的社团所有和使用的商标。

3. 按商标的用途分类。可分为营业商标、等级商标、证明商标、联合商标、防御商标。(这些概念均不属于重点内容)

4. 按商标是否受法律保护,可分为注册商标与非注册商标。注册商标受我国商标管理局核准。国家对于商标的注册实行自愿原则,使用某商标的,不申请注册国家也是允许的,但不受法律保护,其他人用这个商标权利人就不能请求法院保护。

5. 按商标的知名度可分为驰名商标与非驰名商标。对于驰名商标是一个重点内容。我国原来的《商标法》没有驰名商标的规定,仅规定在工商行政部门的行政规章中。现行商标法把它规定在《商标法》中。所谓的驰名商标是指,为社会公认的,使用商标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质量在公众中信誉卓著、知名度很高的商标。驰名商标,现由国家商标管理局进行认可。驰名商标,国家法律对于的保护非常之广。比如,“百乐”商标不是一个驰名商标,商标权人注册时以鞋类商品,其他人对于鞋类商品就不能注册“百乐”,但其他人可以在其他领域,如饮料、食品领域以百乐为商标。比如,娃哈哈商标是驰名商标,商标权人以饮料类商品注册的,但它属于驰名商标的,其他任何人不能任何商品上注册、使用该商标。法律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体现到任何商品。

(四)商标的作用:

1. 标示商品来源 2. 监督商品质量 3. 指导商品选购 4. 销售商品的广告

二. 商标权

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商标享有专用权。商标权也称商标专用权,它是具有独占性的权利。大家一定注意,我们所讲的商标权是针对注册商标,没有注册的商标不享有商标权。

商标权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区别:

第一,商标权的产生程序与其他知识产权不尽相同;商标权经国家商标局核准。第二,商标权所指向的对象是商业流通领域中具有一定信誉的区别标记。

第三,商标权专用性具体体现在商标图案的商业利用,而不延及该图案作为著作权法意义上使用。也就是说国家保护商标权的目的在于禁止他人使用该商标,而不是该商标在著作权法上的意义,比如他人将商标进行发表,不构成侵犯商标权。

第四,在判断商标权侵权是,常常涉及商业信誉是否被利用。

第五,商标的价值以其信誉为基础,而信誉来自于商标的使用,商标的价值是在使用中积累的,所以国家法律对其的保护是无期限限制,以十年为一期进行续展。

第二节

商标权的取得

一. 商标权取得的概念

商标权的取得是指商标所有人通过何种方式取得商标权,并获得法律上的保护。我国商标权取得并不是自动取得,而是: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所以大家要注意的是,商标注册是取得商标权的法定方式。下面简单看一下我国商标注册的一些原则:

1. 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的市场主体在使用某商标时,要不要注册商标,法律没有作出限制。不注册商标,国家不也不干预,但没有注册的商标不受法律保护。但对于特殊的商品,我国法律规定必须要进行注册,人用药品和烟草制品,必须要进行注册商标,否则不准在市场上销售。

2. 实行中央统一注册的原则。我国由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商标局主管全国的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

3. 一件商标一份申请的原则。指一份商标注册申请只能请求注册一件商标。

二.商标权取得的原则

我们知道商标权的取得在于国家商标局的核准,国家商标局在核准时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商标权取得的原则。国际上主要有下面三项原则:

(一)注册在先原则

所谓注册原则指按照申请商标注册的时间先后来确定商标专用权归属的原则。不论这个商标谁先使用的,只有向商标局申请才产生效力。

(二)使用在先原则,指按照使用商标的时间先后确定商标权的归属。

(三)混合原则,指注册在先原则和使用在先原则并用的原则。

注意我国的原则:

我国商标法在商标权取得上采取注册在先原则,但在特定情况下以使用在先原则作为补充。具体为:一般情形下以申请在先原则,但同一天申请的,商标局应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

第三节

商标权的主体和客体

一、商标权的主体

商标权的主体是商标专用权的所有人或商标权人,指依法对注册商标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我国现在法律对于商标权的主体未作出限制,即任何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均可成为商标权的主体。

二、商标权的客体

商标权的客体,即商标。作为商标法所规定的商标权客体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否则不予注册。我国商标法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这一内容,新的商标法作了修改,把它分为;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和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二类)。

(一).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或其结合,应有显著特征以便于识别。

(二).商标使用的文字或图形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禁用条款。

(主要有9类,具体见书本第442-443页)注意的是,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的地名或公众知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的除外,已经注册使用的商标继续有效。如安微省有一个凤凰县。但凤凰又有其他含义(即传说中一种鸟),凤凰可以作为商标。新商标法规定: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也可以注册商标。如玉环文旦,就是一个证明商标。

第四节

商标权的续展和终止

一.商标权的续展

我国对于商标权的期限有法律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从核准注册之日计算。但国家又规定了续展制度。所谓的商标权续展指商标权人在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的有效期届满时,依法申请核准延长商标权有效期的法律活动。

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期满前6个月同申请继展注册;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给予6个月的宽展期。宽展期满仍未提出申请的,注销其注册商标。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10年。续展注册经核准后,予以公告。二.商标权的终止

