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

时间:2019-05-14 18:3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

第一篇: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

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

----听李江帆教授讲课心得体会

清新县财政局黄沛亮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包括流通业和服务业两大类。第三产业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刻认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制定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第三产业发展策略和措施,对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少、发展不足。

其实,这不是某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众多土地、税收、市场准入方面的“利好”。此时,距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公布整整一年。一年来,服务业的发展似乎并未如人意。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2007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1为39.1%,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而2005、2006年,这一比例也呈现下降态势。这与距离“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010年服务业比重,需要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我市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薄弱。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城市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市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在我市的服务业中,交通通讯、金融保险、餐饮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社会服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公用事业、教育、卫生保健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从增加值构成看,传统行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大,而新兴行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比重小。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总体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方式较为落后,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也是造成我省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市场化程度低,服务领域狭窄。我市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服务业无论在服务品质上还是在服务技术上与发达城市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我市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相对发达城市来说,不仅数量少,而且普遍经营实力较弱。即使是新办三产企业一般也都规模较小、经营单

一、服务领域狭窄,缺乏规模化、晶牌化、专业化的经营。

(四)吃财政饭人数多,规模大。清远市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由此可见我市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真正的收入还很低,服务业增加值主要靠政府部门增加工资等因素来拉动。行政事业单位增加值的构成主要是劳动者报酬,吃财政饭人数过多,规模过大,势必增加政府开支,加重财政负担,影响政府的资金投向,减少政府向公共产品的投入,影响资产使用效益,阻碍有效的资本积累和资产更新,从而影响各项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因素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上错误引导,体制因素的制约,还包括第三产业本身的因素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

(一)研究上的误导。马克思曾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本质上并不是物,而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社会关系。价值并不是以物品为物质承担者,而是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的。这个重要原理从马克思关于价值的大量论述中得到证实。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不同的命题常常被人们混淆,并以此为论据做出其推论:由于价值的承担者是物品,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的劳动不生产物品,所以没有价值的承担者,因此不创造价值。这种观点统治我国理论界很长时间,误导了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一些企业,在实践上不重视第三产业甚至忽视第三产业,从而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李江帆教授认为:这个问题不只是第三产业。农业、工业也涉及到了,实际上是要扭转错误的产业观。有些地方认为工业能创造财富,而服务业不会,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具体在服务业方面,一些税收需要减免应予减免,同时一些限制性的措施该取消的需要取消。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制约。从全国情况看,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制定的工业化指导方针是推行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当时不仅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而且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后来,我国曾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方针,实际上仍然把第三产业放在了视线外。从我市情况看,六、七十年代的建设,尽管在我市新建了许多机械、化工、能源企业(清远氮肥厂、糖厂、酒厂等),使清远市初步建成了工业体系,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却很低。产业结构是以原材料生产和初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当然,这种工业结构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强市之本。然而从工业结构来看,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制造业却相对萎缩。这造成了我市经济的粗放性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使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滞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长期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MPS),服务业统计非常薄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逐步接轨,虽然服务业统计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基础统计工作尚没有完全跟上,从而可能导致在统计第三

产业增加值时出现误差;新兴服务业大量出现,发展很快,但由于资料不全,常规统计难以准确核算,造成核算数据偏低。像计算机服务业、娱乐业、家政服务业等,虽然在常规统计中通过相关资料推算等方法作了统计,但并不是很充分的。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

(一)创新第三产业发展思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创新三产发展思路,实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政府要真正放宽、简化和废除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引导、积极扶持,促进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的政策。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所有制组成的第三产业企业,鼓励集体、个人、外资等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和劳务等多种形式投放第三产业,实现三产发展机制上的根本转变。要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放、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高层次的全社会三产投人体系,保障三产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才能使社会财富和人民收入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发展空间。

(三)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覆盖面广,涵盖的行业较多,且各行业性质差异大,所以,在制定发展政策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发展传统三产和发展

新兴三产的关系。根据发达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实践和经验,我省应确立“稳步发展传统三产,积极推进新兴三产”的发展方针,在切实办好发展商贸流通、运输物流、旅游和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同时,加快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业。

在这方面,李江帆教授认为:目前有些领域是开放不够,有些领域是保护过多,很难一概而论。比如金融业、通讯业是开放不够,导致竞争不充分。在这些方面提高开放度,增加效率。还有一个是保护不足,导致自然垄断产生,边际效率下降的问题,比如城市公共服务性事业,是否应该全部卖掉?政府是否应该管住价格,而不是完全放开?

