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概论考试——试论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时间:2019-05-14 14:2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法学概论考试——试论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法学概论考试——试论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第一篇:民法学概论考试——试论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试论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民法是调整作为民事主题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既然具有调整关系的作用,那么就一定具有调整关系时所依据的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全部民事法律制度,对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以及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属性,尤其是市民社会的一般条件、趋势和要求。其内容,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民法内容有普遍约束力的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审判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如平等、自愿等原则,还有一些是适用于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原则,如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原则。具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平等原则

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相互间应平等对待,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当事人。我们一直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平等原则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独立的法律人格,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同等的法律保护。

二、私法自治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意思是自治原则,自愿原则。私法自治原则就是民事主体在不违反强行法的前提下,有权自由的决定或处分自己的事务,任何人(包括国家)无正当理由不得干涉。民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私法自治原则赋予民事主体广泛的行为自由。界定了国家公权力与私域的关系。

三、公平原则

公平是一种基本的法律价值。公平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它主要是指公正,它的理想化状态是平等,即给予同样的人同等对待的平等状态。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

1、要求人对利益或损害的分配在主观心理上应持公平的态度。

2、反对暴利,要求民事活动的结果不能显失公平,否则就应以公平为尺度加以平衡。3、要求民事案件处理的结果,应当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四、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心存善意、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做欺诈行为,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正当竞争,反对垄断;尊重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

五、公序良俗原则

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和目的是不得违反公序良俗。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和国家的一般利益。公序良俗是私法自治的禁区。

六、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禁止权力滥用,是垄断经济条件下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是民法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移的必然要求。

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指导功能

学者在论述民法基本原则时,强调它是指导原理、指导原则、指导方针。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司法均有指导意义。

(二)约束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都有约束力。

(三)补充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规范中处于指导与统帅的地位,但是,通常在民事法律规范有具体的规定的情况下,必须适用具体规定,不能直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规范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法律规范起补充作用。

民法的基本原则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准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确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制定具体民法制度和规范的基础。同时,它还是解释民法规范的准则。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审判准则。

民事主体所进行的各项民事活动,不仅要遵循具体的民法规范,还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在现行法上对于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欠缺相应的民法规范进行调整时,民事主体应依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进行民事活动。

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对民事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

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学者在对民法进行解释、研究时,应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出发点,无论何种学说,违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就不是妥当的学说。

民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民法可以为现代化市场经济提供一般规则和市场活动的行为规范,是市场参与者在这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各显神通,开拓进取,创造最佳业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民法可以为人权提供基本保障。人权是人按其本质属性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民法实质上是权利法。它首先给人的人格权、人身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以规定和保护,为其他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护提供基础。

三、民法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民法体现着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它调节着各种利益,保护人们合法地谋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许侵害社会和他人的弱肉强食,谋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进民主政治。民法是私法。它要求私法与公法、民事生活和政治生活区分开来。私法自治原则不仅有利于抑制行政专横和行政过度干预,而且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发展。这必将从客观上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二篇:民法学概论教案

济南大学教案

2009 ~ 2010 学年第一学期

法学院

教 研 室

民法

课程名称

民法学概论

课程编号

07010

1课程类型 通选课

授课班级

全校

任课教师

韩克玉等

济南大学教务处制

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一讲 民法性质与基本原则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 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学习了解民法的体系、民法的构成要素、民法的渊源、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方法等内容。民法的基本概念是骨架,民法的规则是血肉,民法的基本原则是灵魂。因此,理解并掌握民法基本原则,对于民法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民法的性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法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民法的性质;民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民法的概念、民法的体系、民法的构成要素、民法的渊源、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方法、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等内容。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90 分钟,分配如下:

民法的语源与含义; 民法的构成要素与民法体系(20分钟);民法的渊源;民法的调整对象(10分钟);民法的调整方法;民法的性质(15分钟);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25分钟);民法基本原则(50分钟)。

八、课堂板书

民法的概念;

民法的性质; 民法基本原则;平等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二讲 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主体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 120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本讲介绍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主体的基本内容,对民事权利和义务、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等基本问题予以阐述。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生存的社会性、秩序性,并且保护这种秩序性依靠的就是民事权利制度和民事主体制度等。

二、教学重点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权利的概念、类型;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监护制度,宣告失踪和死亡制度;法人制度;合伙制度。

三、教学难点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法人的权利能力;合伙协议。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权利的概念、类型;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监护制度,宣告失踪和死亡制度;法人制度;合伙制度。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比较分析与举例的方法进行授课,如民事权利的保护在介绍时可以举例说明具体的保护方法。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民事权利的概念、类型和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10分钟);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10分钟);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0分钟);监护制度(10分钟);宣告失踪和死亡制度(10分钟);法人制度(20分钟);合伙制度(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权利保护;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法人的成立要件

九、作业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的区别。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三讲民事法律行为和时效制度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民法实行私法自治原则,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就是民法为了实行私法自治原则而设计的专门性制度。可以说,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实行私法自治原则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时效制度对民事权利的保护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时效中止和中断。

三、教学难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时效中止和中断。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特征、后果;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分类;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附条件的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时效中止和中断。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90 分钟,分配如下: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分类(10分钟);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0分钟);附条件的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10分钟);诉讼时效,时效中止和中断(10分钟)。

八、课堂板书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民事法律行为 诉讼时效 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四讲 物权法概述和所有权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本部分以我国物权法为依据,反映运用物权法律规范调整社会生活的成果,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物权法律研究的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以及所有权制度的法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物权法概述;所有权的概念;所有权的类型;所有权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物权法争议问题;所有权取得。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物权法的意义和基本原则;所有权概述、所有权的内容、类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物权法的意义以及基本原则(30分钟);所有权概述(10分钟);所有权的内容、类型(20分);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30分钟);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30分钟)。

八、课堂板书

物权法 所有权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所有权取得

九、作业

1、如何理解物权法定原则?

