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3: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

第一篇: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

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市铁路医院 刘益国

各位领导,同仁:

正值我市大力推进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之际,市卫计委组织召开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促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其他兄弟单位好经验好做法的机会。根据会议安排,就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方面谈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近年来我院在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方面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大了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作为一家从铁路移交到地方的基层医疗单位,在铁路时期,由于服务对象主要是铁路沿线铁路职工和家属,患者少,加上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导致信息化建设基础十分薄弱。2004年移交后,随着各类社会医保市场向我院开放,我们在原有铁路医保系统的基础上,及时开通了丹江城镇和居民医保、丹江新农合医保、十堰市基本医保支付管理系统,并在使用过程中,做好对接升级工作,确保病人就医过程中医保能够及时结算。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医人数以及工作量的上升,为满足自身工作需要,2012年,我们投入100多万元,引进了HI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开通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站、财务收费系统、药剂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数据统计系统和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业务工作信息化、数字化,减轻了医务人员工作负担。

(二)扩大了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的应用范围。近年来,由于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越来越多,加上信息统计工作的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我们先后对接了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免疫规化信息管理系统、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医疗不良事件上报、档案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食堂一卡通消费项目、出生医学证明系统、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数据网、网上预约挂号等,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开展。

(三)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数字化诊疗设备。移交以来,我们在医院发展极其困难的情况,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了CT、彩超、DR、C臂等一大批数字化医疗设备,有力地提升了医院整体装备水平和诊疗水平。

二、下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当前,我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满足自身工作需要,但面向服务对象的项目不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服务主要是农村基层患者,但更多的是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资金成为了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在数字化设备购进、服务评价反馈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和以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项目引进等方面。同时,我院每年都承担铁路沿线部分站段职工体检和流感疫苗接种任务,目前设备极其落后,专业的体检车投入过大,导致每年流失 2

许多市场。因此,希望上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或从中帮助医院加强同上级医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加强业务指导。目前我院信息中心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只能维持医院基本的网络平台运转。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要求高,医院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缺乏对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在供应商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选择和使用评估方面能力严重不足。

(三)注重实用性。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医院自身工作量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许多工作不能与上级三级医院相比,如去年我院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平台,效果甚微。今后,我们将在满足医院自身需要的同时,以方便患者为主要方向,引进一些实用性的如门诊叫号系统、门诊和住院服务电子评价系统等。同时,对现有HIS系统的维护升级,加强对各个子系统信息的互通互联,如搭建药房、药库、门诊和住院部工作站之间的药品库存预警和沟通平台。

以上是我的汇报,有不正确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2014年2月28日

第二篇: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健康服务业 社会资本“非禁即入”

10月1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意见》从鼓励扩大供给、刺激消费需求两个维度,针对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任务,在保持现行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等具体措施,并首次提出了将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服务机构纳入财政资金补助范围,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

《意见》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严控医疗机构设立的审批时限,下放审批权限,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各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

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

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明确提出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的类别和数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将健康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并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各地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完善引导参保人员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的措施。同时,还要完善健康服务法规标准和监管,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健康服务业涵盖三大领域涉及五大产业

医疗服务内涵变丰富外延有拓展

10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即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意见》提出,今后7年,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国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项目作为推进社会办医联系点。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各地要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同时,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推进临床护理服务价格调整,更好地体现服务成本和护理人员技术劳动价值。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

积极发展健康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同时,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同时,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和旅游,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流动,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

健康服务业8万亿盛宴开启

国务院14日公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在业内人士和机构投资者看来,国内的医疗卫生行业有望迎来巨大的变革和全新的投资机会。

据悉,《意见》是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意见》主要提出了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三是发展健康保险。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四是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五是探索发展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平等竞争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健康服务不同于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是生病,这个需求的弹性小、服务特殊性强,市场机制作用受限。而健康服务业是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前移和后延,生病不是前提,而需要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消费者福利增加了,这个市场需求弹性相对大、市场机制作用很大。关键是也能节省医保资金,促进医疗效率。

据介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17%,其他发达国家一般达到10%左右。相比而言,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产业规模较小、服务供给不足外,我国健康服务业还存在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开放程度偏低,观念相对滞后等问题,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体系,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健康保险保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仅约2.8%。《意见》对国内医疗服务业、医药行业、健康保险业等相关产业将产生巨大改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指出,对药品创新的鼓励政策,将加速相关企业的优胜劣汰,促进行业的分化整合,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的政策,将有利于国内药企仿制药的销售。

