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点

时间:2019-05-13 22:5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点》。

第一篇: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点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得到明显实惠,也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坚定不移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领域改革。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 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

消费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服务范围,鼓励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健康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业体制机制。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康复、护理等服务业快速增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得到较大发展。

——健康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更加丰富,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大幅提高,形成较为完善的健康保险机制。

——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相关流通行业有序发展。

——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业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标准更加科学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 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同时,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对出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非公经济主体的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优先按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扶持。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国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项目作为推进社会办医联系点。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改制试点;国家确定部分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完善体制机制、购买社会服务、加强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和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促进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延伸。各地要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推进临床护理服务价格调整,更好地体现服务成本和护理人员技术劳动价值。强化临床护理岗位责任管理,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稳定护理人员队伍的长效机制。科学开展护理职称评定,评价标准侧重临床护理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及医德医风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

(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各地要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 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

民家庭。鼓励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三)积极发展健康保险。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

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四)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 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

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五)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推进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改革试点,探索面向居民家庭的签约服务。大力开展健康咨询和疾病预防,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发展全民体育健身。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到2020年,80%以上的市(地)、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采取措施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 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

(六)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

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公平对

待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鼓励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

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探索体制创新。要通过加大科技支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引导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七)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各地要把发展健康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

促进人才流动。加快推进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地方探索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人才充分有序流动的机制。不断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探索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技术和 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等给予支持。在养老机构服务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深入实施医药卫生领域人才项目,吸引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回国服务。

(八)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

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制定相关信息数据标准,加强医院、医疗保障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网络设施,尽快实现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等健康服务。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发展远程医疗。探索发展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平等竞争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研制、推广适应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需求的低成本数字化健康设备与信息系统。逐步扩大数字化医疗设备配备,探索发展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业内协调、行业发展、监测研究,以及标准制订、从业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行业信誉维护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失信惩戒以及强制退 出机制,将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加快完善健康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相关信息发布制度。

三、政策措施

(一)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公开医疗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严控审批时限,下放审批权限,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研究取

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

(二)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 不变更。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创新健康服务业利用外资方式,有效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大力引进境外专业人才、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健康服务业国际合作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四)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的类别和数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将健康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并加大支持力度。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 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发挥价格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各地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和取消对健康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纠正各地自行出台的歧视性价格政策。探索建立医药价格形成新机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五)引导和保障健康消费可持续增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完善引导参保人员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的措施。着力建立健全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对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补贴等直接补助群众健康消费的具体形式。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其员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按税收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健全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

(六)完善健康服务法规标准和监管。推动制定、修订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提高健康服务业标准化水平。在新兴的健康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在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健康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属地化管理,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频道或节目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通过广泛宣传和典型报道,不断提升健

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规范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各负其责,并按职责分工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促进本地区健康服务业有序快速发展。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国务院 2013年9月28日(此件有删减)

第二篇: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健康服务业 社会资本“非禁即入”

10月1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意见》从鼓励扩大供给、刺激消费需求两个维度,针对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任务,在保持现行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等具体措施,并首次提出了将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服务机构纳入财政资金补助范围,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

《意见》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严控医疗机构设立的审批时限,下放审批权限,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各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

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

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明确提出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的类别和数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将健康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并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各地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完善引导参保人员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的措施。同时,还要完善健康服务法规标准和监管,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健康服务业涵盖三大领域涉及五大产业

医疗服务内涵变丰富外延有拓展

10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即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意见》提出,今后7年,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国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项目作为推进社会办医联系点。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各地要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同时,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推进临床护理服务价格调整,更好地体现服务成本和护理人员技术劳动价值。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

积极发展健康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同时,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同时,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和旅游,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流动,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

健康服务业8万亿盛宴开启

国务院14日公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在业内人士和机构投资者看来,国内的医疗卫生行业有望迎来巨大的变革和全新的投资机会。

据悉,《意见》是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意见》主要提出了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三是发展健康保险。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四是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五是探索发展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平等竞争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健康服务不同于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是生病,这个需求的弹性小、服务特殊性强,市场机制作用受限。而健康服务业是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前移和后延,生病不是前提,而需要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消费者福利增加了,这个市场需求弹性相对大、市场机制作用很大。关键是也能节省医保资金,促进医疗效率。