2、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应具备哪些要件?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五讲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本部分以我国物权法为依据,反映运用物权法律规范调整社会生活的成果,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物权法律研究的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以及所有权制度的法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担保物权。

三、教学难点

担保物权。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用益物权的特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担保物权的特征;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用益物权的特征(10分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10分钟);建设用地使用权(20分钟);地役权(20分钟);担保物权的特征(10分钟);抵押权(20分钟);质权(10分钟);留置权(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地役权 抵押权 留置权

九、作业

1、土地承包人享有哪些权利?

2、试述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六讲 债法概述和债的发生原因、债的分类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了解债法的历史,对于债权法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掌握各种债的发生原因、债的分类。

二、教学重点

掌握债、债的客体、以及债权、债务与责任的关系;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缔约上的过失、单方允诺的要件及法律后果、债的各种分类。

三、教学难点

不当得利的利益返还,无因管理的要件,缔约上过失之债中的赔偿损失,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债的客体,债权、债务与责任的关系;不当得利的利益返还,无因管理的要件,缔约上过失之债中的赔偿损失,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债的分类。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债的客体,债权、债务与责任的关系(10分钟);不当得利的利益返还(10分钟);无因管理的要件(20分钟);缔约上过失之债中的赔偿损失(10分钟);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10分钟);主债与从债;(10分钟)单一之债与选择之债;(10分钟)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20分钟)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 悬赏广告

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九、作业

1、债权、债务与责任的关系如何?

2、无因管理的要件?

3、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4、连带之债的要件及发生原因有哪些?

5、试述选择之债的特定。

6、试述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效力。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七讲 债的效力、保全、担保、移转与变更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合同法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最重要的法律规范。本讲介绍债的效力、保全、担保、移转与变更、消灭。

二、教学重点

保全与担保,债权让与。

三、教学难点

连带保证责任;债权移转。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债的效力、保全、担保、移转与变更、消灭。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债的效力(20分钟);保全(30分钟);担保(30分钟);移转与变更;(20分钟)消灭。(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代位权 撤销权 保证 债权让与

九、作业

1、行使代位权的条件是?

2、哪些情形不能行使撤销权?

3、保证责任的范围和期间?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八讲 知识产权法概述和著作权法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知识产权法是以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作为研究对象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概况,掌握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并能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及加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

知识产权国际条约;邻接权、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著作权的限制。

三、教学难点

邻接权、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著作权的限制。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的对象;知识产权的范围;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著作权的概念;作品的概念;著作权的内容;取得和期间;著作权的主体;邻接权;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著作权的限制。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的对象,知识产权的范围(10分钟);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10分钟);知识产权国际条约(10分钟);著作权的概念,作品的概念,著作权的内容(20分钟);取得和期间(20分钟);著作权的主体,邻接权(20分钟);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15分钟);著作权的限制(15分钟)。

八、课堂板书

知识产权 著作权 邻接权

九、作业

1、著作权的取得和保护期间?

2、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以及著作权的限制?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九讲 商标权和专利权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本讲主要介绍专利权和商标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我国现行的商标和专利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并能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及加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

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商标注册的申请、审查和核准、商标权人的权利、商标权的保护、商标侵权行为、驰名商标及其保护、授予专利的条件、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侵权。

三、教学难点

商标侵权行为、驰名商标及其保护、专利侵权。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商标的概念和特征、商标的分类、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商标注册的申请、审查和核准、商标权人的权利、商标权的保护、商标权利范围、商标侵权行为、驰名商标及其保护、专利权的对象、发明人、申请人和专利权人、授予专利的条件、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侵权。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商标的概念和特征,商标的分类(10分钟);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商标注册的申请,审查和核准(20分钟);商标权人的权利(10分钟);商标权的保护(10分钟);商标权利范围(10分钟);商标侵权行为(15分钟);驰名商标及其保护(10分钟);专利权的对象,发明人、申请人和专利权人(10分钟);授予专利的条件(15分钟);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10分钟);专利侵权(15分钟)。

八、课堂板书

商标权 专利权 驰名商标

九、作业

1、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是什么?

2、驰名商标的保护是如何规定的?课程名称:民法学概论 本课内容:第十讲 继承法 授课对象:全校通选 授课时间:120 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继承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和主要制度;掌握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的法律规定,学会运用继承法分析案例,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建立和谐、幸福的婚姻家庭关系。

二、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等内容。

三、教学难点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遗嘱的有效性、遗产的确定等。

四、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五、讲授内容

继承、遗产、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遗嘱的有效性、遗产的确定。

六、讲授方法

理论讲解为主,配合举例说明。

七、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120 分钟,分配如下:

继承,遗产(20分钟);法定继承(20分钟);遗嘱继承(20分钟);代位继承与转继承(20分钟);遗嘱的有效性(20分钟);遗产的确定(20分钟)。

八、课堂板书

遗产

遗嘱

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九、作业

1、遗产的范围是什么?

2、法定继承的顺序?

3、遗嘱的有效性如何规定的

4、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的区别?