(四)注重第三产业人才培养。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当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各类人才做依托、做支撑。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资源发展战略,培养吸纳一批有头脑;有较高层次、素质全面的外向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增加第三产业发展的智能含量,搞好第三产业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优化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机制。特别要加快培养和吸引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各类中介服务、服务业政策与管理,以及熟悉服务贸易规划等方面的人才,增加第三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构建起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

第二篇: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尉氏县水坡镇党委书记步保华

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农业结构调整是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经;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我镇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几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养殖工程”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2000万元,比97年增24000万元,增长85.6 %;实现农业总产值39800万元;比97年增16000万元,增长6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8元,比97年增1280元,增长60.7%。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0.5:10.2:49.3,与97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9.8个百分点。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粮经比例有所调整,2007年,粮经比例为40:60,经济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30个百分点,优质特色作物品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逐步扩大。主导产业得到巩固发展,到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量为6000万公斤,粮食种植面积虽然减少,但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科技含量,总产量不减反增,特色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早春西瓜、辣椒为主的主导农业得到大幅度的增长。素有“水坡辣椒辣了家乡辣四方,水坡西瓜甜了你我甜中国”的美称。目前,已形成以弓棚瓜菜生产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全镇无籽西瓜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亩效益1800元以上。全镇各类小弓棚2300座,平均亩效益2500余元,相继形成了小麦、棉花、蔬菜、西瓜、樱桃、辣椒等六大农产基地。三是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水坡以打造里养殖小区为目标,在沿贾鲁河两岸水草丰茂的河滩地发展养牛、养羊、养鸭等养殖业,另外养猪、养鸡业也发展兴旺。目前,全镇生猪存栏20万头、牛1万余头、羊5万只、鸡20万只,蛋鸭3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比97年提高15个百分点。四是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全镇共有粮油加厂4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专业大户有8户,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逐步增强。以开封冠宇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脱水加工带动周边坡徐、海清郭、杨店、耿庙等几个村的蔬菜生产种植。五是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和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品种老化,科技含量低等,仍然制约着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变化不是十分大。我镇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有部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另外,我镇虽已形成县级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牵头,乡镇农科站和畜牧兽医站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改革开放以来,我镇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五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人民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六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七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由于我镇耕地相对短缺和劳动力严重过剩,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成为阻碍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三、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今后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工作思路:高举中国物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粮、瓜、果、菜四大基础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镇,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工作重点:突出“两个打造,两个调整,一个巩固,一个确保,一个抓住”。一是打造十里工业长廊,就是北起西杨南至北玮坞,沿开许路两边近十里的区域内,建立水坡镇工业区,把投资额大、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引入工业区内,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水坡的十里工业长廊;二是打造十里养殖带。就是以贾鲁河沿岸水丰、草成盛的河滩地为依托,背靠中原皓月集团,在近十里的区域内发展养牛、养羊、养鸭等养殖业。利用两年的时间使牛存栏突破5万头,羊存栏突破8万头,鸭100万只。两个调整,一是以牛集冠宇脱水蔬菜公司为依托,辐射周边的村,海清郭、盆刘、耿庙、杨店、坡徐、南玮坞等村大力发展陆地蔬菜和温室蔬菜,使我镇的陆地蔬菜突破两万亩,日光温室达到500座。二是以瓦岗大樱桃种植为中心发展林果业,带动周边的朱岗、仝家、冉庄、霍砦等村大力发展樱桃、柿子等小杂果的生产,力争在3--5年内使全镇林果面积突破1.5万亩。一个巩固就是继续巩固以李占、贾占、苏桥、齐岗等村为主的辣椒生产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在现有5000亩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改善品种,提高品种质量,争创名、优、特品牌。一个确保就是确保以北玮坞、李牧庄、西夹河、西水坡、南闹、北闹、肖庄等村为中心的全镇西瓜种植面积,在原有5.2万亩西瓜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大套种面积,提高品种质量,打出知名品牌。一个抓住就是抓住以北闹为中心的农业开发项目这个契机,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与推广,1.5万亩小麦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我镇的小麦品种优质率达到100%。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我镇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伟大战略。

第三篇:积极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加快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积极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加快促进林业产业

发展

发挥林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林”字文章,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我县紧紧围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主题,探索建立集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通过林权改革、重点工程、林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林权改革促农增收

到2008年底,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为58.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6.9万亩,活立木蓄积为25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26%。林木绿化率为23.29%。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双增长,林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亮点。我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确定“森林资源权属清晰化,推进流转规范化,分类经营法治化,增绿增效持续化”目标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思路,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引导林地科学流转,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林农收入。截至目前,全县172个有改革任务的村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林改面积10.7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100%,已明晰产权面积10.7万亩。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激活林业经营机制,我县乡村林改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增强了林农发展的信心。通过落实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明晰产权,签定合同,发(换)林权证,实现“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原则,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如:孙德林承包经营40多亩,当年投入2万元,年均收入可达5.5万元。