据介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17%,其他发达国家一般达到10%左右。相比而言,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产业规模较小、服务供给不足外,我国健康服务业还存在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开放程度偏低,观念相对滞后等问题,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体系,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健康保险保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仅约2.8%。《意见》对国内医疗服务业、医药行业、健康保险业等相关产业将产生巨大改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指出,对药品创新的鼓励政策,将加速相关企业的优胜劣汰,促进行业的分化整合,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的政策,将有利于国内药企仿制药的销售。

自2012年以来,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在内的涉及健康服务概念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WIN D数据显示,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2013年以来,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上涨了40.34%,在23个行业中位列第四位。截至10月14日收盘,175只个股中,有166只今年以来累计实现了上涨,其中,仅涨幅在100%以上的个股数量就高达20只。

在券商看来,以海思科、双鹭药业、翰宇药业、华海药业等为代表的研发驱动型企业、以通化东宝、众生药业为代表的基层受益型企业、以和佳股份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行业将受益于此次政策利好。除此之外,在保健品行业、健康保险行业和养老产业等多个行业也将受到相关利好刺激。

一位股票型基金经理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产能的收缩和与民生、健康相关产能的扩张,将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些行业中,尤其是医疗器械、创新药等,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双重刺激之下,将可能产生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企业。

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转型

——解读健康服务业新政策

(8月29日电)国务院常务会议28日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众多领域。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有何积极意义?记者29日就此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是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

对此,徐洪才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实际上,无论是公立医疗卫生部门还是社会养老等健康服务行业目前都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我国的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还有利于扩大就业。他说,健康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强,对提高劳动者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他表示,满足亿万城乡居民不同层次健康服务需求将有助于广大城乡居民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扩大内需的新途径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培育相关支撑产业,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从业人员。

对此,徐洪才表示,随着我国进入老年社会,养老服务供不应求,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满足亿万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养老等健康服务需求将孕育巨大的国内需求市场,符合内需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健康服务市场是规模巨大的,它不但包括亿万老年人,也包括中青年乃至少年。”他说。

为此,他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养老等健康服务产业的扶持,在金融和土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他认为各级政府应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国内健康服务市场,通过增加对健康服务业的投入,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为了健康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应加强规范和引导,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监督,确保这个行业能提供安全和优质的服务”。他说。

优化产业结构的新抓手

徐洪才说,健康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服务行业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他说,与重工业不同,健康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实现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

对此,徐洪才说,部分健康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供质优价廉的健康服务。同时,要满足城乡居民对健康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还需要吸引社会投资,特别是境外资本。

“相比之下,境外健康服务业在服务理念和技术上有许多值得国内业者学习借鉴之处。国家和地方应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健康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他说。

第三篇: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意见

发文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文

号:苏府[2005]1号 发布日期:2005-1-12 执行日期:2005-1-1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

司),各直属单位:

《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意见》已经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一月十二日

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苏发[2004]38号)精神,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的外部环境,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市场准入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凡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服务业项目,各有关部门应给予支持,积极引导。鼓励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投资者在我市设立服务业企业和分支机构,或与境内企业联合创办服务业企业。凡是符合国家政策和产业导向目录的服务业项目都是苏州市利用外资的鼓励类项目;凡是鼓励外资进入的领域,向境内各类所有制经济同等开放;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竞争性领域,均鼓励民营经济进入。

(二)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员从事产业政策鼓励类的服务业行业,新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达到《公司法》规定的数额,其余部分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在全部资本金到位前,企业按注册资本额由每位股东根据认缴出资比例对债务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事研发、咨询、中介服务的企业和专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其注册资本

最低可为3万元。

(三)放宽登记冠名条件。注册资本达到500万元的贸易型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元的专业科技研发、专业广告、专业咨询企业,均可帮

助向上申请冠省名。

(四)减少审批环节。凡是新设立服务业企业,其投资内容又符合当产业导向目录,且不涉及基本建设申报程序的服务业企业,由工商部门直接注册登记,并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对明确前置审批条件的,实施“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的方式,各相关部门要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消防设计审核及工程验收等另有规定的行政许

可除外)。

(五)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从事设计、咨询、中介、翻译等不影响公共利益、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其申请者已取得合法产权或使用权的住宅,经公安派出机构和社区物业管理机构(或业主委员会)出具同意其从事经营的证明,可作为经营场所办理登记手续。经规划建设部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的临时商业用房、疏导点,可作为经营场

所办理登记手续。

(六)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在本市注册的连锁经营企业在市域范围内开设非独立核算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只要出具总部授权委托书,符合法定条件,即可办理营业执照。连锁经营企业申请增加书籍报刊、烟、酒、非处方药品等专营、专卖经营范围,增加公用电话、代售邮票等便民服务项目,可由连锁企业总部向有关审批机关统一申请办理有关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其总部取得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后,门店无需再办理相应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可持加盖总部印章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复印件,向门店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并由总部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相关登