第三篇:民法学第一章民法概述练习题

《民法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 民法概述(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民法居于()的地位。

A.根本大法

B.基本法

C.单行法

D.中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

A.所有的财产关系

B.所有的人身关系

C.纵向的财产关系

D.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A.经济

B.民事

C.交换

D.日常

4.某国驻华领事上街购物、乘坐的汽车被我公民王某撞坏,该领事即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王某赔偿损失。本案适用()

A.中国民法

B.该领事所属国民法

C.国际惯例

D.第三中立国民法

5.民法的下列渊源中,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的是()

A.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中的民事规范

B.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发布的命令、指示和规章中的民事规范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议和命令中的民事规范

D.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有关民事问题的司法解释和具有指导性的指示

6.近代民法的代表是()

A.罗马法

B.法国民法典

C.德国民法典

D.苏俄民法典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民法调整()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A.平等主体

B.公民

C.法人

D.公民与法人

E.法人与其上级主管机关

解析:

2.下列规范中属于我国民法渊源的包括

()

A.《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D.《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E.《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3.根据民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下列()民事案件,审理时一般不能适用《民法通则》。

A.《民法通则》生效前进行的民事活动,于《民法通则》实施后起诉的

B.《民法通则》公布前发生的民事行为,自《民法通则》实施后起诉的

C.《民法通则》制定前发生的民事纠纷,在《民法通则》公布后起诉的

D.《民法通则》实施后发生的民事关系,现在正在审理的

E.《民法通则》生效前人民法院已审结,现在当事人又提出申诉的 4.民法的效力包括()

A.在时间上的效力

B.在空间上的效力

C.对人的效力

D.对物的效力

E.对民事权利的效力

5.民法具有以下性质

()

A.民法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B.民法为文明法

C.民法为实体法

D.民法为私法

E.民法为国际法

6.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E.公序良俗原则

答案:ABCDE

解析:

7.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民法渊源的是()

A.宪法

B.基本法

C.地方性法规

D.司法解释

E.经国家法律认可的习惯

三、简答题

l.简述民法的任务。

答:民法的任务是民法立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由民法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民法的任务主要有三项:(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从法律上确认各项民事权利;另一方面规定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方法。(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2.民法基本原则的效力和功能如何?

答: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其效力具体表现在:(1)它是民事立法须遵循的准则;(2)它是解释民法的基准;(3)它是民事活动中的基本行为准则;(4)它是在没有具体规定时,裁决民事案件的依据。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具有评价功能和补充功能。其评价功能表现在: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民法的精神实质,正确地评价民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其补充功能表现为:民法基本原则可以补充法律的漏洞。

四、论述题

1.试论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答: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科学地揭示了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即民法调整以下两大类社会关系:

(1)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财产关系的范围很广,性质也不尽相同,但我国民法并不调整所有的财产关系,它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②财产关系是基于当事人的自愿而发生;③这种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因此反映到经济上就表现为等价有偿的特性。

(2)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身关系均由民法来调整,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其特征表现为:①人身关系的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②这种人身关系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却与财产关系有密切的联系;③这种人身关系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

2.试述民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答: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在具体的民事关系中互不隶属,地位平等,各自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平等原则是由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的首要原则。其具体表现为:(1)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2)民事主体平等地依法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4)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

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其具体表现为:(1)当事人自主决定民事活动的事项;(2)当事人对自己的真实意思负责。

公平原则,是指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其具体表现为:(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机会平等;(2)在当事人的关系七利益应均衡;(3)当事人合理地承担民事责任。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其具体表现为:(1)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要诚实.不弄虚作假,不欺诈,进行正当竞争;(2)民事主体应善意行使权利,不以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方式来获取权利;(3)民事主体应信守诺言,不擅自毁约。严格依法和依约履行义务,兼顾各方利益;(4)在当事人约定不明确或者订约后客观情形发生重大改变时,应依诚实信用的要求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其具体表现为:(1)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2)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权利。

3.试述民法的性质。

答:我国民法是社会主义民法,因为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人民的意志。同时我国民法又具有各国民法同有的一些特性。总的来说,我国民法具有以下性质:(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市场经济也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从民法史上说,民法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进行调整.而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的法律就是民法。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首先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即确认主体;确认主体的权利;确认主体交易的规则。民法正好具有与之相匹配的主体制度、财产权制度和合同制度等,这些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制度。(2)民法为文明法。民法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只有在私有制产生,交换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有了民法规范。任何社会的民法都是与当时社会文明相适应的,我国社会主义民法是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可以认为.没有民法、也就难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文明。我国民法正是促进和维护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文明法。(3)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民法规定当事人的行为模式,规范主体的行为。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只有遵守民法的规定.才受国家的保护;违反民法的规定.则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民法是主体的行为规范。同时,在当事人发生纠纷时,法院或者仲裁机构须依照民法的规定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所以民法规范又是法院裁判案件的裁判规范。(4)民法为实体法。民法规定主体的行为准则,确认主体的权利义务,因此.民法为实体法,与主要规定保障实体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程序的程序法相区别。(5)民法为私法。私法涉及法律上有平等地位的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问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因此,民法应属于私法。当然,在民法中不排除存在一些公法的规范。

4.试述民法的效力。

答:民法的效力是指在何时、何地、何人之间的关系应适用有关的民事法律规范,包括在时间上的效力、在空间上的效力和对人的效力。(1)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何期间内有效,有两条规则:一是法律不溯及既往规则,即法律原则上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项,而不适用于法律生效前发生的事项。法律的生效时间也就是其施行时间,而不是公布的时间;二是新法改废旧法规则,即在新法生效后,有关针对同一事项的旧法即使没有明令废除也当然废止。(2)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规范适用于何地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我国民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领海、领空以及依据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视为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但由于民法的渊源不同,民事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也就有所不同,如地方性法规仅适用于该地区。(3)民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我国民法对人的效力采取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仅适用于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外国法人在我国设立的分支机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A 5.C 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E 3.ABCE 4.ABC 5.ABCD 6.ABCDE 7.ABCDE

三、简答题

l.简述民法的任务。

答:民法的任务是民法立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由民法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民法的任务主要有三项:(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从法律上确认各项民事权利;另一方面规定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方法。(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2.民法基本原则的效力和功能如何?