二是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增收。通过实施林改,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盘活了集体山林资产,实现了村财和林农两增收。如:草沟镇于韩村对部分林地进行公开招投标,预留公益基金和林业再生产资金。一些乡村通过实施林改增强村财实力后,加大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逐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如黄圩镇三侯村通过盘活集体森林资产筹集15万元,铺设乡村水泥路1.5公里。

三是转变了林农经营山林理念。通过实施林改,落实山林承包经营,引导开展木材深加工和跨村经营,林农扩展了经营林业的利润空间,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纯造林护林,逐步转入营林、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如武圩村村民许超到通海村与当地村民联合,投入30万元资金申请办理木竹加工企业,并长期聘用20位村民负责生产加工销售,既解决当地部分富余劳力的出路,增加林农收人,又促进了当地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是推动了社会办林业进程。通过林改确权和产业引导,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集体山林承包经营,社会办林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提高现有林分产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传统的营造林只局限于材用的观念,大力推广林牧一体化,做到了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短期收益的有机结合。速生丰产林一般成材周期10年左右,这样长的生产周期使老百姓很难下大决心造林。而林牧的结合就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林下养殖见效快,收益高,养羊的出栏周期仅半年,养架子牛的出栏周期仅为三个半月,养鸡的生产周期仅70天。这样,农民每年每个季节都有可观的收入,有效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林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并初步探索出一条林牧结合、林牧一体化发展路子,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如奎濉河北岸有5户办起养殖厂,如大庄镇大庄村林下种植香菇,有效地推动了林业发展立体化进程。林菜间作、林菌间作、林粮间作等模式,都有效提高了林地附加值。

五是积极开展各项配套改革。一方面,着力规范全县森林资源流转行为,为了方便林农和业主林权登记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县林业局投入8余万元组建装修林业服务中心,截至目前与县信用社共承办了森林资源转让评估抵押21起1000 亩,林权抵押贷款计690万元。同时县林业局简化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及时调整林木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直接让利于民,让林农真实感受到林改带来的政策实惠。

二、重点工程促农增收

退耕还林配套造林项目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工程建设13.6万亩,补助资金 650万万元,全县 10000多个农户从中受益。实现了“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林业大发展”的目标,增强了我县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

一是狠抓三大基地建设。以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形成了以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板材加工业和经济林基地三大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狠抓林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今年来,整合林业项目资金 100多万元,重点抓好了杨树低产林改造建设,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促进了林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狠抓林业龙头企业发展。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上半年,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福晟木业有限公司争取上级资金万元,落实省级财政林业贴息贷款万元;扶持康中木业、凯华木业,积极申报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建成木材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产值达2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辐射带动8万农民致富。

三是狠抓林业产业合作经营。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合作经营模式,给全县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业协会1家、合作社2家,拥有社员1200人,注册资金2000万元,带动基地建设10万亩,年销售额亿元。

四、结构调整促农增收

一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按照土壤类型确定发展的林种。目前,已逐步建立了“两大林业板块基地”,形成板材优势产业。“两大板块基地”即速生丰产林板块、鲜果板块基地;“板材优势产业”即大庄、黄圩镇的板材加工业基地。两大产业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实现林业综合产值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二是调整林种结构。通过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工程带动,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今年新增1.4万亩杨树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把森林空间开发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大户和经营户利用森林空间大力发展林牧一体化建设。截止到目前,全县从事园林绿化和发展花卉专业户达到20户,年创收入50万元。

三是调整品牌结构。结合泗发[2009]5号文件精神,深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年活动,以油桃产业、黄金梨产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精品名牌,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帮助草庙镇建立了500亩油桃高效精品果园示范基地,组建了泗县龙海干杂果专业合作社,采取“七统一”(统一购苗、统一栽种模式、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肥水管理、统一修剪、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管理模式,走规模化、基地化、精细化为发展道路。2008年该产业带动该村农户增收100万元。

第四篇:转变建筑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建筑生产模式,优化建筑建筑产业结构

转变建筑生产模式,优化建筑产业产业结构,开拓市场,与时俱进。营造国际大都市、大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的现代发展的精神。

