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年级: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题:孤独的牧羊人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古今中外的音乐都绚烂多彩,不同地区,风格也各有特色。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究欧美国家的音乐,感受他们的异地风情。
二.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接下来咱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剧,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学生交流
轻松,愉快,幽默,诙谐等。三.新授
同学们说的非常棒,这就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也是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孤独的牧羊人》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中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一下歌曲的幽默诙谐。
2.第二遍听老师范唱,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引出反复记号。学生交流。
3.聆听A段第一段歌词,找出相同的乐句。先唱歌谱,多唱几遍。a.相同乐句讲述了什么故事?教师带学生念歌词
b.能不能把故事唱出来?
师生合作,学生唱A段相同的乐句,教师唱没教过的部分。教师弹钢琴,师生接唱。
4.学唱衬词部分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唱的是什么?学生一起把衬词歌词念出来。教师范唱一遍,忽高忽低,指导学生唱谱(低音sol到中音sol),提醒学生低音用真声唱,高音用假声唱,注意气息,就这两个音多练几遍,再慢速地教歌谱,唱会常准的基础上快速的唱谱,最后把衬词加进去唱。
5.这种忽高忽低,真假声快速交替的演唱方法,叫约德尔。引出约德尔调。欣赏视频
6.师生合作,教师先唱主体部分,学生唱衬词;然后学生唱主题,教师长衬词。
7.完整的唱A段两段歌词。
8.学唱b段。学生听三遍。先听,再仿唱,然后跟唱,最后唱谱。
9.让学生跟录音唱完整的演唱歌曲,教师加入动作,学生模仿。
10.学生设计动作再唱一遍。
11.小组合作分角色演唱。
四.课堂总结
1.《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除了刚刚我们学唱的歌曲外,里面还有两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do re mi 》和《雪绒花》。学生欣赏
2.歌名叫《孤独的牧羊人》,老师问:牧羊人孤独吗?我们从牧羊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热爱生活,乐观,开朗,遇到困难,坦然面对,幸福就在前方。
3.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来表演歌曲,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第二篇:孤独的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合肥市东风小学 马烽
一、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曲,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音乐能成功的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感受体验美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悟;能够通过身体的律动音乐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影视音乐的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视乐曲、音乐剧、约德尔唱法的概念,会唱歌曲的第一部分,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
三、学情分析:
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往往被忽视,但学生如果缺少大量的音乐欣赏积累,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本节课“影视音乐”作为知识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设计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上,因此,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影视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音乐剧、约德尔唱法等”?并帮助学生积累经典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
四、设计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从审美的角度去感悟作品获得美的感受。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影视音乐,借助“影视歌曲”作为载体,运用学生最为熟悉的动漫音乐作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初步的感受、体验影视音乐的作用,拓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 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学习兴趣
六、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孤独的牧羊人》 师: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介绍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情绪,并通过老师的引导观察,找出乡村音乐的特点。】
2、新课教授
(1)初听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抛出问题:歌曲的背景、节拍、情绪、曲调风格是怎么样的?(2)介绍约德尔唱法
(3)朗读歌词,能够理解歌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拍手拍腿帮助有节奏的朗读)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歌词,牧羊人为什么孤独?
生:跟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在衬词“唻伊噢嘟„„”处加入伴唱。生:因为只有牧羊人一个人在放羊和唱歌,所以孤独。
师:牧羊人的歌声传到了城里和田野,都有谁听到了他的歌声呢? 生:跟音乐朗读第二段歌词,衬词处伴唱。生:王子、旅客、喝酒的人们„„。
师:可牧羊人还是很孤独,我们来听听有谁和他一起唱歌呢?心情如何? 生:聆听第三段歌词,衬词处伴唱。心情愉快。生:穿红色衣服的小小姑娘和牧羊人一起伴唱。
【设计意图:分段理解歌曲,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衬词的学唱与伴唱,加强学生对乡村音乐真声与假声的理解。】
(4)复听《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作品的内容(5)学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场景一)(6)带着律动跟伴奏将后两段加入自学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自学场景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会哼唱后两部分,从而更好的理解歌曲】
3、知识拓展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 沙锤 2/4 × ─ | × —||
双响筒 2/4 × × | × ×||
4、课堂小结
5、板书
1、歌曲背景
2、节拍
3、情绪
4、曲调风格
5、沙锤 2/4
双响筒 2/4
孤独的牧羊人 电影《音乐之声》插曲
× ─ | × —|| × × | × ×||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欣赏教案《孤独的牧羊人》》这是优秀的大班音乐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教案出自:www.xiexiebang.com)(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大班音乐欣赏教案《孤独的牧羊人》这篇文章共1937字。
第四篇: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2【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3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习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习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习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习运用乐器看图谱练习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4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5【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6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相关文章:
1.清明的大班音乐教案
2.大班音乐特色教案
3.大班音乐教案数高楼
4.大班音乐教案《小篱笆》
5.大班音乐让座活动教案
6.大班音乐教案《粉刷匠》
7.大班音乐活动教案:音符歌
8.大班音乐活动《加油干》教案
9.彼得与狼大班音乐教案
第五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
授课教师:曾凤焮
华美实验学校
教材简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因丧偶而疏于教育。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师。女教师能歌善舞,并喜爱这些孩子。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男主人公的爱情。此后,他们一家组成家庭合唱团,在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地利,以巡回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教学目标:
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教学用具:
音乐播放器、电脑
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可放录音《do re mi》歌曲导入)。(有条件找到影碟片VC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
3.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4.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5.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6.单元小结:四首作品,一个题材,三个个体,一个群体,地区不
一、风格多彩。
强化练习:
1.全班齐唱
(1)从全班齐唱中发现问题,看看学生哪部分跟不上。
(2)发现他们的问题后要立即解决,即找方法让他们学会。
2.分组演唱
要使他们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能掌握,便只有反复练习,分组演唱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小结:
下课。