答: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其效力具体表现在:(1)它是民事立法须遵循的准则;(2)它是解释民法的基准;(3)它是民事活动中的基本行为准则;(4)它是在没有具体规定时,裁决民事案件的依据。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具有评价功能和补充功能。其评价功能表现在: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民法的精神实质,正确地评价民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其补充功能表现为:民法基本原则可以补充法律的漏洞。

四、论述题

1.试论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答: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科学地揭示了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即民法调整以下两大类社会关系:

(1)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财产关系的范围很广,性质也不尽相同,但我国民法并不调整所有的财产关系,它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②财产关系是基于当事人的自愿而发生;③这种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因此反映到经济上就表现为等价有偿的特性。

(2)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身关系均由民法来调整,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其特征表现为:①人身关系的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②这种人身关系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却与财产关系有密切的联系;③这种人身关系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

2.试述民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答: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在具体的民事关系中互不隶属,地位平等,各自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平等原则是由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的首要原则。其具体表现为:(1)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2)民事主体平等地依法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4)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

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其具体表现为:(1)当事人自主决定民事活动的事项;(2)当事人对自己的真实意思负责。

公平原则,是指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其具体表现为:(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机会平等;(2)在当事人的关系七利益应均衡;(3)当事人合理地承担民事责任。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其具体表现为:(1)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要诚实.不弄虚作假,不欺诈,进行正当竞争;(2)民事主体应善意行使权利,不以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方式来获取权利;(3)民事主体应信守诺言,不擅自毁约。严格依法和依约履行义务,兼顾各方利益;(4)在当事人约定不明确或者订约后客观情形发生重大改变时,应依诚实信用的要求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其具体表现为:(1)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2)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权利。

3.试述民法的性质。

答:我国民法是社会主义民法,因为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人民的意志。同时我国民法又具有各国民法同有的一些特性。总的来说,我国民法具有以下性质:(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市场经济也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从民法史上说,民法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进行调整.而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的法律就是民法。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首先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即确认主体;确认主体的权利;确认主体交易的规则。民法正好具有与之相匹配的主体制度、财产权制度和合同制度等,这些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制度。(2)民法为文明法。民法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只有在私有制产生,交换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有了民法规范。任何社会的民法都是与当时社会文明相适应的,我国社会主义民法是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可以认为.没有民法、也就难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文明。我国民法正是促进和维护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文明法。(3)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民法规定当事人的行为模式,规范主体的行为。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只有遵守民法的规定.才受国家的保护;违反民法的规定.则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民法是主体的行为规范。同时,在当事人发生纠纷时,法院或者仲裁机构须依照民法的规定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所以民法规范又是法院裁判案件的裁判规范。(4)民法为实体法。民法规定主体的行为准则,确认主体的权利义务,因此.民法为实体法,与主要规定保障实体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程序的程序法相区别。(5)民法为私法。私法涉及法律上有平等地位的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问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因此,民法应属于私法。当然,在民法中不排除存在一些公法的规范。

4.试述民法的效力。

答:民法的效力是指在何时、何地、何人之间的关系应适用有关的民事法律规范,包括在时间上的效力、在空间上的效力和对人的效力。(1)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何期间内有效,有两条规则:一是法律不溯及既往规则,即法律原则上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项,而不适用于法律生效前发生的事项。法律的生效时间也就是其施行时间,而不是公布的时间;二是新法改废旧法规则,即在新法生效后,有关针对同一事项的旧法即使没有明令废除也当然废止。(2)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规范适用于何地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我国民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领海、领空以及依据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视为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但由于民法的渊源不同,民事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也就有所不同,如地方性法规仅适用于该地区。(3)民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我国民法对人的效力采取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仅适用于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外国法人在我国设立的分支机构。

微信红包群

http://wxhb.liaohuati.com/

v8O1f10ZlI3D

第四篇:民法学考试答案.

1# 年7月中央电大法学专科《民法学(2)》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2014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两个债之间的关系,债可分为()。D.主债和从债

2.甲为了不让乙当上先进工作者,在单位布置评选工作后,到处散布谣言,说乙生活作风有问题,从而使乙在评选先进工作者时受到影响,乙因受刺激生病住院,甲侵犯了乙的()。C.名誉权 3.商标法规定,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B.10年

4.我国继承法规定处于优先接受继承的方式是()。C.遗赠扶养协议

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胎儿()。A.没有继承权但应为其保留遗产份额

二、多项选择题

6.债的发生根据有()。A.买卖合同 B.侵权行为 C.不当得利 D.无因管理

7.下列权利只能由公民享有的是(》。B.肖像权 D.生命健康权 8.依照我国专利法,下列领域中不能授予专利的是()。A.智力活动规则和方法 B.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9.李某和陈某领取结婚证书后,在回家的路上,李某因车祸死亡,可以参加继承其遗产的 法定继承人有()。A.陈某 B.李某的父母

10.某甲在国外经商多年,1990年回家乡定居。1994年甲立自书遗嘱将自己的财产在自己死后归侄子乙继承。后甲与乙关系恶化,甲想撤销这份遗嘱。甲可以采用()。A.声明原遗嘱无效 B.抛弃遗嘱处分的遗产 C.另立新遗嘱 D.另立公证遗嘱

三、填空题 11.在选择之债中,若法律没有规定且当事人也无约定何方当事人有选择权的情况下,选择权应归____一方。

12.依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保证方式分为____与____两种。

13.招标方式订立合同一般要经过____、____、开标和决标三个阶段。1 4.担保法规定,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期间,合同未约定的,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

15.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的法律现象,称为____。

16.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____、____、____、____,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17.婚姻自主权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即____和____.18.发明和实用新型要获得专利必须符合专利实质性条件的要求,即____、____和____。

19.-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适用____原则;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适用____原则。