我国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粗放型产业,自他的出现以来,给我国带来的多方面改变非常巨大,在文化上添加啦多元化色彩,在生活上,给于人们精神和物质双重享受,在就业方面成就啦大批人才,给啦一大批劳动人民致富的道路。但是总结我国建筑发展多年以来的经验,还是多有不足,在生产过程当中他的生产周期漫长,他的体积之大,从而确定他的这一因素,他也是一个具有一次性,不可重复制造的过程,他的造价成本大,工程体积大,耗费的人力、材料、机械都很多。并且在施工过程中管理复杂,施工环境差、受季节和天气变化影响大,人员流通性强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啦我国建筑业又好、又快的稳步增长的鳌头。在1980年4月份左右,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用智慧的眼镜看清啦我国的历史发展的局面,他很精明的总结啦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具体国情,大胆的提出啦《关于建筑业地位问题和住宅政策问题的谈话》。他借鉴了国外的建筑业发展给它们带来的变化和成就,高瞻远瞩的指出,建筑业建筑业应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支柱,他的重要谈话从而为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强有力的动力。直到历史发展的今天,回首邓小平同志的一些谈话真迪,建筑业的发展的的确确的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啦巨大变化,见证了历史的改变,见证了导师的智慧。我国以前的街边小平楼脏乱差,到现在万丈如雨后春笋搬平地起,从以前单一的砖混结构到现在的新型建筑结构智能化等等一系列的变化。建筑业为我国带来的变化正如小平同志所言,他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巨幅提高。它的崛起,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还为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明显转变。他不仅为我国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还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老板和知识分子,缓解就业压力,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人民还为吃饭饭而发愁的问题等等。

回顾武汉市近代的经济发展史,武汉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附于建筑而发展的,它为武汉带动的产业机构比比皆是。它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武汉建设历史悠久,自武汉万里长江第一桥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建桥以来,打破了我国几千年来武汉万里长江无桥的神话,它对当时的人民而言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是一个奇迹。它打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而今我国大桥不计其数,这解决了我国的交通的交通问题和南北来往问题。从那时起他借鉴外国的技术,证实了我国技术落后的一面。因此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不但摸索着改进我国建筑的相关技术。直到今天建筑的技术才开始慢慢完善。慢慢发展壮大,并用在工程实际当中,几百米的高楼武汉放眼望去满眼皆是。

在充分肯定我国建筑为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被自己的成就冲晕自己的大脑,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建筑业的地位和今后的发展的方向,时代在变化,建筑也得跟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就目前发展来看我市的建筑依然发展不是很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高度不集中,文明施工不到位、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一个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优势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并且工程质量和和安全形式严峻、劳动人民的自我安全意识不强。企业老板的质量意识缺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短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绿色建造技术,新型建造材料等技术开发

少,很少应用在工程实际当中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去解决,去共同讨论,共同面对。这些问题不仅制了我市建筑的快速、稳步、健康的发展。还影响到我市的形象。如何把握建筑业的前进发展方向,把握我市的建筑业经济发展,做出国门,打开外阜市场。还需要市内建筑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共同努力、共同协作去完成。干这行的,我们肩负时代的使命,就得认真对待,为社会做贡献,创造美好未来。改变建筑生产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让自己做大做强,我们一起努力,携手前行。

一:转变我市建筑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建筑水平

目前的状况,我市建筑业仍处于相对粗放阶段,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低下,向技术、管理、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展缓慢。如何加快他的发展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向大型企业高端服务领域拓展,逐步形成“精细、集约、高效”为核心的产业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和态度适应武汉产业发展和以武汉为城市圈的3+1模式的发展定位及转变,获得高效益。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问题。

二:提高科技创新、提高人才的引进和队伍的素质。

要发展,要效益,就得要靠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结合大规模城市建设需要,应该加大政府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资金投入的力度,用以鼓励更多的企业研发新技术、新材料。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新攻关。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工法营造现代有质量、有保障、有品位的舒适家园,不仅如此还应加大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力度。人才的积累就是为明天的技术改革的垫脚石。不仅积累人才还应使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层次、各职能部门分工明晰,行业骨架明了。并大力培养复合型双重人才。让我国的建设队伍成为一支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懂法律的、守诚信的高端行业。从而更好的为我市的环境和经济及人民的安居问题再创质的飞跃。

三:严格规范建筑业各部门的考试制度,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建筑业是一个比较复杂,比较智慧的行业,一个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担任的,因此需要严格考试制度,规范考试模式和市场,考官认真监考,杜绝滥用职权,认真监考,防止考试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使培养的人才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有过硬的管理能力,还要对它们的实践能力进行不定期考察和培训。