商标权在有效期内受到法律保护,但是有些情况下也可导致商标权的终止,使商标权人丧失商标权的效力的法律保护。商标权的终止有注销或撤销二种。

注销有:申请注销、不续展注销等 撤销有:违法撤销和争议撤销二种

第五节

商标权的转让和使用许可

一.商标权的转让

商标权转让,是指商标权人依法将其商标转移给他人所有,由受让人享有该注册商标的商标专用权行为。比如,某公司享有“天天”注册商标,其将该商标转让给另一公司,另一公司就享有该商标专用权,原来公司就丧失了“天天”的商标权。

(一)转让的原则

各国商标法关于商标转让的原则,可分为两种:

1.连同转让原则,即商标与原商品企业的业务一同转让;

2.自由转让原则,即商标权与其附属的商品经营业务不具有连同关系,商标权人可以将其业务一同转让,也可以仅转让商标权。

大家要注意的是,商标权的转让必须要到商标局申请转让注册,即类似于办过户手续。核准公告后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二)让形式有:合同转让和继承转让二种。

(三).转让限制

(此是非重点,大家看一下书本第438页)二. 商标权的使用许可

商标权的使用许可,是指商标权所有人以收取使用费为代价,通过合同方式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制度。比如,我县的县压力锅厂的“红双喜”商标就是通过向沈阳的红双喜压力锅厂受让而使用。

(一)商标许可制度的意义

1.可以充分发挥注册商标的作用 2.促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3.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利益

(二)使用许可的方式

1. 独占使用许可。只给一方当事人使用,包括商标权人自己以及其他第三人均不能使用。2. 一般使用许可。商标权人自己使用,也将商标权许可其他人使用。

(三)使用许可合同的基本内容

3. 合同名称 4. 注册商标标识

5. 许可人监督措施与责任 6. 许可人保证的许可方式 7. 使用费

8. 解除合同的条件与方法 9. 违约责任等

第六节 商标权的保护

一.商标权的效力范围

商标权是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的独占使用权。商标权包括:使用权和禁止权两个方面。

所谓使用权,是指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享有充分支配和完全使用的权利。所谓的禁止权,是指商标注册人享有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二.商标侵权行为的类型

所谓的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违反商标法有关商标使用,印刷规定,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其类型为:

(一)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服务项目或者类似商品服务项目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行为。

(二)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

(三).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

(四)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二.侵犯商标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主要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赔偿损失的数额: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非法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二)行政责任

(三)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章,发明权、发现权和其他科

技成果权

这一章属于非重点章,大家作简单的学习

第一节 发明权

一.发明权的概念 大家必须权注意的,这一节所讲的发明权,现我们在专利法中学习的发明专利是不同的概念。

发明权是指依据我国《发明奖励条例》的规定,发明人将自己的发明成果提交有关部门审查而获得荣誉称号可物质奖励的权利。从广义上来理解,发明权是指发明人基于发明创造成果而产生的一种民事权利,它是专利权、发明权的基础。这里是狭义上理解。

二.发明主体、客体。主体是发明人,包括集体和个人。客体就是重大发明,即重大的科技成果。

三.发明权的取得

必须经申报或推荐、评选和核准才能取得发明奖。四.发明权的内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五.发明权的保护

第二节

发现权

一.发现权的概念

发现权是法律赋予发现者对于其发现的科学成果所享有人身权得和财产权利。二.发现权的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法人单位不能成为发现权的主体。

三.发现权客体:即科学发现,它是指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成果。

四.发现权的内容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五.发现权取得程序:申请或推荐、评选、审核、审核定级、核准授权

第三节

其他科技成果权

其他科技成果权指公民依法对其在科技领域中除发明、发现以外的其他科学成就所享有的民事权利。主要有二个种类:科学技术进步受奖权,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受奖权。

下载民法学概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法学概论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法学课程教案解读[★]

    民法学课程教案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独立开......

    民法学

    自然灾害救助问题 一、背景链接 2011年,南方持续大旱;2010年,舟曲泥石流;2009年,冬小麦主产区30年一遇的严重冬春连旱;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2008年,举世震惊的四川汶川地震;2......

    民法学概论考试——试论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试论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民法是调整作为民事主题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既然具有调整关系的作用,那么就一定具有......

    民法学感悟

    律师视点 民法学感悟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民事诉讼事件。接触到了一些常见的民事诉讼法。但有时觉得有法律依靠也不太好判决。有时候明显是有一方很值得同情,......

    民法学心得(★)

    通过《民法学》的学习,我对《民法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民法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实践性极强的法律课程,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讲授重点、难点内容,使学......

    《民法学》学习心得

    工管 10-3班 夏雨 学号:22101927 《民法学》学习心得 工管 10-3班 夏雨 学号:22101927 民法学以它的博大精深、逻辑思维严谨、应用性较强而著称,它在大陆法系体系中被德国学者......

    民法学学习心得

    转眼间,半个学期的民法学课就要结束了,总感觉意犹未尽。以前常听到一些同学说:“去上选修课就是为了混学分的。”一开始,我也以为这门民法学会是多么的空洞,多么的乏味的课,抱着混......

    民法学学习心得

    转眼间,半个学期的民法学课就要结束了,总感觉意犹未尽。以前常听到一些同学说:“去上选修课就是为了混学分的。”一开始,我也以为这门民法学会是多么的空洞,多么的乏味的课,抱着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