20.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____或者____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参考答案: 11.债务人 12.-般保证 连带责任保证 13.招标 投标 14.6个月 15.不当得利 16.停止侵害 恢复名誉 消除影响 赔礼道歉 17.结婚自主权 离婚自主权 18.新颖性 创造性 实用性 19.过错责任 无过错责任 20.所有人 管理人

四、名词解释 21.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特定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22.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其事务的行为。23.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特定人身相联系而又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24.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25.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范围、继承的先后顺序以及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26.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而适用过镄责任又显失公平时,依公平原则由当事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

五、问答题 27.简述债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债的主要特征是:(1)债的主体的特定性。指债的主体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只能是特定的人,而不能是不特定的人。(2)债权是一种请求权。债务具有特定性。债的内容为债权和债务,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债权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因而是请求权。债务具有特定性。债务表现为特定人的特定行为。(3)债的客体的多样性。债的客体是指债权债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它可以是物、行为,也可以是智力成果。()

2# 2014年7月中央电大法学专科《民法学(1)》 期末考试试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权利是否存在的诉讼是()。C.确认之诉 2.民事权利根据其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实现,可以分为()。A.既得权和期待权 3.在对外关系上,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全体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C.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4.法人机关成员在执行职务中的行为所造成1的违约和侵权损害,应承担责任的主体是()。D.法人 5.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6.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以分为()。A.支配权 C.抗辩权 7.以下民法保护方法中适于财产所有权保护的是()。A.请求排除妨害 B.请求恢复原状 D.请求返还原物 8.根据物权法原理,下列行为中属于财产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根据是()。A.没收 B.劳动生产 D.收益 9.下列属于国家所有权客体的有()。A.矿藏 B.森林C.军事设施 D.广播设施 10.公民依法对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享有完全的()。A.占有 B.使用C.收益 D.处分

三、填空题 11.民法上的死亡分为生理死亡和____。12.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联营主要有法人型联营、合伙型联营和____三种形式。13.根据代理权产生原因的不同,代理相应分为法定代理、委托代理和____三类。14.传统民法将他物分为用益物权和____。15.在我国共同共有基本形式有____和家庭共有财产两种。参考答案: 11.宣告死亡 12.合同型联营 13.指定代理 14.担保物权 15.夫妻共有财产

四、名词解释 16.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17.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出于共同的经济目的,自愿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和经营,共负盈亏 和风险,对外负无限连带责任。18.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设定一定的条件,并将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决定效力发生或消灭的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19.指定代理,是指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有权机关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20.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21.担保物权,是指以担保债权为目的,即以确保债务的履行为目的的物权。

五、问答题 22.简述平等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平等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2)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3)民事主体在产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平等协商,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当事人。(4)民事权利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任何人因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都有权要求他人依民法的规定承担责任。23.简述滥用代理权的行为种类。参考答案: 滥用代理权的行为有以下几种:(1)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2)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知道代理的事项违法的行为。(3)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4)同一代理人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项民事活动的行为。24.财产所有权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参考答案: 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有:(1)财产所有权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2)财产所有权具有权利主体上的特定性。(3)财产所有权具有相对义务人的不特定性。(4)财产所有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5)财产所有权的客体仅限于财物。

六、案例分析(16分)25.某电镀厂从2007年起为某汽车油箱厂加工电镀零配件,2009年10月,汽车油箱厂与汽车配件厂合并,更名为汽车制造厂。在合并前,汽车油箱厂已累计欠电镀厂加工费57万元,合并后

3# 电大民法学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1.宣告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该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

2.表见代理,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且相对入主观上为善意且无过失,因而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

3.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若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可能性的制度。

4.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退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

5.按份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分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

6.相邻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与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7.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8.民事法律事实,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9.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10.宣告失踪,是公民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其失踪并对其财产实行代管的法律制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

2.民法通则规定(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终止。

4.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属于具有特殊作用的种类物。

5.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6.《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7.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有:(1)(不可抗力)(2)(其它障碍)。8.传统民法将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9.财产所有权合法取得的方式可以分为(原始取得)、(继受取得)。10.房屋典权是典权人支付典价,占有出典人的房屋,并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11.形式上的民法专指系统编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实质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12.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13.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14.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15.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包括(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16.《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

17.民法上的期限,依期限的确定根据,可将其分为(法定期限、指定期限、意定期限)。

18.公有财产的分割方式有(哄抢、私分、截留)。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多选、少选或错选不给分)1.民法通则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AC)。A.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B.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C.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D.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张某不习水性,不慎落水急忙呼救,杨某经过,要求张某付1万元人民币方救张某,张无奈同意付钱,杨某遂将张某救上岸,其要求付钱行为是(BD)。A.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B.无效的民事行为 C.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D.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3.《民法通则》规定,委托书授权不明的,(BC)。A.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B.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C.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D.代理人与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4.某甲将一台彩电赠给某乙,该项民事法律行为属于(C)。A.诺成性法律行为 B.要式法律行为 C.单务法律行为 D.单方法律行为

5.根据物权法原理,下列行为中属于财产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根据是(ABD)。A.没收 B.劳动生产 C.赠与 D.取得孽息 6.下列物中,属于有价证券的是(ABC)。A.股票 B.支票 C.本票 D.发货票

7.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在处理相邻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有(ABCD)。A.公平合理 B.团结互助 C.有利生产 D.方便生活

8.下列(ABCD)属于国家所有权的客体。A.矿藏 B.森林 C.军事设施 D.广播设施

9.动产物权包括(ABCD)。A.动产所有权 B.留置权 C.动产的抵押权 D.以国库券作抵押

10.民法通则规定的一年特殊诉讼时效,适用于(ABC)。A.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B.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C.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D.违反合同约定不付货款的

11.如果公民在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申请宣告其失踪的法定期间应自(D)起计算。A.失踪人最后离开住所之日 B.失踪人最后离开居所之日 C.公民音讯消失之次日 D.战争结束之日