记。

对连锁经营企业,工商、环保、质监、城管、物价等部门要积极推行联合检查,将检查的重点放在总部和配送中心,减少多头或重复检查。公安交警部门要对连锁门店货物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卸货停车提供方便,配送车辆也要尽量错开交通高峰时段。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经有权部门认定后,享受物流企业各项优惠政策。

对符合社区建设要求且门店达到一定数量的社区便利连锁经营企业

(专营店),给予一定的奖励。

(七)鼓励发展汽车租赁业。放宽汽车租赁业开业条件,凡是注册资金达到200万元,经营者承诺一年内具备20辆租赁车辆规模的均可开业。继续对汽车租赁业免征客票附加费,对旅游客运车辆客票附加费执行全省

最低标准(36元/座/月)。

(八)取消维修行业地方保护。全面取消现行的机动车维修企业的额度控制,消除各县级市、区的地方保护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一类维修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开设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严格执行《汽车维修企业开业条件》新国标,对标准规定的所有13个专项维修申请全面放开,不再根据地方情况出台限制性规定;严格按行政许可的时限进行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审批,非特定条件下,取消行政许可延期通知。

二、财政税费政策

(九)降低收费标准。严格执行省、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凡未列入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的项目一律取消收费;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凡是收费标准有规定上、下限幅度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取。对服务业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各收费单位要按规定做好收费公示,设立投诉设施,接受社会监督。严禁擅自立项、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各级物价部门要加强对收费的监管,规范收费行为。严禁乱收费、乱罚款,凡是违反规定乱收乱罚的,将严肃查处。

(十)对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行业(即乡、村的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水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种子站、农机站、气象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企事业单位或合作组织),通过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取得的收入,以及城镇其他各项事业单位开展上述技术或劳务服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上述企业和单位兼营农业生产资料的所得,应分别核算,按规定征收企业

所得税。

(十一)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部分,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十二)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在2010年前,经市软件产业协会转报省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认定后,可按法定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十三)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信息业(包括统计、科技、经济等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处理服务业,软件开发、数据处理、数据库服务和计算机修理、维护等)、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

所得税。

(十四)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

所得税。

(十五)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

征企业所得税一年。

(十六)对新办的服务业企业经营多业的,按其经营主业(以实际营

业额计算)确定减免税政策。

(十七)由原行政体制改为事业单位或者合作性质的公证机构,可视为新办从事咨询业的经营单位,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并享受相应的企业

所得税优惠政策。

(十八)对公园内专供游客划行的游船和驾驶的游车免征车船使用税;但对有专人驾驶并受车辆管理部门监管的游船和游车,无论其是否在公园

内行驶,均按规定征税。

(十九)对市内公共汽车暂免征收车船使用税。

(二十)市公交公司管辖的行驶在市区(包括市郊)的公共汽车,可由市公交公司提出申请,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批后,暂免征收车船使用税。

对县级市交通部门经营的行驶于农村的公共汽车,可比照执行。

(二十一)改进新增车辆养路费征收办法。领取号牌当月按日计征养路费,并继续推行银行代收试点工作。

(二十二)实施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税优惠。服务业企业因生产加工需要进行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设备,可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文件规定,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

(二十三)对国家指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指信达、华融、长城、东方4家)以资抵贷收回的闲置房地产,在未出售之前暂不征收房产税和

土地使用税。

(二十四)国有、集体重点现代物流企业、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自主实施内部重组过程中,涉及两个以上企业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改建为一个企业的,对其合并后的企业承受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在股权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企业股权,企业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契税;国有、集体流通企业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由职工买断企业产权,或企业向其职工转让部分产权,或通过其职工投资增资扩股,将原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对其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二十五)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物流企业在省内设立的跨区域分支机构,凡在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的,并与总部计算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

(二十六)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

(二十七)支持连锁经营企业跨区域发展。商业企业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对省内或市内实行跨区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凡采用计算机联网、实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管理和经营的,经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批准后,可由企业总部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并按财政体制进行市、区财政结算,特殊情况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也可采用“统一核算、分别入库”的纳税方式,以不影响直

营门店所在地的财政收入。

(二十八)旅游企业用水一律视同商业企业用水定价。旅游企业的电梯、空调及其它设备的动力用电单设电表,按工业电价收费。旅游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部分,用于需要由政府重点支持的旅游企业和项目。支持旅游车辆更新,提高车辆运行质量,对旅游定点车辆减免客票