四:规范市场秩序,严格控制招投标制度

建筑市场应该是一个有纪律,有规范,有道德的市场,还应是一个高效、廉洁、公正。透明的招投标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对我国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实行全面推行计算机辅助评标,确保招投标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很好的实行。这不但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市的建设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各界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也要对我市的安全监管、质量检测、竣工备案和质量保障等制度坚强规范、加强监管。并加强与银监和保监部门的合作协调,建立健全的劳务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实名制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及企业的资质管理、信用管理等为整个工程建设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科学的法律规章体系。

五、加快“走出去”步伐,优化区域市场结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企业发展不能只限制局部区域,要坚持打开国门“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目标,政府引导企业形成“以高质量塑造品牌,以科技创新吸引客户,以企业文化提升品牌”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合理的定位市场,建立自己的一套发展目标,重点鼓励有优挚 企业以输出管理,输出技术,创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的承包品牌,从而有效的让我市的树立品牌、知名度提高,赢得他人好评,更好的打开国门“走出去”。

六、加快我市信息化工程建设,提升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支撑能力。

建筑业不仅要发展,还要更好的发展,这一点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大力发展建筑企业信息化工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于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提升管理、决策和生产能力,从而有效的更好的推进企业升级。

七、着力推进工程监理企业责任落实,推进监理企业的作用,更好的监督工程质量和安全等。

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建设工程中取到了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存在不仅使建筑市场有质量关,还更好的协调了各种纠纷问题,落实监理责任,落实项目总监负责制,建立健全的监理机构,明确各监理人员工作职责和权限,严格按监理程序办事,采取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形式开展监理工作,落实监理工程师签字和报告制度,着力解决监理责任和权利失衡等问题,同时还应严格按照监理收费标准计取监理费,加强对监理合同备案管理,并建立健全的监理行为精细考核体系。

八、改善劳务人员的发展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和谐的保障性作用。

针对武汉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出现劳动力密集的特点,重点应推动建立完善的劳务作业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还应着力对他们进行建筑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和整体素质以满足行业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全面开展现场文明施工达标等,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适当的定期开展课外文娱活动,丰富员工情操,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九、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发挥其相关产业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从而更加的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提高。

建筑的发展应节能创新,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变,增强建筑业与现代制造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服务相结合,提升建筑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更好的发挥建筑业对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布局作用。

围绕以上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管作用,加强法规的总体设计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把战略决策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的有机结合起来,相信武汉市的未来将是国际大都市,将是另一翻天地。转变建筑生产方式,创新工程建造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并非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广大建筑企业共同的责任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的实现的,在此希望社会各界业内好友和同仁们共同努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将武汉的经济腾飞再创辉煌,将武汉建设成为有文化、有实力、有水平的国际大都市,立足世界之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携手同行,风雨同舟,共同创造。

第五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耿静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大变化。“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相应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外,还应有如下要求:

1.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

1.2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但其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大大超过美国。我国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1.3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1.4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2.1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从切实保障农业投入出发,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三农”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减少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流失。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投入的积极性。此外,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在我国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40%左右,且农业人才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2.2.1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及农药、动植物无特定疫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2.2.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现在农村文盲人数虽然减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多。因此,必须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首先,要在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其次,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再次,要

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

2.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实行合同化管理的途径,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3.1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粮、棉、油、禽、菜等骨干农产品的生产;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3.2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业要求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3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户小规模、集成大群体式的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等市场主体,使它们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使他们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适应农业市场体系和国际化要求,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强对农户的农机、水利、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农产品创造增值的机会。

2.4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体制性约束,主要

表现在:对农业的长期过度索取;对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歧视性待遇;政府对农业的干预过多等。因此,必须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长期以来,人们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视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大的制度障碍。其实,家庭经营制度是天然适应农业特点的经营形式,也是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纵观世界各国,凡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无不实行家庭经营,因此,农业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工业化要向家庭经营注入现代生产要素,城镇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市场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提供完善的社会化经济技术服务。在当前和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这种生产经营机制适应我国农业状况,是我国农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制度。因此,必须在坚持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优化现代农业组织体系。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 >》2010年第5期

下载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铜陵市新兴服务业的 调查与建议 一、新兴服务业的科学涵义及其重要作用 (一)新兴服务业的涵义 新兴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伴随着社......

    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5篇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健康服务业 社会资本“非禁即入” 10月1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乌苏市委党校 刘宪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这一宏......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以及科技进步,交通运输的发达,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市......

    发展服务外包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展服务外包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访谈嘉宾: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驷,服务贸易科科长石跃军,服务贸易科主任科员王学干 【主持人】今天我们做商务局专场,首先请简要介绍一......

    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养老服务业取得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一是养老社会福利机构总体数量和规模小,远无法......

    加快经济发展建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成功转型,需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比重。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