12.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有权依法转让自己名称的社会组织是(A)。A.企业法人 B.国家机关法人 C.事业单位法人 D.社会团体法人

13.某纺织厂的法定代表人是该厂的(B)。A.党委书记 B.厂长 C.工会主席 D.副厂长

14.根据物权法原理,下列行为中属于财产所有权继受取得的根据是(BC)。A.没收 B,买卖合同 C.赠与 D。取得孳息

四.问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答: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四项有效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分)(2)意思表示真实(2分)(3)民事法律行为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2分)(4)符合法定形式(1分)

2.财产所有权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答: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有:(1)财产所有权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2分)(2)财产所有权具有权利主体上的特定性(2分)(3)财产所有权具有相对义务人的不特定性(1分)(4)财产所有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1分)(5)财产所有权的客体仅限于财物(1分)

3.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是什么? 答: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是:(1)依法成立(1分)(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2分)(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2分)(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分)

4.平等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平等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1分)(2)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2分)(3)民事主体在产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平等协商,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当事人。(2分)(4)民事权利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任何人因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都有权要求他人依民法的规定承担责任。(2分)

5.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 答: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2分)其特征包括:(1)它是民事主体以达到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2分)(2)它以意思表示为要素(2分)(3)它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1分)

五.案例分析(12分)刘某因妻子有病急需用钱,委托李某代其出卖在原籍的三间房屋。李某接受委托,将房屋卖给王某。王某与李某谈的房价低于市场房价,李某明知价廉,但也有意让王某占便宜,王某向李某表示,事成后愿赠李500元。李写信将出售房屋之事告诉刘某。刘由于不知当地房价,又过于相信李,即复信同意,并委托李代理签定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签定后,李将房款汇给刘。王某买房后,即申请拆除翻建。房屋拆除后,刘得知王与李相互串通,压低房价,便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表示房屋已经拆除就算卖了,但要王与李赔偿其损失。王称筹建房屋,目前没钱,李较富裕,刘即要求李某负责赔偿他的全部损失。

肆 问:李某代理出售房屋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有何法律依据?刘某损失应由谁赔偿? 能否要求李某全部赔偿?为什么?法律依据如何? 答:1.李某享有合法的代理权,其行为将房屋出售给王某是行使代理权。(2分)2.李某在行使其权利时进行损害被代理人利益活动,该行为无效。(2分)3.因为代理是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民事法律行为要件,李某与王某串通,故意压价,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行为是无效民事行为。”因此,李某所为是无效民事行为。(3分)4.刘某同意在房屋被拆后卖给王某,不是李某行为有效而是所有人直接意思表示,刘有权要求王某、李某赔偿损失。王某没钱。刘某要求李某负责赔偿全部损失合法。(2分)5.王某和李某共同造成刘某的损失,刘有权向他们中的任何一人主张全部权利。因为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3分)甲公司1998年5月经人介绍认识乙公司业务员丙,经协商由乙供甲美的空调40台。丙未经单位同意就口头承诺,甲即交丙空白支票一张,丙填写为57200元,回单位后人乙公司帐上。乙公司给甲公司发了部分货后,尚欠23500元货未供,后甲几次催乙供货或退款。乙以此事是丙所为,双方没有合同与其无关为由拒绝。甲诉至法院。问;丙是什么行为?合同是否有效?乙是否承担责任? 答:1.丙的行为是无权代理行为,他未经乙委托就与甲订立购销空调合同,并代乙收货款。(4分)2.合同有效。因为民法通则规定,没有代理权只有经被代理人的追认才承担民事责任。乙对丙收入自己帐户的货款未提异议,并已履行部分合同是对丙行为的追认。(4分)3.乙应承担民事责任。丙的无权代理行为被追认后,该代理行为从开始实施起,就发生有权代理的法律效力。乙应退余款并赔偿甲损失。(4分)

第五篇: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体系中的作用论文

意思自治也称为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围内的广泛的行为自由,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1]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跨越了民法的生产领域和交换领域,贯穿于整个民法之中,体现民法的最基本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意思自治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理的观点逐步在我国确立,但是也应当看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模式的固化,两千年封建文化思想造成的自由主义缺失以及经济上垄断主义造成的不平等现象,使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存在着否定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基本原理的主张,即使是我国民法通说观点,对于民事法律事实中事实行为的论述,也认为是脱离意思自治原则的。笔者认为这些认识是错误的。

尽管在民法的各个部分(身份法和财产法、物权法和债权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强度不同,但是不能否认意思自治是民法基本原理的观点,同时,意思自治原则的意思,其表示方式有明示与暗示两种,不能因为未明示而否定主体意思的存在,对于民事法律关系中客体的划分,要遵循同一律原则。笔者尝试从民事法律事实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体系中的基本原理。

一、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历史上,意思自治原则的出现和私有制社会商品经济的勃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或者说,这一原则的确立,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民法上的必然反映。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意思自治集中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从哲学上讲,意思自治首先是建立于人“生而自由”的信念基础之上。从经济学上讲,意思自治原则直接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根据自由经济理论,独立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自发性地保护了私人所有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平衡。建立在自由竞争基础上的经济上的供求关系的规律,不仅使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相适应,而且使生产与需求相适应。此外,自由主义者们还认为,整体利益表现为个别利益的总和。

植根于个体主义的文化观念,近代民法充分肯定社会中每个个体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个人的一切由个人自己负责;在个体的所有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作为近代民法这种理想和追求的集中体现,近代民法在方法论维度确立了以个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民法思维方式[2]。