自2012年以来,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在内的涉及健康服务概念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WIN D数据显示,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2013年以来,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上涨了40.34%,在23个行业中位列第四位。截至10月14日收盘,175只个股中,有166只今年以来累计实现了上涨,其中,仅涨幅在100%以上的个股数量就高达20只。

在券商看来,以海思科、双鹭药业、翰宇药业、华海药业等为代表的研发驱动型企业、以通化东宝、众生药业为代表的基层受益型企业、以和佳股份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行业将受益于此次政策利好。除此之外,在保健品行业、健康保险行业和养老产业等多个行业也将受到相关利好刺激。

一位股票型基金经理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产能的收缩和与民生、健康相关产能的扩张,将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些行业中,尤其是医疗器械、创新药等,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双重刺激之下,将可能产生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企业。

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转型

——解读健康服务业新政策

(8月29日电)国务院常务会议28日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众多领域。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有何积极意义?记者29日就此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是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

对此,徐洪才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实际上,无论是公立医疗卫生部门还是社会养老等健康服务行业目前都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我国的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还有利于扩大就业。他说,健康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强,对提高劳动者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他表示,满足亿万城乡居民不同层次健康服务需求将有助于广大城乡居民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扩大内需的新途径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培育相关支撑产业,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从业人员。

对此,徐洪才表示,随着我国进入老年社会,养老服务供不应求,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满足亿万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养老等健康服务需求将孕育巨大的国内需求市场,符合内需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健康服务市场是规模巨大的,它不但包括亿万老年人,也包括中青年乃至少年。”他说。

为此,他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养老等健康服务产业的扶持,在金融和土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他认为各级政府应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国内健康服务市场,通过增加对健康服务业的投入,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为了健康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应加强规范和引导,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监督,确保这个行业能提供安全和优质的服务”。他说。

优化产业结构的新抓手

徐洪才说,健康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服务行业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他说,与重工业不同,健康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实现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

对此,徐洪才说,部分健康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供质优价廉的健康服务。同时,要满足城乡居民对健康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还需要吸引社会投资,特别是境外资本。

“相比之下,境外健康服务业在服务理念和技术上有许多值得国内业者学习借鉴之处。国家和地方应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健康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他说。

第三篇: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点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得到明显实惠,也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坚定不移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领域改革。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 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

消费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服务范围,鼓励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健康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业体制机制。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康复、护理等服务业快速增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得到较大发展。

——健康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更加丰富,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大幅提高,形成较为完善的健康保险机制。

——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相关流通行业有序发展。

——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业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标准更加科学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 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同时,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对出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非公经济主体的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优先按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扶持。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国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项目作为推进社会办医联系点。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改制试点;国家确定部分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完善体制机制、购买社会服务、加强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和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促进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延伸。各地要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推进临床护理服务价格调整,更好地体现服务成本和护理人员技术劳动价值。强化临床护理岗位责任管理,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稳定护理人员队伍的长效机制。科学开展护理职称评定,评价标准侧重临床护理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及医德医风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

(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各地要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 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

民家庭。鼓励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三)积极发展健康保险。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

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四)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 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

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五)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推进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改革试点,探索面向居民家庭的签约服务。大力开展健康咨询和疾病预防,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发展全民体育健身。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到2020年,80%以上的市(地)、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采取措施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 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

(六)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

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公平对

待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鼓励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

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探索体制创新。要通过加大科技支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引导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七)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各地要把发展健康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

促进人才流动。加快推进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地方探索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人才充分有序流动的机制。不断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探索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技术和 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等给予支持。在养老机构服务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深入实施医药卫生领域人才项目,吸引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回国服务。

(八)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

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制定相关信息数据标准,加强医院、医疗保障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网络设施,尽快实现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等健康服务。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发展远程医疗。探索发展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平等竞争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研制、推广适应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需求的低成本数字化健康设备与信息系统。逐步扩大数字化医疗设备配备,探索发展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业内协调、行业发展、监测研究,以及标准制订、从业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行业信誉维护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失信惩戒以及强制退 出机制,将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加快完善健康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相关信息发布制度。

三、政策措施

(一)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公开医疗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严控审批时限,下放审批权限,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研究取

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

(二)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 不变更。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创新健康服务业利用外资方式,有效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大力引进境外专业人才、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健康服务业国际合作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四)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的类别和数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将健康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并加大支持力度。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 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发挥价格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各地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和取消对健康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纠正各地自行出台的歧视性价格政策。探索建立医药价格形成新机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五)引导和保障健康消费可持续增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完善引导参保人员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的措施。着力建立健全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对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补贴等直接补助群众健康消费的具体形式。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其员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按税收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健全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