附加费。

(二十九)对独立核算的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其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实计入管理费,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以及文物保护等单位在自己场所举办活动的第一道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利用文物设施开展旅游项目的单位,从每年的景区景点门票收入中安排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本景区文物保

护,专款专用。

(三十)鼓励旅游企业创汇。对年结汇10万美元以上的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承担。

(三十一)在各县级市、区内举办展示会、展览会、博览会,取得业务收入并缴纳地方所得税的主办单位及参展单位,自本政策意见施行之日起5年内,按计算给予适当奖励。

(三十二)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取消开办养老机构最少床位数(30张)的条件,其用电、用水价格均按民用标准收取。对在养老单位内部所办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应给予优先审批。

三、就业再就业政策

(三十三)对新办的在2005年年底前成立的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30%及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三十四)对现有的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30%及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根据招用人数和合同期按应缴企业所得税额的一定比例减征企

业所得税。

(三十五)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下列类型的企业除外: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企业),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可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

1.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

2.独立核算、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3.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30%及以上;

4.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三十六)鼓励自谋职业。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十七)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各类服务型企业,包括商贸、餐饮业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当年新增岗位新招用大龄失业人员,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报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后,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招用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的失业人员除外)。

四、融资担保政策

(三十八)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就业,资金不足的,按照个人自愿申请、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推荐、县级以上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审查、当地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可向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展期1次,展期最长不超过一年。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标准确定,不得上浮。

(三十九)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要从资金上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对符合当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属于市级重点项目的,优先安排贷款资金,优惠贷款利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沟通,积极推荐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引导其在独立审贷基础上,优先向市级重点优质项目的企业发放贷款。鼓励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盘活资产存量,增强服务业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四十)支持市级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各县级市、区要建立由政府出资、主要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已建的县级市、区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也要实施增资扩股。各级担保机构要加大对民营服务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支持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或企业会员制互保机构。加强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增强担保能力,扩大对服务业的担保面和担保量。金融部门要加强对民营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的支持和指导。

五、土地供应政策

(四十一)科学规划服务业布局,增加服务业用地的储备和供应。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

续。

(四十二)鼓励服务业项目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服务业项目,可不受用地计划指标的限制,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地块使用要坚持先定功能后开发的原则,并事先征求当地政府的意

见。

(四十三)商业、旅游、娱乐、金融和房地产开发应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交易的供地方式,其中旅游和金融项目在确定功能定位后,以招标和挂牌方式为主供地,其他服务业经营项目,根据项目用地性质和规划建设指标,可按市场评估地价挂牌供地。对重点物流项目、重点旅游项目和其它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经政府批准后实行优先优惠供地。

(四十四)有形场所因城市建设需要依法进行拆迁时,无论当时场所为何种业态,均以该场所建造时的立项文件和土地批准用途为准进行补

偿。

六、项目投资政策

(四十五)在国债贴息资金项目中优先推荐有发展潜力的现代物流、旅游、商贸、市场项目,在技改贴息项目的申报中要安排适当比例对现代物流项目进行倾斜,重点扶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现代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四十六)加大市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每年在预算内安排并逐步增加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引导和扶持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和新兴领域中成长性强,具有示范作用,发展前景好,或带动性强,能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对增加地方税收和扩大就业具有明显成效的服务业重点投资项目,报经有权部门审批后,给予一定的项目贷款贴息或补贴。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同时用作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服务业招商活动补助和服务业考核的奖励。

各市、区要相应安排适当财力,加大扶持力度,并与各级引导资金配

套使用。

(四十七)鼓励在苏州投资创办软件开发和售后服务等高科技服务业企业。该类企业如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可同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重点服务业项目的优惠政策。

(四十八)对符合营业税条例规定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项目,经民政部门核准,税务部门审批,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和教育费附加;对民办非企业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区服务项目,经民政部门颁发《社区服务单位许可证》后即可挂牌营业,并免征各项行

政性收费。

七、其它政策

(四十九)积极推进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实施,降低香港投资者进入苏州零售业市场的准入条件,申请前3年的平均销售额降低至1亿美元,前1年资产额降低至1000万美元,最低注册资本降至1000万元人民币。进入苏州批发业的香港投资者,申请前3年的平均销售额降低至3000万美元,前1年资产额降低至1000万美元,最低注册资本降至5000万元人民币。香港的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入股、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允许香港公司在苏州设立独资百货、超市和便利店,允许香