这种个体本位、权利本位的观念是民法“意思自治”原理的重要内涵。近代民法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上,其伦理基础即“人的相互尊重”,旨在保障每个人的存在及尊严。近代民法鼓励、激发个人的权利意识,强化个人的权利意志,崇尚个人自由与尊严,在民法理论上实际将人、权利主体、权利能力三者等而视之。[3]以个体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是民法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是民法制度理想所在和最终价值所向。总而言之,贯穿于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意思自治一直是某种哲学及经济学理论的直接表现。

正因如此,当我国民法学者言及民法的本质,一致认为民法是“权利法”、是“自由之法”、是“个人本位的法”,这些都是对民法意思自治理想的重申;也正因如此,无论有关“法社会化”、“私法社会化”的论腔何等激烈,学界仍然认为“私的本位”乃是“民法在制度转变中不变的信念”[4],意思自治仍然是“民法的基本原理”,而意思自治基本功能即在于“保障个人具有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法律行为构筑其法律关系的可能性”[5],进而保障个人的自主生活。

将意思自治确认为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从法律制度上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所享有的意志独立和意志自由,有助于清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的法律观念,弘扬尊重民事主体合法权利之风,促进我国具有充分的开放度和自由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从民事法律事实分析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

(一)民事法律事实及民事法律事实构成的概念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人非遗世而孤立,而是具有社会性,共营社会及经济生活”[6],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各种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形成正常的交往关系,需要由法律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为了使社会关系的确立和发展符合国家的要求,国家需要运用各种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从而使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拥有了法律关系的性质。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不同,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也就不同。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各种社会关系中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民事法律规范本身并不能在当事人之间引起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只是表明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可能性。但是,法律可以根据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规定一些事实条件,在发生这些事实以后,就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这些由法律规定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是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几个法律事实的总和。通常情况下,一个法律事实足以构成一个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须具备几个法律事实作为原因,才能使一个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7]。

(二)我国民法通说关于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及其瑕疵

法律事实根据人的意志为标准划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有的学者认为法律事实根据人的意志为标准,划分为事件和行为。其不科学之处在于疏忽了法律事实与非法律事实的划分。只有在客观事实层面,根据人的意志为标准,分出事件与行为,才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它不会产生任何歧义。但在已将客观事实分为法律事实与非法律事实的情况下,在法律事实下,根据人的意志为标准,再不加定语的划分为事件与行为,就会产生歧义。即它究竟指法律事实下的事件和行为,还是非法律事实下的事件和行为。非法律事实指法律未将某一个事实的发生与某一后果相联系,此时,该事实的性质为非法律事实,或称普通事实,非法律事实并非没有后果,而是该后果不具有法律强制力。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中的一部分,它和非法律事实的结合,构成现实生活中客观事实的全部。

我国通说认为:民事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规定的人的行为。

1.法律事件

民法上所称的事件,是指人的行为之外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法律事件的发生有两种情形:一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的客观过程,如人的出生、成长、患病、丧失行为能力或劳动能力、自然死亡,以及物的自然变化、自然灾害、天然孳息、时间的经过等;二是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的活动造成的事件,如战争、社会大动荡等。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如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的继续占有、权利的继续不行使、战争状态、封锁禁运等,亦属于事件的范畴。在法律世界中,引起法律后果的自然事实是有限的,仅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8]。

2.法律规定的人的行为

我国通说的理论认为,能够产生法律后果的事实主要表现为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可分为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法律行为因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所以又被称之为表示行为。准法律行为虽有意思表示的外观,但不同于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是产生法律效果的依据,而准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只是一种事实构成要素,其法律效果的产生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只不过在某些方面可以准用法律行为的相关规定。

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属于无关乎心理状态的行为,所以又叫非表示行为。[9]由此可见,我国通说认为民事事实行为应是指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我国民法通说概念表明,首先,民事事实行为是人的行为,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与自然事实有别;其次,民事事实行为是一种法律事实,即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再次,民事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即行为人是否表达了某种心理状态,法律不予考虑,只要有某种事实行为存在,法律便直接赋予其法律效果。

我国民法通说关于法律事实的分类是存在瑕疵的。德国民法典创设法律行为概念,法律行为的基本要素是意思表示,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能够设定、变更、消灭权利与义务。原因就在于法律承认意思自治的效力,赋予法律行为依其意思表示的内容设定变更、消灭权利与义务,并以可涵盖生产和交换两个领域的法律行为的概念,使民法更加体系化。法律行为被分为单方和双方,我们以这一分类来看,意思自治如何渗透在民法的各个领域。从单方行为来看:虽然目前主流观点只承认单方法律行为必须涉及第三人,如免除、追认、解除。但在主流认可的单方法律行为中,其遵循的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单方法律行为是否可以不涉及第三人呢?从法律行为的内涵出发,它是应该包括的。法律事实的内涵是:法律将某一事实与法律后果相联系,该事实为法律事实。凡法律将人的行为与某一法律后果相联系,该行为即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又根据单方意思,还是双方意思,分为单方法律行为。主流观点的前提是认为所有的法律行为都是意思表示(向相对人),否则就不是法律行为,然后其区分表示的意思需相对方同意,为双方法律行为,不需相对方同意,为单方法律行为。在这一认识框架中,无法容纳所有权、知识产权原始取得的行为,于是,便称它们为事实行为。这样的做法就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原则,相同的质,却做不同的对待。