(六)完善健康服务法规标准和监管。推动制定、修订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提高健康服务业标准化水平。在新兴的健康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在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健康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属地化管理,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频道或节目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通过广泛宣传和典型报道,不断提升健

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规范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各负其责,并按职责分工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促进本地区健康服务业有序快速发展。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国务院 2013年9月28日(此件有删减)

第四篇:服务业工作座谈会发言

抢抓机遇 创新进取

全力推动肥城服务业实现新跨越

肥城市人民政府

(2011年5月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一五”以来,肥城市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泰安市发改委、服务业办公室的支持帮助下,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建设“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的重要举措,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关键任务抓紧抓好,持续夯实发展载体,强化资金投入,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总体回顾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8.9%,2010年达到168亿元,是2005年的3.6倍;三次产业比例优化调整为7.59:58.24:34.1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17%,比2005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4%,拉动GDP增长28.1个百分点。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产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我市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吸 1

纳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5年来,服务业税收以高于25%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0年达到6.2亿元,比上年增长37.8%,高于全部税收增幅19.4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2.7%,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吸纳社会就业能力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提升,到2010年吸纳社会就业18.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7.1%。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从生活性向生产性拓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7亿元,年均增长近3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3%,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市服务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发展引擎之一。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投资10.5亿元的湖屯物流中心、16亿元的义乌国际商贸城等服务业大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强力拉动了服务业投资的迅速崛起。2005年到2010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9.4亿元增长到147.9亿元,年均增长38.1%,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由26.5%提高到51.8%,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特别是2010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首次过半,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扩大投资的重要领域。

(五)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市被省政府列为全省50个服务业发展重点城区之一,2009年

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单位;桃木商品城被列入泰安市级服务业集聚区,银宝、富世康2家企业被列入泰安市重点服务业企业。“鲜花送文明”、行政审批大厅、肥矿中心医院、中国联通肥城分公司和肥城市邮政局5个品牌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肥城桃花节跻身全国四大桃花节之一,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开创了县级市承办国家级旅游赛事的先河。

(六)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逐步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牵头的服务业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对服务业全覆盖、坐标式的强力领导格局初步形成。5年来,先后编制了《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服务业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全民创业的意见》、《加快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湖屯物流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随着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政策的落实,一些长期困扰服务业发展的难点问题逐步缓解,服务业发展活力日趋增强。

二、今年及“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安排

今年及“十二五”时期,肥城市将继续贯彻落实泰安市委、市政府关于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构建“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的战略目标,实施好《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确保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

增长速度,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5%,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达到45%。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强产业创优势。优势产业巩固与潜力产业挖掘并重,着力打造“两个中心”、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以湖屯物流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安站物流园区为主阵地,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物流市场,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互动发展。二是着力打造山水名人风景线文化旅游副中心。积极融入“大泰山旅游圈”,围绕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两大主题,大力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两节一赛”节庆品牌,深入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做精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济南—泰山—曲阜”山水圣人风景线文化旅游副中心。三是加速形成现代化商务体系。以城区核心商圈、东部商务区和桃都广场高档商务区为中心,加快商业结构和业态调整,引进先进流通方式与发展商务服务并举,加快构筑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商务体系。四是全力搭建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体系。以泰临路金融特色街、鑫旺金融大厦为抓手,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五是健全完善知识创新和科技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以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服务资源,构建科学合理、功能齐备、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二)夯实载体助升级。实施服务业载体建设“2112”工程,进一步强化载体支撑。一是打造一批大平台。重点建设城市核心商圈、古店次中心综合商业区等20个产业空间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服务业集聚区和金街、江南水乡风情街等10条特色街区,把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区建设成现代服务业的先导区和服务业发展的高位平台。二是建设一批大项目。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365”工程,毫不放松、持续强化。落实好服务业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和“四定三表”制度,重点建设义乌国际商品城、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等2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三是培育一批大企业。充分发挥银宝、富世康等服务业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生产要素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塑造服务业名牌。

(三)加大投入增后劲。一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推介服务业优势资源,引导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来肥投资;抢抓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鼓励企业吸引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提升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二是持续强化对上争取。密切跟踪国家、省市的政策导向和投资计划,结合肥城实际,策划储备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项目,积极对上提报,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盘子。三是积极拓展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培育投资主体,搭建投资载体,强化投资扶持,优化投资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的热情和能量。四是加快非核心业务剥离。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引导未剥离企业消除顾虑、坚