港公司设立独资外贸企业。

(五十)大型服务业企业,聘用外省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相应学位的专业人才或经营管理者,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并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其户口可迁入本市,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

调和随迁。

(五十一)弘扬和保护老字号品牌。在城市改造中,涉及老字号店铺原址动迁的,原则上应原地安置。对现存的老字号商号、商标采取保护性措施,为老字号申请注册商标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帮助。对具有发展前景的老字号连锁企业给予财政支持。

(五十二)完善政府开发项目向社会招标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禁止不正当竞争。一是在现有的有关政府采购、建筑工程招标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全市政府开发项目社会招标的规定;二是各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的职能,制定其政府开发项目社会招标制度细则;三是在相关部门下设事业型的监管中心,由监管中心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政府开发

项目社会招标事务。

(五十三)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要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和分行业发展规划,确立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和方向,以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服务业企业在资金、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十四)在全市范围内试行服务业50强排行榜评选活动。对进入服务业50强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五十五)上述政策适用于境内外所有在苏州的相关服务业企业,国家另有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十六)本政策意见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石景山区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石景山区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商务服务业是主要为商务流通、投资、生产等活动服务的产业群,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商务服务业已经成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抓手。北京市积极推进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出台了《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按照北京市整体规划和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石景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商务服务业作为全区重点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制定了《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努力将石景山区建设成为服务京西、辐射全市、面向环渤海地区的商务服务中心。

依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批复精神,进一步发挥商务服务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全面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商务服务业态,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7〕25号)、《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石景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按照北京建设“三个北京”的战略要求,着力抓好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商务楼宇载体建设为抓手,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为保障,推动商务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融合化发展,进一步扩大“京西商务中心”品牌知名度,将石景山建设成为服务京西、辐射全市、面向环渤海的区域性商务服务中心,为石景山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做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实现如下发展目标:

——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到2015年,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丰富商务服务业态。形成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会展、广告服务为特色,以知识产权、法律、财税、人力资源等构成的专业中介咨询服务为支撑的商务服务业体系。

——培育一批龙头品牌企业。吸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业企业入驻,扶持和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新增10家年收入超亿元企业,100家年收入超千万元企业和200家年收入超五百万企业。

——形成2—3个重点集聚区。银河综合商务区、京西会展商务区等重点集聚区初具规模,聚集商务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形成区域性商务服务中心。

——打造一批主题楼宇群。引导商务服务业企业提高综合集聚、专业集聚程度,提升行业配套水平、专业服务能力和客户便利程度,形成有利于商务服务企业发展的配套环境,打造5—10个特色主题楼宇群。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力争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家;全区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8亿美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

三、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一)以“企业管理服务”为带动

重点围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金融、旅游休闲等行业领域,全力推进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研发、营销、结算等机构聚集发展,增强总部聚集效应;不断优化总部企业服务环境,提供更加人性化和符合总部企业需求的服务内容,支持一批符合石景山区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品牌优势的总部型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规模实力。

(二)以“会展服务”为亮点

按照国际建设标准设计、建设一流场馆。加大展馆配套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区域会展服务的承载能力;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展览企业到石景山区开设分支机构和合资企业,推动展览设计、装饰装修等会展服务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引进游戏动漫、数字娱乐、影视出版、电子机械、节能环保等国际国内大型会展,以及国际性的大型会议等活动,打造1-2个国际性品牌展会,提升区域影响力。

(三)以“广告服务”为特色

支持企业围绕会展、会议等活动开展广告业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中型广告公司、专业广告公司,发展广告市场研究、营销企划、广告创意、媒介投放、效果评估等高端环节;支持广告服务龙头企业围绕调研、策略、创意、设计、制作、互动、活动、媒介等开展全方位、系统化整合,大力培育广告企业独特的研究能力和创意能力,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广告的价值;支持广告服务企业和文化创意、高新技术企业的互动合作,逐步形成会展服务与广告服务联动的特色优势。

(四)以专业中介咨询服务为支撑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支持企业围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五大主导产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建立集信息咨询、投融资、人才引进、技术评估及成果对接、市场预测、专业培训、法律及会计服务、管理咨询等细分领域构成的中介咨询服务业体系,形成企业合作协同、产业链相互融合的发展局面。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集聚区