(三)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内容是意思表示,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核心地位已经得到主流通说的认同和采纳。美国学者梅利曼指出:法律行为作为由法学家创造和发展的法律秩序系统化中一个基本概念,与主观权利概念一起共同构成主张和维护私法自治的媒介物。[10]这一概述实际上高度评价了法律行为所包含的私法意思自治的基本理念。主观权利是任凭主体支配的一种法律手段取得实现的那种权利。主观权利所表现的特征便是主体对一种利益的意志能力。[11]虽然说,在民法上并非所有的权利都是意志力的结果,但按照“意志论”的观点,只有经过主体同意的权利义务才最具合理性,因此,意思自治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成为当然。主观权利在私法中被奉为最具说明意义也是最符合私法本质的权利。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使一个旨在产生法律作用的正当意思发生作用,使这一正当参与在法律世界中对法律秩序发生作用。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中心,追求私法效果的行为。私法是关于私人利益之间的法律,私人利益主要是通过当事人自己来实现的,也即是说权利、义务的规定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得以现实化与具体化,并且这个约定在当事人之间具有法律的效力,同时,法律也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是意思自治的手段,也是私法自治的载体。既然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功能发挥也正是通过私法主体的意思表示来实现的,那么,法律对意思表示的调控也需要借助法律行为这个载体来实现。民事私法设计了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要件来实现法律对当事人利益的调整。民事主体要实现其追求的利益需要满足法律为其设置的一系列条件,如果满足了这些条件,意思自治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该意思就为法所否定。换言之,私法主体追求利益的意思表示能否实现需要满足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四)民事事实行为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我国民法通说认为民事事实行为中并没有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其缺陷在于忽视了意思可以明示的方式发出,也可以默示的方式表示,农民在自己土地上的生产劳动,一定会有其想获得劳动物的所有权的意思。作家的写作活动,一定会有他想获得著作权的意思。技术人员的科学发明创作活动,一定会有获得专利的意思。他们只是以一种行为推定的方式表示出来而已。另一个可用来佐证主流通说缺陷的事例是“抛弃”。我国法律通说将抛弃视为单方法律行为,既然可以承认抛弃是单方法律行为,那么,同样方式原始取得行为也不应当排除在单方法律行为之外。

涉及特定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的外延有:无权代理的追认、免除债务、解除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不涉及特定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的外延有:生产劳动、作品创作、技术发明、所有权抛弃、专利、商标权的抛弃(拒绝交纳注册费)。对这类分类,包括前类中的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绝大多数学者称它们为事实行为,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可能是:①按葫芦画瓢,前人怎么说,就怎么说;②将德国法的法律行为简单地等同罗马法的契约,继续沿用罗马法事实行为的概念。将这些行为称为事实行为不妥的理由是:①违反逻辑的同一律,既然法律行为的定义是法律将某个行为与一定的法律后果相联系,那么凡符合这一定义的都应归入这一分类,并冠于相同的名称。②对这类行为中某些具有特殊性的,只能在这类行为下再行分类,比如将法律行为,根据意思表示是否需要相对人的同意,分为双方和单方;在单方法律行为下,根据是否涉及特定相对人,分出涉及特定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和不涉及相对特定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还可根据是否符合法律,分出合法的单方法律行为和违法的单方法律行为。违法的单方法律行为有侵权行为、缔约过失行为,单方法律行为还可分出单一之主体实施的单方法律行为,也可是多数主体联合实施的单方法律行为。

在多数人联盟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者将其归类于双方法律行为。其实不然,双方法律行为的本质是,如意思不一致,双方法律行为便不能成立,而多数人联盟或合伙则是,意思表示不一致,发生的后果是某人不入盟,但不会影响联盟的成立。它有别于双方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的本质是不需对方同意,便可产生效力的行为。单方行为可以由单一主体实施,也可由联合体实施。联合是一种加盟行为,是否加入并不影响主体实施行为的决定,加入只代表今后实施行为的力度。多数主体的形成,通常是一人或若干人倡议,加入者附议而形成,他与双方法律行为要求意思表示一致,本质上是不同的,双方法律行为只要相对方不同意,合同就不能成立,而多数人主体的形成则不具有这一特征,某人不同意,不会影响多数人主体的成立。

假定上述分析成立,则在这些行为中,贯彻的是意思自治原则。生产劳动领域实行意思自治,带来的是物产丰富。科学发明创造领域实行意思自治,带来的是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意思自治是创新的基石。文学创作领域实行意思自治,带来的百花满园。

三、意思自治原则之为民法基本原理

民法以人为中心,以权利为本位,意思自治为基本原理,以具体制度为手段,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维护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通过从民事法律事实的民事事件和人的行为的分析,我们看到当事人意思自治贯穿了整个民法体系,成为民法普遍遵循的原理,成为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因此,笔者认为,民法的基本原理应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下载民法学概论考试——试论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法学概论考试——试论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赖保护原则在民法体系中的作用论文[五篇范文]

    信赖保护原则在民法体系中具有立法论价值、司法论价值、解释论价值。(一)信赖保护原则的立法论价值正如诚实信用原则一样,信赖保护原则具有立法准则的功能。所谓立法准则是指......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法理学、刑法、民法)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理学 一、法的一般理论 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的特征......

    民法2考试要点

    民法复习范围 一、简述物权法的调整对象。 物权法的调整对象是物的占有关系,存在以下两种物的占有关系:一是物的归属关系;二是物的利用关系。物的归属关系,是指特定的物质资料归......

    2012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学经典练习题

    政法干警民法试题:民法经典练习题一 试题1: 民法不保护下列主体的权益。 A. 公民的合法权益B. 私人的合法权益C. 外国人的合法权益D. 不当得利 【京佳参考答案】D 试题2:甲......

    公务员民法知识之概论总结1-3

    公务员民法知识之概论总结(1) 1. 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

    探析我国民法基本性质论文(五篇材料)

    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具有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双重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法基本性质的阐述,提出了民法应该构建以民事权利为中......

    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学之民事法律关系

    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学之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指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

    2014政法干警民法学考试考题分析大全

    关于政法干警民法学考试,很好考生对于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总是拿捏不准确,今天,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大家争取政法干警民法考试做一个考情分析,帮助大家掌握好考试时间,做好考试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