定信心,尽快实施剥离;鼓励支持企业将物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等发展前景好的三产业务采取独资、参股、改制等形式剥离出来,实行公司化运营,提高服务业增量。

(四)优化环境聚合力。一是构建新体制。落实好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强化组织协调,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的工作格局。二是集聚新人才。加大高端服务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与职业培训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新增就业向服务业转移,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进入服务业领域就业创业。三是完善新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泰安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尽快出台《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加速服务企业和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四是营造新氛围。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服务业企业、客商的沟通合作,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努力营造“政企同心、客商舒心”的发展环境。强化宣传引导。以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为主阵地,积极开展社会化宣传,加大服务业宣传报道力度,提升全社会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水平,切实打造全社会关心服务业、重视服务业、支持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房产局代表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现实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发展服务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努力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正值我市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之际,市政府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这不仅是对我部门

工作的促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根据会议安排,就自己熟悉的房地产领域,结合当前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将我局推进房地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以来房地产业发展总体回顾

(一)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开发销售逐年递增。“十一五”以来,市主城区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十一五”之初的52家发展到目前的118家,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总投资完成197.88亿元,其中总投资额达50.94亿元,与“十一五”开局之年同期比上升139.08%;全市房地产开发建设面积为1491.87万平方米,其中开发建设面积为378.96万平方米,与同期比上升75.2%;累计批准预售商品房911.56万平方米,其中批准预售面积169.72万平方米,与同期比上升102.2%。

(二)扩大物业服务覆盖面,物业服务行业快速发展

我市物业服务水平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种新型服务产业。“十一五”以来,全市物业管理覆盖面不断扩大,行业发展初具规模,居民物业管理意识普遍增强,业主自主管理机制和物业服务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自以来,物业管理面积由779.32万平方米提高到1576.97万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率由62%提高到76%,备案的物业服务企业由最初的31家到目前108家。我市的物业管理从摸索试点到稳步发展,特别是《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和《关于加快培育物业公司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对物业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物业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目前,物业管理已被广大市民普遍接受,买房看物业已成为购房者首选的重要条件,物业管理的不断加强,为小区业主创造了整洁、有序、方便、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也为业主创建文明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供应结构逐步优化

为促进我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众的住房需求。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66990套、建筑面积600.94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廉租住房12145套、60万平方米,交付使用5777套、26.6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7609套、61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762套、10.85万平方米,分配入住1522套、9.25万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户区3.5万户、407万平方米;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500户、2.79万平方米;改造煤矿棚户区6719户、40.3万平方米;改造林业棚户区3255户、19万平方米。,完成全市任务保障性安居工程28908套,其中廉租住房8155套,公共租赁住房2518套,经济适用住房97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4000户,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3901户,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1864户,垦区危房改造500户,农村牧区危房改造7000户。

(四)房地产中介服务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市主城区及新城区共成交二手房218.03万平方米,与十一五同期比增长了45%,全市主城区及新城区共二手房交易量达48.54万平方米,与“十一五”开局之年同期比增长了26.4%。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群众住房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大批量的二手房推向市场,我市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市现有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12家,其中评估机构4家、中介服务企业8家。为进一步规范销售环节,提高销售人员水平,我市每两年举办一期全国销售人员岗位培训班,共培训持有全国销售人员上岗证书的销售人员409人,保障了我市商品房销售环节的规范化发展。

二、十一五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持续优化房地产服务业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逐步建立健全了促进房地产服务业发展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落实《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实施方案》、《市建筑市场主体及职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办法》、《物业服务费监管制度》、《物业项目接管保证金制度》、《市新建住宅项目物业用房社区用房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下载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市健康照护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

    全市健康照护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 张书记、各位领导: 一、简要概况 我是来自大庆油田让北医院的院长王文忠。我们医院是油田矿区龙南医院下属的二级医院。目前有正式职工1......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第11期 10月1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座谈会讲话材料

    发展XX现代服务业座谈会讲话材料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即是减少XX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大学生就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服务业发展会要求发言

    服务业发展会要求发言这次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是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工业强市推进大会之后召开的又一个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市三次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

    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 法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建[2009]2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

    关于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绍兴县委办公室文件 县委办 [2006]127号 中共绍兴县委办公室 绍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的总......

    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养老服务业取得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一是养老社会福利机构总体数量和规模小,远无法......

    发展服务外包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展服务外包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访谈嘉宾: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驷,服务贸易科科长石跃军,服务贸易科主任科员王学干 【主持人】今天我们做商务局专场,首先请简要介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