以长安街沿线为中心轴,以周边产业功能区为支撑和延伸,形成一轴多点的商务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着重推进银河综合商务区、京西会展商务区和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三大集聚区建设,为我区商务服务业聚集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银河综合商务区中心地位稳步提升。依托中铁建设大厦、万达广场等项目载体,优先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落户;加快银河综合商务区重点地块的拆迁、改造工作和周边地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大唐集团商务大厦、北方中惠国际中心等项目建设;围绕总部经济和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的高端需求,瞄准国际知名品牌机构,突出商务办公与专业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服务、电子商务及法律服务、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业,形成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商务办公与高端服务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京西会展商务区初步建成。依托京西会展商务区建设国际水准的展览展示场馆,加快引进并举办规模大、层次高、专业性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各类国际性品牌会议和展览;结合北京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北京市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创办文化类、设计类会展项目,突出北京会展业的人文特色;培育发展会展咨询、会展策划、专业培训等服务机构,提高我区会展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形成以会展服务特色产业链为主导,集会议展览、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会展商务中心。

积极推进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以打造总部办公功能为核心,积极发展咨询调查、中介服务等专业服务,以及创意体验、现代商业等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总部、高新技术企业总部、文化创意企业总部;配套发展相关研发、营销、结算等其他总部型职能机构;积极推进一批高档写字楼建设,引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等咨询中介机构,以及围绕总部企业发展需求的其他专业服务机构入驻。努力建成总部特征明显、高端要素聚集、创新创意活跃、生态环境优美的高端总部型商务功能区。

(二)推进商务主题楼宇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整合优化现有楼宇资源。以泽洋大厦、北方中惠国际中心等载体为基础,引导楼宇经营管理主体单位升级改造楼宇内部及周边配套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商务服务业聚集和空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培育新建主题楼宇群。围绕会展服务,建设1—2个会展服务主题楼宇群;围绕广告服务和知识产权、法律、投资与资产管理、财税、人力资源等中介咨询服务,建设2—3个综合商务服务主题楼宇群。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推动楼宇群建设和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楼宇。围绕企业管理服务,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企业总部落户,建设5—6个总部经济主题楼宇。对接市级相关政策,优先纳入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在土地供应、土地使用审批等环节和投资贷款贴息补助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三)吸引和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

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入驻,鼓励知识密集型境外商务服务业企业设立分支

机构。探索通过财政补贴、政府奖励、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本土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展示、推介本区商务服务业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商机。引导企业开拓外部市场,通过服务京津冀、环渤海等区域,树立区域龙头地位,进而辐射全国。对外部市场营业收入业绩突出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提高企业外部市场占有率,扩大商务服务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四)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大力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自建或合作共建等方式,在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市场拓展等方面搭建信息统计、人才招聘、专业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组建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联盟或行业协会,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加强政府采购力度。加大商务服务采购力度,推动在咨询与调查、旅行社、会议及展览服务、办公服务、公益活动策划服务等方面的需求释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设立专门工作机构

成立石景山区商务服务业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促进我区商务服务业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管理服务体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商务服务业促进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增设协调促进全区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内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在区商务委成立商务服务发展科,具体负责落实国家、北京市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商务服务企业提高综合集聚或专业集聚程度,提升行业配套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

(二)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快推进意见实施

区商务委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本意见要求,制定具体配套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成熟一项,出台一项。加强市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商务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推进商务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企业服务模式

明确专业招商团队的选拔对象、选拔条件及选拔办法,针对各商务功能区重点吸引的企业类型开展专门培训,提高招商团队的综合实力,尽快建成一支具有较强业务谈判能力、掌握优质客户资源、懂管理、会经营、战斗力强的招商团队。

实施重大招商项目跟踪负责制,为总部型企业管理服务、会展服务和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的广告服务和中介咨询服务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与已入驻企业形成长期、定向、稳固的沟通联络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四)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吸引高端人才创业

积极争取市区两级相关人才政策,在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等方面对商务服务业紧缺专业人才给予适当的倾斜;鼓励商务服务业人才在我区创办商务服务企业,并对新引进高端人才进行奖励。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引进与交流活动,搭建专业人才服务平台,鼓励区内企业吸引国际化商务服务专业人才;实施商务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推进与驻区院校、科研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多方合作的商务服务业人才培育机制。

(五)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及北京市在土地、资金、财税、人才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从2012年起,设立商务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商务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

集成政策资源,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商务服务业。组建多方参与的资源整合平台,承担建设资金筹措、产业引进、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探索设立由政府、国内外专业投资机构和企业集团共同发起的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为商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发展以及企业的并购和重组提供强大的“资金池”。

(六)搭建运行监测平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立足石景山实际,结合国家、北京市服务业统计要求,研究石景山商务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指标数据采集质量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统计监测平台,对商务服务业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监测和评估,为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参考。

第五篇:洛阳市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

洛阳市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

洛政〔2008〕131号

根据国家、省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定,结合洛阳实际,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1.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居民收入、增加财源、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国际化趋势、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极端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稳定或适当提高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

3.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流通、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科教卫生、中介、农村沼气等重点发展。各县(市、区)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服务业发展。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放宽市场准入

4.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各类服务业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

5.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凡母公司为服务业企业且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在2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对从事科技、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在1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

6.简化连锁经营企业的证照办理手续。除药品、食品、餐饮、互联网上网服务、娱乐行业继续实行一证一照外,其他行业经营范围需办理前置许可审批的连锁经营企业,能够统一办理的,可由总部统一向审批机关办理有关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审批机关应当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中列明取得相应许可的各分支机构名称,各分支机构凭该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到工商行政机关办理营业执照。非公司企业法人设立分支机构,可由企业法人直接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市、县(市、区)工商局申请登记,不需提交企业法人登记机关出具的分支机构核转手续。

7.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信息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在注册登记、资质认定、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实施税费优惠

8.服务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9.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的,按照有关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0.经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广告业、娱乐除外),按适用税目和税率征收营业税;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的动漫企业,符合国家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有关规定的,所进口设备可免征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

11.经省认定的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享受区内工业企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对缴纳增值税的服务贸易出口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12.依照税法有关规定,对服务业企业(广告、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除外)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定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服务业企业安置残疾人和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享受加计扣除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13.对应缴纳所得税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小型微利服务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4.对在一个纳税内,从事服务业的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5.对服务业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设备投资额的10%从企业当年的应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

16.对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起,第一至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至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扣除。

17.对从事农业灌溉、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18.从事货运代理、拆迁代理、商标代理、广告代理、会展代理业务的单位,以其向委托人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除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可扣除部分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具体扣除项目按有关规定执行。保险代理公司

从事保险代理业务取得的全部收入,允许按扣除支付给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后的余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9.免收金融(保险)机构在以资抵贷、抵贷资产接受和变现办理资产过户、登记、抵押等事项过程中所发生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费、房产交易手续费。

20.经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站场和物流配送中心、鲜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信息产品技术交易市场等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建设配套费、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

21.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学校,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民办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优惠政策。

22.对服务业企业免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工本费、卫生许可证工本费、统计管理登记证工本费,减半征收卫生监测费、卫生质量检验费、消防产品检测检验费。

23.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逐步迁出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企业,鼓励“退二进三”、“退三进三”,利用原址转办服务业项目的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另有规定外,以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联营,产权不发生转移的,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24.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和禁止国家和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外的一切收费。对服务业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额度规定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取。

四、加大财政、金融、价格支持力度

25.设立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08年至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服务业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配套,落实市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支持市确定的重点服务业企业集团、服务业名牌企业和符合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服务业聚集区、重点项目建设,对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各县(市、区)也要按照经济总量的比例在预算内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

26.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服务业项目,符合当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发展中小服务业企业。

27.对引进国内外著名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自建、购买或租赁办公用房的,按照《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财政优惠政策的意见》(洛政〔2008〕5号)执行。对承办国际性、全国性的会展、文艺演出、节会庆典、旅游、体育等重大活动,承办单位取得的广告收入,依法缴纳营业税后,市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28.对现存的老字号商号、商标采取保护性措施,为老字号申请注册商标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帮助。对具有发展前景的老字号连锁企业给予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等支持。

29.改善旅游客运运营环境。全国各地旅游车辆的行驶路线和停车区域,在全市范围内均享受与当地客运车辆同等的待遇。将省、市级重点旅游项目、景区的连接道路建设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开发建设。

30.对旅行社开展旅游包机业务,按已缴纳营业税的50%给予奖励。旅游集团公司下属的分支旅行社,可由集团公司统一缴纳质量保证金。对航空公司新增航线、航班,市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和奖励。

31.对投资城市轨道交通、道路桥梁、城市管网、大型会展场馆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投资共享回收期内,第一至五年将上缴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全额奖励项目单位,第六至十年减半奖励项目单位。

32.鼓励和支持省内外政策性投资机构设立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主要从事服务业领域企业兼并重组,优化服务业企业结构。加大对服务业领域信贷资金投入,扩大上市后备企业中服务业企业的比例,支持具备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尽快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33.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的用水、用气、用热价格与工业基本实现同价,商业用电价格与非普工业用电价格并轨。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价格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并免收相应配套费。

五、优先安排土地供应

34.调整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需占用农用土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实力雄厚的国内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兴建大型旅游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前提下,按有关政策要求提供用地。对列入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服务业聚集区、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新建或扩建非营利性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福利等设施用地和公益性科研机构用地,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对物流、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

35.城市新建居住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服务业用地不得改作他用。对老城区确无社区服务用房的,经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可结合旧城改造安排建设部分社区服务用房。

36.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六、实施品牌战略

37.每年从重点服务业领域,确定一批规模大、纳税数额大、吸纳就业人员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优势服务业企业和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新兴服务业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申报上级资金,优先推荐项目贷款,优先安排贴息资金,优先安排项目用地。从2009年起,对省、市确定的重点服务业企业,市财政拿出按照其当年实缴市级税收地方留成比上年增量部分的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对于税收贡献突出的给予特别奖励。对当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且入库税收超过上年20%的服务业企业,市政府为企业颁发“洛阳市优秀服务业企业”证书,为企业主要负责人颁发“洛阳市服务业发展优秀人才”证书,并优先推荐参加评选“五一劳动奖章”、市级“劳动模范”。

38.对当年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服务业企业,享受《洛阳市争创名牌奖励办法》(洛政〔2006〕10号)奖励政策。

七、强化人才培养

39.留学回国人员到我市从事服务业工作的,工龄与出国前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其在国外取得的学历、学位,经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可根据本人实际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申报评审或报考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0.按实际需要,选派公务员到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列入全市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计划,学习培训费用由各级政府和派员单位共同承担。

41.科技服务业企业内部的职务结构比例,由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和职务等级;事业性质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可在批准的岗位数额内,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创新岗位,确定岗位责任和任职条件。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42.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和政企、政事分开改革,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财政供养单位经批准的公务活动和采购,凡能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的,应委托社会中介或直接向社会进行招标购买。允许旅行社代理财政供养单位经批准的公务活动。逐步将公共服务纳入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43.积极引导、支持工业企业从第二产业中分离第三产业。将企业的研发、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后勤服务等进行剥离,成立专业服务公司,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44.大力培育和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服务领域。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对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市政府给予一定奖励。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发展软件开发、研发设计、业务咨询等服务外包业务。以软件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并逐渐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促进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

九、优化发展环境

45.“安静生产日”内严禁对服务业企业无备案执法,确需进行执法的,必须事先到市、县(市、区)减负办履行备案手续;除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行政管理部门不得要求企业到指定中介机构办理验资、资产评估报告等证明性文件;正常性抽取商品检查,抽检样品的数量,不得超出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比例或行业规定的数量标准。样品能够退回的,要及时退回被检单位。不能退回的,要书面通知被检单位,并说明理由;要认真清理、修订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企业举报的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评比行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查处工作力度。

46.进一步深化价格和收费改革,规范收费公示制度,实现价格监督检查关口前移,完善价格社会监督机制;健全价格举报工作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对涉及向服务业乱收费的举报案件,努力做到受理迅速、处理恰当、回复及时;适时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检查,对查出的价格违法和乱收费行为,依法做出处理。

47.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机构,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服务业各部门、各行业的统计工作,推行各部门行业统计,建立服务业统计信息交换平台和服务业发展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十、加强组织领导

48.调整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成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提出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鼓励各县(市、区)成立服务业发展专门机构,充实人员,保障经费,具体负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的研究和预警,定期组织召开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会,协调处理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49.建立服务业考核评价制度。自2009年起,把服务业发展纳入市政府的考核目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由市服务业发展局会同市统计局抓紧制定《洛阳市服务业发展考核实施办法》,具体负责对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服务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服务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和为服务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市直部门、企业进行表彰。

50.抓紧制定具体贯彻意见和配套措施。各县(市、区)要根据本文件精神制定贯彻意见,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在文件下发后两月内制定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落实。

十一、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有效期为五年

下载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推荐五篇)

    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市铁路医院 刘益国 各位领导,同仁: 正值我市大力推进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之际,市卫计委组织召开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这不仅是对我们工......

    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点

    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经......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第11期 10月1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要点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ID=zoom>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 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关于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

    关于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 为加快我市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湖北省畜牧强县(市、区)暨现代畜......

    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范文模版]

    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护理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对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积极意义。为......

    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及贯彻意见

    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及贯彻意见 汇报提纲 一、全市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 八月二十日,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在临沂宾馆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发展......

    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